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初析中國近代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魏源的一首詩
《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

徐新*

天風送我大西洋,

誰知西洋即在澳門之島南海旁。

怪石磊磊木千章,

園與海濤隔一牆,

牆中禽作百蠻語,

樓上人通百鳥語,

鳥聲即作琴聲譜,

自言傳自龍宮女。

蟬翼纖羅髮鬚鬖,

廿弦能作千聲彈。

有如細雨吹雲間,

故將兒女幽窗態,

寫出天風海浪寒,

似訴去國萬里關山難。

條然風利帆歸島,

鳥啼花放檣聲浩,

觸碎珊瑚撫瑟聲,

龍王亂撒珍珠寶。

有時變節非絲竹,

忽又無聲任剝硺,

雨雨風風海上來,

蕭蕭落落燈前簇。

突幷千聲歸一聲,

關山一雁寥天獨。

萬籟籁無聲海不波,

銀河轉上西南屋。

鳴呼,

誰言隔海九萬里,

同此海天雲月耳。

膝前况立雙童子,

一雙瞳子翦秋水。

我昔夢蓬萊,

有人長似爾,

鞭騎么鳳如竹馬,

桃花一別三千紀。

鳴呼,

人生幾度三千紀,

海風吹人人老矣。

這首題爲《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的作者魏源(Wei Yuan 1794-1857),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後任東台知縣、高郵知州。早年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輯《皇朝經世文編》,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規劃漕運、水利和鹽法。鴉片戰爭(1840)中任兩江總督裕謙幕僚,參加浙東抗英戰爭,因爲對淸朝皇帝的昏庸和投降派大臣誤國表示不滿,憤而辭職。魏源處於近代歷史的轉折時期,面對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密切關注現實,在學術思想和詩文創作上都另闢蹊徑,有傑出的貢獻。

道光廿一年(1841)魏源在鎭江受愛國大臣林則徐囑托據所輯《四洲誌》擴編爲《海國圖誌》,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本全面、科學的硏究世界各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宗敎等各方面的巨著。他主張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生產技術,以達到「盡得西洋之長技爲中國之長技」,使中國人民「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魏源對西方的民主政制也表示了贊賞,這在當時受封建體制禁錮的中國是十分難得的民主思想萌芽。魏源在他的著作中告誡人們在面對「英吉利蠶食東南」時,不可忽略「俄羅斯兼幷西北」,他對於政治和外交的預言,至今還閃爍着先知的光輝。魏源鼓吹變古革新,認爲「今勝於古」,他的歷史進化觀點、要求變革、主張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是中國近代知識界的先驅。

魏源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作。他的詩具有先進的思想和深刻的內涵,爲十九世紀中國詩壇開創作新的局面,他的詩眞實的反映了嘉慶、道光年間的中國社會現實,表現了他的革新思想和愛國主義激情。

魏源生前留下許多作品,其中詩有900多首,大多數都是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風景詩。魏源在《戲自題詩集》中自稱「應笑十詩九山水」。他酷愛大自然,喜歡旅遊,「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其風景詩之多,描繪面之廣,居歷代詩人首位。中國的名山大川都在魏源的筆下再現,他旅遊不是一般的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式的旅遊。魏源追求窮幽極勝,所以他的詩能開掘出前人的足跡所沒有到達的奇異境界。魏源在廣泛遊歷的基礎上,用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筆墨,把內心世界和山水名勝滙鑄在一起,情景交溶,形象豐滿,意趣濃郁。這些風景詩旣表現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也寄寓了自己高遠的志懷和兀傲的品格。

魏源約在道光廿九年(1849)爲《海國圖誌》第二版的出版作補充、修訂和收集資料的工作到澳門作深入的交友和考察,同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長詩--《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這首長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它不僅記錄了中葡兩國人民在澳門的友好交往,也反映了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對於優秀西方文化藝術的欣賞、讚美和憧憬。

魏源在這首長詩前的序言中寫道:「澳門自明中葉爲西洋市埠,園亭樓閣,如遊海外。怪石古木,珍禽上下,多海外種。其樊禽之所,網其上以銅絲,縱橫十丈,高五丈。其中池沼樹木,飛浴啄息,空曠自如,忘其在樊也。園主人曰委理多,葡萄牙國人,好客。」序中介紹這個花園即今澳門白鴿巢公園。魏源應花園主人VEREADOR(當時譯成:委理多,即市政議員)的邀請,到住宅樓上作客,魏源看到一架西洋琴,「如半几,架以銅絲」對此他感到十分新奇,他請VEREADOR彈奏,VEREADOR請他的妻子演奏給魏源聽。VEREADOR妻子即興演奏了優美樂曲,使魏源非常陶醉,由此浮想聯翩,詩興大發,創作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事後魏源將這首詩書寫後贈送給VEREADOR,主人也將一幅西洋畫贈送給魏源。

《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是魏源詩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魏源風格,硏究和分析這首詩,可以進一步瞭解魏源晚年的思想、藝術特色以及他與澳門葡人的關係。

這首詩一開始,魏源就以神奇的筆調描繪宇宙的風吹送他在四海遨遊,飄落在充滿西洋情調的城市--澳門。氣勢磅礴、不同凡響的開頭,爲整首詩奠定了浪漫主義的基調。

魏源像一位畫家,先從幽美的環境寫生着手,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澳門風景畫,然後將畫面中歡悅的鳥語轉化爲音樂,過渡得自然而流暢,接着他描繪了葡萄牙女士美麗的服裝、秀髮和高超的演奏藝術,魏源用四句詩解釋樂曲,揭示女主人的內心世界,多姿多彩的音樂形象,使我們敬佩詩人的藝術才華,而詩人的才華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詩句節奏的千變萬化,展現了葡萄牙女主人起伏迴蕩的心潮,爲「似訴去國萬里關山難」這一佳句的出現作了音樂性的渲染和舖墊。

長詩的第二個音樂高潮是從「倐然風到帆歸島」開始的,歡快的旋律隨着百花盛開,千鳥啼鳴,在風和日麗的季節,人們迎接遠航歸來的帆船,澳門這個東西方貿易的港口,往昔繁榮的風貌歷歷在目。「觸碎珊瑚撫瑟聲,龍王亂撒珍珠寶」這兩句詩在借助語言的音韵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喩以加强其感染力,珊瑚和珍珠這兩種形象,兩種旋律交錯出現,使人們在視覺和聽覺上眼花繚亂、美不勝收。旋律接着變化,出現了“風風雨雨”的氣氛,我們在音樂的引導下,彷彿回到一百多年前,和澳門居民一起在油燈伴隨下渡過了颱風肆虐的漫漫長夜。詩人神奇的筆像樂隊的指揮,他使「千聲歸一聲」音樂戛然變輕,一隻離羣的孤雁劃破長空,暴風雨消逝「萬籟無聲」,澳門的海面平靜如明鏡,映照着銀河的羣星……女主人一曲雖終,而迴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却並沒有消失,餘音裊裊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這段音樂用十二句詩描寫,給讀者留下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在以上曲終之後,詩人和主人自然地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誰言隔海九萬里,同此海天雲月耳。」魏源用他的詩表明:中葡兩國雖然在地理上遠隔萬水千山,但是兩國人民在感情上是相通的。也證明音樂沒有國界,音樂的旋律可以溝通世界人民的思想,促進相互瞭解。

詩的最後一段是描寫兩位葡國孩童,美麗的容貌、淸澈的雙眸,引起魏源的浪漫主義聯想,他用往昔夢寐以求的蓬萊仙境來比喩他對西方文化的追求和尋覓,這種仙境他在夢中沒有實現,最終在澳門的現實中找到了他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由於年華流失,歲月蹉跎,詩人發出了「人生幾度三千紀,海風吹人人老矣。」的嘆息。魏源政壇失意的情緒,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懷才不遇,他們向西方學習的先進主張被封建帝王排斥,他們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爲之發出抱憾終生的深沉感慨。

魏源這首長詩另一個特點是對於外國人形象的刻畫具有新意,由於中國長期閉關自守,封建帝王們妄自尊大,以「世界中心」「天朝上國」自居,視外域爲夷狄、蠻荒,所以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把外國人描繪成鬼魅、野人和食人生番。而魏源則拋棄了這種傳統的陳腐觀念,以客觀友好的態度描繪外國人,這無疑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這首詩還進一步說明中國人並不都是盲目排外的,當時正處在鴉片戰爭時期,中國面臨英國的侵略,一部份中國人有盲目排外的情緒,但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魏源、林則徐等人能分淸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他們始終主張和葡萄牙人保持友好交往和貿易往來。這不僅在魏源的詩文,而且在魏源其它文章中也都有明確的記載。

魏源編撰的《海國誌圖》引用收錄的外國著作有廿種,其中就有居澳門的葡萄牙人瑪吉士(Jose Martinho Marques 1810-1867)著的《地理備考》,魏源在他收錄的《西洋人瑪吉士<地理備考>序》中說:「……誠知夫遠客之中,有明禮行義,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徹物情,貫串古今者,是瀛寰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稱之曰夷狄乎? 聖人以天下爲家,四海皆兄弟,……彼株守一偶,自畫封域,而不知牆外之有天,舟外之有地,適知井蛙蝸之識見小自蔀而已。」魏源把西洋人稱爲“奇士”、“良友”,對他們以很高的評價,這和他的詩作中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魏源的長詩《澳門花園聽夷女洋琴歌》是一曲中葡友誼的頌歌,他生動的記錄了中葡兩國人民在澳門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也爲後人提供了硏究澳門中葡關係的珍貴資料,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値和歷史價値。値得中葡學者們作進一步深入的硏究。

* 澳門作家、畫家,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本冊第 50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