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界肩負承先啓後責任
|
《少》首次上演時,
傅月美與演員合照 |
金豬報到,華劇百年。2007年是中國話劇誕生一百周年,這是一個好兆頭。集合兩岸四地(內地、台灣、香港和澳門)舉辦的“第六屆華文戲劇節”,為了配合慶祝華文戲劇走過一個世紀,特意將原定去年十二月舉行的華文戲劇節延至今年一月舉辦,為華文戲劇的發展帶來一次重要的總結與前膽。
2005年起擔任澳門演藝學院戲劇藝術指導的傅月美,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第一屆畢業生,從事戲劇工作二十多年。她說,1907年以前的華文社會只有傳統戲曲的表演,在這之後的表演方式才開始產生變化,戲劇不再只有中國戲曲的表演手法,各種戲劇加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開得燦爛。她認為中國人應該感到驕傲,中國的戲劇發展雖然只得一百年,與擁有千年文化的西方戲劇史相比差距甚遠,但是中國人卻運用了一百年的時間,拉近西方戲劇的距離。華文戲劇百周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從事戲劇和接受教育的戲劇界人士,對華文戲劇節的反應截然與觀眾大不相同。她說,因為是一百年,所以今年主辦單位計劃了很多活動來慶祝,包括十五齣話劇、學術研討會、教育推廣和銀幕上的《雷雨》等,整個一月都很熱鬧。而「香港舞台中國情」展覽則由傅月美擔任統籌,策展期間訪問了二十三位戲劇界資深前輩,她表示,前輩的說話很有啓發,綜合他們的意見,這一代的戲劇界做的是“承先啓後”的工作,責任很重大。現在為了教學,港澳兩地到處走,有時累了,也會問“為什麼?”,看到學生對戲劇的熱切追求,覺得一切都值得,她說“我們是在做播種的工作”,承接前輩的經驗,吸收再創造。
傅月美於2005年導演的話劇《少年十五二十時》,把幕前的角色都交由戲劇學校的學生擔演,兩年過後,有一半的演員去了上海、台北、香港繼續攻讀戲劇學科,這次他們專程回來為再次上演的《少》排演。華文戲劇節是兩岸四地交流學習的活動,《少》的演員在排練的時候,也形成了一種四地交流的情景,互相分享所學的經驗。為把握這次機會,綵排時間編排在白天進行,晚上則要演員去觀摩其它表演,她指出,對他們來說,除了是交流,還要是學習。
《少》能夠搬上“華文戲劇節”的大舞台上演,她嚴格要求演員要把角色演繹得更細膩,角色之間要有互動和交流,而且還要他們找資料,更深入了解角色的心情。她說,能夠代表澳門表演是很光榮的事,參加戲劇節的專家學者都會來看,並在研討會上交流意見。她指出,近年戲劇學校發展成專業和長期性的教學方針,表演班和編導班的師生相處已有兩年,建立了長期學習的教學模式,導師以正規課程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相對地演員的發展會更加成熟。
目前澳門戲劇的發展正持續成長,傅月美說,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落成,為劇壇提供了理想的表演場地,對文化和演藝活動貢獻很大,其後文化中心、高山劇場和社區文娛中心亦相繼落成,帶起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澳門暫時還缺乏充足的硬件設施。她表示,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範圍可以很廣,千變萬化,不論主流或實驗性的戲劇,都可以讓觀眾開闊視野,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