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狗年說狗探風俗

柯楊*

從1994年2月10日(正月初一)開始,就進入中國農歷的甲戌年,也就是俗話所説的“狗年”。

歷史文獻的記載和考古資料告訴我們,用天干、地支相配合來紀年,發軔於戰國,興盛於西漢,而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則始於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於將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合來記人的生肖的風俗,其形成的時間,大體上也與這一時序相當。比如,一九七五年考古人員從湖此雲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中發掘出一部份稱為“日書”的竹簡,其中就有“子,鼠也: 丑,牛也”之類的記載。儘管當時的動物與地支的配伍同今天新流行的配伍相比,只有一半相同,但可以説秦時已初具規模。在王充的《論衡》、蔡邕的《月令問答》和葛洪的《抱樸子》中,對此都曾有過大同小異的記載。不過,“十二屬相”這一概念的明確提出,當以南朝(陳)沈炯所撰的詩歌《十二屬》為最早。

由“子鼠”到“亥豬”這十二種動物被確定為中國人的屬相,的確是一種十分古老而有趣的民俗文化現象。比如,其中的“龍”,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它只是一種通過人們的想像而拼湊成的神奇動物,居然也成為十二屬相之一,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如果詳加改釋和論證,就得寫成一部民俗學巨著,這裡只好按下不表。不過,總起來説,十二種動物之所以與中國人的信仰傳承結下不解之緣,不外三個原因: 一是其中許多動物被中華民族的遠古先民早就馴化為家畜,成為人類的“朋友”,在我們祖先的狩獵、遊牧和農耕生產中,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都起過重要的作用,自然而然與人類產生了親近感,成為人類最熟悉,最喜歡、最崇拜的對象;二是其中有的動物,如蛇和虎,人們對牠們由恐懼而逐步轉化為膜拜的對象;三是中華民族的許多遠古部落,都有把某種動物作為圖騰來崇拜的習俗。這三個原因,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 十二屬相的產生,與古人對動物的崇拜有關。

今年是狗年,我就專門來談談與狗有關的風俗趣事給讀者。

盤瓠神話與“祭盤王”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記載著一則早就流傳於民間的神話,其文曰: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吾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釆,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皇帝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僕鋻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斑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

這個神話,在干寶的《搜神記》、郭璞的《玄中記》等書中,均有繁簡不等,大同小異的記載。説明它產生很早,流傳很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至今仍在畬族、賽夏人(台灣山胞中的一支)、瑤族、黎族和苗族人中口耳相傳。這些民族都奉盤瓠為始祖,每年在一定的時間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在湖西麻陽縣苗族聚居區,過去曾建有盤瓠廟十八處,每年五月初一,各村寨的苗民都要集中到盤瓠廟祭祖,並唱《開神門歌》,歌詞中就有“五月初一開神門,敞開神門接祖神”、“盤瓠大王是我祖,從古流傳到如今”的句子。粤東畬族人家,過去大都繪有“祖圖”(又稱“盤瓠圖”),將上述神話繪成連環畫,附以簡要的文字説明,平時珍藏,每逢春節、三月三、五月端午、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二月十五等祭日,則將“祖圖”懸於堂上,聚眾祭拜,設供、焚香、祭奠之後,還要唱《高皇歌》(亦稱“盤王歌”。贛東北畬族則稱“狗王歌”)氣氛莊嚴肅穆。有一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所繪製的“祖圖”,分為上、下兩個部份,共28圖,十分精美,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粤西北山區的瑤族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舉行盛大的“舞火狗”儀式,其特點是將祭祖與姑娘們的成年禮結合了起來。所謂“火狗”,並非扮成狗形,而是由未婚女子扮成原始人模樣,身著由黃姜葉連綴成片而製成的簡單衣裙,其上插著許多已點燃的香火。活動開始時,先叩拜祖公盤瓠,次拜各家各戶火塘、土地、菜園等,然後扮成“火狗”的姑娘們排列整齊,邊走邊舞,逐漸聚於附近河岸兩側,脱下姜葉衣紛紛拋入河中,並下河沐浴,相互潑水嬉戲。在這整個過程中,小伙子們皆尾隨其後,燃放鞭炮以助興。最後,才是男女青年相互對歌,尋覓意中人,交換定情物,直至天亮才散。

上述各民族祭祀盤王的活動,均十分隆重而熱烈,説明古老的民族文化在人們心靈深處積淀之深。每逢祭日,各家所飼之犬,也必然愛到盛饌的款待。以上事例還證明,這些民族在古老的年代裡,都曾有過犬圖騰崇拜,後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又將這種古老的圖騰崇拜與祭祖儀式相結合,成為這些民族的重要信仰風俗之一。

狗與穀種的來歷

古老的中國,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多民族國家,在許多民族的民間神話傳説中,穀物種子的來歷,大都與狗有關,這是又一個極有趣的、值得深入探討的農耕民俗文化的課題。比如,流傳在藏族人民中的《狗皮王子》的傳説,講的就是布拉國國王的兒子阿初,為了人們能吃到香噴噴的五穀,歷盡千辛萬苦,到蛇王洞找來了青稞種籽。目的雖然達到了,但他卻被蛇王變成了一只黃狗。後來,在肯乓土司的三女兒俄滿的愛情感動下,黃狗又恢復了人形。人們並不知道那送青稞種籽的黃狗是王子變的,所以,每年收完青稞,吃新青稞面做的糌粑時,都要先揑一個喂狗,以感謝牠的恩惠。這一古老傳説中所説的用新青稞糌粑喂狗的習俗,到今仍在川北阿壩藏族自治洲的馬爾康、甘南藏族自治洲的卓尼等地流行。

聚居於貴洲、雲南、四川等地的布依族人,有祭狗的習俗,即於每年“吃新節”(農曆五、六月新穀登場時舉行)之夜,祭完祖先後,接著祭狗。其儀式為: 由家中年長者將新穀飯及三塊豬肉放入狗食盆,喚狗來吃,同時唸祭詞,意思是感謝狗從天王處給人類帶來了糧種。據考證,此俗與布依族的民間傳説《尋穀種》有密切聯繫,其內容為: 布依族的先民帶狗遠行尋穀種,到天王院前,見廣場上曬有稻穀,求索不得,狗在曬穀場打滾,使稻穀附於毛中,躲過了天王衛士的檢查,才給人類帶來了穀種。

哈尼族人也有嚐新先喂狗的風俗。傳説很久很久以前,狗從天神那裡給人們盜來穀種,哈尼頭人就把自己的獨生女兒嫁給牠當媳婦。至今,哈尼族人仍把媳婦叫“克瑪”(意即“狗的妻子”),原因就在這裡。與上述各族神話傳説類似的,還有苗族的《狗取糧種》,壯族的《九尾狗》,僳僳族的《糧食種子的由來》和彝族的《穀種的故事》等。不同民族關於糧食種子來歷的傳説如此驚人地相似,到底是什麼原因? 是同一傳説在流傳中的變異? 還是不同民族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思維水平大體一致的條件下的各自創造? 這在中國民俗學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有待於繼續深入地研究。

狗--忠誠的衛士

由於狗具有始終忠於豢養牠的主人的習性,並善於守戶安宅,自古以來就受到人類的青睞。民間廣泛流傳的《貓與狗的故事》,是一個具有深層道德內涵的隱喻: 忠厚實幹者常遭誤解和冷遇,而奸詐投機者卻往往受寵得益。在這個故事裡,人們對狗所遭到的冤屈寄予深切的同情,而對貓的無功受寵則嗤之以鼻,至於對牠們主人的偏聽偏信和是非不分,當然持一種貶斥的態度。在我看來,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人類對自身喜歡奉承贊揚,不善於洞察真相等本質弱點的自我揭露,它的教化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野史、筆記、小説中,記載著許多義犬的故事《搜神記》卷二十中的《義犬冢》最為典型,錄之如下:

孫權時,李信純,襄陽紀南人也。家養一狗,字曰“黑龍”,愛之尤甚,行坐相隨,飲饌之間,皆分與食。忽一日,於城外飲酒大醉,歸家不及,臥於草中。遇太守鄭瑕出獵,見田草深,遣人縱火燒之。信純臥處,恰當順風。犬見火來,乃以口拽純衣,純亦不動。臥處比有一溪,相去三五十步,犬即奔往,入水濕身,走來臥處,周迴以身灑之,獲免主人大難。犬運水困乏,致斃於側。俄爾信純醒來,見犬已死,遍身毛濕,甚訝其事。睹火蹤跡,因爾慟哭。聞於太守,太守憫之曰: “犬之報恩甚於人。人不知恩,豈如犬乎! ”即命具棺槨衣衾葬之。今紀南有義犬冢,高十余丈。

這個故事十分感人,而太守“犬之報恩甚於人。人不知恩,豈如犬乎! ”的慨嘆,大約也能使某些忘恩負義之徒赧顏吧!

“狗占”及其它

《史記·封禪書》云: “秦德公始殺狗磔邑四門,以禦蠱菑。”所以《風俗通義》中説: “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於此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祀狗或用狗血塗抹能夠避免災禍,求得吉祥平安,所以各民族中就產生了不少與狗有關的奇風異俗,現舉幾例如下:

狗占豐歉--青海省東部農業區漢族習俗。每年正月初一,人們在進食前,先將蒸捲、油餅、油果、青稞面餅、煮熟的馬鈴薯等食物置盤中供狗享用,若狗先食油餅、油果、則預示當年小麥、油菜籽將豐收,若先食青稞面餅,則預示當年青稞將豐收,餘類推。

抬狗求雨--四川西部漢族風俗,俗稱“狗遊街”。每逢久旱不雨,設壇求雨亦不靈時,當地農民便用飲竿製成簡易轎子,給狗穿上花衣衫置於轎中,兩人抬之遊街,供沿途圍觀者逗笑取樂。相傳如此天公便會降雨。當地民諺曰: “笑狗天不晴,”乃與此俗相一致。

面狗卜--青海互助縣土族民間占卜習俗,主要用於占卜嬰幼兒病情之吉凶。其法為: 晚飯後用麵團揑成小狗形狀,頸上繫一紅線,祈禱後將其埋置灶中餘灰下。次日晨取出看結果。若找不到麵狗(被燒成灰),則謂小兒丟了魂,需禳解;若麵狗身上有焦黃點,則謂小兒相應部位有疾,需醫治。西北農村常將小兒有疾稱為“變狗”,恐亦為古老信仰習俗之遺留。

狗頭帽-漢族幼兒服飾習俗,盛行於全中國農村。將帽製成狗頭狀,兩側有耳,正面有一對眼睛,前額一圈飾以薄銀器,或八仙、或“長命富貴”、“金玉滿堂”之字牌。俗謂“戴上狗頭帽,災難疾病少,”又謂戴狗頭帽能便幼兒像家犬那樣快快長大。

許多地方民間工匠蓋屋時,往往用狗血來奠基,廣西南寧市郊那龍一帶的壯族人,喜在村頭巷口置石狗以避邪,大約都與古代傳承下來的崇狗習俗有著密切的關係。

*柯楊,中國著名民俗學者,蘭洲大學教授。

本冊第 7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