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澳門路環彩陶與中國古瓷器

黃勵知*

香港考古學會於1977年在澳門路環島發掘出土了若干繪有圓形圖案的彩陶碎片,石英手鐲斷節及玉髓削刮器等工具。該會據此認爲,路環在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1985年1月,他們在路環又發現幾十件刻紋紅彩陶片及幾件較爲完整的石器用具。據分析,這可能是五六千年前在華南沿岸、港澳及東南亞一帶活動的漁民遺留下來的器物。此外,還發現唐、宋、元、明、淸等朝代的瓷器碎片,證明歷代都有人居住。

作爲一個多年從事敎學與科學硏究的陶瓷工作者,我感到很興奮。我覺得香港考古學會的硏究,不僅對硏究中國陶瓷史有着重要參考價値,而且通過對路環出土器具的硏究,使我們有可能從陶瓷工藝的角度來認識我們祖先從很早的時候起不僅在黃河流域、而且也在長江流域甚至港澳地區創造及傳播了光輝燦爛的原始文化。

白釉刻花瓶(宋代)

近年來,對探討華夏文化和葡國文化在亞太區的影響日益感興趣的中葡人民,對在路環發掘出土的古陶器,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並對中國陶瓷史引起求知的熱忱。例如,有人問及: 發現刻紋紅彩陶片爲甚麼可認爲五六千年以前路環有人居住? 博物舘或家裏珍藏的古色古香的陶瓷文物、生活中多姿多彩的日用美術陶瓷製品,唐三彩、紫砂壺、靑花、釉里紅,這都是哪些朝代的產品?

筆者並非從考古的角度硏討古陶瓷史,而是僅就以上人們感興趣的問題,簡略談談中國古代陶器和瓷器的發展,以及它對華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響。拋磚引玉,望與陶瓷愛好者商椎。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己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

彩陶(新石器時代)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中國境內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陶器的製作,其起源甚至可追朔到更遠古的年代。爲什麼陶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 這是一個値得探索的問題。根據傳統的理解,認爲人類社會早期最感需要的是飲食器、貯藏器和炊器等生活用品,於是就地取材,用粘土製成陶器,以達到上述目的。

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和農業的發展有極密切的聯繫。沒有陶器,肉類和谷物不易成爲熟食。而使用陶器的前提是定居。因爲陶器很笨重,並且極易破碎,不適於在游蕩生活中廣泛使用。所以陶器的生產是隨着人類以農業爲主體的定居生活的出現而出現的。另一方面,陶器生產又促使人們從到處駐屯的生活過渡到村莊的生活,並使這種定居生活逐漸穩定下來。逐漸地,人類又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成各種形狀的容器,並且還加上各種原始圖案裝飾,製成了彩陶。

1921年,在中國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遺址中,有一批灰色粗陶器和精美的彩色陶器。考古學家稱之爲“彩陶”,並稱這一時代的文化爲“仰韶文化”。據碳-14年代測定,早期仰韶文化BK 76019標本年代爲公元前4430±150年,距今約6400年。這一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陶器被大量使用,紅陶和彩陶製作流行。彩陶色彩大部分作灰紅色,畫有紅、黑或紫色的幾何圖案。這類陶器的分佈,東至山東,南至香港、西至新疆、北至長城。據以上分析,在澳門路環發掘出土彩陶碎片,可以說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

1928年,在山東歷城縣龍山鎭城子崖,發現了許多黑色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的末期,繼仰韶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文化特徵之一。考古學家稱之爲「黑陶」,並稱這一時代的文化爲「龍山文化」。

白陶是距今約3000年殷商時代的遺存。同時也發現有釉的陶器。至秦代(公元前246-206年),就以大量磚瓦修建擧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和阿房宮,秦磚漢瓦,這是以土器和陶器製品用於宏雄建築的開始。

秦始皇陵陶俑坑出土的大批兵馬陶俑,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眞的神態,深刻地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是秦代製陶工藝進步的實物例證。

唐代的「唐三彩」陶器最能表現盛唐氣象的藝術特色,那些射獵的貴族,那些牽駝的胡商,還有那負重的駱駝和馬,三彩陶器絢麗斑斕,富於浪漫色彩,釉色的富麗熱烈很能反映唐人的生活意趣。

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江蘇宜興紫砂器中最受稱頌的紫砂茶壺,和明代士大夫階層盛行的飲茶風尚分不開。紫砂壺以其泡茶不失原味,茶味不易霉餿變質而風行中外。

瓷器是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我國陶瓷的產生和發展對人類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瓷,是中國優秀而古老的文化象徵之一。外國朋友常常熱情盛讚中國是陶瓷的祖國。英語中的「China」一字,含意旣是「瓷器」,又是「中國」。

自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明、淸近7000年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過程,考古學家和陶瓷工作者根據各個時期、各個地區發掘出土的陶瓷文物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能、工藝參數和顯微結構的數據,通過碳-14、熱釋光分析法年代測定,推斷出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即創造了原始瓷器。到了東漢,原始瓷器的質量出現了飛躍,生產出了成熟的瓷器。使中國成爲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到了唐代(公元618至907年),絢麗斑斕的唐三彩釉陶和中國瓷器都已享譽世界。宋代(公元960至1279年),是我國瓷器生產蓬勃發展的時期。五大名窰(定窰、汝窰、官窰、哥窰、鈞窰)聞名於世。除了著名的靑瓷、影靑之外,高溫色釉及碎紋釉產品各具特色。元代(公元1271至1368年)是「靑花」的成熟時期。「靑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鎭瓷工的重要發明之一。釉里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

明代(公元1368至1644年)製瓷技術水平大大提高,瓷器成爲雕塑和繪畫相結合的藝術。明代以景德鎭爲瓷器中心,有瓷都之稱。景瓷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而聞名於世。到了淸代(公元1644至1840年),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期,被譽爲中國陶瓷製瓷工藝的歷史水平。彩繪和色釉並茂。元、明、淸三朝彩瓷發展很快,彩色由單彩發展到三彩、五彩;新的裝飾方法相繼出現,採用手法豐富多彩。

從歷史記載可知,大約在公元700年初,中國瓷器就由海路傳到西方。九世紀起已遠至非洲東部和阿拉伯地區。以後,葡萄牙人、荷蘭人都從中國運去了瓷器。現存里斯本的屬於葡萄牙Manuel一世(1469-1521年)的紋章瓷、靑花執壺,可視爲迄今已發現的中國爲西歐特殊定貨所製的最早外銷瓷。J. A勞愛德所著的《運銷歐洲市塲的中國瓷器》一書中,作者在一篇《葡萄牙王國紀述》中盛讚中國古代瓷器: 「這種瓷器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瓶都更可愛。」雷斯湼爾、魯布佐夫主編的《東方各國近代史》一書中說: 「多數荷蘭人,也可以說多數其他歐洲人,第一次聽到瓷器是在1596年。」中國瓷器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歐洲,不僅作爲日用品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而且在貴族上層間,優質的中國瓷器已經作爲誇耀財富的手段。在1713-1740年間,普魯士皇帝選皇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遜龍騎兵和鄰近的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瓷器,以爲他的婚禮增色。可見,中國瓷器在世人心目中所佔的地位了。

製瓷技術的交流,促進了各國文化的發展。埃及人在法特米王朝(969-1171年)開始仿製中國瓷器。十二世紀時期,朝鮮仿製中國越窰、汝窰、磁州窰等產品。十三世紀及十六世紀日本有人來福建和江西景德鎭學習製瓷的技術。日本大量自製靑花瓷器相當於我國明代後期。十六世紀前後,歐洲仿製中國瓷器。直到十七世紀,由法國人路易、波泰拉首先仿製成「軟質瓷」。公元1708年,德國邁森瓷廠的鮑特蓋爾(J.F.Botger)從歐洲撒克遜人手中得到了「硬質瓷」的製造方法,開始製造瓷器,這是歐洲瓷器製造的新紀元。中國陶瓷的生產,對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三彩鳳頭壺(唐代)

*廣州華南工學院畢業,長期從事陶瓷硏究工作,1984年應邀赴英國進行陶藝和新材料的學術交流,現在澳門任地理敎師。

本冊第 91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