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澳門中葡詩歌選》*兩篇引文

林寳娜 姚京明 歐卓志

澳門文學之我見

澳門的特色是以多種方式展現的。長期以來,在此居住的社團雖然相安無事,但相互之間少有瞭解,缺乏溝通,封閉在自己的語言世界裡,當然個別情況例外。華人社團和葡人社團雖然共同生活在一塊土地上,但雙方沒有真正的交流。

這種融合上的困難亦可歸結為澳門過去乃至現在一直祇是匆匆過客眼中的驛站,而華人居民定居者增多僅是近期出現的趨勢。

由此,當《澳門中葡詩歌選》出版時,有必要搞清楚下列問題: 哪些人居住在澳門? 他們從哪裡來? 有甚麼樣的文化背景? 澳門文學的含義是甚麼? 以及有否能產生出一種澳門當地文學。

從根本上來説,一種文學的定義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文現象有很大關聯,任何體裁無不貫穿一種統一的含義。

如此,語言不能構成確定文學國別的標準,政治方面的題材也受不同觀點的左右。我們可以從美國文學獨立於英國文學的過程而得出結論: 如果當時的一些作家被認為是美國文學的一部份,則他們也可被歸入英國殖民地文學。

此外,在將一些作家或一些作品是否列入民族文學範圍時,還應考慮作家生活乃至去世的地點,因為環境的影響遠遠大於僅因出生地而帶給作家的歸屬感。

以非洲葡語國家為例,她們的民族文學都是在伴隨政治獨立的進程中形成的,而作家們的作品又都是在國家獲得獨立前問世的。

以上我們僅列舉一些出現在多重文化社會,在確立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學時而遇到的困難。它也説明所有的標準都不能限制尋找到相應的政治話語,以表達對詩歌之類問題的看法。

鄭煒明先生在一篇分析80年代及90年代初澳門華人文學的文章(1)中,將澳門文學的劃分與隨1987年簽署承認澳門特色的《中葡聯合聲明》而開始的過渡期聯繫在一起,他得出如下的結論: 一個地區的文學發展有它的自身規律,從理論上來説,一個地區的文學,有的時候是深受該地區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影響的,有的時候卻又能超然“物”外,遺世獨立。因此,探討過渡期澳門文學的型態,就成了認識澳門一個不應或缺而且極為有趣的角度。(2)

所以,在深入探討澳門文學在過渡期的演變時,我們先要對澳門有一個全面瞭解,如此,才能使我們找到新的視點。

研究澳門文學時,有一種“澳門文學向所有語言開放”的觀點,故宜先從語言入手。澳門文學中,包含了所有“描述澳門生活”的文學故事。首先,可先把澳門作家定位在那些“在澳門出生和生活”的人,之後再討論那些成年後離澳而去的人可否被視為澳門作家。需要説明的是: “如硬要突出祇有土生土長才算是澳門文學的作者這一個觀點,恐將與歷史事實與現實格格不入。”(3)

《澳門中葡詩歌選》封面(原大)

面對是否祇有在澳門出生的作家的作品才可歸入澳門文學的難題,可以採取一種以“內容”劃分的標準,即“所有以澳門現實與生活為主題或論及澳門、描繪澳門的作品”都可以被認為是澳門文學。當然這亦會隨即遇到另外一個問題: 那些在澳門出生成長的作家創作的沒有澳門情景描繪的作品應該如何定位。

此外,在澳門出版的其它作品也應被認為是澳門當地文學的一部份,在把這些作品歸入澳門文學範圍內時可依據下述涵蓋面很廣的標準: 一、澳門人的任何作品;所謂澳門人作品是指土生土長並長期居留澳門的作者的作品,或擁有澳門身份證明文件的作者的作品(以其取得該身份證明文件後所創作的作品為準),更準確地説,是以澳門生活期間所寫的作品為準;二、任何人所創作的內容與澳門有關或者是以澳門為主題的作品。(4)

鄭煒明的文章充份地勾勒出圍繞劃分澳門文學所遇到的困難,即建立一個略帶共性的標準是不可能的。為此,祇得選擇一個雙重標準(可以是互有關聯的)。

事實上,區分在澳門出生的作家也是件困難的事情,因為葡語作家和中文作家的境況基本相似,即大部份都是在某地出生,成年後選擇在澳門居住乃至渡過餘生。

雖然客觀上在澳門出生的作家越來越多,但一種文學的特點與其它相似文學的區分問題依然存在。

鄭煒明的文章中還説明了澳門華人文學的發展得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其中澳門大學為培養一代新人功不可沒。由此,新一代亦不再需要出外求學(另求發展者除外),這些人已崛起為本地文壇的新生代。本選集中的幾位青年詩人即為一例。

葡國詩人也不例外,在他們之中,幾乎所有人都出生在其它地方,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抵埠,他們中的大部份人進入了公職機構任職。但無論怎樣,他們在澳門渡過的時光,不論長短,都為其作品注入了地域的影響,發生一種血脈上的聯繫,甚至吸收了中國及其文化的影響,有了自己的風格。

但若僅把作家出生地作為區分澳門文學的標準尚不足夠,還可採取另外一些標準,如汪春女士在其1995年6月發表的<關於澳門文學的界定>所指出的那樣。(5)在詳盡研究了以“國籍”作為界定澳門文學的基礎後,作者選擇了一個更富有包容性的標準: 題材、內容、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風格”。

汪春選擇了富有詩意的標準,但她未能迴避確立“澳門土生(Macaense)”概念上的困難。請注意,如果為此詞找到一個對應的並載有同樣實際含意的詞,那應選用“大地之子”(汪春用“歐亞混血兒”一詞),以此來修飾那些有其自身活動和特點的特殊群體(土生葡人有其自己的飲食習慣、語言、文學……)。

客觀地説,汪春僅僅是為一個主題找到了形容的詞彙,而“澳門當地文學”意味著關於澳門的文學(澳門文學),它超出了要將那些以葡文創作的作品涵蓋進來的含意,而此前我們對此的理解常常是片面的。

事實上,評價認識澳門當地文學(最好還是理解為關於澳門的文學)時,如果不將那些人數日益增多,對界定澳門當地文學及其特點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華人作家納入視線是完全不可能的。

不可否認,每一種文學無論是葡語文學或華文文學,都源於各自文化的影響,相互間又有共嗚。

當我們評價收入此詩歌選的葡籍詩人的詩歌特點時,我們可看到其西方的表述形式是與詩人所處地點、語言環境緊密相聯的。

無論怎樣,正如在一次圍繞澳門當地文學中是否存在富有詩意的特點的激烈討論中有人所論證的那樣: 華人作品與葡人作品都有一種傷愁情結,它反映了作者在求同存異中的惆悵與失落。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作者,尤其是部份華人作者地域歸屬感的增加,已悄然改變著文壇現狀;在澳門出現的任何作品,不論是題材上還是特性上都已趨於形成用一個聲音描述這個多元化社會的現實: 即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對文學個性進行不同的探索。

 

(宋彥斌譯)

 

選編者言

1994年12月10日,本地中葡文化界人士出於對詩歌的熱愛,決定舉辦以“澳門的中文詩和葡文詩”為題的澳門第一屆詩人聚會,並成立了籌備委員會。(6)在各方支持下,聚會得以在何東圖書館花園舉行。當時,參加者認為,應該把在聚會上朗誦的詩作結集出版。雖然這一願望沒有付諸實現,但後來《文化雜誌》(7)發表了這些詩作。兩年之後,人們又在醞釀編集一本澳門詩歌選,而且設想的範圍比以前更加廣泛。迄今為止,澳門還沒有為用中文和葡文寫作的詩人編集一本選集,唯一的一本葡文詩歌選集是由李國漢選編的《澳門歌集》(8)。儘管那本書詳盡地介紹了自15世紀的詩人賈梅士到當代詩人創作的葡語抒情詩,但與我們選編的這本《澳門中葡詩歌選》的宗旨和選擇標準都不同。這本選集是由我們兩位詩人按照自己製定的標準編選出來的,入選的都是本世紀的作品,它們也許不全都出類拔萃,但也不是劣質之作。我們兩位選編者,以中文為母語的負責挑選中國籍詩人的作品,以葡文為母語的則負責挑選葡國籍詩人的作品,每種語言各選二十位詩人,每位詩人兩首作品。翻譯工作費時費力,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驚喜,因為所有的作品都饒有情趣。在翻譯過程中,我們還獲得了一次不同尋常的文化交流的機會,原因是每翻譯一首詩,我們都要瞭解和領會其文化背景,瞭解作者不同的寫作手法和所創造的詩歌的形象。翻譯工作主要由姚京明完成,丁文林承擔了部份詩歌的葡譯中工作,歐卓志與譯者一起切磋並負責葡文潤色,以便使葡文更加貼近原文。我們認為用直譯的方法翻譯這些詩歌是行不通的,因此盡可能在語義上接近原文。選擇詩歌的標準有兩個: 第一個標準是作者必須在澳門生活過,至少在這裡生活過數年,我們認為這是為詩人的個性打上印記的重要因素。那些在澳門匆匆而過的詩人,雖然也寫出了好的作品,但沒有把他們選入本書。第二個標準是詩人的作品公開發表過。

入選本書的大部份中葡詩人(除了庇山耶之外,他屬於象徵主義流派)不屬於任何文學流派或潮流,但寫作形式都屬於“新詩”,也就是自由詩。華文詩人中,許多詩人依舊滿懷熱情地寫作舊體詩,但由於舊體詩的特殊風格和體裁,本書遺憾地沒有收入。

澳門的中文新詩創作開始於50年代,促進詩歌創作起步的主要原因是《澳門日報》開闢了“新園地”專欄,為詩歌創作提供了園地。但在一段時間內,中文詩歌的創作並不十分活躍。進入80年代,為團結詩人,繁榮詩歌創作,成立了“五月詩社”。詩社經常舉辦文學講座等活動,並且出版《澳門現代詩刊》。從此,中文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穩步發展的階段,在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引起反響。90年代,澳門出版了兩套葡語詩歌叢書,一是東方文萃出版社出版的“宣紙詩叢”,二是澳門文化司署出版的“澳門詩人叢書”,對詩歌的出版貢獻很大。此外,海洋出版社也致力於出版作者出資的詩集。毋庸置疑,自1990年起,葡文詩歌的創作令人屬目,目前已有二十多本詩集問世。至於中文詩歌,五月詩社已出版了十多部詩集,1996年澳門基金會還出版了《澳門新詩選》,標誌著中文詩歌出版的一次高峰。該書按時間順序收入許多詩人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勾勒了自20年代到現在的澳門中文詩歌創作的風貌。

 

(1997年12月於澳門)

 

【註】

* 《澳門中葡詩歌選》(Antologia de Poetas de Macau),姚京明、歐卓志選編,由葡萄牙賈梅士學會、澳門文化司署、東方葡萄牙學會聯合出版(1999),入選澳門中葡詩人(依出生年月為序)包括: 庇山耶(Camilo Pessanha)、瑪麗婭·塔馬尼尼(Maria Anna de Magalhães Acciaioli Tamagnini)、潘日明神父(Benjamim Videira Pires)、若澤·馬沙多(José Silveira Machado)、若澤·費雷拉(José Inocêncio dos Santos Ferreira,中文名: 阿德)、費爾南·馬克斯(Fernando Correia Marques)、李安樂(Leonel Alves)、胡曉風、羅蘭多·阿爾維斯(Rolando Chagas Alves)、韋博文(António Manuel Couto Viana)、若蘇埃·席爾瓦(Josué da Silva)、柯添文(Alberto Eduardo Estima de Oliveira)、安東尼奧·梅納諾(António Augusto Menano)、陶里、韓牧、高戈、淘空了、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晴蘭(Fernanda Dias)、卡羅麗娜·德耶蘇(Carolina de Jesus)、雲力、郭棟樑(António Correia)、江思揚、汪浩瀚、瑪麗婭·利馬(Mário Lima)、歐卓志(Jorge Manuel de Abreu Arrimar)、艾祖安(João Rui Azeredo)、馬若龍(Carlos Marreiros)、吳國昌、凌楚楓、流星子、葦嗚、凌鈍、懿靈、梯亞、郭頌陽、黃文輝、林玉鳳、謝小冰、馮傾城等四十人。每位詩人選其詩作兩首入集,原作與譯詩對照排版。

(1) 鄭煒明<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澳門華文文學>,見《行政》雜誌1995年第三期。

(2)(3)(4) 同上頁625;626;627。

(5) 汪春: <關於澳門文學的界定>,見1995年6月21日《澳門論壇報》。

(6) 籌委會由馬若龍、艾祖安、歐卓志、鄧思平、黃曉峰等人組成。

(7) 見《文化雜誌》1995年第25期。

(8) 李國漢編選的《澳門歌集》,海洋出版社,1992。

**林寶娜(Ana Paula Laborinho),澳門東方葡萄牙學會出版統籌。

***姚京明,澳門大學葡文學院敎師,詩人,《澳門中葡詩歌選》(Antologia de Poetas de Macau)雙語主譯。

****歐卓志(Jorge Arrimanr),澳門中央圖書館前任館長,葡籍詩人。

本冊第 261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