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中葉,日本長崎一直是以果阿和澳門為中心的“南蠻貿易”航線的終點站,也是當時以天主教為主導的在葡萄牙文明影響下的所謂“南蠻文化”的中心城市,有着諸多相關歷史文化遺存。本文作者於2015年1月至2月考察了這座地理大發現時代的重要都城,參觀了相關史跡,現特別就“長崎二十六殉道者聖徒紀念館”加以述論。
長崎二十六殉道者紀念館建築群。前方為紀念碑,後方為博物館,右方為教堂
長崎二十六殉道者事件
“日本長崎二十六殉道者事件”是在十分複雜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首先,自沙勿略 (St. Francis Xavier, 1506-1552) 於1547年來到日本九州開教以後,在耶穌會的主導之下,天主教在整個九州地區迅速發展。1580年,僅耶穌會一個修會在日本即擁有十五萬信徒、二百座教堂、八十五名傳教士以及一百名傳教員;九州眾多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大多從事與果阿、特別是與澳門有關的“南蠻貿易”,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和經濟實力。1580年,基督教大名大村純忠 (Sumitada of Omura, 1533-1587) 還將長崎割讓給耶穌會,長崎由此發展成為果阿-澳門-日本貿易的終點站;其次,在葡萄牙保教權的庇護下,耶穌會一直壟斷着從好望角到日本的地域廣大的所謂“葡屬印度邦”的傳教事業,雖然由西班牙統治的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菲律賓的民事以及教會當局一直想插手中國以及日本的通商以及傳教事務,但總是不能成功。1580年,西班牙與葡萄牙合併為一個國家,國王菲律普二世 (FelipeII,of Portugal,1580-1598) 仍然宣佈以往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外殖民地一如既往保持各自的獨立。在日本的耶穌會特別強調以往教宗歷次所宣佈的承認葡萄牙保教權的通諭,以此保持耶穌會對於日本傳教事務的壟斷。但是,以馬尼拉為中心的托缽僧會 (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士) 傳教士在民事和教會當局的支持下仍然極力染指日本的通商和傳教事務。1590年以前,已經有一些方濟各會士來到日本,1593年,馬尼拉當局派方濟各會士鮑蒂斯塔神父 (Fray Pedro Bautista,O.F.M.,1542-1597) 等三人來到日本,受到豐臣秀吉的接見和禮遇,這是托缽僧修會企圖打破耶穌會壟斷日本傳教事務的開始。此後幾年,方濟各會士陸續有來,他們在鮑蒂斯塔神父(他身兼方濟各會的長上和馬尼拉總督的特使)率領下以京都為中心積極開展傳教工作,包括建立傳教站、醫院、救濟院和會院,基督徒人數激增。由於鮑蒂斯塔神父出生於阿爾坎塔拉(Alcantara),人們稱方濟各會士為“阿爾坎塔拉派”。一時間,京都成為可以與長崎匹敵的另一個天主教會的中心。方濟各會士過度熱忱,同時他們過於樂觀地估計了豐臣秀吉的態度。事實上後者祇是希望發展與馬尼拉方面的貿易,以削弱葡萄牙人的影響。
同一時期,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正展開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他率領大軍於1587年統一九州以後,發現當地天主教勢力雄厚,於是對於葡萄牙人的勢力產生疑慮。同年,豐臣秀吉頒佈“伴天連追放令”,定天主教為邪教,並下令驅逐外國傳教士。不過,着眼於貿易的實際利益,並沒有完全禁止與果阿和澳門的貿易,事實上甚至沒有嚴格執行驅逐外國傳教士的決定。但是在1592年8月,豐臣秀吉設長崎為一個直接由中央政府管理的城市,並派長崎奉行管轄市政。
直接導致豐臣秀吉抓捕並處死傳教士和日本天主教徒的原因是1596年10月的西班牙船艦“聖菲律浦號”(San Felipe) 事件。該船在裝滿菲律賓的貨物以後原本駛向“新西班牙”(即西班牙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Acapulco),但是因為遭遇強烈的風暴,船隻漂流到了日本九州沿海的土佐國。艦長奧蘭達 (Francisco Olandia) 向日本的官吹噓西班牙國王征服殖民地的方法就是先派遣傳教士前往當地,將土著居民皈依為基督徒,然後再派遣軍隊到當地,裡應外合,一舉征服。他的話引起日本當局極大的警覺。日本當局將船上的貨物充公並逮捕了所有的西班牙人。方濟各會在京都的長上鮑蒂斯塔設法營救,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反而激怒了豐臣秀吉。
1596年12月8日,豐臣秀吉再度頒佈禁教令。京當局下令逮捕在京都傳教的西班牙方濟各會傳教士。當時,幕府在大阪和京都逮捕了方濟各會士七名、信徒十二名、耶穌會士三名,共計二十四名。幕府原先要排除保羅 • 三木在內的三名耶穌會士,結果因故作罷。二十四人被帶到京都川通的橋邊削去左耳的一部分,並在城內遊街示眾。1597年11月24日,豐臣秀吉下令將他們帶往長崎行刑。在半途中另有照顧耶穌會士的二人被捕,加入到殉教者的行列。他們一行人在寒冷的冬季被押送從京都出發步行, 沿途經過的城市有伏見、大阪、堺、兵庫、明石、姬路、片上、岡山、尾道、西條、廣島、岩國、德山、下關、小倉、博多、唐津、武雄、伊萬里、時津、浦上直至長崎的西阪。1597年2月5日,二十六人被帶到西阪面向大海的山丘上,上午10點左右,他們
二十六殉道者在西阪的殉難地後方為聖菲律普教堂,由今井兼次 (1895-1987) 設計
被釘上十字架,士兵用長矛刺穿他們的兩腋,二十六人全部遇害殉道。當時在場觀看行刑的群眾約有四千人。
殉道者的名單如次:
(1)方濟各•木地 (St.Francis Kichi),伊勢人,是一位日本的基督徒木匠,一直步行跟隨被捕的方濟各會士照料他們,最後被捕,加入殉道者的行列。
(2) 科斯梅•竹屋 (St.Cosmas Takeya),是尾張國人,職業為鑄劍師,由耶穌會士為他付洗,在方濟各會中成為一名傳教員,一直在大阪傳教。
(3) 彼得•助四郎 (St.Peter Sukejirõ),三十歲,京都人。他由奧甘提諾神父 (Fr.Organtino) 委派一路照顧那些被捕者,他後來自己也成為一名殉道者。
(4) 米額尓•小琦 (St.Michael Kozaki),伊勢人,四十六歲,是一名弓箭製造匠。當方濟各會士來到日本時,他已經是一名基督徒。方濟各會士在京都和大阪建造教堂時,他以自己的木匠技藝為教堂建造工程提供服務,他的兒子湯瑪斯 • 小琦 (Thomas Kozaki) 也為教會服務。
(5)詹姆斯•喜齋 (St.James Kisai),六十四歲,備前人。據說是一位為人謙遜、工作努力的修士。
(6) 保羅•三木,(St.Paul Miki),出生於四國德島縣阿波 (Awa) 的一個富裕的家庭,在耶穌會的安土神學院接受教育,加入耶穌會,成為一名成功的傳教員。他在殉道以前一直高聲向人們佈道,直到士兵將長矛刺進他的胸膛。
(7) 保羅•茨木 (St.Paul Ibaraki),尾張人,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位大名,由耶穌會士領洗入教。他的信仰曾經有過動搖,後來在方濟各會士的關心之下成長。他與家人一直生活在貧窮之中,靠製作米酒過活,他還幫助比他更貧窮的人,並向他們佈道。
(8) 約翰•草庵 (St.John Gotõ),長崎外海五島地方的人,耶穌會修士,殉道時年僅十七歲;人稱“五島的約翰”。
(9) 路易士•茨木 (St.Luis Ibaraki),伊勢人,年僅十二歲,是最年輕的殉道者。他是保羅 • 茨木之子和利奧 • 烏丸 (Leo Karasumaru) 的侄兒。負責押送被捕者的官員寺澤半三郎見他年齡太小,萌發同情之心,曾經勸他放棄信仰,但是他拒絕了。
(10)安東尼 (St.Anthoy),十三歲,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最初在耶穌會的學院裡受教育,後來則轉到方濟各會在京都的修道院裡,在步上十字架的時候,他還在唱歌。
(11) 鮑蒂斯塔,方濟各會的長上,西班牙的使節,殉道者的領袖。
(12) 馬丁 (St.Martin de la Ascensión), 西班牙方濟各會士,三十歲。當他接受去菲律賓傳教的使命的時候,他步行去塞維利亞港口 (Seville) 登船,在抵達厄瓜多爾基多 (Quito) 以後,曾經在聖方濟各廣場 (Plaza de San Francisco) 上的一所古老的修道院裡徹夜祈禱。他從美洲來日本傳教的時間很短。
(13) 菲律浦•德•耶穌 (St.Felipe de Jesús),二十四歲,1572年出生於墨西哥城,他很早就加入了該城的改革的方濟各會。他一度厭倦宗教生活離開了方濟各會,來到西班牙在亞洲的殖民地菲律賓作生意,但是不久又於1590年在馬尼拉重新加入了方濟各會。他來日本不久就在京都被捕殉道;他後來成為墨西哥第一位被羅馬教會冊封的聖徒,同時也是墨西哥市的守護聖徒。
(14) 貢札羅•加西亞 (St.Gonzalo García),四十歲,1556年出生於今孟買附近的葡屬印度巴辛(Baçaim),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印度人。他原本是耶穌會的一名傳教員。1572年7月抵達日本,開始時他擔任耶穌會的傳教員。他想成為一名耶穌會士,但是由於他是半個印度人,所以一直沒有成功。他感到極度失望以後一度經商,但是他的宗教情懷最後使得他回到教會,後來成為方濟各會士,是鮑蒂斯塔的重要的助手。他說葡萄牙語的時候結結巴巴,但卻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日語。他是印度人中第一個獲得羅馬教會聖徒稱號的傳教士。
(15) 布蘭科 (St.Francico Blanco),西班牙加萊西亞蒙特雷 (Monterey) 人,是聖馬丁的好朋友,像聖馬丁一樣,在接受徵召以後,步行去塞維利亞港口。他的性格安靜,富有智慧。
(16) 米額尓 (St.Francisco de San Miguel),五十三歲,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省 (Valladolid) 拉帕里利亞 (La Parrilla) 人。他的性格十分安靜,對人友善,人稱“沉默的人”。他在日本時一度感到孤獨,覺得自己對於傳教事業是無用之人,想回到菲律賓去。他被捕以後,一直保持沉默,直到被處死為止。
(17) 馬提亞 (St.Mathias),其年齡、出生地方以及受洗日期都不詳。原本列在被捕者名單上的是“廚師馬提亞”,但是在報名字的時候,沒有人答應,他就挺身而出。
(18)利奧•烏野 (St.Leo Karasumaru),尾張人,是保羅‧ 茨木的弟弟。他原本在青年時代是一名佛教僧侶,後來一名耶穌會修士將他皈化為基督徒。在方濟各會士來到日本以後,他成為方濟各會的熱忱追隨者。他幫助方濟各會士建造教堂、管理醫院、為購買土地與外教人討價還價。他還是一名虔誠的傳教員和誦經員。
(19) 波那文圖拉 (St.Bonaventura),日本名字和年齡不詳,京都人,自幼受洗。不久他失去了母親,他的繼母不是基督徒,將他送進了佛教的寺院。當他發現自己曾經在基督教會受洗以後,他進了方濟各會在京都的修道院。他為父親持守基督教信仰祈禱,並將繼母皈依為基督徒。
(20) 湯瑪斯•小琦 (St.Thomas Kozaki),伊勢人,十四歲,米額尓 • 小琦之子。他的父親與方濟各會有密切的關係,他一直住在大阪的方濟各會修道院裡。
(21) 榊原 (St.Joaquin Sakakibara),四十歲,大阪人。早年當他得了重病的時候在一名傳教員手中領洗,他康復以後熱心地協助在大阪建造修道院,並在修道院裡擔任廚師。他以前性格急躁,信教以後變得十分謙卑。
(22) 方濟各醫生 (St.Francis),四十七歲,醫學傳教士,大阪人。他曾經作為醫生隨豐臣秀吉遠征朝鮮,回國以後在方濟各修道院從事醫藥傳教工作。他為自己的妻子付洗並將她皈依為基督徒,他本人居住在修道院的傍邊,經常免費為別人提供醫療服務。
(23) 講道者湯瑪斯•丹生 (St.Thomas Danki),出生於京都的老基督徒,職業為藥劑師。他也是一位傳教員,把自己的小店移到天使聖母修道院 (the convent of Our Lady of the Angels) 的傍邊,靠買藥和向人們傳教為生。
(24) 約翰·絹屋 (St.John Kinuya),二十八歲,京都人,絹屋 (“Kinuya”) 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職業,因為他以出賣絲綢和布料為生。他由方濟各會士付洗入教,也住在方濟各會會院的附近,許多信徒和誦經員都喜歡穿著他賣出的色彩明亮的衣服。
(25) 加白列(St.Gabriel),伊勢人,其日本名字不詳。他原本在京都做官,後來棄官進入教會。他成為一名傳教員。
(26) 彼得•鈴木 (St.Peter Suzuki),四十九歲, 尾張人。他在三十歲時受洗入教。他是方濟各會最優秀的傳教員之一,負責管理方濟各會在京都的聖若瑟醫院 (St.Joseph Hospital)。
據文德泉神父《澳門的日本人》一書的記載:在長崎的馬丁斯 (Dom Pedro Martins, S.J.,Bishop of Japan, 1591-1598) 主教沒有獲准前往觀看行刑,他祇得遠遠地從他屋子的視窗觀看殉道者的情況。“在他們死後數小時以後,馬丁斯主教去查看了刑場。在看到殉道者是怎樣為耶穌獻出了鮮血以後,他跪了下來,口中唸殉道者的彌撒經文,在天主面前將自己託付給他們。後來,他寫信給方濟各會馬尼拉的省會長,通報他們已經殉道的消息,並應方濟各會馬尼拉與中國監理會監督之請求,寫了另外一封信,證明方濟各會與他們的同伴殉道的事情。”馬尼拉新的總督桑多瓦爾 (Francisco Tello de Sandoval) 聽到這個事件以後,派遣了一個使團前往日本,想要獲取已經殉道的方濟各會士的遺骸,並希望得到解釋以及西班牙船隻在未來免於侵犯的保證。使團於8月抵達日本。他們帶來了一頭象、華麗的象飾和馴象員作為禮物贈送給豐臣秀吉,受到豐臣秀吉很有禮貌的接待。他們請求得到殉道者的遺骸,但是遺骸已經沒有了,因為墓地的衛兵為了賺錢將一部分的遺骨賣掉了。他們祇收集到很少一部分遺骨,裝在一個盒子裡用船運回馬尼拉,但是盒子在海上遺失了。
1862年6月8日,羅馬教宗庇護九世 (Pius IX,1846-1878年在位) 宣佈將此二十六名殉道者封列為聖徒。
長崎二十六殉道聖徒博物館聖菲律普教堂、殉道者紀念碑
1962年,適逢羅馬教宗庇護九世封列二十六聖人一百週年,由日本現代建築師今井兼次(Kenji Imai, 1895-1987) 設計的日本二十六聖人殉道者博物館 (Twenty-Six Martyrs Museum)、二十六聖人紀念聖菲律普教堂 (Twenty-Six Martyrs Memorial St. Philip Church) 以及由日本現代著名雕刻家舟越保伍 (Yasutake Funakoshi, 1912-2002) 設計的殉道者紀念碑 (Twenty-Six Martyrs Monument) 落成。
日本長崎二十六聖殉道聖人博物館,設於日本長崎市西阪;西阪就在殉道者遇難的地方。這片山坡位於離長崎火車站對面步行約十分鐘的地方,它高高地聳立在一座斜山坡之上,山坡上的中央是一塊平地,再上面又是一個稍稍隆起的小山坡,這裡就是當年的行刑的地方,有一根柱子樹立在那裡,還有日本天皇種的一棵樹以志紀念。當年,殉道者在這個高地可以望見蔚藍的長崎海灣。在這個隆起的小山坡的下面,就是紀念碑、博物館和聖菲律普教堂。
由日本著名基督教雕刻家和建築師舟越保武(1912-2002)設計和雕塑的殉道者紀念碑局部
1945年原子彈的爆炸摧燬了整座城市的港口。1956年,人們在此地建立了一座公園,命名為“西阪公園”。整個建築群就坐落在這個公園裡。建築群是日本天主教會為了表彰和紀念在1597年長崎殉道的二十六名聖徒以及在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中期歷次迫害中基督教的殉道者和隱秘的基督徒而設立的。
紀念館和紀念碑不僅表現了日本殉道者在肉體上經歷的痛苦,而且彰顯了他們為信仰獻身的精神。其主題是“往長崎之路”(The Way of Nagasaki)。
博物館官方網站自述其宗旨是:一、宣揚殉道者的美德以及他們帶來的基督教的信仰的訊息;二、展現從沙勿略進入日本到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會的歷史。
博物館的外牆上面裝飾着光彩奪目的馬賽克,由建築師和藝術家今井兼次創作。
馬賽克外牆由三個主題組成:一、面向東方的一塊為“希望(Hope)”:晨星照耀着至高無上的地方,背景則是一種壓抑的色調,象徵着長崎的黎明。一束星光聚集在一棵幼嫩的樹上,這棵樹是基督的象徵,正位於牆壁的下方,往上反射的環型光環、棕櫚樹葉以及殉道者的血則代表殉道者的精神。二、面向西面的一塊則是“信仰(Faith)”: 中央如太陽般的金黃色光環中有一個紅色的心形,其間有一個大十字架代表基督,環繞著的二十六個小十字架則代表殉道者,仍然有晨星、光束、棕櫚樹以及血的主題;三、”慈愛(Charity)”:整個正立面都是這一主題,表現的是玫瑰經的主題,半隱秘在水泥的格柵之中,就像是殉道者透過監獄的格柵發出的呼喊一樣。建築物前面的柱子就像是日本古代的長矛,正是這樣的長矛刺穿了殉道者的胸膛。
博物館分為兩層,第一層是主展廳 (Main Exhibition Hall),收集了重要的教會歷史文獻和文物。文獻中有日本文字,也有歐洲各國文字,如羅耀拉以及沙勿略的信件的原本、耶穌會第三任總會長波爾日亞的四角帽、日本天正使節團成員之一中浦•朱利安致羅馬耶穌會總會長助理馬士加路也的信件的原件、殉道者的染上血跡的衣服、日本隱秘的基督徒崇拜的瑪利亞觀音像和唸珠、日本禁教以前的教會繪畫藝術作品、“南蠻傘”和“南蠻帽子”、在大分縣 (豐後) 出土的基督教墓石、“島原之亂”中基督徒的遺物以及現代藝術家關於日本早期基督徒生活的繪畫以及雕刻藝術作品。展覽按照編年歷史分為三個階段:一、早期基督教的傳教活動;二、殉道者的業績;三、基督徒在迫害時期堅持自己的信仰。館中還有播放隱秘的日本基督徒生活和宗教禮儀的錄影。
在展廳的二樓,有一座用於悼念殉道者的小教堂,稱為“榮光堂”。祭壇的中央有十字架以及梨花 (a plum blossom) 形狀的鑲嵌着彩色玻璃的窗戶。前者代表着殉道,後者 (梨花) 則是每年二月開放的花朵,因為2月6日是殉道者的紀念日,梨花的開放則是象徵着他們的生命的復活。在榮光堂中堂的兩邊,供奉者六尊瑪利亞觀音的聖像,瑪利亞觀音是隱秘的基督徒信仰的象徵,聖母也是日本天主教會最為珍視的崇拜對象。在榮光堂的左邊耳堂,安放着三大箱殉道者的遺骨;右邊的耳堂則安放着三位殉道者喜齋,五島的約翰以及三木的遺骨,這些遺骨於1610年運到澳門,1963年再由澳門教區作為珍貴的禮物再運回到長崎。
在二樓展廳東側的牆壁上是日本著名天主教畫家長谷川路可的巨幅濕壁畫〈往長崎之路〉,描繪二十六名殉道者從京都押往長崎,最後在長崎西阪被處死的場景。
長谷川路可原名長谷川龍三(1897年7月9日-1967年7月3日),是活躍於大正和昭和時代的基督教畫家,以日本現代濕壁畫以及馬塞克壁畫的開拓者而聞名於世。1910年,他進入曉星中學學習,1914年在函館的天主教西多會的特拉普派(Trappist,此派強調緘默苦修)修道院度暑假的時候接觸基督教;同年,他在曉星中學受洗加入天主教。1915年他畢業以後師從渡邊華石,學習
日本現代基督教畫家長谷川路可 (1897-1967)
南畫;1916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學習,師從松岡映丘;1921年畢業以後赴法國留學,學習西洋畫技法,主攻肖像畫。在歐洲期間,他參與了許多畫展的日本館的工作,自己也有畫作入選。回國以後,他積極參加老師松岡映丘組織的“新興大和繪會”的活動,其濕壁畫作品極大地震撼了當時日本的畫壇。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如小田急小田原線開通時,小田急電鐵的創始人利光鶴松建照私人小教堂,請長谷川路可製作壁畫,這是近代日本最早的基督教壁畫。以後,他又創作了具有日本基督教藝術的長卷〈喜多見教會緣起繪卷〉,現藏聖塞西利婭女子學院(St.Cecilia Women’s Junior College)。作為日本基督教畫家,長谷川路可一生最大的工作是為意大利奇韋塔韋基亞市 (Civitavecchia) 的日本神聖殉道者教會創作了大型內部裝飾壁畫以及教堂頂部的壁畫,為此他獲得奇韋塔韋基亞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他最後的重要工作是接受了長崎二十六殉道聖人博物館二樓展廳的大型壁畫〈往長崎之路〉的創作。1966年,他在創作〈沙勿略像〉的時候因心臟病發作住院,之後他繼續完成了博物館的大型壁畫,〈往長崎之路〉是他的遺作。
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為耶穌會歷史學家結誠了悟(Diego Yuuki)。他原為西班牙人,原名Diego Pacheco,出生於西班牙塞維利亞,1939年加入耶穌會。1948年他作為耶穌會的傳教士來到日本,一直在長崎傳教與生活,對於16世紀日本天主教會的歷史有深入的研究。他努力在日本以及世界各地探訪,尋找日本教會歷史的文物史跡,1962年以後一直擔任館長。
目前的館長為耶穌會士路卡 (Fr.Renzo De Luca)。他於1963年出生於阿根廷的 Larroque,Entre Ríos,1981年加入耶穌會,在阿根廷完成見習修士的學習以後於1985年來到日本。在日本上智大學 (Sophia University) 學習日本語言兩年以後,他去往御舟入町 (Ofuna) 教會服務。以後他又回到上智大學學習哲學兩年,並去神戶Rokko High School,然後再回到上智大學學習四年的神學。1996年,他被祝聖為神父,然後被派到長崎工作,專門研究日本教會歷史。他在九州大學 (Kyushu University) 得到日本歷史的學位,2004年3月,成為博物館的第二任館長。他著有多種日本教會歷史的著作。
與紀念館比鄰的有一座建築風格獨特的教堂,即二十六聖人紀念聖菲律普教堂,它與博物館、殉道者紀念碑以及殉道者遇害地一起,組成紀念建築群的一部分。它位於西阪小山坡殉道者遇害的原地的右邊,建成於1962年。1963年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由於位於長崎港口邊的大浦的天主堂已經被命名為“二十六殉道者教堂”(Twenty Six Martyrs Memorial Church),所以人們以二十六聖人之一墨西哥的殉道者聖菲律普耶穌神父的名字來命名這座位於西阪的教堂,通常人們也將它稱為“二十六聖人殉道者教堂”(Twenty Six Martyrs Memorial St.Philip of Jesus), 或以該地的名稱稱它為西阪教堂(The Nishizaka Church)。2012年6月8日,長崎總主教以及日本天主教主教會議宣佈它為國家至聖所
由長谷川路可創作的〈前往長崎之路〉(博物館二樓前壁)
聖菲律普教堂獨特的鐘樓,形似人類的手伸向藍天,象徵希望以及人類和天主的交流
(National Sanctuary),成為日本和世界各國不同民族的天主教徒的重要的朝聖地之一。
該教堂建築的設計師今井兼次的靈感來自西班牙建築師高迪 (Antonio Gaudi i Cornet, 1852-1926),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的現代藝術特徵。它有兩座高塔,代表着人類與天主的交流。左邊的稱為聖母塔 (the tower of Our Lady) ,象徵着人類的祈禱上達天堂;右邊的奉獻給聖靈,象徵來自天堂的恩寵降至人間。如果從裡面觀看,這兩座塔風別是藍色和紅色。如果正對着祭壇,左邊是聖母的聖像,右邊則是墨西哥殉道者菲律普耶穌的聖像。在祭壇上環列着二十六個十字架,代表着二十六位殉道者,還有希臘文的 阿爾法 (Alfa) 與奧米加 (Omega),代表天主的不朽與完美,以及天主是人類的中心,並賦予殉道者以團結和力量。
今井兼次出生於東京都赤阪區青山權田原町。1919年從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次年陞為助理教授。1926年至1927年期間為了設計東京地鐵車站,赴歐洲考察,從蘇俄、北歐斯坎德納維亞半島國家一直到西班牙、德國等地。他對於包豪斯、奧斯特貝 (Rangnar Ostberg)、斯坦那 (Rudolf Steiner) 高迪 (Antoni Gaudi i Cornet) 的建築設計尤其敬佩。他歸國以後,向日本建築界介紹這些大師的作品,也成為高迪的建築風格在日本的介紹者。1929年,日本帝國美術學院(現改為武藏野美術大學)成立,1935年因發生同盟休校事件,導致多摩帝國美術學校分離 (現改成多摩美術大學)。今井兼次赴多摩美術學校任講師。1937年,他去早稻田大學任教授 (門下有池原義郎,為建築師、日本藝術院會員和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1948年,今井因為妻子過世而受洗成為天主教徒。1965年成為早稻田大學榮譽教授。今井作品不多,主要有:一、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現改稱早稻田大學會津八一紀念館,位於東京都新宿區。二、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劇院博物館,位於東京都新宿區。三、自宅,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
紀念館前面有一座由雕塑家舟越保武設計製作的紀念碑,二十六聖人的青銅雕像一字排開作仰望蒼天的祈禱狀,他們位於在一個十字架形的背景之上,每座雕像的背後刻有二十六聖人的姓名以及光環。紀念碑本身則為淺黃色的花崗石砌成。
舟越保武與佐藤忠良同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著名的雕塑家,他是日本藝術團體新製作協會的創始會員之一。1912年12月7日,他出生於岩手縣二戶郡一戶町小鳥谷,父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早年就讀於盛岡中學校 (現為岩手縣盛岡第一高等學校),此時,他與昭和時期著名西洋畫家松本竣介 (Shunsuke Matsumoto,1912-1948) 是同學。他在閱讀了高村光太郎翻譯的《羅丹的話語》以後深受感動,立志成為雕塑家。1939年,他加入了日本新藝術團體新製作協會 (Shi Seisaku Kyokai, or Association of New Art),成為創始會員。1941年,他與松本竣介在森岡(Morioka)共同舉辦藝術展覽。舟越保武早年就讀東京美術學校(現為東京藝術大學),遇見了終身的摯友佐藤忠良,畢業以後他自學石雕技藝。1950年,他的長子在出生以後不久夭折,他深受打擊,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以後作品多以天主教的受難者為創作題材。1967年至1980年間在東京藝術大學 (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 教書,後來於1980年至1983年赴多摩美術大學 (Tama Art University) 授課。1983年退休以後成為東京藝術大學名譽教授。1987年中風,右半身無法自主活動,於是開始復健,直到去世以前仍然以左手創作。2000年2月5日因器官衰竭去世,享年八十九歲。其主要作品有:一、1958年至11962年:〈長崎二十六殉道者紀念碑〉,獲得高村光太郎獎;1964年,此作品獲得羅馬教宗保祿六世頒發的“大格里高
沙勿略木雕(17世紀)/沙勿略被塑造成為西班牙朝聖者的形象
利騎士團勳章”;二、1958年至1962年,〈原之城〉,1972年獲得中原悌二郎獎;三、1975年,〈病醜的達米盎神父〉;四、〈道東的四季-春〉,1977年位於北海道釧路市的幣舞橋;五、巨岩與花瓣。舟越保武的妻子舟越道子在文化學院任職,共育有六子,其中次子舟越桂 (Katsura Funakoshi, 1951-) 和三子舟越直木都是當代日本活躍的雕刻家。
在博物館中有大量的展品,限於本文篇幅,僅就如下幾種展品加以論述。
一、沙勿略致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 (John III)信件的原件
此信寫於1546年5月16日,地點在今印尼的安汶島 (Amboino, Indonesia)。該島是印尼馬鹿古群島南部的小島,班達海岸的北邊,盛產丁香和肉豆蔻,1513年葡萄牙人首次來到這裡,不久它成為葡萄牙人香料貿易以及傳教的中心。沙勿略在此信中向葡萄牙國王表示印度需要大量的基督教傳教士以及傳道人;同時,由於猶太人以及穆斯林的存在以及他們對於基督徒的影響,有必要將宗教裁判所引入印度:“印度的第二個需要是,如果生活在這裡的人要成為好的基督徒,那麼陛下您應該在這裡建立宗教裁判所。因為這裡有許多人並不懼怕上帝和人類尊嚴,而是按照摩西的律法以及摩爾人的信條生活。因為他們人數眾多,散佈在您的所有的要塞裡,因此這裡需要宗教裁判所以及大量的佈道人。”
二、殉道者聖人之一詹姆斯•喜齋的一塊遺骨
這塊喜齋的遺骨由信徒在殉難的地方取出,在傳教士被驅逐出日本的時候被帶到菲律賓,以後又長期保存在澳門,直到博物館建成的時候又被送了回來。它保存在榮光堂的遺骨保存室。三、“南蠻大傘”(1608-1623年間)
該傘可能是由在澳門的日本以及中國藝術家製作的,它的傘骨由竹子做成,傘面為上漆的絲綢,上面的圖畫分為三層,中間一層是具有日本特色的飛翔的仙鶴的圖案;裡邊一層則是葡萄
保存日本殉道者喜齋等人的聖骨盒由澳門教區送還給長崎教區(盒上有“大三巴”淺浮雕)
葡萄牙神父 (可能是殉道者帶) 的“南蠻帽子” (16世紀)
樹、小鳥和松鼠;外面部分則描繪有豐臣秀吉率領軍隊遠征朝鮮的場景。在早期的“南蠻屏風”中,經常可以看到從澳門來到日本的大帆船抵達長崎的港口時,有耶穌會士和日本教徒前往碼頭迎接,有人為傳教士撐着這種大傘。
四、“南蠻帽子”(17世紀)
17世紀葡萄牙神父戴的一頂帽子,據說這位神父是一位殉道者。這種帽子是耶穌會士來日本時經常戴着的,可以在那個時代的“南蠻屏風”上看到。在此展出以前,它一直保存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瑪律切納 (Marchena) 的舊耶穌會學院,博物館成立時被拿到這裡。
五、真十字架木 (Lignum Crucis) 以及環有聖徒遺物的銀盒子
由教宗西克斯圖斯五世贈送給基督徒大名有馬晴信的 “真十字架木”
由純銀和珍珠母鑲嵌的盒子,中間為耶穌被釘真十字架的木片,兩邊則鑲嵌著聖徒的遺骨。它是由羅馬教宗西克斯圖斯五世 (Pope Sixtus V,1585-1590) 贈送給九州的天主教大名有馬晴信(Arima Harunobu of Arima, 1567-1612)的禮物。
有馬晴信為日本戰國時代九州著名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名,為肥前國的領主。1579年從范禮安領洗接受天主教,取聖名普羅塔西烏斯(Protasisus)。1587年豐臣秀吉征伐九州,他與島津家族斷交,得以自保。他跟隨小西行長參加兩次侵略朝鮮得戰爭,後來成為島原的初代藩主。在他的領地,天主教會迅速發展。他積極鼓勵與海外通商,晚年被德川家康賜死。因他身為教徒,不能自殺,便讓隨從將他殺死。
有馬晴信是三位向羅馬教廷派遣時節的天主教大名之一,在1590年“天正使團”訪問教廷結束回到日本的時候,他還活着。使團在羅馬的時候,剛剛即位的新教宗西克斯圖斯五世將這份禮物託使團帶回到日本,作為教宗給有馬晴信的降福。1590年1月21日,使團在歷經八年多的艱辛航程後回到日本長崎。同年5月,使團在前往京都覲見豐臣秀吉結束以後回長崎途中,將這份教宗的禮物帶給了有馬晴信,除了這個銀盒子以外,還有一頂公爵的帽子、一把寶劍和一封教宗祝福的信。當使團抵達有馬的時候,有馬晴信下令舉行了一臺公開的音樂彌撒。
〈雪地聖母像〉 (17世紀)
六、〈雪地聖母像〉(the Image of Our Lady of Snows)
這幅聖像在長崎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裡隱藏了數個世紀,在1960年代被二十六殉道者聖徒博物館館長的結誠了悟發現。這是一副融匯東西方藝術傳統的傑作。它是用日本的顏料畫在日本的紙上的。聖母瑪利亞左邊臉上有一顆痣。它臨摹的原型非常像1591年在長崎出版的《十字架的故事》(Cruz no Monogatari or The Story of the Cross)中的〈聖母敬拜聖嬰〉(The Virgin Adoring the Child),甚至聖母左邊臉上的一顆痣也是一模一樣。但是這幅畫又具有日本的風味,它畫在一個金色的背景之上,色彩豔麗,與桃山時代的繪畫主流相吻合。聖母的眉毛是高挑的拱形的,細細的眼睛,雙下巴,嘴唇殷紅,猶如剛剛生下嬰兒的產婦,其形象體現出一種日本文化上的美感,非常接近那個時代日本婦女的肖像。她美麗的臉龐因為優美的發束更顯得突出,其臉頰和前額閃發出一種類似象牙白的光輝。此畫採用裝裱立軸的形式,裱在絲織品或者錦緞上面。在畫的上層和底部有着書寫在紙張上的書法,底部還有暗裝的木軸,以便將畫卷起來。
七、波爾日亞 (St.Francis Borgia, 1510-1572) 的四角帽
波爾日亞為耶穌會第三任總會長。他原是西班牙甘第亞公爵 (the Duke of Gandia) 的兒子,1543年繼承公爵的頭銜。不過他很早就顯示出嚮往宗教生活的傾向,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Charles V) 指定他為卡泰隆尼亞的總督(Viceroy of Catalonia)。他在妻子列奧諾拉 (Leonora de Castro) 去世以後於1546年加入耶穌會,1551年在散盡家產以後成為一名正式的耶穌會士。他是耶穌會創始人羅耀拉 (St. Ignatius Loyola) 和聖德蕾薩 (St.Teresa) 的好朋友和指導司鐸,是一位極為活躍和熱忱的教會人士。他協助建立許多學院和學校,並為建立耶穌會最重要的羅馬學院 (Collegium Romanum) 籌措基金。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為耶穌會在法國贏回聲譽。由於他的重要的廣泛的影響,他被指定負責耶穌會在西班牙、葡萄牙和印度的傳教事業。1565年,在第二任耶穌會總會長萊那茲 (James Laynez,Lainez, 1512-1565) 去世以後,他成為第三任耶穌會的總會長。他於1572年去世,1671年被羅馬教廷冊封為聖徒。
耶穌會第三任總會長波尓日亞的四角帽
八、木質的禁教牌或告示
1628年官府的告示:任何告發神父、修士、傳道人以及從國外回來的基督徒的人都會得到獎賞。它規定如果有人檢舉一名外國傳教士,賞銀五百文,一名修士或傳教員,賞銀三百文,一名基督徒則賞銀一百文。
九、用日本船的木板做的箱子
該日本船隻於1685年6月被風暴吹到澳門的海岸邊,船員則被送回到長崎。這是德川幕府時代長崎與澳門最後交往的見證。該箱子是用船的鋪板做成的,原先保存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瑪律切納舊耶穌會學院,博物館成立以後被移到館內。
十、沾染了日本殉道者血跡的中國絲綢
根據歷史記載,許多信徒在二十六殉道者死後將他們從十字架上放下來,並取走他們的遺物。有些人則將絲布抹乾或收集他們的血跡。16世紀晚期以及17世紀早期,中國的絲綢是從澳門來到長崎的葡萄牙船帶來的重要的貨品。這件絲綢衣服原先保存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瑪律切納舊耶穌會學院,博物館成立時被移到館內展出。
十一、由英國歷史學家博克塞 (C.R.Boxer)捐贈的葡萄牙船隻“天主之母”號 (又稱“恩寵聖母號”) (Madre de Deus, Nossa Senhora da Graça)上窗戶的貝殼鑲片
在葡屬印度的果阿和澳門等地,人們經常用貝殼鑲嵌在窗戶的木框中 (猶如後來的玻璃),這樣可以透光。
“天主之母”號事件是17世紀初年葡萄牙與日本貿易史上的重要環節。在1607年和1608年,由於荷蘭人的封鎖,澳門沒有船隻來到日本。1608年,有馬晴信的“朱印船”前往澳門過冬,日本船員與澳門的葡萄牙人發生衝突,雙方互有死傷。澳門的葡萄牙加比丹莫爾佩索阿(André Pessoa) 迫使日本人簽署了一份聲明以說明自己的過失。這些日本人回去以後向德川家康報告則說過失在葡萄牙人。1609年7月29日,佩索阿率領“天主之母”號來到長崎,隨船還有十二名耶穌會士以及價值一百萬克朗的貨物。數月之後,德川家康向有馬晴信下達指示抓捕佩索阿。有馬晴信因“朱印船”在澳門的經歷對於佩索阿極為憤怒,1610年1月3日,他命令以多艘小艇包圍葡萄牙船,發起攻擊,經過三天的激戰,6日夜間佩索阿在該船起火以後,引爆炸藥庫,船終於沉入大海。
博克塞 (Charles R. Boxer, 1904-2000) 是英國著名的研究葡萄牙海洋帝國史的歷史學家。他
沾染了殉道者血跡的中國絲綢
由歷史學家博克塞捐贈的“天主之母號”船上窗戶的貝殼鑲片(此船在1610年1月在長崎沉沒)
出生於英國軍人世家,1924年來遠東服務於英國軍隊,觀察日本軍事單位的活動;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在香港被俘,戰後去美國和英國任教,成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賈梅士教授以及美國耶魯大學等多家學院的訪問教授。他著有《葡萄牙擴張四百年:1415-1825》、《荷蘭海洋帝國史:1600-1800年》、《葡萄牙海洋帝國史:1415-1825年》、《17世紀中葉的葡屬印度》、《日本的基督教世紀:1550-1650》等重要著作。
十二、用稻子葉黏糊而成的耶穌蒙難十字架(為17世紀的墨西哥製品)
該十字架由墨西哥印地安藝術家製作於17世紀,以一種黏糊將玉米葉製成,極富本地文化特色,儘管基督的像是後來修整過的,但是基督臉上的表情仍然保留着原來的樣子,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十三、高山右近的青銅雕塑 (高80釐米,1966年,舟越保武製作)
高山右近 (1549-1615) 又名高山重友,戰國時代日本重要的天主教大名。他早年精通茶道,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在十二歲時就領洗入教。1573年,他成為高槻城的城主。五年之間,該地有一萬八千餘人入教。1578年以後,他隨織田信長轉戰各地,後又成為豐臣秀吉的家臣。豐臣秀吉在征服九州以後看到天主教傳播日盛,於1578年頒佈禁教令。高山右近不願背教,其領地被沒收。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度過了數十年的歲月。1614年,德川家康發佈禁教令,高山右近從長崎流亡菲律賓的馬尼拉,於同年12月21日抵達馬尼拉,四十天以後因病去世。馬尼拉教會與民事當局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高山右近奉教虔誠,日本天主教會有意將他申請列品為聖徒。
十四、“ 天正使團” 成員朱利安•中浦 (Julian Nakaura, c. 1568-1633) 於1621年9月在高津 (Kuchinotsu) 致羅馬耶穌會總會長助理馬士卡雷尼亞士 (Fr.Nuno Mascarenhas) 神父的信朱利安•中浦回國以後與其他同伴於1591年7月成為耶穌會士的見習修士,兩年以後他們發
舟越保武創作的基督教大名高山右近的青銅雕像 (1966年)
了初願。中浦在京都縣的八橋 (Yatsuhiro) 從事傳教工作,後去澳門聖保祿學院學習神學,1604年回到日本,1608年被祝聖為神父,在有馬和福岡傳教。1614年德川幕府再度下令禁教,絕大部分耶穌會神父都被驅逐,中浦決定與其他二十七名傳教士冒着生命危險留下,繼續潛伏在九州的鄉下從事地下傳教工作。有一份耶穌會士的報告這樣形容他:“他四十七歲,健康良好,在會已經二十三年;他很有才華,傳教能力很強,一直在聽告解,與高層和底層的各種社會人士都能夠來往。他的性格鎮靜而非易怒。”在1622年9月長崎的大殉教中,在一天之內有五十名基督徒遇害;同年11月1日,傳教士那瓦羅 (Pietro Navarro) 在島原被處以火刑。中浦逃過這些劫難,繼續在九州各地秘密傳教,但是此時他已經老病走不動了,由信徒抬着轎子將他從一地送到另一地,為信徒施行聖事。1632年,他被捕,受盡拷問和折磨,但始終不肯放棄信仰,於是,他父親的土地也被沒收。1633年10月18日,他受到酷刑折磨,身體被緊緊捆綁倒吊,頭被浸入到充滿水和糞便的洞中。21日,在最後遇難的時候,他仍然從容宣稱:“我就是到過羅馬的中浦神父。”
中浦信的原文如下:
最尊敬的神父:
您從羅馬的來信,我的長上在1621年6月在口之津町的港口收到了並轉給了我。這信給了我極大的喜悅。自大迫害開始以來,當局使盡所有的努力逼迫和勸使信徒放棄基督教的信仰,所有的神父都被驅逐出日本,從那時起我一直躲藏至今。我呆在這裡試圖幫助基督徒們。閣下必定聽說今年在這裡和其他不同的地方發生的悲壯的殉道,大部分的殉道者都是來自島原的高津,僅在口之津町就有二十一名殉道者,還有一些人因為傷勢嚴重而不久死去。有些人倖免於難,因為行刑者不想毀滅整個村莊的人口。我向尊敬的神父保證,這裡所有的人都是熱忱的基督徒,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面對着無數的考驗。在接奉您的信以後,我們所有的人都無比高興,將它視為最尊貴的宗教文獻,您使我們的信仰得到了堅固。這些禮物能夠使我們體會到閣下的仁愛。從您的信裡我們得知您心中掛念着日本的人民,我們感到安慰與感恩。您的來信將我帶回到對於聖城羅馬、聖父教宗、樞機主教、親王們的美好回憶之中,正是他們,在我訪問歐洲的時候給了我關心和慈愛。我感謝您親愛的神父的來信,並向您保證您的仁慈將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感謝天主,我身體健康、體魄健壯,能夠承擔耶穌會的工作。我照顧着四千名信徒,聽他們的告解,訪問這個地區不同的傳教站。大迫害仍然在繼續,年度報告無疑會提到這些事
1621年9月朱利安‧中浦致羅馬耶穌會總會長助理馬士卡雷尼亞士信函原件
情。我沒有時間可以停留,就在我寫這封信的時候,基督徒們前來告訴我應該轉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去。因為有消息說當地的領主將要開始新的迫害,目的是要掃除高津地區的基督教。我們堅信我主將賜予我們堅韌和勇氣。最後,我請求閣下在祈禱中代我們向上主求情,我將自己託付給你的彌撒。
您的卑微的僕人中浦•朱利安1621年9月21日
十五、雕刻家澤田政廣的木雕作品《臨刑前的聖保祿 • 三木》(創作於1962年)
據說保祿•三木在臨刑前看到插在木杆上的告示上寫着“這些人來自菲律賓 ”的字樣,覺得這是他最後一次向民眾作信仰告白的機會,於是,高聲向人們喊話:
你們都在這裡了,請聽我講。我不是從菲律賓來的,我出生在日本,是一名耶穌會的修士。我沒有犯罪。我被處死的唯一理由就是我宣講了我主耶穌基督的教義。我為此緣由而受死,並看到我的死會受主的降福,我感到很幸福。
在這個嚴酷的時刻,你們可以肯定我不會欺騙你們。我想清楚地和毫無疑議地強調的是:人類除了信奉基督教的真理外別無救贖之路。
基督教告訴我們要原諒我們的敵人以及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所以我原諒國主和那些為我的死負責的人。真的,我不憎恨國主,我希望他和所有的日本人都信奉基督教。
十六、踏繪
1620年,德川幕府發明了“踏繪”,命令所有基督徒每年都要踐踏基督或瑪利亞的聖像以示背教,拒絕者將被逮捕。關於這種測試辦法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荷蘭人提出的,也
由日本雕刻家澤田政廣創作的〈臨刑前的保祿‧三木〉厓木雕 (1962年)
踏繪 (17世紀)
羅馬教皇約翰•保祿二世於1981年2月26日訪問長崎二十六殉道者博物館
有人說是澤野忠庵建議的。在禁教時期,“踏繪”一直被用來迫害基督徒,在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中多有描繪。1856年在長崎、下田等港口城市首先廢除了這種測試辦法。
羅馬教宗約翰•保祿二世訪問長崎和博物館
1981年2月25日至26日,羅馬教宗約翰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 1978-2005年在位) 訪問了長崎。26日早上,教宗冒着皚皚大雪來到二十六殉道聖人博物館,陪同他一齊來訪的有日本樞機主教裡脅淺次郎、博物館館長結誠了悟以及眾多教會人士。大批信徒聚集西阪,冒着風雪參加露天的彌撒。教宗在二十六殉道聖人紀念碑前發表了著名的致辭。全文如下:
〈羅馬教宗約翰保祿二世1981年2月26日在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碑前的致辭〉
親愛的朋友們:
今天,我作為長崎聖山的許多朝聖者之一,來到這個基督徒奉獻自己的生命以印證他們對於基督忠貞的地方。他們以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方式讚美天主,從而戰勝了死亡。在這座紀念碑的前面,我虔誠地沉思,想滲透進入他們生命的奧秘中去,讓他們對我和整個教會說話;我想傾聽他們的那種在數百年以後仍然活着的訊息。像基督一樣,他們被帶到這個充滿罪惡的地方;像基督一樣,他們獻出自己的生命,讓我們相信天父的愛、聖子救贖的使命以及聖靈從不間歇的引導。在西阪 (Nishizake) 這個地方,1597年2月5日,有二十六位殉道者見證了十字架的力量,他們是第一批殉道者的豐富的收穫,在他們之後,還陸續有許多人以他們
羅馬教皇約翰•保祿二世在長崎殉道者紀念碑前的祈禱,左前為博物館第一任館長結誠了悟神父
的苦難以及生命使這片土地變成神聖之地。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24)基督徒在長崎死了,但是長崎的教會沒有死。她被逼轉入地下,基督徒的訊息從父母親那裡傳到孩子們那裡,直到教會又回到地上公開活動。根植於殉道者的聖山,長崎的教會成長起來並開花結果,成為每一個地方基督徒的信仰和忠貞的典範,以及對復活的基督的希望的表達。
今天,我作為一個朝聖者來到這個地方,為長崎的殉道者 —— 這二十六名聖徒以及後來步武他們的芳蹤的其他人,包括最近的在基督的恩寵裡被列為真福品的英雄的生命和受死向天主表達感恩。我感謝天主賜予所有那些人以生命,不管他們在哪裡,他們為信仰天主、為忠於基督救世主、為忠誠於教會而受苦。每一個時代都會產生彰顯在基督中的權能的啟迪和榜樣。
今天,我來到殉道者聖山,見證了這世界上至高無上的愛。在這個神聖的地方,所有走在生命之路上的人們都給出了一個見證:那就是愛比死亡更加強大。他們體現了基督徒訊息的精髓 —— 真福八端的精神。所有在尋找這種精神的人都會受到鼓舞和激勵,讓對於天主的愛和對於鄰人的愛來塑造他們的生命。
今天,我,約翰•保祿二世,羅馬的主教和聖彼得的繼承人,來到西阪祈禱,願這座紀念碑向現代人說話,如同數世紀以前在這座山丘上的十字架向親眼目睹的人們說話一樣。願這座紀念碑永遠向世界述說愛,述說基督!
長崎/西阪/2月26日/1981年
今天,長崎的西阪已經成為日本天主教會的一個重要的朝聖地,來自亞洲以及世界各地的朝聖者絡繹不絕。同時,它也是一個供學者們進行學術研究的地方,保存在博物館的史料,是人們研究16至17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見證。
* 顧衛民,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