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第五届澳門藝術節掠影

黃曉峰; 李淑儀撰文

話説澳門藝術節

澳門這一處既具有中國氣派又富有“南歐”色彩的彈丸之地,自開埠四百多年以來,還是在1988年3月開始才有藝術節的盛會,那就是在當年3月19日至4月2日舉辦的“第一屆澳門藝術節”。首屆澳門藝術節吸引了本澳38個民間藝術團體共同參與,首次整體地顯示了在這個不足18平方公里土地上勞 幾個世紀以來,澳門人以勤勞不倦的工作和敬業樂業的精神而著稱,從而促成今日澳門之繁榮景象。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的諸般因素,澳門經濟整體的發展未能及時地體現在勞動者的普遍生活水準上,並且因此極大地妨礙了本地區文化生活的開展。僅此而言如何豐富澳門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提高澳門居民的文化品味,成為九十年代極具挑戰性的社會問題。

在此背景之下,澳門文化司署在本地各個文化藝術團體的積極回應和大力支持下,熱情而認真地籌備藝術節的各項展出或演出,顯示了澳門人自覺對自身文化理想的投入。各文藝社團所表現的熱情和投入精神使澳門藝術節基本上可望達到預期的目標,即: 促進各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之間的關係: 加強各民間文藝團體之間的認識,促進團體之間的合作精神: 通過藝術節這一短暫的機緣,使澳門市民認識各民間文藝團體的工作意義,藉以培養市民參與現代社會文化生活的興趣。

藝術節的舉辦體現了澳門政府所施行的文化政策之一個方面。澳門文化司署作為一個協助政府制訂與執行本澳文化政策的機構,通過藝術節加強與民間藝術團體合作。這種文化性質的合作越充份,就越有利於澳門本土文化藝術的開拓和發展,從而在澳門文化藝術品質的不斷豐富和隨之提高的基礎上,使之走向世界,邁向未來,並且確信此舉必將大大有利於提高澳門的繁榮和平穩過度。

開幕式綵龍表演 每年一次的澳門藝術節迄今已是第五屆了。它在美麗的珠江口向人們展示了可以稱之為澳門這一塊“文化綠洲”的獨特景觀。它雄辯地説明了澳門人需要創造一種具有自己獨特文化色彩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獨特的澳門文化色彩是經由歷史性的東西方文化交融不斷吐故納新、不斷互補深化而形成的。 澳門藝術節為澳門人呈現了一幅百花齊放爭妍鬥彩的春天景象。每屆藝術節都營造了喜氣洋洋,充滿一派吉祥歡樂的氣氛,應和了九十年代澳門亟求繁榮和安定的普遍願望。藝術節提高了澳門人的自信心,提高了澳門人的文化品味,因此它得到了應得的喝釆。

葡國民間編織藝術家示範表演

本地薑有辣有不辣,然而都有味兒!

文化司署作為澳門政府文化政策的一個執行機構,對澳門這塊彈丸之地的社會文化生活多多少少不無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力。而澳門民間文化社團則是澳門社會文化生活的主要體現者。因此,澳門整體的文化事業的發展是跟澳門所有的文化社團的發展分不開的。目前澳門民間文化社團存在和發展的困難仍然是人材和經濟資源的匱乏,為此它們幾乎都處於業餘的勉強湊合狀態。然而,儘管如此,此地仍然不乏有識之士和熱心於文化活動的骨幹人材,他們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竭力排除商品化的精神污染,多多少少對澳門的文化藝術領域做出各種貢獻,使澳門逐漸擺脱了“文化沙漠”的窘狀。儘管本地薑有辣有不辣,然而都有味兒! 此種“澳門特色”從參與歷屆藝術節的民間文化社團的節目上表現了出來。例如澳門的攝影藝術水準早已跨入國際先進行列,澳門攝影藝術家在各種國際比賽所獲的獎項早已令人矚目。澳門的繪畫藝術、演奏藝術、民間曲藝都達到了鄰近地區的一流水平,已經建立了一定的聲譽。澳門的青年話劇、老人話劇和粤劇戲曾經分別到過廣東、香港甚至新加坡演出,獲得好評。在今屆藝術節觀眾欣賞到“本地薑”就有澳門知聲樂隊、澳門治安警察廳銀樂隊暨中國舞蹈隊、澳門葡國土風舞舞蹈團、澳門管弦樂團、澳門中樂團、蒂那米合唱團、長虹音樂會、澳門俱樂部歌舞團、澳門青年曲藝團、澳門海濤粤劇曲藝會、美新曲藝社、祥樂樂苑、勝利文娛康樂會、黑沙環區協會、羅梁體育總會、澳門工人文化委員會、韻鳴曲藝會、黑鷹文娛體育會、澳門勵進粤劇社、澳門娛樂有限公司職工聯誼會、曲藝組、澳門粤劇學院、澳門戲劇社、曉角話劇研進社、面具劇社、晴軯劇社、青荃劇社、慈藝劇社、海燕劇社、澳門文娛劇社、藝穗會、中華權音會話劇組、賾老之家話劇組、澳門創藝會、澳門新聲曲藝社、聯曲藝社、福德祠曲藝組、群英曲藝會……。如此眾多的民間文化社團參與藝術節活動,而且這一切都出現於不到十八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無論如何不能説這不是世界上的一件奇蹟。請君一瞥澳門藝術節,還能説澳門是“文化沙漠”麼?

澳門警察銀樂隊

澳門警察銀樂隊展雄風

警察銀樂隊成立於1951年,1958年由警察廳大力推動,而使銀樂隊的運作日漸擴大,除了參與官方儀式外,對澳門的文化生活起了一定作用。1980年起,隨著一些來自葡國的音樂技術指揮員的指導,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銀樂隊成為備受民間擁戴的組織,肩負著教育、康樂及文化等工作。1987年銀樂隊應邀赴香港參與香港一項官方儀式及作公開演奏。1989年曾前往葡國參與在米雅市舉行的第十二周年軍樂隊慶典,獲得一致好評,並在當地的巴里奧市及告奄巴市作出公開演奏,並在去年十一月,銀樂隊再次被皇家香港警察樂隊邀請參與“鳴金收兵”典禮,受到當地熱烈讚賞。

我們從今屆藝術節的節目單上就可以看出澳門警察銀樂隊的“澳門特色”,其中包括“星條旗永遠飄揚”(蘇沙)、“那布柯·巴比倫”(威爾第)、“交響進行曲”(李察·勞傑士)等西方名曲,還有“北京喜訊到邊寨”、“西藏舞”等中國樂曲,頗具“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澳門中樂團飲譽中葡兩地

1991年澳門中樂團指揮黃健偉參加第十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擔任客席指揮,指揮上海電影民族樂團演釋澳門中樂團委約新作品《風》,並於比賽中連奪“優秀新作品”、“優秀新作品演奏獎”、“優秀新作品指揮獎”三個獎項。凱旋歸來,澳門人才知道這個本地的中樂團並非等閒之輩。從此聽眾驟增,演出時大有爆滿之勢,説明了中國器樂在小小澳門大有英雄用武之地。

該團成立於1987年,最初由26位本地樂手組成,有時從中國和香港邀請來客席獨奏和樂師合作演出。現時樂團有四十位基本樂師,由黃建偉任音樂總監兼指揮,在澳門定期開展活動,舉辦音樂會。1988年12月,中樂團到葡萄牙作了一次巡迴演出,在里斯本聖卡羅斯國立歌劇院和波爾圖的卡羅斯,阿爾貝多劇院舉行音樂會。1990年5月該團第二次訪葡,參加了第14屆歐加惠國際音樂節,並在高秉根基金會大禮堂演出;12月中旬樂團小組赴印度邁米及果阿演出。91年11月中樂團首次參與澳門國際音樂節之演出,12月樂團小組與在比利時舉行之歐共體成員國會議之演出,之後再往葡萄牙舉行四場音樂會。93年5月小組再赴葡萄牙,先後在波爾圖,里斯本等地舉行多場音樂會,極獲好評。澳門中樂團之演出節目繁多,包括正統古典及現代的中國音樂作品,作曲家何占豪作曲及指揮的《別亦難》,劉文金的《太行印象》和徐景新的《一江春水》,都是由該樂團在澳門首次演出的。曾先後與蔡慧雯、余其偉、閔惠芬、蕭白鏞、羅乃新等諸位名家合作演出,屢獲好評。

查偉革指揮交響樂演出

查偉革和澳門室樂團

查偉革(Veiga Jardim)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十七歲開始其指揮生涯,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音樂學院作曲及指揮系。他曾作為多個不同的角色活躍於巴西樂壇,包括里約熱內盧市政劇院與眾多國際知名樂團合作演奏,包括日本國立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墨爾本交響樂團、瑞士琉森音樂節弦樂團、華沙室樂團、皇家利物浦管弦樂團、史特加電台交響樂團、高秉根交響樂團、朱太奎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新加坡管弦樂團、中國中央交響樂團和中國上海樂團等等。1987年,榮獲巴西全國藝術大獎得以赴歐洲深造,隨後進入意大利賽納市傳統的雪切亞納音樂學院參加由著名的蘇聯指揮家盧切德斯特雲斯基主持的大師班,並應盧氏邀請赴莫斯科音樂學院完成其指揮訓練課程。在意大利西北部海港城市聖利摩舉行的第六屆根勞·馬連老茲國際青年指揮家比賽中得獎。查偉革曾指揮過的多個合唱團和樂團包括巴西的教育文化部電台合唱團、里約熱內盧青年交響樂團、巴西國家青年交響樂團、巴拉巴交響樂團、香港聖樂團、葡萄牙里斯本高秉根合唱團、香港小交響樂團、意大利聖利摩交響樂團、保加利亞俄羅斯愛樂管妶樂團、中國廣播交響樂團等。1988年,查偉革應澳門文化司署的邀請出任澳門室樂團,澳門交響樂團的指揮及音樂總監。

澳門室樂團自83年創立以來,樂團在推廣本地的正統音樂方面,扮演著一重要的角色。過去整整的十年裡,樂團得到澳門文化司署贊助,每年均舉辦定期音樂會首樂季由英國著名音樂家史超·邦拿擔任指揮;1984年4月開始聘請本澳出生的國際知名作曲家林樂培先生為音樂總監,領導樂團的工作至1988年樂季。89年10月以查偉革為骨幹組成澳門交響樂團首次在“第三屆澳門國際音樂節”上演出。在與樂隊合作過的眾多國際知名獨奏家中包括莫妮克·德費、姬絲汀娜、奧娣詩、斯基那、高士德、江樺、費南迪、溫煜漢林克明、約翰·海定、韓美敦、積·格沙、羅榮、奧爾加、奧利華、劉詩昆、鄧泰山袁方、郭嘉特、黃安源、費明儀、馮巧笙、俞麗拿、安東尼奧、羅沙度以及葡國高秉根合唱團、里斯本管樂團、中央樂團室內樂團、中央廣播交響樂團、廣卅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香港聖樂團、香港兒童合唱團等等。

今屆藝術節澳門室樂團邀請日本小提琴名家西崎崇子和廣州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名曲金曲音樂會”,節目包括古典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轟動濠江。所謂“名曲”包括有波蘭舞曲(柴可夫斯基)、歌劇“詩人與農夫”序曲(蘇佩)、匈牙利舞曲第一號(勃拉姆斯)、滴答波爾卡,作品365(約翰·施特勞斯)、歌劇《鵲賊》序曲(羅西尼)、威風凜凜進行曲,作品39(艾爾加)、歌劇《蝙蝠》序曲和狩獵波爾卡(約翰·施特勞斯):所謂“金曲”包括“似夢迷離”、“容易受傷的女人”、“幾段情歌”、“情人知已”、“似是故人來”、“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等牽動聽眾手舞足蹈的流行曲調。

西崎崇子與澳門室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採訪西崎崇子

西崎崇子在澳門第五屆藝術節與本澳管樂團及廣州交響樂團合作,由查偉革(Viega Jardim)擔任指揮一起演出了一台古典交響化的現代流行曲音樂會,近四千名觀眾(其中多為青年一輩)對此精采的演出報以熱烈的掌聲並三度在圓場謝幕時作答謝表演。

如此大型交響樂會上甚少見到如此多的年青人參與,更何況反應如此熱烈。西崎崇子的聽眾層面如此廣闊原因何在呢?

在一次訪問當中,我們才得知西崎崇子掌握了其他藝術家未必認同的要訣。她認為音樂是和人溝通的一種無疆界語言,不應劃分“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她所演奏的流行音樂是經過改編而趨向交響化的音樂。傳統的交響音樂已被人聽膩了,而且傳統音樂太艱澀難懂,會嚇退年青聽眾。她希望通過她個人獨特的演奏方式以吸引年青一代對交響樂的注意,從而引起他們對交響樂的興趣。

至於她為何獨愛演奏傷感的情歌,西崎崇子則作了回答。她認為悲傷的東西是常帶有一點美感的。小提琴是一種最接近人類聲音的樂器,拉出來的聲音既憂怨又動人,所以每次演奏悲傷的情歌時,她能表達得更深入,更能觸摸到聽眾的內心深處,使之產生無窮的回響。

當她談到個人對“愛”的看法時,她很自然地露出燦爛笑容來。她表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真正的、快樂的愛,她也不例外。但她認為“愛”不只有快樂的一面,它還有悲傷的一面。這悲傷就是兩個人相處時所遇到的困難問題。現代青年人在戀愛中只願意接受快樂的一面卻逃避不愉快的一面,這衹能產生脆弱的愛。她希望透過她的悲傷情歌能使青年一代明白愛的真諦是甚麼。

西崎崇子能有今天的成就,鈴木教育法對她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鈴木教育法由鈴木鎮一(Shinichi Suzuki)創造,它是一種對音樂家的基礎訓練。當基礎功夫練好後就轉去音樂學院接受專業訓練。此種教育法要兒童在兩歲或兩歲半開始在父、母陪同下接受每星期兩次嚴格訓練,老師除了教小孩外還要教父母在課餘如何教育小孩。所以此種教育法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它既要考慮小童心理也要顧慮到成人的配合。訓練的過程要求小孩有很大耐性,父母則先要撇除把自己小孩和其它學童的比較,透過師長指導去找出孩子的個性,進而引發小孩的演奏風格。西崎崇子表示不同性格的小孩所拉出來的聲音都不一樣,有粗豪有細緻之別,須各別指導。

鈴木教育法可否適用世界各地呢? 她爽快地回答: “在美國和歐州等國家就比較難。”原因就是那些都是繁忙發達國家。父母要出外工作,鈴木教育需要父母陪著孩子上課,光是這一點就很難和此種教育法配合。這些高度物質主義國家,父母都想其兒女能成為醫生、律師等專業人仕,藝術家的前途是無人可以保障的,父母只可以讓小孩學些音樂玩玩但絕不能將它視為一種職業。鈴木教育法需要父母為小孩作出很多犧牲,其中包括時間和金錢。在現代個人主義高漲的年代要一個人為另一個人作出那麼多的犧牲是很難的。”在她心目中此種教育法只可以在韓國,台灣等不算高度發達也不太落後的地方實行。

最後她談到對將來音樂家的期望。她説,要在樂壇上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大音樂家,一定要在個人風格上下功夫。她認為現代科技發達,要學好一種樂器並不難,但要在演奏中表現出個人獨特風格來就不是一件易事。她強調音樂家的個人風格,因為這是唯一不可能被科技所取代的。音樂家能夠將其演奏的神韻留在聽者的記憶裡,令人蕩氣迥腸。他就算是一個成功的音樂家,而這也就是音樂的永恆之美。

廣州交響樂團與澳門結緣多年

廣州交響樂團是南國一枝花,創立於1957年,是中國享有較高聲譽的藝術團體。目前該團為廣州樂團總團屬下六個部門之一,總團團長為陳紹中,交響樂團團長為余其鏗。近幾年來,樂先後從上海、中央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吸收了數十秀畢業生,經過新血的充實,使這支現有近70名音樂家組成的交響樂團奠定了良好的基楚。為不斷提高演奏水平,樂團先後邀請了包括蘇聯(俄羅斯、烏克蘭)、德國、澳洲、英國、荷蘭、美國、意大利等外國著名指揮家、演奏家以及國內十多位著名指揮家合作演出。該團曾與蘇聯國家大劇院芭蕾舞團、香港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合作演出。

廣州交響樂團跟澳門結緣多年了,近年來跟澳門交響樂團多次合作籌辦大型交響樂室內樂表演,曾應邀參加93年第四屆澳門藝術節和第七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這次蒞臨濠江與澳門室樂團和西崎崇子合作同台演出,陣容可觀,為第五屆澳門藝術節掀起了第一個高潮。此次演奏的八首古典交響樂作品均屬一般喜慶場合所用,曲曲旋律美妙,充滿歡愉之情。如羅西尼作品《鵲賊》序曲,是作曲家最輝煌的風格序曲代表作。這次經由查偉革指揮的精心演繹,演奏得自然流暢極了,頗收妙趣天成之效,顯出機智、明快、典雅的風格,讓聽眾領會到樂曲層出不窮的樂趣。

對於澳門一般市民來説,西方古典交響樂似乎是“精神貴族”的特殊享受,更與普羅大眾無緣。此次演出為交響樂之“平民化”、“大眾化”做了一次生動的“廣告”,説明了只要把“陽春白雪”跟“下里巴人”結合,現代交響樂就會獲得千千萬萬的擁蠆。所謂金曲即指“流行歌曲作品”,此次演奏曲是由加拿大作曲家彼得·拜拿為西崎崇子與大型樂隊專門編寫,所選奏的七首樂曲均為現今流行樂壇的表表者,正是當令樂韻金曲,這些大眾耳熟能詳的旋律從名小提琴演奏家及大型交響樂隊表現出來,給大家是一次難得的欣賞機會,難怪要形成掌聲雷動高潮迭起的場面。

歡迎珠海特區歌詠團

俗語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説法,指出了地域親和關係的道理。澳珠連成一片,可説是唇齒相依憂戚與共。兩地近年來除了商旅來往愈見頻繁之外,文化方面的交往也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狀態因不斷加深瞭解而漸入佳境,目前已顯出一種“互相欣賞”的勢頭來,大可以達到“互通有無”而“兩全其美”的境界。當然,地域關係是文化交流相親相敬的重要條件,更何況血濃於水而產生同聲同氣的共鳴。前年珠海方面首次組織歌舞節目參加澳門藝術節就受到澳門觀眾的熱烈歡迎,珠海藝術家的精采演出給澳門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澳門觀眾在今屆藝術節看到珠海特區歌舞團的演出就大大出乎意料了,內行們都稱讚説珠海的歌手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不乏“一流水準”的好嗓子。看來,珠海特區政府實行向全國招聘優秀人材的政策也付諸文化方面實行了。歌舞團成員從全國各地的藝術團體和大專院校的藝術家中招聘而來,擁有大批各種藝術門類的專門人才,以多種藝術形式演出,包括大型歌舞、大型搖滾演唱會、專題演奏會或小型靈活的演出。其中郝新豫的女高音熱情激越,卓能能的男聲獨唱風格突出音色清純渾厚,講究韻味。卓能能曾隨朱逢博同台演唱,載譽全國各大城市。韓俠(女)和王志棟從新疆和青海到珠海,他倆載歌載舞。得到澳門市民的熱烈掌聲。

珠海歌星卓能能和郝新豫

馬頭琴·長竹笛·浩米

去年有西藏歌舞團來澳門參加藝術節,今年有內蒙歌舞團來澳門獻演。這種邀請方式,必然可以大大增進澳門市民對大陸各地區藝術特色的瞭解。內蒙古自治區歌舞團成立於194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省級專業歌舞藝術表演團體。全團演職人員三百餘名,由蒙、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朝鮮、柯爾克孜、俄羅斯等十四個民族組成,曾出訪朝鮮、蘇聯、蒙古國、坦桑尼亞、布隆迪、塞舌爾、日本、芬蘭、瑞典、美國、法國、波蘭、捷克、民主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和香港、台灣。這次在澳門獻演的節目豐富多彩,整體風格表現出了內蒙大草原遼闊雄偉的氣勢。澳門觀眾對馬頭琴、低音長笛和浩米的演出特別感興趣。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是著名的國家一級演員,對馬頭琴進行了重大改革。他演奏《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一曲,音域寬廣,和絲柔美,深沉壯然,令人神往。《萬馬奔騰》一曲則飛弓跳盪,琴絃齊顫,激越奔放,令人神旺。李鎮也是國家一級演員,堪稱大草原笛王,尤其是他吹奏低音長竹笛時,澳門聽眾整個兒給迷住了,那低沉悠揚的旋律把人們帶進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令人一往情深,思念不已。“浩米”的演唱在舞台上創造了一種神祕的氣氛,使人聯想起類似“薩滿神巫”在驅魔力,具有超自然不可思議的感覺,如非親臨其境聽到內蒙藝術家的表演,實在難以相信一位歌者在發出持續低音的同時,能在上方兩個八度音程內又唱出絕妙的高音旋律。據説,“浩米”藝術在內蒙已失傳了半個世紀,經內蒙藝術家挖掘探索才被再創造出來,此次是他們實驗成功之後的首場演出,內蒙藝術家把“浩米”慷慨地獻給了第五屆澳門藝術節。澳門觀眾為此報以最熱烈的掌聲,表示衷心感謝。

內蒙歌舞團小樂隊

桂冠明星耀濠江 華洋共賞紅樓夢

上海越劇院紅樓夢劇團來澳門藝術節獻演,懂越劇的觀眾畢竟是極少數,但想看“紅樓夢”的卻佔大多數,皆慕名而來,彼此濟濟一堂,創造出一種很“古典”的觀賞氣氛。更難得的是澳督和一班政府官員光臨,還有不少葡籍朋友三五成群而至,造成了“桂冠明星耀濠江,華洋共賞紅樓夢”的動人埸面。《紅樓夢》是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並有國際聲譽的一部鴻篇巨著。作者曹雪芹書在中所展示的豐富社會生活,深邃思想內涵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它成為中國文壇的驕傲。隨著各種譯本的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人,不分膚色,不分國度,紛紛加入閲讀研究和評論這部巨著的隊伍,形成文學研究中一門專門學科--紅學,在世界範圍內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越劇的前身是20世紀初流傳於浙江嵊縣一帶的小型演唱班子,以山歌小調為基礎,人稱“小歌班”或“的篤班”,開始全由男演員扮演,後來吸收餘姚灘簧、紹劇等劇種和劇目、曲調和表演形式,增加了男女合演,至20年代發展為全由女子演出的形式,被稱為“女子紹興文戲”,30年代末在上海日益興盛,因紹興在春秋時期是越國屬地,1938後正式被冠以“越劇”之稱。經過長期藝術實踐,越劇形成了抒情幽美,詩情畫意的劇種風格,表演細膩樸實,真切感人,聲腔清麗婉轉,曼妙動聽。這次主演紅樓夢的錢惠麗和方亞芬,皆為榮獲上海“十佳”優秀青年演員頭銜的桂冠明星。錢惠麗扮相俊逸,台風瀟灑,氣質典雅,嗓音明亮,運腔流暢醇美,表演真摯感人,富於魅力。方亞芬扮相秀美,嗓音甜潤清亮,唱腔韻濃味醇,餘味無窮。筆者在散場之後回味她們那一顰眉一投足鶯歌纏綿的表演,心想如果演員能用葡語演唱紅樓夢,那該又有一番何等情景!

《紅樓夢》劇照

劉德海與澳門藝術節結緣

劉德海連續四屆參加澳門藝術節獻演,今屆又見觀眾如潮,由此可知“國樂”在澳門受歡迎的程度,尤其是像劉德海這樣的大陸樂壇猛人,跟澳門人結緣是情理中事。劉德海的藝術思想是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他把傳統性、民族性、世界性三個方面構成了琵琶藝術必然發展的社會現實,把人的精神追求、藝術道路的選擇和傳統音樂發展成功的結合起來。經過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大大發展了琵琶演奏技藝,形成了熱情奔放,獨特而新穎的演奏風格。他的演奏嚴謹,完整,技巧純熟,音色寬厚,擅長表達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此次為澳門聽眾重施絕技,如《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均為澳門樂迷耳熟能詳,加上《天鵝),《秦俑》,《老童》,《春》等新曲,更是百丈竿頭更上一尺了。

葡萄牙現代芭蕾表演

3月27日晚筆者之一和一位對芭蕾舞略有認識的朋友一起去觀賞來自里斯本的現代芭蕾舞表演。

澳門大學文化中心的圓形舞台,對表演芭蕾舞者來説是個很大的考驗,因為現代芭蕾很講究視角。表演者要依照一角米字形的八個方位擺出舞姿,如果方位掌握得不夠好就會大大影響效果。

此次芭蕾舞表演由高秉根芭蕾舞團兩女(Paula Fernandes)和(Paula Valle)和兩男(Francisco Rousseau)和(Rui Pinto)合力演出由(Lúcia Lozano)編導的五集舞,包括《七次交往》,《獻給永存人》,《空》,《邊界》及《回憶》。

現代芭蕾舞是集合了古典芭蕾舞基本舞蹈技巧再配合現代藝術(可以是服飾、音樂或其它舞種等)的一種舞蹈,其體裁有別於傳統古典童話或男女愛情小品,故此在創作上可以有更大發揮的餘地。

《七次交往》由四位舞蹈員分別分成七組出場。每隊雙人合舞所穿的衣物顏色都不一樣,分別由七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黑,紫等)的配搭輪流出現在觀眾眼前。觀眾在留心舞蹈家的姿勢和表情會察覺到舞者表現了男女腳色七次交往的不同情意及其細膩的感受,表現了愛慕,快樂,友好,敵對等不同的內心情感。

《獻給永存的人》係雙人舞,表現纏綿的愛。舞者係一對夫婦跳,起來非常合拍,加上作曲家Humberto Ruaz在現場用鋼琴伴舞,使觀眾看得如痴如醉。

《空》由兩男一女表演。此舞開始的一段和結束的一段的舞步完全一樣,強烈抒發出“空”的主旨,表現了所有掙扎到頭來都是一場“空”的意念。其中還有不少三角形象出現,更使觀眾感受到三者之間的矛盾和痛苦。

《邊界》,由兩位男角合跳。他倆穿吊帶褲恤衫,背景音樂用了美國流行音樂,帶有非常濃厚的美國味。

葡國高秉根現代芭蕾舞團演出

《虎度門》劇照

最後一隻舞《回憶》由四位舞蹈家合跳。編舞者特以此舞獻給她的母親。舞者用了不同身體語言去表達懷念的感覺。舞台上分別投射兩個大小不同的紅色長方塊,表現了陰陽分隔,生者與死者的距離就此呈現出了,再加上哀怨的爵士音樂和樸實的葡國吉他使整套舞的氣氛愈加沉重,觀眾為此油然而生對母親的尊敬與懷念之情。

由於本期截稿的時間限制,筆者未及報道由麥秋導演、本地十個文藝社團合作演出的大型話劇《虎度門》的盛況。在歷屆澳門藝術節期間,話劇晚會是最受本地觀眾歡迎的節目,每逢演出皆是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本冊第 134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