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論豬的文化品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豬

馬昌儀*

敦煌壁畫上的豬紋

豬是人類的老朋友,在人類從自然向文明跋涉的漫長旅程中,豬始終伴隨著人類,做出過許多貢獻。在古老的神話故事中,豬是神獸,是天神的助手。豬作為文化英雄,曾經和人一起防禦洪水,重整天地,幫助人找火、找穀種、耕田地,建立過功勳。俗話説:貴人愛龍,種田人愛豬。在民間故事中,種田的老百姓對豬傾注了滿腔熱情,把擺脱貧困的希望寄托在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豬身上,寄托在他們所構築的神豬、寶豬和金豬的幻想世界裡。本文擬通過民間故事中的豬的形象,對豬的文化品格作初步的論析。

廬下養豬為家 有豬便有家

豬是人類的老朋友,是初民從遊獵走向畜牧、走向原始農業的親密伙伴。新石器時代河南裴李崗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都有陶塑豬頭、陶豬、豬紋釮等豬形器皿以及大量的豬骨遺存出土,説明在距今七千年以前,我國已經開始飼養家豬。河姆渡出土的陶豬與現代家豬體形相似,陶盆上的稻穗豬紋圖表明豬的飼養與原始農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出土的豬形器與豬骨可以看出,原始家豬用途主要有三:一是供給人以肉食;二是作祭祀用;三是作陪葬品,以表明主人的身份與財富。豬在人類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一直延續到今天。

據民族學家調查研究,中國西南的傈僳、哈尼、珞巴等民族古時候曾以豬為氏族圖騰。(1)雲南新平縣彝族有豬槽氏族,認為豬槽有功於祖先,故尊之為聖物,嚴禁用、跨、坐和觸。(2)雲南劍川蘭州壩白族的一些村寨,對外以高、黃、楊、趙等姓稱呼,內部卻有猴、雞、豬、赤鹿、青豆蟲等家族標誌。(3)可見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豬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古文以廬下豢豕為家。漢字“家”分上下兩部份,居室之下為豕(豬)。從字義上來看,“豕人所居,通曰家”(《玉篇》),人之居與豬有甚麼關係呢? 歷來學者對“家”字的構成有不同的解釋。一種看法認為,家字的本義是豕(豬)之居,引伸假借為人之居。“豢豕之生子冣(同聚——引者)多,故人居聚處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義。”(《説文》段注)另一種看法認為,“古者造字,何至以豕所居為人之居乎,段説非也。(徐)灝謂家從豕者,人家皆有畜豕也。曲禮曰: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見台北版《中文大辭典》第10卷頁69)段説以豬之多子喻家,以表達人類渴望種族繁衍的願望,而徐説則強調人之所以有家,與農業先民之普遍養豬,家離不開豬,有豬便有家的現實生活有關。

豬是六畜之一,是六畜中的主要家畜。傳説女媧娘娘造萬物時,先造六畜後造人。一開始,天是一團混沌,地是一堆泥巴,女媧娘娘摻水盤泥。她把泥巴摔來摔去,先摔出一隻雞子,雞子一叫,天門開了,日月星辰齊出來。第二天,摔出一隻狗子,狗子一跑,地門開了,有了東南西北四方。第三天,摔出一隻豬子,豬是家中寶,無豕不成家。有豬便有了家,第四天摔出羊子,用羊子祭天神,天神才賜福氣,吉祥如意。第五天第六天又摔出牛和馬。六畜做好了,沒人管理。第七天女媧娘娘用泥巴和水捏成人,又吐唾沫又吹氣,人就有了靈氣,稱為萬物之靈。有了人和六畜,家業興旺,第八天便要酬謝土地神,給土地爺敬獻豬首。(4)傳説對於豬是家中寶、無豬不成家、豬和以人作主人的家關係密切都有生動的描寫。

豬是人與神的溝通者

杜甫有詩云:“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這“烏鬼”便是豬的別名。宋《漫叟詩話》解釋説:“川人嗜豬肉,家家養豬,每呼豬作烏鬼聲,故謂之烏鬼。”宋廣陵馬永卿更進一步指出,烏鬼之説與西南人以豬祭祀之俗有關:“烏鬼,豬也。峽中人家多事鬼,家養一豬,非祭鬼不用,故於豬群中特呼烏鬼以別之。”(《百子全書·懶真子四》)。

中國北方的滿族同樣擅長養豬,《舊唐書·北狄傳》載:隋唐時之靺鞨人(滿族先民)“其畜宜豬,富人至數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滿族的《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規定,祭祀之牲均用豬,祭祀之豬最忌雜毛,“必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清末滿族的祭官,把祭祀用的黑豬稱為“黑爺”。戴濤等著《清末貴族生活》所記祭祀程序,其中一項:“後請牲入(活豬,呼為黑爺)。”這種尊崇黑豬的觀念,可能與豬在十二生肖中為亥,亥屬火、色黑這種古老的觀念有關。

豬是人與神的溝通者。滿族向天神獻牲,先將豬置於牲案上,提耳灌酒,耳動即表示神已領牲。

傈僳族用牙豬(未割睾丸的小公豬)來招魂,他們在招魂詞中説:

    我要把布遞給打卦的達西(卜卦人),
    我要把線送給祭魂的伙羅(招魂人)。

    我把剩下的線拴在板栗樹上,
    我把餘下的線捆在麻栗樹上。

    牙豬腿放在俅籮(獨龍人用的篾籮)裡,
    山羊肉裝在怒籃(怒族用的籃子)裡。(5)

湘西有椎豬之俗,與苗鄉盛大之椎牛祭典大同小異。據本世紀30年代隨同著名民族學家凌純聲、芮逸夫在湘西乾城、鳳凰、永綏三縣調查苗族洪水神話的當地民族學家石啟貴在湘西的調查(6),椎豬與椎牛由不同姓氏之習俗來定。“初因病痛或尋嗣,聽信仙姑或巫醫指示,許吃豬(即椎豬)大願。家下豬崽,留花豬二隻或買二隻。所謂花豬者,祇要頭尾有白花是也。亦須選體質健壯、耳目周正方可用之。豬買回家,請觋通呈,報告祖先,轉呈天公,業經叩許豬神知聞。嗣後該豬肥大時,虔備祭禮,酬謝神恩。”椎豬由舅輩主持,苗俗以舅輩為至尊,過去由舅輩用木棍椎豬,後改用刀宰。除將五臟取出煮熟致祭外,整豬置於神桌,祭畢,將兩豬腿割下送抬腿親(指舅姑姻親),其餘切成塊,分送賀客。

豬的文化英雄業績及其雙重性格

在一些古老的神話故事中,豬扮演著文化英雄的角色。其文化英雄業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幫助人戰勝洪水,重整天地在洪水神話裡,豬是神獸,作為天神的助手,向人類發出洪水的預告;在洪水中,以豬皮作鼓,充當人的避水工具;在洪水過後,協助人走出避水容器。在重整天地之時,又咬掉多餘的太陽和月亮,使人類過上正常的生活。

1. 洪水預言:雲南寧蒗縣小涼山地區流傳的一則彝族神話説,一位白鬍子老倌帶著兩個姑娘,趕著一頭野豬,從天上來到人間。野豬在田地裡拱土,兩個姑娘用銅鐵掃帚把人耕好的地掃平。天神告知,不日將有洪水,並告訴人避水之法,使人種得以保存。(7)納西族的《人類遷徙記》説,由於兄妹婚配,人觸怒了天神,天神派長牙野豬把人耕過的田地翻平,並發洪水蕩平人間。(8)

2. 充當避水工具。在上述納西族《人類遷徙記》中,天神讓人殺一頭白蹄的公氂牛,剝下牛皮,做成皮鼓,又讓人殺一隻豬,剝下豬皮,製成皮鼓,讓納西人的先祖從忍利恩和他的兄弟分別坐進牛皮鼓和豬皮鼓中一躲避洪水。(9)在一則佤族神話中,一隻大豬食木槽成了洪水時人和一頭小母牛的避水工具。(10)雲南寧蒗縣永寧區落水鄉摩梭人阿瑪一史講述的故事説,從前,瀘沽湖這裡發大水,人就是在豬槽上脫險的,從那以後,摩梭人就有了豬槽船。(11)

3. 助人走出避水容器。流傳於海南五指山區的一則黎族神話<南瓜的故事>説,洪水時,人類的祖先老先荷發兄妹帶著牛、馬、豬、狗、貓、雞、鼠躲進了大南瓜中。洪水過後,馬、豬、牛、鼠都為走出南瓜出了力。(12)

4. 重整天地。黎族神話<人類的起源>中説,兄妹二人和動物在葫蘆瓜中躲過洪水。大水過後,天上出了五個太陽和五個月亮,山豬咬掉了四個太陽,把四個月亮咬碎,變成了星星。(13)

5. 再造人類。雲南摩梭人的<喇氏族的來源>中説,天神創造了天地萬物之後,曾派兔子、鼠、豬和虎到地上去造人。(14)

從上述五組例子中可以看出,豬在抵禦洪水與人類再生、重整天地的活動中是有功勞的。在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牛皮鼓豬皮鼓(納西族根據東巴文筆錄的神話作品<崇搬圖>中稱之為“皮囊”)和豬食木槽充當避水工具的問題。聞一多在<伏羲考>(15)裡考察四十九則洪水故事時,把避水工具分為兩類:一為自然物,包括葫蘆和各種瓜;二為人造器物,包括鼓、瓮、木桶、木臼、箱、床、舟等。其中的鼓都是木鼓,未見有皮鼓,也未見有以豬食木槽作為避水工具的。以豬皮作鼓,以豬食槽作避水容器,至少表明在古老的洪水時代,豬已經成為家豬,與人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二)幫助人找火、找穀種、犁地

在雲南摩梭人的神話故事<昂姑咪>中,摩梭人的女始祖昂姑咪,為了給人間找火,歷盡了千辛萬苦。她把各種動物派到天上尋找火種。神豬的任務便是架好天河上的浮橋,讓神馬駕起雲車,把昂姑咪送上取火之路。(16)一則白族神話説,人類的祖先向燕子學壘窩,跟野豬、猩猩學會砍樹、破竹、拔茅草的本領。(17)

豬曾經為人類尋找穀種出過力。苗族故事<沙地古咪找穀種>記述苗族青年沙地古咪外出為人類找穀種時,得到過野豬的幫助,野豬背著他渡過大海。(18)雲南楚雄彝族和四川成都新津縣漢族,都有豬狗外出為人類尋找穀種的故事流傳。(19)福建順昌縣流傳的一則故事説,野豬曾歷盡艱辛,把人參籽從遙遠的北方帶到南方。(20)

西南地區的彝、普米、苗、壯、侗、拉祜和漢族地區,都有豬為人耕田的故事。流傳於雲南永仁縣永興區的彝族神話故事<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説,彝族英雄搓日阿補為征服女兒國建立了許多功勳,女兒國國王對英雄的第一個考驗,便是不用牛,在一天之內犁完一百五十架牛的平地。英雄上山砍來十架犁架,套上一百頭野豬,一個手指頭撐一架犁,連拱帶犁,不到半天便把地犁完了。(21)其餘普米、苗、壯、侗、拉祜、漢族地區流傳的豬犁地的故事屬於同一模式;豬狗同時為人犁地,豬很賣力氣,拱出了一大片地,狗卻偷懶,在豬犁好的地上跑了幾圈,人看到地上全是狗的腳印,便贊揚狗責罵豬,讓狗在屋裡吃飯,讓豬在屋外吃潲。也有故事説,人看出了豬勤狗懶,因而讓豬吃糧、狗吃屎。(22)

(三)人豬通婚,人豬共處的觀念

神話傳説虛構了一個人獸時代。有關豬的民間故事也表現了人豬通婚和人豬共處的觀念。滿族故事<豬姐>中講述一個名叫白達色的滿族小伙,隻身一人住在深山裡,靠套野豬度日,吃肉穿衣都靠野豬,野豬肉吃不完,便養起來,越養越多。一天,野豬神豬姐變成一個姑娘,來給白達色當媳婦。婚後,小倆口養了許多豬。一年後,豬姐還生了一個白胖小子,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條。(23)故事中所反映的人豬通婚,是人類早期階段上的一種相當古老的人獸不分的觀念。

這種豬幻化為人、與人相交的觀念,在我國古代一些志怪小説中也有描寫。例如<豬臂金鈴>(見《搜神記》)和<李汾>(《太平廣記》),寫豬幻化為女子,與人同居,人留下女子的青毯鞋,或於其臂上繫上金鈴,次日追至豬欄,始知女子為豬所變。有一則名為<烏將軍記>(見《古今説海》,《玄怪錄》中名為<郭代公>)的故事,情節與河伯娶婦相類,一豬妖在鄉裡作惡,每年要送一處女供奉,村人不敢違抗,奉之為村守護神,稱之為烏將軍。後被一名郭元振的讀書人除之。可以看出,這些文人之作,吸收了民間故事的某些內容,又與民間故事有所不同,其不同之處,在於出現把幻想故事合理化的傾向。

流傳在黑龍江嫩江地區的一則達斡爾族故事<野豬溝傳説>(24)和烏將軍型的故事母題類同,用以解釋渦沱河上游,離十三站不遠的密林處有一溝,野豬成群,名叫野豬溝的來歷。從前此地住著母子二人,兒子莫日根以打獵為生。一日,他來到如今叫野豬溝的地方,見一個村子的人都在哭,而且全村人都受了傷。莫日根得知野豬精變的黑大漢要搶村中的漂亮姑娘成親,便裝扮成新娘,在婚禮上戰勝了黑大漢。

四川涼山會東縣和成都清白江區都有母豬給孤兒喂奶的動人故事。(25)傳説成都青白江區之所以給娃兒戴豬兒帽,是表示對豬的感謝,並形成了以此祝願娃兒命大好運的俗信。

以上人豬共處、人豬相交、豬哺育嬰兒、豬變人的故事母題透露出一種人與豬有血緣關係的古老的圖騰觀念。

(四)呵護棄子建立國家棄子英雄是一種世界性的神話母題,其基本情節為:

1. 處女履跡、天神或圖騰授孕生子;

2. 嬰兒被棄於山野或江河;

3. 得動物之呵護、喂養;

4. 棄子英雄經歷了各種考驗,長大成人,建立國家,成為民族或部族之祖。

從目前所知中外各民族數十種棄子英雄中,呵護棄子英雄的動物有羊、牛、馬、鳥、蛇、犬、狼、鹿、熊、猴等等。

豬充當呵護棄子的動物角色的,所見不多,以扶餘王傳説最為有名。扶餘王名東明,因其善射,又名朱蒙。其母因感日影或天降之氣而生下他,被棄於豬圈馬欄之中,又得犬、牛、鳥獸之助,最終成功成為扶餘之王。

豬護棄子的情節見於東漢王充《論衡·吉驗篇》:

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鷄子,從天而下,我故有娠。”後產子,捐於豬溷中,豬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置馬欄中,欲使馬借殺之,馬復以口氣噓之,不死。……

關於動物呵護棄子東明的情況,下列各書略有差異:

(……)王令置於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復徙於馬欄,馬亦如之。王以為神。(《後漢書·東夷傳》)

(……)王置之豕牢,豕以口氣噓之,不死。(《梁書·諸夷列傳》)

(……)王棄之與犬,犬不食;棄之與豕,豕又不食;棄之於路,牛馬避之;後棄之野,眾鳥以毛茹之。(《魏書·高句麗傳》)

(……)王棄之與犬豕,皆不食;又棄之路中,牛馬避之;後棄之野,鳥復翼之。(見12世紀高麗金富軾編撰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

(……)王棄之與犬豬,皆不食;又棄之路,牛馬避之;棄之野,鳥獸復之。(見13世紀高麗僧人一然編撰之《三國遺事·紀異篇·高句麗》引《國史高麗本記》)

昔寧稟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曰,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也,當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謂為不祥。捐圈則豬噓,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為扶餘之王。(見《三國遺事·紀異篇·高句麗》引《珠琳傳》第21卷)

中國東北各地當代流傳的扶餘王的傳説,同樣有豬犬牛馬呵護棄子的情節。(26)

從上述數則材料中可以看出:

第一,王對棄子的處理有所謂一棄一收(如《梁書》所記,置之豕牢,見不死便抱回);二棄二收(如《論衡吉驗篇》、《後漢書》、<珠琳傳>所記,先捐於豬圈,後棄於馬欄);三棄三收(如《魏書》、《三國史記》、《三國遺事》以及當代民間傳説所記,先棄之與犬豬,又棄之與牛馬,後棄之與鳥獸)之説。我以為,各種異文祇是典籍對古代流傳的這則傳説記錄的繁簡而已,目的在於説明英雄的神奇降生,得到包括豬在內的多種動物之助的非凡經歷。

第二,英雄被棄之地有豬圈馬欄、大路與山野;救助棄子的動物有豬、犬、牛、馬、鳥獸。豬圈和馬欄是農業定居民族與遊獵民族家庭的象徵,由此也可以看出,充當呵護棄子角色的是馴養過的豬和馬。表明當時的高麗民族正在從遊牧向農業定居過渡,同時也暗示他們的先祖曾經經歷過與鳥獸、家畜共處的時代。

第三,動物與棄子的關係是這類故事的核心。把嬰兒棄於豬圈馬欄、大路山野,鳥獸不僅不食、避之,還以口氣噓之,以毛茹之,甚至為之喂奶。對於故事中的動物來説,這種種行為帶有神奇色彩,顯然是非本能的,非動物性的,具有某種文化的含義。這種文化含義究竟何在呢? 首先,傳説中的豬犬牛馬鳥獸顯然是以文化英雄的身份出現的,是人對有恩惠於人的動物,對幫助人建樹過文化功勳的動物,對遙遠的人獸不分的神話時代的一種追憶。其次,屢棄屢收是一種帶有考驗性質的“過渡儀式”,英雄棄子必須經過反復多次的、甚至死亡的考驗與磨練,才能成為部族的創業祖先。如同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這種考驗儀式常常與圖騰信仰有關。例如,蕭兵以大量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資料,論證了姜嫄生稷之三棄三收是一種圖騰考驗儀式,稷被三棄三收是為了接受圖騰的鑒別與考驗,從而得到圖騰祖先的承認與認同。(27)這種見解無疑給人以許多啟迪。然而,並非所有呵護棄子的動物都是圖騰,像本文所談到的棄子東明曾得到豬犬、牛馬、鳥獸之救助,這些動物不可能都是當時高麗民族的圖騰。因此,動物與棄子的關係既包含了圖騰考驗的信仰,而更多的是反映了古老的動物信仰,以及動物充當文化英雄的觀念,而不能一律歸之於圖騰。

(五)文化英雄豬八戒的雙重性格

傳説豬、牛、犬都是神農在天上養大的。神農派它們下凡為人類幹活。(28)豬族中鼎鼎大名的豬八戒,傳説也是玉帝的天篷水神,因調戲嫦娥(一説織女),被貶下凡,錯投豬胎,才有了八戒這副尊容。甘肅酒泉有一則民間故事(29)説,豬八戒在酒泉縣下河清鄉沙漠深處的高老莊招親,從此,在當地作惡多端的黃風怪便不敢作亂。他在沙漠中種草植樹,種上紅柳、白刺、蓬棵等等。還從遠處弄來梧桐樹種,種於沙漠低處。因他愛吃,還種了鎖陽、沙米等可食用的植物。沙漠缺水,豬八戒現出原形,用豬嘴拱出方圓二三里的水池,這便是如今的明海子。當地老百姓不忘天篷元帥之功,在高老莊附近築土台,名為“拜帥台”。

山東梁山青堌堆流傳一則《神豬鬥黃龍》(30)的故事,説青堌堆的水患是黃龍興風作浪所致,多虧神豬捨命與黃龍爭鬥,把黃龍趕入青河口,平定了水患。傳説這神豬是豬八戒的大徒弟,老豬保唐僧歸來,重回天界,把幾個徒弟分送各地,叫它們苦心修煉,造福民眾。故事把這隻得道的神豬贊揚備至,説它對窮人有求必應,誰家沒牲口犁地,祇要求它,它便連夜給你把地犁好。

浙江溫州永嘉縣楠溪江流傳一則名為<豬母娘岩>的傳説(31),説的是豬八戒隨唐僧取經返回,玉帝見他護法有功,便讓他在民間找地方養老。他找到永嘉楠溪江邊太平岩,變成一頭石豬。有人在豬身上刮石粉放到豬飼料中,幾天功夫豬便養到三、四百斤。雖然母豬刮成光溜溜的,但並不見瘦。民間對這位死後仍為人做好事的天篷元帥感激不盡。有歌謠為證:

 

太平豬母娘,不食凡人糠,

不吃凡人糧,不喝凡人湯,

寧受千刀剮,祇為豬養壯。

 

傳説中的豬八戒是一個文化英雄。一方面,他為人類謀福利,趕走黃風怪(沙漠自然現象的人格化),改造沙漠,種植各種植物,為人類引來泉水;另一方面,他好食貪色,禂湈搗亂。豬八戒的這種相互矛盾的雙重性格,使我們想起北美印第安神話中的烏鴉耶里和郊狼凱歐蒂。作為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英雄,他們為人類偷來太陽、火種、淡水,送來鮭魚,把人類引出混沌;然而,他們同樣貪圖食色,狡詐善變,把部族儲備過冬的食物偷吃乾淨,又靠變形姦污了沿途所見的印第安少女,最後被一位少女發現,因為他在變形時,忘了變生殖器了。(32)這些形象的雙重性格正是文化英雄的特色所在。

豬八戒是《西游記》中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一形象顯然吸收了民間以豬為主人公的神話傳説,保留了豬作為文化英雄,具有雙重性格的古老觀念。

我們在上文中曾經指出,在古老的創世神話中,豬是天神的助手,曾充當避水工具,幫助人戰勝洪水、再造人類、重整天地和家園。然而,這祇是豬作為文化英雄的一個方面。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豬作為文化英雄的另一個方面,這就是在某些創世活動中,豬常常是一個失敗者。下面我們仍以上述神話故事為例。

(1)在納西族的<人類遷徙記>中,天神讓人類的先祖從忍利恩和他的兄弟分別坐進牛皮鼓和豬皮鼓中躲避洪水。其結果,從忍利恩乘坐的牛皮鼓抵擋住滔滔洪水,使人得到存活;而他的兄弟乘坐的豬皮鼓卻被洪水拋到九霄雲外,被擲到七層地裡,一個也沒有生還。

(2)在黎族的<南瓜的故事>裡,人類祖先帶著六種家畜和鼠躲進南瓜裡。洪水過後,他們想走出南瓜,馬用兩隻角去頂,牛用牙齒去嚙,豬用尖嘴去挖,結果,馬的角掉了,牛丢了上牙,豬的嘴巴挖得又平又短,還是沒有把南瓜挖開,最後還是鼠用牙齒啃開了南瓜,使人和動物得以從避水容器中走出來。

(3)摩梭人的<喇氏族的來源>中説,天神創造了天地萬物以後,曾派兔子、老鼠、豬和虎到地上去造人。豬神是天界中的大力士,它嘴一拱,能掀掉三座大山,開出四個大海;耳一扇,能飛沙走石。但等禂滌神讓它去造人時,它卻領著情木(母豬)到北方去了。它説受不了這兒的熬煎生活,要去北方過安逸日子。天神很生氣,從此,宣佈豬祇能供人宰殺吃食。同樣,兔和鼠也沒有完成造人的任務,造人的偉業由虎完成了,因此摩梭人認為虎是人的祖先。

(4)豬曾經幫助人尋找穀種,但卻沒有成功。成都新津流傳的故事中説,豬將軍和狗大將外出為人找穀種,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怎麼帶給人呢? 狗混身是毛,在穀堆裡一滾,混身沾滿穀種,但豬全身光溜溜的,無處藏種,祇好銜了滿滿一口。過河時,狗高高舉起尾巴,保留了穀種。而豬因為浮水九天九夜,又累又餓,把穀種吞到肚子裡去了。這便是狗吃飯豬吃糠的由來。

為什麼牛皮做的鼓可以躲避洪水,使人渡過洪災劫難,而豬皮鼓卻不能呢? 為什麼虎能完成再造人類的偉業,而兔、鼠、豬都不能呢? 我以為,這並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在洪荒時代,包括豬在內的家畜、鳥獸與人關係十分密切,常常以文化英雄的身份出現,在創世、建樹文化業績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因此,在人類幾乎滅絕的洪水浩劫之中,家畜鳥獸與人種同樣有資格進入避水工具,充當再造世界的重要角色。然而,上述動物形態的文化英雄在創世活動中,也就是説,在文化的階梯上,其位置是高低不同的。就拿與原始人關係密切的六畜(馬牛羊豕雞犬)中的牛和豬來説,豬主要供給人類以肉食,而牛卻主要為人耕地,充當生產工具,在食物的再生產中起主要作用,因此在文化的階梯上,牛比豬處於更高的文化層次,反映在創世神話中,牛和虎所能完成的創世業績,豬常常難以勝任。

由此可以看出,在從自然到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豬保留了更多的自然屬性(動物性),其文化品格處於比較低級的階段。豬的這種兩面屬性,體現在充當文化英雄的創世神話中的豬和較後期出現的豬八戒身上,便是自然屬性(動物性)與文化性並存、交錯,豬的雙重性格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神豬、寶豬與逗金豬

在民間故事中,豬是一有恩惠於人的神性動物,農民把許多美麗的幻想,寄托在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豬身上。在這類以豬為主人公的幻想故事中,神豬、寶豬與金豬三故事最有特色,體現了作為神性動物的豬的三種不同的文化品格。現分別簡述如下:

(一)神豬類故事

民間把豬奉之為神,古代契丹人信奉野豬神,認為古代契丹祖先最早建立的八個部落與野豬神有關。

黑龍江雙城新營子流傳的一則滿族神話故事<野豬神>(33)中説,契丹人祖先奇首可汗最初住在山洞裡,與野豬神為鄰,野豬神不僅為奇首可汗找到八個仙女,與他的八個兒子成親,建立了八個部落,而且,還從自己身上拔下一把豬毛,變成八塊豬皮,八個豬頭,讓他們每人披上豬皮,戴上豬頭,就可以防禦各種野獸。

民間流傳的豬捨身救人的故事令人感動。貴州安龍縣布依族人家至今仍然流傳著孝子不吃豬肉之俗,這是有來由的。傳説布依族的祖先在抗擊官兵之時,曾得一群野豬之助,取得勝利,而野豬群全部死亡。後來,布依族人認為他們的祖先得到豬的救護,死去的豬是祖先的替身。因此,孝子吃豬肉便是食亡故老人的肉,被視為不孝。必須在安葬好亡人,脱下孝服,經過巫師“啟篩”之後,方可吃豬肉。(34)四川奉節地區還流傳一則母豬救劉秀的故事。(35)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豬是一種有智慧、有靈性的動物。民間有神豬破案的傳説,在吉林渾江地區臨江西側有一座神豬廟,據説就是為一隻智斷奇案的豬修建的。傳説從前臨江有個張老頭,到渾江買了二十頭豬,其中有一頭瘦豬。張老頭在半路住店時被店主殺害。瘦豬跑到縣衙門,把縣官領到埋屍的地方,破了這謀財害命案(36)。筆記小説<良豬>所記清代江南宿州睢溪口一村民被殺,也是由一頭豬到縣官處告狀破案的。四川涼山甘洛縣田壩鄉曾經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傳説田壩鄉一彝民家和一漢民家曾為一頭白豬屬於誰家爭執不下,一小娃出主意,兩家各用彝語漢語喚豬,由豬自己決定,便可知豬屬誰家。(37)

中國東北齊齊哈爾克東縣流傳一則<豬老道>的傳説,説的是克東縣東北二克山上有一老道廟,叫聚仙宮。傳説有一年臘月,李二家的豬跑到聚仙宮,前蹄下跪,隻眼流淚,向道士求救,道士把豬收下,養在廟中。豬跟著道士外出化緣、購物。後來祇要把口袋掛在豬脖子上,豬便單獨外出化緣,人稱“豬老道”。豬老死後,道士為之超度。當地百姓與黑豬建立了深厚感情。據説自此以後,克東人過年祇殺白豬。(38)

豬是農家的恩人,四川成都青白江地區的種田人把豬稱為豬二爸,初一十五都要祭豬大神(39)。河南桐柏縣的農民把豬神化了,説豬曾經幫助一個窮苦的農民娶媳婦(40)

豬化身為泉,大旱不竭,造福於人的故事在四川廣為流傳,被尊之為豬母佛。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所作<豬母佛記>(41)記錄了豬母佛之神奇異象及川人對豬母的崇敬心情。

眉州青神縣道側有一小佛屋,俗謂之豬母佛。云百年前有牝豬伏於此化為泉,有二鯉魚在泉中,云蓋豬龍也。蜀人謂牝豬為母,而立佛堂其上,故以名之。泉出石上,深不及二尺,大旱不竭,而二鯉莫有見者。余一日偶見之,以告妻兄王願,願深疑,意余之誕也。余亦不平其見疑,因與願禱於泉上曰,余若不誕者,魚當復見已,而二鯉復出,願大驚,再拜謝罪而去,此地應為靈異。

在這裡,豬被神化稱之為豬母佛,神豬化身為泉,泉中的兩條鯉魚也被尊之為豬龍。豬龍之名使我們想起中國遼西紅山文化出土的被稱為豬龍的玉飾。這一珍貴玉飾從正面看,頭部似豬,兩耳豎起,兩眼相對圓睜,吻部前突,口微張。這類玉器懸掛於胸前,有祥瑞、壓邪的作用。眉州青神縣小佛屋泉水中名為豬龍之二鯉,就是豬母佛的化身,平時難得見到,同樣具有祥瑞、吉祥的信仰功能。

(二)寶豬類故事

豬是財富的標誌又是寶物的象徵。《禮記·曲禮》曰:“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古人便以豬頭骨或以豬下顎骨代表豬的個體隨葬,是主人財富和身份的標誌。唐張鷟《朝野僉載》説,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因而稱豬為“烏金”。山東榮成一帶鄉間,至今還流傳正月十五捏生肖的風俗,當地人稱為捏屬。材料用大豆磨成的細麵,捏成的生肖動物背上有小碗,以便盛油裝燈捻點燃之用。馬與豬背上的一小碗,一般捏成元寶形狀,叫法也有講究,叫做“金駒銀豬馱寶來”。(42)可見豬與財富相聯的觀念在各個時代都很普遍。

民間故事中有一類寶豬型故事,生動地反映了豬是財富,又是寶物,豬會為人創造財富或帶來財富的農民式的幻想。這類故事從內容來看,又可分為兩個類型。

第一類,可以稱之為神豬寶盆型。以北京大興縣流傳的<神豬和寶盆>(43)最具代表性。一名叫百歲的孤兒撿回一小豬崽,與之想依為命。半年過去,小豬長成百八十斤重的克郎豬。這頭神豬幫助小豬倌找到塊冬天長著豬草,永遠割不完的神地;找到一個永遠吃不完的豬食槽子。最後,在財主欺侮百歲時,讓百歲騎在它身上逃走。這則故事為生活在最底層的孤兒、小養豬倌找到一方幻想的樂土。小養豬倌所期待的,或者説神豬所能給予的,僅僅是割不完的豬草,吃不完的豬食,有災難時可以騎著它逃走的多麼可憐的幻想,而這種最低級的幻想卻是許多農民過去所難以企及、無法實現的。

山東棗莊地區流傳一則<豬龍橋>(44)的故事,説清朝時山西的豬便宜,一山西人買了一大群豬,趕到山東賣,來到棗莊税郭鎮,當時此地沒人養豬,因此一下子就賣掉了。奇怪的是每天天一亮,山西人跟前又有一大群豬,賣了又有,如是者一連十天。這人發了財,認為是豬龍保佑,便在此地修了一座豬龍橋。在這裡,豬龍同樣是對有神奇功能的豬的尊稱,有祥瑞、納福的象徵含義。福建順昌的一則故事説,有一個名叫楊八癲的養了頭豬,殺了,想要多少肉就有多少肉,幾個縣的人過中秋節要用的肉都由這頭豬供應。(45)台灣魯凱人流傳的故事説,從前人要吃豬肉,不必殺豬,祇要把豬叫來,在它身上拔下幾根毛,放在鍋裡蓋好,一會便有香噴噴的豬肉吃了。(46)神豬所能給予人的,僅此而已!

第二類,可以稱之為屙金型。以四川涪陵武隆縣流傳的故事<豬頭石>(47)為代表。早年有好心的母子二人照顧一瞎叫化子。叫化子變成豬,每天在他家屙一錠銀子。後來,財主來搶,白豬把財主踢下山崖,自己變成一頭石豬。四川渠縣金竹鄉流傳的<金豬與金竹>(48)中説,爺孫二人外出打獵,在一山洞中歇息,遇一長鬍子神仙。神仙告訴他們,山洞外有一金豬,每天早上能吐金子,爺孫二人把金子送給老鄉。

白族的<三塔·金雞·金豬>(49)是一個複合型故事,説的是南詔期間,有一位名叫尉遲恭韜的神匠在大理建造三塔,住在一戶無兒無女的善良的漁民家,臨走時,為答謝這老倆口,送了兩塊麥麵粑粑給他們。老奶奶把粑粑掰給大公雞、母豬和六頭小豬吃了。誰知公雞和豬立即變成了金光閃閃的金雞和金豬。金雞飛到了三塔頂,金豬也在眾人的追趕之中,衝進洱海的深淵之中。老倆口發現豬圈裡的豬糞變成了金錠,他們把金子送給窮苦老鄉,自己仍外出打漁,打漁時又撈到了拴金豬的金鏈,金豬群沿著洱海,經過鄧川、七里河,直奔洱源茈碧湖,沿途給白族百姓帶來富足和平安。

(三)逗金豬類故事(又稱識寶,蹩寶傳説)

逗金豬類故事因識寶人介入其中,故稱識寶傳説;又因豬的神奇價值要靠“逗”和“蹩”去開發引導,也就是説,必須“以寶引寶”,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又稱逗金豬傳説或蹩寶傳説。當代流傳的逗金豬類故事,由於引寶的“引子”不同,可分為兩類:

1. 金豬型,作為引子的是一頭養不大的異形豬,民間稱之為疙瘩豬;引出的是取之不竭的財富。

2. 逗金豬型,作為引子的是燒瓜、金豆子、木桿子、竹子等等;引出的是價值連城的金豬群。

下面試舉例説明之。

第一類:金豬型故事

例一,<寶豬>(普米族)。熊光布講,流傳於雲南寧蒗縣永寧區普米地區(50)。其主要情節如下:

(1)母子二人住在大海邊,養一頭三年都喂不大的疙瘩豬;

(2)外地來二人出高價買此豬,母子知此豬是寶,沒有賣,精心喂養;

(3)一日,兒子牽豬到海邊放牧,小豬走進海水裡,大海沸騰,龍王乞求,答應給母子房子、糧食、馬匹、吃什麼都有的茶壺、媳婦;

(4)一惡人要來搶媳婦,龍王給一小箱子,走出一大力神,把惡人打死。

例二,<寶豬>(納西族),流傳於麗江地區。(51)情節與例一基本相同,祇是外來的是三個商人。

例三,<寶豬>(漢族)(52)流傳於四川滎經縣。

(1)母子二人養一五十年都沒長大的豬;

(2)此豬可給母親暖腳,兩眼放光,給母子二人照亮;

(3)一外國人要買此豬,沒有賣;後賣給一個有錢人,母子得了錢分窮人。

例四,<小豬拱出來的故事>(53)。流傳於四川涼山會理縣黎溪一帶。

(1)一農民養了一頭三年都長不大的豬;

(2)一外鄉人要買此豬,告知此豬可找寶;

(3)農民買了三色花線,紅線拴豬頭,綠線拴腰,藍線拴尾;

(4)把豬趕到大海,迫使龍王給他糧食、房子、把龍女給他當媳婦。

(5)官家來搶,得龍王之助把官家燒死。

例五,<墨尾豬>(54),流傳於湖北監利縣。

下面試把上述六例金豬型故事的若干要素列表作一比較

 

故事(民族) 異形豬 持寳者 識寳者 是否賣掉寳物 如何使豬變寳 豬的奇異功能
1   寳豬 (雲南普米族) 三年養不大的疙瘩豬 母子 外地二人 不賣 把豬放入海水 可使海水沸騰迫使龍王獻寳
2 寳豬(雲南納西族) 三年養不大的疙瘩豬 母子 三個商人 不賣 把豬放入海水 可使海水沸騰迫使龍王獻寳
寳豬 (四川漢族) 五十年養不大的豬   母子 外國人 不賣   可給人暖腳、照明
4 小豬拱出來的故事(四川漢族) 三年養不大的豬 農民 外鄉人 不賣 以三色花線拴豬之頭腰尾 可迫使龍王獻寳
5 墨尾豬(湖北漢族) 豬色奇特,三年半養不大 高德保 回回 賣50兩銀子 到河中給豬洗澡 可長成大象一般大;可騰雲駕霧飛行
6 金豬(雲南蒙古族) 喂不大的豬 貧苦蒙族夫婦                     不賣 吃了湖中撈出的核桃結的桃子

每天屙一金錠;使漁夫得一節金鏈子;所到之處使居民五穀豐登

 

(1)一名叫高德保的人喂了一頭奇豬,豬的前半灰色、後半像墨,尾上一點白如雪,肚大,能吃,喂了三年半,一提像片枯荷葉,賣了沒人要;

(2)一日,一識寶“回回”用50兩銀子買了此豬;

(3)到河中給這豬洗澡,洗洗大大,長成一頭大象;

(4)回回騎上豬,騰雲駕霧走了。高德保後悔也來不及了。留下了得不到寶的故事,流傳至今。

例六,<金豬>(蒙古族)(55),流傳於雲南蒙古族居住區。這是一則綜合型的故事。

(1)一對貧窮的蒙古族夫婦以打漁為生,養了一頭喂不大的豬。一日,從湖中撈出一核桃,種於豬槽邊,開花結果,結了一個大桃,被豬吃了;

(2)豬成了金豬,豬槽成了金槽,豬每天屙一塊金錠;

(3)財主來搶,豬踢倒財主,跑回湖中;

(4)此後,漁夫打漁,有一鯉魚引導,可得一節金鏈子;

(5)金豬從杞麓湖,經江川縣星雲湖至澄江海,所到之處,均五穀豐登。澄江海成為雲南最深的內陸淡水湖泊。

第二類:逗金豬型故事

逗金豬型故事指的是以一種奇特的外力(即“逗金豬”或“蹩寶”)去引發豬的神奇功能或導引金豬從神秘的地方走出來的故事。

例一,<金豬寶城>(滿族),流傳於吉林扶餘地區(56)

(1)扶餘城一老瓜頭一年種了兩個巨型大燒瓜。

(2)一南方來的老蠻子,用二十兩銀子買下,説好瓜熟來取。老瓜頭知他用來“蹩寶”,輕輕把瓜蒂割了。

(3)八月十五,老蠻子取走瓜。二更天時來到城裡南門口,用瓜把大門輕輕撞三下,南大門開了。在一片金光中,閃出一頭牛那麼大的金母豬,後面跟著十二頭小金豬。可是豬群走到門口,又拐進去了。無論老蠻子用燒瓜怎麼逗引,豬群就是不出來。到了半夜子時,南城門關了,眼看到手的金豬跑了。老蠻子撿起瓜籽一瞧,知瓜沒有熟透。

(4)扶餘的寶沒有被蠻子“蹩”走,因此扶餘依舊是塊寶地,至今還流傳歌謠:

 

金豬城,閃閃光,

寶貝多,地下藏,

風調雨順魚米鄉。

 

例二,<店主東智破“逗金豬”>(57),流傳於河北樂亭縣。

(1)樂亭城關西街有條葛家胡同,內有一深石井,井內有十二頭大金豬,是此地吉祥富有的象徵。

(2)一日,一南蠻子來這裡,白天睡覺,夜裡來到井邊,用金豆子逗豬。

(3)傳説“逗豬”一百天,豬便可從井中走出來。到了九十天,店主來到南蠻子跟前,對他説:“你深更半夜幹甚麼? ”這一下子快要爬出的金豬跳回井里去了。

例三,<五隻小金豬>(58),流傳於吉林前郭爾羅斯地區。

(1)一闖關東的山東老漢來到塔虎古城,靠種甜瓜為生。

(2)一日,一外地來的尋寶人要以高價收買老漢的看瓜窩棚。

(3)尋寶人告知,遠古時,天宮里的看豬小童貪玩,從天宮拔了一支天燭,借亮向下界跑來,他看守的天豬也跟著跑了下來。

(4)尋寶人得知老漢窩棚里的一根紅里透黑的木桿子,便是天燭,便與老漢商議於大年三十年夜子時,點起天燭捉拿天豬。

(5)年三十晚,點起天燭,眼前出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神奇世界:十隻金豬向他們走來。尋寶人用紅高梁逗引天豬到他準備好的簸箕裡。五隻金豬好久都沒有走近,到最後,眼看一頭豬要走進簸箕裡,老漢一腳踹滅了天燭,一切都不見了。要到手的五隻金豬——五塊大鳥金也不見了。

例四,<轉豬岩>(59),流傳於武當山一帶。

(1)沈萬山有錢,但卻是個忘恩負義的人。他原來是個窮人,父母拉扯著禂湈要飯,討了一個窮姑娘為媳婦。後來沈萬山闊了,便日夜折磨媳婦。

(2)一日,一武當山齋公要用三百兩銀子買沈萬山竹園正中一棵發杈的竹子。

(3)齋公告知,發杈的竹子是把金鑰匙,可以打開陡岩上的一道石門,石洞裡有一頭金豬衝出來,祇要把竹子杈杈住豬嘴一放,就可抓住金豬。沈萬山讓媳婦去捉這金豬,媳婦不願意這金晃晃的大豬落在狠心的沈萬山手裡,便故意把竹根搭在豬嘴上,豬一嘴咬住竹子,拽進岩洞裡,石門關閉,從此再也沒有打開過。

神豬、寶豬、金豬類故事是農業民族幻想的產物。農民把豬神化,賦予它以超自然的神力,渴望它給人創造財富或帶來財富,以擺脱和改善他們的貧困的處境和悲慘的命運。

如果説,神豬、寶豬類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向土地討生活的農民和養豬人的幻想,是他們的現實生活的一種虛幻延伸的話,那麼,逗金豬類故事反映的是初涉商海的農民,或者從農業向商業過渡的農民的幻想。

這兩種幻想是有區別的:其一,神豬、寶豬式的幻想把豬作為神,作為財富和寶物的象徵;而在逗金豬型的幻想中,其價值主要不在於豬本身,而在於豬具有財富再生產的神奇功能。其二,神豬、寶豬的價值是一目了然的,誰都看得見;而金豬的神奇功能卻要靠外力,利用一種“引子”去開發,即所謂“逗”金豬、“蹩寶”來實現。在這裡,識寶人和商人的介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使豬的幻想性發生了質的變化。

下面試把上述六例金豬型故事的若干要素列表作一比較

 

 

 

 

 

 

 

 

 

 

 

 

 

 

 

 

 

 

 

 

 

 

 

 

 

 

 

 

 

 

 

 

 

 

 

 

 

 

 

 

 

 

 

 

 

 

 

 

 

 

 

 

 

 

 

 

 

 

 

 

 

 

 

 

 

 

 

 

 

 

 

 

 

 

 

 

 

 

 

 

 

 

 

 

 

 

 

 

 

 

 

 

 

 

 

 

 

 

 

 

 

 

 

 

 

  

 

  

    故事名    

 

    (民族)    

  金豬數目  

 

            

  所在地  

 

          

識寳者

 

      

  運金豬  

 

   工具   

逗豬時間

 

        

豬的奇異功能
  

 

金豬寳城      

 

(滿族)        

一金母豬領著

 

十二頭小金豬

東北扶餘  

 

城門裡    

南蠻子

 

      

大燒瓜    

 

          

八月十五

 

        

燒瓜未成熟
  

 

  

店主東智破    

 

“逗金豬”    

(河北樂亭漢族)

十二頭大金豬

 

            

            

河北樂亭葛

 

家胡同一深

石井内    

南蠻子

 

      

      

金豆子    

 

          

          

“逗猪”

 

一百天方

可成功  

逗豬至九十天時店主干擾
  

 

  

  

  

  

              

 

五隻小金豬    

              

(吉林漢族)    

              

              

            

 

五隻小金豬  

            

            

            

            

          

 

天燭點燃  

後出現的  

一個神奇  

世界      

          

      

 

外地尋

      

寳人  

      

      

(1)天燭一 

 

種瓜老頭  

窩棚中一  

根黑木杆  

子(2)紅高 

梁(3)簸箕 

        

 

年三十午

        

夜子時  

        

        

老漢踹滅天燭
  

 

  

  

轉豬岩        

 

(湖北武當漢族)

              

              

一頭金豬    

 

            

            

            

武當山陡  

 

岩上的石  

洞裡      

          

武當山

 

齋公  

      

      

帶杈的    

 

竹子      

          

          

        

 

        

        

        

媳婦不願金豬落到沈萬山手中,故意把竹根對準豬嘴,故金豬跑回石洞。

 

 

逗金豬型故事中所出現的兩個新的文化素質特別值得注意。

第一,外來的商人、南蠻子、外國人以尋寶人、識寶者的身份進入農村,打破了千百年來向土地和豬討溫飽的小農經濟,使生活在底層的祇知殺豬食肉的貧苦農民眼界大開,知道豬是個寶,就看你懂不懂逗引,會不會開發;

第二,豬作為寶物,進入到商品經濟的軌道之中,逗金豬型故事可以説是外來文化、商品文化與農業文化碰撞的產物,對我們理解豬的文化品格有重要意義。

在民間寓言和兒童讀物中,豬常常充當反面角色,好吃懶做、又髒又饞、壞人變豬、豬妖作亂等等。這以動物習性為內容的故事是動物故事中常見的。從文化學的眼光來看,這類帶有訓誡意義的豬的故事,表明人類早已擺脱了動物性,在文化的更高階梯上,對人與動物的關係,對從自然到文化旅程的一種回顧。

【註】

(1)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頁328-32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陶雲逵<大寨黑夷之宗族與圖騰制>,《邊疆人文》第1卷,第1期,1943。

(3)張旭<白族的原始圖騰虎與雞>,《大理文化》1979年第4期。

(4)<女媧造六畜>,楊明春講述,宋虎搜集整理,流傳於湖北孝感縣。見《湖北民間故事傳説集》頁56,1982。

(5)<招魂詞>,阿南整理,《山茶》1987年第6期,頁48。

(6)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頁472、473,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7)<開天劈地史>,馬海烏犁等口述,李子賢整理。見李子賢編《雲南少數民族神話選》頁3-4,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8)(9)<人類遷徙記>,和志武翻譯整理。見《納西族民間故事選》頁40-61,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10)<青蛙大王與母牛>,蕭二貢講述,學良記錄整理:見《山茶》1985年第6期。

(11)<瀘沽湖和豬槽船的來歷>,阿瑪一史講述,楊爾車採錄。見《雲南摩梭人民間文學集成》頁367-370,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

(12)<南瓜的故事>,王國全搜集整理。見《黎族民間故事選》頁6-9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13)<人類的起源>,雲博生搜集。見陶立璠、李耀宗編《中國少數民族神話選》頁1 12,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14)<喇氏族的來源>,巴采若等講述,章虹宇搜集整理。見《民間文學》1986年第3期。

(15)聞一多<伏羲考>,見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頁735-752,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16)<昂姑咪>,桑直若史等講述,章天錫等搜集。見《山茶》1986年第3期。

(17)<人和萬物的起源>,李劍飛講述,李贊緒,章虹宇記錄。見《白族神話傳説集成》頁1-12,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18)<沙地古咪找穀種>,張文才講,祁樹森採錄。見燕寶編《苗族民間事選》頁24-26,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19)<稻穀的來歷>(彝族),羅桂森等整理,見李子賢編《雲南少數民族神話選》頁63-65;<狗吃飯豬吃糠的由來>(漢族),陳文根講述,見《四川成都新津縣民間故事集成》。

(20)<野豬和蛇>,施招玲講。見《福建順昌民間故事集成》頁274-275頁。

(21)<搓日阿補征服女兒國>,蘇紹相等講述,基默熱闊等整理。見李子賢編《雲南少數民族神話選》。

(22)<狗吃糧,豬吃糠>(普米族),楊作舒講,見《普米族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文藝出版1990年;<豬勤狗懶的故事>(苗族),盧治銀講,見《貴州都匀市民間文學集成》;<豬和狗犁地>(漢族),陳鳳先講,同前書;<九尾狗和豬的故事>(壯族),見藍鴻恩編《神弓寶劍》,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豬的冤情>(侗族),見《貴州從江縣民間故事集成》;<豬和狗>(拉祜族),見《拉祜族民間文學集成》,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豬和狗犁地>(漢語),陳鳳先講,見《貴州都匀市民間文學集成》;<豬將軍和牛將軍>(漢族),見《河北邯鄲地區民間故事集成》。

(23)<豬姐>,李馬氏講述。見《滿族三老人故事集》頁268-270,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

(24)<野豬溝傳説>,巴彥爾熱口述。見《黑龍江訥河民間文學集成》頁48-52。

(25)<什麼人不吃豬肉>,廖喚喚講,《涼山民間文學集成》下冊,西南交大出版社;<戴豬兒帽的來歷>,陳素榮講,《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民間文學集成》。

(26)參見金東勳<高朱蒙神話>(《中國各民族宗敎與神話大辭典》,學苑出版社,(1990);<扶餘國的傳説>(孫希偉講述),《吉林省扶餘市民間文學集成》。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族兩位著名民間故事家金德順和黃龜淵所講述的高朱蒙的傳説,都略去了呵護棄子(他們講的是東明母生下的肉蛋)的情節(見《金德順故事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故事卷》上卷,(1987)。

(27)見前引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第二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28)<豬、牛、犬的傳説>,葉章海講述,《浙江麗水松陽縣民間文學集成》。

(29)<豬八戒和高老莊>,陳茂興口述,《甘蕭酒泉民間故事傳説》頁98。

(30)<神豬鬥黃龍>,王誠志講述,樊兆陽採錄,《民間文學》1991年第12期。

(31)<豬母娘岩>,嚴父口述,見《浙江溫州永嘉縣民間文學集成》第12期。

(32)詳見拙文<文化英雄論析>,《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第1期。

(33)滿族<野豬神>,馬亞川(滿族)講述並記錄,見《民間文學》1986年第1 1期。

(34)<當孝子不吃豬肉的來歷>,陳顯忠講,見《黔西南州安龍縣民間文學集成》頁88。

(35)四川奉節的一則<母豬洞>故事中説,王莽追劉秀時,劉秀逃進天子洞中,迷了路,這時,洞內一母豬帶著一窩小豬把劉秀領出洞外,保全了性命。見《四川奉節民間故事集成》頁119。

(36)<神豬廟的傳説>,徐成義講,見《吉林渾江市區民間文學集成》頁132-134。

(37)<小豬兒斷官司>(彝族),牛牛木且講,見《四川涼山甘孜縣彝族民間故事》頁41。

(38)<豬老道>,王雅才採錄,見《齊齊哈爾民間文學集成一漢族卷》,頁69。

(39)<農家為啥要祭豬>,文宗良講述,流傳於成都雲頂山,見《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民間故事集成》頁187。

(40)<豬屎嶺>,孫玉營講,《河南桐柏縣民間文學集成》頁46-48。

(41)蘇軾<豬母佛記>,見《古今圖書集成》第492冊。

(42)吳裕成著《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頁277,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43)<神豬和寶盆>,史柳波採錄,見《大興縣民間故事集》(一),1986,頁97-100。

(44)<豬龍橋>,郭文美講,見《山東棗莊市中民間故事》集上冊,頁234。

(45)<楊八癲養豬>,見《福建順昌民間故事集成》頁78,79。

(46)<狂怒的野豬>(高山族),流傳於屏東、高雄、台東縣魯凱人中,見陳國強編《高山族神話傳説》頁67-68,福建人民出版社。

(47)<豬頭石>,蕭光明講,見《四川涪陵民間故事集成》頁150。

(48)<金豬與金竹>,王長華講,《四川渠縣民間故事資料集》頁134-136。

(49)白族<三塔、金雞、金豬>,楊會三講述,楊憲典採錄,流傳於雲南大理北門,見《白族民間故事》,雲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32-34。故事的主角儘管是金豬,但並不具備下文所論述的金豬型故事的若干特徵,因而仍列入寶豬類。

(50)<寶豬>(普米族),熊光布講,《普米族民間故事集成》頁344-346,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90。

(51)<寶豬>(納西族)。李子賢,鄧啟耀等搜集整理,見《納西族民間故事選》,頁247-249。

(52)<寶豬>,丁秉林講,見《四川滎經縣資料集》,頁86-88。

(53)<小豬拱出來的故事>,謝春貴講,見《四川涼山自治州會理縣資料集》,頁275-278。

(54)<墨尾豬>,韓先漢講,見《湖北監利縣民間故事集》,頁109-110。

(55)<金豬>(蒙古族),楊書進講,見《雲南民族民間故事選》上冊,頁13-18。

(56)<金豬寶城>(滿族),胡玉林講,見《吉林扶餘市民間文學集成》頁128-129。

(57)<店主東智破“逗金豬”>,張樹同講,見《樂亭民間故事選》,1986,頁193。

(58)<五隻小金豬——塔虎城的傳説>,劉伯生講,見《吉林前郭爾羅斯民間文學集成》上,頁174-176。

(59)<轉豬岩>王七爺講述,李征康搜集,見《武當山的傳説》頁40-42,湖北群眾藝術館、中國民研會湖北分會編,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馬昌儀,女,1936年出生,小時在澳門,1957年北京大學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神話與傳説、中國神話學史、原始文化與民間信仰。主要著、編、譯作有:《石與石神》(合作)、《靈魂信仰》、《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冊)、《關公的民間傳説》、《中國神話故事》、《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安徒生傳》等;主編(合作):《中華民俗文叢》(21冊)、《中國民間故事精萃叢書》(10卷)。

本冊第 19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