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伊內絲·德·卡斯特羅
楊貴妃式的犧牲品

王鎖瑛*
Wang Suo Ying

堂娜(1)伊內絲·德·卡斯特羅(Inês de Castro)在葡萄牙,猶如楊貴妃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她和堂(2)佩德羅之間的愛情,不但浪漫纏綿,而且驚心動魄,亦如楊貴妃和唐明皇的生離死别,既是歷史,又溶和了傳說,廣爲流傳,千古不衰!

在正式介紹伊內斯和佩德羅的愛情悲劇之前,讓我們先瞭解一下與悲劇有關的幾個人物的生平及其互相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伊內絲(1322? --1355)屬於卡斯蒂利亞王國(即西班牙王國的前身)一個有權有勢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國王桑紹四世的外孫。伊內絲是私生女,除了兩個同胞兄長之外,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與她同父異母。她的妹妹曾當過卡斯蒂利亞王后。

伊內絲的情人佩德羅(1320--1367)是葡萄牙國王阿豐索四世的獨子,後來成爲葡萄牙第八任國王。佩德羅王子英俊、高大、一表人材,但由於從小口吃,感到極度自卑,因而養成了沉默內向的性格。他與父親的關係一向不甚密切,因爲父親從不爲他着想,總是根據政治需要安排他的婚姻大事。佩德羅王子八歲那年,他姐姐與卡斯蒂利亞國王阿豐索十一世結婚,作爲換婚,他被安排與對方國家一個王子的七歲女兒成婚,當時,兩國宮廷還一本正經爲兩個無知的孩子擧行了婚禮。五年之後,人們發現新娘是個白痴,這使逐漸懂事的佩德羅王子更加自卑。這門婚姻一直延續到他十六歲那年,才由敎皇頒佈特許令廢除。然而過了沒多久,出於政治聯盟的需要,他父親又一次自作主張,像爲牲口配種似的,把另一個女郎硬塞給了他。

這個女郎就是卡斯蒂利亞的堂娜康斯坦莎。康斯坦莎的父親曾爲卡斯蒂利亞國王阿豐索十一世攝政。阿豐索十一世的母親是葡萄牙阿豐索四世的姐姐,即佩德羅王子的姑姑。阿豐索十一世即位時,還是個孩子,當時,很多貴族垂涎王位,爲了保護年幼的國王,康斯坦莎的父親嘔心瀝血,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料,阿豐索十一世剛滿十五歲,便通過陰謀將他罷黜。他不堪侮辱,憤起反叛,引起了內戰。阿豐索十一世眼看自己難以取勝,又生一計,表示願娶對方的女兒康斯坦莎爲妻,化干戈爲玉帛。於是,康斯坦莎成了卡斯蒂利亞王后,由於她當時祇有十二歲,沒有正式過夫妻生活。兩年以後,阿豐索十一世認爲時機成熟,下令廢黜王后,並把她作爲人質關押在修道院,以防她父親造反。接着,他又向葡萄牙阿豐索四世的女兒(也就是他的表妹和佩德羅王子的姐姐)堂娜瑪麗亞求婚,但成婚後,却又百般虐待她,並公然把情婦帶進宮中居住。瑪麗亞哭哭啼啼回到父親家中,於是葡萄牙的阿豐索四世便向自己的女婿發兵宣戰,並且得到了康斯坦莎的父親的支持。他們想一擧擊敗阿豐索十一世,讓他和瑪麗亞的兒子繼位。鑒於小王子當時祇有三歲,需要有人輔助,阿豐索四世便想到了康斯坦莎的父親。作爲交換條件,他建議將正在當人質的康斯坦莎許給葡萄牙的王位繼承人佩德羅。一門婚姻就這樣締結了,由於戰事久久未了,無法解救人質,婚禮直到四年後的1340年才擧行,當時,康斯坦莎已經二十七歲,而佩德羅王子剛剛二十歲。

“謀殺伊內絲·德·卡斯特羅”德西爾繪。 (摩嘉都·德·馬地烏出版的《葡國魂》紀念版)

康斯坦莎和伊內絲亦是表親。康斯坦莎在嫁來葡萄牙時,挑選了年方十八、美貌絕頂的伊內絲作爲宮中女伴。在過去的十幾年裏,康斯坦莎作爲人質,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所以對恢復自由嫁到葡萄牙感到非常高興,亦愛丈夫,但可惜她相貌平平,智力也平平。他以爲丈夫生性沉默,却不知他是因爲口吃自卑才不愛說話。她平時愛說“我曾經是卡斯蒂利亞王后,還將成爲葡萄牙王后”,殊不知丈夫却正因爲娶了被另一個國王(同時亦是他表兄和姐夫)遺棄的女人而感到低人一等,心裏不痛快。後來,康斯坦莎生了一個女兒,更是把滿腔愛心放在女兒身上,冷落了丈夫。就在這時,佩德羅王子情不自禁地被明艷照人又善解人意的伊內絲所吸引,發狂似地愛上了她,伊內絲也報以同樣的感情,兩人經常眉目傳情,或相約散步。愛情萌生了,悲劇也由此而開始。

當阿豐索四世聽聞兒子與伊內絲的關係不同尋常,立即召集顧問大臣們開會商討對策。恰逢康斯坦莎剛生下一個兒子,顧問們便建議請伊內絲作孩子的敎母,因爲根據天主敎規,敎親之間不能相愛,這樣就能制止他們之間的感情發展。沒想到一對戀人雖然無可奈何地結下了敎親,却大胆漠視敎規,仍然偷偷相愛。阿豐索四世得知這一情况後,暴跳如雷,趁兒子外出的時候,下令把伊內絲趕出宮廷,押回卡斯蒂利亞。

阿豐索四世以爲這樣就能斬斷兩人的情絲,却不知兩人鴻雁不斷,感情有增無減。當時,伊內絲任敎母的那個王子已夭折,1345年,康斯坦莎在誕下另一名王子唐費爾南多後也離開了人世,佩德羅王子便瞞着父親,把伊內絲接回葡萄牙同居。

按理說,康斯坦莎死後,佩德羅王子完全可以跟伊內絲結婚,但實際上,要這樣做障碍重重:第一,伊內絲是私生女,國王、大臣以及人民都不會聽任一個私生女做他們未來的王后;第二,佩德羅和伊內絲是敎親,雖然孩子死了,關係仍存在,根據天主敎規,敎親之間不能成婚;第三,佩德羅的母親和伊內絲的祖母是姐妹,都是桑紹四世的女兒,所以,他們兩人血緣關係接近,影響婚姻。在這些理由之外,阿豐索四世更有一層理由反對這樁婚姻:伊內絲幼年失母,由堂娜特蕾莎撫養長大,特蕾莎的丈夫桑切斯與阿豐索四世同父異母,深得父親寵愛,阿豐索四世因担心被桑切斯奪去王位,曾殘酷地迫害他,並且一直痛恨他。

佩德羅王子深深地愛着伊內絲,感到有了她自己才像個眞正的男子漢,也不必爲了口吃而羞赧自卑。他祇有一個打算:俟父親去世,自己當上了國王,立即請求敎皇廢除他們之間的敎親關係,並特許他們不必忌諱同宗血緣而成婚。而當父親仍然在世,這一計劃是肯定行不通的。

他們在一起快樂地生活,先後生了四個孩子。伊內絲的兄弟和其他卡斯蒂利亞貴族常去他們那兒作客,佩德羅王子待之如上賓,招待宴會接連不斷,還贈與大量財寶。卡斯特羅家族當然希望看到伊內絲成爲葡萄牙王后,據傳他們甚至還勸說佩德羅王子在當上葡萄牙國王後,以桑紹四世外孫的身份,宣佈也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將兩個王國合二爲一。

阿豐索四世及其顧問大臣們越發感到不安和担憂。他們担心伊內絲的孩子會爭奪王位,會剝奪康斯坦莎的兒子費爾南多王子的合法繼承權,甚至殺害他。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亞一向不和,所以兩國宮廷才常常通婚,以保和平,因此他們也担心佩德羅王子對伊內絲的家人言聽計從,導致弱小的葡萄牙喪失獨立。爲了斬草除根,阿豐索四世及其三個顧問大臣決定以“宮廷法庭”的名義,以謀反禍國罪判處伊內絲死刑,當時正値1355年初。

1355年1月7日,佩德羅王子與伊內絲的兄弟正在外地狩獵,國王的士兵闖入了科英布拉城伊內絲居住的宮殿。傳說伊內絲帶着孩子跪在國王面前,懇求憐憫他“兒子的兒子”,乞求寬饒他“孫子們的母親”(引自《卡斯特羅》,安東尼奧·費雷依拉著)。國王似有惻隱之心,但顧問大臣們堅決不讓步,嗚乎,可憐一個絕色佳人就這樣被砍掉了腦袋。

佩德羅王子萬萬沒有料到會有如此大禍臨頭,痛苦得幾乎發了瘋。他立即拉起軍隊向父親宣戰。葡萄牙的貴族和人民本來對伊內絲不懷好感,但這時也被她那悲慘的遭遇和佩德羅王子那深沉的痛苦所感動,紛紛加入王子的軍隊,節節推進,一直打到了北方的波爾圖城,兩軍對峙,劍拔弩張。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佩德羅王子的母后出面調解,終於使父子講和,平息了這塲戰火。

1357年,阿豐索四世駕崩。臨終前,他囑咐自己的三個顧問大臣逃往卡斯蒂利亞。佩德羅王子繼承了王位,成了佩德羅一世。他大力整頓國家,執法嚴厲,被稱爲“鐵面無私者”,深得民衆擁戴。然而他的愛情和他的歡樂都已經隨着伊內絲的離去而永遠地失去了,他發誓要爲伊內絲報仇。當時統治卡斯蒂利亞的是他外甥,也叫佩德羅一世。外甥向舅舅建議用躱在他國內的三個顧問大臣交換躱在葡萄牙的他的兩個仇敵,舅舅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不過實際上被交換的祇是兩個顧問大臣,因爲在抓人那一天,另一個顧問大臣正好外出,經常接受他施舍的一名乞丐便在路上迎候,通風報信,使他得以逃脫。據史書記載,佩德羅一世學父親的手法,將犯人交給“皇家法庭”審判,結果他們被判處死刑,罪名是以未經證實之罪殺害了伊內絲。兩名囚犯在飽受拷打折磨後,一個被從前胸開膛掏心,另一個則被剖開後背挖心。另據傳說,臨刑前,他們被迫親吻伊內絲屍體的手背。

《卡斯特羅》一書的眞本。

(由於印刷上的錯誤,使讀者誤以爲卡斯特羅是後一世紀的人)。

處死仇人後,佩德羅一世又宣佈自己曾與伊內絲秘密結婚,並下令在阿爾科巴薩修道院的敎堂內修建豪華精緻的皇陵,以便把伊內絲的屍體從科英布拉城原葬地遷移到此。遷移儀式極爲隆重鋪張:一輛騾車載着伊內絲,上面覆蓋着厚厚的一層白花,其中大多數是她生前喜愛的白玫瑰。送葬隊伍浩浩蕩蕩,旣有敎會的最高代表,也有貴族和平民,旣有騎馬的,更有步行的,人數之多空前絕後。隊伍於半夜從科英布拉出發,數不淸的火把和蠟燭照亮了中世紀坎坷不平的道路。途經一個村莊時,村民們成羣結隊跪在路旁禱告,敎堂的鐘聲久久地在夜空中迴響。隊伍到達阿爾科巴薩時,天已經亮了。一羣修士圍擁着修道院等候在敎堂前的台階上,台階下的廣塲上則排列着貴族、箭手、號手等。號手齊鳴,靈車駛入廣塲,停在敎堂的台階前。佩德羅跨下白馬,步履沉重地走進敎堂,後面跟着伊內絲的棺木。修道院長對着屍體唸彌撒,佩德羅跪在一旁,緊閉雙眼,心如死灰。他總算讓伊内絲在死後享受到了王后的尊嚴,也許唯有這點才使他感到了一絲欣慰。

伊内絲的被殺在佩德羅心頭留下了永遠不能癒合的創傷,他迅速地衰老了,三、四十歲的人看上去酷似五、六十歲。爲伊內絲遷墓後,不到五年他便棄世而去,在人生道路上祇度過了四十六個春秋。他從此長眠在伊內絲的旁邊,彼此再不分離。如今,當人們去阿爾科巴薩憑吊這對相親相愛的人兒時,可以發現伊內絲的石棺下面雕着幾個人像,他們就是那些顧問大臣,正趴着向伊內絲陪罪呢!

佩德羅王子狂熱的愛情,他與父王的衝突,導致伊内絲死亡的政治原因,由此挑起的戰火,殘酷的報復手段,令人讚嘆的陵墓及其藝術價値,所有這一切都使佩德羅和伊內絲的愛情故事成爲永不過時的文學藝術題材,引化出多少不朽瑰麗詩篇,又激發人們創作了多少催人淚下的文學和藝術作品,其中,葡萄牙著名作家安東尼奧·費雷依拉的創作《卡斯特羅》和偉大詩人賈梅士在史詩《葡國魂》中獻給伊內絲的動人詩句便是最燦爛奪目的明珠。這一故事也傳到了國外,據本世紀初統計,圍繞這個主題,僅用意大利語譜寫的樂曲和舞曲就有一百二十六首,如今已近本世紀末,可想而知又有多少作品在這一世紀中誕生!

衆多的文學藝術作品說明人民深深地同情伊内絲,因爲歷史證明,無論是愛情還是政治,往往要求人們付出血的代價,而伊內絲正是付出這樣代價的犠牲品,就這個意義而言,她的遭遇與中國的楊貴妃何其相似也! 她們倆在當時都被定了禍國罪,但實際上,她們究竟犯有何罪? 中國唐代的“安史之亂”有着複雜深刻的社會歷史成因,如果祇看到唐明皇因過分寵愛楊貴妃,給予楊家人高官厚綠,並誤用楊國忠,就把楊貴妃定爲安史之亂的罪魁而處死,這是荒謬的。同樣,葡萄牙和卡斯蒂利亞(今西班牙)的歷史關係一向很複雜,如果因爲担心伊內絲的兄弟利用佩德羅對她的寵愛,進行危及葡萄牙王位合法繼承人和葡萄牙獨立的活動,就把伊内絲作爲禍根鏟除,這也是荒唐的。說來說去,她們的“罪”無非是生得美麗,無非是被最高的封建統治者所愛上。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人身上,這眞是一錢不値的沒有出息的男人。女人替自己和男人服罪,眞是太久遠了。”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伊內絲和楊貴妃居然面臨同樣悲慘的遭遇,可見“女人禍國”的謬論不論在中國,還是在葡萄牙,都曾經有過一定的市塲。

然而世人同情伊內絲,也同情楊貴妃,她們的足迹所到之處常有令人憑吊,不勝感嘆。作爲兩個飽受禍國罪的政治犠牲品,兩個因爲愛與被愛而喪失生命的美麗而不幸的女人,這種同情,這種憑吊和這種感嘆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最後的一絲安慰!

注釋

(1)(2)在古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堂娜”和“堂”分别是對女性貴族和男性貴族的尊稱。

*上海外語學院葡萄牙語敎硏室主任,曾在本雜誌7、8期葡文版上發表《從伊內絲到楊貴妃和珍妃》一文。

本冊第 88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