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及其館藏中葡關係檔案內容簡介

戈斌*

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簡介

1、沿革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下設古物館、圖書館和總務處等機構。圖書館下設圖書、文獻二部;文獻部負責明清檔案和歷史物品的管理,這就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最早組織。

1927年6月,文獻部改稱掌故部。

1928年10月,掌故部從圖書館分立出來,成為文獻館。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文管會接收了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仍舊。

1951年5月,文獻館改稱檔案館。

1955年12月,故宮檔案館移交國家檔案局領導,改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1958年6月,第一歷史檔案館改名為明清檔案館。

1959年10月,中央檔案館正式成立,明清檔案館併入,改為明清檔案部。同年12月,明清檔案部對外改用第一歷史檔案館名義。

1969年12月,明清檔案部從中央檔案館分出,交故宮博物院領導,仍稱明清檔案部。

1980年4月,明清檔案部由國家檔案局接收,改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1993年8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改由中央檔案館(局)管理,名稱不變。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國家級的歷史檔案館,其職能是:負責對清朝及清朝以前的歷史檔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編目、修復複製、縮微拍攝、翻譯、接待利用、陳列展覽、編輯研究及公佈出版等項工作。

2、檔案概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要收藏有明清兩朝中央機關和少數地方機關的檔案,共74個全宗,1000餘萬件。檔案總長度在35公里以上。

館藏檔案年代最久遠的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檔案殘片。

明朝檔案只有3000多件,主要是天啟、崇楨時期的兵部檔案,也有少數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時期的檔案。

清朝檔案佔館藏檔案的絕大多數,包括入關前天命前九年(1607)至宣統三年(1911)以及溥儀退位後於1912年至1940年形成的檔案。

館藏檔案中,上行文書、下行文書、平行文書、特種文書均有:製、詔、誥、敕、題、奏、表、箋、諮、移、札、片、稟、呈、照、單、函、電、圖、冊等文種不下百種之多。這其中大部份為漢文檔案,一小部份是滿文或滿漢合璧檔案,還有少量的外文和少數民族文字的檔案;檔案材料有紙張、木牘、絹、錦等形式。檔案內容涉及有清一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文化、天文、地理、水利、氣象、法律、古建、名勝等諸方面,是研究清朝歷史的最寶貴的第一手史料。

3、歷史檔案的開放利用

1980年以前,檔案館對外界基本上是處於封閉狀態的。自1980年始,歷史檔案正式對外界開放。我館館藏檔案中,除極少量涉及到邊界、民族糾紛及醫藥配方等敏感專題外,已全部對國內外利用者開放。

以1992年為例,我館全年共接待了美國、日本、英國、荷蘭、奧地利、蒙古、葡萄牙、西班牙、盧森堡、意大利、比利時、朝鮮、新加坡和香港、澳門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團體、195人次的參觀訪問。全年共接待國內外利用者4800人次(其中接待美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日本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用者840人次),提調檔案26978個保管單位、膠片4020盒、平片91張,選用檔案8729件。

這裡特別要説明的是:我館對國內外利用者實行全年開放,查閲檔案一律免費。

我館一貫重視歷史檔案的研究和編輯出版工作,自建國以來,出版檔案史料書籍已達100多種,字數約一億字之巨。公佈出版檔案史料實際上是對檔案原件最好的保護方式,同時也更方便了讀者的查閲和利用。

二、館藏中葡關係檔案介紹

1、概況

館藏檔案的管理體系基本上是以原來形成檔案的機構而劃分全宗的,因檔案數量龐大,雖然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做到了有規可循、有目可查,但各個全宗的整理狀況仍不盡相同。有的全宗整理的較為細緻,能夠做到類、項、目俱全,甚至每份文件均有詳細目錄;但大部份全宗僅能做到只有案卷目錄,有的僅能以類代卷。

因為檔案整理基礎較為粗糙,所以查找某一專題的史料要從各個有關的全宗內去篩選。就清季外交史料而言,涉及到的機構(全宗)就很多,如:宮中各處、軍機處、外務部、內務府、總理衙門、禮部等等;涉及史料的文種也很多,如:朱批奏折、錄副檔奏折、片、單、輿圖、題本、照會、檔簿等等。

就中葡關係的檔案而言,除了宮中各處、軍機處、外務部這幾個全宗內有此項檔案的目錄索引以外,其他全宗內目前尚缺少此項檔案的目錄索引。因此,館藏中葡關係檔案究竟有多少? 至今仍無準確數字,尚待組織專門人力去查找、挑選和編製專題目錄。

2、部份中葡關係檔案介紹

下面僅就宮中各處、軍機處、外務部三個全宗中的中葡關係檔案做個扼要的介紹。

(1)從數量上看。上述三個全宗中有關中葡關係的檔案,總計約為500件左右,其中外務部為最(300多件),軍機處次之,宮中各處又次之。外務部是清代後期管理外事活動的機關,正式建立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這説明館藏中葡關係的檔案,以晚清時期為最多。

(2)從時間上看。除順治朝外,有清一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各朝均有中葡關係檔案。最早的一件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九月二日廣東巡撫范時崇為賁送粤海關監督李國屏報西洋事件請過聖旨的奏折。最晚的一件為宣統三年(1911)八月十九日駐法大臣劉式訓致外務部大臣的一封信,內容為“葡立民主已飭戴陳霖(參贊、常駐葡分館)備文承認及澳門浚河禁賭二事”。

(3)從內容上看。按檔案內容可以劃分為交聘往來、疆界租地、法律訴訟、僑務招工、軍務兵器、開埠通商、路礦實業、財政金融、文圖庶務及其他等項,分別介紹如下:

交聘往來。有中國與葡國互派使領人員、呈遞國書、覲見、禮儀往來及葡國使館眷屬在華參觀遊歷的文件。

疆界租地。有關於澳門勘界的往來文書等文件,包括勘界大臣、勘界維持會、旅港維持會、界務研究會及南洋華僑代表等給外務部的電報。

法律訴訟。有九江嶺南會館電報葡人踢斃搭客事及葡國新訂澳門交犯章程等往來文件。

僑務招工。有關於中英新訂招工章程同改修税則等款一並畫押、華人入洋籍及葡國頒行新例苛待東非洲華人的文件。

軍務兵器。有關於日船禁貨被扣交涉案、澳門禁運軍火辦法及粤督派兵駐紮拱北關交涉往來的照會、電函、會晤問答等文件。

關埠通商。有澳門葡商鹽船被扣案的往來交涉函、電以及中葡通商條款與相互換約、小輪行駛內港辦法、澳門設關、税務改定章程等文件。

路礦實業。有葡公使白朗谷、外務部等為礦章事和為建造澳粤鐵路的往來文件,有葡商容良請辦南海大嶺山煤礦交涉案的照會、諮、函、片等文件。

財政金融。有葡國賠款事、葡館經費開支、葡署使購馬免税事、借用洋款辦法及葡署自用車輛免捐牌照等文件。

文圖庶務。有葡署使柏德羅、外務部等關於送葡違警和樂譜的照會、函、電等文件。

其它。有葡國外交部設立澳事研究會調查界務事及中國實行責任內閣與君主立憲政體相符合的照會、函等文件。

歷史告訴我們,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這個時期的中葡關係檔案,反映了中國是處於不平等的受屈辱的境地,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正常的外交禮儀往來的文件。所有這些檔案,都是研究清季中葡關係與澳門問題的第一手珍貴的史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願意提供便利條件,歡迎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來北京開發、利用這部份寶藏。

(1993.12.)

*戈斌,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本冊第 23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