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澳門國際音樂節的特色

殷立民*

扣人心絃的豎琴演奏(澳門國際音樂節)
歌唱家彼得·史迪雷爾(澳門國際音樂節)

澳門國際音樂節從1987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至今年已是第十屆了。經過這十年努力,不斷改進,澳門文化司署主辦的這一國際音樂節,已使澳門成為世界矚目的國際性音樂薈萃點之一。

澳門經過四百多年東西方文化交匯,歐洲文化和亞洲文化在澳門長期互賞并存,形成獨特的色彩。澳門國際音樂節也由此與眾不同,音樂節演出的節目,既有西方古典和現代音樂,也有正宗的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中國音樂。就這一點來説,目前世界著名的音樂節,如薩爾茨堡、維也納、華沙之秋、愛丁堡等音樂節都還沒有的,這些音樂節僅限於演奏西方音樂。澳門國際音樂節曾經邀請中國多位頂級民族器樂演奏家參加音樂節的演出。二胡大師閔惠芬、笛子大師俞遜發,還有馬曉暉、姜克美、李萌等名家。今年則將邀請北京中央民族樂團80多位演奏家蒞澳舉行大型音樂會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每逢舉辦中國樂器演奏,劇場幾乎總是爆滿,而聽眾相當多是葡國人或其他西方人士。此種現場的熱烈氣氛往往使中國演奏家感到意外的驚愕。再舉一例,去年第九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時,北京中央民族樂團的幾位年青獨奏家在盧廉若公園的春草堂舉行獨奏和小合奏音樂會,在每一樂曲演奏時,全場肅靜,除了音樂,沒有任何一點雜音,靜得有點令人感到窒息。待樂曲演奏完畢,大約經過三、四秒鐘的絕對靜息,全場突然爆發出雷動的掌聲和歡叫聲,演員一再出場謝幕,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這一方面説明了澳門人,包括老外,能夠接受中國音樂,理解中國音樂,而且真心喜愛中國音樂,中國音樂應該堂堂正正進入國際音樂節。另一方面,也説明了中國音樂的魅力是不可阻擋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澳門的音樂聽眾是有相當高的欣賞水平的。

享譽國際的保加利亞女高音歌唱家莎伏娃演出著名歌劇《杜蘭朵》(1993年第七屆澳門國際音樂節)

從以上所舉例子,可以看出澳門國際音樂節演出歌劇的陣營,應該説是世界第一流的。即使有機會去米蘭斯卡拉歌劇院,也不一定會有如此堅強的陣營組合。由此亦可知,音樂節的其他演出也都是邀請世界上第一流的音樂家蒞臨,例如: 小提琴家謝爾蓋·施塔德勒,鋼琴家史達克曼,男中音歌唱家布魯遜等等。

澳門國際音樂節第三個特色是有機地利用澳門的風景和建築物。茲舉三個例子説明之:

第六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開幕式演奏海頓的煙花音樂組曲,當時的演出場地設在澳門西灣海濱。西灣風光具有歐洲海濱城市的特色,音樂會的舞台就建立在海面上,聽眾席設在岸邊面向大海。音樂演奏時,舞台背後的海面上升起了萬紫千紅的煙花。這種場面,令聽眾讚美不已。

有一次演出歌劇《塞維利亞理髮師》。這是一齣發生在南歐的故事,澳門各地方有不少南歐風格的建築,所以這一歌劇就安排在大炮台花園演出,那裡有一座典型的南歐式建築,這就成了現成的歌劇佈景。演員和觀眾都在花園裡,演出者和欣賞者一起身歷其境,效果奇佳。

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名曲,但假如有機會聽過第七屆澳門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上演奏的《1812年序曲》,那才會覺得真是過癮。那次的開幕音樂會是設在大三巴牌坊下,在一堵古老敎堂廢墟殘存的門壁前面,演奏此一樂曲,其情其景非常吻合,當俄軍全勝拿破倫敗北於莫斯科時,大三巴旁邊的古炮台上,排炮轟隆齊鳴,全澳門各敎堂的鐘聲也一起敲響,這種激動人心的場面,使聽眾沉浸在歡樂勝利場面中,假如柴可夫斯基能聽到澳門國際音樂節演出的《1812年序曲》,一定也會感慨萬千的。

千姿百態的澳門國際音樂節已經歷十載了,十年來發生了很多故事,説也不完。總之,澳門應該成為一座音樂城,澳門美麗的海濱風格,充滿了豐富的旋律,澳門人的東西文化的融合,使音樂語言更有新意。愛好音樂節的人們不會忘記這裡曾經誕生了中國最著名的音樂家冼星海,不會忘記中國最著名的音樂敎育家蕭友梅在這裡度過了16個年頭。澳門與音樂的緣份真是説也説不完的。

在大三巴牌坊前演奏《1812年序曲》

*殷立民,澳門文化司署屬下澳門國際音樂節專業人員。

本冊第 63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