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息

澳門,音樂之都兩件音樂大事
澳門文化生活的里程碑

卡爾多佐·德·阿爾梅達* Cardoso de Almeida

澳門第一屆國際音樂節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建院二十五周年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建院二十五周年院慶音樂會(1987年9月12日至11月22日)和澳門第一屆國際音樂節(1987年10月24日至31日)是澳門文化生活中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但是撰寫有關文章卻是費力不討好的工作,究其原因,幷不在於新聞界已作了連篇累牘的報導,再寫似老生常談,而是主要由於撰文者感到肩上責任重大,因爲按常規,祇有藝術領域裏的出類拔萃者才有資格爲一份文化雜誌撰寫有關稿件。

然而,這一題材太誘人了,使人無法避開,故此,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1. 澳門的音樂傳統;

2.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及其二十五周年院慶活動;

3. 澳門文化學會及其培養人材、宣傳古典音樂之責任;

4. 澳門第一屆國際音樂節;

5. 對未來的一些展望。

澳門的音樂傳統

當人們談及反應萄葡牙在澳門之存在的幾個文化方面時,一般都會指出澳門居民對古典音樂不感興趣。

這是憑空斷言,沒有根據,卻幾乎能使人馬上信服。難道在擧行音樂會時,觀衆席上不是幾乎都空的嗎? 難道在擧行音樂會前後,羣衆中對它們不是幾乎隻字不提嗎? 難道澳門不是猶如處在史前年代,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記載四百年以來音樂方面的情況嗎?

這些異議本身幷非完全沒有道理,但是讀者一定能理解我不能苟同。我認爲他們不過是一種經驗主義的反映,然而本文的篇幅和目的都不允許我對此進行論證。

我於三十二年前第一次來到澳門,幷逗留了近三年。當時的音樂活動具有更多的私人性質,範圍更加狹窄,也許更加豐富多彩。「私人性質」是由於政府極少過問造成的:當時的藝術活動靠一些知名人士贊助,其中有些人注重於東方音樂演出會,另一些人則更關心西方音樂演出會。「範圍狹窄」的原因在於:爲了滿足擧辦者的要求,很多演出就在贊助人家裏進行,以饗來賓;或者在當時存在的俱樂部裏進行,爲會員們助興。很少有公演,但若有,一般擁有高水準。公演基本上由音樂文化社澳門辦事處發起,它成立於五十年代,不可否認,它是有功之臣,爲澳門請來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演奏家。此外,華人居民還有另一項享受:觀看一些流動歌舞團的露天演出。「豐富多彩」起源於以下事實:作爲一種「修養」,一些家庭都讓孩子聚在一起時,便可開一個室內音樂會自娛。他們都由私人音樂敎師授敎,以前澳門一直有很多私人敎師。我在當時得到的印象是,澳門在音樂文化方面不僅與萄葡牙外省的任何一個城市相似,而且似乎是兩條綫幷行,同時學習和普及東、西方音樂;根據各自的文化水平,歐洲人學習、欣賞和愛好西方音樂;中國人是東方音樂;而澳門土生葡人,雖然對兩種音樂都有接觸和興趣,但愛好因人而異,取决於每個家庭中不同血統所佔的比重和受兩種文明所熏陶的程度高低。

三十年後,我發現情況的發展出現一些矛盾。作爲消極的方面,古典音樂不再「時髦」,當然,很多家庭也就不再擁有鋼琴和學習音樂;有可能進行贊助的人士也失去了熱情,也許他們認爲對於自己的錢袋來說,如今的稅收和賭場合同委實太重,作爲積極的方面,政府全面過問文化的各個領域,此外,還出現了下列現象:已創造了條件使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能接近音樂,受到香港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華人居民對西方音樂產生的興趣遠遠勝於1955年時的情況。總而言之,考慮到已有更多的華人居民學習和愛好西方音樂,澳門的音樂傳統看來與目前萄葡牙的情况並非是天壤之別。

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及其二十五周年院慶活動

如果我們知道是誰對澳門音樂的發展起了主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會在於二十五年前創建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的那一小羣人身上找到答案。我們不想在此一一報出他們的名字,因爲儘管他們總是表現出謙虛的態度和集體性,我們仍已熟悉他們中的每個人。我在這兒想强調的是他們的宗旨:「根據國際公認的音樂學校的敎學計劃,尤以里斯本國立音樂學院的計劃爲主,爲本澳葡籍和華籍靑年提供音樂敎育。」

這一小羣人中如今祇有歐師達神父仍然健在,當時,他們祇有澳門主敎借給的一些錢,用它買了三架舊鋼琴,並於1962年10月2日向澳門靑年敞開了大門。

抱着百折不撓的决心,在澳門歷屆政府和其他知名人士必不可少的贊助下(因爲學院堅持讓學生接受基本上免費的敎育),在一股爲正義事業而奮鬥的精神推動下,他們戰勝了種種困難,終於迎來了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二十五周年院慶。

今天,除了常任院長外,音樂院擁有十三名敎師,承担音樂敎育課和近一百二十名學生的鋼琴,小提琴課程,還有最低人數的行政人員,負責行政和校舍保養工作。

從音樂學院宗旨中提到的「澳門靑年」一詞裏,我們可以找到該院長和成功的秘訣。它面向全體的靑年,其中經濟條件差者受益更多,爲使東方靑年接觸西方音樂開闢了道路。

有趣的是,在音樂學院二十五周年院慶活動資料,突出强調了另一項方針,反映在以下這句話中:「尤以里斯本國立音樂學院的計劃爲主」,就是說,在音樂敎學方面,該院注重萄國的作曲家和藝術家。

我在本文一開始就指出,該院二十五周年院慶是澳門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里程碑,但不能拿它與上文提及的另一個里程碑作任何比較。它的主要特點在於它是一所音樂學學校的校慶,即使慶祝活動祇限於院內,其重要性也不會因此有絲毫減弱。對於歐師達神父及其同事來說,最滿意、最激動的承認,十月二日文禮治總督向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頒發勳章就體現了這種承認。

任何慶祝活動,除了家人參加之外,總是歡迎朋友們光臨。果然,有朋友自里斯本來,如指揮家斐理伯·蘇沙以及歌唱家愛茜·莎琪、斐洛麗娜·雅瑪瑙·費南多·謝雷動和奧利維拉·羅庇士;另有一些朋友已在澳門定居或生於澳門,如指揮家白世門以及室樂團、賈梅士四重奏團和複音合唱團的成員;還有一些來自香港,如紀大偉敎授、女鋼琴家林梅柔、盧嘉木管五重奏團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樂隊;甚至還有一個來自澳大利亞,即朗諾·胡郭敎授。這些藝術朋友帶來了各自的禮物,爲音樂學院慶祝活動增添了藝術光彩,甚至有人認爲他們遮住了第一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部份光彩。但是有必要重申一點:作爲一所出色的敎學機構的二十五周年慶祝活動,即使沒有這些客人到來,它仍然構成澳門文化生活中的里程碑。

這一人材薈萃,擧足輕重的核心使人們在兩個月內進行了十八次聚會:四場音樂會(其中四場由音樂學院的師生演出),一場音樂唱片欣賞會,一次音樂刊印本和手抄本展覽會和一場謝恩彌撒。這些客人將其珍貴的禮物不僅贈給過生日的音樂學院,而且送給澳門的音樂迷和澳門的文化寶庫。

在各次演奏會上,我們有機會欣賞到不少萄葡牙作曲家的作品,它們在總節目表中佔了相當的比例。根據作品演奏順序排列,這些作曲家是:斐理伯·蘇沙、歐師達神父、賈尼路、飛達士、山度士、費南多·羅庇士·加薩、華士貢斯洛和白世門。其中有些作品是首次在世界上公演,如羅庇士·加薩的《新發現之賈梅士十四行詩十首》、斐理伯·蘇沙的《船夫曲三首》和白世門的《滴漏》兩首(《中國的中提琴》及《在遠方的花船》)。即使在萄葡牙,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首演這麼多作品也是罕見的,所以,這一生日禮物本身就構成了一起非常特殊的事件,反映了對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的尊重,體現了澳門與那些作品創造者之間的聯繫。

至於其他生日禮物,突出的有9月22日和9月30日的音樂會,專場演出澳門作品,意義更大。9月22日演奏的作品幾乎全部根據賈梅士的詩創作9月30日演奏的作品則幾乎都基於庇山耶的詩。賈梅士和庇山耶是兩位詩人,曾在澳門居住,因此,參加演出的藝術家打算以這種方式向澳門人民表示敬意。這無疑是高明的擧動,詩人韋博文也進行了配合,他在9月30日的演奏開始前發表了簡短的評論,提到庇山耶——澳門——滴漏。

儘管每位客人都値得作專門介紹,但我祇能提及其中的兩位。一位是斐理伯·蘇沙,他組織了四位歌唱家參加院慶活動,幷協助安排了每人的演出節目。也是他把音樂刊印本和手抄本借給文化學會辦展覽,其中有些價値不可估量。他還担任所有歌唱節目的鋼琴伴奏,又是唱片音樂會的指導(在會上也聽了萄葡牙作曲家卡洛斯·塞沙斯的作品)。作爲萄葡牙最優秀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院慶活動中得到了演奏,其中《船夫曲三首》取自亞連爾羣島(皮庫島)十八世紀的民間歌謠。毋庸置疑,人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可以感受到我國民間音樂的多姿多彩以及這這位作曲家的藝術天才。

指揮家白世門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是賈梅士四重奏團中提琴手,澳門文化學會室樂團團長兼演員,複音合唱團團長,並協助擧辦音樂刊印本及手抄本展覽會(展出地點爲市政廳圖書館)。澳門文化寶庫中擁有他的兩部重要作品,是爲庇山耶的《滴漏》譜曲,供歌唱、朗誦、器樂演出用。他還創作了《帝汶民謠》,是爲帝汶的傳統歌謠譜曲,供女高音演唱和器樂團演奏之用,並在9月30日的音樂會上與觀衆首次見面。

有一些客人屢受邀請,但很少蒞臨,他們就是澳門觀衆。現在就要對比作出結論來免爲時太早,除非一個結論:這個消極因素絲毫不能損害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二十五周年院慶活動是澳門文化生活里程碑的事實,我深信這活動將遠遠超越作爲特別行政區的五十年而長存。

澳門文化學會及其培養人材宣傳古典音樂之責任

我在本文中首先談及了澳門的音樂傳統,以便就此强調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在澳門居民的藝術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同一話題之內,應該指出,於1982年創辦的澳門文化學會是這些發展的又一個主要推動者。雖然它的歷程尚短,但在古典音樂領域中已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培養音樂人材」方面,文化學會不僅對此提供贊助,而且本身也承担了部份敎學活動,如在1985年創辦了中樂學習班,如今已有190名學生(這一數字値得引起對澳門靑年的音樂才能和培養工作持懷疑態度者的深思)。

在「進行音樂宣傳」方面,文化學會自成立起,便不斷邀請著名藝術家來音樂演出,這一樂團和中樂團,贊助「賈梅士」四重奏團、複音合唱團以其它許多地方團體,它們都定期向澳門人民進行演出。

澳門文化學會與1987年最後四個月裏澳門文化生活中的兩個里程碑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對於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二十五周年院慶來說,文化學會也曾作了很多工作以普及音樂。關於第一屆國際音樂節,雖然其領導籌備工作由當時的總督馬俊賢親自担任,並通過總督辦公室得到實施,但文化學會進行的所有工作都爲音樂節的擧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作出了貢獻。

澳門第一屆國際音樂節及其成果

不論人們喜歡與否,澳門第一屆國際音樂節構成了1987年最後四個月中澳門文化生活中的又一個里程碑。

名字本身已經表明,這是第一次正式地紀念「音樂」,體現其三個組成部份:作曲家、作品、演員。如果以後要擧行另一個音樂節(我希望如此),必須被冠以「第二屆」之稱,除非想縮小規模,那就另取名字。

恕我直言,我認爲名字中運用「國際」一詞似有不妥。因爲「音樂」本身並無國界,亦無語言之別,使用該詞會使人誤以爲音樂節的組織工作是國際性的,祇是選擇了澳門作爲演出地點。我認爲目前的情况並非如此,根據外國的例子「澳門音樂節」,其目的依然如故——紀念「音樂」,但已經不會讓人誤以爲我們需要其他人幫助組織音樂節。

本屆音樂節通過演奏二十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向所有的音樂家表示了敬意。這些作曲家是:桑托斯、拉威爾、德伏夏克、何占豪、陳鋼、羅西尼、莫扎特、菲席、柴可夫斯基、舒伯特、舒曼、斯克里亞賓、貝多芬、威爾第、小斯特勞斯、比才、浦契尼、馬士康尼、白利尼、韓德爾、韋發第、門德爾松、巴赫和裴高賴西。共演奏了四十多部作品(全曲或節選),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藝術家們謝幕時加演的曲子。作品形式多姿多樣,有序曲、神劇等。參加演出的共有十位第一流藝術家,一個交響樂團和一支室樂團:萄葡牙的鋼琴家阿德里亞諾·若爾丹、彼得·波曼斯特和指揮家西爾瓦·貝萊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小提琴家孔朝暉、指揮家袁方和中國廣播交響樂團;羅馬尼亞的女高音歌唱家伊蓮娜·歌杜芭斯;意大利的女中音歌唱家露茜亞·華倫天妮—蒂拉尼;荷蘭的男中音歌唱家麥斯·凡·艾蒙;奥地利的女鋼琴家英格烈·海布勒;德國的大提琴家彼德·杜爾斯保;英國的郭登堡樂團,由瑪高姆·雷菲特任指揮。如果各位藝術家分別代表自已的國家參加音樂節,那確實是個高水平的國際音樂節。如今,作爲「澳門音樂節」它構成了一個里程碑;音樂得到了應有的地位,澳門宣傳音樂應引以爲榮。

人們可以提出一些批評,認爲是否應更多選了葡國作曲家的作品,是否抱着「向世界介紹我們文化遺產之精華」這一指導思想來挑選演出作品,或者是否應有更多的本國藝術家參加,因爲本國擁有足夠的人數來擧辦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音樂節,也可以提出更多的與音樂無關的批評,如本屆音樂節擧辦的時機是否恰當,組織者向公衆所介紹的宗旨,籌備階段的任務分配,有些音樂會限定觀衆範圍,甚至根據得失兩分法對音樂節的效果質疑。所有這些已經發表的意見,都値得而且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硏究,但是我們認爲本人不具備最充分的條件進行這項工作,再說,本雜誌也不是一個合適的地點。不過有人說,如果把花在音樂節裏的幾百萬元錢拿來濟貧,效果會更好,這話意味着對文化的一次攻擊,故我不能置之不理,聽之任之。我一向認爲以損害精神營養爲代價補充身體營養這種做法値得商榷,最理想的是有足夠的金錢滿足兩方面的需要,然而,當不能如願時,就要通過制定預算來顧及雙方。人們可以而且應該討論的是:澳門文化學會是當地的一個機構,瞭解當的人民的要求和愛好,作爲其工作使命之一,如果由它負責組織音樂節,經費是否會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但是,不管將會得出什麼結論,我認爲最終的分析任務應賦於音樂節的籌備者及實施者,以便取得經驗敎訓,利於將來。

最關鍵的是任何人都不能利用有可能存在的缺點來貶低音樂節作爲里程碑的意義。不管缺點是多少,本屆音樂節都是對人類最美好的藝術——音樂的一次紀念。

對未來的一些展望

在音樂敎育這條崎嶇的道路上,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已跨過了二十五個年頭。展望未來,有必要盡快把創建澳門音樂學院的計劃付諸實施,其理由不僅因爲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的招生人數已達飽和狀態,而且也因爲它無條件涉足複雜的音樂敎育所包括的很多領域。

近來,萄葡牙開始嚴肅地面對把藝術(音樂、戲劇和舞蹈)引進敎學的問題。如今,凡是中、小學的學生都要學習音樂基本知識和演奏一種樂器。進入高中後,學生們可以選擇藝科班,有更多的時間學習音樂或舞蹈。這樣,中、小學十二年學習結束時,其音樂水平可達到原來音樂院校畢業生的普遍水平。有些想進入大學深造的,可在音樂高等學院或大學科學院專業就讀三年,接受相當於學士課程的高等藝術敎育。爲了讓大家對音樂專業的豐富形式有個槪念,我僅列擧在樂器方面,一個學生就可以從近二十種西方樂器中挑選一、兩件。中國的民族樂器數目大致相同,因此在澳門,學生們可以從四十種樂器中進行選擇。

目前在澳門,除了剛起步在中學預備班(相當於中學五、六年級)進行音樂敎育外,祇有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能夠提供小提琴和鋼琴方面的全面敎育,相當於一般音樂院校的普通課程。

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以形成完整的敎育體系,可顧及所有希望的音樂領城(包括樂器、聲樂、作曲、音樂敎育和音樂科學)學有專長的靑年。澳門音樂學院的建立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决定性一步。

對於音樂節的未來,人們難以預料,即使有所預言,亦難免出差錯,就好比預言一個新生兒的未來,而他的母親在很多人的眼裏還是一個孩子。人們可能會指責母親自己在身體和心理方面尚未作好準備。但是旣然孩子已經問世了,生存着,人們就應該爲他多加考慮。目前,很多一流藝術家頻頻出現於各種舞臺,所有的音樂迷都可直接或通過電視進行欣賞,音樂節的最後一場演出通過電視網轉播到十個國家,就是不出家門便可欣賞音樂會的一個明證。在這樣的時代,要組織一個音樂節以把世界的注意力的吸引到澳門,實非易事。

也許人們可以把它改爲音樂大賽,有評委、獎品,並進行宣傳,以此鼓勵各國音樂家和藝術家來此嘗試新作品的運氣。但我認爲這種辦法的結果仍値得懷疑,因爲一般來說,觀衆喜歡自己已經熟悉的作品。鑒於大獎賽的競爭性質,也可能會損害把音樂作爲一種藝術來紀念的美好形象。

也可以採取另一種解决辦法,利用現存的「國際」這一名稱,取得其他國家的幫助,把它變成朋友們的一次盛會,以紀念音樂和援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就像本屆音樂節最後一場演出所做的那樣。屆時,電視轉播的範圍更大,其收入足以抵銷音樂節的開支。

然而我認爲最好的解决辦法是維持現有的組織形式,作些必要的修改,并在澳門居民中樹立一種健康的思想,即這是一起文化大事,是精神糧食,不以赢利爲目的,其費用應由政府撥給。

如果要在將來眞正吸引國際上的注意,幷贏得其尊敬,至關重要的是要把宣傳和愛好音樂逐漸變成澳門人民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

*音樂理論評論家。

本冊第 90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