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康熙君臣談澳門

施存龍

時間: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七月十一日。

地點: 拜察地方行宫(拜察,山名,蒙語意即神山,在當時熱河省,今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西部,民國初設經棚縣,1945年撤,改為克什克騰旗。當時,康熙帝離北京皇宮帶領行政班子去長城口外避暑,旅途中在斷奏報和辦公。)

背景: 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已向清廷投降,康熙過去下令封鎖沿海理由已不存在。康熙派大臣石柱等人為欽差前往廣東考察肇慶、高州、廉州、雷州、瓊州、廣州、惠州、潮州等府。為考慮開放對外貿易海運,也到澳門考察。此時,石柱已北返覆命,洵皇帝面報考察經過。

記錄員: 隨行起居注官員。

上〔施按: 指皇帝〕(顧石柱)曰: 爾至廣東,想至香山,我等以為必將我輩遷移。蒙皇上降恩,令我輩不離故土,老幼得仍守舊業謀生。今又遣大臣安插沿海居民,我輩庶獲互相貿易,此地可以富饒。我等誠歡欣無盡矣! 皇上浩蕩洪仁,我輩何能酬答? 惟有竭力奉公以納貢賦,效犬馬之力已耳。”上曰: 聞香山 轉引自《康熙起居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二冊頁1202

這段看來似乎平淡無奇的君臣對話,卻向我們證實了如下澳門史事:

1)清兵武裝部隊進駐澳門,係和平接管,未曾流血。居澳葡萄牙人已改變助明抗清立場為擁清立場。

2)清代盛世康熙皇帝確曾派欽差大人到澳門考察葡人租居和經營商港的情況,考慮利用該地作對外貿易口岸和設海關機構。

3)在皇帝和大臣的心目中,澳門是大清帝國政權下的當然領土,居澳葡人視同本政權統治下的臣民。而居澳葡人亦表示願作安份守已的臣民僑居者。

4)清廷海禁令下後,沿海中國居民被迫遷離海島和大陸瀕海前沿,被嚴禁出海捕魚和駕船出海貿易運輸,而唯獨優免澳葡內遷,仍得以在原地居住和經營,所以澳葡才感激不盡。

5)澳葡也亟盼解除海禁,符合恢復和擴大他們的貿易規模。

6)清代前中期,中央政權的官方文獻稱今澳門半島為“”。也見當時任廣東省一級行政首長的巡撫之職的李士禎在其奏疏和《紀略》著作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