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選集

十六和十七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裡的中國景觀文獻選編之文獻三
葡萄牙人發現和征服印度紀事(手稿)
CRÓNICA DO DESCOBRIMENTO E PRIMEIRAS CONQUISTAS DA ÍNDIA PELOS PORTUGUESES
果阿?/一五二一年前後

佚名
Anónimo

迭戈·羅佩斯·德·塞克拉畫像

他是第一個到訪馬六甲的葡萄牙人

後來他成為印度總督

轉引自《馬六甲之葡人區》

波爾圖·1996年

中華帝國之臣民

Jan Huyghen Van Linschaten 《旅程》插畫 阿姆斯特丹(1595-1596)

無名氏所著紀事的手稿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前幾年才被路易斯·德·阿爾布克爾克發現。這份手稿收集了葡萄牙人最早寫下的一些關於東方的文稿。這位不為人知的編纂者接觸過今天已經失散的資料,并根據這些資料在1521年前後整理了葡萄牙人初到東方之二十年的紀事集。在述及迪奧戈·洛佩斯·德·塞克拉於1508-1509年遠征馬六甲開闢到遠東的航線時,這位作者和編纂者記錄下對當時在馬六甲的中國人進行的極為有趣的觀察。這些很少公開的簡短資料肯定是上述遠征隊的某位船員收集的,反映了葡萄牙人對中國人的最初印象。

資料來源: 《葡萄牙發現和征服印度紀事》,路易斯·德·阿爾布克爾克出版,里斯本,國家出版局-造幣局,1986,頁370-371。本文按現代文法進行了一些處理,在方括號裡加了說明原文的詞句。

馬六甲的中國人

在這個島上有三艘中國船(1)。我們一到這裡,中國人的船長就乘一艘小船出來,和他一起的還有一位體面的人。兩人年齡都很大,坐在木椅上,身後有一個像侍從的人打傘給他們遮陽,吹奏一種像六管豎笛的樂器,很好聽。他們向司令(2)的船駛來,司令高興地接待他們,并奏樂和鳴放禮炮。〔中國人〕一上船就跪下,舉手向天,叩吻地面。起身後他們向司令和長官們施禮,樣子是這樣的: 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低頭。行禮後〔司令〕請他們坐下。因為翻譯聽不懂他們的話,又派人找來一位懂他們語言的當地人。他們談論很多事情,互相詢問對方國王和王國的事情。

他們是白人,身體很好,不蓄鬍子,眼睛細小,淚骨遠離鼻子,稀疏的黑髮很長,塞在絲製的黑髮套裡,髮套上戴著像是絲製的高軟帽,帽沿上有網狀的刺繡。他們內穿襯衣和白色粗毛料做的肥大衣服,外面套上打褶的黃色綢緞袍子,扣襟很低,袖子肥大得可像〔手〕風琴一樣拉開,褲子和靴子與摩爾人的相似。他們説自己是基督徒(3),甚麼食物都吃(4),隨身携帶家眷。

談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中國船長請司令和船長們改天去他們的船上吃晚飯。司令接受邀請前往赴宴。船上擺了九張桌子,沒有鋪桌布。上席坐下後不久,桌上就擺滿了許多菜餚,有雞、鴨子、烤豬肉和熟豬肉,用蜂蜜和糖做的圓麵團〔湯丸子〕,以及許多罐頭水菓。桌上還擺上了木碗和銀勺,瓷杯裡斟滿了白棕櫚酒(5)

他們的食量很大,經常喝酒,但〔每次〕喝得不多。菜裡放很多佐料,配上糖蒜,吃飯用筷子。開始吃飯前送上綉花的餐巾,吃完飯慶賀一番,幾個小時後我們的人才告辭。中國船長把他們送回船上後才返回自己的船上。

 

楊 平譯

 

馬六甲平面圖(1640年)

引自《東方印度國之城市、村鎮、城堡平面圖集》 (里斯本·1991年)

【註】

(1)指馬六甲港一旁的船島。

(2)迪奥戈·洛佩斯·德·塞克拉。

(3)這種令人吃驚的説法肯定是因為溝通有誤。

(4)同一時代的其他觀察家也注意到中國人各種肉都吃的情況,這意味著他們在食品上沒有禁忌,不是穆斯林,也不是希伯來人。

(5)“白棕櫚酒”實際上是米酒。

本冊第 2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