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章藝術,從純審美的觀點看來,基本上是線條的藝術。有像游絲、蚊脚這樣的細線,有氣壯如牛的粗線,直線、斷線、曲線、折線,縱橫交叉,組合在一起,發揮無限的潛力。印章的每一個元素,都在和你對話,它複合爲一個整體,訴說着一種情緒,從而產生出諸如和平靜寂、或者活潑淸新種種的情致。
和西方相比,中國人的藝術更講究線條的運用,這和中國以線爲造型的手段,以毛筆爲線條的工具,不無關係。線條主張有骨有肉,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一橫要如「千里之陣云」;一豎要如「萬歲之枯藤」;一點有如「高峯之墜石」,而且要出於自然,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尤其妙的是「横鱗豎勒之規」(1),這種欲縱欲收、若來若往的境界。
和西方相比,中國人的性格更爲平和,因此線條在組合時,並不强調互相之間所發生的衝擊從而產生碰撞的力量,而是上皆覆下,下以承上,損上益下,斂左避右,融合的組成一個整體。
然而印章的學問遠遠不止於此。
印章主要有二個部分組成,其一是書法,其二是刀法。中國文字演變成爲一種藝術,除了實用的功能外,還有一種藝術的衝動在。印章也源於實用,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肇於周代,說文: 「印,執政所持信也」。是一種憑證。但文字有萬變千化,雕刻有輕重緩急,一種藝術的衝動就隨之而來了。

篆
(1)孟鼎銘文(西周)公元前1066前771 (2)石鼓文(東周)公元前770-前221 (3)泰山刻石(秦)公元前221-206

眞(即楷)
(1)爨龍顏碑(南北朝宋) 公元420-479 (2)瘞鶴銘(南北朝-梁) 公元502-557 (3)郎官石記(唐,張旭) 公元618-907

隸
(1)石門頌(東漢)公元25-220 (2)禮器碑(東漢)公元25-220 (3)孔宙碑(東漢)公元25-220

行
(1)喪亂帖(晋,王羲之) 公元265-420 (2)詩作(宋,米芾) 公元960-1279 (3)詩册(元,楊維楨) 公元1279-1368
中國文字,由古文而篆、而隸、而草、眞、行。一般而言,印章所用的文字,僅就篆體一種,很少用到隸、行、眞、草。但仔細分辨起來,那也就很多。秦時定爲八體書,都爲印章所用。一是大篆,亦稱爲籀文,是秦以前的文字,現在出土的鐘(2)鼎(3)彝器(4)上的文字都是這一類。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 「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文字也沒有完全统一起來,此其一。及至秦始皇二十年,「詔同文字」,即《說文解字》說的: 「七國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這統一了的文字就稱爲秦篆或小篆了,此其二。
還有刻符(5)、蟲書(6)、摹印(7)、署書(8)、殳書(9)、隸書(10),這些書體在秦時都通行,但主要仍以大小二篆爲主。
所以治印者需要硏究金石學。有晚周文字,有先秦六國文字,有漢篆隸古文字,要認識其褫嬗的軌迹。
一方印章,祇一寸見方,大不過三寸,小僅數分而已,然數千年來,名家輩出,自明淸二朝,治印家宗派,就有皖、歙、浙、鄧、夥山、吳趙。那末在這小小的方寸之內,必有大學問在,是無疑的了。
CTSM>

草
(1)書譜(唐,孫過庭) 公元618-907 (2)後赤壁賦(明,祝允明) 公元1368-1644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廣博深厚,文化人在開闢創造途徑的同時,也要求自己能夠附合古法,能夠筆筆有來歷,字字有依據,無疑,也給了中國的文化人一種沉重的歷史包袱。
文三橋(11)治印,後起者流派粉呈。三橋的弟子何震(12)爲「皖派」的開山祖,「歙派」的程邃(13)也以文、何爲宗。皖派傳人鄧石如(14),書法健渾,印以圓勁勝,趙子謙(15)就是纘述完白(即鄧石如)的。
趙子謙師鄧而不爲鄧所拘,法古而不泥古。將權(16)、量(17)、詔板(18)、泉(19)、布(20)、鐙(21)、鑑(22)文字,融以入印,使他的白文大氣磅礴,别開一派新面目。
易大厂(23)在趙子謙的基礎上,又在印章中參與瓦削專甓(24)文字,闢了一個新天地,所以他的印章,更見挺拔古拙,樸野渾穆。
磚瓦文字,年代湮遠,漫漶殘缺,多所不免。正如維納斯之斷臂,不失爲一種殘象的美。此印邊也多殘損,就是運用刀法「擊邊」,「破甌以舒氣,缺角以毁全」,現出一種殘象的美。
根據這個意念,厂字筆畫少,在旁擊去一方,拓展氣勢,孺之下角被擊,使之左右相應,通體空靈。但最重要的是出之自然,字趣天成。
刀法,就像作書之於筆法,所以古今凡擅印者,無一不潛心硏究刀法。最上等的是「游神」,就是自然天成,最下的是「象形」,中國的美學觀念是不以跡象求之的,尋求的是生氣和精神。
運刀則有十數法,即: 單入正刀、雙入正刀、衝刀、埋刀、切刀、平刀、遲刀、澀刀、留刀、複刀、輕刀、舞刀,又有所謂反刀、伏刀、飛刀等等。文三橋、鄧散木(25)等都有刀法論,可見刀法的重要。

大厂居士孺
易大厚(晚清)作
印章作爲一種完整的藝術品,印材也被篆刻家和收藏家所重視。古時印材多用銅、玉,有時亦用金、銀,在於分别等級貴賤。至元代王元章(26)以花乳石作印,石印於是大昌於世。正因爲石材的使用,才能使文人參於其事,從而篆刻成爲一種獨特的藝術。所以石材的品級,類别、優劣、收藏、辨僞、就顯出其特殊的意義。古之所謂石有「六德」、「三賤」,就是分辨石質量的依據。田黃石是壽山石章的第一品,是經過田裏泥沙、水份、地熱幾千萬年的溫暖,才變成如此溫潤而棉密的,其中桔皮黃的價値數十倍於黃金。當你得到一方晶瑩純淨的石章,又經過杰出金石家的篆刻,你的感覺將是如何的呢?

註釋:
(1)見宋·陳思《書苑菁華》中蔡邕《九勢八字訣》。蔡邕(133年-192年)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在當時及後世影響頗大。
(2)鐘: 古樂器。
(3)鼎: 古器皿,三足兩耳,有的作爲傳國的重器,小的也有作烹飪器或食器。
(4)彝器: 古酒器,常用在宗廟裏。
(5)刻符: 古時刻在符節上的敕命,戰國時的虎符就是這一類。
(6)蟲書: 古代書在長條形旗上的文字,形似鳥蟲。漢代印章中也用此蟲書。
(7)摹印: 用在璽印上的字體。
(8)署書: 用以題額的書體。
(9)殳書: 古兵器殳上的文字。
(10)隸書: 書體中的一種,秦程邈所創,漢最流行(見圖)。
(11)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人,征明長子,篆、分、眞行、草並佳,尤精於篆隸。工刻印,後人奉爲金科王律。
(12)何震(?一約1604年)明代篆刻家,爲徽派的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提倡加强書法藝術的造詣來提高印章藝術。
(13)程邃(約1605-1691年)明末淸初篆刻家,書畫家,法秦漢印,是繼何震後徽派的代表。
(14)鄧石如(1739-1805)字頑石,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寜人。工刻印,出入秦漢,自成一家,世稱鄧派。
(15)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號僞叔。會稽人。篆隸師鄧石如,自成一家。工刻印。
(16)權: 古代的秤錘。
(17)量: 斗斛之類。
(18)詔板: 皇帝發佈命令的玉板。
(19)泉: 古代錢幣。
(20)布: 古代錢幣。
(21)鐙: 古代盛放食品的器具。
(22)鑑: 鏡子。
(23)易大厂(1874-1941)名孺,字季復,號大厂居士,廣東鶴山人。書畫篆刻、碑板、音韵、文字源流、無一不精,旁通佛學。
(24)瓦削專甓: 古磚瓦,以瓦當及古匋片爲代表。
(25)鄧散木(1898-1963年)現代篆刻家,能取名家之長而自成面目,著有《篆刻學》等多種著作。
(26)王元章(?-1359年)元代畫家,名冕、字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