文獻選集

十六和十七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裡的中國景觀文獻選編之十八
日本天正遣歐使節團
DE MISSIONE LEGATORUM IAPONENSIUM
第一版/澳門/一五九○年

孟三德神父
P.e. Duarte de Sande

《日本天正遣歐使節團》封面

(澳門·1590年)

由於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教事業取得了赫赫成果,因此,在東方供職的耶穌會神父們於1579年前後,決定組織一個由四名年輕的日本貴族組成的使節團,派往基督教的歐洲去。有這些異國使者來到歐洲,就可以襯托出耶穌會在使那個遙遠的亞洲世界皈依基督的事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可以再接再勵地爭取物力與人力上的支持。此外,這樣做,也可以使日本人親眼目睹天主教會在南歐各地所起的主導作用,這定會提高依納爵修會會士們在那個日出之帝國中本已享有的很高的威望。由於當時任耶穌會監堂神父的范禮安神父大力奔走張羅,此行終於實現了。日本使節們於1582年二月自長崎出發,進行一次極為漫長的航行,先後抵達澳門、果阿、里斯本、馬德里與羅馬,然後踏上返回日本的歸途。回到日本已經是六年後的事了。

范禮安當時訂了一個計劃,要編一本旅行記,以這些日本青年一路記下的日記為素材。為了使這部作品在國際上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它要用拉丁文寫成。這個任務就交給了當時供職於耶穌會駐澳門學院傑出的拉丁文專家孟三德神父負責。於是,1590年,就從歐洲運到的耶穌會印刷機就在澳門城印刷出版那本採取對話形式的旅行記《日本天正派遣羅馬教廷使節團行記》。這樣的作品,在今天是極為罕見的。它不是對旅途經過的簡單描述,而是成了一本地地道道的地理與文化百科全書,其中一些章節專門談及使節們所訪問過的主要地區的情況。這些章節之一是關於中國的,裡面包括了從歐洲人觀點看來是聞所未聞的消息,是由耶穌會傳教士尤其是利瑪竇神父剛剛從天朝帝國境內打聽到的,他們自1583年起就已經達其所願,打進了中國領土。下面摘錄的一段,展示出16世紀末葉歐洲人心目中的一幅對中國情況充滿熱情然而又相當可信的印象。

原著來源: 《孟三德與范禮安神父有關中國的文章(1590年於澳門)》,羅理路(Rui Manuel Loureiro)編,澳門,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頁33-47。部份節譯。標點略有改動,地名已現代化,某些翻譯筆誤亦已修正。

關於中國的簡略描述

林諾如是説

關於中華帝國〔對米格爾〕,它是我們最近的鄰國,我們曾聽到而且天天都不斷地聽到許多人的談論,所以我們想請你作一個真實而不必太長的介紹。如果你所知悉的超出了在我們當中不斷流傳的傳聞,我們一定洗耳恭聽。

米格爾如是説

由於有關這個著名的帝國的傳説,在我國已經家喻戶曉(1),我就試試看把真實情況説出來,把目前居住在中國的〔耶穌〕會士們取得的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資料整理出來。(2)

首先,眾所週知,主要大陸(3)的所有各地之中,以這個中華帝國為最東,儘管再往東還有一些島嶼,例如我們的生身之地日本(4)以及馬尼拉島(5)。至於這個帝國的疆界,我們可以舉出某個位於更西邊的島嶼,它俗名海南,位於北緯十九度。(6)同這個島嶼為鄰的大陸,向東延伸,一直伸到一處地方,那就是那個叫做Nimpó或Liampó的城市(7)的地岬。然而,從這地方向北,有一大片空間,非常之大,因而中國這個偏遠地區的居民可以高據在至少五十度,也許更多些,觀察到北極。所以,一個人可以很容易地猜測(請允許我以天文學家的口吻來説話)這個帝國佔的緯度是多麼的寬,它由南至北,達五百四十里格以上。至於經度,由東至西計算,尚未精確地查明,因而無法以度數表示。(8)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中國人繪製他們帝國形狀的地圖上,緯度的寬度并不比經度上的跨度大多少。

所以,毫無疑問,這個帝國是地球上一切帝國之中幅員最廣的;儘管別的一些國王管轄著的各個分散的王國加起來比整個中國大,但沒有一個國王擁有一個像強大無比的中國皇帝所統治的那個帝國那樣廣大的王國。(9)

現在,如果我們打聽一下他的收入與貢息有多少,那麼,事實就是,這位皇帝,在一切君主當中,擁有的收入與貢息是最富的,無論指的是他的領地之肥沃與廣袤,或是指他收繳到的賦税。他的臣民們必須繳納的賦税,不單有土地税、房屋税、商品税,而且還有家庭每個成員的人頭税。還必須明白,在中國,實際上任何領主或親王都無權自行徵收任何收入或是在其領地之內收取任何息金,這樣的權祇操諸皇帝一人之手。而在歐洲,情況則往往相反,這在前面已經指出過了。(10)

這個巨大的帝國有十五個省份,每個省份本來都可以算作是自成一個巨大的帝國。這些省份當中有六個靠海,即(我用中國名稱)Coantum, Foquien, Chequiam, Nanquin, Xantum, Paquim。(11)其餘九個是內陸省份,即Quiansi, Hunquam,Honan, Xiensi, Xansi, Suchuon, Queicheu, Junan和Coansi。(12)

上述所有各省當中,有兩個是指定為皇帝宮廷與皇位所在地的,即北京為北方宮廷,而南京為南方宮廷所在地。中國歷代皇帝本來通常居住在南方宮廷,但是後來由於韃靼人累次發動殘酷的戰爭,皇帝們就不得不將自己的御座與居所安放在北方最遠的省份。(13)因此,這個帝國的北方邊境,有許多堡壘、兵器與戍邊軍人。

列昂如是説

我聽説過,在這些軍事裝備當中,包括有一道奇怪的、令人讚嘆不已的城牆,中華民族就是靠它來鎮壓與擊退韃靼人入侵其領土的行為的。

米格爾如是説

的確,你所聽説過的那道城牆,是十分令人讚嘆的,因為它沿著北方三個省即陝西、山西與北京的邊境。據説它幾乎有三百里格長。(14)而且〔據説〕它的建築方法是不妨礙任何河流的水流過,因為河床上建造了很好的大橋,并且加固了,還有其他的河防工程。但是,也有可能該長城建築時,是有意保護與繞過低處便利的通道的,因為這些通道與通道之間的崇山峻嶺,高得無法攀越,成了天然屏障,本身就成了足以抵禦敵人的防禦工事。

林諾如是説

請你〔對米格爾〕告訴我們,中華帝國的人口是否真的像我們平常聽到的那樣眾多?

米格爾如是説

的確〔對林諾〕,這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帝國,耶穌會的神父們向我證明了這一點,他們雖然看見過幾個號稱居民眾多的歐洲地區,但他們對中國人口之無窮無盡,都大感驚訝。不過,這些人口并不是雜亂無章地分散各地的,而是有條不紊地分佈在各鎮和有名的大城市的。

而且,中國人有各種類型的市鎮,若干主要城市他們稱之為fu(15),另一些較小的城市則稱為Cheu(16),還有第三種則稱為hien(17),實際上就是設防的鎮,但不享有城市的特殊地位與特權。此外,還可以補充上另外兩種更小的鎮,有些是村,有些是屯兵之地。排頭的也是最主要的一種,包括了澳門港附近的那座名城,中國人稱之為Coanchefu(廣州府),而葡萄牙人則通俗地稱之為Cantão,其實它是個省名,是葡萄牙人硬加給該市的。(18)第三種包括了一個同澳門港更加靠近的鎮,葡萄牙人稱之為Ansão,但中國人則稱之為Hiansanhien(香山縣)(19)

所以,所有上述各省,都有自己最大的城市,稱為“府”,也有較小的城市,稱為“州”,此外還可以加上另一些小鎮。不但如此,每個省都有自己特定的省會,稱為省之都會,主要的官員就居住在那裡,例如剛才我提到的那個省會,就是稱為cantão的全省之首府。帝國全境最大的城市,為數超過一百五十個,次一些的城市也有這麼多,甚至更多。至於不享有城市特權的設防小鎮,則有一千一百二十個以上。屯兵村則不可勝數。除了這些點之外,有無窮無盡的別墅和莊園,因為在整片土地上很難找到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20)

再説,海上和河上,有許多人全家都住在船上,連歐洲人看見了也為之驚訝;有些歐洲人甚至沒有道理地相信住在水上的人同住在陸地上的人一樣多(21)。對此應認為是言過其實,不過,城市的確是熙熙攘攘,鄉村也住滿了農民。

列昂如是説

你向我們談到的人口眾多一事,似乎十分奇怪,所以我估計土地一定十分肥沃,空氣一定十分清新,整個帝國一定是國泰民安。

米格爾如是説

列昂老友,你估計的這三個特點都很正確,因為這三點都很突出,很難分得清楚這個帝國在哪一點上最為優越。正是因為如此,葡萄牙人當中就形成了一個看法,以為中華帝國未發生過人類的三大災難,即戰爭、饑饉和瘟疫。但這個看法是凡人之見,并不真確,因為的確發生過可怕的內戰,這是許多可信的史書上有記載的(22),而且,這個帝國的某些省份,即使在今天,也曾遭受到瘟疫和傳染病以及饑荒的襲擊,但是,不容否認,上述的三大優點,在中國是十分突出的。(23)

先談一下空氣的清新,〔耶穌〕會的神父們就親眼看到,很少有另外哪個王國有這麼多的人活到這麼高齡,而在那邊,高齡老人卻是那麼的多。況且他們不用那麼多的藥品製劑,也不像我們在歐洲慣常看到的使用那麼多的治療疾病的辦法,他們并不採取靜脈切開術與放血術(24)。他們的所有療法,同我們日本的療法一樣,都是通過節食、煎熬草藥服用稀淡的藥水而達到目的。在這方面,最好還是讓各民族按自己的習慣辦理。(25)

現在談一下土地的肥沃,這個帝國肯定是突出的,超過了東方所有其他王國。然而,如果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講了很多的歐洲的富饒充足相比,就算不了甚麼了。(26)中國在這方面如此受到讚揚,是因為東方沒有另一個地區有這麼豐富的商品,同外界進行這樣大宗的貿易。由於這個大帝國川澤縱橫,航運四通八達,貨物可以很容易從一個省運到另一個省,因此,在同一座城市,葡萄牙人就看到了如此豐富的貨物(27),這城市也許是整個帝國中最大的市場,所以葡萄牙人就深信中國這片地區在東方所有其他地區當中是商品最豐富的的地方。

的確,有若干種類的商品,中國大地比任何別的王國更為豐富。中國這個地區特別提供若干金屬,其中質量最好數量最大的是黃金。從中國運了許多金塊到印度和到我們日本,我聽説就在今年(28),單單一艘船就運了二千錠這樣的足金到我們日本,葡萄牙人對這些金錠俗稱之為“金麵包”。一錠這樣的金麵包就值幾乎一百個杜卡多(29)。所以,在中華帝國,許多東西都是用金子來裝飾的,比如床、桌子、畫框、塑像、轎子。漂亮嬌媚的夫人們就是坐著轎子,由奴僕們抬著走的。葡萄牙人不單收購這些“金麵包”,而且也收購大量的金絲金箔,因為中國人十分善於槌打金子,打成薄板與薄片。還有大量儲藏的白銀,為了簡化我的敘述,可以舉一件事為例證,葡萄牙人為了採購貨物,每年運到那個叫做廣州的城市的白銀,就至少有四百個塞斯特爾休,但一點兒白銀也都沒有從中國流出境外。因為中國人一切所需都十分豐富,對於其他王國的任何商品,好奇心都不大,也不很渴望。我在這裡沒有提到銀礦,其實中國銀礦很多,但銀礦的開採是一大秘密,因為皇帝很擔心這會激發許多人的貪婪之慾。他們使用的白銀,大部份是比較細而純的,不帶雜質,因為他們煉銀是十分精通的。至於他們的鐵、銅、鉛、錫及其他金屬,以及他們的水銀,又如何呢? 所有這些金屬,中華帝國都很豐富,還運到其他各國去。此外,還可以加上海南島出產的數量驚人的珍珠,這些珍珠是由某些潛水者十分巧妙地採蚌,從蚌中取出的,這大大增加了皇帝的收入。

但是,我們現在轉而談談絲綢,亦即蠶吐出的絲吧,中國有大量絲綢,所以,同男人給田地施肥與種稻子一樣,女人則將自己很大一部份時間用於養蠶、繅絲與織綢。所以,每年皇帝和皇后都以隆重的儀式到一個公共廣場,皇帝伸手扶犁,皇后則手撫桑樹,通過這樣的儀式,鼓勵老百姓從事男耕女織。除了這一次,一年到頭,除非是最主要的大官,否則誰都見不到皇帝一面。這種蠶絲是如此的多,每年可以載滿由印度開來澳門的船,其中至少一艘是前來我國(30)的,這些絲綢不但在印度使用,也帶到葡萄牙去。不光是生絲運到那邊去,而且還有各式各樣的絲織品,因為中國人的織造術是十分出色的,十分類似我們歐洲的織布工。(31)

中華帝國還有十分豐富的香料和很罕見的香精,尤其是取自桂皮的(雖然比不上錫蘭的桂皮)(32)、取自樟腦的(33)、來自中國質優量大的麝香的(34)。麝香之名取自一種同名動物,狀為海狸,它的生殖器經槌打與淨化之後,發出一股極為細膩芬芳的香味,葡萄牙人十分欣賞。他們對這種動物的該部位俗稱為“嗉”,因為它像鳥的嗉囊,他們把大量的麝香帶到印度去,也帶到我們日本來。但是,誰能相信中國有這麼多的gossipina(35)即原棉呢? 用這樣的棉花製成各種各樣的衣物,類似亞麻衣物,亦即我們自己常常穿著的。他們的衣物也經海路運往其他地區。

現在再來看看那種俗稱為瓷的可塑的泥質物質,它是全白色的,應該算作是世界上最優良的泥質物,用它來製作各式各樣的精巧器皿。我之所以説它是全世界最優良的泥土,有三個理由,就是: 十分純淨,十分美麗,十分堅固。其實,還另外有一種物質,更加輝煌,更加寶貴,但不像瓷器那樣毫無雜質,那樣堅固持久,那就是玻璃,它其實也是潔淨無瑕的,但容易碎。瓷這種物質不是全中國都出產的,十五個省份中祇有一個即江西省才出產,僱用許多工人不停地進行這種工作。他們用瓷土不但製作出小塊的器皿為杯子、盤子、鹽缸、罎子之類等等;而且也製作出大量大型的器皿和大缸,做工極為細緻精巧,而由於拿來拿去十分危險而且困難,所以并不輸出國外,祇在國內使用,特別是在皇帝的宮廷內。這種材料的美,由於加上了繪畫而愈加襯托了出來,繪畫是用某種顏料,摻上金子,瓷器剛燒成就加上,使器皿顯得更為華麗。葡萄牙人對這些瓷器的賞識,是令人讚歎的,他們克服巨大的困難,把這些瓷器不單運到日本和印度,而且還運到歐洲的一些國家。

除了上述貨物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其根部對人體十分有益,很有藥用價值,也運到我們日本列島以及其他許多島嶼。其中有一種根,人們用比喻的方式稱之為“中國根”,它有很好的作用,能從人體中排出會引起傳染病的體液。(36)此外還可以加上甘蔗,因為中華帝國存有大量優質蔗糖,葡萄牙人把它大量地運到我國以及印度。

我剛才講到的祇是那些除中國本國外其他國家也享用到的貨物。至於日常膳食所吃的果實,就難以一一列舉了。不過,中國的土地不宜於種植三種在歐洲十分重視的產品,即: 穀物、葡萄和橄欖(37);中國人甚至不知道橄欖這個名稱(從橄欖可以搾出橄欖油),也不知道葡萄這個名稱。北京省倒是有些葡萄酒,但究竟是外地運來的還是當地釀造的,我説不準。不過,別的酒類則十分豐富,味道也不錯,可以代替葡萄酒。至於講到穀物,〔中國〕所有各個省份都種小麥,雖然大米用得多得多而且比小麥更受歡迎。所以,就這兩件對人的生活有用的物品即葡萄酒與穀物而言,中國可以同日本相比。

陳用儀譯

【註】

(1)的確,在1590年前後,葡萄牙有許多關於中國的描述,其中一些印成了發行很廣的作品。這些描述當中,最為著名的肯定是加斯帕爾達克魯斯教士的《中國概説》(參見本書前文第十一篇)。

(2)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瑪竇和羅明堅是近代最早得到中國當局允許在天朝帝國定居的天主教傳教士,他們於1583年在廣東省的肇慶設立了傳教團。

(3)指歐亞大陸。

(4)交談對話假設是在那些日本青年之間進行的。

(5)亦即菲律賓的呂宋島。

(6)北緯二十度貼著海南島的北岸。

(7)浙江省的寧波。

(8)這段話所指的可能出於歐洲人對中國內地不瞭解,也可能指當時在技術上尚不可能準確地測量經度。無論如何,值得一提的是: 神父們往往具備精確的宇宙結構學和天文學知識。

(9)中國幅員極廣,用歐洲標準來衡量總是使葡人為之驚訝。

(10)指該書前面一章節。

(11)這六個“省份”可分別辨認出是廣東、福建、浙江、南京大區(相當於近代的安徽與江蘇兩省)、山東及北京大區(近代的河北省)。

(12)這九個“省份”可分別辨認出是江西、湖廣(包括現今的湖南與湖北)、河南、陝西、山西、四川、貴州、雲南及廣西。

(13)的確,明朝首都約於1420年由南京遷到了北京,以應付帝國北部邊境韃靼人日益嚴重的威脅。

(14)中國萬里長城現時從今天的甘蕭省起,至渤海灣止,長約二千七百公里。

(15)Fn(府)是一個地區的中國名稱,也是其首府的名稱。中國城市往往比歐洲的大城市大得多。

(16)“州”(Chou)是分區的中國名稱,隸屬於“府”,也指該區的首府。

(17)即“縣”。

(18)葡萄牙人從1513年開始同中國接觸時起,就將“廣州府”稱為Cantão,將該城同該城所在的省名混為一談。這種混用,終於普及化了,後來還傳到了其他歐洲語言那裡。本文似乎是第一次有人以印刷品形式指出了這一錯誤。

(19)葡萄牙人將澳門居留地所隸屬的“香山”稱為Ansão。

(20)同時期的中國文獻指出,明末時數字如下: 有159個府,240個州,1144個縣,這些數字與此處數字很接近。

(21)最初到達廣州的葡萄牙人驚訝地提到有很多人居住水上,以船為其經常住所。

(22)作者一定是在同耶穌會傳教士閲讀的中國文獻相呼應,這些傳教士當中之傑出者是利瑪竇,他對中文與中國文化有博大精深的知識。

(23)16世紀的葡萄牙旅行家與作家們談到中國事物時把好的一面跨大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孟三德神父似乎是第一個對這樣的形象加以相對化的歐洲作者。

(24)在歐洲古代醫學中,放血是常用的療法,無論有了甚麼病,一有症狀,就加以使用與濫用。

(25)這種對待其他民族與文明的特定價值觀與慣例的寬容態度,在當時是不尋常的,值得著重指出。

(26)指該書的其他章節。

(27)指廣州城。

(28)想必是1589年。

(29)自1549年起,幾乎一個世紀期間,中日貿易是掌握在葡萄牙中間商人手中的,貿易交換的貨物主要是在日本很吃香的中國絲綢與黃金交換在天朝帝國市場上價格很高的日本白銀。

(30)指日本。

(31)作者在這裡又用了歐洲人的口吻,也許是一時疏忽,忘記了説話人應是日本貴族的身份。

(32)中國的確出產一種質量不如錫蘭的桂皮。有些作者甚至認為Cinamomo(肉桂)這個名字指的是“中國豆蔻”(amomo da China)。

(33)中國當時在亞洲是藥用樟腦的大生產國。

(34)麝香是一種香氣極濃的物質,來自動物,用於配製香料與藥物。麝香貓幾乎祇有在西藏高原才有。

(35)一種類似棉花的纖維。

(36)“中國根”,葡萄牙人亦稱之為“中國木”(pau-da-China),是一種根狀植物,在當地十分常見,據信有多種多樣的治病功能,尤其是治療花柳病。

(37)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十分重視地中海各民族的三大食物: 麵包、葡萄酒和橄欖油。

本冊第 11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