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滿懐深情談澳門

阿爾梅達

本人祇想在這裡深情滿懷地向親愛的讀者談談自己對澳門的一些印象或者自己的某些所見所聞,儘管這遠不是甚麼詳盡和全面的分析,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使自己獲得一種輕鬆滿足感,可使那些有貪婪求知慾的讀者或那些在技術上有嚴格要求的專家讀者們獲得一次以自己的目光來進行評論的機會。

任何一個真正熱愛澳門的人,祇要認真地觀察它一番之後,就注定會愛上它的。其實我也是這樣開始愛上澳門的。關於這點讀者可從我過去的言論中得知。本人來澳門之前曾在莫桑比克工作過幾年。一早我就是根據在那裡獲得的如何觀察一個地方的經驗來看澳門的面貌。當然,就一般而言,所有初到一個地方的人總是這樣,首先祇看他想看的,祇談他想談的觀感。

本人在來澳門之前曾讀過一些關於澳門的書,從中知道過去有許多葡人在橫渡一個個汪洋大海之後,一踏上澳門這塊土地就深深地呼吸著這裡的新鮮空氣,並一下子就沉醉於葡萄牙在東方這一海岸線上建立起來的這個風景如畫的城市(包括她的土地和人民)之中。

對於這種情景我本人在來到這裡時,對此情景也沒有太多的感覺;儘管我也同所有其他葡人一樣很喜歡澳門,並帶着一種自豪感。所以我想,如果有人剛來祇瞟一眼就説澳門如何美麗如畫,甚至就説非常喜歡她了,那他再看一眼後就有產生某種失望情緒的危險,特别是當他在語言溝通上碰到了困難(比如在第一次乘坐的士與司機在溝通方面遇到麻煩)時,這種失望情緒可能還要加劇。

如果他們有了這樣的心情,當他走在市政廳前地的葡式石子路上還沒跨出幾步,一抬頭就祇看見仁慈堂展現在自己的眼前,再就是那地上的來自大西洋人穿的靴子(靴子低上帶着泥土,但他們的腳卻從未接觸到地面)在珠江三角洲揀珍珠的圖案,此外就再沒有甚麼東西可看的時候,自就會頓時思念里斯本那歷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和寬闊的王宮廣場來。

其實,各個地方有各個地方的價值;每個地方的人有每個地方的人的特點。要是你站高處向海洋方向眺望全澳門,你心中定會浮想聯翩、充滿激情的。

有人(他們至今還是我的朋友)曾經一再提醒我,説要能真正認識和領悟澳門必須運用自己靈敏的五官,必須懷有一顆真誠的心。我覺得這是千真萬確的。由於我這樣做了,所以這個城市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如此之多的東西令自己贊嘆不已,每時每刻都有如此之多的東西在吸引着我,並在我的腦際打下深深的印記。

我們置身於這個環境中,不是這個感官感到了這個事物,就是那個感官感到了那個事物,它們高雅的風格、悅耳的聲響、五彩繽紛的色顏、誘人的味兒以及各種耐人尋思的標記在我們的腦海中相互交織在一起,神話般地激動着我們的心。

如果有誰面對這一切仍無動於衷,那一定是個冷漠的人;不過,如果將來有一天他意識到這一點時必將後悔。如果有誰永遠感覺不到這一點,那他就將永遠也體會不到誠心誠意愛澳門、深情愛澳門的那種甜蜜滋味。

澳門雖然是塊彈丸之地,但這裡充滿了許許多多值得細細品味的故事。説細細品味,就是説要一點一點地看,要一步一步地觀察。

來到澳門就是擁有了認識澳門的機會;花時間去看、去觀察,就會在腦中形成概念,原來腦中的一切就會改變。如果你看到的第一個景點包含着神聖歷史的文物,那麼你就將發現它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數世紀裡來留下的真實故事,都有祇能在數百年中才能形成的尊嚴。澳門的建築是對許許多多葡萄牙歷史人物的紀念,是對無數歷史事件的記錄……而且還不僅局限於此,它還是各種建築藝術巨大特徵的體現,還是各種藝術流派相互影響的結晶,還是不少歷史運動(其中一些運動的意義必將影響到未來)的反映。

聖保祿敎堂具意大利建築風格,它是本地人同日本人合作建成的。昔日人們聚集到這裡聽葡萄牙敎民們做彌撒……如今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象徵。敎堂廢墟修復工程及新的城市建設格局是保護文物的重要舉措,受到人們贊揚,並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非總是令人滿意:水泥並非總是對昔日的石子地面手下留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一些歷史文物日益成為僅存在於人們的“描寫”之中,日益被通過協議“合法”地或未通過協議就非法地破壞掉,到處都是工地,一霎間澳門簡直成了一個大工地! 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導致四處都在令人可怕地使用混凝土,水泥灰塵彌漫在人們呼吸的空氣中肆虐,與中國烹調交融一起,以至於烤出的“野鴨”都啃不動了。我想,這是缺乏應有法規來追究有關責任所致。所以,人們在到處施工,一寸一寸地奪走土地,甚至一寸一寸地蠶食海洋! 奪得一巴掌大的土地,就恨不得建它個一巴掌半大的住房,而死後則更想霸佔更多土地……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權利這樣做。更為嚴重的是,高樓大廈雖然猶如雨後春荀拔地而起,然而並非總是符合工程質量指標的。此外,這裡還在填海,那裡又在一排排打椿,這個城市的面積已比原來擴大了許多。當然,不是説都不該建設。比如,為了把澳門同氹仔連接起來,修建了兩座橋樑;目前正在開發氹仔,看來隨即還要開發路環。

不過,好在上述那些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與本地區的發展不相協調的問題最終引起有關方面的反思和糾正。於是那些如此美麗、如此珍貴和有特色的建築古蹟又重新受到重視;它們被重新維修,粉飾一新,並作為本澳的瑰寶重新向遊人開放。

這樣一來,我們在歷史上的本來面目又得到了應有的恢復。我們不僅對澳門陸地上的古蹟進行了維護,本澳的海域也變得更加規整更加美麗了。澳門這個沐浴在海洋中的城市如今散發着股股濃鬱的海的味兒。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你站在岸邊觀賞,定會感到海水是那樣的懶洋洋,那樣的悠然自得。南灣那淡黃色的景緻映襯在周圍建築物上顯得格外迷人;建築物正面掛着的一塊塊因時間久遠而變得黝黑的招牌與四周牆壁的顏色交融在一起,給人一種十分柔和的感覺。

時間的長河和人類的傳統是對藝術家技藝和心血的祝福與回報:你瞧,那些中式屋頂與屋檐、朱紅大門及其五金裝飾、精緻的百葉窗和地板、以及門前那些考究的富有傳統特色的精細石雕是多麼妙不可言賞心悦目啊! 每當我看到這一切,就情不自禁地問自己:藝術家們到底有多大的隨意性和想象力呢?!

我們在維修這些文物之前,首先都認真地研究維修方案,制定出維修草圖,然後才用茅竹搭起網狀腳手架着手維修。我們的工作必須精細之至,以免損壞文物的任何部份,因為上面常常掛着許多牌匾,許多文人在這些牌匾上書寫贊頌名人的金色大字。

澳門許多人在為保護文物忙碌,但也有更多的人在這裡不斷地消磨時光。有些人貌似忙碌,實際上不慌不忙;另一些人則連這點假象也沒有給人留下。他們獃在某個地方,靜靜地觀賞着某塊花崗岩石板地或者某條葡式石子路,生怕驚動了它們。這些人就是這樣來打發日子的,看來從來就沒有别的方式。他們的年歲是個謎,儘管人們看上去有相當年紀了。他們的年齡價值是不能以它的大小來衡量的,對於他們來説,最有價值的是活得舒坦,天天能活動活動身子,想點甚麼法子動動腦筋,他們就怕腦子靜下來。這裡的青年人也很多,他們是這塊土地的未來,成天笑容滿臉,生活得很開心。總之,各種各樣的人就是這樣裝點着這個充滿着各種别具一格色彩斑斕的建築物的城市。他們活動在戶外,穿行於筆直的或蜿蜓曲折的、但更多的時候是狹窄的多過於寬闊的街道之中,穿行於各式各樣的胡同或小巷裡,或玩耍在無數的庭院和廣場上。

城市建設在不停地發展,但這種發展是有條不紊的,是成熟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處處從人們的實際需要出發。如果你漫步在澳門城市裡,你就會感到自己被一種有人情味兒的東西所包圍所擁抱所接納。你漫步在街道上就會覺得猶如生活在家裡;這樣的感覺祇要你置身其中就永遠也不會消失,甚至你到了那些你以前從未到過的地方也會有這種感覺。各式各樣的古玩、精巧的首飾和其它饒有趣味兒的物品,到處都有得賣。你肯定會被這些珍品所吸引,但你在其面前定會拿不定主意,因為你在這樣多的東西中不知道究竟買甚麼好,加上自己可能又不一定特別需要。這當然是一種受供求規律左右的正常反應。當你走到某街道拐角處,甚至不僅其門牌號令你摸不着頭腦,難以弄清那條街道到底在甚麼地方結束,而且還會突然聞到某種不知從哪兒飄來的美食香味兒。既然這裡有香味,那肯定有好吃的。人們常説,“肚子是沒有時間觀念的”,祇要遇上誘人的美食,無論何時都會覺得餓。當你走在街上,即使不用眼睛,祇要有個嗅覺靈敏的鼻子,你自然就知道哪兒有好吃的了。

在平時,當你漫步在大街小巷,總會不時看見有人忙碌着裝貨卸貨,大箱小箱和大框小框的物品堆放在店鋪門口,貨攤裡面坐着小販,他的雙腳從檔架子下面顯露出來,更增添了城市的情趣。

澳門的大部份街區都比較擁擠,而且越來越擁擠,其中有的不是很有生機。因此,在近年來的城市建設中,有些建築工程佔地面積有減少趨勢,但設計要求更加嚴格,城市建築風格給人以更多的新鮮感。由於擁擠,各街區之間的連接一般十分緊密,常常祇是一街之隔,或一人行道之隔。當然,這種感覺祇在舊城區才有;當你一旦進入填海區,那裡卻是另外一個天地,那裡顯得人少空間特别大,可給你一種走出了澳門的感覺。如果有時間,你還可以到新建設的一些新街區去看看,那裡你可見到許多新人新面孔,他們常獃在某些街道的拐角處,令你感到擁擠而不協調,但它卻使那些地方更有特色。你還可在那裡看到有神香賣,看到人們焚燒神香所產生的煙霧,聞到煙霧散發出的香味。這樣你定會在瞬間品味到當地風情,並可能感到如今的澳門祇有在那些地方尚抗拒着現代生活氣息。

我一向認為,本澳有些工程可能在建築設計師的最初意圖尚未在這點或那點上受到尊重,或暫時未得以實現的情況下就草率收場了。比如對紀念性建築物融和門,我就有這一看法,它的外部裝修祇是臨時性的,或者説尚未完工,它的基礎部份也還未完工,還有許多光禿禿的椿支撐着,給人的感覺是,就像一個人挽着褲腿雙腳站立在海邊似的。

近年來還在這裡或那裡修建了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紀念性建築物,不過其作用究竟如何現在還不能完全下結論,總感到在與環境的協調上、在整體結構上、在藝術上尚有不盡人意的地方。當然,這主要涉及藝術家們的藝術標準和藝術價值觀問題,我們不好妄加評論;至於建築師們的獻身精神和職業道德方面是沒有甚麼可説的,他們為使澳門無論在建築風格還是在城市建設等方面都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本人自然還想提提那些在這方面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以及幾乎是所有的負責人,是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令人們為一項傑出的工程感到自豪。

總之,澳門正在成為一個城市建築博物館,她是各種充滿情感的歷史文物的綜合見證,這在亞洲的各個地區中無疑是獨一無二的。為了保護好這些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蹟,認真嚴格的維修工作還將不停地繼續下去。祇要有利於保護文物,無論甚麼時候開始做都不晚。但願這塊土地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作為兩個民族相互理解的標誌永遠展現在世人眼前!

 

黃徽現譯

 

 

澳門白鴿巢公園地面碎石鑲嵌作品:《葡國魂》系列 (澳門)馮卓華 (1998年)

 

* Carlos Chaves de Almeida,葡國建築師。1968年畢業於里斯本高等美術學校,主要在葡國,莫桑比克和尼日利亞從事職業活動,除建築、城市規劃和設計工作外,還進行繪畫、繪圖、徽章及美術設計,曾在國內外多次獲獎。

本冊第 19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