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媽閣氹仔懷詩人
追記艾青澳門之行

劉士傑*

訪問澳門是艾青的夙願。

早在80年代初,有一次,艾青和周揚到珠海參觀訪問,他們坐船到了海上。在船上,他們遠遠望見澳門那鳥籠形的賭場。艾青情不自禁地對周揚説: “珠海離澳門那麼近,真想去澳門! ”少頃,他又自言自語地説: “澳門是中國的領土啊! ”

那一次,艾青去不了澳門,卻使他去澳門的願望更加迫切和強烈。這樣,當澳門文化學會(後易名為澳門文化司署)邀請艾青參加出版中葡文對照的《艾青詩選》首發式時,艾青便很愉快地接受了訪問澳門的邀請。

時間是在1987年5月初。

5月2日,艾青偕夫人高瑛乘中國民航飛機從北京出發赴澳門。據高瑛女士説,那次澳門之旅,一開始并不順利。飛機抵達廣州上空時,廣州電閃雷鳴,暴雨如注。飛機無法降落,祇好繞到上海。哪知上海也是雷雨交加,後來總算在杭州着陸。在杭州稍作停留後,這才重新飛往廣州。抵達廣州的時間已是下午5時了。艾青夫婦下榻在廣州珠島賓館,翌日,從廣州乘汽車經順德到珠海,在拱北由南光公司鄭小蘇女士接過海關,出關就是澳門了。

剛踏上澳門的土地,艾青夫婦就見主人早已迎候在那裡了。澳門文化學會主任布魯修先生、佐治·加華里路博士和翻譯陶倍信女士對他們的來訪表示歡迎,并陪同他們驅車來到下榻的東方酒店。這是一家五星級飯店,位於澳門南面新填海區。艾青夫婦住在12層樓的1215號房間,面臨大海。拉開窗簾,可望見海面上湧動着疾走着白色的浪花,以及海面上空游弋着、變幻着白帆般的雲朵。艾青喜歡海,對這裡的環境十分滿意,説住在這裡是很好的享受。

翻譯陶倍信女士給高瑛一份打字的日程表,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5月5日上午9時,佐治·加華里路先生和陶倍信女士陪同艾青夫婦訪問國立圖書館。館長是一位葡萄牙籍的中年婦女,她熱情地向客人介紹圖書館的情況。該館藏書50萬冊,并保存有14世紀的版本。這些古書有不少記錄了歐洲傳敎士到中國的經歷,對研究澳門歷史頗有價值。

事先得到消息的當地電視台派記者採訪艾青,拍了許多鏡頭。其中有一位記者問:

“艾青先生,聽説有許多國家邀請您,您都謝絕了,為甚麼您單單選擇到澳門來? ”

艾青回答——

我今年已經77歲,屬於我的時間不多了,趁有生之年,看看澳門這塊將要回歸祖國的土地。

下午,艾青夫婦走訪澳門文化學會總部彭慕治主席,然後由彭慕治主席陪同訪問敎育文化政務司高秉倫先生。晚上8點,高秉倫(Hirge Nirbey)先生和夫人在東方酒店貴賓廳設宴歡迎艾青夫婦,彭慕治先生和夫人也參加了,中葡賓客共40餘人。

5月6日,《華僑報》發表了勞思(黃曉峰的筆名)寫的《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詳細介紹了這篇名作的寫作經過和時代意義。

這一天,艾青夫婦由佐治·加華里路先生和陶倍信女士陪同,遊覽了澳門的名勝古蹟,包括大三巴、媽閣廟、觀音堂。這三處都具有澳門特有的濃重的人文色彩。大三巴原是聖保羅大敎堂的前壁,敎堂燬於大火,僅存的大前壁成了澳門的象徵。媽閣廟類似福建、台灣的媽祖廟。傳説這位名叫媽祖的女神能呵護漁人出海平安。澳門外文稱為“MACAU”,即源於此。觀音堂位於澳門半島北部的望廈村,廟內花園中有一花崗岩石桌。1844年,兩廣總督耆善和美國大使顧盛在這張石桌上簽署了第一個中美不平等條約,那就是<望廈條約>。

艾青一行還參觀訪問了市政廳。

下午6時,在葡文書局舉行了隆重的《艾青詩選》的首發式。書店的櫃台櫥窗裡擺滿了中葡文對照的《艾青詩選》。該書收集了72首詩,由金國平翻譯,韋博文校正,澳門文化學會出版。

首發式在書店閣樓舉行,由文化學會主席彭慕治主持。高秉倫先生、文化雜誌主編官龍耀先生、南光公司副總經理王文彬先生、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冼為鏗先生,以及中葡客人320餘人出席。

敎育文化政務司高秉倫先生致開幕詞,他説: “艾青站在時代高峰觀察人生,反映人類最深切的渴望……”,“懷抱着希望去抵受生命的苦楚和與藝術為敵的盲目力量的殘暴……”,“出版葡文《艾青詩選》,使我感到光榮。我們以此來證明我們的文化距離全面接近,以及在此實際情況下加深葡國與中國的文化關係的明確意願。”最後,他借用一位詩人的名句贈給艾青: “我們不知道如何感謝,因為你與我們在一起! ”

艾青致答謝詞,他説:

我的詩集,已有法、英、意、瑞典、日、俄、馬來西亞、尼泊爾、泰國、朝鮮、世界語等文字的翻譯,但是沒有像今天這樣隆重的舉行過發行儀式。這是第一次,因此我非常感動。我在這裡應該感謝澳門文化政務司,感謝澳門文化學會。這次到澳門來,是想在我有生之年,看看這個美麗的小島,看看澳門的發展和繁榮昌盛,祝願澳門人民生活幸福!

澳門葡、中文報刊介紹艾青歡迎詩人訪問澳門

在首發式上,葡萄牙詩人韋博文即席朗誦了艾青的詩篇<太陽>。澳門培正中學學生和葡萄牙朋友分別用中文和葡文朗誦了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褓姆>。

朗誦後,艾青再次講話,他説:

我23歲時寫大堰河這首詩。我今年已經77歲了。在這半個多世紀裡,中國經歷了八年抗日戰爭,四年國內的解放戰爭,又經過了十年的“文革”。這麼多的曲折道路,我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世界起了大變化,人類起了大變化,不管經受了多少苦難,世界總是越變越好,人類也總是越變越好。世界的前途是光明的,人類的前途是光明的!

《文化雜誌》主編官龍耀在會上評論了艾青的作品。該刊創刊號上發表了幾篇介紹艾青生平與創作的文章,同時發表了艾青的兩首長詩: <吹號者>、<大堰河——我的褓姆>,并有插圖。<大堰河——我的褓姆>的詩文前有一張速寫,畫的是一個歐洲少女抱了一個嬰兒。

艾青笑對彭慕治先生説: “大堰河養我的時候,已經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一個中年的農村婦女,她怎麼會有這樣漂亮呢? ”

彭慕治也笑著説: “大堰河已經是世界性的人物了,她抱的嬰兒也是世界的人物了。”

出席首發式的還有澳門市政廳的行政委員會主席羅理路,副主席林綺濤,澳門日報社長李成俊、副總編輯陳樹榮、華僑報社長趙汝能等。

許多讀者圍住了艾青,手持新出版的《艾青詩選》,請這位大詩人簽名留念。艾青雖年逾古稀,但卻一口氣不停地簽了六七十本書。

《澳門日報》當天發表了一首陶里寫的詩<獻給艾青>。《華僑報》發表了一篇署名徐新的特約稿<歡迎詩人艾青訪澳>。第二天,該報又發消息,記敘首發式的盛況,同時發表了勞思的文章<艾青詩論裡的光芒>,以及高戈致艾青的詩<海螺裡的濤聲>。《澳門日報》還發表了陳雨潤的文章<百折不撓,歌頌光明>。

詩人艾青蒞澳翌晨,澳門華僑報副刊《華座》和《斑斕》版同時刊登主筆趕寫的論文(《斑斕》版闢出整版篇幅刊載艾青年表及其“文革”後作品)

5月7日,艾青夫婦在市政廳主席李安道先生和市政委員陳永昌先生的陪同下,遊覽氹仔。氹仔面積祇3.5平方公里,居民多為漁民,島內廟宇很多,有一條中國式的街道。他們參觀了賽馬場。

下午1時,李安道先生在凱悦酒店宴請艾青夫婦。飯後遊覽了路環島。下午4時,艾青夫婦和主人告別,沿原路返回氹仔,訪問東亞大學。

晚上10點30分,澳門總督馬俊賢在總督府設宴款待艾青夫婦。宴會廳裡,擺着鮮花、蠟燭,氣氛熱烈而隆重。馬俊賢夫人、高秉倫夫婦、彭慕治夫婦等作陪,政務司的官員、各報社社長都應邀參加,中葡客人共30餘人。

艾青向總督贈送一套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艾青選集》。

總督馬俊賢是葡萄牙人,約50多歲,波爾圖大學醫學系敎授,於1986年5月15日在葡萄牙宣誓就任澳門第125任總督。據説他在歡迎儀式上曾發表20分鐘的演説,表示了“仁政愛民”的承諾。他説: “我不知道擔任總督到何時為止,但希望當我離任之時,在你們全體的記憶中,我是一個非常愛護你們的總督。”

以前歷屆澳門總督都是軍人,他是第一位文官總督。總督愛詩,自己也寫詩,這使他顯示出一種儒雅的風度。在宴會上,他用葡文朗誦了艾青的詩<祝酒>、<橋>。

艾青在宴會上即席答謝,他説: “感謝總督的熱情款待”。他又説:

中國有兩個作家,一個叫魯迅,一個叫郭沬若,早年都在日本學醫,後來感到醫治人的靈魂比醫治人的肉體更為重要,於是都放棄了醫學從事文學。兩個人在文學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也都是中國有名的革命家。總督先生既是醫生,又是詩人,在您的治理下,澳門人民一定會感到幸福。祝願澳門日益繁榮昌盛!

梁披雲即席題贈艾青(陶倍信收藏)

席間澳門華人老詩人梁披雲贈艾青一首詩:(據説是用圓珠筆即興寫在包裝筷子的紙袋上):

    銀燭清輝暖畫堂,
    開懷寧持酒千觴。
    嘉賓賢主情何限,
    共祝中葡歲月長! 

5月9日,下午3點,文化學會在澳門發行機構會議室舉行中葡詩人聯歡會。參加聯歡會的葡萄牙詩人有韋博文、佐治·加華里路博士、歐佐治詩人、柯添文詩人、白坦尼女士;華人詩人有梁披雲、佟立章、陶里和沈振輝等人。

聯歡會首先由陶里朗誦<獻給艾青>,柯添文朗誦艾青的<盼望>(葡文)。接著艾青夫人高瑛朗誦<給烏蘭諾娃>。韋博文用葡文朗誦<煤的對話>。梁披雲説: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中國詩人,葡國詩人,以及海外各地的詩人,都是心心相印的。”

最後高瑛代表艾青講話,她説:

醫生原是不批准艾青出門遠行的,但他希望見見這個四百多年來中葡人民相處的地方。在澳門的這些日子,同葡國各方面的人士接觸,深深體會到濃厚的情誼,他一再表示感謝。艾青遵醫生囑咐要他少説話,不能激動,而他是一個“熱水瓶”,外涼內熱。澳門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各界友好對他的推崇、評價和盛情款待,將永記不忘。

她的講話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終於到了離別的日子。

5月10日,上午,艾青夫婦離開東方酒店。到了海關,送行的人祇得止步。

艾青結束了澳門之行,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遠行。他終於得遂夙願。

我忽發奇想: 要是天假以年,讓他活到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天,他一定會興高采烈地趣裝重遊澳門的。

(1996年夏、北京)

《艾青詩選》發行儀式主賓: 〔右起〕艾青、高秉倫、彭慕治、韋博文。

右頁即1987年5月澳門文化學會出版的葡漢雙語對照本《艾青詩選》一書封面。

*劉士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冊第 37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