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澳門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山人*

由澳門文化學會贊助,本澳華人文藝團體近一百五十人經過兩個月的籌備和分組討論總結,一個大型綜合性的「澳門文化硏討會」在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圓滿結束。

會議對澳門文學、出版、書畫、雕塑、音樂、曲藝、戲劇、舞蹈、攝影、集郵、考古、天文、文玩等方面的現狀和發展作了探討。澳督文禮治,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周鼎,立法會主席宋玉生,敎育暨社會事務政務司范禮保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硏討會,給予高度的重視。

澳門開埠四個世紀以來,它爲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它曾經是東西方貿易最大的中轉港,也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滙點,中葡兩國人民共同培育了這顆燦爛的明珠。

澳門自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五日中葡聯合聲明正式換文以後,已經進入了過渡期,澳門文化界人士濟濟一堂回顧過去的工作,正視現在的問題,展望未來的前景,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及時的。

七月三日澳督文禮治在文化硏討會上致詞强調「澳門在未來數年的發展需要在文化基礎上建立」,澳督讚揚文化硏討會辦得好,他希望類似的硏討會能夠在本地葡人中擧行,使中、葡兩種文化一起得到發展。澳督說,澳門文化硏討會的擧行,代表了主要的工作已經開始進行,他相信澳門文化今後將取得更大的進展。

新華社澳門分社社長周鼎對文化硏討會籌委會的負責人說:「你們已把工作牽頭做起,我們必定支持。」周鼎社長指出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他說:「澳門文化事業的發達,有助於促進澳門在過渡時期的穩定發展。」他希望澳門文化界人士要朝這方向努力工作,作出新的貢獻。

參加文化硏討會的各界人士普遍認爲目前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期,是歷史轉折的時期。澳門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必然會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

文化硏討會的召開是澳門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在涉及澳門文化領域進行探討的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一、澳門文化的興衰榮辱

四百年來澳門文化事業的興衰値得回顧。

由於葡人東來,澳門的對外貿易迅速崛起,當時葡萄牙商人以澳門爲基地,開展對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際貿易活動。同時也促進了當時正處於萌芽狀態的中國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澳門由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貿易中心。「高棟飛甍,櫛比相望」,「不踰年多至數百區,今殆至千區以」(1)。明朝萬曆年間「聚澳中者,聞可萬家,至十餘萬衆矣」(2)「西籍共六七千人」(3)「自萬曆十五年(1587)至崇禎十三年(1640)從馬尼拉運進澳門的白銀共二千零二十五萬西元,佔馬尼拉運進中國白銀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八點九。」(4)

經濟的繁榮帶來文化的發展。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耶穌會兩名傳敎士抵達澳門,隆慶六年(1572)耶穌會在澳門建立了聖保祿學院和敎堂。學院設有神學、中文、葡文、拉丁文、數學、天文學、音樂及東方的儀禮習俗等課程。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聖保祿學院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曆二十二年(1594)聖保祿學院已擁有學生二百多人,駐院任職的耶穌會會士也有五十九人之多,這是澳門文化發展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聖保祿學院和敎堂學習、任職過的著名傳敎士利瑪竇、南懷仁、徐日昇、郎世寧以及中國畫家吳歷(1632-1718)等人,他們對明末淸初中國的文化敎育、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將西方先進的天文、地理、數學帶進中國,同時也將具有特色的油畫、音樂(包括樂器製造技術)引進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文流。那時候澳門的文化事業生氣勃勃。澳門成爲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在東方的傳播站,它把充滿活力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春風吹進被封建主義禁錮的中國。儘管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文藝復興運動傳播的人文主義思想視作「洪水猛獸」,但是文藝復興運動帶來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中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如:湯顯祖、魏源、林則徐、康有爲、鄭觀應、孫中山等人在澳門開闊了他們視野,放眼世界,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啓示,爲中國的文化發展和現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鴉片戰爭之後香港崛起,代替了澳門作爲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由於地理條件的局限以及其它方面的因素,澳門的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文化事業也隨之衰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澳門處於中立地位,大批內地和香港的難民湧入澳門,其中不少知名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也有一部份外籍人士,他們在澳門避難,曾經給澳門的文化藝術帶來一段短暫的繁榮,但是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大批滯留在澳門的人紛紛離去,澳門文化藝術活動又趨於寂靜,這就是澳門被一些人稱之爲「文化沙漠」的由來。

敎育發展緩慢是澳門文化落後的重要因素。澳門缺乏專業人才,市民文化質素低,根據1981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具有高級敎育文化程度的人數祇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這種情况大大阻碍了澳門文化藝術的發展。

自六十年代末以來,澳門從經濟復甦到經濟突飛猛進,「平均每年實際的增長率達百分之十。一九八七年內部生產總產値的的實質增長達到百分之十三。」(5)澳門政府的財政狀况良好,收支相對仍有節餘,且還年年增長。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基礎上,澳門的文化藝術也有相應的進步。

目前澳門的民間文化藝術團體有四十多個,它包括文學、書畫、音樂、曲藝、戲劇、舞蹈、攝影、集郵、天文等各個領域,這些文化藝術團體中,有的已成立了數十年,有的才成立二、三年,但是他們都是爲繁榮澳門的文學藝術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民間文藝團體在一九八二年之前,活動的經費主要來自私人集資和社會知名人士贊助,開展活動十分艱難,但仍取得了不少成績。正如文化硏討會籌委會副主任李鵬翥先生所說:「他們不計報酬,不慕名利,出錢出力,以業餘時間,懷着對文化藝術的熱忱,埋頭苦幹,默默耕耘,在有關領域中進行探索、創作、排練、表演、展覽和出版,其間需要克服時間不足、資源缺乏等重要障碍,因此水平不免有所參差,但不少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部份到達甚至超過專業的標準。」

自一九八二年澳門文化學會創立之後,澳門文化藝術活動逐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指導,民間文藝團體開始得到政府的扶持。同時文化學會還有計劃的擧辦各種類型的文藝活動,推動文化浪潮,使澳門的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厚。據不完全的統計一九八七年度在澳門擧行的書畫、攝影、工藝品、集郵和藝術陶瓷等展覽達四十多個;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的演出和硏討活動也十分頻繁;各種形式的徵文、朗誦、歌唱、舞蹈、書法、繪畫和設計比賽如雨後春筍。澳門本地的文藝人材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此外,中國大陸、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團、藝術家也紛紛來澳獻藝,在世界藝壇享有盛譽的中國中央樂團、中國廣播樂團和葡萄牙音樂家在澳門同台演出,爲中葡文化交流和友誼譜寫了新的一曲。到澳門演出的還有中國北京舞蹈學院、中央芭蕾舞團、以及英國、意大利、西德、荷蘭、奧地利、羅馬尼亞、印度、新加坡、美國、南韓和香港的音樂家和舞蹈家,東西方的藝術家携手合作,使澳門的文化生活顯得多姿多彩。《第一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國際靑年舞蹈節》和《第一屆澳門藝術節》的相繼擧行,標誌着澳門的文化藝術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回顧澳門文化藝術興衰榮辱的歷史,是爲了推翻「澳門是文化沙漠」這一斷語,澳門學術界人士指出:如此斷語,無論對澳門長期的歷史和今天的現實,都是不公平的,倘若一定說是「沙漠」的話,其中也有不少綠洲。而且在「沙漠」下面,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呢! 綠洲有待澳門的和關心澳門的文化藝術界人士繼續努力耕耘和拓展;寶庫有待於澳門的文化藝術界人士一起勘採和發掘。(6)

二、實事求是的評價

由於政府對文化地位的認識,澳門的文化發展在八十年代已有新的起色,一九八二年創立了澳門文化學會,並每年制定總綱,自一九八七年起,政府撥給文化機構的預算不低於最先進國家的水平。澳門各項文藝活動都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文化硏討會籌委會副主任李鵬翥先生對此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文化學會於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實施政府的文化政策及協調澳門文化工作,起了相當的作用。該會面向澳門地區文化,即包括中葡文化,而澳門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是華人居民,他們比較注重面向華人社會,是符合實際,順理成章的明智之擧。」

攝影界代表薛力勤在發言中指出,澳門攝影在世界上享有盛譽,除了澳門攝影界本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支持也是本澳攝影藝術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澳門攝影界可以說是各項文藝活動中最早獲得政府資助的。而且,除了澳門文化學會、澳門市政廳外、政府其它部門也都曾支持過攝影活動。目前澳門攝影藝術活動蓬勃開展,具有廣泛的羣衆基礎。澳門現有四個攝影團體,經常參加攝影活動的老、中、靑影友達數百人。澳門的攝影界不但參與國際性的攝影組織和活動,還擧辦了有四十幾個國家參加的國際沙龍,以及各種攝影比賽,攝影展覽,攝影訓練班、攝影講座。澳門的攝影團體經常組織影友們在本地及國內外進行攝影創作。與海內外的攝影界朋友作互訪、聯展,進行學術交流。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本澳摄影活動的發展。澳門的攝影家在歷屆國際沙龍比賽中獲得不少獎項。在「世界十傑」和「全國十傑」名銜中,多位澳門攝影家不但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矛。這些成績不但標誌着本澳攝影藝術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澳門在國際上的地位與知名度。

戲劇界的代表周樹利在發言中以澳門話劇活動的興衰爲例,說明文化學會的支持使澳門戲劇活動發展有了新的起色。他說:「澳門的話劇活動,三、四十年代曾經十分興旺,到六、七十年代則陷於低潮,七十年代後期雖有新劇社出現,話劇活動的開展仍碰到很多困難。澳門文化學會成立後,對各劇社的演出有所協助,對提高戲劇的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出席文化硏討會的代表大多數肯定政府文化部門歷年來爲推動澳門文化藝術活動所作的努力、他們盛讚今年初擧行的首届《澳門藝術節》是澳門文化藝術的大檢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事實上從效果證明,政府對民間文藝團體的資助沒有白費。

三、民主精神

文化硏討會在澳門開創了民主討論的先河,加強了民間文化團體和政府文化機構的溝通。

澳門文化學會主席彭慕治在會議上明確表示:「澳門文化學會參與此計劃的‘角色’是給予支持,絕對尊重籌備委員會自始至終的獨立工作,以及會議的民主發言。我們旣不强加也不建議任何限制,我們認爲任何人和任何建議都不應予以排斥,尤其是對於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澳門文化學會執行政策的方式持激烈批評的人士,更應該踴躍參加文化辯論。」彭慕治主席是澳門政府文化機構官員,他首先爲文化硏討會定下了民主的基調,創造了自由討論的氣氛。他虛懷若谷,廣納羣言的姿態獲得與會文藝界人士的高度評價。這次文化硏討會活動(包括七次分組座談會、一次大會,共計三十多小時)自始至終都貫徹了民主精神和自由探討的氣氛。文藝界人士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澳門文化領域的各方面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硏討,對於澳門文化的現狀作透澈的分析,並指出更爲正確和有效的途徑。

民主是澳門未來發展的前提。澳門文化硏討會所貫徹的民主精神,是澳門進入過渡時期的新氣象,在澳門的其它領域也値得推廣。

四、意見和建議

參加文化硏討會的代表們也對政府文化機構的工作提出了不少誠懇的意見和建設性的建議。

文化界的代表認爲近年來政府雖然對文化工作作了努力,但是還需要一個整體的實際的完善的文化政策。文化學會、市政廳文化藝術部門、敎育司有關部門之間在處理文化工作中應有統籌、有分工、有協調,改變目前存在的互不溝通的現象。

文化硏討會的代表們反映,有些展覽或演出宣傳工作不力,有的展覽、演出本身水平不高,以致觀衆屈指可數,塲面冷淸,耗費了人力財力,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在硏討會各小組的座談中,代表們普遍認爲本澳缺乏展覽、演出和活動的場地。政府有關部門的展覽塲所,有的地點偏僻,影響市民參觀,有的地點適中,却難於借到。澳門集郵協會計劃今年十二月份擧辦國際郵票展覽,一月份提出申請借市政廳展覽場地,期間多次查詢,直到六月份還不知道是否批准,使郵覽的準備工作無法進行。因此書畫界、音樂曲藝界、戲劇界、攝影界、舞蹈界都異口同聲希望政府興建藝術中心,其中包括有供音樂、舞蹈、曲藝、戲劇演出和排練的劇塲,也有供書畫、攝影等視覺藝術的展廳。

與會者考慮到澳門目前的實際情况,建議:「在藝術中心尚未建立之前,應將現有的展廳和塲所,進行協調安排,盡量提供應用。」

在文化經費的使用方面,文化界人士認爲,應着重扶助本地文化事業,適當引進高水平的外來文化。對本澳一些長年累月勤懇耕耘的文藝團體,政府文化機構要對他們適當增加資助。如果忽視當地華人文藝團體的積極性,資源分配不合理,必定影響文化的發展。

由於歷史的原因,澳門文化藝術的發展相當不平衡,因此在組織文藝活動時,應該着眼於普及,擴大羣衆基礎。同時也要有一些較高水平的演出和展覽,以提高欣賞水平,使澳門的文化素質得以發展。

文學、出版界的人士都希望政府資助出版一份文學雜誌,並支持民間的出版事業。這對於繁榮當地文藝創作,交流文藝經驗,積累文化資產是十分重要的。

各界代表都要求政府能建立一個文化資料中心,收集劇本、畫集、樂譜、錄音帶、錄像帶、文學作品或評論集,以及文物、文獻、文藝活動的資料,供各文化藝術團體借閱、影印或複製,用作參考。

與會代表都希望政府進一步重視靑少年文化活動培養文化藝術人才。目前不良刊物和電子遊戲機充斥,對靑少年影響很大,因此在靑少年中推廣徵文、作文、書畫、戲劇、音樂、曲藝、攝影、集郵、天文、考古等各種類型的文藝活動,培養靑少年的文藝才華,可以促進健康的社會風氣,造就新一代的文藝接班人。

爲了加强和溝通官民關係,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減少政策實施的盲目性和資源分配的不合理現象。文化界人士建議文化學會邀請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熟悉社會情况的民間人士作爲顧問,建立諮詢組織。

五、文化交流

中葡兩國都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但是由於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兩種文化的發源地遠隔重洋,在文化藝術的創作和表現上差異很大,因此澳門文化問題具有複雜和擧世獨有的特點。文化交流在澳門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澳門文化界除了和葡國文化界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和香港、中國大陸、台灣以至海外的同行有着國際性、地區性的聯繫,近年來這種交流活動日趨頻密。因此,加强交流有助於澳門文化的發展,也能在國際文化的橱窗裏展示澳門的形象。

參加文化硏討會的人士都認爲文化交流需要雙向進行,旣組織中國文化活動、也組織葡國文化活動,旣介紹本地文藝到外地去,也組織外地文藝到本地來。澳門文化學會出版社已經將葡國作家的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也開始將中國大陸和澳門的中文作品翻譯成葡文。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澳門文化界人士都表示要以澳門爲紐帶促進中葡文化交流,加强中葡兩國人民的友誼。文化硏討會籌委會主任崔德祺博士在發言中引用《淮南子》中一段哲理性的話:「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通過中葡兩國文化界共同努力,澳門的文化藝術一定會實現「魚聚」、「鳥集」的繁榮局面。

澳門有煇煌的過去,也必將有美好的未來。

葡國詩人賈梅士曾經在澳門寫下了偉大的史詩《葡國魂》;中國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也曾以香山澳爲背景創作了傳世之作《牡丹亭》。四百多年來中葡兩國人民在澳門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具有特色的澳門文化,澳門爲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文化學會主席彭慕治在文化硏討會結束時說:「我們誠懇祝願現存的文化互相吸取精華,使之更加豐富,以形成和加强澳門文化的獨特性。同時也爲中國和葡國文化藝術增添新的內容和値價,成爲世界文化寶庫中一筆重要的財富。」彭慕治主席這一美好的祝願也是澳門文化界人士的共同願望。

我們深信通過文化硏討會,加强了官民的溝通,在政府部門和文化團體的携手合作下,羣策羣力,澳門的文化藝術事業一定會開拓出燦爛繽紛的局面,使這座文化古城,煥發出新的活力。澳門的文化藝術將永遠是世界文化藝術百花園中一朶艷麗的奇葩。

註釋

(1)印扁任、張汝霖:《澳門紀略》

(2)王臨亨:《粤劍篇》

(3)汪慵叟:《澳門雜詩》

(4)黃啓臣、鄧開頌:《國際貿易的中轉港-澳門》

(5)何厚鏵:《在紐約龍年慶典上致詞》

(6)澳門華僑報:《斑斕》版發刊詞

*中文編輯、文藝評論家。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本冊第 92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