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音樂世界》系列音樂會
初識音樂是人類第二語言

2003年12月2日至5日     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巴赫:F 大調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編號BWV 1047 (第一樂章)
貝多芬:降E 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作品55 (第一、二樂章)
柏遼茲:幻想交響曲,作品14 (第一樂章引子)
理查.史特勞斯:《變形曲》為二十三把獨奏弦樂器所寫,編號AV 142
斯特拉文斯基:《敦巴頓橡樹園》協奏曲 貝多芬:A 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92 ,(第四樂章)


指揮:劉新宇

  《走進音樂世界》系列音樂會已是澳門樂團(及其前身澳門室內樂團)的一項堅持數年的藝術教育形式。每年集中一段時間,邀請本澳各間中學的學生前來澳門文化中心,在正規的音樂會演出場所,一邊聽取有關音樂知識的講解,一邊欣賞交響音樂的現場演奏,頗受廣大師生的歡迎,迄今為止聽眾已逾兩萬人次。

  在澳門樂團2003-2004 音樂季中,澳門樂團將以“初識音樂是人類第二語言”為《走進音樂世界》系列音樂會的主題,精選了巴赫、貝多芬、柏遼茲、理查‧施特勞斯、斯特拉文斯基等著名大師的作品,讓本澳的中學生透過音樂和解說,初步瞭解到音樂在表現人們情感、傳遞人們心緒方面的妙用。

管弦樂團介紹

  管弦樂團中共有四大類樂器,那就是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每一組樂器就像一個家族。它們運用同一個方法發出大致相似的音響。弦樂器用弓拉或者用手指彈撥,木管樂器靠吹氣發聲,銅管樂器也是這樣,而敲擊樂器則以敲擊發聲。

弦樂器
  
弦樂組是管弦樂四大類中規模最大的,演奏時也經常擔當樂曲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們包含所有奏時用弓擦弦,因振動而發聲的樂器。音的高低是由左手手指在指板上按弦而產生,為使音色或共鳴良好以及配合各部份的不同性能,弦樂器必須選用不同的木材。常見的弦樂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等。

木管樂器
  
木材製成之管狀吹奏樂器,謂之木管樂器,簡稱木管。今日管弦樂團所用之木管樂器可分為三類:(一)無簧(長笛、短笛)、(二)單簧(單簧管、薩克斯管)、(三)雙簧(雙簧管、巴松管)。

銅管樂器
  
顧名思義是由銅金屬所製成的樂器。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是利用管子的長短及泛音的變化發出不同音高的聲音,而且音量大小變化特別大。常見的銅管樂器包括小號、法國號、長號、低音號等。

敲擊樂器
  
敲擊樂器是以敲打方式演奏發出聲響的樂器總稱,一般在管弦樂團中常見的敲擊樂器可分為有固定音高與無固定音高兩類:1) 有固定音高打擊樂器,包括定音鼓、木琴、鐵琴、管鐘等。2) 無固定音高打擊樂器,包括大鼓、小鼓等。
 

節目

巴哈 (1685-1750) F大調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編號BWV1047(第一樂章)
小號獨奏:大衛‧羅歐特
貝多芬 (1770-1827)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作品55 (第一、二樂章)
柏遼茲 (1803-1869) 《幻想交響曲》 作品14 (第一樂章引子)
   
理查‧史特勞斯 (1864-1949) 《變形曲》 為二十三把獨奏弦樂器所寫
編號AV142
斯特拉文斯基 (1882-1971) 《敦巴頓橡樹園》協奏曲 (第一樂章)
貝多芬 (1770-1827) A大調第七交響曲 作品92 (第四樂章)


 

曲目簡介

巴哈 (1685-1750)

F大調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 編號BWV1047 (第一樂章)
被譽為「音樂之父」的德國作曲家巴哈是西方音樂史上第一位舉足輕重的音樂家以及是史上最富影響力的音樂大師,他一生不平凡的創作成果,成為後世音樂家們的創作技巧及音樂理論的典範。《布蘭登堡》協奏曲的特點是由二至四件樂器組成獨奏樂器組,與伴奏樂器組進行協奏或整個樂隊的全奏交替演奏,其結構多由「快、慢、快」三個樂章組成,分別以一個主題為中心,用複調手法加以展開。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引用了小號作為獨奏樂器,巴哈時代的小號上面沒有按鍵,因此吹奏起來比現代小號困難。


貝多芬 (1770-1827)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作品55 (第一、二樂章)
交響曲是一首單樂章或多樂章(通常是四樂章)的管弦樂作品。被尊稱為「樂聖」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交響曲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共作有九首交響曲。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如標題所示,具英雄風格。第一樂章强勁有力、昂揚振奮,洋溢著樂觀的精神,但偶然也出現一些較陰暗的情緒。第二樂章是一首「送葬進行曲」,其銅管嘹亮、鼓聲莊嚴,充滿了法國革命音樂的特色。
 

柏遼茲 (1803-1869)

《幻想交響曲》 作品14 (第一樂章引子)
《幻想交響曲》是一部明確帶有標題、一點一滴剖析個人情感的自傳式標題音樂作品。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在《幻想交響曲》中描寫了他對女演員史密遜 (Harriet Smithson)的熾熱愛情,他將內心糾纏的愛情觀、瘋狂的痴迷情仇,在音樂中細緻地刻劃出來。曲中每一樂章講述一則故事,音樂明確描寫出場景及感情等各種情節;柏遼茲更為角色設計代表性的「主題動機」(idée fixe),並以其貫穿全曲,其別具一格的管弦樂手法使《幻想交響曲》成為十九世紀浪漫派時期的一首極重要作品。


理查‧史特勞斯 (1864-1949)

《變形曲》 為二十三把獨奏弦樂器所寫 編號AV142
1945年,年屆八十的理查‧史特勞斯為感慨戰爭帶來的破壞便創作了為二十三把獨奏弦樂器所寫的《變形曲》,這首長約27分鐘的《變形曲》充分表現了理查‧史特勞斯悲傷、憤怒和絕望的心境,同時亦流露出作曲家對過去的種種緬懷。樂曲由不歇止連續演奏的三部份所構成,包括了優美悲痛的「不太慢的慢板」開始,經由揚起悲劇性的中間部「激動地」再次回到「慢板」。二十三把獨奏弦樂器都各自展示了卓越的音樂效果。


斯特拉文斯基 (1882-1971)

《敦巴頓橡樹園》協奏曲 (第一樂章)
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敦巴頓橡樹園》協奏曲是他1937至1938年旅居法國時的作品,創作意念來自巴哈的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具有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曲中所用的十五件樂器都各具獨立性,並以多線條複音織體曲式寫成,像是一個巴哈時期的賦格曲。


貝多芬 (1770-1827)

A大調第七交響曲 作品92 (第四樂章)
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是他邁向晚年過渡期時的作品,於1812年完成創作。曲中强勁激昂的旋律,散發出一種神奇的震撼力。其第四樂章被稱為「酒神式的狂舞」,是一個舞蹈融於音樂的藝術典範。充滿田園風格開端與中段華麗的管弦樂聲交織形成出瘋狂似的陶醉境界,樂章在燦爛的尾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