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乾隆《職貢圖》和澳門

徐新*

1991年8月,我有幸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了乾隆年間繪製的《職貢圖》畫卷真跡。對於這部中國美術史上的鉅作,乾隆皇帝珍藏的御覽之寶,過去祇是在大學上美術史課時聽到教授盛讚這部作品,一直無緣見到“廬山真面目”,百聞不如一見,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職貢圖》彩色原本之後,才開始認識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成就。

《職貢圖》的內容規模和版本

《職貢圖》是以畫面為主,配合文字介紹中國各少數民族和東西洋各國人物習俗和服飾的畫卷,意即向清朝納貢各族的全圖。乾隆年間繪製的《職貢圖》畫卷分四卷總長64.34公尺,是中國美術史上罕見的長卷,合計301幅圖,602個人物。第一卷70幅圖,均為東西方各國和朝貢屬邦外藩的人物: 第二卷61幅圖為東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省的少數民族;第三卷92幅圖是甘肅、四川等省少數民族;第四卷78幅圖是雲南、貴州等省少數民族人物形象。《職貢圖》畫卷原本經輾轉抄寫、刊刻、現傳世的主要有三個版本:

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職貢圖》彩色原本;

二、《皇清職貢圖》(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寫本;

三、清朝內府刊本《皇清職貢圖》(武英殿刻印黑白)。

以上三個版本中,以台北故宮博物館收藏最為珍貴,因為它是《職貢圖》的彩色原本,其它版本都是根據彩色原本抄繕刊刻,其卷次及圖文均有差別。《皇清職貢圖》文淵閣寫本和內務府刊本的文圖因複製刊刻疏漏造成舛誤錯亂。因此研究《職貢圖》應該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彩色《職貢圖》原本為準,否則以訛傳訛,造成學術研究的混亂。

《職貢圖》與乾隆皇帝

《職貢圖》產生於“康乾盛世”的歷史背景下,“康乾”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簡稱,前後一百多年,跨越了整整一個世紀,自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葉,這期間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世現了繁榮鼎盛的局面。

康熙雍正和乾隆用強大的軍事實力統攝,實現了各民族的統一,並根據各民族不同的情況,施行程度不同的軍政治理: 東北、西北實行軍府制;內蒙、外蒙實行盟旗制;前藏後藏實行噶廈制;以及在邊疆沿線建立卡倫、驛站制。由此中國的疆域在空前的鞏固與開發中出現了大一統的強盛之勢,出現了內地與邊疆各民族文化融匯的潮流。

康熙和乾隆重用博學多才的西方傳教士,向他們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和文化藝術,並請他們在欽天監、內閣和宮廷任各種職務。康熙和乾隆對西方文化的興趣,使西方在天文、地理、數學、美術、音樂、醫學、機械、火炮等方面的成就傳入中國,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鮮血液,從而促進和繁榮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同時也使長期封閉的中國人放眼世界。

乾隆25歲登上皇位,在位64年,終年89歲。他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在豐富而漫長的一生中,翰墨富藻,博學通才,不僅熟諳經史子集,對琴棋書畫也有很高的造詣。乾隆酷愛美術身體力行,他與畫家們有很深的情誼。

乾隆即位之後,皇宮中的繪畫活動形式多樣,規模宏大,次數頻繁,乾隆廣召人材,聚集中外畫家給予優厚的待遇從事美術創作。

《職貢圖》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孕育。乾隆16年(1751年)六月初一,頒降寄信上諭如下:

大學士忠勇公臣博恆奉上諭,我朝統一區宇,內外苗夷,輸誠向化,其衣冠狀貌,各有不同,著沿邊各督撫於所屬苗猺黎狸,以及外夷番眾,仿其服飾,繪圖送軍機處,彙齊呈覽,以昭王會之盛,各該督撫於接壤處,俟公務往來,乘便圖寫,不必特派專員,可於奏事之便,傳論知之,欽此。(1)

接到乾隆的論旨之後各地督撫聞風而動。四川總督策楞立即把苗疆少數民族,繪圖24幅,並將各地風俗服飾好尚情形,逐一註明成帙,送軍機處,進呈御覽。兩個月後,8月13日,策楞收到軍機處發下“番圖”二式,論令策楞將所屬“苗猺以及外夷番眾”,照式繪圖送交軍機處彙呈,“以昭王會之盛”。由此可見《職貢圖》是由乾隆皇帝親自策劃指導,大臣傳恆和軍機處具體佈置組織和安排下開始製作的。(2)

根據傳恆上論及四川總督策楞奏摺的記載,可以確定《職貢圖》自乾隆16年(1750年)開始籌備。經過廣泛的收集文圖資料。十年後《職貢圖》第一卷前60幅在乾隆26年(1760年》繪製完成,當年7月乾隆皇帝欣然揮毫在第一卷幅首題滿、漢詩文《職貢圖八韻》。

累洽重熙四海春,皇清職貢萬方均。書文車軌誰能外,方趾圓顱莫不親。

那許防風仍後至,早聞干呂已咸賓。塗山玉帛千秋述,商室共求百祿臻。

詎是索疆恢此日,亦惟謨烈賴前人。唐家右相堪依例,畫院名流命寫真。

西鰈東鶼覲王會,南蠻北狄秉元辰。丹青非為誇聲教,保泰承庥慎拊循。(3)

《職貢圖》與澳門

澳門曾經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城市,因此《職貢圖》第一卷的文圖資料有許多來自澳門《職貢圖》自乾隆16年(1715年)開始編繪,恰巧是印光任、張汝霖完成《澳門紀略》書稿並作序的年代。所以《職貢圖》中大量引用《澳門紀略》的資料,有的甚至全部從《澳門紀略》中摘取。

筆者曾經將《職貢圖》和《澳門紀略》的文字相對照,發現《職貢圖》中有關暹羅國(泰國)、琉球國、大西洋、意大利、大西洋國黑鬼奴(黑人)、佛郎機(葡國)、大西洋國夷僧女尼(歐洲神父、修女)、小西洋夷人(果阿葡人)、英吉利國(英國)、日本國、荷蘭國、吕宋國(菲律賓)、婆羅國(汶萊)、咖喇吧國(爪哇)的文字部份均和《澳門紀略》相似,有些從《澳門紀略》中大段摘錄下來,甚至全部從《澳門紀略》中抄錄,例如“大西洋國黑鬼奴”一項,《職貢圖》上是這樣記載的:

大西洋國黑鬼奴,夷人所役黑鬼奴即唐時所謂崑侖奴,《明史》亦載荷蘭所役名烏鬼,生海外諸島,初至與之火食累日洞泄,謂之換腸,或病死,若不死,即可久畜,通體黝黑如漆,惟唇紅齒白,戴紅絨帽,衣雜色粗絨短衫,常握木棒,婦項下繫彩色布,袒胸露背,短裙無褲,手足帶釧,男女俱結黑革條為履,以便奔走。夷人雜坐,以黑奴進食,食餘傾之一器如馬槽,黑奴男女以手搏食。夷屋多層樓,處黑奴於下,若主人惡之,錮其終身,不使匹配,示不蕃其類也。(4)

筆者將上段173個漢字組成的“大西洋國黑鬼奴”解説詞,與澳門文化司署出版的《澳門紀略校注》頁143、144、145相對照,發現原來這一段文字説明全部是從《澳門紀略》的澳蕃篇中摘錄下來的。《職貢圖》大西洋國夷僧、女尼的文字説明全部199個漢字也是從《澳門紀略》中摘錄下來的。大西洋國説明共192字,其中172字從《澳門紀略》中摘錄。另外,荷蘭國説明摘錄了88字,琉球國説明摘錄了69字,暹羅國説明摘錄了65字,吕宋國説明摘錄了59字。

此外,《澳門紀略》的插圖也為《職貢圖》提供了具體的形象資料,在《澳門紀略》中的男蕃圖、女蕃圖和三巴寺僧圖的基礎上,宮廷的畫家們作了適當的修改上色之後成為《職貢圖》中大西洋夷人、夷婦和大西洋國夷僧的圖像。

根據以上的對照和考證,足以證明《澳門紀略》的編寫出版為《職貢圖》提供了大量豐富可靠的文圖資料,《職貢圖》第一卷在乾隆26年創作成功,澳門所提供的幫助是不可忽視的。

乾隆《職貢圖》第一卷有四段文字直接提及澳門和利瑪竇神父、意大利人、葡國人、荷蘭人的關係: (5)

一、大西洋國夷人、大西洋明永樂間有古里瑣里忽魯謨斯凡數十國來朝貢,後多不復至。萬曆中,西洋人利瑪竇航海來中國,自稱意大里亞國人。本朝康照6年通朝貢,雍正3年,意大里亞教化王來貢。5年,博爾都噶爾亞國來貢。乾隆18年復來。其人奉天主教、善行賈、多富厚、肌膚白哲,鼻昂而目深碧、不蓄鬚髮,別編義髮蒙首,以黑氈折三角為帽,短衣革履褲襪束迫如行。婦螺髮為髻,領懸金珠寶石,上衣下裳,用錦帕覆背,謂之巾縵。俗重女輕男,相悅為婚,有僑居香山縣之澳門丈者,統以夷目,歲輸地租。

二、大西洋國夷僧女尼,大西洋國有教化治世二王,貿易者皆治世類,夷僧則教化類也,奉天主耶穌像,夷人敬信之,有大事疑獄不能決,必請命焉。其法世削髮留鬚,戴青斗帽,衣緇衣,出入張蓋樹幡幢,僧雛衛之,男女見者輒跪奉足,俟過乃起,凡通曉天官家言曾遊京師者,皆留髭鬚,解華語,能制儀器。女尼以白布纏頭及胸,緇縵緇衣,革帶革履,夷人敬奉尤甚於僧,一女為尼,一家皆為佛眷,家人罹重辟,得尼片紙立宥之,然其始必捐千金歸公,既入寺則終身不出。其在澳門者,僧居三巴寺龍鬆廟等處,尼亦別之寺廟,戒律頗嚴。

三、法蘭西一日弗郎西,即明之佛朗機也,自古不通中國,正德中遣使請封,貢不果,後遂闖入香山之澳門。其人強悍,精兵械,屢破呂宋滿刺加,與紅毛中分美洛居,盡擅閩粵海上之利,初奉佛教,後奉天主教,故澳門市場易為大西洋所據。其酋居呂宋者,近與紅毛之英吉利爭雄長,而法蘭西亦少弱焉。夷人冠白巾,加黑氈帽,亦以脱帽為禮,其服飾與大小西洋呂宋略同,夷婦妝束,亦頗與荷蘭諸國相類。

四、荷蘭國夷人,荷蘭又名紅毛番,地近佛郎機,明萬曆間常駕大艦泊香山澳求貢市不果,已而入閩據彭湖侵台灣地。國朝順治十年,始由粵通貢,康熙初助大兵徵台有功,嗣後貢市不絕,其貢道改由福建。夷人以黑氈為帽,遇人則免冠挾之以為禮,甚貢道改由福建。夷人以黑氈為帽,遇人則免冠挾之以為禮,著錦繡絨衣,常握鞭佩劍。夷婦青帕蒙髻,領圍珠石,肩披巾縵,敝衣露胸,繫長裙,以朱革為履。其他有咖喇吧,為南洋之會,又析其名日瑞,日英吉利。

從以上的四段文字來看,《職貢圖》作者對於居澳的西方人以及曾侵澳的荷蘭人的容貌、體態、性格、服飾、習俗、風尚和宗教禮儀均有詳細的研究,生動的描繪。如大西洋國夷人: “其人奉天主教,善行賈,多富厚,肌盧白皙,鼻昂而目深碧……”這段文字和圖像配合,將歐洲人的形象刻劃得維妙維肖,呼之欲出。也證明《職貢圖》在《澳門紀略》的基礎上,使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又進了一步。《職貢圖》在介紹澳門和西方各國的關係這敏感的問題時,大體上是符合歷史和實際情況的。這説明18世紀中葉,清王朝的統治階層對澳門特殊地位和西方世界有所認識,並不像明朝末年一些帝王將相那樣愚昧無知。在乾隆皇帝的視角中澳門是他瞭解和研究外國的橋樑和窗口;是引進西方先進文化和科技知識的管道;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港口。《職貢圖》以生動、細緻的圖像和文字確認了澳門在18世紀中葉所處的國際地位和租借的方式。

歷史價值、藝術成就和作者

乾隆《職貢圖》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文圖並茂詳盡介紹世界各國和本國少數民族的長卷,也是研究澳門和18世紀中外關係的珍貴歷史資料。眾所週知,由於中國封建王朝的長期閉關鎖國,關於18、19世紀澳門和外國人歷史資料不僅少得可憐,而且謬誤百出,封建帝王官僚妄自尊大,對於西方國家和人民帶有極大的偏見,視外域為夷狄、蠻荒,在一些文獻的記載中誣西方人是“鬼魅、野人和食人生番”。而乾隆《職貢圖》則逐步改變了以往傳統的陳腐觀念,以客觀的眼光記錄和描繪外國人,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進步,是中國歷史文獻中的一個里程碑。儘管乾隆《職貢圖》中還存不少“天朝上國”的傲慢心態和錯漏,例如將葡萄牙、西班牙和法蘭西混淆,把英吉利、瑞典當作荷蘭的附屬國等等,這些舛誤主要原因是沿襲《明史》的錯誤未加糾正所致。此外,語言的隔閡也是重要的原因,當時澳門華人以廣東、福建籍漁民為主,而北京朝廷派來擔任澳門同知的官員印光任、張汝霖則分別是打官腔的江蘇、安徽籍文官,四個省的方言和居澳西人所講的葡語、意大利語、英語、法語混雜在一起,七嘴八舌,南腔北調,陰差陽錯在所難免,儘管如此,還是為後人留下了比較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今天我們研究澳門歷史和中外關係史,乾隆《職貢圖》和《澳門記略》這兩部歷史鉅作珠聯璧合相映生輝,具有相等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乾隆《職貢圖》繪製的年代正是中國傳統年畫創作最興旺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河北省天津楊柳青年畫不斷創新,所製木版年畫,遠銷國內各省,影響甚遠: 江蘇省蘇州桃花塢的年畫也進入極盛期;山東省濰縣西楊家埠年畫創作和印製也迅速發展,中國年畫的藝術風格進入了成熟期。與此同時,西洋傳教士畫家郎世寧(Fr. Joseph Castiglione)、艾啟蒙(P. Ignace Sichelbarth)、王致誠(Fr. J-Denis Attirer)到清宮廷供職。自乾隆2年(1737年)乾隆皇帝常居於圓明園,乾隆皇帝命令西洋畫家郎世寧和中國畫家唐岱、孫祐、沈源、張萬邦、丁觀鵬合作繪製圓明園,開創了中西美術家合作大型繪畫的先例。西洋畫的觀念和技法開始滲透到中國畫創作之中。

《職貢圖》的繪畫風格受到了中國年畫和西洋畫的影響,重視色彩、刻劃細節、注意質感,使中國工筆畫擺脫了呆板殭化的筆法。《職貢圖》人物比例正確,形象真實,源於寫生,特別是在著色的技法上學習西洋畫,創造了中國畫(工筆重彩)的新風貌,《職貢圖》雖然仍沿用中國繪畫傳統的宣紙和顏料,但是在技法上明顯接受了西洋畫的色彩觀念,而不是強調布國傳統的線條。《職貢圖》既有中國民間年畫的生活氣息也有西洋洋畫家郎世寧寫實主義細膩的情趣。乾隆《職貢圖》是18世紀中國畫的空前鉅作,是人類學、民俗學和風俗誌的瑰寶,64.34公尺的長卷,301幅圖,602個人物在美術史上也是一個奇蹟。對於乾隆《職貢圖》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須進一步專題研究。

乾隆《職貢圖》的作者是誰? 根據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記錄是畫家謝遂,因此台北故宮博物院把這個畫卷稱為“謝遂《職貢圖》”。我認為這個名稱不妥。《職貢圖》是在乾隆皇帝親自指導由宮廷畫院和軍機處集體創作的產物,從各地各省搜集素材畫草圖開始,直至定稿上色,有許多文人和畫家參予創作。據乾隆時代武英殿刻印的《皇清職貢圖》記載,《皇清職貢圖》校刊職名中,分監理、總裁、提調、監造、繕錄兼校對和繪圖7項,共28位人士,其中就有四位畫家: 門慶安、徐溥、戴禹汲、孫大儒。因此,筆者斷定謝遂只是《職貢圖》畫卷彩色原本的其中一位執筆者。何況《職貢圖》畫卷的內容包括乾隆皇帝的題識、畫像和滿漢文二體兼書的文字説明。畫院遵旨繪製畫像,而文字説明則由軍機處根據各地送來的資料撰擬,俟進呈乾隆御覽發下後,再交繕寫的書法家繕入畫卷內。《職貢圖》這部鉅作不是一個謝遂能夠完成的。筆者在燈光下對《職貢圖》進行了仔細觀察研究,從彩色原本上看,前後四卷描繪著色的筆法也不完全一致,決不會出自謝遂一個人之手。所以,筆者認為用“乾隆《職貢圖》”比“謝遂《職貢圖》”更為貼切。

一點建議

乾隆《職貢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特別是第一卷與澳門有特殊的淵源,是研究澳門歷史、文化、民俗和中葡關係的重要文獻資料。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極為豐富,為了促進澳門學術研究,讓更多的澳門市民瞭解澳門輝煌的歷史,筆者建議澳門歷史檔案館設法複製一套乾隆《職貢圖》,使澳門歷史檔案館的收藏品更加豐富,讓《職貢圖》得到更多觀眾的欣賞。

【註】

(1)《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皇清職貢圖》卷一。

(2)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説校注,台北故宮博物院印行,頁12。

(3)《皇清職貢圖》武英殿刻印本。

(4)(5)引自《職貢圖》第一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徐新,澳門文化司署高級技術員。

本冊第 114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