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國古代的生/死禮儀

安娜·瑪麗亞·阿瑪羅*

畫有“孝順六榜樣”的三幅畫(愛爾未塔什博物館)。

根據孔子學説,在社會上和家庭裡尊敬老人是受到尊崇的。有一本名為《二十四孝子》的書,收集了歷史上的孝順榜樣。反映這些榜樣的插圖均有解釋性文字。畫面各異,勾劃出有關中國字的形狀。

生非始,死非終。

孔子(前552--前479)在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當時的傳統--其中部份源於中國新石器時代--融為一體的過程中創立了指導人類行為的學説。該學説既未談及上帝,亦未對生命和死亡現象作出解釋,而是通過對道德行為的系統概括加強家庭的凝聚力,共由此開始,加強中國自身的社會政治凝聚力。

大師的學説包羅萬象。事實上,直至今天,調控所有社會道德行為的儒家思想在華人生活中遺傳甚多,乃至波及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

或許正因為此,孔子及其門徒從古代中國傳統中篩選出的古老禮儀得以延續漫長的幾千年。其中最重要,今時今日於華人中流傳最廣的是關於死亡的禮典。這些人中流傳最廣的是關於死亡禮典。這些禮典得以流傳純粹因永恆不滅、無終結的觀念所致。

要理解中國人的生死禮典,需先理解生的概念及儒家主要觀念--義(Yi)的含義。

但是,要理解孔子本人亦未明白的生的概念,需先了解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哲學中靈魂的概念。

中國人的靈魂觀與西方人的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不存在留駐於軀體的唯一和不滅的物質,而是根據被視為永久平衡基礎之宇宙陰陽的二重性,存在兩種精神。

魂(主宰身體的高級物質)與魄(生命能源)的數量不等,每人都有三魂(Sam Wan三魂)七魄(chat pak七魄)。

魂被視作精氣之髓,是宇宙之物;魄,是感知靈魂,是世間之物。感知靈魂的物理表現則是身體的物質形式。這種雙重性(分別為陰--陽)與被稱作意(1)的信念活動或願望相結合,造就了神(san),表現了神。

人死後,三魂中的一魂進入陰府天國;另一魂與其遺骨埋於墳墓;第三魂被招附於安放在先祖先神位的靈牌而由子孫供奉。

一如古人給其下定義,不同學者對靈魂的解釋各不相同。

《中國針灸》(1972)一書作者G·索里埃·德·莫朗特(G. Soulié de Morant)認為中國學者筆下的人類心靈論可歸納如下:

神 (粤語唸San)--神(Eu),由四個不可分割的元素組成。不同學者,包括中國學者,對這四個元素各持不同意見。

一、意(I)與土的能量相連,由祖先物理世界中過去和現在的信息組成。對過去及感知的體驗受目前行為的影響。意即記憶之所在,類比和推理是研究的出發點。

二、志(Chi)(粤語唸Si)是自願行為的中心。

三、魂(Roun)(粤語唸Wan)代表反應和力量,是一種無意識的記憶,與五原素哲學中土的能量相連。

四、魄(Pro)(粤語唸Pak)是推進的平面,力量的中心。

通過分析人類心靈四元素的寫法,就會發現後兩個元素由鬼(Kwâi)字分別同白(Pak)字和云(Wan)字構成。

人死後,神轉往陰府再生;而鬼,則留在塵世間,飄忽不定,成為飢餓貪婪的鬼怪,使中國人談之色變。

因此,鬼和神是兩種互相矛盾的物質: 鬼,存於塵世,象徵不吉;神,活於天堂,招人喜愛。簡單而言,鬼是三魂七魄理論之三魂中人死後留在塵世的一魂。

一句話,鬼既已具備所有物質元素,鬼便成為返回塵世間的一個物質靈魂。

死時無子嗣或因卒死中斷其循環而未善其終之人的生命力量亦不能進入先祖行列或歸進家宗,而成為被放逐的魂,在人間遭受苦難。它們就是在澳門令人變色的鬼。

神靈獲得力量跨過金橋、銀橋,穿越黑暗,進行漫長旅行,最終歸入先祖行列並再生所需費用均取自為死者舉行的喪葬儀式。在陰府,上路人(中國人從不講某某死了)在其祖父照管下生活。歸祖需時三年(古時兒子為父守孝三年)。這個期限正是幼童開始説話和融入成人世界所需時間,也是繼承家庭執掌之位的長子適應其新角色所需時間。

死亡禮儀包含兩部份,亦即凡根內(Van Gennep,1909)(2)理解的離身、邊緣和融合三個階段:

一、離身或分離。將垂死者躺在著地放置的席上,面向正門,用小片棉花測試證實其死亡後,呼喚死者名字(用死者第一個名字--乳名)(3),招其靈魂歸來。

二、開始或邊緣階段。該階段可再分為三個時刻: 長子向一口井買水。

二、1. 擦洗遺體,穿壽衣並用玉等不易腐爛的材料覆蓋身體外露部份。接著,將遺體放進用樹幹,最好是古樹樹幹,做成的棺材。

2. 家人和朋友在“靈堂”為死者守靈。靈堂內設有供給死者的織物、食品和請人用紙製扎的招附死者靈魂的牌位及死者陰府生活所需的其他物品。

3. 在風水先生事先選好的地點舉行葬禮,焚化所有伴隨死者的紙製供品。

三、融合。死者進入陰府先祖所在地,生活於先祖之間,其木質牌位被置於家廟。

所有這一切均按古時流傳下的儀式有條不紊地進行。

長子執掌家庭。

由此可見生死輪迴的往復和死亡的雙重意義:

--一家之主死後即成為受供奉的先祖,如其家庭一如既往仍視其為一家之主,他在陰府仍會護知其家庭。

--接任父職的長子死後,遵守相同的禮儀,將職位傳給其長子,這就是説,死並非終結,而是新的開始。

令人回味的是目前的喪葬儀式帶有禮記(Li Ki)(4)中記載的中國習俗的明顯烙印。

仔細研究這些禮儀前,似乎有必要先解釋由孔子納進中華文明基礎(有些漢學家對此尚有爭議)的禮(Li)和義(Yi)的概念。不清楚這兩個概念,就難以理解死亡禮典的全部意義。

禮的概念已超出純禮儀範圍,正如孔子本人所言: “禮發於心”,意即人類的禮貌行為不僅應學知,其表現還須發自內心。(5)

給禮下定義已經不易,為義下定義則更困難,因為義位於自然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方法的交匯處。西方漢學家將其譯成恭順和行為樸素,我們認為,這兩種翻譯都非盡善盡美。義在某種意義上接近達摩的概念--萬物所以為萬物,皆因其本質使然。

因此,儒家倫理倡導的各人據其位、行其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6)型人際關系模式成為保持龐大中原帝國數百年社會穩定之社會道德構成的無上准則。

每一社會成員的這些位或職都有象徵內容。

君,代表世間的神權,因為是神賦予其權力,由此確立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現實生活與超自然世界間的關係。

父,是家庭的要素;傳統大家庭裡的父親之父尤為重要。因為父是人世間的家庭與按人間輩份生活於孔子亦未言及的陰府天國的祖先們聯系的關鍵。正是這種縱向聯系確保家庭自身的永恆不滅。

解釋上述神靈或家神的世界,須借助於很久以前差不多同時流傳於中國民間的道教和佛教哲學。

佛家認為陰府即是天堂。在那里,除了塵世生活的苦難,一切都不能終止虛無和脱離輪迴的永久幸福。

道家認為陰府即是道(Tau)--開始和結束,永恆的循環。

因此,目前在保守的海外華人中依舊沿用的死亡禮儀,雖然已去除不少毫無意義的繁縟儀式,但仍帶有約三千年前中國周朝(公元前二千年--公元前一千年)(7)禮儀的清晰烙印。

中國的死亡禮典,可分成兩大部份:

一、葬禮

二、祭祖儀式,包括往寺廟祭靈,用仿幣“買生活”,供奉食物以及在特定的農曆日子掃墓(俗稱拜山)。

典型的中國棺材
南灣的中式葬禮(20年代)

葬禮

每一個守舊的中國人重視“應該怎樣”下葬,亦即其家人,尤其是接任其位執掌家庭的長子如何給其足夠力量到達祖先的精神世界,獲得再生,開始新生活並於此間獲得新名份的形式勝過一切。

另外,盛大的葬禮往往是家庭威望的象徵,許多時候也是孝子盡心盡力為父親舉辦隆重葬禮竭顯孝心的標誌。

中國人覺得活著時置下一具不錯的棺材,餘生便可過得安寧平靜,他們甚至將棺材存放在自己臥房,西方人對此深感恐怖,中國人卻習以為常,十分自然。沒有一具屬於自己的,尤其是用古樹段做成,木質上乘,覆滿半月形木板,獨具特色的棺材反而會使他們懮慮和不滿。

(8)是與目前喪葬禮儀不同階段密切相關的數字。如前文所述,凡根內認為死亡禮典包含不可或缺的三個階段。

盧廉若爵士的葬禮
中式葬禮的送葬隊伍: “好鬼”(澳門,1929)

死亡

有人瀕臨死亡時,家人將其雙腳向門置於靠近家門的地上,身下墊以一席。

用絲線測試“最後一口氣”: 當絲線不再抖動時即證明人已去世。

兒子立即去就近水井,向井擲一枚給護水龍王的硬幣“買水”,擦洗死者。

中國南部地區,一般先擦臉部,再擦身軀,北方有些省份的做法則相反。然後給者穿數件無紐扣(9)長衫。這些長衫是死者攜往另一個世界的“妝奩”。從前,死者的穿著與今天不同,靈柩也講究得多,但隨著時間流逝,一切均已簡化。

為了不使本文過於冗長,下文僅介紹目前尚存但瀕臨失傳的習俗。

將覆滿白布的靈柩置於主室中央。白色為哀色,表示東方,吹拂清新春日微風的生命之地。全家人按照中國區分明確的血緣遠近(10)身穿簡單的苧麻或粗布衣褲,肩披厚麻布片,兒子頭戴式樣古老的帽子,女兒頭裹大披巾,兒媳們則將隨嫁妝攜進夫家的綴有紅色飾物的橙色大巾扎在頭上。

腰束白布帶,頭系白布條則是孫輩及其他親屬的喪服。有些親屬在帶或條上抹一筆紅色以顯示其更近的血緣關係。

白色在中國有象徵意義: 代表一種死亡狀態,任何可以填補的空虛、暫時的東西,與黑色截然相反,黑色象徵肯定的失落,虛無世界永不回歸的墜落。

男女按規定次序各跪兩邊於席上,兒子兒媳向靈柩嗑頭三次。此為古時向皇帝所行大禮。

靈柩在家裡或事先為此準備的房間停放至少三天。

此間,攜帶布料、被單、烤豬、水果和其他食物的遠親、朋友和熟人陸續來到,在家人的悲泣和特意聘請的專業哭婆的哭聲中向靈柩行三鞠躬禮。

每一位來賓都可得到一方手帕、一塊甜食和一個利是封,以驅散參加哀悼可能帶給他們的不吉影響,另外,甜,按其發音,象徵祝福長壽。

人死後,其家屬請人用紙和竹製作靈位及死者生前喜愛的各式用品,包括衣箱、衣物、帶傢俬和庸人的華麗住屋、金橋、銀橋、三輪車(從前是椅子),現代則有汽車、船乃至飛機,使死者赴陰府的旅程更快捷。

告知外界家中舉喪的第一標誌是在正門門口掛兩盞燈籠或籃白氣球,放一塊形狀似山,繫有籃白和白色布條的竹板。

如死者為受人敬仰的老人,其去世被視為喜事,門口挂紅色氣球,靈柩以飾有象徵長壽的仙鶴、松柏、壽桃和表示喜慶的雙龍、對蝠圖案的白色綢緞覆蓋。家道殷實人家覆蓋靈柩的綢緞一般為三層,成塔形,使人聯想起興盛於周朝(11)(公元前二千年)後期的靈台。

為避免鄰居不滿及不讓死者靈魂留有家門概念以保家庭平安,靈柩出門不走正門,而走窗戶或側門,如家住幾層高的樓內,則用竹梯下樓。

街上逶迤的送葬隊伍前面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紙扎(Chi Chat喪葬儀式中紙質工藝品名稱)形象是地獄之神,可為死者靈魂領路並驅除送葬途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擾亂因素之職。長孫肩負一根細葉觀音竹隨後。人們認為觀音竹具有驅趕冤魂的作用。邊走邊大把拋灑五彩紙錢(根據東南西北中五個不同方位代表不同顏色,選用彩虹的五個顏色剪成的圓形小紙圈)。

這些紙錢用以打發令人害怕的鬼,使死者在漫長的路途中免受他們的騷擾。

送葬行列裡的兒子們還習慣手握一根纏著白紙的細竹棒,代替古時父喪期間用以支撐身體的手杖,以此表明他們在亡父停靈期間長期齋食的耿耿孝心,由死亡當天開始至下葬當天結束的齋期有時持續幾個星期。

中國葬禮中的僧人(澳門,1929)

這名長孫或外孫身後,由苦力舉著一幅按死者年齡確定的或白色或籃色或紅色長布,布幅上用燙金紙字概括著死者的姓名、職務及生平。隨後是盛滿水果和其他食物的挑擔,一支樂隊,隊員身著白色長褂,頭載寬邊草帽,帽上偶爾飾有紙花。

隨後是一隊口中念念有詞祝福死者的和尚,身披黃色或紅色袈裟,光頭(以致有時難以分清是和尚還是尼姑)。銅鑼鐃鈸聲混合著嗩吶笛子聲,嘈雜不堪,毫無清晰旋律。

一把由四個男人抬著的綠色或籃色椅子跟隨其後,椅上安放著附有死者靈魂,寫著死者姓名及顯赫職務的紙牌位,女婿撐一把巨大油紙傘--從前的優質遮陽傘--在一旁護著靈位。這個牌位及其他紙扎物品隨後將悉數焚化,焚燒時,死者的靈魂升入陰府天國。三魂中不隨軀體的第三魂升入陰府天國。三魂中不隨軀體的第三魂從此依附進木質牌位,亦即返家後放進家廟的靈牌。

接著,又是一挑挑一擔擔的食物,諸如烤豬、雞鴨、熟鴨蛋、螃蟹(12)、糕點、橙和其他水果。往後,又是樂隊,再往後是兩面大鑼,按一定的節奏擊出表示悲痛和哀傷的鑼聲,在其他樂器的一片嘈雜聲中,只這兩面鑼的鳴響顯示正舉行著葬禮(13)

最近幾十年間發生的變化是送葬行列裡出現歐式結構的樂隊,能演奏蕭邦的安魂曲。

習慣上,靈柩之後還有另外一張飾有黑帶和紙片的綠色椅子,椅子安放死者遺像。靈柩覆以一層、二層、三層或多層華麗綢緞,成傘形或塔形。根據家人願意或能夠給予死者的待遇,分別有二十、四十、有時甚至一百二十名著籃色短褂長褲,戴飾滿紙花之大草帽的男人抬靈。緊跟著的便是長子,新的一家之主,由兩名僕人扶著,涕淚橫流地痛哭。

有些時候,死者家人在用竹桿撐住的四邊白布蓬內人群的注視下披麻戴孝,跟在靈柩後邊。另些時候,跟在長子身後的是嚴格按輩份依次相隨的其他家人: 首先是其餘兒子,先長後幼,其次是兄弟、侄子、寡妻、女兒、孫子、孫媳。與家人同行的還有職業哭婆。這些人一路都要痛哭流涕,其至須由僕人、朋友或特意招請之人挽扶。

死者的朋友三三兩兩地跟在隊伍的未尾,排列無甚規矩。

靈柩到達墓地或入土前的哀悼場所--從前一般在按風水事先選定的山上--後,焚化線香和象徵陰府錢鈔及帳票、其價值千倍於世間實際價值的金紙以及死者生前偏愛的紙扎物品,其中部份為朋友的贈品。接著,靈柩入土,或將遺體運往其他地區的確切安葬地點,又或者等待星相師的“dictum”(定斷)。

返家途中,長子手捧將放進家廟的先父靈牌,他的身旁是送葬時撐陽傘保護岳父靈位的死者女婿,這次,他同樣打著陽傘,恭恭敬敬地保護的郤是新的一家之主。

葬禮到此全部結束,但超度靈魂入陰府再生的儀式仍每隔七天進行一次,重複三次,並另選四個日子請和尚到死者家裡念經,奏樂,焚燒紙品。二十一天後上墳,根據死者身份,或在墓前豎碑,或將墓建成中國式的半圓形。

四十九天後(注意所有數字均是七的倍數),在下跪嗑頭的家人面前,長子焚香並將亡父靈牌放進祠堂或家廟。

這天,死者的親戚朋友向其子女贈送象徵長壽的糕點。

舊時,為父守孝的孝期是三年,因為人們認為這三年中孩子們仍在父母的羽翼保護下,為表孝順,三年內父親生前的一切規矩均保持不變。

有些漢學家認為這三年是長子升任一家之主新角色前必須遵守的死亡禮儀,在此期間須住入帳蓬並嚴格齋戒。

雖然現代社會存在破除此類習俗的激進傾向,但事實上許多中國家庭內至今還有這些移民外遷時亦不忘攜帶的靈牌。

逢新年或任何一位先祖的誕辰,家人都要燃燭、焚香,請和尚到家中或在寺廟為先祖念經祈福,邀死者(已再生於陰府)及家族其他近祖與家人同慶節日。晚餐桌上除為每一位缺席的家庭成員各擺放一碗米飯,一對筷子外,還為所有亡魂准備一碗米飯,一對筷。

孔子言: “事死如事生”。中國人通過寫有自己姓名的木牌延續著他們的影響和關懷。

這個習俗部份解釋了中國社會家長制的根源,由男性負起確保古老家族名稱代代相傳的責任。由於只有長子或長孫提供的祭祀儀式方有效,沒有男孩的家庭習慣從盡可能近親的家庭領養一個,使家庭成員在神的世界不致空缺。

“五倫圖”

反映孔子學説所推崇的順從原則,包括孝順父母。一天孟子問: “何為孝順? ”大師答曰: “順從”。

靈牌

據説靈牌最早產生於周朝(公元前1050--公元前249)。

將靈魂渡居到如此簡陋的木牌位上,僅刻上死者名字尚不足夠。刻牌儀式要載入族譜,凝著死者精氣刻進木牌的除死者名字外,還有一個主字。

這個意譯為家主的字須由一名與死者關係親密且品行良好之人刻寫,落筆之前,先向筆端吹一口氣,落筆瞬間,屏息靜氣,集中精神凝想死者,就如死者的靈魂真的聚集於木牌一樣。

中國人認為東方是生命誕生的方向。因為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東方也象徵木元素,因為冬天死亡或枯萎的萬物在吹自東方的春風撫拂下復蘇。

中國專家認為選用木作祖先靈牌即起因於此。

雖然孔子竭力反對尊崇祖先,但祭祖畢竟代表兒女孝順,這種愛正是當時父系家長社會推崇的儒學基礎之一。

然而,對中國哲學和宗教了解不多的西方研究者對該習俗所包含的宗教價值並非一目了然,祭祖不是單純的宗教祭祀,其主要目的於保持家庭和先祖之間的聯繫,使先祖憑借其神靈的力量保護家族繁衍。

家廟中男性後裔及其妻室的靈牌不是隨便擺放,而是遵照死者輩份按列排放的,每一塊新靈牌的位置不在其父親,而在其祖父靈牌所處序列(14)

此種排列方式稱作昭穆順序,昭表示顯明,穆表示恭敬。家廟中祖先靈牌的排放順序如下:

          五宗
    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我
          昭穆
        昭穆順序

我死後,靈牌排入昭列,其長子的靈牌排入穆列,往後,以此類推(15)

這種排列方式顯示出一條分成兩部份的父系線系,每部份同時包含四條母系支線。這樣,從高祖至兒子(我)線系的五個元素構成一個線型循環。格朗內特,克魯伯,摩根,馮和列維·斯特勞期都是對中國人之間複雜的血親結構和舉喪等級以及如何解釋昭穆順序詳加研究的學者。

列維·斯特勞斯(1976)認為兒子的兒子的兒子恰好占據了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的同半邊序列,亦即上表中團結的五宗。

由於中國文化的變遷,19世紀末開始,有些家庭為便於祭祀,靈牌不再單獨而是集體設置,維系數代之久的家庭則須分立門戶。

清明和重陽

除了節日期間不可或缺的家祭外,農曆特定的祭祖日一般在農曆的三月和四月,最為人熟知的是農曆三月四日或五日的清明節和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其中清明節無疑是最重要的祭祖日。

清明節是傳統上進行祭祖、掃墓等一系列從古流傳至今之儀式的日子,一年的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清明恰在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在公曆四月四日或五日(農曆三月四日或五日)。

唐朝(公元618--907)以前,中國人習慣拜祭一般建於山上的祖先墳墓,在墳前燃香,焚錢、衣物和紙,供奉於寒食節煮就的食物。寒食節約始於清明日前48小時,上年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因這天禁止點火,人們只吃寒食。

這個習俗始於遠古時代,似乎與最初的宇宙起源學有關,根據該學説,每年春末,太空出現兩顆分別代表木和火兩個基本元素的星星。人們因害怕代表火元素的星太“強”焚盡天地間全部的木而導致宇宙失衡,遂採用在人間禁止點火的習俗,清明當天方可點火,清明從此成為該天的名稱。

中國有些地方很長時間內習慣於清明期間在墓碑上敲熟雞蛋並剝殼吃掉,表示新舊更替。以前這些蛋的蛋殼上還用茜草等植物汁混合熟蛋清繪上圖案。

從此,市場上出現的彩繪蛋殼至今仍是中國價格低廉,深受游客喜愛的工藝品。雞蛋象徵舊的為新的讓路,亦即觀念更新。

1935年,祭墓在中國仍十分普遍,民國政府將此習俗定名為掃墓,相當於西方的追思節,盡管該習俗始於唐朝。

唐代,每逢清明節,皇帝賜榆木或柳木火把予寵臣,使其重新點燃家中之火。

到了宋代,這些木質火把被油脂火把代替。據傳,同一天中國南方一些地方,上至帝皇、下至農民,盛賭斗雞。這天也是婦女相對自由的日子,她們可以離開深閨出門祭祖。

通過上述習俗,可以確定以下重要關系: 一方面,火及其祭祀的儀式接近夏至,是果實成熟期的土地祭祀;另一方面,祭祀地點、祭祀之監護神以及死後埋於地下的祖先又都是與農神有關的普遍習俗。

雞、斗雞與夏季降臨之間,與在西方、古羅馬、與耶穌復活和死亡之路有關的紀之初年祭祀活動中雞具有的象徵意義之間的關係甚為有趣。

清明同樣預示夏季開始,我們有理由假設這個日子遺傳自崇拜火。慶賀夏至這些古老禮儀,類似我們在眾神節跳火堆的娛樂習慣。也帶有崇拜太陽、崇拜土地的痕跡,因為太陽使萬物成熟,土地使種子生長、發芽。我們認為正因如此,太陽,作為生命之源,才與祭祀死者相連,就如西方紀元初年祭祀,代表一種永恆不滅,白天黑夜不斷更替的觀念。

前文已經指出,第三個祭祖日是重陽節。根據宇宙雙重性概念,重陽亦代表太陽,似乎來自與農業年結束有關並預示冬天--就像清明預示夏天--的古老祭祀。

這天,人們習慣放飛用絹、紙製成祭祀雄羊狀的風箏。據傳重陽節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儀式獲得斜照的太陽之能,使萬物安度死亡季節。在以春節為標誌的來年春季,再煥發生機。

根據這兩個祭祖日更能很容易地推斷年代的更替和自然界的生死週期。

解放以後,這些古老的習俗逐漸消亡,但在南方各省(廣東和福建)尚存不少。在澳門及海外其他宗族聯繫較強的華人社團生活區域,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仍可見到這些古老的禮儀習俗。

歡渡春節

(民俗畫,愛爾未塔什博物館)

中國富戶人家的庭院。中間,正殿上擺放著祖先的祭台,大年初一長子照例向祖先拜祭。

根據中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特點,祭祖由男性子孫進行。男子傳宗接代,負有使宗族生生不息的責任。

如果不舉行這些儀式(包括安葬儀式和每個家庭每年的祭祖活動),在陰府生活的靈魂因為被家人遺忘而不得安生,沒有人伴著香火,籍焚化紙符的裊裊青煙為他們提供衣服、錢鈔和食物,他們就會淪為乞丐。

這些乞丐就是澳門人人避之猶恐不及的鬼,因苦難而渴望追回人間復仇的漂泊流浪之魂或復仇之神。

正因如此,大部份流浪的靈魂都是未婚或分娩時成婚的婦女。未婚女子死後靈牌不得進入自己家族,已婚婦女死後,丈夫其他妻妾所生之子或夫家侄子(丈夫兄弟之子)可提供其陰府所需之祭祀。更為極端的事例(主要有利於婦女)是,因中國家庭自身的父系家長制特點而被逐出自己家庭的未婚女子,為獲夫家後代祭祀而結冥婚。即讓寫有死亡姑娘姓名的靈牌與一名尚生或已死的未婚男子成婚。

有人認為這些習俗帶有迷信色彩,事實上,它們正是人們相信永生和陰府生活的無可置疑的證明。

再則,所有宗教將其信徒的狂熱歸於為獲得死等於非終結的答案。我們因此認為死亡是所有禮典的最大動力。

結束語

中國的死亡禮典可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加以剖析。

從橫向面看,集團式(龐大家族)生活的中國家庭按各成員生前的地位舉行相應的葬禮。死後赴陰府並非與生人世界的絕對阻隔。

而其縱向關係則表現為在籍祭祀保持的家族與祖先靈魂間的聯繫形式下道教所填補的宗教空隙。

虔誠的家庭通過祭祀獲得回報的先祖重復著與神秘根源--道--的聯係。道,即虛無,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原始的能量。

老子在“道德經”裡清楚地表達了這個觀念: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詞匯解釋】

    正式語文  拼音      粵語                釋意
    義         Yi        I        --願望,意願,主要靈魂,我的延伸
    鬼         Gui       Kwâi     --死人(死後)的感知靈魂;歸來之
                                      物;妖怪;不滿之魂;看不見的不
                                      祥影響;延伸意義;壞精靈;精
                                      力。
    魄         Po        Pak      --感知靈魂;塵世間的;感知靈魂的物
                                      理表現;表象;形式。
    魂         Hun       Wan      --天之精靈;生命起源;思維;才能。
    道         Tao       Tou      --徑;路,神。
    記         Ji(ki)    Kei      --記憶;紀念;作書;紀錄(中國古
                                      文)。
    神         Shen      San      --起源超卓的神靈或神化的人類。
    陽         Yang      Yang     --男性的;太陽;明亮;熱。
    陰         Yin       Yâm      --女性的;月亮;陰影;冷。
    宗         Zong      Song     --祖先廟堂;族系;祖先。
    堂         Tang      Tong     --主室;古代京官法庭之庭院;宮;大
                                      型建築,廟宇。
    白         Po        Pak      --白色;清亮。
    禮         Li        Li       --禮儀;典禮;禮貌;文明;禮物(優
                                      雅)。
    雲         Yun       Wan      --雲彩;説;聲明;知曉之任何事情。
    謚         Yi        Yi       --死後賜予死者的封號。
    屍         Shi       Si       --屍體;祭祀儀式中的死者代表。
    仙         Sian      Sin      --神仙;道家不滅之靈。

【註】

(1)陽/陰--其平衡決定世界和諧的正反原則。陽(粵語唸yeong)表示正面原則、男性、光、熱、太陽和帝皇;陰(粤語唸yam)表示反面原則、女性、陰影、清涼、月亮和皇后。

(2)M·凡根內(M. Van Gennep)著“死亡禮典”,巴黎,1909年亦譯作生命基礎、思想、聰穎和智能。

(3)中國人一生中有幾個名字與死亡禮儀密切相關。第一個名字即乳名寫在表示舉喪的氣球上,最後一個名字,以前則刻在靈牌上。

(4)“禮記”,由孔子及其門徒編纂而成,被視為記載禮儀箴言之書。漢學家若阿金·格拉博士(Dr. Joaquim Guerra)稱“禮記”是行為規範及人際關係的貯藏所。

(5)與柏拉圖同時在西方誕生的宇宙觀。

(6)根據中文語法結構,該格言中的同一個字,按其句中位置,既可作形容詞,也可作動詞。

(7)“周禮”(公元前1050--公元前771)至少記載有至公元前五百年的禮儀。有些漢學家認為該書係偽作。

(8)中國人認為七是一個與死亡相關的數字。發喪宴席須備七道菜,相信靈魂在定居陰府前每隔七天回家一次,共回七次。

(9)有些時候將用絲線串成的玉片縛住壽衣,從來不用紐扣。

(10)這些在舉喪期間建立的關係在“禮記”(公元前一千年後半期)中有十分系統的記載。

(11)塔形蓋法帶有周朝(公元前700--公元前200)貴族靈柩使用的蓬形雙層蓋法的痕跡。

(12)螃蟹在中國南部象徵死者的靈魂。

(13)列維·斯特勞斯,法國人類學家。

(14)古時的墳墓一般建於山上風水不錯的地方。這種儀式被稱為拜山,即上山祭祀祖先,在西方有時被誤認為祭神。

(15)以前,鮮花只奉獻予神仙和視作天子的帝皇,很久以後成為清明祭祖供品的一部份。

*Ana Maria Amaro,里斯本新大學社會人文科學系博士,社會政治學院教授(人類學系),各種國際組織成員,國際人類學協會理事。

本冊第 4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