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古老秘方

安娜·瑪麗亞·阿馬羅* Ana Maria Amaro

著名的“皮特醫生茶”和已被遺忘的“巴德里休茶”

--您喝過“皮特茶”嗎?

瑪麗亞夫人嘴角掛着優雅的微笑,用她那烱烱有神的目光望着我,依然是那麼年輕。

--您喝過嗎?

--沒有。我到澳門的時間不長,這裏對我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地方。

幾天以後,我收到一個漂亮的玫瑰色的中國式小包裏。當我笨手笨脚地打開它時,一種十分細的帶有檸檬香味的褐色粉末洒到了桌上。

“皮特醫生茶”味道非常甘美!

這祖傳茶方是秘不外傳的。

“新卡布茶”或“皮特醫生茶”

也許可以毫不誇張地斷言,直到本世紀中葉,在澳門的葡人中,最著名最普遍的茶是“新卡布茶”,也稱之爲“皮特茶”或“皮特醫生茶”。

在若澤·凱諾·蘇亞雷斯(José Caetano Soares)醫生寫的《澳門及其醫療》(1)一書中,提到了當時澳門市面上所能見到的各種茶,並描述了一些諸如添加桔皮的茶和其它或多或少用各種鮮花的花瓣熏製過的茶,諸如有:茉莉花、玫瑰、茶花、桂花等等。英國人把這些茶統稱爲“Scented Caper tea”(新卡布茶),因爲它們都經過熏香處理,而且那些考究的茶,所選用的不是茶樹的葉子而是剛剛綻開的花蕾。他們還習慣在這些茶花蕾中加入刺山桔的花蕾,因能助消化,所以非常合古英格蘭後裔的口味。根據同一本書的記載,“新卡布茶”只是“Scented ca per tea”的不精確的音譯,因爲漢學家們認爲“新卡布”不是一個中國詞,而且這種茶也不爲不熟悉與澳門人習慣及其買賣的人所瞭解。維森特·皮特醫生若不是這種“新卡布茶”的發明者,也是它的傳播者之一。他是一個異國血統的外科醫生,在澳門出生和成長,並在那裏與一個葡萄牙家庭聯姻。

關於“皮特茶”還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文件,是澳門醫生洛倫索·佩雷拉·馬爾克思(Lourenço Pereira Marques)的兄弟弗朗西斯科·佩雷拉·馬爾克思(Francisco Pereira Marques)於一九○七年寫給他表兄弟若望·弗利西亞諾·馬爾克思·佩雷拉(João Feliciano Marques Pereira)的一封信,此信中寫道:

“新卡布萊”裝在硬紙盒子裏,各個中藥店都有出售。皮特醫生的家人會煮製一種特殊的粉末狀的“新卡布茶”。醫生在世的時候,每當他或他的家人過生日,我們都到他家裏吃飯。每次豐盛的飯後,他都必敬上一杯“新卡布茶”。(2)

茶方

在六、七十年代,皮特醫生的孫女瑪麗亞·特蕾莎·皮特(Maria Tereza Pitter)夫人在澳門還經常煮製這種著名的茶。(3)“新卡布茶”呈褐色細粉末狀,有一股濃烈的香味,不禁使人想起檸檬或柑桔的芳香。茶是包在小絹包裏出售的。至於煮製的方法,與其它的茶並無兩樣。這種香醇可口的飲料被認爲是一種很有價値的健胃藥。

目前,瑪麗亞·特蕾莎·皮特夫人居住在澳門。她曾十分熱情地把“新卡布茶”的原方拿給我們看。這張祖傳的秘方是1909年(4)她的姑姑抄錄在一個舊本子上的,後來傳給了她。

這種茶有很好的健胃和助消化的功效。每當茶話會或豐盛的宴會之後飲上一杯,可以預防疾病。在澳門,它還被珍視可可以治療各種腸胃疾病的靈丹妙藥。此方共有八味,幾乎包括了所有中醫治腸道消化不良的特效藥:

(1)山楂:果入藥,助消化,治腹瀉。

(2)大麥芽:主治腸胃病。

(3)烏藥:以根入藥,芳香健胃。

(4)陳皮:即柑桔皮,有健胃之功效。

(5)川卜:以樹皮入藥,可健胃、鎭痛。

(6)神粙:用麵粉、麩片和杏仁、赤小豆、靑蒿、辣蓼、蒼耳草等藥物混和後經發酵製成,狀如粘土,成塊出售。性溫、味辛甘,功能消食和中,主治食積、脹滿、瀉痢等症。

(7)泡求:此藥應歸那科還未定論。以根入藥,可作治慢性腸胃炎的芳香滋補藥。

(8)防風:這種傘形科植物的根可入藥,退熱、止痛。

巴德里休茶

在澳門的民間傳說中,“皮特醫生茶”被或多或少地與“巴德里休茶”混淆在一起了。一些老人告訴我們,這兩劑藥有着同等的功效,但所含的藥性成份不同。由於“巴德里休茶”也是一個秘方,因此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們它到底是由什麼藥材配製而成的。

瑪麗亞·瑪爾加麗達·戈梅斯夫人告訴我們說:“巴德里休茶”幾乎可以肯定就是“黃紙茶”。七十年代,在澳門一些較爲考究的藥店裏,還出售這種包在小黃紙包裏的茶。一些硏究人員把這第二張藥方與我們前曾提到過的從一個舊本子裏發現的,屬於一位澳門女士的藥方進行了比較。現在抄錄如下:

主治暈厥、胃痛

乾柿子花托:十五個

紅果籽:十五粒

桂圓乾:十五顆

烏豆:九瑪斯(重量單位)

陳茶:兩瑪斯

甘草:八貢道令

小茴香:十貢道令或一小撮

帶嫩葉的薄荷頂花:三顆

陳皮:兩塊

加水1.5磅,出藥汁一茶杯。

這張藥方十分有意思。因爲它完全是用澳門的古葡語寫成的,而且記錄了多味不同的藥材。

巴德里休茶中的幾味草葯

小茴香
金桔
柿花托
積實(枸橘)
紅果籽
桂圓乾

“乾柿子花托”:就是指依附在果實下面的富萼。我們現在還未能確切知道它的療效,在醫學上一般用做消炎藥和催吐藥。“tapuses”是“tapuz”的複數形式,這個詞在澳門是頭巾、頭帕的意思。値得注意的是,“tarpuz”在土耳其語中,是指女人罩在面紗上面的綴滿花蕾的錦緞頭巾。我們雖然有些缺乏根據,但柿子花托與土耳其婦女頭巾的相似之處似乎可以做爲一種證明。

“紅果籽”:指的是原產於地中海的紅棗樹果或它的籽,在許多藥方中用於治療腸胃病。

“桂圓乾”:在中醫中用作止血藥。

“烏豆”:澳門的漢語所講的“烏豆”在科學分類上叫法不一。因有滋補養身的功效,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國對其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硏究,它還有一個更爲人們熟悉的名字叫“毛豆”用“烏豆”與茴香、桔皮可以煮製一種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味。(在澳門古葡語中稱之爲missó-China)。在澳門還用“烏豆”作“豆腐花”、“豆腐乳”和“豆腐菜”(烏豆芽)。由於烏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所以民間醫學上常把它當做滋補藥用於婦科病。

“陳茶”:因含生物碱,可做消除精神和肌肉疲勞的刺激藥。在中醫裏還用做强心藥、利尿藥和腸道收縮藥。--此人還告訴我們,“陳茶”就是普通的茶,先經熱水處理後,烘乾,然後存放於錫紙或竹葉特製的盒子裏。

“甘草”:有中國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歐洲甘草”(GLYCYRRHIZA GLABRA)之分,後者以前在澳門的葡萄牙藥店裏曾有出售。

“小茴香”:又名“甜小茴”。這種傘形科植物原產於埃及,在葡萄牙廣爲種植。在鄉下,葡萄牙人用它作色酒、蛋糕和糖果的香料。在民間醫學上,尤其是在治療幾種兒科疾病上,用它治消化不良,腸胃氣脹的驅氣藥和陣發性腹痛的鎭痛藥。在中國,人們也用它來治療消化不良陣發性腹痛和其它腸道疾病。

“帶嫩葉的薄荷頂花”:是取普通的薄荷頂生花蕾和嫩葉,有健胃、驅氣和利尿的功效。

“陳皮”是一味在中醫中廣爲應用的藥物有良好的助消化功能。

通過對“黃紙茶”和我們剛剛描述的這種茶的茶方進行比較,似乎可以使我們確信,不是第一種而是這個茶方與著名的“巴德里休茶”相符。由於原方已經失傳,因而無法超越假設推測的範疇。

通過對這兩個茶方所含藥物的對比,可以輕而易擧地證實這兩劑藥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的說,也祇不過是都有助消化的作用。

人物

著名的維森特·薩拉特維奇·皮特(Vicente Salatwichy Pitter)醫生

皮特一八一三年一月十日生於澳門,十七日受洗禮。根據他的洗禮記錄,得知他的父親是佩德羅·薩拉特維奇(Pedro Salatwichy),(5)母親是若瑟法·安東妮婭·法瓦蘇(Josefa Antónia Favacho),都是澳門人。他的祖父名叫安德烈·薩拉迪·布里奧(André Salati Buliu),祖母名叫瑪麗婭(Maria),都是意大利格拉斯(Raqueis)人。他的外祖父是恩里克·蘇瓦蘇(Henrique Favacho),外祖母是克德利亞·弗蘭西斯卡(Quitéria Francisca)。

皮特早年曾在果阿攻讀醫學,具體的時間無法確定,祇知道一八四九年他已經到了澳門,同年十一月六日在聖老楞佐堂與伊爾莫琳達·若阿金娜·古爾德拉·萊麗婭(Hermelinda Joaquina Cortela Leiria)結了婚。他的妻子是澳門人,父母雙方出世於那個城市最爲富有的家族:莱麗婭家族和古爾德拉家族。

皮特時年三十六歲,他的妻子祇有十九歲。伊爾莫琳達·瑪麗亞於1855年逝世,爲他留下了四個孩子。

喪妻之後,皮特醫生於1858年2月16日在聖老楞堂與他的嫂嫂愛嫵吉妮婭·諾爾貝塔·世爾德拉·萊麗亞結了婚(Eugénia Norberta Cortela Leiria)。第二個妻子爲他生了三個孩子。

1882年7月9日,皮特醫生逝世時,當地的報紙都對他獻上了最熱情,最公正的頌揚。

著名的皮特茶中的幾味草葯

麥芽
川卜
防風
山楂
泡求
烏藥

一些報紙記述了皮特醫生在爲公衆的服務中所做出的光輝業績,並特別提到了在霍亂這種可怕的流行病侵襲澳門時,他免費爲許多艘法國軍艦上的士兵進行了治療,因而被授予了榮譽軍團勛章。稍後,他又獲得葡萄牙政府授予的“城堡與戰劍”榮譽勛章(摘自“澳門人”報,1882年7月13日)。

其他的一些報紙還贊揚了皮特醫生所具有的一個正直的人的美德,同時,他還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敎徒,不愧爲天主敎會萊特(Leite)和昆薩爾可斯神父的信徒。

巴德里休·達·路斯(Patrício da Luz)

巴德里休·達·路斯1857年生於澳門,弗蘭西斯科·波爾哈·達·路斯(Francisco Borja da Luz)和安娜·羅莎·達·路斯(Ana Rosa da Luz)之子。曾在聖若瑟神學院學習。後担任過一些不同的職務,其間顯示出他作爲一位卓越的官員所具有的才能,並使他所供職的地方增輝不少。

巴德里休共結過二次婚。第二次是與阿美麗婭·瑪麗亞·達·恩卡爾納桑(Amália Maria da Encarnação)結婚。

巴德里休·達·路斯在澳門市政廳供職了36年,其中10年任敎師,26年任秘書,並曾任澳門中心學校校長,他於1920年10月10日在大堂街13號他的家中去世。(6)

作爲一位聰明與博學的人,巴德里休在澳門是個知名人物,他的確是一位十分傑出的澳門人,雖然他旣無世襲又無買到的貴族爵位。

根據中藥材分析茶方

衆所周知,中醫是根據藥材的性質和味道來區分藥效的高低,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特性以外,各味藥的加工泡製方法以及對藥性的調整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一種古老的說法,藥材的五味同五臟相聯繫,中藥材根本的作用在於調理,與陰陽原理(支配中國人思想的二重性)與氣血循環息息相聯。這一系列的相互關係非常複雜,而中醫的診斷基本原理正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上的。不過就是靠着這種有着深深歷史根源的邏輯關係,中醫大師能比較容易地開出他的藥方。這些藥方根據其各味藥的特點及不同的器官和能量循環而有單方、複方之分。

下面我們逐味分析兩個藥方所含的藥物:

皮特醫生茶

--山楂:取秋末冬初之果,不經加工,晒乾或微火烘乾;味酸甜、性暖。藥性可作用於脾、胰和胃的經絡。

功能和主治:健胃、補血、化淤、助消化。

--麥芽:味甘、性中和。藥性可作用於脾、胃的經絡。是一種助消化藥物。

功能與主治:滋補胃,助消化。

著名中醫皮特先生的祖傳秘方的複製件

巴德里休茶方的複製件,專治“昏厥與胃痛”(原件是一張十九世紀的處方箋)。

--烏藥:取根晒乾或微火烘乾;味辣、性暖。是一種有效的促進能量循環的刺激劑。藥性可作用於胃、腎和膀胱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利尿、化淤、消除水腫、促進能量循環。

--陳皮:取桔皮,不經加工、晒乾或微火烘乾。桔皮越陳,藥性越强。味苦、辣,性暖。藥性可作用於脾、胰和肺的經絡,促進能量循環的功效。

功能與主治:滋脾補胰,消除惡心,化淤利汗。

--川卜:取洋玉蘭花蕾晒乾,榨壓。味辣、性暖。有驅風祛寒之特效。其藥性可作用到肺、胃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驅風祛寒,疏通鼻塞。

--神粬:此味助消化藥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經描述過了*。它同時還是一種很好的健胃藥。味甜、辣、性暖。其藥性可作用到脾、胰和胃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滋補脾、胰、益胃。助消化促進能量循環。

--泡求:當其根莖長到7厘米長和2厘米粗時,便可切片晒乾,以供出售。味甜、苦性暖。其藥性可作用到脾、胰和胃的經絡。用作滋補藥。

功能與主治:健脾補胰、壯氣、祛濕、利尿、利汗。

--防風:莖晒乾後入藥,味香甜、性暖。有益氣和促進血液循環之功效。

結論:對我們來說,這張藥方是一張地道的中醫複方,它共含有三味健胃藥,二味促進能量循環藥,祛風,滋補和鎭痛藥各一味。

假設的化淤與消除胃痛的“巴德里休茶”

--乾柿子花托:花托晒乾後,不經加工直接入藥。味苦、性中和。其藥性可作用於胃的經絡,促進能量循環。

功能與主治:止呃、可作芳香藥物。

--紅棗樹果:取籽,敲碎、煎煮,味酸甜,性中和。其藥性可作用到心、肝的經絡,可作鎭靜劑。

功能與主治:滋補心肝、安神利汗。

果實晒乾後也可入藥。其藥性可作用於脾胰、胃的經絡。味甘甜、性中和。

功能與主治:滋脾胰補胃,安神補血,調協藥的總體藥效。

--桂圓乾:在澳門有時用荔枝的籽代替:去殼,取丙仁晒乾或烘乾。味辣、性暖。其藥性可作用於胃和肝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促進能量循環,祛寒、鎭痛、除淤氣。

不過桂圓有與荔枝不同的特性。果肉晒乾入藥。其味甜、性暖。藥性可作用於脾、胰和心臟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健心、益脾、補胰,益血、安神。

桂圓肉還被看作是與鹿茸等效的鎭靜劑。

--烏豆:若與桑葉和苦艾葉一起發酵處理,味甜辣,微苦,性微冷。若加水與蘇籽和麻黃一起煮沸,發酵後晒乾則味辛辣,性微暖。其藥性可作用到和胃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驅風祛熱,鎭靜安神。

--甘草:取莖與陳皮一起加入葡萄酒用火燉。甘草經日晒外部呈深褐色發黑,內部微成膠狀。味甘甜、性微暖。其藥性可作用於心臟和胃的經絡。

功能與主治:滋補心脏、壯陽。

--薄荷:其莖葉入藥,味辛辣,性微冷。其藥性可作用於肝和肺的經絡。祛風解熱。

功能與主治:祛風解熱,明目醒腦,有助出疹子。

--陳皮:桔皮,不經加工、晒乾或略加烘乾。如前面所提到過的,桔皮越陳,藥性越强。味苦辣,性暖。其藥性可作用於脾、胰和肺的經絡,促進能量循環。

功能與主治:滋脾健胰,利汗化淤,止嘔、促進能量循環。

結論:就我們看來,這張藥方所含的各味藥在中醫裏更多地是用來治療傷風而不是胃部不適的。這是張單方,共有四味促進能量循環的刺激藥,二味祛風解熱藥,一味補血藥。

有可能這張藥方是一位對中醫瞭解不多人開的。這是一張地道的民間偏方,但爲什麼不是一張澳門的偏方呢?

這些藥方是屬於澳門人自己的,長期以來深受他們的珍視,並已成爲他們特有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皮特醫生茶”“巴德里休茶”與其它的藥方一起快要被人們遺忘了。在澳門,這些藥方與其它的許多的珍貴的東西一樣,敵不過資本巨大的誘惑力,幾乎將要失傳了。

我們再一次聲明,我們對“巴德里休茶”的眞實性和它的發明者的驗證,依然持保留的態度。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挽救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澳門文化中的光輝燦爛的遺產。這些遺產在六、七十年代還可以見到,但如今已被漸漸地、永遠地遺忘了。

烏豆

主要參考書目

(1)《葡萄牙--亞洲術語字典》DG達爾·多著。共兩册。1919年科英布拉出版。

(2)《中醫--西方植物藥典》G. GUILLAUME和Mach-Chieu 著;“Presence”出版社1987年出版。

(3)《中草藥》J. D卡斯著。Smindow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香港出版。

(4)《通過植物看中醫》,Mingwong著,巴黎“Tchou”1976年出版。

(5)《Pen Ts ao Kang之中草藥》,B. E. Read著,台北1982年出版。

(6)《中草藥論著》J. ROI著,巴黎“Paul le Chevalier”1955年出版。

(7)《澳門醫療》文德泉神父著。卷3,澳門政府印刷局1970年出版。

(8)《香港中草藥》Zuang Zhao,Xiang Li,Ning Han著,香港1978-1980年出版。

(9)《植物圖說》周建人編,香港1959年出版。

(10)《植物名實圖考》(淸)吳其濬著。

*安娜·瑪麗亞·阿馬羅所著《澳門三種民間草藥》載於《文化雜誌》第二期。

註釋

(1)《澳門及其醫療--社會醫學槪况》(若譯·卡依塔諾·蘇亞雷斯所著)第454頁。1950年里斯本屬地總出版社出版。

(2)若望·弗利西亞諾·馬爾克思·佩雷拉的遺物淸單--選自里斯本社會地理圖書舘的手稿匯編。

(3)瑪麗亞·杜·卡爾姆·薩拉特維奇·皮特士是維森特·保羅·薩拉維奇·皮特醫生第二次結婚所生的最小的一個女兒。她生於1869年1月25日,於1940年10月9日獨身而逝。就是這女士繼承了“新卡布茶”的茶方,並把它傳給了她的侄女:瑪麗亞·特雷莎·皮特女士--同父異母哥哥的女兒。就是瑪麗亞·特雷莎·皮特女士通過巴達利亞(Graciete Batalha)女士之手把我們上文提到的茶方轉送給了我們。

(4)由於寄給我們的複印件字跡不淸楚,日期也可能是1903年。

(5)在1791年7月1日寫給市政廳的申請書中寫道:“……在曼度沙海濱建一座客棧,以便方便那些到達這個城市的船員吃住……”據說,此書作者名叫佩德羅·薩拉多·比度。已婚。住在澳門,由於是文盲,所以他在申請書上是畫的“十”字。(摘自文德泉神父所著的《澳門的醫學》第三卷,澳門官印局出版,1976年)。

(6)信息資料是由文德泉神父提供。

*里斯本新大學社會科學院敎授,人類學家,發表過多篇澳門社會學論文。

葡語林譯

本冊第 1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