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德·塞納
逝世十週年紀念

在喬治·德·塞納逝世十週年之際,澳門擧行了紀念活動。爲繼續展開向中國各界介紹葡國文化名人的文化政策,國民圖書舘組織擧辦了一個有雙語(葡語和漢語)目錄的《書目展覽會》。該目錄由一篇傳記序言和二百二十九項囊括了詩歌、戲劇、小說、文化與文學評論、書信、序言、翻譯作品以及作者書目和補充書目等內容的傳記紀錄組成。

經圖書舘舘長喬治·德·阿布列·阿利馬先生的認可,以下一篇簡介原文翻譯成了中文:

“今年人們紀念著名的文學探索家、戲劇家、小說家、文學評論家以及詩人喬治·德·塞納逝世十週年。作爲探索家和學者,他的作品包羅萬象,並融合了葡國、巴西、英國和美國數代文學之精華。在其葡國文學傳授領域中,於一九六四年,他被授予了博士學位。”

喬治·甘迪多·德·塞納1919年11月2日生於里斯本。1944年於波爾圖完成土木工程學專業。1959年自願流亡到巴西,在聖保羅州阿西斯哲學科學文學學院任聘任文學理論敎授。兩年後的1961年,轉到阿拉拉瓜哲學科學文學院,被聘爲葡國文學敎授,在擔任此職期間,於1965年10月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就決定去美國。在巴西,他曾進行過葡國文學的文學和自由敎育博士論文答辯,論題是:《卡蒙斯的十四行詩與半島十六世紀的十四行詩》。在取得了巴西市民身份後,喬治·塞納第二次自願流亡到了美國,在威斯康星大學安置下來。敎授葡國和巴西文學高級課程。1967年被任命爲該大學西班牙葡萄牙語敎授。1970年搬遷至聖巴爾巴拉(加利福尼亞州),任該地大學西班牙葡萄牙語系敎授和比較文學系主任。任職到1978年6月4日,即逝世之日爲止。

喬治·塞納寫於1936至1978年的詩,如今已全部滙集在六個集子中。喬治·塞納的第一本書是詩集,題目爲《迫害》,寫於1942年。還有諸如《大地花環》(1946),《試金石》(1950),《忠誠》(1958),《變態》(1963),《音樂的藝術》(1968),《骯髒的藏匿所巡視》(1969),《驅邪》(1972),《我認識鹽……》(1974)以及《說說這兒的海灘》(1977),這裏尚未計入他去世後發表的,僅這些就足以成爲一個詩作連貫、花樣繁多的楷模。其詩歌特點爲强烈的槪念性、知識性和結構上的演講性。流傳於普遍的安樂時期。喬治·塞納的詞滙豐富的詩作從未退縮過,就是在其靑年時代,從其錯綜複雜和多種多樣的對話體文章上看,祇有具備傑出的文化覺悟的文化和社會淵源之中,從造型藝術到音樂,經歷了對於人類苦難的反抗和對新現實主義的社會政治的憂慮。在喬治·塞納的戲劇作品中,最爲重要的悲劇是《不受歡迎的人》(1949-1950),它是葡國戲劇舞台上悲劇空白中的一顆珍珠。他爲我們留下的一部叙述性杜撰作品中包括以下故事:《魔鬼行動》(1960),《魔鬼新行動》(1966)和《將領》(1975),在現代文學中最爲有趣的小說是《奇妙的醫師》(1977)和一部傳奇文學作品《火的符號》(1979)。

當然,無論是喬治·塞納的文學評論或是戲劇的、音樂的和造型藝術評論所走過的作品多產道路也是同樣的重要的。

鑒於喬治·塞納是這樣一位擧世無雙的葡語文學的模範這一事實,紀念喬治·塞納是完全符合澳門文化學會的宗旨之一的:向所有居住在澳門進行硏究的有興趣的人士宣傳葡國文化偉大名人。爲此,國民圖書舘榮幸地向澳門大衆呈現這一《書目展覽會》,儘管書目上祇提到一些較早出版的作品,但從中仍可看到國民圖書舘文獻藏書中喬治·塞納的一些珍貴作品。

在書目後部份,在《總書目》的標題下,我們將所有的我們可能收集得到的書目作一介紹,主要目的在於使讀者知道儘可能多的喬治·塞納的作品。有一些並不屬澳門國民圖書舘文獻藏書。

爲使此紀念日更加隆重和形式多樣化,喬治·塞納的遺孀瑪麗亞·馬西亞·德·弗雷達斯·羅佩斯來到了澳門。她在市政廳圖書舘擧行的展覽開幕式後部份安排上,作了一個簡短的關於歷史和塞納作品方面的報告。其間,比較着重談她對一部在葡國尚未完全公開、評價和使用的作品的捍衞和宣傳。瑪麗亞·德·塞納的用詞簡潔明瞭、口述表達能力以及敏捷的氣質抓住了挑剔的和興趣濃厚的聽衆們的心,引起了許多發問和對於作家鮮爲人知的若干方面的好奇。

爲紀念這個日子,《文化雜誌》發表展覽中兩篇摹寫的作品,兩篇源自喬治·塞納手迹的詩:《致查理德·雷易斯的短詩》和《阿爾貝托·卡埃羅的僞詩》。

北雁譯

本冊第 9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