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的開拓者蕭友梅

陳盼輝*

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敎會勢力的侵入中國,尤其是敎會學校的興辦,客觀上傳來了一些西洋音樂知識,但中國的音樂敎育還祇是停留在所謂的學堂樂歌上。到了“五·四”運動以後,才掀起了一場新的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文化開始全面建立起來,出現了最早一批專業音樂敎育機構,而被稱為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的開拓者蕭友梅是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思想對我國後來音樂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蕭友梅,宇思鶴,又字雪朋,1884年1月7日生於廣東香山縣(現中山市),父親蕭煜增,字炎翹,一字硯樵,是清末秀才。蕭友梅從小隨父親學古文,後進陳子褒的灌根草堂,且學英文、日文。由於受到嚴格的舊式敎育,蕭友梅從小就積累了豐富的文史知識。

1889年,5歲的蕭友梅隨父親移居澳門。在蕭煜增移居澳門三年之後,孫中山也於1892年來澳門開設診所。由於蕭家和孫家是世交,因此兩家往來甚密。蕭友梅也就從小認識了孫中山,并且發展成為革命的同志。在澳門時有一件事對蕭友梅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那就是他隔壁住著一個葡萄牙神甫,那位神甫,既是傳敎士,又是音樂家,常在家裡彈奏風琴,使蕭友梅自幼受到了音樂的薰陶,激發了他對音樂的愛好。蕭友梅在澳門居住了十年,一直到1899年離開澳門赴廣州入時敏學堂為止。

1901年蕭友梅作為時敏學堂第一屆畢業生,在校長鄧家仁率領下,自費赴日本留學,考入東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同時在東京帝國音樂學校選修鋼琴和聲樂,實現了他童年就要學習音樂的願望。1906年蕭友梅考取了廣東省官費留學生,入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攻讀敎育學,并且經孫中山介紹,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他畢業回國,第二年在北京參加畢業留學生殿試,中文科舉人,被委為學部視學。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蕭友梅被任命為總統府秘書。1912年蕭友梅再一次出國留學,入萊比錫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科,同時在萊比鍚國立大學哲學系學習,1916年榮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0年回國後,蕭友梅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和音樂研究會導師,北京女高師音樂專修科主任,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敎務主任,北京國立音專音樂系主任。1927年南下上海,協助蔡元培創建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院,兼任敎務主任,代理院長,院長。1929年國立音樂院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後,任校長兼理論作曲組主任,直至1940年12月31日病逝。

蕭友梅既是一位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同時又是一位對中國近代新音樂創作作出開拓性貢獻的著名作曲家。但他最主要的還是作為一個音樂敎育家,為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敎育事業的建立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蕭友梅的音樂理論活動,音樂創作活動,乃至他的一切音樂活動,都是圍繞著他的音樂敎育活動而展開的。他一生的活動大體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在辛亥革命前後,蕭友梅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先後留學日本和德國,學習近代西方音樂的專業學科。蕭友梅在當時就意識到要建設和促進中國的新音樂文化發展,改變這種落後的現象,必須從敎育入手,因此,在整個留學的始終,他除了刻苦攻讀全面系統地掌握西方音樂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外,同時把敎育學作為他研究的重心,為他後一段從事音樂敎育事業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1920年回國,到1940年12月31日逝世,這是蕭友梅從事音樂活動的後一個階段。在這二十年中,他為中國的音樂敎育事業到處奔波操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對後來中國新音樂的發展影響深遠。他是“5·4”以後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專業音樂敎育和音樂師範敎育機構的創辦人和主持者。從1920年起,蕭友梅在北京先後創辦了多所音樂校、科、系(如前面陳述),並親自出任主任。這些高等音樂敎育機構,可以説是中國專業音樂敎育走向獨立發展道路的基礎。蕭友梅對中國音樂敎育貢獻最大的還是他於1927年11月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也即後來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並且先後出任敎務主任、代院長、院長和校長。蕭友梅在辦學的同時,始終站在敎學的第一線上,親自為學生講授課程。他的敎學規範、嚴謹並且十分嚴格,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專業水平較高的音樂專業人材,對中國現代音樂專業敎育影響廣大,直到今天,中國的高等音樂學校的辦學方針無不受到蕭友梅音樂思想的影響。

為了音樂敎育事業的發展需要,蕭友梅編寫了《普通樂學》、《和聲學綱要》、《新學制唱歌敎科書》、《小提琴敎科書》、《鋼琴敎科書》、《風琴敎科書》等介紹西洋音樂技術理論的書籍或敎科書,同時還撰寫了《中國古代樂器考》、《古今中西樂器概説》、《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上)、《九宮大成所用音階》等著作。這些論著對當時中國音樂敎育的普及和提高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除了音樂敎育活動外,蕭友梅作為一個著名作曲家,也是一位多產的作者。他作有鋼琴曲、大提琴曲、弦樂四重奏、管弦樂、銅管樂合奏及合唱曲、歌曲等100餘首(部)。他創作的歌曲大部份發表在他所編的《新學制唱歌敎科書》(共三集)、《今樂初集》與《新歌初集》之中,其餘的多見於當時的一些報刊,如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的《音樂雜誌》和國樂改進社的《音樂雜誌》上。

蕭友梅的音樂創作活動具有堅定的愛國熱情和民主主義傾向。他創作的一部份歌曲與當時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鬥爭有直接的聯繫,如<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華夏歌>、<國民革命歌>、<從軍歌>等,這些歌曲直接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歌詞大都通俗易懂,音樂風格也比較接近於群眾性的進行曲,並且口語化,易於上口,這可以説明蕭友梅的創作是有明確的目的性的。同時,蕭友梅也曾寫過反映當時學生生活向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美感敎育的歌曲,如<女子體操>、<校歌>、<暑假>等,這一類歌曲取材新穎,在當時來説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此外,蕭友梅創作的大部份歌曲,內容多是描寫自然景色的,這類歌曲的旋律十分優美,抒情,感情真摯。

蕭友梅創作的這些歌曲,與學堂樂歌的顯著不同是,他開始進行了創作,而不是停留在選曲填詞的階段了,這對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是有極大的貢獻的,使中國現代音樂文化向前跨進了一大步。雖然肅友梅創作的歌曲旋律過於拘謹平淡,創作手法也較簡單,但他那種富於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他創作的器樂作品,在藝術形象的塑造和創作技巧上雖不夠成熟,但他在作品中努力探索民族神韻的精神也是難能可貴的。

蕭友梅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音樂事業,他始終把發展音樂敎育看作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水平以趕上世界音樂文化的必由之路。他尤其重視專業音樂敎育。他對音樂敎育的其它方面,如普通學校的音樂敎育、音樂師範敎育和社會音樂敎育等,也都十分關注和重視。蕭友梅一生的著述和作品眾多,幾乎涉及到中西音樂的各個領域,經後人編輯出版的有《蕭友梅音樂文集》、《蕭友梅作品選》等,這些都是蕭友梅給中國音樂文化事業留下的一筆豐富遺產。1993年為了聯繫、團結海內外音樂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對蕭友梅音樂遺產和歷史業績進行學術研究,在上海成立了中國“蕭友梅音樂研究會”,並且在北京和上海分別出版了《蕭友梅傳》和《蕭友梅紀念文集》。

蕭友梅為中國音樂文化事業所做的卓越貢獻是世人永遠難於忘懷的! 也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

* 陳盼輝,又名陳浚輝(1964-),1988年畢業於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曾任廣州亞洲音像唱片公司音樂編輯,現任職於廣東省音樂研究所。

本冊第 27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