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梁披雲先生題記序文輯校

澳門書法大家梁披雲先生

澳門鏡湖醫院孫中山先生銅像碑記 (1)

孫中山先生,以匹夫而先天下之憂,弱冠而樹弔伐之幟,起四百兆炎黃子孫之心魂,覆數千年帝王專制之歷史,聖雄功烈,昭昭乎日月矣。當其倡義之始,世方憒憒,於是結納志士,奔走呼號,為革命謀。既畢業香港雅麗士醫學校,遂懸壺於澳門鏡湖醫院,時一八九二年,實開斯院引進西醫之先河。本仁心以施仁術,逾歲而譽馳遐邇。自是摩頂放踵,鞠躬盡瘁,汲汲而圖國族之治,未嘗計及一己之私。清社既屋,先生首膺臨時大總統之選。旋以冀弭袁氏逆謀,讓位南歸,道出澳門,徧接故舊紳民,襟懷猶昔,重臨鏡湖醫院,關垂備至,尤見長者之風。先生謀國之苦心,濟世之遺澤,與夫澳人士甘棠之思,允歷千秋萬祀而不泯。至於世界大同之理想,天下為公之精神,舉世贊仰,斯尤我同寅所當鏤骨銘心,服膺無既者焉。至德殊勳,何以為報? 鑄金立像,聊表寸心。大道高標,永垂世範,凡百有情,念茲在茲。一九八六年鏡湖醫院慈善會立石梁披雲撰書

澳門蓮峰廟林公則徐造像碑記(2)

林公則徐,字少穆,諡文忠,清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士,官至總督。嘉道之際,鴉片鴆毒中國,禍患日深,夷館居奇走私,廣州稱最。一八三九年,公方總制湖廣,力翦根株,遂被命欽差大臣,蒞粵查禁。旬月之間,收繳鴉片兩萬餘箱,舉以燬諸虎門灘上。雷厲風行,群夷懾服,惟獨英酋怙惡不悛,潛回澳門,窺伺捲土重來。公綢繆深遠,決意出巡。先飭佛山澳門兩同知,詳查全澳户口,區別措置夷商,輯譯澳門新聞消息,策動葡吏搜毒緝凶,並奏准留總兵於香山,調道台駐澳門,以整頓邊防夷務。見群情之激昂,知民力之可用,復會同粵督,號召沿海丁壯團練禦侮。部署初定,即偕鄧公廷楨啟節香山,經前山而抵關牐,時九月三日也。澳葡兵頭率隊趨迎,奏樂導引。過望廈村,止蓮峰廟,傳見頭目,頒賞官兵有差。旋入三巴門,至媽祖閣,歷南環街,然後由南北去。所過炮台鳴炮十九響,居民搆彩棚,設香案,夾道歡呼。威儀之盛,嘆為空前。自卯至巳,巡視神速,而葡民當局悅服款附,無異驅英之繼聲。逆酋勢孤復遁,英艦輒猖狂入寇。公乃躬率軍民,併力痛擊。敵既屢摧,退而北竄,攻廈門未逞,而卒陷定海。君昏臣詐,官墨將頑,上下交罪公,竟予革職遣戍。易帥弛防,長城自墮,闒茸欺罔,匍伏乞降,卒以割香港,喪主權,簽訂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於焉告終,而我大好河山從茲淪為半殖民地矣。越百又五十年,澳門蓮峰廟值理會同人,念公志節勳業,彪炳寰區,而遄臨斯土,光霽常新,爰為我民族英雄造像勒銘,表其懷慕,庶幾存典型於天壤,詔遺烈於無疆云爾。一九八九年九月八十三叟梁披雲敬述並書

《中國書法大辭典》序(3)

漢字之興,肇自新石器時代,徵諸殷周甲骨文字、彝銘文字之美備,當有四千年以上之歷史。文字形制,因時代之需求,由古籀而篆隸,而草楷行書,遞相演進。書法藝術,隨漢字之發展,不斷推移,由致用而競美,遂與文字分道揚鑣,其繁衍出新,早已蔚成專門之業。

自秦漢而還,善書者眾矣。晉唐之間,賢聖繼起,固己燦若繁星。宋元以降,大家代出,亦復各成風貌。淵源有自,流派紛呈。揮灑之餘,心之所會,輒自操觚立説,示人軌範。是以妙蹟名著,汗牛充棟。鑑賞之家,或著錄所藏所見,評騭真偽優劣,以公諸同好。研究之士,或依據碑帖墨跡,論證其新陳完缺,闡析其師承品第,而著之篇章。類此皆研究書法藝術之津梁,考索書史發展之瑰寶也。

惜乎傳世歷代論著,或文字偶失艱深,難於索解;或偏於一己之見,乏其統系。至若碑帖名目殊同,真膺聚訟,歧見頗多。而書家史事,散見各書,前賢述作,卷帙浩繁,非博蒐文獻尤難詳悉。是以運用科學方法,系統整理書學,當為保存與發展傳統藝術之當前要務。

余自髫齡,即嗜書法,至老未嘗去懷。一九七四年冬創辦《書譜》雜誌,以為斯道鼓吹。歲月匆匆,倏焉十載。渥承各方關愛,獎勉有加。第念《書譜》之出,僅能滿足一般讀者要求,欲為有志深研書學者提供方便,則非編纂一詳備縝實之專業辭典,艱以為功。目前各類辭典雖充牣坊間,惟書法辭典尚付闕如,斯所深憾者焉。

一九八零年六月,余以茲事請商於馬國權先生,並聘其為執行主編,即與討論大綱,擬定條目,復聘黃簡、王壯弘、許寶馴三先生任執行副主編,然後約請海內外專家學者數十人,分工撰寫。名為《中國書法大辭典》,計分書體、術語、書家、書跡、論著、器具六大部份,選用百科全書方式編排,而輔以筆劃檢索,俾便查覽,又大量配置圖版,使翻閲之餘,並得鑑賞之樂。書體部份,由黃簡先生獨任其身;術語部份,則崔爾平先生主之;書家部份條目最多,葉百豐先生實董其事;掌故老宿鄭逸梅先生,以九秩高齡猶積極參與,至為難得;書跡部份,除王、許兩副主編參加外,復有戚叔玉先生、馬承源先生等專家擔任撰寫;論著部份,由沈宗威與黃港生兩先生任之;而器具部份,蓋郭若愚等先生之力。自經始迄今,歷時四載。蒙各方力照,遂得早日問世,豈特私衷至感欣幸,凡吾同好當亦樂觀厥成。書法辭典之作,事屬艸創,且人力時間均有所限,疵漏難免,原在意中。聊勝於無,然所敢自解嘲,匡糾補苴,實深賴於大雅,藝林群彥願進而敎之!

一九八四年於香港

澳門歸僑總會銀禧獻辭(4)

澳門歸僑總會成立廿五週年,締造維艱,規模稍具,在事同人暨諸會友,咸謂銀禧佳辰,宜有以旌其盛。爰為舉行慶祝典禮,編發紀念特刊,藉歷程之回顧,策群力以前驅,開來繼往,深意存焉。

華僑之歸寓澳門,歷有年所,而呼侶將雛播遷而來,實始自六十年代。蓋因南海排華,遍地腥風血雨,中原浩劫,漫天慘霧愁雲,危亂交煎,巢傾群散,偶見一枝可依,遂爾蜂擁而至。既而萍水相逢,浮沉與共,榮枯感切,肝膽推誠。始則協謀環境之適應,生計之安排,進而共策權益之維護,群己之融凝,聲應氣求,而歸僑總會於是乎誕生。

廿五年來,深荷各方賢彥之匡扶,社會團體之支助,與夫僑眾會友之黽勉同心,會務穩步開展,忝承遠近知好稱許為華僑之家。舉凡文敎、福利、康樂、醫療、老年頤養、青少提攜,諸日常事功,以至輸財賬濟、投資建設、特殊之急務,所以發揚團結互助之精神,表達愛國愛鄉之信念者,莫不竭智盡誠,因勢利導。斯乃同人之所致力,公私之所企幸,而總會之所以巍然屹立於濁浪之中,會友之所以超然穩渡於逆流之外者,亦胥惟此精神與信念是賴。

澳門之淪為殖民地年久月深,忍詬含羞,海外同胞尤所切齒。領土收回,版圖重整,江山一統,天下歸心。歸僑僑眷濠鏡寄身,行見鳧雛傍母,安枕無憂,赤子衷情,其奮興為何如! 顧末所耿耿,厥在一國兩制與所謂五十年不變。一國兩制堪稱創舉,五十年不變則近乎虛詞。社會演進,一日千里,果使五十年不變,成何體統? 收回與否,又何足道? 至於兩制之前冠以一國,斯乃關鍵所在。是兩制設施,絕非鴻溝截分、敵我對壘,正如市場經濟統於社會主義,渾然一體,始足以言特色。明智之士應作如是觀,來日建制更宜循此途軌。信能如是,則澳門前景行且大放異彩,歸僑僑眷更可大有作為。僑眾數萬,居當地人口十份之一,從事金融、地產、工商、文敎及其它行業,類皆有所建樹,而其原居留地,遍六大洲,凡四五十國,重溟島群,骨肉之親仍多,故舊之誼未泯。信息來往,經濟聯繫,千絲萬縷,牽引之,溝通之,在在大有造福於我邦家。是歸僑眼前積蓄容未足以眩眾驚人,而其潛力藴曜詎宜遽爾輕心忽視? 知我罪我,衮衮諸公儻不河漢斯言。

抑澳門向為西方宗敎學術東漸樞紐,亦曾為閩粵苦力豬仔販掠門户。史頁翻新,物極必反,今而後,必將成為中西文化交流通道。當代西方文明,黯澹昏黃,無異迴光返照。廿一世紀華夏文化,正如朝陽遠引,野霽霄晴。晝夜交番,腥膻載塗,逐臭之夫,唯利是鴆,終見盲人瞎馬,履薄臨深。凡我同僑憂患久經,清明在抱,高瞻遠矚,取徑自殊。所冀文化交流特邀關注,立己立人鴻猷克展,庶幾繼美絲綢之路,重震大漢天聲。

歲月荏苒,大江東去,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四化宏圖,計日程功,公爾忘私,中興在望。凡我會友僑眾,當共秉公忠之傳統,奮友愛之精誠,一心一德,再接再厲,餘熱重燃,有志竟成,願更進而與海內外炎黃子孫肩荷歷史使命,為世界和平人類福祉奮迅前驅。際茲穀旦謹布腹心,聊當簡牒請益高明,同道同志,幸共勉旃。

《永春縣志》序(5)

永春縣志編纂竟,將付梓,馳書命序。余以駑駘下駟奔走四方,鄉居日少,未獲先覩全帙,寧敢遽肆雌黃? 顧生長是邦,難乎其忘情,又焉得不略進蕪詞,以抒其胸臆。

按所示脩志始末,脈絡經緯瞭如指掌,足徵從事諸君子集思之廣、致力之勤、搜輯之富、羅列之詳,宜乎省內外專家之刮目相看。斯志一出,行見不脛而走,手之者有指南之用,得稽古之資,便莫大焉。

我永之人,僑居海外者,數逾於鄉,富更倍蓰。曩余遊南洋,恆聞告語“無永不成市”,詞雖近誇,實固如是。新畿內亞遠隔南陲,印尼人且罕至,而荒漠深山竟有我邑人之足跡。今日旅遊美、加、澳、紐,聞鄉音而相顧者數數觏。從知縣志傳播苟能普及,於以維繫手足之情,使其認同而追遠,則天涯若比鄰矣。作用所屆,豈勝言哉?

十九世紀末,法人邵可侶氏著《地球與人類》(日譯《地人論》),凡數百萬字,洋洋大觀,地理學者咸推為世界名著。記其緒論有言:“歷史實時間之地理,地理即空間之歷史。”陳義高深殊耐尋味。竊謂史地綜合,時空互貫,實方志之極則。循邵氏之標的,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能事斯盡。此物此志,謹以俟諸增脩縣志之來者!

一九八九年夏日炎炎之時序於澳門貘舍

留安塔記(6)

永春東郊,去雲龍橋里許,雙魚右峙,桃溪左迂,是謂留灣,或稱留安。五代留從效,宋留正,族聚於此。山盤水繚,人傑地靈,有兩塔分據涯巔:瀕溪曰文明,乾隆壬辰知州張所受建,卒毀於水;依山曰文峰,暨清已圮,乾隆壬寅知州姚任道徇民請重修,後任周瑛續成,歷百八十載,一九六一年秋竟摧於颶。遺址久湮,而留安塔一名,至於今邑人猶津津樂道。建國以還,民命窋淜,乃遭十年浩劫,幾無噍類。四凶既去,撥亂反正,名勝古蹟,亦在興復之列。於是邑當局亟以相諮,謀拓公園於雙魚山,重造七級浮圖其上。庶幾登眺者,望林泉之雲繡,瞰阡陌之茵舖,感吾土之信美,心依歸以彌殷。同人生長是邦,而旅食海外,聞風感奮,不敢以綿薄辭。議定,遂於一九八四年七月十六曰興工,明年四月落成。凡靡幣十萬,顏彬聲、陳吳愛惜與披雲等任之,職其事者蘇中亞、陳贊良、鄭德郁、林華敦等。爰述厓略,勒石於塔,以為斯民壽。

<今日之鰲頂村>敘(7)

永春鰲頂村,去城西十餘里,原名蓬萊巷。村以巷稱,煙鄔霧谷,仄隘可知;而峰巒擁峙,林壑幽深,有世外之概,所以又比擬於蓬萊歟? 梅鏡梁氏,先世自泉州而德化,遷聚於此。地瘠民困,死守弗去者,亙數百年。屢遘喪亂,迫而遠走南洋者,族裔亦既日見繁衍矣。

海外宗親,懷木本水源之思,樹立已達人之志,遂弘其慷慨捐輸之願,以展其敬恭桑梓之誠。既整黌序,築館舍,設基金,獎敎學,凡村、鄉、縣、市,自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以至職專大學,無不唯力是視,次第興舉。康莊侖奐,表裡聿新,聲聞傳播,遠近交譽。於是職其事者特就所思、所見、所謀、所事,錄其圖象,附以藝文,纂輯成冊。盛德宏業,永矢弗諼。謹布悃忱藉諗諸親舊知友,並以垂示後昆,庶幾來者,咸知夫有志者竟成焉。

《永春梅鏡梁氏族譜》序(8)

氏族之有譜牒,猶邦國之有史志。譜牒備史志之取材,史志示譜牒以規範。論其體裁,主窮源而索委;究其作用,實異曲而同工。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斯誠史志之極致,亦即譜牒之歸趨。時世嬗更,文明演進,史志之撰述,與譜牒之纂修,亦隨之踵事增華,曰新月異。史漢之有別於春秋,歐蘇譜圖之懸殊乎甲骨世系,實勢所必至,理有固然。晚近史學,陣容壯盛,凌厲無前,鴻篇鉅著,蔚為大觀:而譜牒境界,左右由人,封建宗法,故步難移,以視史志,瞠乎其後。是居今曰而有事於譜牒,不容不有以改正觀念,重加評估。譜牒之作,非以標榜閥閲,獨樹聲威,要旨厥在沿流尋脈,述德揚芬,庶幾明本支之氣誼,凝胞與之悃忱,融其小我,以共躋於大同。

永春梅鏡梁氏海外懿親,敬恭思切,軏為村、鄉、縣、市,輸財樹範,行又倡議續修譜乘,以備徵稽。族人以余齒長,集而諮焉。余既生斯長斯,遠徙未能忘祖,而猶寄厚望於斯,敢不以革新之説進? 竊惟舊日譜牒,大都引喻過當,夸飾失真,嚴守嫡庶親疏之分,固執生養男女之別,昭穆世次而外,僅墳塋、田宅之是錄,至於土風文物,時空情勢,在在浸潤生民之蕃衍興朁者,殆忽而不采,置諸罔聞。既無以究天人之際,更何自通古今之變? 爰陳史志譜牒之真詮,期繼往開來之共識。詢謀僉同,群策以定,遂相與發凡挈領,剋日分工。採訪不厭其煩遠,纂修務求其審詳。舊譜遺聞之宜存疑者,並加摘錄備考。憑祖宗之感召,賴叔侄之辛勤,時逾三載,而今譜告成。持較舊本,頗呈新貌。衡以理想,相去仍遙。若夫應運更新,求全責備,致遠登峰,惟有期諸來者。是役也,超雲、天成、逸名共負筆墨之責,祥雲、舊尚、玉水、典權、壽山鼎力襄贊,清海、德傳、玉成、金標、開河、春德分任奔走之勞,而倡始助成者曰祖輝、祖愉,曰劍雲、良斗。是宜記,因書之以殿斯序云爾。

歲次乙亥春日 裔孫龍光披雲敬撰

《紫山老人詩稿》序(9)

紫山老人,少與予同學,壯與予同好,老與予同遊,志趣或殊,而遭逢略似。自棲遲闍婆,潮汐之吐吞,煙霏之舒卷,氣骨益奇而鋒稜彌歛,無所於託,乃一發之於書、詩。其所為草書,根源古篆,出入近賢,循乎矩度,而躋於化機。至於詩,挺蒼勁之筆,寫鬱陶之情,抽玄祕之思,發天人之藴,不求工而戛戛獨造,駸駸乎昌黎臨川之遺音,蓋亦華夏重光,朝陽遠被,風雷激盪,得江山之助者焉。會鯨鯢扇浪,漲海風腥,予既決然北歸,君仍留滯泗濱,輒與逋仙諸子,數晨夕相倡和,幾不知老之漸至。處晦冥之域,凝松菊之姿,其神默,其志苦,感詠興懷,意雄肆而詞婉約,聲隱谹而律窈眇,君之詩境自此遠矣。君乃擷其菁華,手輯一卷,將付剞劂,而間關遞寄以序命予。夫序詩難,序老友之詩尤難。顧以我倆人之行藏契合,豈容以不文辭? 無已,輒綴其經過,弁諸卷端以歸。紫山峨峨,浯水滔滔,敢以斯語壽君,並壽君詩。

《林祖培先生遺詩》序(10)

林祖培先生,福建永春人。初負笈廈門省立中學,輒以課藝應徵滬上書肆,錄入全國學生作文選本,嗣卒業天津南開大學。邑人以優異出身上庠者,自君始。既而南渡馬來,歷主中學校政,更以兼通英文,為師生所歎服。北伐軍興,海內外同鄉,念永春久苦兵匪,謀解倒懸,得請於省府,舉君為縣長。履任之始,即躬察民隱,力除陋規,一新耳目。未幾,駐軍它調,受編悍匪復據城鎮。君恥之,憤而掛冠去。旋復浮海之荷印,仍從事僑敎,終應吧城福建會館聘,任所屬校長。七七抗日戰起,僑胞同仇敵愾,輸財紓難,凡社團之所策劃、宣導,君實佐之。倭寇南侵,君與愛國抗敵諸碩彥悉遭逮繫。悠悠三載餘,刑虐匪所懼,威武弗能屈,日與集中營難友講學賦詩,以成仁取義相砥礪,大節凜然,無愧炎黃子孫。抗戰勝利,寇降獄解,印尼旋告獨立。君乃轉營商業,而依然書生本色。其後出遊婆羅洲,有志於墾植,竟以勞瘁中道殂謝。長才而厄於壽,鄉黨故舊咸深惜之。夫人劉佩欽女士,亦出身大學,不特相夫敎子內助稱賢,且長於經濟,艱鉅獨肩,家聲因以益振。哲嗣令媛或為都講良醫,或以工商創業,或代表人民參與國事,皆各有以立。蘭桂揚芬,足慰君於九泉之下。君逝世有年,夫人恐其遺稿散佚,亟命諸兒集而梓之。以予與君同里相知,且累世夙好,遠道索序。重違雅意,不敢以不文辭,爰略述君生平,以諗讀者。至於君詩,出於衷,發乎誠,異夫吟風弄月之作,實為愛國懷鄉之徵,足供關心華僑歷史者之參證。珠璣斯在,固不待予之喋喋也已。

黃曉峰輯校

【註】

(1)本文以撰者手稿核對碑文,加以標點。

(2)本文以撰者手稿核對碑文,加以標點。

(3)本文錄自198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之《中國書法大辭典》,並據作者手稿核對。

(4)本文錄自《澳門歸僑總會銀禧紀念特刊》(1993年6月出版),並據作者手稿核對。

(5)本文錄自作者手稿,校者將原文句逗改為現行標點符號。

(6)本文錄自作者手稿,校者將原文句逗改為現行標點符號。

(7)本文錄自福建泉州黎明大學泉南研究所編《蓬萊新姿》一書頁13,<今日之鱉頂村>為該書第一輯。泉南文化雜誌社1994年出版。

(8)本文錄自《永春梅鏡梁氏族譜》一書,福建永春梅鏡六修族譜董事會編,1995年出版。

(9)本文錄自作者手稿(1967年於澳門),校者將原文句逗改為現行標點符號。據梁老説,《紫山老人詩稿》編就未刊,殊為可惜。紫山老人即蔣抱一,上海大學畢業,曾當監察院簡任秘書,後抵南洋曾與梁氏一道工作。蔣氏在印尼交遊廣濶,為印尼華僑之著名書法家、詩人,1977年辭世,遺稿遂為有心人收集並擬贊助出版,然至今未果。

(10)本文錄自作者手稿,校者將原稿句逗改為現行標點符號。據梁老説,林氏早於50年代末謝世,其遺詩至70年代由其夫人及子女在新加坡付梓,本文寫作時間亦在70年代間。

本冊第 78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