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聞

文化消息

由文化學會主辦和合作的主要文化活動摘要:

七月

6-9日

在何東文化中心擧辦的阿拉依奧努地毡展覽展出了由文化學會主辦的地毡學習班學生們的作品。此外,還展出了該地產品,有些還是葡萄牙傳統工藝之精品。五十名學員參加了學習班,旨在將葡國的工藝在澳門傳播。

8-18日

在慶祝葡萄牙海軍日和葡萄牙遠徵紀念之際擧辦了“葡萄牙和新發現”圖書展覽。8路那幕那日正値華士古·咖瑪抵達印度之記念日。展覽會通過史料、地圖和圖書解治了葡萄牙在遠徵時期的文化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19日

由澳門文化學會中集學習班學生擔綱的音樂會在澳門大會堂演出。63位學生演奏了二十多首中樂作品。

19日和20日

賈梅士四重奏和澳門複音合唱團音樂會分别在東亞大學和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擧行,這二塲音樂會是專爲第二屆葡萄牙語言和文化夏季班的大學生們演出的。

23日和24日

葡國民歌之夜在崗頂劇塲擧行。加勒羅斯·加爾姆演唱了多音葡國民歌,介紹了其歷史、由來和特色。

26日

澳門室樂團第一樂季最後一塲音樂會,演奏了弗來契、羅多斯魯夫斯基和聖桑的作品。

八月

13日至21日

第一屆西方藝術聯合畫展在葡文書局擧辦,展出了馬利亞·愛倫娜·拉波蘇,保羅·喬奇特·阿爾梅達·馬依亞,依·加勒摩和馬利亞·愛鳥謝尼亞·弗萊南達,伊斯多尼紐三位畫家的作品。

14日

在崗頂劇塲擧行第二屆葡萄牙語言和文化夏季班閉幕儀式。

24日至29日

澳門攝影學會攝影展覽,該會成立於1983年,成員約有三百名,分佈於澳門、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是次展出的作品均是作者考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員名銜之參選作品。

31日

庄魯迅演唱會: 在於上海,曾多次由北京輕音樂團和上海歌劇團伴奏獨唱。(崗頂劇院)

九月

1-15日

澳門文化學會中樂課程和芭蕾舞學校登記報名。

16日

戲劇之夜: 由澳門兩個藝術協會演出的兩出劇目: “聽不到的說話”和“佳人有約”(崗頂劇院)

九日

“文化冲突和學習”硏討會,由歐洲聯邦國際學習部主任路易斯·阿熱諾特·毛雷拉主持。

14-28日

“音樂手稿和出版展覽會”由澳門文化學會主辦。(國立圖書館)

貝納托·桑塔·瑪利亞逝世

政治家、作家,馬六甲葡裔基督徒社會的“領袖”貝納托·桑塔·瑪利亞卒於馬六甲,他的故鄕。

貝勤南特在聖方濟各學院和馬六甲中學完成學業。

曾任馬六甲民主黨政府的秘書長,在黨內主持國民工作,並是執行中心諮詢會成員之一。1972年,作爲其政黨代表出席了亞太地區社會黨會議。

1969年,首次被選爲馬六甲立法會議員,之後,每次連任,並多次任立法會特别委員會委員。

1981年,代表馬六甲政府出席在菲席羣島首府蘇瓦擧行的英僑議會大會。

是1967年葡萄牙文化社團的創奠人,主持馬六甲葡萄牙發展信托委員會。

貝納托熱衷於該地區葡萄牙文化的硏究,曾於1981年出訪澳大利亞和夏威夷的葡僑社區。1984年隨同馬六甲總理訪問了葡萄牙並簽署了馬六甲里斯本雙邊合約,貝納托是此合約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1986年6月他曾抵澳門出席作爲葡國日紀念活動之一的“在遠東的葡萄牙血緣範圍會議,在會上,他作了題爲““葡國在東方——回顧與展望”的講話,全文已在第一期《文化雜誌》上刊登。

在他所發表的作品中,有一篇爲“我的人民、我的祖國”,文章極其生動地記載了自1641年荷蘭人統治馬六甲直至如今葡萄牙人及其後裔所經受的苦難。這一作品葡文版正由文化學會出版部編輯出版。

葡萄牙人的馬六甲有二個歷史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511年至1641年,亞豐素·德·亞布基的政治和武力統治;而另一個則自文化抵制時期至今。

天主敎徒受盡荷蘭基督新敎當局的欺壓和凌辱,在整整幾個世紀中,被剝奪公民權利,在社會重壓下衰退,在反對馬六甲聯合政府種族歧視中被拘留,沒有經濟能力進入高等學府,爲此,上訴到國家社會組織,——這些可讚的葡萄牙人在馬六甲的後裔不單盡量保持了其文化特色,而且在三百多年中組織了其他社團散佈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

貝納托·桑塔·瑪利亞的逝世意味着一位不懈的戰士和一位馬六甲的葡萄牙基督敎社團的出色的領袖從此與我們永别了。

奥利維拉陶藝和首展覽

今年六月,澳門有機會欣賞到一次難得的展覽會,無論從構思還是製作方面標新立異。

葡國的陶藝也具有較悠久的歷史,近代突出的陶塑家當數拉法兒·保日達曾·比得魯(Rafael Bordallo Pinheiro).本世紀的陶塑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現象値得迅速糾正。

今日的陶藝容易犯一種傳統的誤失,即把陶藝變成純粹的裝飾物。瑪麗亞·若望·奧利維拉脫離陳俗,還陶藝眞諦。作者藉助不同材料,塑幾何造形,給人一種摧毀之感,各種手勢暗示痛苦的破裂。總之,作品喩義深遠。作者雖然是女性,却超越局限,將豐富的情感完全表現出來。

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再次能夠欣賞瑪麗亞·若望·奧利維拉的新作。

江連浩

觀《陶藝和手展覽》有惑

是誰塑造了這隻寂寞的手

緊靠從睡夢中驚醒的殘斛

平靜、發綠、含蓄,來自海底地獄

在美不堪受中死去,

灌醉酒摻和泪的杯

沉浮於深處?

是誰塑造了這隻彎曲的手

如同利劍

在斷腸的屍布下撕裂,

空洞的坟墓

陳放冰冷的裸軀

靈魂飛去?

是誰塑造了這隻富有男性的手

支撑靑銅軍徽?

所有的手陶冶而成,

象徵血肉和情慾,

是誰以無限柔情塑造

又無情地將它們斬斷?

韋博文

澳門文化學會的出版活動

在這期文化活動專欄裏,有必要突出澳門文化學會出版部的成就,比起其他部門,出版部的工作不那麼醒目,默默無聞地創造着持久的事物。有很多書籍正在或將要排印,它們充分體現了葡國影響在澳門的繼續存在以及中葡之間的文化交流。年底之前將有近二十本書出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雙語版,這對傳播中葡文化無疑是個重要的因素。

在最近的三個月內已有十一本書相繼問世,這樣的出版量只有大型的出版機構才能勝任。

海軍中將拉保佐·德·馬托斯的作品《一位駐遠東司令官的信扎》和《中國海上颱風中的葡國戰艦)是兩份“船上日記”,叙述了作者指揮“貢薩洛·扎爾科”號傳令艦在澳門和帝汶執行任務時的親身經歷,貝有回憶錄性質和科學性。第一本書與海事廳聯合出版,第二本書與海事廳及氣象台聯合出版。

十一本書中引人注目的是文塞斯勞·德·莫拉斯的作品《茶道》仿版本。該書在色彩和印刷方面與原書保持一致,目前已成爲暢銷書。《茶道》一書即將有中譯本和英譯本,屆時中文和英文讀者對葡語作者能有所了解。

葡國作者費雷拉·德·卡斯特羅的作品《使命》如今已被譯成中文出版,擴大了他在中國讀者和文學界的影響。

爲紀念現代中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澳門文化學會出版了一本精美的畫册《孫中山生平寫照》,回顧這位曾多次居住澳門的歷史偉人。畫册收有北京畫家沈堯伊的六十幅畫,由其夫人趙薇撰文,用葡、中、英三種語言出版。

若澤·多斯·聖托斯·費雷拉所著的《瑪麗婭和阿爾費雷斯·若奧的故事》葡文版已經問世,該書原用「古澳門優美的土語」寫成。

澳門女作家江道蓮熱情而入迷地描寫這塊土地上的生活,對於今天的年輕一代來說,再版她的《長衫》一書(第三版)很有必要。書中的故事寫於《澳門消息報)的黃金時代,50年代時,澳門最優秀的一些作家和學者曾爲該報撰稿。《長衫》第三版是仿版,有女作家的兒子江連浩所寫的前言。

有關敎育方面的兩本書是《葡萄牙民間音樂》(收有葡萄牙最流行的幾首歌曲的歌詞和五線譜)及《葡萄牙語課程》(與敎育司聯合出版)。

最近出版的重要書籍還有雅克·布拉加所著一書的仿版本,書名爲《昔日的聲音——「神聖之城澳門大事錄」重被發現》。大事錄由不知名的作者根據市政廳的檔案文件滙編,對了解澳門的歷史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在九月底還印刷了《江道蓮的生平照片》一書,(江道蓮是《長衫》小說的作者),江連浩和若澤·多斯·聖托斯費雷拉爲該書寫了前言和紀念文章。

最後要說明的是,年底之前將出版的二十多本書中包括《中國和中國人》一書,配有奧古斯特·博熱特繪製的精美而著名的插圖。

澳門圖書將在中國發行

爲了加强互相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加深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藝術方面的互相瞭解,澳門文化學會和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廣州分公司於最近簽署了一項協議,以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澳門文化學會出版的書籍雜誌。

協議是由澳門文化學會主席彭慕治和廣東分公司的經理張世銘簽署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澳門政府出版的圖書標誌着中國和澳門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新發展。

從現在開始,中國讀者將能在中國所有的書店買到澳門文化學會出版的圖書,包括中文版、英文版或雙語版(葡文——中文)。

這一事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現在只希望協議的實施能令人滿意。協議爲在中國宣傳葡國文化開辟了決定性的新道路,使一種已經萎縮的傳統得到恢復並煥發活力。它將成爲葡中對話中的一個歷史標誌。

第二期

葡國語言文化課程

本季度的重要活動之一是再次擧辦了暑期課程(7月19日到8月14日),在宣傳葡國語言和文化,促使葡人後裔社團互相接近方面取得了成效。去年夏天在澳門擧辦了第一期課程,有近30名學生報名參加。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課程顯示出很大的發展,有近120名學生,他們來自京都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加利福民亞大學(聖巴巴拉),曁南大學(廣東)和東亞大學(澳門)。

這些課程(以葡語課程爲主)由澳門的中學老師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敎師講授。除了葡語課外,還開設了葡國民間舞蹈,葡國戲劇、葡國電影和合唱等實踐課。課程結束時,在崗頂劇塲擧辦了頒發證書的莊嚴儀式,學生們表演了各種節目。

除了上課外,還組織學生們多次遊覽本澳名勝古蹟,參觀文化機構,並安排了最後一次聚會。會上洋溢着兄弟般親密的氣氛,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凝聚力。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的二十五年歷程

最近,澳門總督向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頒發了勳章,這表明該院的功績已得到官方應有的承認。自成立起來,該院在促進澳門的音樂藝術方面作出了貢獻。

我們從有關的院慶活動資料中摘錄了簡短的一段院史,以便讀者們更好地瞭解該院的歷程,活動和貢獻。

“在葡國里斯本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伊沃·克魯斯博士的倡議和努力下,徵得了澳門敎區的同意,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作爲一所“天主敎敎會學校”於1962年誕生,並於同年10月2日開始了第一個學年。當時,學院只擁有戴維理主敎送贈的極少量的敎具和設備(其中有些課桌和椅子至今仍在使用),並被告知今古澳門敎區的援助僅限於校舍方面。由於校舍不敷應用,高秉常主敎在1975年批准了擴建工程,費用由李安道政府負担。最近,經前副主敎,即今助理主敎林家駿的批准,作爲公敎社會服務中心的修建工程之一,音樂學院的音樂廳得到了改建完善。

現在有必要指出的是,在1962年,若無許天德神父和賈詩亞敎授(稍後轉赴安哥拉省担任音樂敎育總督察)的寶貴合作,創辦音樂學院不會成功。

建院初期,無論是敎師還是學生,盡管熱情高漲,都很快意識到了學院極差的財政狀况: 單靠學生們交納的學費,是不能維持音樂學院的。考慮到音樂學院是對“本澳有利的文化性質私立學校”,羅必信總督決定通過旅遊處每月給予財政補貼。在嘉樂庇、李安道及伊芝迪三位澳督任內,補貼計入政府預算,由澳門財政廳直接發給;到了高斯達任澳督時,政務司黎祖智決定改由剛成立的澳門文化學會發放。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的宗旨是爲本澳葡籍、華籍靑少年提供循序漸進、盡可能專業化的音樂敎育。因此在敎學中採用了雙語製,用葡文和中文授課,同時亦用英文。有數十名學生在音樂學院就讀後移居國外,其中至少近三十人繼續深造音樂課程,並在音樂高等學府或大學取得學位。目前,他們中很多人分别在加拿大、美國、台灣、香港、澳大利亞、羅馬、維也納、日內瓦及葡萄牙工作,也有與我們一起工作的白西門敎授。據悉有六至八名學生取得了“文科碩士”學位。毫無疑問,他們中無人或幾乎無人想回到澳門。從我們方面講,我們認爲已盡到責任,已獻出了綿力爲澳門靑少年提供音樂敎育,使他們今日成爲藝術家,這點使我們感到欣慰。”

我們將在下期的《文化雜誌》中提供更詳細的有關音樂學院院慶活動的資料,其中提及了在音樂創作和演奏方面卓有成就的一些葡萄牙人士。

最後,《文化雜誌》向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及歐師達神父表示祝賀。

澳門的三種雜誌

除了引人注目的《澳門敎區月刊》(創辦於1903年),自《南灣》雜誌停刊直到一年多以前,在澳門再也沒有其他雜誌出版。

因此要特别指出,一年來,在澳門已經有三種雜誌問世,顯示了今日澳門的文化生命力。這三份雜誌目光遠大,有深度,涉及面廣,構成了一組介紹、分析和硏究澳門現實的出版物。

最先問世的是澳門社會科學學會的刊物《濠鏡》雜誌。該學會集中了一批華人學者,不倦而專注地從事澳門社會學方面的硏究,在最近兩年尤其特出。

《濠鏡》是中文雜誌,附有葡文的目錄摘要。自創辦第二年起,它刊登的文章涉及歷史、政治行政、文化和經濟等各個領域,洗練、簡潔、注重實效,致力於解決澳門社會最基本、最迫切的一些問題,爲在1999年實施“一個國家、兩種體制”的政策而貢獻力量。本期《文化雜誌》刊登了社會科學學會理事會會長的一篇文章。

新聞署出版的《澳門》雜誌工作深入,進展順利,是一份有希望的雜誌。它由記者李明基領導,主編爲何德新。雜誌共76頁,採用道林紙,不僅印刷及裝幀精緻美觀,而且擁有一批保證出版物質量和聲譽的撰搞人及部門,稿件內容爲宣傳本澳現狀的各個方面。一些有關人種學、語言和澳門掌故的文章內容豐富,給人以啓迪,證明《澳門》雜誌編輯部已打下正確的基礎,並採取正確的戰略,即在過渡時期裏保持葡萄牙形象在澳門的繼續存在。

我們《文化雜誌》用葡、中、英三種語言出版,對於想了解我們出版活動的人來說這是個有益的信息。除了告知這一點外,我們只想說明我們要加强和完善各種條件以使雜誌能准時出版。我們將期待和感謝讀者對我們的工作作出評判。

安東尼奧·加勒姆

葡國畫家安東尼奧·加勒姆的畫展“從現實到幻想”在“葡文書店陳列館. ”擧行了開幕儀式。畫家給澳門觀衆送來了三十幅油畫和樹膠水彩畫,反映葡萄牙的風土人情,歌頌其優秀的民族,介紹當地破曉時的藍天和漫漫的長夜。

本冊第 120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