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澳門地名考

白妲麗
Graciete Nogueira Batalha

Macau一詞開始可能僅僅是媽閣廟所在地的名字。據傳說,早期葡萄牙人在那裏首先登陸。

隨着居留地的建立和擴展,盡管葡文和中文都有正式的命名,人們繼續沿用Macau一詞。

Macau這一地名的詞源是個複雜的問題。看來,這是一個中文詞源的詞,但中國人却不用它來稱呼該城市。好象在葡萄牙人抵達這個半島之前也不用這個名字。

在廣東方言中Macau一詞的讀法是Ou-mun,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文人墨客均用這一稱呼。我們每天充聞於耳。在國語中使用同一稱謂,但發音爲Ao-Men。

這一名稱可能十分古老,但好象是在我們的水手抵達此地以後才開始使用的。著名的漢學家高美士(他著有數種有關澳門歷史和中國神話的專著)在其《澳門諸名考》1一文中認爲:「目前採用的名稱爲「澳門」,意即「海澳之門」。但在明朝(1368—1628)以前的中文資料中從未出現過」。2

在《澳門的中文稱謂考》3中認爲:「明朝(1368—1621)期間,澳門被稱爲海鏡澳或鏡海。從前景色迷人的南灣泊口閃亮的水面平靜如鏡,由此而得名」。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澳門這一稱謂是從明朝開始的,也就是說公元十七世紀中葉。

葡萄牙人到阿媽港

當時的官方文件中,鏡海還有許多不同的寫法,如濠鏡澳、濠鏡……。

從高美士上述文章中我們摘錄幾個中國人給澳門起的頗有詩意的名字,如「香山澳」、「蓮花島」、「蓮洋」。還可以例擧許多。澳門那如鏡的海灣,起伏的山丘,這美麗如畫的景色賦予了中國人以豐富的想象力。

但這些都是文縐縐的名字,也許中國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名稱。

無論是Ou-Mun,Ao-Men還是濠鏡澳,除了後面我們將談到的Ao這一成份之外,似乎與我們葡萄牙語中的Macau一詞沒有任何親緣關系。

葡萄牙人開始光顧澳門港或在此之前在中國沿海經商時,聽到的到底是那種形式?

根據治學嚴謹的澳門史學家J. M. 布拉加的理論 (這一理論是可以接受的),葡萄牙人在歐維士第一次航行之時或更早以前就可能從中國南部沿海居民那裏了解到了濠鏡這一名字。他們也許把濠鏡在方言中的發音聽成了O-Keng或Ho-Keng。

J. M. 布拉加4還引用了皮雷斯於一五一二至一五一五年期間在滿刺加寫成的《東方諸國記》一書中的兩個段落。其中分别出現了oquem和foquem 的形式。oquem好象是foquem的一種變體。5

上述兩種形式同指一個距廣州城陸路三天、水路一天一夜的港口。這一位置正好與澳門相吻合,而且從旅行的時間來講也正好與當時的交通條件相符合。還有一條理由是,foquem可能是hoquem 的抄寫錯誤(皮雷斯經常是有時寫h有時不寫h )。J. M. 布拉加認爲這兩種形式均指澳門港。6

如果說皮雷斯通過一種什麼方式知道了方言名稱爲Ho-Keng,(也許是某位滿刺加翻譯的發音)這個音相當於廣東方言的Hoi-Keang,那麼澳門的創始者們也可能知道國語的發音Hao-Quing. 。這是同他們打交道的中國官員所使用的形式。

不管怎麼說,這些名稱都未能普及開來。在我們葡萄牙人中間一直沿用Macau這個名字。

精通中文的外國學者以及中國的歷史學家都曾對Macau一詞進行過考證。

我們應該歸功於澳門的葡萄牙硏究學者7,是他們將這個可能永遠也搞不淸楚的詞源的許多不同形式滙編成文的。

鑒於澳門的檔案館中沒有關於早期葡萄牙人在華情况的史料,鑒於我們對中文的一無所知(更不用說中文書面語了),我們也不能爲這一懸案的解決做什麼貢獻,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對各種已經提出的詞源進行了解並根據指導詞滙發展的一般規律做些評論。

Macau一詞好象是一個由Ma和Cau這兩部分組成的名字。爲了對它進行硏究,我們要分別進行考證。

關於Cau一成份的詞源的說法衆說不一,但在Ma與中國人在古老的媽閣廟中敬奉的神像媽或阿媽有關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分歧。葡萄牙人中間對媽閣廟的稱呼爲Pagode da Barra. 。據信,該廟在葡萄牙人抵達澳門前就已存在。它屹立在傳說中的葡萄牙海員初次登陸的地方。

在一個優美的中國神話中,阿媽神是漁民的保護神。媽閣廟至今仍然是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在一個人口稀少的地方,當然會成一個衆人皆知的地點。當時是個臨時的避風港,現在仍是許多漁民借以躱避風暴的地方。

因此,很自然,我們的海員甚至在此登陸之前,還在附近的島嶼經商時就已對媽閣廟中的阿媽女神有所耳聞。我們葡萄牙人將這個位於內港入口處的泊口叫Barra。

旣然他們已經知道了該港的正式名稱,因爲他們本身就是海員,儘管阿媽是異敎神,自然他們還是愿意用漁民保護女神的名字來稱呼該港口。

中國人一般在人名前加一個前綴「阿」。這是一個增添在詞首的字母,沒有任何意義。由此,我們所講的女保護神可稱之爲媽或阿媽,目前使用的Macau這種形式以前的兩種形式Amacau和Amagau 便由此而來。

但中文中有幾種講法認爲Macau一詞與阿媽神沒有關系,而是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同馬字有關系。

其中有一種講法認爲MA-KAU是MA-KOK的變體。對此我們感到十分的疑惑不解,因此我們愿意將高美士關於這一詞源的解釋的文字照錄如下:

「至於馬蛟一詞,實際上它是馬角一詞的變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Barra。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八年)夏,首批來東方的葡萄牙人在此登陸。他們向中國申請一塊停泊船隻和建立商店、貨倉的地方。那地方就在當今的媽閣廟之前。

很有可能是,當早期抵此的葡萄牙人問及當地居民這個城市叫什麼名字時,回答說叫馬角並以爲告訴他們登陸並在後來定居處的名字,他們就不再打聽了。這種推測亦不完全失信。因爲馬角在國語中發ma-tchiao的音,也許初期抵華之葡萄牙人採用了國語的發音形式來命名他們最早定居地。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開始以此命名來稱呼整個半島。也許在葡萄牙語中ma-tchiao被寫成了ma-chao的形式。以後又錯誤地讀成和寫成Macau 了。」8

高美士認爲可信的這種推測,我們認爲是很難接受的。

中國人用馬角一詞(奇怪的詞義)來命名媽閣廟所在地,這還是可以理解的。衆所周知,中文中一詞的音調稍有變化將引起整個詞義的變化。

但是爲什麼變成馬蛟後,其中的馬字不變呢? 根據高美士在其它文章中所述,在澳門開埠初期,根本就沒有馬。就是想象力再豐富,澳門半島的形狀也不會使人連想起任何馬的外形。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說當地居民告訴了葡萄牙人馬角這種形式,也決不可能會象高美士推測的那樣通過國語Ma-tchiao的發音變爲馬蛟的。

實際上,馬角是一種民間的叫法。在國語中是不會使用的。即便是使用而且發音做Ma-tchiao,我們也不認爲tchi按照高美士所講的演變過程變成了葡萄牙語中Macau一詞中K的音。

另外一種中國的說法也排除了Macau一詞起源於阿媽女神之名的論點。根據這種講法,Macau 一詞係泊口或泊澳的變音。早在一五三五年前山寨(距澳門頗近的一個村落)守官在向上峯報告外國船隻泊靠在港口中時就使用過了這一稱謂。

十六世紀中葉的葡國人 藝術屛風

上述講法亦可見於廣東文理學院於一九四六年於廣州出版的《澳門地理》一書。9

但我們不知這種說法的可靠程度如何。即使屬實,也只能解決葡萄牙人何時開始光顧澳門的日期,這一問題。

現在我們來重新看一下泊口這一講法。如果中國人或葡萄牙人的確使用過這一稱謂並把它變爲了Ma-cau或Ama-cau這種形式,肯定也是受到了阿媽女神這一名稱的影响,否則這種變化是無法理解的。

還有一種講法推測Macau一詞來源於馬蛟石。這是一塊以前位於黑沙環海灘附近的著名礁石。從語音的角度來看,這種講法較爲可信。

高美士認爲:關於Macau一詞的來源,有些人推測說它得名於一些原位於黑沙環海灘附近的礁石。這些名爲馬蛟石的礁石,早在幾十年前開始塡海修建新港口就被埋沒了。

張天澤在其所著《一五一四年至一六四四年間中葡通商硏究》一書第八六至八七頁中認爲馬蛟石意爲「正在交媾的馬之石」,後文德泉神父在其所著《澳門及其敎區》一書中第七七頁也沿用了這一講法。

這種講法是錯誤的。肯定是認爲Ma-Kau-Seak 在漢字中寫爲馬蛟石,才得出了這種結論。然而漢語中的寫法爲馬蛟石,眞正的意思爲馬龍石。這種書寫形式可見於迄今爲止發表的最早記述澳門情况的中文書籍 《澳門記略》一書。10

從表面上看來,這種講法似乎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但它無法解釋爲什麼在古老的葡萄牙語形式中所存在的Ama這一成份。從另一方面來講,一塊普普通通的礁石的名字,就是因爲形狀古怪才出名,(不管怎麼說其形與馬相似)而且也完全消失了,它的名字居然成爲了整個半島的名稱。

中國人也認爲,從語義的角度來講,這一詞源並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此也就不必多做贅述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常常爲澳門歷史學家所引用的中國學者張天澤博士對此問題的看法:

「十分奇怪的是,Macau一詞在世界上非中文的國家中廣泛使用,但中文中却不是用它來稱呼那個港口。當地居民常常告訴來訪者Macau一詞得名於一塊著稱於世的礁石。那石在廣東方言中的發音爲Ma-chiao或Ma-kao. 。〔馬交石意爲「正在交媾的馬之石」〕以前,該石矗立於距澳門半島不遠的海中,由於後來的不斷的塡海造田致使該石與陸地連成了一片,但被埋在了土層下面。可能是由於誤會或是其它什麼原因才開始以那石的名字來命名這小小的半島。但一般認爲,Macau是A-ma-ao,或A-ma-ngau廣東方言的縮略形式(ng是非常濃重的鼻音)。A-ma-ao或A-ma-ngau意即阿媽澳。阿媽爲一女神名。澳門有一廟專門供奉她。A-ma-ngau是廣東沿海居民稱呼該港口的俗名,其中的A純粹是一個可以省略的前綴,極有可能葡萄牙人是從沿海居民的口中學到的這個詞。

Macau. 在中文中通常稱爲澳門,意即海澳之門。(……)但澳門最正確的稱謂爲濠鏡澳。」11

「A-ma-ao或A-ma-ngau這一詞源,早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就有外國傳敎士和歷史學家不是很明確地提出了同樣的看法,但在書寫上稍有不同。其中最早的有利瑪寶神父。他在一六○九年談到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問題時,寫到:「……那裏供奉一名爲阿媽的女神。因此該地得名阿媽港。在意大利語中意爲「阿媽之港」。」12

現在我們來看看-cau這個音節的問題。

也許葡萄牙人把廣東方言發音的A-ma-ngao,聽成了A-ma-gau,於是從A-ma-gau變成了Amagau從Amagau,又變成了Amacau,最後變爲了Macau。但這種演變是違反一般規律的,因爲一般來說,濁閉塞音不會變爲淸閉塞音。一般語音變化正好相反,也就是說K濁化成g。如果是這樣的話,葡萄牙人很容易把Amacau濁化成Amagao從濁音變爲淸音的情况是不太可能的。

我們認爲很可能,葡萄牙海員聽到的不是廣廣東方言或國語,而是其它方言對阿媽澳的俗稱。

中國南部的方言衆多。只有熟悉中國方言體系並對中文頗有造詣的人才能夠斷言葡萄牙人最早接觸的是那種方言或那幾種方言以及這些方言四百年前的形式。據我們所知,這些問題至今尚未搞淸楚,可能永遠也不會弄個水落石出的。

當時這個半島上的稀少的居民主要是由來自福建省的漁民構成的。是他們建起了媽閣廟並開始敬奉阿媽女神。

本澳對中文最有造詣的人士之一,安東尼奧·佩雷拉·巴塔雅(Antonio Ferreira Batalha)先生曾對本作者講過,漁民們可能稱那個地方爲阿媽澳而不是阿媽灣。澳作泊口講。在澳門附近的地名中常常使用該詞。

早期聽到的名稱可能是阿媽澳,(A-Ma-Hau)其中的h象在福建話中的發音那樣是很强烈的送氣音。這種形式很容易變爲A-Ma-Kau,h後面帶有送氣音,直到目前爲止,英語中發Hong Kong 一詞時還是這樣。在葡萄牙語中,從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都可推導出Amacau的形式。

最後還有一個詞源,據說是「最爲衆人接受」的中文形式是媽港或阿媽港。只有高美士在其著作中涉及到了這個詞源。

文德泉神父不知或不重視這個詞源,高美士在其著作中也僅是一帶而過。但如果我們將它同葡萄牙語中Macau一詞的最古老形式進行比較的話(這些形式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它最有可能是眞正的詞源。

我們手頭缺乏資料,無法對這些古老的形式進行認眞硏究。要跨洋過海才能對這些應該進行硏究的資料進行硏究。在此我想僅將問題提出,以期能夠查閱這些資料的人能在這個問題有所新的發現。

在十六世紀的文件中13,Macau一詞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有些鼻音形式,現在我們很難知道是謄寫者的筆誤還是當時的發音便如此。

這些形式是Amaquam,Machoam. 。在文德泉神父的一個抄件中我們還碰到了Amagao的形式14

前兩種寫法Amaquam,Machoam,據說是葡萄牙語中最早的書面形式。我們將它們進行論述。第一種形式是F. M.平托在其那封著名的於一五五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寫的信中使用的寫法。這封信被認爲是葡萄牙語文獻中最古老的有澳門名稱的資料。在我們能夠查閱的這封信的不同版本中,我們遇到了以下的幾種形式,Maquao,Ama cuao 和Amaquá。在里斯本的檔案館中收存的其它抄件件中還有Amaquam的形式,但我們沒有這方面的具體資料。

Machoam這一形式出現在一件也相當有名的信件的一種抄本中。15這封信的作者系貝爾消爾·巴雷托(Belchior Barreto)神父。可能是於一五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澳門寫的。

信的開始這樣寫到《一五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發自中國港口Machoam》。另外一些抄本只有《發自中國港口……》的字樣,在寫信地點及時期還有正文中都沒有提到澳門。

顯而易見,我們現在闡述的兩種形式遠非毫無疑問的。就連F. M.平托和巴雷托神父是否涉足中國仍値得懷疑。

即使是後加上去的,這些不同的變體或多或少還是値得一信的。我們應該承認,旣然有人這樣寫,是曾經聽人這樣講過。

的確,Amaquam(更確地說是〔amakã〕或〔amakão〕)這種發音形式在現存於馬尼拉的西班牙費利佩二世兼葡萄牙費利佩一世時代的文件中得到了證實。這些是當時的菲律賓總督命令澳門承認西班牙國王的文件。

日本航綫的黑船 藝術屛風

在這些文件中,澳門在西班牙語中的書寫形式爲Macan。這種形式,如果是在同葡萄牙人的接觸中學到的話,那麼是一個對葡萄牙話的發音〔amakão〕的極有利的佐證。如果是由主要是從福建省16外出的中國移民帶到菲律賓的話,也足以證明我們前面講過的A-Má-Kóng的詞源。結尾的鼻音不是偶然的,肯定有它的來龍去脉。

請注意C. R. 博克塞爾在其所著《來自澳門的大船》一書(海外歷史硏究中心,里斯本,一九五九年)第十三頁中的一斷話:在往返於澳門——日本之間經商的船中,最重要的是那些一年一度往返於兩地之間的定期班船。當時的英國人也稱這些船爲「來自澳門的大船」。

由於中文中詞尾的輔音很弱,-kóng這一結尾很容易變爲葡萄牙語中的〔-kom〕,然後又演變成了〔-kã〕和〔-kão〕。

衆所周知,正是在十六世紀中,葡萄牙語的om和am這兩種詞尾才完全融合成了ão這種形式。

至於Amaquam形式中的qu,有時還有不同的變體,如Ama-cuao中的cu,以及Machoam中的ch ,這在當時來講是書法上的細節,這幾種形式的音値均相當於〔K〕。

在通俗用法中仍然存在用qu代替c〔k〕的古老習慣(例如在俗語中常用corenta來代替quarenta,用canto來代替quanto,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十六世紀書面形式受到了文雅體的影响,u常常出現在它不應該出現的位置,有時根本就不必使用的地方也使用。

於是我們在當時的文件中可以遇到coroniquas,embarquação,requado,等形式。在這些詞中,字母u不發音。

媽閣廟(1833年)

錢鈉利的學威廉·普林塞作

現在要分析的是,爲什麼在演變成Amaquao,Maquao和Macau這些形式時,失去了鼻音。

鼻音的消失,我們猜測可能由於樂音的效果。Macã或Macão這種音値讓人聽起來會聯想到那個令人討厭的cão(狗)字。cão也可以發爲cã。在澳門至今還可以聽到這樣的發音。

從另一方面來講,可能葡萄牙人同時從中國人那裏聽到了A-Ma-Kong和A-Ma-Kau這兩種前面已經分析過的形式。因此,Amaquam和Amaquao 這兩種形式是共存的,但第一種形式很快就爲第二種形式所淘汰了。

結論:

Macau一詞開始可能僅僅是媽閣廟所在地的名字。據傳說,早期葡萄牙人在那裏首先登陸。

隨着居留地的建立和擴展,盡管葡文和中文都有正式的命名,人們繼續沿用Macau一詞。

葡萄牙當局爲該城命名的基督敎名稱爲「上帝聖名之鎭城或上帝聖名之港」。一五八五年改爲「上帝聖名之城」。

這一名稱仍可見於市政廳的入口處,乃葡萄牙國王唐·若昴四世命人銘刻於此。全文如下:「上帝聖名之城,無比忠貞。」

整個十七世紀期間一直沿用此名。市政廳檔案館內所存文件有案可查。作者本人曾親自查閱過。在這些文件的開始部分澳門的正式名稱爲《上帝聖名之城》,《中國上帝聖名之城》,常常出現澳門的字樣。偶爾,澳門一詞也出現在日期落款上,如《於上帝聖名之城-澳門》。到一六八五年,在沿用正式名稱的同時,已出現《聖城澳門》的稱謂。

這足以證明,俗名是最有生命力的。文人墨客開始不屑一顧,後來也使用它代替正式名稱。隨着我們城市逐漸擴張到位於地峽上的關閘,這個名字便成爲了整個半島的名稱。

一九八六年於澳門

金國平 譯

後記

本文是在於一九五八年於里斯本出版的語言學硏究中心刊物《語言學學報》第十六卷(1956-1957)第三五三至三六三頁上發表,後又以該學報單行本形式刊行的同名文章的基礎上修定而成。上述二出版物售缺已有數年。

拙文問世後的一年,哥本哈根大學東亞硏究所的索倫,埃杰羅得(Soren Egerod)敎授在於荷蘭萊頓出版的一九五九年第四十七卷《通報》,1-2合期上發表了一篇闡述同一問題的專文,題爲《澳門名稱起源注考》。

承蒙作者的惠贈,我得到了上述論文的一個單行本。因此,我們高興地看到,該作者並末閱讀過我的拙作,但他却認爲澳門一詞的“正確詞源”爲廣東方言中的“媽港”,意即“媽或阿媽之港”。

埃杰羅得敎授精通葡萄牙語和中文,他同本人一樣不僅考慮到了葡萄牙語中各種古老的不同變體,如“Amaquão,Amacão”,還注意到了該詞末尾的鼻音如西班牙語中的“Macan”以及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英文中的不同變體。該書作者還推測說Lampacau一詞中的cau可能就是廣東方言中的Hong(港)。Lampacau一詞還有下列不同的寫法“Lampacan,Lampacao,Lampacham,Lampachao,Lampachau,Lampazau Langpihtsao,Lampatao,”等等。

注釋

1.載《澳門的中國神話》澳門知識叢書,澳門一九五一年出版,第一頁。

2.通常的稱謂爲明(Ming)朝。

3.載《澳門的中國神話》第十頁。

4.見J. M. 布拉加所著《西方的先驅者和澳門的發現》一書的一○四頁。一九四九年於澳門出版。

5.見上書第一○二頁至一○四頁和同作者所著《一五一三年初抵中國》一書第四四至四六頁。一九五五年於澳門出版。

6.下面是皮雷斯(Tome Pires)著作中涉及此事時有關段落的原文:《除了廣州隣外,還有另外一個名叫濠鏡的港口。由陸路三日可至,走水路則需一天一夜。該港多泊外國船……》(…)這些船還有其它叫法。它們往返於中國和滿刺加之間做生意。有時也隨中國船到中國的濠鏡港做生意。該港近廣州,水路一天一夜……》

參見J. M. 布拉加《一五一三年初抵中國》一書第四四至四六頁。

7.據我們所知,迄今爲止在葡萄牙尚末有涉及此事的論文發表。因此,我們只得引用高美士和文得泉神父的著作。

8.見高美士所著《澳門諸名考》一書第五頁。

9.見高美士所著《澳門的中文稱謂考》一書第十三頁。

10.見前書第十二至第十三頁。

11.見張天澤所著《一五一四年至一六四四年間中葡通商硏究》一書第八六至八七頁。該書一九三四年出版於萊頓。譯文中〔 〕號是我們所加。凡見於〔 〕號的文字均爲我們所做的注釋。上段文字的葡萄牙語譯文如下:十分奇怪的是,Macau一詞在世界上非中文的國家中廣泛使用,但中文中却不是用它來稱呼那個港口。當地居民常常告訴來訪者Macau一詞得名於一塊著稱於世的礁石。那石在廣東方言中的發音爲Ma-chiao或magao〔(.......)Ma-chiao或Ma-kao意爲“正在交媾的馬之石”〕。以前,該石矗立於距澳門半島不遠的海中,由於後來不斷的塡海造田致使該石與陸地連成了一片,但被埋在了土層下面。可能是由於誤會或是其它什麼原因才開始以那石的名字來命名這小小的半島。但一般認爲Macau是A-ma-ao,或A-ma-ngau廣東方言的縮略形式(ng是非常濃重的鼻音)。 A-ma-ao 或A-ma-ngau意即阿媽澳。阿媽爲一女神名。澳門有一廟專門供奉她。A-ma-ngau是廣東沿海居民稱呼該港口的俗名,其中的A純粹是一個可以省略的前綴,極有可能葡萄牙人是從沿海居民的口中學到的這個詞。

Macau在中文中通常稱爲澳門,意即海澳之門。(……)但澳門最正確的稱謂爲濠鏡澳。

12.見一九四二年於羅馬出版的《利瑪寶文獻集》第一卷第一五一一一頁,又見文得泉神父於一九八一年在澳門發表的《十六世紀的澳門》一書的第四頁。

13.J. M. 布拉加在其《西方的先驅者和澳門的發現》一書中第一○五頁引用了下列不同的寫法:Amaqua,Amacao,Amacuao,Amaquao,Amaquam,Machoam,Maquao. 。也可能有Macao的寫法。

14.《卡爾丹在談到澳門時,說這個城市剛剛誕生。是在一五五四年葡萄牙人抵達了一個叫作Amagão的地方……》請見文德泉神父所著《十六世紀的澳門》一書之三十八頁。該書還例擧了其它一些不同變體,但不足爲信。

15.見《阿儒達圖書館手抄古籍目錄》49-IV-50-F.241. 。這是J. M. 布拉加先生熱情提供的資料。

16.這也是J. M. 布拉加先生提供的資料。

本冊第 7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