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中國的民間宗教與澳門的居民

喬森納·彼特*
Jonathan Porter

傳統上,中國人認識與塑造的神主要來自三大宗教:道教、儒家及佛教。 對它們的信仰整整持續了多個世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這些不同的教派共存至今。 但是大部份人受到不成文的排外教規約束,只能選擇一種宗教作為其信仰。 從歷史學的角度研究,我們可用折衷的方法將這些不同的宗教歸納稱為“中國的民間宗教”。 上面流傳於民間的一幅畫,足以代表了三大宗教的眾神。 由上至下:玉皇帝--道教的尊神,他右邊站立的是天師,左邊是真正武帝;關帝--儒家的聖人(戰神及士大夫),右邊的是他的侍衛周倉、右邊的是他的義子關平;如來佛--佛祖,兩旁的是他的主要弟子,右邊的是二郎。左邊的是白衣大士。 畫的右邊,由上至下注有,天官、地官和水官,分別代表着道、儒,佛教的諸神的位置。

據傳說,在一場海上特大風暴中,一位乘船遇險的商人被一位出現在船頭的天女從海上救起。為了報答這救命之恩,商人便在他獲救後被帶往的礁石林立的海角上為媽祖(天后)建造了一座廟宇。這傳説表明,廟宇與澳門之聯繫源遠流長。(1)

從比較簡陋的宗祠到較為宏大和富麗堂皇的廟宇,澳門市內中國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區反映了諸多眾神與各種宗教教派的複雜的等級制度。澳門的另一部份地區則反映了天主教與基督教的教階制度。雖然媽祖閣於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1年),即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居住二十年之後才正式建成,但在此之前,澳門就已有了一座聖堂,或稱廟宇,它在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之前便已建成,是澳門最為古老的一座建築。(2)

西天淨土的三寶佛像: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彌勒佛。(觀音堂入口殿堂)

信仰媽祖之起源及她作為歷史人物的一生至今仍是一個謎。人們僅僅知道,媽祖為林氏女,福建或浙江省人,生於八、十或十二世紀,其父為名不見經傳的小官吏和道教信徒。據傳說,當媽祖還年輕時,就為拯救家人及船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故此,她被人們奉為神靈。(3)

拜祭媽祖早已在海員和漁民中流行,並已在中國沿海地區廣為傳播。(4)

明朝初年,皇帝賜封媽祖,並於1431-1432年間為她豎起牌位。當時,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參加了遠航印度洋的壯舉,為了遠征合途中得到媽祖的庇佑,他命人將建在福建的一座媽祖廟修葺一新。

這些建在島中小山丘上的廟宇都大同小異。廟中供奉的神靈深受當地漁民的虔敬,因為漁民們渴望天神保知他們魚蝦滿艙,並免遭海上風暴帶來的滅頂之災。正如有關媽祖廟變遷的神話所證實的一樣,當時由於風和熱帶風暴造成的海灘十分頻繁。在海上痛失航船一直是當時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中國南海和東海上不斷遇到的一種危險。與此同時,船上裝載的那些珍貴的貨物和口糧不斷沉入海中給澳門島上的歐洲人和華了許多問題。

目前,媽祖已經不是在澳門敬奉的眾神中唯一正統的尊神了。另有一位神祇:觀音。她是佛教界的“聖人”,慈悲為懷的偶像。人們把觀音供奉在山頂之上的一座小廟裡。這表明中國民間宗教中典型的中庸之道思想。媽祖廟顯得宏敞氣派乃得益於幾座宏大的旁殿和周圍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的數量及佈局。今天,這座廟宇的外觀已同其十九世紀時迥然不同,因後人按照中國寺廟的傳統特點對它定期進行了多次修繕和改建。

另一座與天后有關的廟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一個被稱作馬交石的地方。儘管這座廟宇的始建年代不詳,但它肯定是澳門半島最為古老的廟宇之一。許久以前,此地曾是居住在附近的漁民們常來往的好地方。然而,昔日的漁村早已被如今填海造地後建起的工廠所遮掩。

在澳門的島嶼和海岸上,曾經散佈着許多為漁民和其他出海者修建的寺廟。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敬奉媽祖。在路環島西端,面朝澳門的媽祖廟一直前行,經過十字門就可看到一座十分簡陋的廟。它是為漁民們祭祀譚公(Tan Gong)神人建造的。譚公一直被奉為仙,然而,據傳說,他過去是宋朝的末代君王,也是皇家三個兄弟中最為年少者。此公卒於宋朝國破城敗的流亡時期,即1279年蒙古人攻克廣東省前夕,死時年僅八歲。從那時起,澳門和香港沿海地區的居民開始尊其為神。

包公廟大堂神位

“官方的”寺廟與澳門城市的擴展

澳門寺廟的歷史反映了澳門半島人口居住區的發展。在葡萄牙人來澳門定居以及澳門半島隨着貿易活動的增加而逐漸擴展之前,當地尚無已建成的人口居住區。當時,考慮到居民和漁民的實際因素,第一批寺廟全都建在鄉村。這方面也有例外,那就是澳門最古老的廟:觀音堂(普濟禪院)。觀音堂座落在澳門半島北部,望廈山與東望洋山(松山)之間的望廈村,當時周圍都是鄉村。望廈村是葡萄牙到達澳門之前島上唯一有集中定居的地方。觀音堂可能是由來自福建的居民於元朝(1279-1368年)修建的。然而,這座廟初建時的規模較之今日確實大為遜色。(6)

經過無數次修復與擴建、尤其在明朝(1627年)年間,這座澳門至為重要、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廟宇已達到了它現有的規模。

觀音堂共分二個殿,均設有祭壇。它是澳門最新也是最宏敞的一座專奉觀音的廟宇。左右配殿為僧舍和誦經禱告室。左殿各堂牆面上均有佛祖先人的壁龕或神位。右殿各廳則為祭祀亡靈之堂。

觀音堂主殿為大雄寶殿,其規模較小。步入殿堂便可以看到西天淨土的三寶佛像(中間一尊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右為未來佛彌勒佛)。次殿供奉另一位佛尊,人稱無量壽佛或長壽佛。後殿內的祭壇後面擉放着大慈大悲的觀音大士的神位。由於觀音身着綾羅綢緞,臉面半掩於華麗的頭飾之下,所以人們難以分辨尊身的大體輪廓。觀音大士不僅是印度佛教中慈悲為懷的佛祖,也一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至尊神明之一。在澳門,幾乎所有的寺廟內,無論其代表之教派如何,都把觀音奉為神明。也許正因為如此,那些善男信女們很難區分觀音與天后二神,甚至難以分清觀音與聖母瑪麗亞。

過去,觀音堂附近曾有一座修道院,它是政府部門和地方當局組織各種活動的中心。派遣到澳門去的中國政府官員過去常在這座修道院內下榻,他們以為這是一個享有尊嚴的地方,因為當時除了望廈以南的鄉村和中央大炮台之外,這個地方尚未成為外國人居民區。1731年,觀音堂被當作一位縣丞的官邸,他被任命為負責監督和處理日益增加的澳門居民中出現的司法問題,以及其它涉及外事務。(7)

這樣,像觀音堂一類的廟宇就具有了宗教和世俗的雙重作用。與中國許多廟宇不同,觀音堂專奉佛教的神靈。觀音堂在中國人祭拜亡靈的葬禮中所起的作用表明了先哲的儒家思想與中華佛教的深刻融合。

十六世紀(1592年)末葉,由於與日本通商,澳門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在靠近內港與望廈山北側山腳下修建了一座蓮峰廟。此後,為了有別於最初修建的觀音堂,人們曾一度把蓮峰廟稱為“新廟”。蓮峰廟面向連接澳門半島與中國大陸的海峽。當時,中國人發現蓮峰山酷似蓮花狀,蓮莖似橋,島如蓮花,故稱中間的地峽為“蓮莖峽”。蓮峰廟後面的望廈山峰被人稱作“蓮峰”也是因蓮峰廟而得名。

蓮峰廟廣納眾神,顯得比觀音堂更為寬容大度。內有觀音殿、天后殿和專門祭拜另兩位名不見經傳卻總是形影相伴之神的神殿,即金花神及婦女庇護神。(8)

正殿前為天井,由石階和高大的石欄組成。它是澳門的諸多廟宇中最能代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之範例。

擁有超自然能力的“神猴--孫悟空”與哪吒。(哪吒廟)

營建之初,蓮峰廟就因其緊靠縱貫香山(中國大陸的一個省轄市)的主要道路而顯得十分重要。這條路經過前山,蓮花莖,沿沙梨頭灣經望廈延伸至澳門市區。蓮峰廟雄踞大路一側,連接山海之間的必經之地。因此,從戰略角度看,此處是控制出入澳門半島的必經之路。往來於澳門半島的陸路交通運輸,特別是中國的官運(當時官方運輸極才利用海路),勢必都要經過這裡。蓮峰廟於公元1573年建在大約二十年前中國人在主道上修建的城門附近。於是,蓮峰廟便被兼用作官府的客棧和來澳門半島巡視的達官貴人們下榻的臨時官邸。1839年鴉片戰爭初期,此廟一度成為中國軍方召開會議和用於會晤的一個場所。是年九月,欽差大臣林則徐來澳門巡視時,蓮峰廟成為林大人從事禮儀活動以及中方與戰時保持中立的葡萄牙人舉行聯席會議的地方。1840年1月,在林則徐巡視之後不久,即派遣一名道台赴澳門任職,此人將蓮峰廟當作其官邸。(9)

在蓮峰山和望廈山的南側有一條小溪,叫蓮溪,它從田野一直流入內港。蓮溪以東有一條道路,它經過蓮峰廟並沿着海岸一直向南延伸到市區。大約十七世紀,在橫跨蓮溪的小橋附近建造了一座蓮溪新廟。此廟橫連四座,並僅留有一扇廟門。新廟內每個大殿都是由一個前廳和較寬敞的後堂構成。蓮溪新廟是澳門最為新奇和引入勝的廟宇之一。它是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教中庸思想的一個例證。廟內幾乎包容了所有人們想象、創造出來的日新靈。它是萬能的護祐神祗,保祐天下五谷豐登、招財進寶、事業興隆、求福去禍、禳解災病疫癘。蓮溪新廟內專為狂犬病受害者和為挽救失敗的婚姻設立了祭壇。此外,廟它還供奉了保祐人們早生貴子、子孫滿堂的神明。所以,人們理所當然地捐資興建了一所附屬於新廟的醫院。蓮溪新廟中殿內擺放着道家的尊神北帝,也就是人們稱之為玄天上帝的北極星。有時,祈福者將北帝與媽祖相提並論,因為北帝與媽祖一樣,都是漁民的庇護神靈。北帝信仰在華南沿海地區十分流行。廟內還有一位消除火災之患的護知神。(10)

設置在另一座殿內的火神爺顯得十分滑稽可愛。新廟中同時還設有其他幾位神祗的神位,如:公元三世紀時被奉為醫神和藥神的華陀、財神、十二生肖神、大慈大悲的佛教之神觀音,以及護國神將和文人與智者的庇佑神關帝,人們對關帝神位的頂禮膜拜同樣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

蓮溪廟正殿,觀音堂的羅漢
道教的神明“包公”(包公廟) 金花及痘母 道教的女神(包公廟) 蓮溪新廟正殿前廳左邊格外引人注目,因為那裡供奉着另一位可以稱作歷史性的不朽人物與他的幾位高徒的神像。諸神面前有一個錦旗,上書一行大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於公元629年遠遊印度取經的唐僧玄奘和他的眾高徒們成為《西遊記》這部充滿譏諷而離奇的神魔小說的主角。小說中,玄奘被稱作三藏法師,即擁有佛門三寶者;與他形影相隨的是一隻具有非凡神力的猴子、一頭丑態百出的豬和一個人。祭壇上供奉着所有這些人物的神位,其中三藏法師最為顯赫突出。那位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小神猴居中佔了一個榮譽位置。神猴形象的廣泛傳播,可能是由於他具有作為人的化身去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神力以及敢於從言辭上和思想上藐視、嘲笑現存制度的精神。祭壇左側為關帝,右側則是白馬將軍。據傳說,白馬將軍為西海龍王之子,後變為白馬將軍助三藏法師往西天取經。在許多其它的寺廟裡也分別擺放着他的偶像。(11) 考證中國的寺廟或辨明它們的用途確實是一件難事。譬如,蓮溪廟內的大堂與自成一統的誦經室可以說各不相同,整座廟宇是眾神相聚之地。儘管如此,一室一堂也可以同時供奉兩個或更多的神祗,這些神祇有時甚至可能被擺設在同一祭擅上。在望廈觀音廟內,觀音處於十分顯赫的位置,但在蓮溪廟中,北帝卻與觀音一前一後共處於同一聖壇之上,而後者處於次要位置,其神像自然比較小巧。在此情况下,觀音的服飾與媽祖的裝束十分相像,人們甚至經常將兩位神尊混為一談。在蓮溪廟內至少供奉着十九位不相同的神祗。如果算上那些名不見經傳的神靈,廟內共有一百二十三座神位。某些神龕在廟內各個角落屢次出現。總而言之,可以認為蓮溪廟歸屬道家;望廈觀音廟則屬佛。因為蓮溪廟內眾神一般都與民間流傳的道教相互關聯。誠然,此廟之中除了擺放了觀音的尊位之外,的確也與佛教有某種聯繫。 如果不是採取了道家泛神論的思想,許多與佛、道兩教無緣的神祗便不會被賦予中國民間宗教所特有的廣泛之精神內容。如,土地爺、財神、太歲等。可以斷言,今日蓮溪廟供奉的眾神和其展示的宗教精神與修建該廟之初衷不完全一致。廟宇所有至尊至上的神位和神像均可一直追溯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人們今日所見是始於一個世紀或更長時間以前的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緩慢歷史過程,這種變化過程反映了在澳門居住的中國居民,特別是後來陸續遷居此地的中國人中各種不同的信仰和利益。由於火災等原因,廟宇必須經常修繕和重建,每次人們往往按照新的設計重建新廟。因此,蓮溪廟原來所特有的古樸外觀與風格已蕩然無存。今天,蓮溪廟周圍已建起居民區,附近還有一座電影院。而昔日的小橋流水已成回憶。

媽閣廟的媽祖神位

除以上所述等級、教階外,還有專奉護城之神城隍的寺廟。(15)

最初,城隍只是地方的土地神,後來逐漸正式登上土地爺王國的第一把交椅。在某些大廟內都能看到城隍的祭壇。昔日,城隍廟曾是所有中國傳統城市的一大特徵。然而,在澳門這個幾乎歐化了的城市中,城隍廟卻未曾得到官方的特別青睞和關照,也從未起過如此重要的作用。在澳門,祭祀城隍的一個較重要場所設在望廈觀音堂附近的觀音古廟內,其中有一間專門供奉城隍的殿堂。

在中國,以往的政府總是把為一些民間的宗教偶像建寺立像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這種作法僅僅考慮了怎樣有利於國家的統治,卻損害了當地社會的利益,這是因為官方當局擔心地方社會勢力可能會對其統治提出挑戰。但是在澳門,葡萄牙官方對民間宗教的支持卻與當地中國人的作法截然不同。這些表現在對天主教會的支持。儘管如此,一旦中國官方當局的這種支持越過澳門半島與大陸的界線,就會大大有助於加強中方對當地中國居民居住區的有效控制。除了官方的支持之外,許多像媽祖這樣影響甚廣,至為重要的神祗向從四面八方來澳門定居的人們提供了一聯串認同點,並在空間與時間上畫定了一個特有的群體。(17)

祠堂和廟宇構成了任何一個中國城市的組成部分,其作用又各分為宗教與世俗,官方與個人兩部份。那些宏敞的廟宇,因其院內豎立着皇帝和官府賜封的各種榮譽標誌而具有了與眾不同的官方地位。諸多神祗、仙人,由低至高的神階與世俗社會的官僚等級制度如出一轍。(18)

它是風行於世俗人間的神界官僚等級制的一種表現方式可以如此斷完,人的生活曾被兩種並行不悖的官僚等級制度所擺佈。。中華帝國世俗的官僚等級制度有一整套可以與宗教等級制度複雜的品級順序相提並論的複雜體制,其中包括職位、職務、職權範圍、官銜和待遇。(19)

正如地方官吏一樣,當地的神祗主管着某些地方事務並在許多特殊方面對當地社會的福利事務負有直接的責任,尤其是那些世俗等級制度難以涉足的領域。比如:五谷豐登、生意興隆,或保祐人們免受自然災害之苦。如同天主教徒向當地天主教教長或官方負責重大事情登記工作的部門匯報一樣,人們定期向當地供奉的神祗通報他們生活中發生的各類大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吉凶禍福)。

就宗教等級而言,如同官僚等級世界的高官一樣,至高無尚的神祗對社會的一般福利事宜擁有很大的權力。然而,宗教等級制度位序尊卑的劃定遠不如世俗等級制嚴密精確,只是擁有比世俗等級制更為廣泛的權力。如,保祐祈福者人丁興旺、早生貴子,或禳災去病。因此,宗教等級制填補了世俗官僚等級制留下的空白,它並非僅僅是與世俗等制並存的可有可無的制度,而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世俗的官僚與宗教的“官僚”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世俗官僚的工作在前,神界“官僚”的活動緊隨其後。

特殊權益的保衛者和庇祐者:新的都市文化

最初的道家神祗總是與大自然的力量和地域緊密相聯的。如,山脈或農民和漁民的勞動以及與鄉村生活有關的內容。這些神祗中,只有少數幾位具有特殊的歷史淵源。當澳門半島還是一片峭然屹立的山丘時,它還是一片荒涼。當島上大部份地方還處於荒無人煙時,…道教神祗在此扎根並廣為流傳自然順理成章。後來,都市居民的大量湧入帶來了城市的各種職業、職務和行業,隨之而來的是一種更為複雜的都市生活;生活其間的人們更願意尋求那些由歷史人物、民間傳頌的英雄演變而成的庇護神的保祐。

在遠離鄉村的蓮溪廟以南、大炮台下方,曾有幾座寺廟。這些廟相依而立,使人以為那只是一座廟宇。這些廟宇於古城牆外,建築時間很難確定,尚不知道建廟之初此地是否已有人居住。今天人們看到的這幾座廟的外形很可能是十九世紀末葉的產物。(21)

這個區與位於貫通大炮台至花王堂教堂的城牆上的花王堂門相去不遠。因此,從蓮溪廟伸向田野的道路亦不會很長。隨着十九世紀移居澳門者的不斷增加,首批中國居民在一個靠近城牆,地勢較高的山丘上集中居住,這個區的名稱與城門名稱相同。

哪吒廟神位,幾個手執鐵環的小哪吒。

這些廟宇中絕大部分歸屬道教,也有一些專奉佛教神靈,包公廟正殿左側供奉着道教之神包公。作為正義之神的包公,原名包拯(又稱“包龍圖”),曾是一位著名法官,人稱包青天。他生活在北宋999-1062年間,當時住在首都開封。包公因清正廉潔、剛直不阿而蜚聲天下,但後來遭貪官和小人誣陷。隨後,他逐漸成了一位民間有口皆碑的英雄和維護正義之神。廟內黑臉包公身着官服,正襟危侳。然而,人們來包公廟焚香燒燭和鞠躬跪拜。主要是拜謁太歲。在另一進大殿內,太歲親率六十位星宿神,按照六十年一甲子的規律和教義,六十年中,這些神的名字都用天干和地支循環相配而稱,每位神可輪坐一次“當年太歲”的交椅。(23)

從一個人呱呱落地到六十大壽,年復一年,人的一生中每年都有一位神靈相伴;六十載一輪迴,周而復始。因此,人們可以看到大殿兩側分別排列着三十位星宿神。在此廟的另一座殿內,有專為婦女而設的神像。有大慈大悲的觀音和產婦嬰兒的庇祐神,而後者被擺放在後面的祭壇上。前邊是兩位道教神祗:金花和痘母(痘神)。在其四周設置了十八位小神像,其中多數為女性造型。他們保祐多子多福、早生貴子,保祐孕婦一切如意並祝福孩子們健康成長。這些女身神像中有的還懷抱數子。

這些寺廟居中的一座“太歲殿”專奉太歲和六十位“當年太歲”(六十年一輪回),並仿照左側殿堂建造。在主殿正門上方懸掛着被人們尊為“正一天師”和”正一教主”的張道陵之畫像。張道陵生活在公元34-156年間,自幼七歲便熟讀道家經典文章,後遁世埋名,做了避世的隱士,並在深山之中修道煉丹。張道陵發現了長生不死的仙丹並食入一粒,頓成神仙,也是由人修煉成仙的主要庇護神之一。(25)

前堂內有一門通向另一個專門供奉“寺廟之父”老太歲的廳。沿其左側走廊拾級而上,便可到遠一座位於後山的廟,此廟內供奉着卧佛的塑像。廟後高處建有另一座廟,但該廟目前已無人光顧。

位於這片寺廟建築群右側的廟由幾個廳堂組成,每間廳堂內都擺放着許多道家大大小小的神像。正門壬楣上赫然幾行大字“施將軍行台”、“呂仙人殿”、“山前”。此地名稱係因呂洞賓而得名。呂洞賓,華中人士,十八世紀時曾是一位智者並做過官,後來做了隱士,和道人。他曾多次用火龍神賜予魔劍施展魔法。嗣後他成了護藥神。

正門門廊通向主殿。居中的神龕上供奉着包公,其左右為關帝和城隍帝。他們四周有眾神相伴,其中大多數神無特別作用。僅關帝周圍就有二十一道尊小神像。

在山頂之上還散佈着其它幾座道教寺廟,它們掩映在中國人集中居住的舊城區的千百戶人家之中。其中一座是祭祀哪吒的小古廟。古廟於1850年建在炮台下面的南山坡上。1896年於大三巴教堂後面的山上建起了另一座哪吒廟。(27)

“三公子”哪吒是道教諸神中最為神通廣大,幻變莫測的一位哪吒並非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名字,而是模擬一種聲音、一聲吶喊,或是一聲不由自主的驚呼。它也可能是一個佛名的直譯。據傳,哪吒是公元前二十世紀末葉的人物。他是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並在超自然的條件下降生。幼時他曾是一個身高六英尺(1.80米)的怪物。經過與有權有勢的諸神三番五次的較量和抗爭之後,哪吒使其父母受到連累,生命處於危險之中,於是他七歲時剖腹、剜腸、剔骨削肉,還給雙親而死。從那時起,哪吒就變成一個很難對付和駕御,防不勝防的神。他時常驅動火球、舞動長矛無緣無故地與人交惡。時至今日,哪吒仍然被當作一個叛逆少年的典型和代表人物。

哪吒的確與眾不同。就像一隻猴子,他時而安份守己,時而惹事生非,製造動亂。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在那些較大的廟宇內極少能看到他與其他諸神在一起。然而,儘管哪吒在固定的神界等級制中尚無一席之地,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澳門家喻戶曉的神祗。對於虔敬哪吒的信徒們來說,他那樂於動搖現存制度的表現似乎緘默不語時,他的支持會使人感激不盡。正如世俗的秩序一樣,這種神界的官僚等級制度也不斷變得過份龐大和僵化。可以說,人們所欣賞的正是哪吒敢於衝擊並嘲笑現存制度的勇氣和魄力。

隨着澳門人口的增長,初建的廟宇逐漸被城市包圍,儘管有些廟就建中市區。這些廟宇的建築結構和社會功能亦發生了變化。日益增多的燒香戲祭者使捐增佈施的數額也大大增加,這樣才有可能進行修繕和擴建廟宇的工作,以滿足不斷增多的朝拜者的要求。從事修復工程總是修繕與擴建並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澳門的大多數朝宇都先後不斷地進行了翻建。如,觀音古廟於1867年、1894年和1908年重建;關帝古廟於1836年和1893年翻建,哪吒古廟於1898年改建。這些被重新裝修得精巧別致、富麗堂皇的古廟和後來修建的新朝是中國城市日益興盛繁榮和重要的標誌。雖然改建修復古廟的工作僅僅保留了其過去的建築結構,但那些按照更為大膽和富有想象力的設計完全重建的廟宇也得到中國官員和信徒們的認可,為此,他們捐了贈了許多鑲金刻字的營譽牌匾。這些牌匾上銘刻着溢美之辭,其內容幾乎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下半葉,即寺廟建設的全盛時期。

都市人口的不斷增長有利也有弊。很外以前,在沙梨頭區的賈梅士洞和白鴿巢花園以北的鄉村裡修建了一座土地廟。十八世紀末建成後,古廟本應面朝青洲,遠眺粼粼碧波,並映在一片綠林之中。然而,由於中國居民人口增長和不斷在海岸線上填海建屋修路,使得古廟失去了興建之初的特點。後來,這座廟漸漸廢棄不用,其中一部份被當作了私人宅邸。

在市區鄰近市場的地方也曾建造過些重要的廟宇。最早的一座是位於市中心,澳門市政廳前面板樟堂市場的關帝古廟。此廟始建於1750年,是一座擁有兩個殿的小廟。最初,這座古廟是該地區一個重要的活動中心,那些光顧市場的人們常來古廟熏香祭壇。另外,附近還有一間三街會館,這是一個由當地商人和居民組建的慈善協會。當然,值得一提的還有位於中國舊商業區的主要街道之一的草堆街。

在草堆街西端是塊被當作市場的空地,那裡建有市區內的另一座廟:康真君廟(康公廟)。這是一座由前廳和大殿組成的普通寺廟。祭壇之上,“康大真君”居中,“河神龍王”與“西山后王”分居左右。這是幾位普普通通的神靈,人們對他們知之甚少。祭壇和它前面的桌上擺滿了無數的小神像和物品。修建此廟的日期至今不詳,但以牌匾上鐫刻的字句判斷,大概可以追溯到1860年。在澳門,還有另一座康公廟,座落在望廈,但它如今已不對外開放。

包公廟裡的睡佛

其它座落在市區內的廟字均建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它們體現了最新的建築特點。昔日建廟,其周圍尚無樓宇,因此可不受諸多限制;與此相反,新建的廟宇一般因受種種限制,其環境均珓小,結構簡單。

文化的格局

如果對分佈在澳門大大小小的街道院落內的土地神、泰山神和財神爺之神位做一次調查,就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這些神位主要分佈在中國居民集中的舊城區。這些地區是由許多狹窄彎曲,不規則的街道溝通的一片片小區構成。這些街道從下環與西望洋山間的內港開始,穿過中央大炮台以南的市中心和白鴿巢花園,一直延伸到大炮台山以北蓮溪廟所處的舊區。這些舊區主要由中國人居住的老房以及葡萄牙人與其後裔混居的住宅組成。在山的另一側,沿新口岸(外港)而下,穿過昔日的鄉村到達望廈,但見一些體現澳門與歐洲風格的住宅、教堂機關樓宇和較直的街道。這裡沒有寺廟和神龕。

由於寺廟的不同風格與作用,其空間佈局最終確定了澳門中國居民住的方式和種類。一般來說,那些規模較大和修建較早的廟宇,或座落在靠近媽閣炮台的媽閣廟附近,或建在位於半島一端並與關閘相對而望的蓮峰廟周圍。望廈觀音廟和蓮溪廟等其它廟宇均建在第一批在此定居的中國人居住過的村落周圍的開闊地帶。這些廟宇主要供初來此地的中國居民、漁民、商人、農民、平民以及來此巡視的官吏們供香之用。後來,人們開始把廟宇建在中國人集中居住的區內,從而滿足了日益增長的當地人口的需要,這部份人主要由僕役、商販、店主、勞工、船工和工匠構成。但這些新建廟宇的規模受到周圍人口和各種建築等的限制。在這些廟宇裡供奉的神祗反映了那些新近從中國其它相距較遠的沿海地區移居此地者帶來的豐富多樣的偶像崇拜和民俗傳統。

在澳門現代城市建設規劃中,幾條寬闊的林蔭道從中央大炮台以北和以東地區延伸到望廈和東望洋山(松山)。這一地區供有權有勢的歐洲人、葡萄牙人後裔和歐化的中國人建造豪華別墅。這些別墅所代表的體現歐洲正統文化之建設形式與中國傳統的寺廟和廟宇建築風格大相徑庭。這樣,在澳門就形成了一條涇渭分明和實際存在的文化界線。通過這條界線,不難看出中西融合、華洋共處的情况。這裡,不僅是政治、商貿領域的交匯,而且包括了中葡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的大融合,儘管這兩種文化依舊保留着其固有的特色。甚至在大三巴堂正面用漢語書寫的先人遺訓也與基督教義之精髓如出一轍。

澳門的歐式教堂幾乎全都建在半島內地勢較高的地區,山坡和貫通其間的路旁,南有西望洋聖堂,它建在西望洋山之上,聖堂以北是風順堂(即老楞佐堂(和聖奧斯佐堂)和聖奧斯定堂。繼續向北,可見位於澳門市政廳前市中心附近地勢較高處的天主堂(大堂)。唯一一座處於鮮為人知之地的教堂是聖母玫瑰堂(又稱:多明我堂、板樟堂或板樟廟)。此堂北側,在中央大炮台與白鴿巢花園之間是大三巴堂遺址和聖安多尼堂(花王堂)。最後,在大炮台山朝向東望洋山(松山)一側山坡上,座落着望德堂(俗稱:麻瘋廟或瘋堂廟)。

如同兩條難以駕御的河流合二為一,兩種文化上存在巨大差異的世界在一條假想的,不規則的界線上相會,並使這些教堂互為相連,將澳門分為東西兩個部份。(29)

中國的宗教傳統與其在寺廟和廟宇中的各種民間祭祀方式均集中於城市的西部。至於那些西式教堂,人們當初修建它們似乎是力圖以此築起一道文化的防線。

但是這一防線同時也是一扇敞開的大門。澳門為西方文化潛移默化的滲透和影響提供了一個場所。這些影響是通過宗教、建築、語言和僑民等文化因素來進行的。有時,這些甚至傳播到中國大陸。但與此同時,傳入的西方文化也不斷與中國文化接近和融合。中西方的宗教教義與活動先後傳入澳門。澳門毗鄰中國大陸的情况絲毫沒有減少這種雙重影響的意義。澳門是連接某些歐洲人與中國人未能跨越的這兩個世界的交匯點。既使有些歐洲人與中國人未能跨越這兩個世界,他們也會在此遇到那些幸運之人。這樣,可以用更為形象的方式說,像漁民的庇護神媽祖、大慈大悲的觀音和聖母瑪麗亞這些神祗都是她們所代表的那個世界的象徵,並且都在澳門這個中西文化的交匯點上相會。

雙水譯

觀音廟的廟祝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從事多所大學的青年事務。著名的漢學家及中國歷史問題專家。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中西關係史,歐洲國家在亞洲的擴張史,中葡關係及澳門史。他的代表作爲《曾國藩的秘密官僚政治》(博士論文),《天國之天--中國的世界》及《冰島》。本文選自作者即將完成的題爲《澳門;兩個世界分界線上的文化與社會》一書。

本冊第 2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