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論澳門文化的二元合璧

徐傑舜

在我們原先的印象中,香港文化似乎就包含了澳門文化,故有“港澳文化”的通稱。

但是,自1998年8月和12月兩次考察了澳門後,我才發現將澳門文化與香港文化等同起來卻完全是一種誤解。如果說,香港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可稱為別出機杼的話,那麼,澳門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卻真是戛戛獨造,別具一格。

澳門位於中國珠江三角洲南端,原屬香山縣(今中山市)的一個半島上,今天的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三部份。16世紀中葉以後澳門半島被葡萄牙逐步佔領,至今已近四百四十多年了。四百四十多年的滄海桑田,使得中葡文化在相交、相撞和相匯中,逐漸融合涵化,從而形成了戛戛獨造的中葡文化二元合璧的特色。

地名的二元合璧

初到澳門,人們不難發現地名街名的千奇百怪。有的洋味十足,蘇亞雷斯街,就是以葡萄牙總統的名字命名的馬路;西望洋山除了叫主教山以外,還有一個葡文名字,叫卑拿山(卑拿是山岩的意思);東望洋山的葡文名字叫基亞山,基亞則是葡人在1622年俘擄的一個荷蘭人,他協助修建了山上的炮臺;曾長期成為澳門最為繁華的十月初五街,是為了紀念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國而命名的;此外還有甚麼亞美打利卑盧大馬路、美副將大馬路、殷皇子馬路、高士德馬路、俾利喇街、亞豐素街等。

有的則土味濃鬱。有以漢族姓氏命名的,如吳家圍、李家圍、趙家巷等;有的以動物稱呼冠之,如山雞巷、兔子巷、鴨巷、鵝巷、馬里、蟒里、雀里等;有的以植物命名,如木瓜巷、西瓜里、桔子街、棕桐葉圍、蓮莖巷等;有的以行業命名,如米糙街、賣布街、打纜地、雞巷、女人街等;有的猶如鄉村名,如三巴門、雀仔園、新橋、沙梨頭、卓家村等。而像望廈村這樣的地名,有説是遷入澳門的福建人眺望廈門,不忘故土的心理反映,也有説原來叫“旺廈”或“望下”,明清時屬香山管轄,閩人居此,客家成了地主;“萬里長城”這樣的街名,卻是明朝天啟年間(1662),為防禦荷蘭人的入侵,澳門人在西望洋山所築的一道城牆而得名。而更耐人尋味的是,澳門《文化雜誌》編輯部所在的“高地烏街”我原先錯覺以為是“高地鳥街”,想象當為澳門的一個制高點,據説澳門市政廳也曾將該路牌的青花瓷片製作成“高地鳥街”的字樣。這麼一說,葡人把澳門稱為Macau的粵語傳説也真的跟甚麼“烏”可以扯上點兒關係了。

所以,僅以澳門千奇百怪華洋雜拌的街巷名稱就讓遊客身臨其境時如闖入了一處雙語符號時空交錯的八卦陣。當您在澳門旅遊之時,看到洋味十足的街名地名,您仿佛到了南歐的葡萄牙一樣;而看到土味濃鬱的街名地名時,您仿佛是在老家鄉鎮逛街串巷呢。

建築的二元合璧

在澳門,您可以看到許多南歐風格的葡式建築。早在18世紀中葉印光任、張汝霖在《澳門紀略》中就寫道,葡人“屋多樓居。樓三層,依山高下,方者、圓者、三角者、六角、八角者、肖諸花菓狀者,其覆俱為螺旋形,以巧麗相尚。垣以磚或築土為之,其厚四五尺,多鑿窗於周,垣飾以堊。窗大如戶,內闔雙扉,外結瑣窗,障以雲母。樓門皆旁啟,歷階數十級而後入”(1)。如建於1784年的市政廳,那三角窗楣、小露台,麻石窗框、粗鐵窗花……都凸現了南歐的典雅風格。而市政廳前的廣場,用專門從葡萄牙運來的黑白小石在地上鋪成形似鱗紋的水波圖形,與廣場周圍的教堂、郵電大廈,以及其他葡式建築錯落別致地排列一起,形成獨具南歐特色建築群的小廣場,成了澳門的獨特代表景點。還有位於南灣街的陸軍俱樂部,白牆鑲醬紅色邊,地台高築,橫廊寬闊,正面廊柱矗立,配以瓶狀欄杆;正中屋頂圓拱形,嵌有彩帶、禾穗圖案浮雕,也是澳門葡式南歐風格的代表建築。又澳督府的麻石牆基,左右兩翼伸出,拱形官字飾框窗戶,鑲嵌木質百葉窗,也洋溢著古樸的南歐情調。再如現為東方基金會會址的那座建於18世紀中葉的兩層樓房,恍若宮殿,門前寬闊的石階直達二樓;樓前的庭園有一方小水池,魚戲睡蓮,柳影婆娑,古樸幽雅,好一座具南歐風格的別墅建築。凡此座座具有南歐風格的葡式建築,星羅棋佈地分佈在澳門,成了澳門獨具的一道風景線,誘人投以驚訝的一瞥。

與南歐風格的葡式建築交相輝映的是中國亭臺樓閣形式的傳統建築。如媽閣廟,背山面海,石獅鎮門,整座廟宇包括大殿、石殿、天后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飛檐凌空,一派中國古建築的氣派。又如普濟禪院,廟貌巍峨,深入三進,橫連多座,硫璃瓦脊,翡翠檐頭,雕樑髹彩,回欄玉砌,成為一座規模壯觀的洋溢著中國古建築特色的建築群。再如建於1881年,位於龍頭左港十號的鄭(觀應)家大屋,面積寬闊,通過兩道門後,左邊是一列兩層高的樓宇,右邊是空地(原是小花園),中間是筆直的露天走廊,主體建築“通奉第”的木刻門聯是:“前迎鏡海,後枕蓮峰”,一派中國傳統建築古色古香氣息。還有一座盧家園林,裡面亭臺樓閣、池塘橋榭,修竹飛瀑,曲徑回廊,加上奇石危岩,崢嶸百態,無不凸顯摹倣蘇州園林的文人情緻。

澳門建築的二元合璧,使人們在漫步街頭,或驅車遊覽之時,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建築的氣派,又能飽覽南歐風格的情調,親身感受到澳門文化的嫵媚風韻。

節假日的二元合璧

澳門人是幸運的,他們既可亨受中式的節日假期,又可享受西式的節日假期。所以人們戲稱澳門有兩個“年”,即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有兩個“詩人節”,即中國的端午節和葡國的賈梅士日(2);有三個“情人節”,即中國的元宵節、七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有兩個“鬼節”,即中國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盂蘭節和西方的萬聖節;有兩個“思親節”,即中國的清明節和西方的思親節;有兩個國慶節,即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紀念日和10月5日的葡國國慶日。

此外,澳門還過中國傳統的二月初二的土地誕,四月初八的浴佛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九月九的重陽節以及冬至節等;還過葡國6月24日的澳門主保日(澳門市日)、12月1日葡國復興日,還過宗教性的復活節、5月13日的花地瑪聖母顯聖日、8月29日的聖母無原罪紀念日,11月1日的諸聖瞻禮日,以及母親節、父親節等等。

節假的二元合璧,給澳門文化增添了異彩,使澳門人莫不皆大歡喜,其樂也融融。

教育的二元合璧

筆者考察澳門時曾拜訪過澳門教育暨青年司蘇朝暉副司長,他就是一個受澳門中葡文化二元教育出身的年輕公務員,曾在澳門的學校教育中既學習中文,又學習葡文,還要學習英文,會講粵語,又會講普通話,表現出了相當好的素質。

經蘇副司長的安排,筆者考察了巴波沙中葡幼稚園及小學。這所學校幼兒園的女負責人是土生葡人,曾在葡萄牙受過正規的幼兒師範教育,所以這所學校的教室與中國的教室的根本區別在於教室不僅有課桌和黑板(不,是白板),還有圖書、玩具、勞作工具等,猶如孩子們的小樂園。更有意思的是,連老師的辦公桌也安放在教室裡,老師與學生真正是打成一片了。在這所學校裡,孩子們所受的教育絕不是應試教育,而是素質教育。這種中葡二元合璧的教育使學生把學習作為樂趣接受,而不是苦差事。尤其感人的是,這所學校還專設特殊教育的小課室,輔導的教師無不諄諄善誘、親如慈母,促膝施教,愛心款款,令我們這幾位參觀者也身同感受,承教至深。

澳門教育的二元合璧不僅表現在教育方法的二元合璧上,也表現在辦學體制上。在澳門除政府資助舉辦的學校外,教會辦學是澳門社會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份。據統計,目前澳門共有天主教學校34所,其中19所為中學,就讀學生有40,000人,佔澳門學生總數的一半,并辦有20所幼兒園。澳門的佛教寺廟也辦有學校,如蓮峰小學即由蓮峰廟開辦,普濟禪院則早在香港有一所中學。此外,還有各適其式的華人民辦學校甚至有澳門多個閩、粵同鄉會也自辦學校。目前,澳門這個20來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就有好幾所大學(澳門大學、理工學院、公開大學之外,還有天主教大學)。此“彈丸之地”學校數目之多,恐怕也是“世界第一”了。

語言的二元合璧

漢語與葡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但在440多年的磨合中,澳門葡語方言--稱為“澳門土生葡語”,如歐亞混血兒一般,成為以葡語方言為基礎,又吸取了漢語廣府話、非洲語言、馬來語以及菲律賓語、西班牙語和香港英文等的語言養份涵化而形成。這種語言學現象已開始引起學者的注意。

葡語與漢語涵化形成了澳門葡語方言,漢語方言中的廣府話,即白話則用以音譯葡語。據《澳門記略》篇末所附的一批以廣府話音譯的葡語分天地、人物、飲食、器數、通用等類,共400餘條。如葡語“恭喜”的音譯是“沒度掃煨打地”,“貿易”是“干波打剌度”,“皇帝”是“燕罷喇多盧”等。《澳門記略》成書於18世紀中葉的清乾隆年間,這恐怕是中國最早的葡漢(白話)詞典了。

飲食的二元合璧

澳門人中多為廣府人,他們的飲食大多與廣東人相同,早餐多以飲茶為主,午、晚餐多以飯餐為主。為適應廣府人的需要,澳門有不少粵菜館、潮州菜館。食肆酒樓隨處可見,從大排檔到五星級應有盡有,不少茶樓名稱跟廣州的諸如“大三元”、“陶陶居”、“京華”、“高陞”等名號一模一樣,還有似曾相識的“聯邦”、“富豪”、“德興”、“國際”、“聚龍”、“敦煌”、“新世紀”、“四五六”、“海上皇宮”……數之不盡,大益食家。但是在葡萄牙文化的影響下,澳門的西餐館也很發達,我從投宿的“總統酒店”走出去就見到有稱作“日麗”的葡京大酒店大西餐廳和樂宮餐廳,不遠有新麗華、金爵、沙利文、澳門公寓、金池、愛都、紅寶石……大大小小數之不盡的西餐館咖啡店,其密度恐怕也是“世界第一”。

有趣的是中葡文化的二元合璧形成的土生葡人開辦的餐館,專營被改造了的比較適合中國人口味的葡式菜餚。筆者在澳門考察中,應澳門文化研究會的朋友邀請,到一家據説是在澳門頗有口碑的葡國餐館品嚐了一餐。其中有一道菜叫“葡國雞”,據介紹在葡萄牙這道菜是沒有的,是當地土生葡人融匯了中國雞的熬法,用西餐方式上桌,嚐之確實別有一番風味。此外還有馬介休(一種鹹魚)炒飯、咖喱蟹,以及被稱為“喳咋”的一種甜食,都成了澳門人所共同喜愛的食品。澳門陸軍俱樂部一個名叫簡銘康的葡萄牙人,在澳門推廣正宗葡式食品中深有體會地説:正宗葡國人和在澳門生活了一段時間的葡萄牙人,在口味方面已有不同。因為他們受中式食品的影響,已偏向喜愛新鮮而味較淡的食品。我以前贊成“吃在廣州”這句不無道理的口頭禪,現在附加上一句叫:“好吃在澳門”,為的是澳門飲食豐富多彩東西咸宜。

宗教的二元合璧

在澳門,可以看到塔尖高聳的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又可以看到飛檐凌空的古剎寺廟,還可以看到“廟小神通大”的土地神龕和各種雜神小廟,大家各事其主,滿天神佛相安無事。

天主教傳入澳門已有44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澳門的天主教為華人和葡人兩大教友團體,華人教徒佔大多數,其次還有土生葡人。至1993年1月止,教徒人數約21萬人,此外,還有外籍教徒約2-3千人。澳門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望德堂、風順堂和花王堂,大都有300多年的歷史。最有名的是大三巴教堂,正名為聖保羅教堂,建於1638年,是南中國最著名的教堂,利瑪竇和湯若望都曾在此居留過,1835年燬於大火,僅剩下前壁,即今俗稱的大三巴牌坊,為澳門旅遊的標誌景點之一。此外,還有主教座堂、望德聖母堂、聖奧斯定堂、聖若瑟修院聖堂、聖母雪地殿教堂、聖雅各伯小堂、嘉謨聖母堂、望廈聖方濟各小堂、路環聖方濟各聖堂、玫魂聖母堂、主教山小堂等。

基督教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ison,1782-1834)於1807年傳入澳門,像近代歷史名人容閎就是在澳門基督教學堂接受啓蒙教育的。主要教堂有宣道堂、志道堂、馬禮遜教堂等。

佛教在澳門的歷史已有五百多年,具體人數卻無從考究,俗信凡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都被視為佛教徒,故據1970年的統計信佛的人佔居民的76.7%(3),而據徐曉望1995年的問卷統計約佔67.5%(4)。登記的佛教徒有6萬多人,大小廟宇40多間,僧尼60餘人,寺院主要有普濟禪院(觀音堂)、蓮峰廟、菩提園、竹林寺、藥山寺、功德林等。澳門人對觀音的信仰特別興旺,氹仔有建於1871年的觀音岩廟,建於1902年的觀音堂;路環有建於1881年的觀音廟,重修於1839年的觀音古廟。最近澳門政府又不惜花重金在新填區海邊樹立了一座銅觀音像,由於其人物造型頗像修女,故被澳門人稱為“洋觀音”。

媽祖崇拜在澳門傳說可以追溯到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那時澳門已建有媽祖廟。此後澳門先後共建了8處媽祖廟,歷史多在數百年上下。最近又在路環山頂上建造了一座高19.99米的媽祖漢白玉雕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媽祖塑像,重達1,000噸。

此外,在澳門人的民間信仰中,還崇信海神三婆神、洪聖爺、水上仙姑、悅城龍母,以及土地爺、財帛聖靈、魯班、石敢當、哪吒、康公、呂祖、女媧、關公、包公、譚仙等神仙。筆者曾參觀過座落在靠近鏡湖醫院西側的福慶街三間并列的包公廟、醫靈殿和呂祖仙院,香火極旺,亦為也上所少見。

寫到這裡,筆者禁不住要提及哪吒廟。到大三巴去參觀過的遊客都知道,在雄偉的大三巴牌坊的右邊,柿山一側,就有一座哪吒廟建在其旁,且把廟屁股抵著大三巴教堂。即使如此,信奉天主教的澳門教徒并不以為然,澳門政府還專門裝燈給哪吒廟照亮。另外一件有意思的是在天主教的教堂裡(路環聖芳濟各小教堂)還掛有天后聖母的畫像。可見澳門雖小,但由於中西宗教及民間信仰的和平共處,大大豐富了澳門文化的內涵,凸顯了澳門文化二元合璧的特色。

娛樂博彩的二元合璧

澳門的娛樂活動同樣是東西交匯,各有千秋。中國人喜歡的舞龍、舞獅在澳門久盛不衰。每年春節,綴有金片和銀片的金龍和銀龍沿街舞動,市民和遊客翹首爭看,商號紛紛燃放炮竹歡迎。隊伍路過觀音堂,媽祖閣時,更是大擺“龍門陣”,表演各種陣式,精采百出。每逢喜慶節日便有舞獅助興,鑼鼓喧天。澳門舞獅,獅頭特大,樣貌謔趣,獅身一幅彩被紛披,由兩人合舞。最精彩的是“採青”。“青”是一個紅封包,附以青菜,象徵吉祥利事。有的人懸“青”高處,藝精膽大的舞獅者,借著眾人扶持的一根粗竹竿,攀沿上頂摘取。更有甚者是有的人家將“青”放在大水盆裡,舞獅者踏上水盆邊上翻身倒採,技藝驚人,令人嘆為觀止。

葡萄牙人在澳門傳播西方文化,久而久之,西方人喜歡的娛樂活動不少也在澳門生了根。現在澳門藝術節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影響的大型國際性藝術活動;每年舉行一次的澳門國際音樂節已成為聞名的國際音樂盛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澳門國際攝影展也成了澳門攝影界的盛會;每兩年舉辦一次澳門國際青年舞蹈節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每年11月舉行的賽車,是世界上唯一的高難度三級方程式市內街道賽車大賽。

當然,西方的博彩文化也已成為澳門娛樂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澳門不僅有葡京那樣的大賭場,還有海上皇宮賭場、回力球館賭場、金碧賭場、東方文華酒店娛樂場、凱悦酒店娛樂場、新世紀酒店娛樂場、金域酒店娛樂場以及賽馬場和賽狗場等冠以“娛樂場”名稱的各式賭場,從而使澳門成了世界聞名的三大賭城之一,被稱為“東方蒙特卡洛”。博彩的方式有買大買小、百家樂、21點番攤、牌九、輪盤、吃角子老虎機等,燈火輝煌,令人眼花繚亂。

此外,澳門的博彩娛樂還有:

賽馬:澳門的賽馬於1842年起舉辦,比香港賽馬的歷史還早。從1842年起每年舉辦一次,1946年停辦。1924年起復辦、每月舉辦一二次,歷時17年,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停辦。1989年10月第二次復辦至今。現在澳門賽馬會內有兩條跑道,可供14匹馬同時出賽,聞説每年舉辦的賽事不少於660場次。

賽馬車:這種博彩澳門首創於1978年,由出賽馬匹各拖一輛載著騎手的雙輪車,在2,000餘米的跑道上進行比賽,但僅辦了幾年就停辦了,後來改為跑馬。

賽狗:澳門的賽狗起於20世紀30年代,是澳門的四大娛樂博彩活動之一。主要選用毛短腿長的澳洲格力狗出賽。賽狗時初用活兔奔跑,群狗奮起直追,後改成繞場跑的電動兔,往往以350碼或525碼為一圈決定輪贏。賽狗場每星期二、四、六、日晚八時起舉行,一般舉行10場到14場。

白鴿票:白鴿票是澳門流行的彩票之一,因它使用的是猜字遊戲,故又稱“選字博彩”。猜字範圍在中國古代啟蒙用的《千字文》開頭80個中文字中進行。在公證員人監督下,每日三次開彩,每張彩票2元,最高資金可達30萬澳幣。現在白鴿票也“現代化”了,變成電腦數字開彩,把過去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改變為現代化的“用數目字來管理”,亦可謂彼一時此一時也,但數目字顯然缺少了“古典興味”,原有的掃盲功能明顯降低了。

1999年的鐘聲響遍世界之時,我猛然想到了好多年前偶然在澳門文化司署出版的《文化雜誌》裡讀到對澳門文化的一段精彩評價説:“幾百年已往的澳門歷史將變為過眼雲煙,而‘澳門文化’則要永存下去,因為‘澳門文化’不是人類不幸的棄嬰,而是東西方文明遺下的寧馨兒,它早經歷史的陣痛,已呱呱墮地,終於要在新世紀人類文化的廣闊區域佔一席之地。”(5)正如這一本已有相當國際知名度的澳門《文化雜誌》在扉頁所寫上的:“澳門就是一部文化史冊,它由兩個民族共同譜畫。”確實,澳門文化二元合璧的戛戛獨造,已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異彩四射的亮麗風景線。

【註】

(1)《澳門記略》,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出版,頁145。

(2)賈梅士,葡萄牙詩人,1553年在澳門白鴿巢公園的山洞裡寫成了《葡國魂》而一舉成名。澳門政府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公眾假期,舉行隆重慶典,即稱“賈梅士日”。

(3)李桂玲:《台港澳宗教概況》,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頁439。

(4)徐曉望、陳衍德:《澳門媽祖文化研究》,澳門基金會1998年6月版,頁6。

(5)黃曉峰:《澳門文化體現代畫會一瞥》,載《文化雜誌》1993年第二季度,頁42。

*徐傑舜,廣西民族學院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人類學家。

本冊第 11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