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塊人口密集的彈丸之地,這些草藥方是多種文化長期滙集的結晶。如同一個社會團體所持有的其他許多文化典範一樣,民間藥典實際上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份歷史文獻,從中人們不僅看到它的現在,而且能夠看到它的過去。
如果說地球上有些地方滙集了各式各樣的、生機勃勃的文化,毫無疑問,澳門就是其中之一。
葡國人一踏上濠鏡澳(1)(Fosso da Baía)所在的褊狹半島,就在這塊環境生疏及生存資源奇缺的陌生土地上遇到了各種各様許多麻煩: 沒有淡水,能夠種植蔬菜瓜果的土地微乎其微;夏季氣候異常炎熱潮濕,然而,庇蔭的樹木卻寥寥可數;不僅如此,還缺少合適的藥品醫治葡萄牙人所不瞭解的一些地方病。
澳門是通往廣州路上的一塊得天獨厚的地方,爲了同中國人通商,葡萄牙人在亞洲女人和歐亞混血女人的陪伴下在這塊新的土地上定居下來。爲了生存,他們發揮原有的才智,吸收當地居民的新的智慧,創造出特定的生活方式。他們逐步利用和改變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世道人情,這樣就變成了一種新型的居民。這些居民擁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特殊文化,該文化保持着葡萄牙的古老傳統,但有時也表現出嚴重的混雜現象,它的產生不僅僅是由于各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相互滲透的緣故,也是生物生態迫切需要直接利用環境資源而產生的結果。
不多年前仍在澳門佔主導地位的民間醫學就是這種澳門式文化的證明。
葡萄牙人塡平沼澤,改善城郊的環境衛生,綠化山丘和街道。爲了尋求擴大空間,他們圍海造田,向城外和附近的島嶼擴展。隨着港口的淤塞,原先能夠停泊大、中型商船和二桅帆船的商港變成了小船和漁船的避風港。
四百年前的澳門與今日的澳門無法比拟。當今的摩天大樓使澳門那富有人情味的景色盡善盡美。澳氹大橋和路氹公路標誌着各島嶼在短期內的巨大變化。儘管在澳門,當地人、中國內地人和歐洲葡萄牙人之間的人數比例相差懸殊,澳門式文化仍然保持着其眞正的傳統,其內容包括十分講究的烹飪技術,校園詩歌和家庭詩歌,愛稱呼小名,留戀古時婦女穿戴的黑色斗蓬,擧行聖若奧和帕索斯主的宗敎遊行;尤其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美妙的方言和一些有名的民間草藥。
可惜澳門文化鮮爲人知,爲此我們在民間醫學領域內選擇了我們認爲十分有意義的一個例子來闡述這一文化的多姿多彩。
若奧·費利西亞諾·馬爾蓋斯·佩雷拉在上世紀末記載了一首澳門民歌: 「卡蒂娜之歌」,該民歌通常被稱爲「對巴斯蒂娜的嘲諷」,被收錄在《克里奧洛歌曲集》中。
卡蒂娜,我的卡蒂娜,
我小街中的卡蒂娜。
悲傷從來不是好事,
卡蒂娜,未來的伯爵夫人。
這種詼諧的四行詩共有二十一段,當時在澳門就是以這一曲調吟唱的。它是一份珍貴的民族誌史料,向我們提供了有關澳門人在上世紀的一些傳統方法的寶貴說明,其中很多方法已經失傳,甚至連澳門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婦人也都記不起來了。
我們將這些詩句選出進行硏究,其中第二段提到了澳門的民間醫學。
「在你的門上,卡蒂娜,
請放上那三木、
韮菜、錦荔枝,卡蒂娜,
馬兜鈴和阿膠。」
在這段四行詩的開頭提及了一個葡萄牙人和中國人所共有的民間習俗,即在家家戶戶的門上放上某種植物的枝條以消災避邪,驅鬼除魔。
接下來的詩句提到了在二十世紀初深受澳門葡萄牙人靑睞的三種植物和兩種藥物。然而,被選用的植物似乎同人們放在門上的傳統植物不一樣,完全出於另一個迥然不同的選擇標準。
依我們所見,作者在這段詩中提到這些家傳草藥的目的是爲了强調卡蒂娜的社會地位低下,關於這一點,在提及卡蒂娜住所的那句「我小街中的……」(小街的環境)詩中就已經暗示了,另外她的擧止也令人感到缺乏敎育。很有可能,這首詩歌是按照古老的諷刺詩方式創作的,用以嘲諷那些社會地位低下或許在道德上也墮落的少女,她們操着一口難懂的方言,相信荒唐的迷信,想通過婚姻攀上澳門的富豪階層。
J· F· 馬爾蓋斯·佩雷拉認爲,這段四行詩中所提到的所有草藥都是用於避邪驅妖的,選擇它們並不僅僅依據它們的治療特性。這話言過其實了。
如果是指馬兜鈴這種說法也許能夠成立,但事實上對於其他的草藥,我們認爲不能下同樣的結論。據我們估計,它們中間有許多確實具有醫用價値。
下面讓我們將每種草藥及其成份分析一下。
三木
毫無疑問,「三木」或「三木草藥」是澳門民間醫學中的一個土方,在二十世紀初主要用它治療霍亂。
在澳門,我們見到了配制三木草藥的一套器具及原料。那是三段近似圓柱體、拇指般粗細的木頭,一隻小磨鉢和一隻小祭碗,這些東西存放在差不多密封的錫盒內,或者更現代化一點,放在黃銅盒內以防受潮。
奧羅拉·維亞納·布里托博士和阿比利奧先生在六十年代還保存着這些東西,他們倆是澳門人,是我們的朋友,他們向我們介紹了如何配制三木草藥的方法。
把木梗一根根在磨鉢內磨成碎屑,然後將碎屑與小碗中的白蘭地混合。在出現發病症狀的初期服用,這些症狀可能僅是一般的不舒服,也可能就是霍亂。這種家庭草藥在發病初期服用效果很好。
這三種木梗是:
1. 雲木香——雲木香的根。草本菊科,原產印度,但廣東省也有栽培,當地稱之爲木香。根的外表呈栗色,內層顏色很淡,含有木香生物碱和類似閉鞘薑內脂、莰烯等的香精油。
古人說雲木香具有神奇的性能,很久以前在歐洲就已經被加萊諾、普利尼奧以及阿拉伯醫生所採用。
加西亞·德奧塔在談到雲木香時(座談紀要第十七冊——雲木香和霍亂病患者)稱它爲「布什」(Pucho),這個名字來自馬來語的「布速克」(Puchuk)。似乎在馬來西亞,這種藥物被廣泛運用。在康卡寧語(2)中它叫「科斯特」(Kosht),這是出自阿拉伯語的「哥斯特」(Cost)或者「卡斯特」(Cast)。古吉拉特方言(3)則稱它爲「烏博洛特」(Uplot)。如今在印度北方,這種草藥仍被用來治療霍亂。
雲木香很早就從印度和馬來西亞引進中國,用以治病,也用來製造香料。當前人們認爲這種植物最早生長于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的山坡上,那裏的居民用它作草藥和驅趕羊毛製品上的蛀虫。
2. 沉香——亦稱「伽南香」或「奇南香」。瑞香料。原產喜馬拉雅山和印度的阿薩姆。在中醫學中稱它爲沉香或密香。在古老的西醫中,它的名字叫芫荽醇(Linaloes)。加西亞·德奧塔在提到這種樹時(座談紀要第三十冊)說枝條是從馬六甲進口的。據D. G. 達爾加多說,這種沉香同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沉香(Aquilaria malaccensis)是同物。這種樹與沉香樹(Aquilaria agallocha)十分相像。他還說,稱之爲芫荽醇的成藥可能是用這兩種沉香製成的。
在歐洲,古代人早就使用芫荽醇治療多種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痛風、風濕病和腹瀉。
3. 蝙蝠葛——在葡萄牙語中它的俗稱爲「布達」(Buta)、「阿布達」(Abuta)或「阿布圖阿」(Abutua)。是巴西的一種防已科植物假帕雷亦拉(Cissampelus pareira)。這種爬藤植物的莖和根可入藥,根呈木質狀,味苦,有補氣、利尿、開胃的作用。在巴西常用作利尿藥以治療所有的腎臟疾病。
《圖巴藥典》描述: 蝙蝠葛的根同我們的葡萄藤十分相似;……作者一致認爲最好的蝙蝠葛生長在墨西哥,那裏的有些人認爲是我們葡萄牙人把這種植物帶去的;然而事實上我們帶到這一王國去的是巴西的植物。根體粗長,扭曲多節,外表黑色,內呈灰色的爲上品。剛入口時帶有甜味,而後又苦又辣。作藥時碾成粉狀,與水混合,主治瘡瘍或熱毒。若是發病初期,服用不幾天就會痊愈。但如果久病或者已經化膿的話,服用後會使膿瘡破裂,經口嘔吐或通過人小便將毒物向外排出。還可以用醋調成塗擦液,治療跌打損傷,喉頭炎,白喉症和幫助分娩。外用也能治療丹毒,腸絞痛以及風寒引起的腹痛。還可以煎煮後熱敷腹部治療瘀血,性病和腎臟疾病。
十八世紀著名的醫生若奧·庫爾弗·塞梅多說過: 此根的名字取它的產地布圖阿王國(Reyno da Butua)的名字,在里奧斯德塞那(4)的異敎徒就是這樣稱蝙蝠葛的;而葡萄牙人則稱它爲野葡萄藤(Parreyra brava)或布圖阿根。
根據阿爾貝托·德·聖托馬斯修士的描繪,在帝汶島,當地人對兩種野葡萄藤不加區别地一槪稱爲「阿──阿吉」(A-Alle):一種是雄性野葡萄藤,結白色葡萄,根爲白色,但外皮呈黑色;另一種是雌性野葡萄藤,結黑色葡萄,其根爲土黃色,但外皮呈褐色。煎服可祛痰,用水在石頭上碾碎塗於陣痛處可減輕疼痛。
這位修士還例擧了在莫桑比克和帝汶島用這種木梗煎煮服用,不用放血就治好了胸膜炎的病例。在印度也廣泛使用這種藥,它對排除腎結石有效。在阿爾貝托·德·聖托馬斯修士的手稿中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寫下了與此植物相符的拉丁語名稱: 葡萄(Vitis indica L.)。
但是,根據若澤·迪奧戈·桑巴約·德奧雷伊在阿爾貝托·德·聖托馬斯修士的手稿上的評注,帝汶島的品種或許與葡萄科的白蘞(Ampelocissus arachnoidea)相同。阿布圖阿在那裏是指一種類似的植物,因爲這種植物相當於菲卡略公爵和其他一些人提到過的一種非洲野葡萄藤。假帕雷亦拉這一品種原產于巴西,但是現在分佈在各熱帶地區。
我們認爲,由於在過去沒有準確區分那些具有同等功效、形狀人同小異的藥材,對它們一律同名相稱,因此產生了混亂,給現在的識别造成了困難。
綜上所述,對澳門的「三木」家庭草藥方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它本身顯然是一個外來藥方,看來是葡萄牙人帶來的各種文化在東方滙集融化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