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澳門印象記

陳衍德

1995年12月,筆者與兩位同伴到澳門作短期社會調查,工作之中和工作之餘走訪、遊覽了澳門的一些自然和人文景觀,又從有關人士那兒瞭解到一些情況,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剛到澳門,第一個想去的地方是大三巴牌坊——被譽為澳門象徵的名勝。我們沿著以鵝卵石鋪成的古老而狹窄的街道,繞過幾個彎,眼前便是屹立於小山岡上的大三巴牌坊了。説是牌坊,僅是形似而已,其實那是聖保祿敎堂的前壁遺蹟。這座竣工於1637年的天主敎堂,於1835年被大火焚燬,而其前壁卻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迄今屹立而不倒。牌坊的精華在於其寓意深刻的精緻浮雕。牌坊共四層,其上為一聳立著十字架的三角頂飾。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第三層上的兩幅浮雕,一幅是正在祈禱的貞女腳踏七首龍,並有中文銘文“聖母踏龍頭”;一幅是被箭射穿而倒地呻吟的女妖,亦有中文銘文“鬼怪誘人為惡”。我們當時祇是感到驚奇,事後聽澳門大學的譚世寶先生談了他研究得出的結論: “聖母踏龍頭”源於佛經裡的“觀音踏龍頭”,而“鬼怪誘人為惡”亦出自佛經的女色誡。我們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天主敎傳入澳門後已深深打上了佛敎的印記。東西方文化融匯於澳門,於此可見一斑。

澳門另一處最吸引人的古蹟是媽閣廟。這座供奉媽祖的神廟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背山面海,殿宇錯落有緻,曲徑繞山,花木掩映,巖石縱橫,景色清幽。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媽閣廟,相傳為福建漁民所建,而葡萄牙人稱澳門為Macau,亦由閩語呼媽閣廟之音譯而來。廟內有一稱為“帆船石”的摩崖石刻,所雕刻的海船,船首兩側錨孔均繪著圓形的大雞眼圖案,分明是閩式的大眼雞海船! 帆船石上還赫然刻著“利涉大川”四個字,豈不蘊含著數百年來東南沿海商民奔竟趨利的創業精神? 而這一內涵又與葡萄牙民族傳統的航海開拓精神頗有相鍥之處。澳門媽閣廟為中外人士所共同景仰,正是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會通的必然表現。這也許是媽閣廟給予人們的最大啟示了。

媽閣廟前開闊地的兩側,一邊是一幢兩層歐式建築,它原是成立於1987年的澳門海事博物館的展廳,現為該館的辦公樓;另一邊是一幢三層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它是澳門海事博物館的新展廳。這兩座建築與媽閣廟成鼎足之勢,加上近在眼前的碼頭和船隻,構成了一幅以海洋為主題的,古今交融中西薈萃的畫卷,觸人心弦,啟人幽思。

我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海事博物館裡展出的各種實物、模型和圖片。漫長的人類航海史被濃縮在這有限的空間裡,使參觀者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從事一次富於感性的巡禮。博物館裡安裝了視聽設備,放映錄像和幻燈時均配以數種語言的解説;由機械驅動的航海故事動態展示,有如多幕的木偶戲那般富於情趣。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黃潔嫻小姐、安碧濤(Ana Brito)小姐及杜瑪莉(Olimpia Pinto)小姐始終熱情地陪著我們參觀,除了解説之外,還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使我們在參觀之餘感受到親切的縷縷溫馨。

澳門海事博物館的特點是重視民俗文化的展示,在底層展廳裡,用相當多的實物和照片展示了澳門本地漁民在民俗節慶裡的種種活動。有一套彩色的紙製服飾,據説明那是媽祖的服飾,在天后誕辰日當天漁民象徵式地焚燒之以表崇敬;又有一組照片,展示漁民對其愛戴的另一位神祇——朱大仙的祭拜活動,他們把船隻並排聯結起來,於其上設祭崇拜,還大擺宴席,以慶神誕。所有這一切對於參觀者來説,都是既有趣味又有敎益的。

漁民生活顯然是澳門海洋文化的重要層面,為此我們又走訪了澳門漁民互助會,其會址在河邊新街李道巷的一座公寓大樓內。互助會的理事長馮喜先生和副理事長冼多安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從兩位長者的侃侃而談中,我們瞭解到,成立於1958年的澳門漁民互助會,是一個為漁民謀福利的民間組織,同時扮演著代表漁民與政府溝通的角色。漁民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海上作業的風險大,故有組織起來之必要。兩位先生説,澳門漁民在80年代以前都是水上居民,之後才上岸陸居。出海捕魚,天氣變幻無常,魚群去向也難以預料,自然得求助於神明。漁船出海和返航都要先駛往媽閣廟前的海面燒香祭拜,撒網捕魚前也要懇求媽祖賜予好運氣,每遇風浪,更要祈求媽祖保佑。透過這些樸實的習俗,可以看到海上生活的艱辛,也可以感觸到這些常年與大海搏鬥的人群的內心世界。

海洋文化固然是澳門的特色,可是使澳門聞名於世的卻是它的博彩業,難怪人稱沒有去過葡京娛樂場——澳門最大的賭場——就不算到過澳門。當你走進這座造型別緻的建築,看到無數男女在昏暗的燈光下如痴如醉地沉迷於令人眼花繚亂的各式賭博之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押注者擔心,為贏者喝采,為輸者嘆惋。然而從賭博者的臉上,你又分明看到他們來到這裡決不僅是為了錢的輸贏,是尋求刺激抑或是自我表現,一時卻難於説清。

龍舞(澳門市政廳前地) 〔澳門〕馮卓華攝

 

澳門的搏彩業興起於19世紀50年代。由於香港取代澳門成為對外貿易大港,澳門經濟衰落了,博彩業便應運而生。然而直到1937年,澳門才有了政府批准的專營賭場。1961年葡萄牙政府准許澳門以博彩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娛樂”,使賭博獲得了合法的地位。1962年5月,以霍英東、何鴻燊、葉德利等人為主要股東的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取得了澳門博彩業的專營權。澳門政府從中收取的特別博彩税,在其年度財政收入中佔了很大的比重,1985年為40%,1991年為30%。可以説,博彩業成為澳門政府財政的主要支柱。

然而世界在變,澳門也在變。在東亞經濟崛起的大潮中,澳門也不能置身事外。本世紀30年代,澳門的工業以食品加工、火柴、爆竹、神香為主體。到了60年代,澳門開始向以紡織業、製造業為主的多元化工業過渡。進入80年代,紡織和製衣業產值雖仍佔接近澳門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二,但比重已有所下降,其他行業如玩具、電子、機械等迅速趕上來了。近年來重工業也有所發展,如水泥廠已建成投產。一幢幢廠房正不斷聳立於先前的荒郊原野。田園風光的逝去雖令人惋惜,卻是工業化的必然代價,澳門看來也不例外。

建築和房地產業的發展是澳門另一項令人矚目的成就。80年代以來,二、三十層的高層建築不斷落成,站在氹仔島上眺望澳門半島,祇見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堪與香港中環的高樓群媲美。數項填海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轟鳴的機器聲讓人感覺到時代脈搏的震動。伴隨著建築業的發展,澳門的房地產市場也日益繁榮。港澳房地產業人士指出,目前澳門樓價每平方英尺約為一千元,祇及香港的四分之一。隨著澳門經濟的起飛,其樓市的前景將日漸看好。

澳門變了,原先旅遊博彩業獨領風騷的局面,正讓位於建築房地產、紡織製造業、旅遊博彩業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後者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原先吸引遊客的主要因素是賭博,而今各名勝古蹟的開發,使文化也成為遊客嚮往澳門的重要因素。當然,博彩業仍是澳門經濟舉足輕重的台柱,祇要看看遍佈全城的賭場以及賽馬、賽狗場(那是另一種形式的賭博)就可以感覺到這一點。但是,博彩業收入所佔比重的下降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紡織製造業和建築房地產業正蒸蒸日上,不僅已成為澳門的兩大經濟支柱,而且有後來居上之勢。澳門這一著稱於世的賭城蜕變為多元經濟、富於文化氣息的新型城市,看來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1994年建成的新澳氹大橋便是澳門經濟騰飛新時期到來的象徵,這座連接澳門半島和氹仔島的大橋連引橋共長5,500多米,寬近20米。從遠處眺望,祇見橋的中部兩個大跨度弧拱在天穹下繪出了美麗的流線,而橋的兩頭則在水天一色的背景下伸展出平滑而傾斜的直線,壯觀中給人予美感,輝煌裡顯現出穩健。入夜後,橋燈刷亮,如連串明珠,如巨龍騰躍,把海面裝點得璀璨可愛,昭示著澳門的錦繡前程。

我們抵澳之際,正值澳門國際機場落成慶典舉行之時。這一耗資十二億美元歷時四年建成的機場,堪稱跨世紀工程。慶典極一時之盛,賓朋冠蓋雲集,為世人所矚目。長度達數公里的鞭炮爆響,把熱烈的氣氛推向高潮。當我們在新澳氹大橋上驅車急駛時,明媚的陽光,泛藍的海水,銀白的建築,無不使人心醉。我不禁心中讚嘆: 澳門再也不是不起眼的彈丸之地了,她將在強手如林的東亞佔有一席之地。

澳門春節景象(澳門市政龐前地) 〔澳門〕馮卓華攝

 

澳門之行結束前,我們登上高踞於市中心的中央大炮台。極目遠眺,祇見古老炮身的背景盡是林立的高樓,那城堞之間的小小空間,仿佛是悠遠的時間隧道,從古到今的歷史凝聚於此,傳統和現代也在此融為一體。澳門即將翻開其歷史上新的一頁,這新的畫卷必將集古今中外之精華於一圖,從而使她比以往更加異彩紛呈!

(1996年春於廈門大學)

*陳衍德,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敎授,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本冊第 20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