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澳門獵影錄

紫風

澳氹大橋之晨 【澳門】馮卓華攝

 

蔚藍的天宇下,一艘艘豪華的水翼船像一頭頭美麗的水鳥,展開了翅膀,在水面上如飛地掠過,尾部噴出一道道乳白色的長長的浪花。

離開香港的港澳碼頭,眼看著碧綠的海水逐漸變成藍色、暗藍色;天也從蔚藍變成淡藍、灰藍色。原來船已經過落馬洲、長洲、石鼓洲、大嶼山等島嶼,進入公海了。船分上下兩層,乘客行李都很簡單,有的祇帶上一個輕巧的手提包,但衣服卻很整潔。有的婦女穿著色彩斑斕的中裝衣裳,腦後挽個圓髻,一看就知道她們是從馬來亞、泰國那些地方來的。船上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供人馳思浮想,才喝過一杯菓汁不久,澳門碼頭已經在望。40浬的航程,祇需50分鐘就結束了,回憶三十多年前,我曾數次來往港澳,一次可得一天或一夜的功夫呢。

《澳門日報》的朋友熱情地接待著我們,給我們安排了一個幽靜的住所和幾日的旅程。澳門雖是我們舊遊之地,但當年是在抗戰峰火中匆匆過境的,談不上甚麼遊興。這一回才算第一次瞭解到這是一塊怎樣奇特的地方。

像一小串冰糖葫蘆

澳門由一個半島(澳門半島)兩個離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一條長帶似的路氹公路,剖開波心,把兩個離島連貫在一起;再由一道長虹似的澳氹大橋跨海而過,把它們和澳門半島聯結起來。而在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的珠海市之間,又有一條狹窄的地帶連接著。從空中俯望澳門,真有點似一小串冰糖葫蘆漂浮在碧波蕩漾的海洋上。這三塊地方合起來才有16平方公里,人口40多萬,95%以上是中國人,自然,廣東人又佔其中的大多數。當年,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曾在這兒開過醫館,抗英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在這裡留下過腳印。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也是16-17世紀西方傳敎士利瑪竇、湯若望第一次踏入中國的門檻。這裡有古老的堡壘、敎堂、寺院,也有20世紀嶄新的建築群……

敎堂、堡壘、寺廟

才下榻旅舍不久,我們就先後登上了半島最高的山峰——東望洋山和西望洋山。澳門其實沒有高山,最高的東望洋山也祇是海拔90多米的小丘陵罷了。但在山上卻看到了古舊的敎堂、破落的堡壘和中國海岸上歷史最悠久的燈塔之一。它從1865年9月中的一天開始發光以來,一直照耀到如今,為遠航者指點方向。在西望洋山上,也看到小小的一座天主敎堂。堂前空地上立著一尊聖母雕像,凝神面向東方眺望。當地人稱之為“望海觀音”。

從西望洋山下來,往東北方走,穿過店鋪密集、人煙稠密、鋪著石板、保留舊時模樣的狹窄街道,再經過高樓林立的新興繁華市區,不久,一座莊嚴宏偉的巨廈就矗立在眼前。可是仔細一看,這宏偉的建築物祇殘存著一堵碩大而陳舊的前壁,其他都已一無所有了。給我們當向導的小陳説: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大三巴牌坊,一間17世紀的敎堂經過大火後的遺蹟。”然而就是這一塊僅存的前壁,也以它精工的雕刻藝術吸引了不少遊人的目光。牌坊頂上有一個十字架,下分三層,每層壁龕都供着一座銅像。中間頂上有一隻圍繞著日月星的銅鴿,銅鴿下面,供着幼年耶穌的雕像,旁邊還刻著釘死他於十字架的工具。再下一層,是天使和花束簇擁著的聖母雕像。這些都是澳門當年的巧手工匠所鑄造成的。中國的勞動者在這上面澆了多少心血啊!

在牌坊東邊有記錄著17世紀初葉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戰爭陳蹟的大炮台城堡。炮筒已銹跡斑斑了。炮台現改為氣象台,登臨其間下望可以看到這座古堡的原來輪廓;縱目遠眺,則整個澳門半島鱗次櫛比的屋宇以及珠海邊界的景色,都盡在眼底了……

比這一切更具古香古色的,是媽閣山下的媽閣廟,位於半島西南角,建成已五百多年。廟內供奉著漁民和水上人家的至尊女神——娘媽,香火很盛。每年舊曆3月23日,漁民就紛紛為她慶祝壽辰。我們緩步踏入橫書“媽祖閣”三字的廟門,看到一些善男信女正在拈香下拜,顯出一派虔誠的樣子。廟內有一塊巨石,刻著“蒼山峨峨,碧海回波,仗我佛力,驅一切魔”的字樣。還有一座色彩絢爛的中國帆船巨型浮雕。船下波濤洶湧,船上彩旗迎風飄揚,其中有一面旗還寫著“利涉大川”四字。神話傳説,那是娘媽乘著從家鄉福建出海、歷盡狂風惡浪後安然抵達澳門的船。娘媽到了澳門之後,就是從這裡安步登上媽閣山,在山頂上白日飛昇的。關於娘媽的傳説是多式多樣的,在一些地方,她還被稱為天后。在澳門,天后廟就有七、八間之多,可見早年作為漁港的澳門對她是怎樣推崇的了。

澳門被西方人稱為“馬交”(Macau),也和這座古廟有關。傳聞葡人初到澳門,從這裡上岸,曾問這是甚麼地方,當地人回答説“媽閣”。馬交就是媽閣一音之轉。

大三巴前地葡中友好銅塑(1994)

〔澳門〕馮卓華攝

和媽閣廟有着同樣長遠歷史的,還有一座和它鄰近的普濟禪院,俗名觀音堂,建於明代,至今外牆頂部屋檐和屋頂還鋪着明朝的琉璃瓦片。蹲在大雄寶殿兩旁的石獅,用花崗石雕成,獅口內的石球可以轉動,傳説將石球向左撥轉三次,可以帶來幸運。恰巧,我們碰見一位戴著太陽鏡穿時裝的姑娘正在伸指撥動,那專注的神情,使人忍俊不禁。堂內庭院深廣花樹蔥蘢,最奇特的是有一座盆栽,枝幹回環曲折,長成一個“壽”字。還有一株老樹,盤根錯節,四條樹幹連結在一起生長,成為一些情侶嚮往的連理樹,不少人在樹下雙雙拍照留念。

1844年,美國迫使清政府締結的望廈條約,就是在這園中的一張石桌上簽署的。石桌後方。還留下一個亭碑,簡記其事。從觀音堂出來天色已晚了,匆匆巡禮過林則徐當年駐節的蓮峰廟,祇記得那裡供奉著神農氏和倉頡等主管醫藥和文化的神聖,其他就不大記得了……

美麗的海灣

一個曙光初現的早晨,我們的車子迎著初夏柔軟的海風,向着氹仔和路環疾駛。長達2500米的澳氹大橋和2200米的路氹公路,帶給我們的是無限遼闊的海空和一片片鋪金織銀的波光雲影。

氹仔島和路環是澳門的鄉間,有着廣闊的曠野、樹林和高於東望洋山的峰巒。濃蔭小路和中國式的村莊、農舍,保留着東方色彩的田園風味。間中也出現古老、闊大的葡萄牙式建築物和19世紀的敎堂;還有小型的佛寺和漁民聚居的漁村。一艘艘泊在偏僻海灣的漁船和舢板,就是漁民簡陋的家。氹仔一向以製造炮竹著名,有頗具規模的炮竹廠。澳門居民過去也多從事炮竹、神香、火柴三大傳統手工業,但現在則為製衣、電子、針織業所代替了。此間的製衣廠正在擴建。可是外來人感到興趣的,除了賽馬車場之外,卻是那美麗的海灣。

位於路環東南面的黑沙海灣,有著寬廣的半月形沙灘。一排排潔白的浪花自遠而至,不斷地沖刷著沙灘上閃亮的黑色沙粒,發出鼓樂一般雄壯的音響。盛夏未到,遊人還少。人們説,沙粒變成黑色是由於包含著某些礦物質的緣故,這個留待地質學者研究吧。

竹灣在路環之南,海水因受珠江影響,略帶泥黃色,風景也很優美。沙灘盡頭設有葡式餐廳和露台,閑坐其間可以遙望藍天白雲和遠山帆影。

路環之北,還有一個九澳灣,據説那兒曾是海盜出沒之所,故又名海盜灣,沙粒異常潔白可愛,環境清幽絕俗,往往使遊人流連忘返。

我們走馬觀花地逛了兩個離島,在氹仔菩提園吃了一頓有炸生蠔的齋飯,到黑沙灣聽過濤聲,在海灣拍過照,還在竹灣葡國餐室喝過下午茶,也算初步領略了島上的自然風光,再循原路回到澳門時,已經燈火萬家了。

東方的“蒙特卡羅”

車子剛剛滑下澳氹大橋,要進入澳門的一瞬間,祇見岸邊的海水全給燈火染成五顏六色。無數彩色的光柱在水裡顫動著,搖曳著。首先映入眼簾,有著極大一片倒影的是岸上一座狀如圓柱、頂上裝嵌著一組華燈的大廈。我心裡正想: 這是甚麼地方呢? 嚮導小陳已指點著説: “瞧,這就是著名的葡京酒家,裡面有盛大的賭場。你看,它的外形多像一個鳥籠哪,人們都説,進去的人就像鳥兒入籠一樣,再也出不來的咯。”

我們聽了,不由得悚然震動。早知道澳門有“賭埠”之稱,但賭場如此的宏偉,還是第一次目擊的。小陳又繼續開腔了: “你看到它左側的兩座高樓嗎? 像甚麼? ……”

我回答説: “看是看到了,像甚麼? 兩個直豎的火柴盒嘛。”

澳門聖保祿敎堂遺址前地雕塑作品: 少女與狗

〔澳門〕馮章華攝

“不對,”他糾正我説,“像兩把刀子,兩把豎立的剃刀,把進進出出的人都刮光! ”

我的心不由得一沉,這個比喻多生動深刻啊!

“還有比這更豪華的賭場嗎? ”

“有的,還有一座叫做‘水上皇宮’的賭船建在水上,人們稱它為‘賊船’。”

鳥籠、刀子、賊船……真是天才的、幽默的構思呀!

“難怪人們把這個地方叫做東方‘蒙特卡羅’了。”我恍然大悟。

“我們把它叫做‘梳打埠’,”他再一次糾正了我,微笑地解釋道,“因為它像梳打水般把人們的錢袋洗得乾乾淨淨……”

“噢,噢……! ”我説不出話來了。

在這些賭場裡有著層出不窮的賭法,包括甚麼百家樂、廿一點、輪盤、番攤、大小、吃角子老虎機、金路彩票等等,還有賽馬、賭狗、回力球、大賽車等五花八門的把戲。一些遠來自歐美、近來自東南亞的賭客,在這裡找到了他們尋歡作樂的天堂,也找到了他們通向傾家蕩產的捷徑。人們説,這些來往頻繁(每半小時對開1次)高速度的水翼船,就是為了適應這些人的需要應運而生的。

在這塊土地上流傳著無數賭客的傳奇故事。

香港有一些好賭的家庭婦女,在丈夫上班後,裝作提個菜籃子出門,其實是搭水翼船來到澳門下注。如果輸得不太慘的話,黃昏,她們又搭船回去燒晚飯了。但是,十賭九輸,賭場常是悲劇發生的地方。就在我們居留澳門的幾天裡,報上就登出了一則女港客因賭輸服毒自殺的新聞。原來這位女賭客來到澳門後,連續賭敗,一再向高利貸者借款下注,最後連回港證件都押給了人家,結果又輸了。在債主追逼而又無法回港的情形下,她才服下大量安眠藥的。後來,聽説雖獲救了,但後事如何,仍得聽下回分解。不少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陷入火坑。有的家長因兒子不肖,好賭破家,憤而登報脱離父子關係;也有的夫妻因此反目,宣佈離婚的;也還有些青年男女,為了戒賭,一時性起,截指起誓的。最近報上就登了一則少女斷指疼痛難忍到醫院求醫的消息……

可是,澳門的賭風雖如此猖獗,而當地的勞動者,一般工薪階層卻很少參與。因為物價在不斷飛漲,生活的重擔已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了。一般人除了本職以外,都要加班或兼職,才能應付過來。聽説,有一家報社的校對組長,夜裡在報社上班,白天到一個樂隊當吹鼓手,逢著紅白喜事,就穿起號衣,到街上吹吹打打,有時就在他任職的報社門口經過。那報社的經理覺得面子上不好看,要他辭掉兼職,不然就要他滾蛋。他苦惱得很,後來想出一個對付辦法,逢著樂隊要經過那間報社門前就遠遠躲開,等到過完了才歸隊。還有一位中學語文敎師,為了養家活口,上午在學校上課,下午到一間報社當副刊編輯,夜裡到跑狗場賣票,如此這般像一個風車似的轉個不停。這些人窮年累月的所得,還不夠闊老一次的賭注呢。

澳門也和香港一樣,貧富極之懸殊。有在摩天樓上吃喝玩樂的富豪,也有棲身於一葉舢板的水上人家。古老的敎堂和寺廟星羅棋佈,娘媽和聖母同樣受人膜拜。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迷信落後往往聯結在一起,我們看到一些焚給死者的祭品中,竟也夾有紙製的水翼船、電冰箱之類的東西。除了形形色色的賭博之外,搶金鋪劫銀行和離奇盜竊案在這裡幾乎沒有停止過。色情讀物和裸體艷舞也大行其道。自然,在荒淫無恥的另一面,也有著嚴肅地工作的人們,更多的是胼手胝足的勤勞大眾。

澳門同胞中,大多數人衷心地關懷著祖國的四化建設。祖國的強大,使他們在外國人面前挺起腰桿來了。有的還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慷慨解囊。澳門一向缺少淡水,近年又需要增加電力,親愛的祖國向他們伸出了援手。來自珠海市的清悠悠的自來水——祖國大地的乳汁啊,解了多少人的渴,滋潤了多少人的心! 那強大的電流,又給他們增加了多少光明和熱力! 還有,那天天來自灣仔,盛滿姹紫嫣紅的鮮花艇,又給家家戶戶添上彩色和芬芳! 飲水思源,澳門同胞的心是嚮往著祖國母親的啊。

 

(寫於1983年11月)

*紫風(1919-),秦牧夫人,原名吳月娟、吳紫風,廣東台山人,散文作家,中國作協會員,曾偕秦牧兩次訪問澳門。

本冊第 201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