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聖若瑟修院的三尊雕像的修復

文德泉神父*
P.eManuel Teixeira

藝術品保管員瑪麗·皮埃爾·阿斯蒂爾一九八七年在聖若瑟修院宗敎藝術陳列室整整工作了一個月。

同年十一月,她從紐約的工作室寫信告訴我們她的印象: 「我想重返澳門,勸說澳門當局組織一個美麗的宗敎藝術博物館。(陳列室)窗子應該是能防止太陽光照射藝術品,要是像現在的情况,那些藝術品最多祇能保留二十至三十年。

多麼令人遺憾! ……在東方沒有類似的藝術珍品。那位合着雙手祈禱的女子是澳門最珍貴的藝術品之一: 殖民地時期的一尊聖像,它的發現使我非常興奮激動。我願將這一感受轉達給澳門政府,讓它決定妥善地保存好它。」

現在,讓我們根據瑪麗提交的報告來看看她修復的雕像作品。

“胸上插入兩枚鐡釘的耶穌”——木雕(高一四二公分)雕於十九世末或二十世紀初。

胸上插入兩枚鐵釘的耶穌

這是一尊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的高142公分的木頭雕像,它由一根樹杆雕刻而成。那合攏祈禱的雙手通過前臂與胸相連。整個身軀的右側有一條裂縫。在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的修復中這一條裂縫用樹脂塡實。手、前臂和上臂之間的關節連接處也同樣用樹脂塡補。

最後一次修復中塗上的過多的油漆已經乾了。現在那些油漆已乾裂翹起易於剝落,油漆下露出其它多種顏色和木頭上的石膏。

這尊雕像至少塗了兩次油漆: 例如耶穌衣服第一次塗的是深藍色,然後又塗上了棕褐色,還有幾處塗成金色。最後,也就是現在的顏色,白色。

瑪麗在修復的過程中盡可能地不改變原來的多種顏色;她淸理並修補塡塞了最後一次修復後出現的縫隙,包括右肩的一個大洞。她還把左脚跟與脚接在一起。

爲了保證雕像完好順利地從十九世紀過渡到二十世紀,它需要六種顏色的瓷漆。

這位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的雕刻家被信仰所感染,他所雕刻的耶穌雙手合攏放在胸前祈禱,呈現出對宗敎神往的表情。

聖若瑟與小耶穌

這是兩尊十六世紀初的高72公分的木雕像。它們各用一塊木頭雕成。雕像的表情嚴肅。聖若瑟的右手什麼東西也沒拿而是握住小耶穌。這兩尊雕像在十九世紀初或二十世紀末被粗糙而過量地塗上了不透明的油漆。

由於乾裂的原因,油漆表面顯得旣乾燥又粗糙。聖若瑟右手的最後兩個手指不在了,這很可能是由於小耶穌的手的拉力而致。這兩尊雕像都失去了他們的象徵物(一根手杖?)。雕像並不穩固地放在基座上,這一基座諒必不是最初的那一塊。再者,小耶穌的脚和左手的小指也已鬆動不很牢固了。

瑪麗在修補中始終把雕像看作是藝術品而不是讓人崇拜的偶像。她刮去了過多的油漆,這使得前一次修復所塗的金色及其它顏色都露了出來。

瑪麗·皮埃爾·阿斯蒂爾在聖若瑟修道院修復聖若瑟像。

聖若瑟的雕像按其木紋結構被分解,然後用帶纖維的物質塡塞相連再塗上金色。對其它的雕像也採取同樣的方法。聖若瑟和小耶穌這兩尊雕像均被塗成金色,在衣領部份還能於金色中看到幾處白色,這很可能是聖若瑟原來的衣服(十六世紀的?)顯露出來的殘剩的底子。

瑪麗爲了保持雕像統一的風格,所以貼上了金片。這兩尊雕像被定爲創作於十六世紀。通過幾個世紀的修補,一尊雕像被厚厚的油漆覆蓋着。雕像者懷着博愛和虔誠之心完成了它的雕刻。雕像的雙耳雕刻得很深,給人以它在聆聽的感覺,鼻子使人感到它在呼吸。這是一組迷人的藝術品。

“聖方齊各包嘉”木雕高63cm,十九世紀。

聖方濟各包嘉

(S. Francisco de Borja)

這是一尊十六世紀高63公分的雕像,由稍帶色彩的木頭雕刻而成。看得出雙手是被分别雕刻的,可能被用在該時期的任何雕像上。雕像的左手持着一顆木質頭顱;右手上的石膏暗示此處失去了什麼,也許是一根手杖。雕像被完成後,衣服的下擺處被塗上金色。雕像的表情顯露出對天主的敬仰,一雙玻璃眼珠凝視着蒼天。

雕像的唯一一層油漆已經乾枯,翹裂,易於剝落,使人看到了裏面的石膏或木頭本身。木頭保存得還很好,一根木頭楔子插在前臂突出朝外。

雕像的左手粗糙地用膠與前臂連在一起,兩隻手的指頭除左手小指外全部不在了,祇有這根手指與手掌連在一起。應該恢復雕像十九世紀的面貌。於是使用了可溶解的膠固定要剝落的碎塊,同時也塡補了油漆表面及其它地方的洞和裂縫,重新複製了缺少的全部手指,把它們連接在手掌上。爲了保證恢復十九世紀時的顏色深度,必須塗三層油漆。

這是一尊精巧的手工藝術雕成的木雕像,它是藝術珍品。如今,與宗敎信仰相關的雕刻藝術已不復存在,它已讓位給「石膏」製模的雕像了。

良友 譯

“聖若瑟和小耶穌”,兩尊木雕高72cm,於十六世紀初作。

*世界知名的澳門歷史學家,已出版一百一十五本著作。

本冊第 6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