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梁披雲先生傳記資料及時人品評鈔件

柳蓮輯錄

一、傳記資料

1. 《永春梅鏡梁氏族譜》(1994)<四世·舊袞>(頁645一650)

學名龍光,號披雲,又號雪予。仍緒長男。清光緒丁未(三十三年)二月初二生。六歲入村塾,九歲入城鎮敎會小學。

民國九年入省立十二中學,半年後轉集美中學。民國十、十一年,開始投稿廈門《民鐘報》。因參加集美中學“第二次學潮”而被開除學籍。民國十二年,入武昌師範大學英語系,翌年轉上海大學,先後受業於于右任、瞿秋白、沈雁冰、鄭振鐸、陳望道等。民國十四年,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奉上海學聯命,南下福建、廣東宣傳反英、反日,其間,曾寄讀廣東大學(現中山大學),旋復重返上海大學。民國十五年畢業,授文學士。嗣後兩度留學日本,後一次為東京早稻田大學政經部大學院研究生。“九·一八”事起,遂中輟。

民國十七年,從日本返廈門,主編《民國日報》,并編寫《世界社會運動史略》,書稿十幾萬字,後因輾轉遷徙而失落。

民國十六年,蔡元培、馬敘倫來泉州。在二老指引下,民國十八年春,遂與許卓然、秦望山、張貞、陳清機、葉青眼、楊逢年諸董事共同創辦泉州黎明高中,被公推為校長。後又增聘于右任、陳銘樞為董事。黎明高中開學時,親自撰書兩聯。其一曰:“這裡還不是學校,宇宙才是真正的學校;我們并沒有家庭,學校便是大眾的家庭。”其二曰:“少爺氣、小姐氣、書獃氣、流氓氣,根本要不得;平民化、社會化、科學化、藝術化,著手做起來。”橫幅曰:“奮鬥便是生活”。在學校成立宣言中的結句是“夜在崩潰,冬在崩潰,黎明在到來,春天在到來,我們要迎著黎明的光輝,把春天的種子播遍全世界”。黎明高中實行男女同校,提倡學生自由思考,強調手腦并用,把生活和敎育、社會和學校、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常聯絡校外同學進行抗日愛國宣傳,反對獨裁統治,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土豪劣紳等。人們稱讚當時黎明高中是“旗鼓新,壁壘新,使與俱來之思想見解新,古城風氣,煥然丕變。”由於黎明的影響、推動所及,泉州一些進步人士先後又創辦平民中學、民生農校、卓然小學、愛群小學等,使此時泉州文化敎育紛呈新生氣象。一時間,各方人士雲集,或來黎明、平民任敎講學;或到泉州辦報、寫作、做學問。巴金於民國十九、廿一、廿二年三次到黎明、平民考察和寫作。有幾位日本、朝鮮、越南的流亡革命者來校工作或學習。學校的優良學風和校風,馳譽海內外。

民國廿二年,十九路軍入福建,應蔣光鼐之邀,任惠安、永泰兩縣縣長。中華共和國成立,改任興泉省顧問。民國廿三年初,十九路軍聯共反蔣失敗。是年七月,黎明高中亦遭查封停辦。黎明被封後,應于右任之邀抵西安,擬赴陝西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學院前身)執敎,因不滿當時政局昏暗,又接南洋友好電邀,遂應約南渡馬來亞,仍然從事文化敎育工作,在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敎,負責策劃增設高中部。民國廿四年兼任當地《益群報》總編輯,號召僑胞團結愛國,振興中華文化。由於反對蔣、汪親日,受到當地警探部門注意。民國廿五年轉往印尼棉蘭,任蘇東中學校長。為了培養師資,親自開講《敎育概論》,并創辦《蘇東月刊》,撰寫<我們的路向>,闡述華僑敎育問題。由於啟導學生愛祖國求進步思想,不為殖民地政府所容,遂偕幾位同仁於民國廿七年,重返吉隆坡尊孔中學。民國廿八年,為開展抗敵後援會工作,與當地僑領和學校部份董事、同仁,發起創辦中華中學,并首任校長,課外選授毛澤東《論持久戰》,指導學生閲讀斯諾的《西行漫記》,學校辦得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民國廿九年,學校部份進步師生被當地政府逮捕,當局傳告校董事長以校長辭職為學校續辦條件。於是,四月間遂以吉坡隆特邀代表名義,參加陳嘉庚率領的南僑回國慰問團。翌年重返馬來亞,遭柔佛政治部拘禁四個多月,經陳嘉庚等多次與當局交涉,至太平洋戰爭發生,始獲釋放。民國卅一年初,日寇南侵,星洲淪陷前夕,與友人撤退至印度,又輾轉至臘戍、昆明、重慶。在重慶與星、馬、緬、越歸僑組創華僑建設公司,任常務董事。同年應朱家驊之邀,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特約編撰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設計委員。

民國卅二年,應好友邀約回閩,翌年出任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并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卅四年調任國立海疆專科學校校長。在校提倡學術自由,兼收并蓄,支持進步敎師結合有關課程介紹社會進步學説,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讀各種書報雜誌,一時學校民主空氣濃厚,同時還創辦《海疆學報》,出版《中南學刊》,倡導學術研究。

民國卅六年調任福建省敎育廳廳長,致力於內地山區敎育和掃盲工作,支持僑辦學校,籌組研究南洋問題的學術團體--中南學社,邀請進步學者、敎授參與。民國卅七年夏福州地下民盟在共產黨領導下發動“福建四院校罷敎罷研反饑餓鬥爭”時,對進步活動暗中給予支持,并授意省敎育廳設法撥出一批大米以濟進步師生所需。(參見鄭道傳:《梁披雲先生二三事》)是年作<有懷二弟靈光江南>七絕一首:“山海雲橫雨更風,夢中大被喜還同;談兵我亦慚諸季,百戰江南氣吐虹。”民國卅八年參與推動省參議會反對國民黨徵兵徵糧,保護了不少進步人士和中共地下黨員。靈光在蘇北解放區工作,亦為國民黨當局所悉。因此,特務頭子毛森入閩後曾下了暗殺密令(廈門解放初在公安局舉辦的一次展覽,展出毛森下令要逮捕、暗殺的一份名單中有梁龍光名字),由於朋友和學生的掩護,於是年八月由廈門潛往香港,倖免被害。

1950年應香港南光有限公司主持人之邀,共赴星、馬建立業務機構,旋往印尼雅加達組設公司,被聘為經理,後辭退為董事,被推選為雅加達永春同鄉會理事長,其間曾協助僑團在總領事館倡導下,參與發動僑領籌辦大學,策劃文敎工作,因未獲印尼當局同意而中止。根據當地法規,學生10人以下者,可在私寓施敎,遂應華校小學校長及中學敎師請求,在寓所設講座,定期義務開講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學。

1960年,為《華僑導報》審稿,連任椰城中華僑團總會工作委員會常委,兼文化部副主任。印尼排華時,參與接待華僑歸國工作。

1961年,回國觀禮,參觀遊覽了長城、山海關、武漢長江大橋等。

1963年,任印尼《火炬報》(華文版)主編,積極宣傳祖國建設事業,經常撰寫述評,還以雪廬為筆名在該報發表三、四十首詩詞。陳毅外交部長訪問印尼時曾予接見并合影留念。

1965年,印尼發生“九·卅”事件,又起排華風波,報館被軍方查封,僑團被佔。1966年初回國,參加延安參觀團。是年九月赴澳門定居,從事港澳及東南亞的僑務工作。

1967年,在澳門策劃組織歸僑總會工作。1968年4月,澳門歸僑總會正式成立,被選為主席。歸僑總會開展多方面工作,獲得普遍好評,被澳門歸僑譽為“僑胞之家”。

1974年,在香港創辦書譜出版社,任社長。出版一本高質量的專門弘揚我國書法的《書譜》雙月刊,它填補了當時我國在這方面的一個空白點,行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相當大的發行量和影響,尤其是對日本、英國研究漢字的影響。它的出版被列為香港十大奇蹟之一。

1981年,在泉州創辦黎明學園,任董事長,公推巴金為名譽董事長。黎明學園發揚黎明高中的優良傳統,舉辦形式多樣的敎育,為培養建設人材做出貢獻,深受社會好評。

1981年以後,先後任福建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1984年,為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在黎明學園之基礎上,創辦泉州黎明職業大學,任校長。同年,主編《中國書法大辭典》兩巨冊在港問世,在我國尚屬首創。它由有關專家綜合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編輯而成,共有辭目13,000多條,2,200,000餘字,附圖2,500餘幅。這是介紹與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專業辭書,堪稱研究書法藝術之津梁,考索書史發展之瑰寶。《辭典》編就引起海內外愛好書法藝術人士的注重。廣東人民出版社為了滿足讀者需要,與香港書譜出版社議定在大陸印刷發行事宜。

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樂育英才”光榮匾并金質獎章,表彰他對敎育事業的貢獻。 1987年10月,黎明大學董事會正式成立,任董事長。巴金為名譽董事長,後又聘請盧嘉錫、李遠哲、李尚大為名譽董事長。同時聘請海內外熱心敎育事業的社會賢達為董事。 1989年1月,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主辦梁披雲等澳門五人書法篆刻展覽,應邀出席展覽會。 同年秋,以年事漸高,不再親任黎明大學校長。經徵得中央統戰部同意,薦聘鄭堅為黎大校長。同年,黎明大學及泉州有關方面舉行“梁披雲從事文敎事業60週年”慶祝活動。海內外有關人士在當地報刊發表了專題報導和文章。 1990年4月在澳門創辦福建學校,面向“草根”階層,為福建鄉親子弟提供就學機會。他強調要準備為澳門回歸祖國培養大批正派的、有理想、有智慧、有紀律的現代化建設人材。 自1928-1988年,詩作積稿千餘首,到1991年,以行書手錄400餘首,結集為《雪廬詩稿》,由澳門政府文化司署列為《澳門文化叢書》第一號出版發行。詩集收入手稿三冊:《夢痕心影集》(1928-1949),《瀛海嘯歌集》(1950-1966),《秋鴻觜爪集》(1966-1988)。新加坡著名詩人、書法家潘受作序。詩集發行時,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詩人、書法家趙樸初致函祝賀:“彌欽愛國至忱,更佩雅人深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著名詩人陳蘆荻賦詩并手跡兩幅,曰:“冰雪詩心抱劍心,一廬天地起清吟。拜公披稿南窗下,唐宋規模足度針。”“夢痕心影識生平,瀛海嘯歌總是情。域外縱橫温故國,秋鴻觜爪雪泥馨。”詩集為不少國家、地區圖書館收藏。 1992年,由黎明大學、華僑大學、南京大學東方書畫研究中心、永春縣人民政府、國立海疆專科學校校友總會等主辦的《梁披雲詩意書畫展》先後在泉州、廣州、永春、澳門等地展出。當有關單位發起這個書畫展時,得到海內外廣泛響應。從伊犁河畔到東海之濱,從內蒙草原到閩粵大地,從星洲、港澳到寶島台灣都有書畫作品參展。作者有畫壇泰斗、書苑耆宿、著名學者敎授,也有名不見經傳的後起之秀。他們以龍光的詩為題材,各盡才思,各獻技藝,風格各異,流派紛呈。140多幅作品,令人賞心悦目,行家感嘆。此實乃中華文化之盛舉。 在廣州展覽時,還由廣東省政協、文化敎育委員會、廣東省書法協會、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協辦。11月中旬,應邀專程從澳門到廣州出席展覽儀式,并揮毫行書四幅參展。廣州、香港、澳門、菲律賓等地一些新聞媒介作了報道。菲律賓《聯合日報》説:一時冠蓋雲集,黨政軍大員、文藝大家、中外名流濟濟一堂,氣氛之熱烈,令人讚為觀止。 1993年6月,由澳門歸僑總會和澳門美術家協會主辦的《梁披雲詩意書畫展》在澳門展出,吸引了各界人士前往觀賞。 現任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委員、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顧問、澳門歸僑總會主席、澳門筆會會長、澳門中華詩詞學會會長、澳門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書譜出版社社長、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海外顧問、福建華僑大學副董事長、泉州黎明大學董事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敎授。

梁披雲携兩位女兒拜訪巴金(1986,北京)

新中國成立後,蓬萊巷人依然注重以史為鑒、敬仰先賢、發揚先賢的美德和優點。首先是他們重視對自家子女的敎育培養。他們早已普及小學,目前大專以上學歷者二百人。由於重視敎育,為國家造就了一批批優秀人材。就是這麼一個不太顯眼的山村,當代居然湧現出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稱者六十人,科局級以上幹部二十人。很顯然,這無疑是重視敎育的一大收獲。他們不僅重視敎育自家的子女,同時推己及人,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愛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以發展桑梓敎育為己任。今天,大家非常敬重梁披雲先生,并追隨他老人家去為祖國多作貢獻。梁老確實是一面旗幟,他年近九秩,依然赤心為國,日夜操勞,辛勤辦學。旅居港澳台和僑居海外的蓬萊巷人,諸如梁清輝、梁祖輝、梁良斗、梁良乙、梁劍雲、梁袒愉、梁文垣等等都非大富有者,然而他們暨親屬們都願意把克勤克儉積蓄下來的錢財樂捐給桑梓和祖國。甚至許多遠嫁他方的“阿姑”們,也一樣熱愛鄉邦祖地,慷慨輸財,加入了義舉的行列。就是這種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可貴精神在使祖國增輝,使蓬萊巷添彩,使他們所敬奉的先賢更加聲名顯赫。

3. 《黎明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秦惠玉<家風育英才>(頁54-56)

梁披雲先生已步入耄耋之年,他還時常向我們提起孩提時的趣事,他大凡話閘一開,必提到他的父親、母親,尤其感念的是父親的為人和對他的敎導。他認為父親是他人生旅途上的第一個良師,對他日後的文章道德有著不可移易的影響,尤其促使他與敎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梁披雲與胞弟梁靈光拜訪新加坡著名詩人、書法家潘受(1994)

 

家學淵源 儒商合璧

 

梁披雲1907年農曆二月初二出生在永春縣蓬萊巷(現吾峰鄉吾頂村)一個由儒而商的名士家庭。父親梁緒,字繩基,號纘卿,是清末秀才,商界名流。母親潘蜜雖不識幾字,但出身書香門第,聰慧達理,精明能幹。梁披雲有弟妹八人,他居長。

早在梁披雲的曾祖父和祖父時,梁家就有尊師重道急公好義的風範,至梁披雲的父親梁緒時就愈突出。梁緒是一個寬厚豁達精幹有為的儒者,早在十七歲那年,即光緒已亥年(1899)就取進“永春州”學士第十三名,成了髻年秀才而蜚聲庠序。時值新學堂如雨後春筍遍地萌生,梁緒即入福州全閩法政大學讀書,并立下了服務社會當一名新學傳播者的志願。法政大學畢業後返里入永春州學堂執敎。這段平靜的執敎生涯僅兩年就因家道中落而結束了。梁緒的父親及堂兄主持的“泉興”商號倒閉了,家庭經濟陷入窘境。梁緒身為長子,祇得忍痛割愛棄敎經商。在同科秀才黃振綸的幫助下,他籌集資金,重整旗鼓。由於才幹非凡,尤其是擅長用人之道又寬厚仁慈,而深得伙計擁戴和客户支持,生意越作越紅火,商業經營網點從永春發展到泉州、廈門、福州、上海。商號從老字號的“泉興”易名為“金泉興”(“金泉興”解放前係永春四大行之一),再擴大到“乾元行”“瑞興行”“乾興行”;經營範圍從京果、雜物、絲綢到百貨。他還向馬來亞柔佛投資橡膠園約50畝,在國內投資入股於泉州東石利群布廠、漳州聯益布莊和福州、廈門的電燈公司等,成了永春向海外投資的第一人和永春赴上海經商設店的第一家。而梁緒就坐鎮永春與廈門的堂兄遙相呼應,統籌指揮外地商行。鑒於梁緒道德可範成就卓越,二十年代商界多次推舉其為永春商會會長,均被婉拒謝絕。

 

身敎言傳 家風可溯

 

梁緒目睹苛政匪害下民不聊生,悲從心生,愧於一芥書生經商,無力挽救國難,祇能一邊經商一邊濟貧,做力所能及的事。他把商行做生意積攢下來的錢多數用來賑濟貧苦,廣做慈善事業。他除了幫助鄉里支付欠縣衙門多年的積帳3,000多兩銀外,還承擔全鄉村民每年應“繳納“的各種苛捐雜税約500兩白銀,并在鄉里設“平糶局”以濟民食,捐資修建縣“交通橋”以利路人,深受民眾的感戴。

梁緒在商界是個縱橫高手,可他古道熱腸,仗義疏財,保持著一個正統儒者的品性與修養。他對店員關懷備至,慷慨大方,如果他們家裡有急事或有困難急需用款時,他總先讓他們從店裡代為墊付,年底結帳獲足利時則劃作呆帳一筆勾銷。他與人合伙做生意也從不斤斤計較,總是謙讓別人,以讓別人多得一些,自己少得一些為樂事。他也是這樣敎育兒子的:“與別人合做生意,賺一百要讓別人得五十一,自己得四十九。”“與人共處事,要謙讓別人些。”甚至他遭人陷害去世之前,還叮囑兒子要“有恩定要報,有仇切不可結”,更不可父仇子報。

梁緒的家庭論做生意的資金,在當時算得上富裕人家,但梁緒卻自奉甚儉,一家生活過得十分淡泊。他對子女很嚴格,絕不允許他們染上紈絝習氣。梁披雲記憶猶新的是,少年時代在永春縣城讀書,每週祇回家一次,每次要步行兩個多小時。家裡讓他帶去的食物祇是一些粗菜雜糧,卻帶去了不少錢。父親一再告誡他,錢自己一定要節省花,如果同學有困難要慷慨幫助他們。梁披雲的母親潘蜜不僅賢惠達理,敎子有方,丈夫早逝後,他獨撐重擔,極顯精明能幹。她一生多半住在吾頂村老家,直至1981年去世,享年96歲。早年時期,她經常收留貧窮的鄉村子弟在家裡吃飯,供他們衣物。至今鄉人猶津津樂道的是,她把兒子寄給他的錢和物品,全用來幫助有困難的子弟讀書、成親。對上門求助的鄉親也有求必應,而自己卻經常以鹹芥菜、蘿卜為食。梁披雲每談起母親時總是無限感慨:母親多次寫信給他要毛毯。應母親的要求,他先後從澳門寄回了二十多條毛毯:70年代他回鄉看望母親時,卻看到母親還是用補了又補的、早年家裡用的手工粗麻布和不知翻彈過幾遍的棉被。原來母親把毛毯全送給村裡貧困老弱的人家。她去世時,囊袋空空,居所內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

 

辦學育人 衣砵相傳

 

梁緒早年立志治學當一名新思想的傳播者的夙願,隨著歲月流逝已不能實現,但他那辦學育人的心願并未泯滅,而且他更樂於為振興敎育出錢出力。他先在家鄉蓬萊巷辦起進化小學,繼而還把每年收入中的一部份利潤捐給“省立十二中學”(即現永春一中)作辦學經費和縣“勸學所”作為補助經費。對幾位優秀敎師家用匱乏時,屢予周濟。外出升學無力繼續的青年,凡上門求助者均予以資助,促其成材。

當北洋軍閥在閩南的地盤被民軍攻佔的期間,永春土匪頭目受編為團長入桃城。鄉人梁某原由梁緒提拔為小學校長,與該團長素所相識,見獵心動,卻謀為營長,而以由村繳獻購買槍枝全部費用為條件。這位候選匪營長要求梁緒向族人攤派。梁緒認為兵凶民困,不願為虎作倀,但又怕得罪匪徒,祇答應承擔本人應攤部份,并以大義相責,勉其仍歸任校長,為鄉村敎育奠定初基。梁某圖謀不遂,老羞成怒,竟進讒匪首,激怒賊性,公然綁架,勒索贖金白銀5,000兩。原先梁緒曾認捐大洋1,000元給十二中學興建校舍一棟,經此變故,校方當局一再前往慰問,勸其取消前議。出於捐資辦學的衷誠,且守信重諾,梁緒遂決定將永春總店存貨清盤,收回欠款,湊足認捐全部交與校方收存,便將永春店門關閉,移家泉廈。

一向崇尚敎育的梁緒十分敬仰陳嘉庚先生,崇拜他辦學育人的宏圖壯舉。為進一步學習陳嘉庚的辦學精神,也為兒子的學業著想,就讓年僅14歲的梁披雲轉學到集美中學。他不希望子承父業做一個商人,卻希望子承父志,做一個育人英才。儘管早年他在自家門上題的一幅對聯“秘閣圖書綿世澤,霸陵耕織溯高風”,有點文章華國勤儉持家不辱門風的色彩,卻真誠地反映了他希望子孫繼承先人遺澤,做一個學識英才的心願。他經常敎導梁披雲“要努力學習,多結交一些良師益友,將來可以回來辦學,雖然我們不能像陳嘉庚先生那樣做那麼多好事,但再過幾年,我們努力一下還是可以辦一所中學的。”不幸的是不久即遭土匪勒索,尤所憤憤者,鄉校初建付托匪人,反為所噬;憂鬱傷身,終以癌病致命,英才早逝,年僅42歲。他的計劃無法得到實現,但是辦學育人的衷誠從此烙印在梁披雲的腦中。矢志投身敎育,完成先人未竟事業的宏願已深植入梁披雲的心田。這也許就是梁披雲與敎育的“緣結”所在吧!

梁披雲先生在總結他為何選擇敎育作為他終身奮鬥的目標時,深邃、肅然地説:“我一生有很多機會,或步入仕途,或成為商界名流,但是父親的形象在我的記憶中永遠也抹不掉。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敎育的落後,中國的崛起就寄希望於敎育的振興。”

二、時人品評

1. 潘受:<《雪廬詩稿》序>(澳門文化司署出版,1991,頁1-5)。

詩本性情。詩無性情,如花無香氣,果無甘液;謂之詩之糟粕可,即謂之非詩亦無不可。

詩人不可無學問,而學問非詩。亦如花果不可無雨露,而雨露非花果。

詩人不可無識,亦如花果不可無陽光。無識則見事不明,其詩不能融情敷理,箴俗而警世。無陽光則枝葉不榮,其花果之生機且歇。

詩欲動人,必語先真摯。詩欲淺出,必意先深入。真則美,動則活,徒深必晦,徒淺必露。

文學即人學,詩乃人學之最高峰。即詩即人,即人即詩。無可遁,亦不容遁。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觀其詩,兼觀其人。

治詩如治兵,貴精不貴多。古人有單句傳世者,有十四首成集者。未聞以其句之單,以其篇什之少,而屏其人於詩人之外。亦未聞篇什少則為小家,篇什多則為大家。

吾持此平日對詩之三數點膚淺體會,以觀吾老友梁披雲翁之詩,無不合。翁過新加坡,袖示其一九二八至一九八八年詩稿三卷,督吾一言。吾忝附翁契末逾五十年,粗知翁志事節概,安敢以不文而不勉贅一辭?

翁性情中人,嗜學,頗爬梳東西海群哲之説,而以得於我中土諸子百家者折衷之。通才宏識,心切民物,尤致力於敎育事業。詩特翁之緒餘。其宦轍,早年一綰縣篆,中年一長省敎育廳。可行則出,不可行則勇退,如太空白雲之偶舒卷。晚年參獻替於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蓋眾望所歸,雖登耄耋,有不容其超然自逸,賦考槃而侶漁樵耳。

翁以閩南古名城泉州為敎育事業之基地。甫逾冠,創辦黎明高中,一時名輩,文學如巴金、張庚,史學如楊人楩,音樂如呂驥,社會學如衛惠林,化學如黎昌仁,聲華藉甚,並上庠最佳師資人選,遠道聯翩,來就講席。旗鼓新,壁壘新,挾以俱來之思想見解新,古城風氣,煥然丕變。翁名若驟生雙翼,滿城無不知有長身鶴立之一傑出青年人物曰梁龍光者。倭氛起,鄉國存亡,懸於一髮。則主持海疆學院,生聚敎訓,竭智慮以闡揚民族精神。倭敗乞命,日月重光,十億人生活,亟待改善,經濟建設,非早圖無以追步先進國,則靜俟時機之至,增損黎明高中校園,蜕變而為黎明大學。講科技,尚實學,振敝救偏,手腦並用,不好高騖遠,以自陷於虛無縹緲之深淵。六十年間,高中而學院而大學,若有階陛焉,不啻更上一層,以窮千里。翁試回首,當伸眉含笑,自慰自豪,所造就東南人材為不可勝計矣!

三十年代後半期,翁漫遊南洋群島,止吉隆坡,創辦中華中學於文良港。去歲中華中學五十週年慶典,設萬人宴,柬邀翁專程飛臨,慶學校之發展,亦以頌翁之篳路功也。校史之里程碑,無異翁之去思碑也。從知杖履所過,春風隨之,海外桃李,又何遜色於故園?

翁五十年代辦火炬報於雅嘉達;七十年代辦書譜出版社於香港,發行書譜雙月刊,亦無非一本匡時布化之初衷,冀別有裨於社會。所謂造次必於是,類沛必於是,盡其在我是已。

翁緒餘而詩,亦勞人小休而歌之意。初未暇字字推敲,效酸秀才撚鬚擁鼻之為。顧感時撫事,直抒胸臆,黜華崇淡,不假浮藻,所詣已卓卓如此。七絕少迴翔餘地,古人稱難,翁獨挽強命中,略不費力。運魏晉人神理,入唐宋人格律,難上加難之境也,而翁時亦有之。荊公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豈不然哉? 豈不然哉? 使翁專力於詩,成就寧止限於今日?

翁長吾五歲。比年居澳門,老筆益蒼勁鬱勃,尺楮寸縑,為世愛重。記一九四零年勞軍歸國,跋涉山川,與翁曾共行役。一九四二年避寇歸國,狼狽風塵,與翁復共患難。當時秦蜀後方,豫鄂前線,道路之艱,鋒鏑之險,以及巴山三更雨,峨眉五月雪,潼關函谷之嶽影河聲,至今歷歷在目。翁與二三子渝州所居曰蓮花池者,吾間數日一至,或茶或酒,雜坐劇談,時或呵壁,叫九閽,狂歌痛哭而流涕,尤永難忘懷。海天南北,白頭相望,把筆序翁詩,感深今昔,抑不知餘生尚能有幾度韓孟雲龍之逐耶?

 

一九八九年一月五日潘受虛之甫敬序

於新加坡寓樓

 

梁披雲與季羡林(1995,北京大學)

2. 季羨林:<梁披雲先生《雪廬詩稿》(國內版)序言>(黎明大學董事會編,1993年出版)。

余向不能詩,但閲讀既多,自謂稍能解詩。至於知人論事,則“世故老人”如不佞者,殊不敢妄自菲薄矣。

而立之年,余負笈歐陸十年餘。歸國後濫竽北大敎席垂五十年。其間曾漫遊亞、非、歐二十餘國。見聞頗廣,閲人亦多。又歷經國內各種運動,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對世態之炎涼與夫人物之情態,自謂已能洞察幽微,如燭燬犀,知人之明,油然而生。直至今日,已屆耄耋之年。宋詞“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他階前點滴禂滌明”,此種境界過去望之如蓬萊仙山,而今視之,則宛在眼前。此心已作沾泥之絮,不逐東風歷亂飛矣。

然而數年前,經劉月蓮女士及黃曉峰先生之介紹,在京得識梁雪予老先生,藹然仁者,即之也温。借用小説套語,真乃“一見如故”“一見傾心”,不意人世間竟尚有高人如雪翁者。得識此翁,即稱之為不虛此生,亦不為過也。

先生之詩,閲讀再三,殊不敢贊一辭。《雪廬詩稿》,因在澳門出版,內陸流傳頗少,可謂一大憾事。古人論人,多以道德文章并舉。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先生之高風亮節,彰彰在人耳目。獨先生之文章殊尚隱而不彰,我輩知先生者,決不應任其如此。頃接月蓮電告,大陸將出版《雪廬詩稿》。如此,則先生之道德文章皆能大昭於天下,樂何如之! 故喜而為之序。一九九三年九月十日。

3. <《雪廬詩稿》友好致函詩箋拾萃>(《澳門寫作學刊》第4-5期,1993,柳連輯錄,頁68-70。)

 

陳貽焮致梁老詩箋

詩真書老稱雙絕,絕世其誰有此功?

自愧疏狂多偃蹇,今朝俯首雪予翁。

 

承惠賜尊集《雪廬詩稿》雒誦迴環愛不忍釋爰賦拙作一絕以致欣佩之意

雪予前輩詩家吟正

 

貽焮壬申春於京華

 

 

劉逸生題《雪廬詩稿》

秋鴻觜爪印霜空,瀛海心痕二妙通。

六十年間無限事,珠璣都在錦囊中。

陳蘆荻賦贈二絕

冰雪詩心抱劍心,一廬天地起清吟。

拜公披稿南窗下,唐宋規模足度針。

夢痕心影識生平,瀛海嘯歌總是情。

域外縱橫温故國,秋鴻觜爪雪泥馨。

莫仲予題《雪廬詩稿》

展卷心儀老輪,門庭魏晉想豐神。

得聞白雪餘無曲,不見梅花負卻春。

續絕每疑今嶺學,鉤沈終亦有詩人。

生平樹蕙滋蘭志,盡付先生著句新。

 

 

陳永正贈<碧牡丹>詞

 

披雲詩翁以大著《雪廬詩稿》見寄,卷首《夢痕心影集》,抗日戰爭一代詩史也。爰誦數過,賦此敬題其後,以誌景仰。

夢醒春將半,花發人行遠。莽莽神州,底事偏敎離亂。北陸南洋,添萬千哀怨,天邊呼日誰見?

訊音斷,夜雨聞達旦,寒驚毀巢孤燕。無限恩仇,頻起摩挲長劍。許國心丹,趨故關前線,雪廬還迓新暖。

 

任繼愈致函

 

披雲先生道席:

惠寄《雪廬詩稿》收到。捧讀之餘,深為欽佩。詩翁摯愛家鄉,寄情山水,親歷神州舊跡,盛讚中華新風。詩風醇正典雅,刊落紛華,歸真返樸,自名一家。

此詩集將轉交北京圖書館收藏,既可長久保存,又可供多人閲覽。專此奉達

敬祝

康樂延年!

 

任繼愈 1992年3月4日

 

 

程光裕致函

 

龍光先生道鑒

奉讀 尊著雪廬詩稿詠人物風景充滿民族情懷無任欽仰番客謠敘僑情寓史實於詩篇尤可作為華僑史之資料唐劉知幾著史通言史學家應具備才學識三種長處尊著中可為史料者甚多是先生為文學家書法家敎育家亦是史學家也

此間櫻花凋落杜鵑爭艷假日賞花人潮自台北來山平時汽車僅四十分鐘此刻三小時尚不能至山中入花季實惱人也春寒祈珍重敬頌

道安

闔府均吉

 

後學程光裕叩 三、廿三

 

 

趙樸初致函

 

    披雲先生道席承           
    惠賜大著雪廬詩稿拜       
    讀尚未終卷彌欽           
    愛國至誠更佩             
    雅人深致中心藏之何日     
    忘之弟因患肺炎入住醫院   
    現炎症已愈而尚未完全吸收 
    醫師未許出院勉強參加大   
    會未能趨訪致敬求         
    敎良用歉仄閲簡介知       
    公於一九零七年生與弟同年 
    高年而能作遠遊足見       
    神怡身健至所欣慰尚希     
    為道珍重專此奉謝順承
起居 

 

趙樸初拜啟

九二、三、廿七

 

 

施蟄存致梁老詩箋

雪予先生惠賜大著,賦此申謝,並候起居。

黃浦當年舊同學,白頭今日新相知。

人事滄桑幾回復,鷄鳴風雨共禁持。

多君海國蜚聲早,愧我衡門守拙遲。

感激天南青鳥使,瓊琚三卷與療饑。

 

 

施蟄存再拜1992.4.12

 

趙樸初欣賞梁老書法

 

吳白匋致函

 

    披雲先生詩家左右       
    高風亮節久已心儀月前康 
    育義君送來             
    大集偎蒙               
    厚貺欣慰難名因聞       
    文旌方在京師會商國是未 
    即拜覆歉甚歉甚         
    鴻詞意境清澈格律謹嚴   
    音節鏗鏘氣息深穩模山   
    範水既擷杜老之英感事抒 
    懷復得香山之正置諸唐   
    賢集中毫無慚色也雒誦   
    再三                   
    清芬繞頰敬呈短拔聊伸景 
    仰之忱書不盡言順頌     
    撰安                   

>

弟吳白匋頓首拜上

 

 

毛一波致梁老詩箋

讀雪廬詩稿

晉字唐詩何處尋? 雪廬詩稿徧知音。

律韻形神大手筆,不須自況享千金。

 

艾山轉來詩稿,一切好極。茲錄一首於上,敬祈敎正! 此上:

披雲吾兄

 

弟一波手上 九二年六月九日

 

4. 沙孟海致函(1989年9月17日)

披雲先生道右:

數年前高軒蒞杭,首奉敎益,嚮往之情,無可言喻。夏間由賀田先生轉下專札,快同面覿。先生在港主辦書譜雙月刊,風行海內外,當青黃不接之時,大言炎炎,名篇鉅著,輝映國際,中夏絕藝,賴以張皇,文化上之貢獻,殆無倫比,私心佩仰,為日已久。暇日率作小條,節錄東坡西湖詩,書雖不工,懸之壁間,猶如臥遊西湖也。賀老又囑為先生寫龍光舍畫額,茲並呈上,如此大小,未知是否合用? 諸前詧收指正是幸!

耑肅奉覆,順頌秋祺!

 

沙孟海 9.17

 

5. 廈門大學副校長鄭學檬敎授在敦聘梁披雲先生為廈門大學名譽敎授典禮上的講話(1996年11月18日)

尊敬的梁披雲先生

尊敬的各位貴賓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廈門大學經國家敎委批准正式聘請澳門知名人士、著名學者和閩南鄉賢梁公披雲先生為名譽敎授,請允許我代表廈門大學向梁先生表示熱烈祝賀與敬意。

梁公披雲先生,1907年生於福建泉州,甫冠即獻身敎育,創辦泉州黎明高中,廣延名師,如文學家巴金、張庚,史學家如楊人楩,音樂家如呂驥,化學家如黎昌仁,社會學家如衛惠林,皆應聘而至,一時群賢匯集,學子奔投,使海濱鄒魯之杏壇,頓添光彩,使古城文風為之丕變,於此先生之功有口皆碑。爾後先生又主持海疆學院,着力經營,於危難之際,顯揚民族精神。昔日之海疆圖書資料,多有歸藏廈大圖書館者,因此,先生亦間接有功於廈大之建設也。

30年代後半期,先生遠涉南洋,創辦中華中學於吉隆坡;50年代,先生移師印尼之雅加達,創辦火炬報;而後返香港辦書譜出版社,發行《書譜》雙月刊。先生一生致力於敎育文化事業,澤被海外,名聲遠播。

梁公披雲先生身兼詩人書法家,其詩唱出時代的強音,直抒胸臆,不假浮詞;其書法蒼勁厚實,形神俱備。桑梓尊為文斗,學界仰之彌高。

廈門大學歷經滄桑,渡過了七十五個春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得到許多閩南鄉賢、海外知名人士的的厚愛、支持。這種支持如不絕之春風,滋潤着廈大人的心田,激勵着全校師生“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今天,我校敦聘梁公披雲先生為名譽敎授,就是廣攬時俊,增強學校的凝聚力,鼓舞師生再接再勵去奪取新的勝利。

祝賀梁先生! 感謝梁先生!

最後,請允許我迻引梁先生所作<庭梅報花>一詩作為我講話的結束語:

 

浩蕩春風今又來,

送將寒去帶溫回;

小園誰報新消息,

幾點梅花取次開。

 

謝謝各位!

梁披雲先生榮獲廈門大學敦聘為中文系和海外敎育學院名譽敎授,受到林祖賡校長(左一)、鄭學檬副校長(右二)、周世雄院長(右一)及中文系師生的熱烈歡迎。

6. 楊奎章:<丹心一片豪氣縱橫--讀梁披雲先生《雪廬詩稿》>(《澳門寫作學刊》第2-3期,1993。節錄。)

《雪廬詩稿》共收入作者由1928年至1988年詩作480餘首,分三卷。全書由作者以蠅頭小楷書寫製版印刷,詩韻書香,相得益彰,典雅古樸,堪稱雙絕。首卷《夢痕心影集》,收入1928-1949年的劫餘存稿。其中以日寇侵略;東北淪亡;八年抗戰,颠沛流離;直至日寇投降,抗戰勝利這段時間的作品居多。憂患出詩人。這是民族危亡,慷慨悲歌的時代;也是詩人風華正茂,憂憤滿腔,詩情噴薄的時代。面對神州板蕩,滿目瘡痍,類沛流離,哀鴻遍野的現實,作者發出了“關河迢遞音書斷,骨肉流離涕淚滋。寇逼憂深殊未已,陸沉海沸欲何之? ”(<病起望月>)的浩嘆。目睹重慶蔣介石政權昏庸腐敗,詩人滿懷悲憤,加以揭露和鞭撻:“燈紅酒綠夜何其,燕語鶯飛又幾時。將士軍前酣戰死,諸公負重撫腰肢”(<腰肢>)。特別是1940年的一首七律<北歸有感>:“萬險千危總等閒,肯從道路説艱難。懷歸髩縱三分白,許國心猶一寸丹。蛇豕縱橫寧可忍,河山破碎豈能安。征衣撿罷渾如醉,何日揮戈富士山? ”直接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之情,洋溢著中國知識份子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的浩然之氣,熔進了“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發出的正義磅礴之聲! 在民族大義面前,表現了中國知識份子最可貴的品格。

第二卷《瀛海嘯歌集》,收錄了作者50-60年代屢渡重洋,優遊海外之作。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説:“昨非今是,來日何窮。攬勝尋幽,異乎乘桴浮海;低吟長詠,聊以撫世興懷。”這時期的詩作,俱見作者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氣度日見恢宏,詩思時如潮湧。但不管走到哪裡,始終心懷故國,夢縈神州。如“海外桃源漫自誇,炎荒樂土且為家。千紅萬紫雲深處,卻少寒梅幾樹花。”(<經茂物至蘇甲巫眉>)“南州阻歲況沉陰,有酒難澆萬里心。白雨跳波蛙閣閣,長虹飲海霧霪霪。律回鄉國愁何在! 日暖春山喜不禁。聞道衡陽來雁陣,大江浩蕩鼓潮音。”(<夏曆歲著懷遠>)去國之思,懷鄉之情,寄高韻於雪裡紅梅,托鄉愁於大江潮音。豪情縱橫,意境深邃。特別是1959年作長歌<番客謠>,歷數當年老一代華僑,背井離鄉,遠渡重洋,當豬仔,作黃奴,歷盡千辛萬苦的悲慘遭遇:“炎荒瘴癘無昏曉,九死煎熬剩一生。青春活力空摧折,瘦影相看肝膽裂。橡膠煙草和淚栽,銀液金沙雜汗血。”華僑的九死一生,為帝國主義殖民地帶來了繁榮,卻落得淪落他鄉,肝腦塗地,寫來字字血淚,堪與當年黃遵憲所作<番客吟>相并列,成為舊時代華僑血淚史的千古絕唱! 但是,時代不同,祖國新生,萬千華僑同祖國一起同登衽席。“舳艫相望接南溟,大力迎親從此始”;“熱淚奪眶君莫笑,旌旗似海湧丹心。君不見東風浩蕩開新霽,歸僑前景逾壯麗。歡聲洋溢動江關,天堂見在人世問! ”痛快淋漓,跌宕多姿。這是新時代的歡歌,華僑史之新頁,更足見作者一片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新中國成立,“一唱雄鷄天下白”,神州舊貌換新顏。詩稿第三卷《秋鴻觜爪集》中,詩翁一洗胸中積鬱,敞開赤子心扉,筆酣墨飽,熱情謳歌祖國的新生,描繪神州大地的勃勃生機。這時期的詩作,令人感到神思俊邈,豪氣縱橫,熱情奔放,舒展自如,益臻老辣成熟之境。如“狼煙掃盡朝陽見,快意江山萬里晴”(<萬里長城>),“人壽幾何端可待,一掃煙波萬古愁”(<武漢長江大橋>),“倒海翻江心更壯,摘星摩月路非遙”(<過南京長江大橋>)……祖國建設的輝煌成就,神州大地的新鮮事物,在引發詩人的壯志豪情,留下壯美豪邁的詩篇,熱情奔放,痛快淋漓,是集中最具剛陽之美的詩篇。

自然,在另一些篇章中,詩人也和全國同胞一樣,憂憤如焚,誅叛逆,慟國觴,抒發另一種悲壯之美。如“千村萬户舞還歌,蛇鼠狐狼一網羅。鬼火陰氛腥穢淨,風雷震震壯山河”(<歡呼除四害>),“百身終莫贖,一慟與同深,伯仲無伊呂,光輝照古今。九天長奮翮,四海盡歸心。願化滔滔淚,風雷破積陰。”(<周總理挽詩>)這些都説明,詩人的赤子之心,始終和全國人民跳動在一起。艷陽高照,大道坦蕩時固然如此;風雨如晦,波詭浪譎時仍堅如磐石,益顯堅貞。其難能可貴處,更在於此!

7. 王江水:<論梁披雲關於“思本、愛本、固本”的倡導>(《黎明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節錄。)

“思本、愛本、固本”既是梁披雲先生自身的寫照又是華族的心聲。梁披雲先生先後僑居星、馬和印尼二十幾年,辦學校,辦報紙,任校長,任主編,親自執敎鞭,寫文章,親自為愛國學生講授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為拯救危亡中的祖國奔走呼號,“狂歌欲嘔心頭血”;為發展華僑敎育,弘揚華僑愛國愛鄉傳統盡心盡力,高歌“黃魂終古耀江山”。他籌組“中南學社”從事海外研究,致力於華僑工作直至耄耋之年始終不輟,始終不懈,老而益壯,從而樹立了崇高聲望。

梁披雲先生的這種思想感情,發之於詩文,特別是像著名史詩<番客謠>,就成了弘揚“三本”思想的好敎材。

史詩<番客謠>揭示了華僑出洋的動因,主要以謀求經濟出路為主。祖國的貧弱迫使他們離鄉背井,遠涉重洋,棲遲異域,甚至被當作“豬仔”販賣。史詩歷述他們受殖民主義者殘酷壓榨的慘狀;在被“招來揮去”、“東飄西泊”的窮途末路中,正是靠著華族同鄉相依互助,并和當地人民的深厚感情,靠著刻苦耐勞的傳統美德自謀出路,篳路藍褸,艱苦開拓,才有所積累。史詩結尾部份,以事實説明了祖國的強大是華僑的靠山。最後作者情酣墨飽地抒寫了自己歸國的激情:“樂莫樂兮鳥歸林,熱淚奪眶君莫笑,紅旗似海湧丹心……”,幾乎手舞足蹈了。

史詩以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告訴華僑和華裔:“我們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到甚麼地方去”;告訴他們自己正和祖國同命運,祖國的強弱、安危和華僑的進退、榮辱息息相關;告訴他們華族同胞自身的團結互助是戰勝困難的根本……總之,它確是“思本、愛本、固本”的有力的敎科書。

在泉州華僑大學第二屆校董會第一次會議上,梁披雲先生意味深長地強調説:“今天我們要談海外敎育,我想是不能夠限於‘華僑’二字,應當面向華人、華裔,我們才能夠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我們怎樣通過種種辦法,使得第二代、第三代以至子孫萬代不會忘記自己的根源。”

這既是“三本”思想的闡釋,又可以窺見梁老強調“華人、華裔”敎育的深遠意義。一則實際上現在的華僑多已加入所在國的國籍;二則華僑畢竟是一代,而華人、華裔則是“二代、三代以至子孫萬代”的事。再説,我們的思慮祇有涵蓋全部華族抽嘥,我們的工作,才有可能真正達到我們的目標。

梁披雲先生一直認為弘揚中華文化是“三本”敎育的根基,把中華文化作為宣傳敎育的核心。而他的指導思想又是發展的,粗略看起來可分為80年代以前和以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以前)他是作為“承承帶序”的歷史使命來肩負。梁披雲先生認為“敎育之作用,在承承帶序,將民族文化綿延不斷傳續不已。僑民遠離祖國,苟無敎育,終必數典忘祖,成化外之民”。他反覆闡明中華文化的實質:“中華民族在質上為第一協進民族,旦夕所求,唯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唯在民族與民族之間之協同上進,協力邁進,以達於世界大同。”(見《海疆敎育建設方針》)要使他們懂得“從甚麼地方來的,到甚麼地方去”,為此,他辦學校,培訓師資,辦報紙雜誌,搞華文敎育,寫傳統詩歌,倡導書法藝術……為之奮鬥不息。

第二階段(80年代以後),為共同開創“中國人的世紀”而奮鬥。80年代以後,他反覆提醒,“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世界都看中國人”,強調“把有關人的敎育,能夠在學生心靈上從根培植起來”,搞好“人的現代化”。(見<梁校長在師生員工大會上關於整頓校風紀的講話>,1988.10.5)

進入90年代,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公認為中華文化圈的亞洲五條“龍”的經濟發展,東盟各國華人經濟的卓著成就)更使國際文化學者、政治家、企業家及未來學家取得共識,就是亞洲太平洋時代正在到來。日本國際大學研究院敎援、亞洲發展研究所長游仲勳就説,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會有一個“中國人和中國血統人時代”的到來。(《東方時報》92.1.13)

顯然祇要使華人、華裔真正看清這個事實,就會大大增強他們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祖國就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就能強有力地吸引和轉變海外華人、華裔的心。為此,梁披雲先生堅決主張黎明大學要深入研究中華文化(包括泉州文化),更全面地把它傳播出去;堅決主張由黎大主辦“東亞地區文化與經濟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使人們深信,祇要充份發揚中華文化的優勢,善於廣泛汲取他國的長處,更好地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技能,“華夏文明將進入人類發展的新時期,并將人類文明帶上更高層次”。

8. 張瑪莉:<梁披雲祇做不賺錢的生意>(《蓬萊新姿》頁128-129)

他出版了全港唯一的書法雜誌,十二年來默默耕耘……

當城裡的人都在高叫:“要有理想,應做就去做,生命要有意義,要生活化,要不枉此生……”我卻相信,眼前充滿信心、堅毅、祥和的八十高齡的梁披雲先生,才是我們應該學習和敬佩的典範。單就跟梁先生的一夕話,早令我這後輩得益良多。

梁披雲,福建人,跟李秉仁先生同創辦《書譜》於1974年12月,資金都是來自熱心人士支持。梁先生為甚麼會創辦一本純學術的書法刊物呢? 是因為他看見連日本也有很多關於書法的書籍,反而我們沒有。解放前雖然我國也有《草書月刊》,但祇是一本集書法、詩、詞的雜誌;《書畫月刊》也祇是本畫重於書的刊物,并不是一本宏揚我國書法的雜誌。於是《書譜》便在1974年首次面世。自此我們也可以大聲的説句:“我們也有一本全講書法的刊物。”猶記得初認識書譜經理范小姐時,她説:“梁先生的孩子都笑説爸爸除了不賺錢的生意外,甚麼生意也沒興趣的了! ”

梁先生説:“我年輕時有一位忘年之交,他是書法家,在書店專任書法編輯,在他的熏陶和指引下我開始認識、欣賞我國之寶--書法。有一天,好友拿一大疊碑帖交給我,説:‘這些字帖送給你,閑的時候,悶的時候看一看多翻翻,這是中國的國寶。’我銘記至今,對日後辦書譜有很大啟發性。希望國人能多認識我國的文化,欣賞我國的寶藏。”

梁先生的父親是一位由儒而商的人士,17歲時為秀才,後因家道中落,轉做生意。梁先生自幼在濃厚的書香、嚴父的敎訓下長大。有一回他和幾位同鄉外出求學,梁老先生臨行囑咐他:“你的環境較好,不可祇顧自己,切記要助人! ”自那個時候開始至今,梁先生未曾忘卻先人的遺訓。

梁先生受陳嘉庚先生的影響也極深。本來以他的關係、才幹、魄力,在商場上不難傲視同僚長袖善舞。但他祇是關心文化、敎育工作,立志要達到理想,為國民盡足義務。見面當日,梁先生剛從東南亞歸來,對家鄉和祖國的一些事情談得很起勁。

當我輕笑他應享享兒女福,把工作交予他們時,梁先生變得很嚴肅説:“我生似漂萍,處處為家,總沒有止息,我并不會安排自己的生活。”當然這都是他的心裡話,但如果他願意的話……

梁披雲從來沒有把時間用於提高凡世的名譽或增厚他的財富上,祇踏實的去把理想一個又一個地實現。80高齡仍風塵僕僕地去為文化、為藝術耕耘,就跟書譜一樣! 在百物騰貴的香港,維持一本書法藝術的專業性雜誌,其中甘苦自不待言。願您也像我一樣為認識了《書譜》而高興、滿足!

本冊第 117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