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南中國海上的“新會島”
——晚清愛國將領林國祥“巡航西沙”始末

黃柏軍

     據《新會縣誌續編》等多種地方史料記載,廣東新會籍晚清愛國海軍將領林國祥,於清朝宣統元年曾經領命指揮廣東海軍,與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視察、巡航、勘察南中國西沙海域諸多島嶼,採集有關情況,撰寫調查報告,並一一給西沙系列島嶼命名,鳴炮昇旗,向世界宣示南中國海系列島嶼為中國疆域固有領土。因此,為表彰林國祥率軍航海保衛疆土的重大功勞,清政府把南中國海上一個島嶼以林國祥的籍貫地廣東新會命名為“新會島”,並勒石紀念。由此可見,對於南中國海域轄區內島嶼的保護和勘察,從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曾停止過,而這些就是南中國海系列島嶼屬於中國領土的鐵證之一。本文主要論述林國祥“巡航西沙”勘察活動始末及其對當時和後世的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

     時間跨進2013年,中國的南方海域顯得頗不平靜:我國所屬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與比鄰的幾個東南亞國家接連發生了領土紛爭。

     如果我們要和外國人論證南中國島嶼海域領土的歸屬,關鍵是要拿出證據來說話,就首先要追溯從古到今銘刻在南中國海域各個島嶼上的“中國歷史”和“中國足印”。

     筆者最近查閱地方史料發現,廣東省新會市(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地方史志《新會縣誌續編》“人物傳”一欄記載:廣東新會在晚清時候出了一位愛國海軍將領林國祥,此人曾經領命指揮清朝海軍協助李準視察、巡航、勘察南中國海域諸多島嶼,採集有關情況,撰寫調查報告,並一一給島嶼命名,向世界宣示南中國海系列島嶼是中國疆域固有領土。因此,為表彰林國祥率軍航海保衛疆土的重大功勞,清政府把南中國海的一個島嶼以愛國將領林國祥的籍貫地廣東新會命名為“新會島”,勒石紀念云云。(1)

     由此可見,對於南中國海域轄區內島嶼的保護和勘察,從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曾停止過。這些就是南海島嶼屬於中國領土的鐵證之一。為了探究廣東新會人林國祥率軍遠渡南海視察西沙事件的始末,筆者沿着地方史料的若干線索,翻查更多古籍資料,追尋林國祥百年前的西沙之行,為今天仍處於紛爭不休的南中國海域系列島嶼寫下一個“我們屬於中國”的歷史根據,寫下一聲“我們屬於中國”的歷史呼喚,寫下一句“我們屬於中國”的歷史聲援!

     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與南中國海領土的重要戰略意義

     2012年,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佈了一個不尋常的決定:南中國的疆域又多了一個行政地級市—— 中國海南省三沙市。

                                三沙市位置圖 (百度圖片)

 

                               西沙永興島 (百度圖片)

     一個國家調整自己的行政區域本來是很尋常的事情,但是中國成立海南省三沙市卻吸引着世界特別是亞洲各國的關注。海外新聞媒體報導說:“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這一舉措震動了整個東南亞乃至世界。”她說明中國政府在新時期對於維護南中國海域島嶼領土的決心是堅決的、巨大的、不容置疑的。

     三沙市海域遼闊島嶼眾多,她所轄的標誌更加清晰。外國侵略勢力今後要是膽敢侵略中國海南三沙市領域內的一個島嶼,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珊瑚礁,就等同於侵略三沙市,等同於侵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一定嚴正交涉據理力爭。海南省三沙市的成立更加彰顯了南中國海域領土的保衛對於中國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這個新成立的地級市的人口可能是中國城市中最少的,然而她的知名度、新聞關注度卻是世界級的,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中國海南省三沙市位於中國南海,是中國地理緯度位置最南端的城市,為海南省第三個地級市,下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涉及島嶼面積十三平方千米,海域面積二百多萬平方千米,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總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駐地永興島,是西沙群島同時也是整個南海諸島中最大的島嶼。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

     2012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將以前設立的縣級三沙市陞格為地級市“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三沙市人民政府駐西沙永興島。此次設立地級三沙市,是中國對海南省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體制的調整和完善。設立三沙市有利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對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和開發建設,亦有利於保護南海海洋環境。

     2012年7月19日,中央軍委批覆廣州軍區,同意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省三沙警備區”。7月21日,西南中沙一千一百多名選民票選三沙市第一屆人大代表。7月22日,海南省三沙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公佈,共有四十五名代表當選。7月23日,三沙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議選舉產生了市一級權力機構,符戇當選首屆人大常委會主任,肖傑當選第一任市長,並出任三沙市首任市委書記。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三沙市駐地永興島舉行。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羅保銘,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邢書成,海南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于迅,海南省委副書記李憲生共同為三沙市揭牌,宣告三沙市正式成立。隨着三沙市正式揭牌,一群群和平鴿飛向天空。揭牌儀式後會議轉場至海邊,舉行三沙市地名碑的揭牌儀式。

     晚清海軍將領林國祥及其抗倭愛國事蹟

     林國祥 (1851-1909),又名瑞喜,清末馬來西亞歸僑,清朝著名海軍將領。關於林國祥的籍貫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歷史學辭典說他是福建人 (2),也有歷史人名辭典說他是廣東廣州人。 (3)其實上述兩種說法都不準確。林國祥原籍廣東新會縣大澤鎮北洋鄉 (今屬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之檳城,是青年時代歸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馬來西亞歸僑。廣東新會的地方文史專家在林國祥家鄉大澤鎮北洋鄉找到了林家族譜,上面載有林國祥生平事蹟;專家還在該村找到了林國祥的墳墓,確證林國祥是廣東新會籍晚清海軍愛國將領。

     林國祥之父林道解是南洋著名僑領、建築商,曾建造檳城舊關仔角之古城,吉打埠至今有為紀念林翁而命名的道解埠 (TOKAI)。林國祥於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二,自小在檳城讀書 ,諳熟英語。

     青年時期的林國祥深受其父親為人處世的影響,辦事幹練、頭腦清醒、胸懷大志,為了報効祖國毅然與三弟林國裕、五弟林國禧回國學中文。清同治六年 (1867),林國祥與兩個弟弟同往福州船政學堂學習海軍;同治十年畢業,先後在建威、揚威等艦實習,後任廣東水師艦隊廣乙艦管帶。

     清光緒二十年 (1894),林國祥率廣乙艦北上與北洋艦隊會操,事後,留駐北洋艦隊海軍基地威海衛。是年七月二十五日,林國祥奉令率廣乙與遠濟等艦為增援在朝軍隊的東昇商船護航,被

        1894年參加北一洋大閱的廣乙艦 (百度圖片)

日艦襲擊,英勇反擊,與日艦展開激戰,船體受創傷,後乘英國船歸國。秋,他任遠濟艦管帶。

     1895年二月,北洋艦隊在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林國祥受到牽連,以“拒敵不力”之罪名被議革職。不久,他又被朝廷起用。光緒二十二年夏,林國祥奉命和海軍宿將程壁光、譚學衡等前往英國監造訂購的海天、海圻兩艘巡洋艦,至光緒二十五年才製成回國。

     林國祥後南歸廣東,在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屬下任艦隊左翼分統。清朝宣統元年 (1909),李準奉命率伏波、琛航兩艦南巡西沙群島,委林國祥為航海指揮。每巡察一海島,即標誌命名,其中有一島嶼,李準以林國祥巡海有功而將其命名為“新會島”。

     巡航西沙群島回來後,林國祥即染病臥床,後卒於1909年,歸葬於廣東新會北洋鄉故里。墓碑刻有“誥授武顯將軍顯祖考國祥翁林公”等字樣。享年五十八歲。

     據廣東新會當地文化部門負責人介紹,在廣東新會大澤北洋鄉,至今還完好保存有晚清愛國將領林國祥之故居、墳墓和功名牌匾等遺址和文物,林國祥之後裔依舊守護着祖先之府邸。

     另外關於李準、林國祥等率軍巡航西沙群島的具體時間,最早的記載是新聞紀實報導〈李準巡海記〉。新聞記者記錄當事人李準的回憶表示:他們率海軍軍艦巡閱南海和西沙諸島嶼是在光緒三十三年 (1907)。

     李準向記者做上述回憶的時候,已是1933年8月,距離“巡視西沙”事隔二十六年。或許是經年日久,李準的記憶出現了偏差,因為後人考證,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清代檔案中,記載此事發生於宣統元年 (1909)。那一年4月,兩廣總督張人駿致電軍機處表示:“月初派勘榆林港外西沙各島,係用伏波、琛航駛赴。”這應該就是李準當年率軍艦巡閱南海的準確時間。所以,李準、林國祥巡航南海西沙系列島嶼的準確年份應該是宣統元年,不是李準所表述的光緒三十三年 (1907)。所以林國祥家鄉廣東新會一些描寫林國祥生平事

               林國祥祖屋一角 (百度圖片)

蹟的文章註明“林國祥卒於1908年”的說法應屬誤筆,應該糾正過來。

     歷史學家又考證,1907年,李準確實帶着軍艦出航過,但是那一次的目的地不是南海的西沙群島,而是距離大陸最近的東沙群島。也許是李準敍述的不準確,也許是《大公報》記者轉述時的疏忽,這兩次相距兩年時間的巡閱被放在了一年。

     說起清末海軍將領林國祥,最值得一說的是他忠勇愛國捨生忘死的抗倭事蹟。

     林國祥堪稱清末海軍中值得寫上一筆的愛國將領。他作為受過正規海軍作戰訓練的新一代海軍將領,參加了清末幾乎全部的海上戰事,祇可惜國力羸弱,林國祥的戰鬥履歷幾乎寫滿了失敗。但是林國祥愛國、勇敢,在對倭寇歷次戰鬥中表現堅決頑強,是受到廣泛讚譽和頌揚的愛國海軍將領。

     林國祥是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學員,同是廣東人的“抗倭英雄”鄧世昌與其同期。後來林國祥在福建水師任琛航艦管帶 (艦長),鄧世昌是他的大副。中法戰爭後,被擊沉後修復的琛航劃歸廣東水師,林國祥改任廣東水師主力廣乙號管帶。

     1894年,廣乙號北上與北洋水師會操,林國祥後奉命護航運兵船為朝鮮增兵,結果在豐島附近海域遭遇日本軍艦,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一場海戰。廣乙艦和一同護航的北洋水師濟遠艦對抗日本吉野等三艦。濟遠艦開戰不久就臨陣脫逃,而廣乙則直沖敵陣,試圖迫近敵人發射魚雷;終因寡不敵眾,被擊成重傷,被迫避往朝鮮西海岸,擱淺自焚。

     黃海大戰中,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再次臨陣脫逃,戰後被處斬。時人多以林國祥與之對比,林國祥以“敢戰”之名接任濟遠艦管帶,結果沒過多久,濟遠艦又隨着北洋水師殘存力量一起,在威海衛一戰中全軍覆沒。

     黃海大戰是一場扣人心弦、動人心魄的大海戰。林國祥作為中國海軍將領,捨身抗敵臨危不懼的精神深受後世讚譽。查史籍資料,有以下感人的細節描寫——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閱海軍,記名總兵余雄飛帶廣東水師“廣甲”、 “廣乙”、“廣丙”三艦赴北洋會操。演習時,“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體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特別是海軍將領林國祥指揮“廣乙”艦施放魚雷,“均能命中破的”,於駛行之際打靶,“中靶亦在七成以上”。

     7月,“廣乙”與“濟遠”奉命護送仁字軍赴朝,以增援屯紮牙山的葉志超、聶士成軍。行前,林國祥向丁汝昌請示:途中如遇日艦攻擊,將如何處置?丁汝昌答曰:“兩國既未言明開戰,豈有冒昧從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開炮,爾等亦豈有束手待斃之理?縱兵回擊可也。”25日晨,“廣乙”、“濟遠”返航時剛駛抵豐島附近海面,便看到日本“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似欲攔阻去路。林國祥“知其來意不善,遂嚴陣以待”。此時日艦突然開一炮,“廣乙”立即以牙還牙。雙方激戰一小時二十分鐘。“廣乙”受傷多處,傷亡亦重,林國祥因下令駛向東北方向逃避。

     “廣乙”駛至朝鮮西海岸擱淺後,林國祥為免軍艦資敵,下令自己的士兵自行破壞兵艦鑿壞鍋爐,焚燒藥艙,率殘卒七十餘人登岸,往牙山投葉志超軍營,然而抵達目的地時見營壘已空,林國祥及其部屬祇好搭乘英國軍艦回國。途中“復截於倭艦,聽命立永不與聞兵事服狀,林國祥以下連署與倭,乃得縱歸”。

     史學家研究發現,林國祥在這場海戰中表現出嫺熟的海戰戰術令人讚歎,堪稱“雖敗猶榮”。林國祥在豐島海戰時任“廣乙”號魚雷巡洋艦艦長。豐島海戰中,“廣乙”艦在他的指揮下表現出色,在日艦突然向“濟遠”艦開火齊射的一瞬間,“廣乙”就衝到了“吉野”跟前試圖發射魚雷並進行撞擊,使“吉野”措手不及在海上兜了個大圈,想打“廣乙”卻找不着船,而“廣乙”此時已神不知鬼不覺地逼近了日本兵艦“秋津洲”準備發射魚雷,如果不是“秋津洲”運氣好,先發制人一發炮彈擊中了“廣乙”的魚雷發射管,“秋津洲”後來的結局怎麼樣還不好說。此時,眼看形勢危急的日本兵艦“浪速”趕緊衝上來幫同伴,乾脆放棄了對清軍“濟遠”的炮擊,和“秋津洲”一起合圍夾攻“廣乙”,而 “廣乙”此時又迅速繞到了“浪速”後面三百米左右的位置炮擊“浪速”,此時的日本兵艦“浪速”完全置於清軍這艘魚雷巡洋艦的大炮射程之內,無異於活靶子,如果這時候“廣乙”沒有受損還能發射魚雷的話,那麼那天豐島海戰的結果就會改寫。

     通過豐島海戰的一番較量,日本海軍終於領教了林國祥這位清朝海軍將領一往無前捨生忘死之英雄氣概,為之心寒膽怯,把林國祥比喻成“鄧世昌第二”,認為林國祥是日本海軍以後最值得注意和最需要研究的清朝將領之一。雖然“廣乙”最後還是被日艦擊毀了,但林國祥和“廣乙”艦官兵的優秀表現卻是連日本人和英國人也不得不承認的!

     回顧上述人生經歷和軍旅生涯,足以見證海外赤子、馬來西亞歸僑林國祥有着飽滿的愛國熱情,遇事冷靜、臨危不懼、膽大心細、敢於挑戰,正是這些洋溢愛國情懷的軍人品格支撐着他後來完滿完成了“以老齡軍艦征服萬里波濤視察西沙”的愛國壯舉。

     晚清海軍大臣李準與詳述“巡視西沙”往事的〈李準巡海記〉

     在細說林國祥巡視西沙群島事件之前,不能不先說一個重要的穿針引線的“伯樂”人物、林國祥的頂頭上司 —— 李準。正是李準的“慧眼識英雄”才有了林國祥的西沙之旅。

     甲午戰後,朝廷要追究戰敗的責任,將丁汝昌部下所有戰敗軍官一律革職,林國祥也受到無辜的牽連。李準以廣東海軍人材缺乏為由,大膽起用林國祥這名“敗軍之將”,任其為左翼統領。被李準任命為廣金艦艦長、後來和林國祥一起指揮兵艦“巡視西沙”的另一名北洋水師將領吳敬榮,也是因甲午海戰失敗被革職的海軍將領。李準用人不拘一格、不怕非議,顯示了他量材使用、知人善任的才能。的確,後來給李準的西沙巡航提供保障的,正是這些失意的老一代清朝海軍將領。

     清朝宣統元年夏,李準奉命率伏波、琛航兩艦南巡西沙群島,委林國祥為兵艦航海指揮。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對林國祥堪稱有知遇之恩,對他過去的軍旅生涯十分瞭解。李準認為清軍與日軍在黃海的對決,其勝負高下實際體現的是兩國制度之優劣,不是彼此武器兵艦之優劣,而朝廷歸罪於林國祥等一班指揮官、革職問罪於個人是不公平的。加之李準對林國祥的軍事指揮才華很欣賞,所以才請他當自己的西沙勘察之旅船隊的總指揮。事實證明,李準邀請林國祥加盟,確實找對了人,這好比“伯樂”找到了“千里馬”,實在是一段識才愛才重才之佳話。

     中國近代史對李準其人在維護南中國海域領土的作為評價甚高。這樣一位努力維護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忠勇愛國之將領,其生平事蹟也值得我們後來者一讀。

     李準 (1871年3月26日-1936年12月22日),四川省順慶府鄰水縣太安鄉太安里柑子舖李家壩人(今柑子鄉活水溝桅子灣人),原名繼武,派名新業,亦名木,字直繩,又字志萊,號恒齋、默齋,別號任庵、平叔。同治十年 (1871) 二月初六日子時生。

     中國史學界對他有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李準是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最力的清朝海軍高級將領。

     李準出生於官宦世家,其父李徵庸 (人稱李鐵船) 是光緒三年 (1877)丁丑科進士,官至欽差督辦四川礦務商務大臣,頭品頂戴,三品卿銜。李準十七歲時前往父親在廣東的任所,但兩次應試均不第。1895年,其父捐其為監生、同知銜候補道員。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 (百度圖片)

     1895年冬,李準奉張之洞委派,前往湖北賑捐,受其賞識,被保以知府補用。1898年,實任廣東錢局提調,次年兼任海防善後局提調和廣東省釐金局總辦。1902年,李準為兩廣總督岑春煊賞識,由文入武,任廣東巡防營統領,兼巡各江水師,鎮壓洪全福起事,捕獲巨盜林瓜泗。因此於光緒二十九年 (1903) 被授予南澳鎮總兵一職,賞頭品頂戴和“果勇巴圖魯”稱號。光緒三十一年 (1905) 四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召見李準,累功陞任廣東水師提督。

     李在廣東水師提督任內,先後率艦巡查東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確立了中國對該兩處群島的主權。為紀念他的功績,今日南沙群島內尚有島嶼之沙灘被命名為“李準灘”,以紀念他的巨大功績。

     李準由於長期率部在廣東鎮壓革命黨起事,深為革命黨所恨,數次遭到刺殺,先後兩次重傷。1911年,革命黨發動黃花崗起義,李準率部鎮壓之,但旋即遭到兩廣總督張鳴岐猜忌,遂轉而靠近革命黨,與胡漢民秘密聯絡。辛亥革命爆發後,李準率部回應,迎接胡漢民前往廣州就任都督。

     1912年,李準應袁世凱邀請,前往北京出任高等軍事顧問,後由段祺瑞政府封直威將軍。二次革命後,李被任命為廣東宣慰使,前往調停廣東局勢,1916年去職,其後隱居天津,以研習書法、撰寫劇本度日。晚年成為書法名家,曾為《大公報》題寫報名。

     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 (1936年11月22日),一代聞人李準病逝於天津。

     李準所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至今仍是中國政府用以證明其對東沙、西沙等海島主權的重要文獻。

     學術界認為,要考察林國祥在西沙考察中的種種細節,要重視李準在1933年公開發表的口述回憶資料〈李準巡海記〉。(3)

     由李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口述、新聞記者筆錄、刊登於天津出版的《國聞週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 (1933年8月21日) 的長篇回憶錄〈李準巡海記〉,是關於林國祥等愛國將領巡航勘察西沙群島的真實陳述和詳實記載,很有歷史價值,值得後人閱讀和研究。

     或許有人會問:事隔幾十年,為甚麼當時退隱天津息影政壇的李準突然高調重提往事,並敦請新聞報紙廣而告之呢?原來事出有因:
     上世紀30年代,當時民國政府勢窮力弱,中國海疆領土糾紛時有發生,外強窺伺蠢蠢欲動。1933年法國政府竟然斗膽佔領我國南海九島嶼,由此引起了一場國際糾紛。

     當時的新聞媒體報導說,廣東省政府為此經過專門的調查之後,緊急致電中央政府提出建議,認為南海的九個被佔島嶼,歷史上主權清晰明確,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疆域最南端的地方,是不可爭議的中國固有領土。當時廣東地方政府提出的交涉理據之一就是:早在清朝末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就和愛國將領林國祥一起,率軍勘察過這些島嶼,並一一為這些島嶼命名,鳴炮昇旗,宣告南中國海十五島嶼收歸我國版圖。

     已經脫離政壇隱居天津的李準聽聞南中國海出現領土之爭,中法兩國正在爭辯島嶼主權歸屬,受爭辯者正是與自己當年樹碑命名的西沙島嶼領土有關,非常關切。事關國家榮辱、領土完整,李準雖然年邁,依然親自出馬,主動找到天津地區有關報社編輯部和記者,向新聞界詳細回憶當年的西沙巡航經過,駁斥南中國海西沙島嶼是法國人首先發現、首先開發的無恥狂言。(5)

     天津《國聞週刊》記者就是根據李準的口述,執筆寫成詳盡的回憶報告,題名“李準巡海記”發表報端,作為民國政府與法國政府進一步進行嚴正交涉,爭回西沙島嶼的“親歷親見親聞”之歷史見證。

     為甚麼當年一班清朝將領要冒着生命危險,駕駛陳舊失修的軍艦巡航西沙?李準在回憶中分析了當時中國面臨列強環伺、領土面臨瓜分的危機時刻:

     清朝末年,當時的南海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危機四伏,紛爭從沒有停止過。從歷史來看,日本人佔據開發東沙島並非偶然,它正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尤其佔據臺灣後,為“開拓萬里波濤”繼續向南方海洋不斷擴張的結果。而整個南海其實早已處在列強們虎視眈眈之下了。早在1883年,德國人就曾到西沙、南沙群島進行開發性的調查測量;1909年初,法國駐越南總督突然向清政府發出照會,也覬覦起南沙、西沙的群島。

     為避免重蹈東沙島嶼被外人強佔的覆轍,有着強烈憂患意識的李準隨即主張立即前往考察,以“收入海圖,作為中國之領土”。他將此意上報兩廣總督張人駿,得到張的贊同後,李準便迫不及待地安排南海考察之事。

     那個時候,也許是李準作為廣東水師提督四年以來最為激動的日子。他在日記中寫道“余極欲探索其究竟”,無法掩飾的急切興奮的心情顯而易見。

     林國祥在西沙巡視中的重大貢獻與“新會島”之命名

     1933年發表的〈李準巡海記〉關於該次“巡航西沙”的前後經過,記載周詳,其中,關於林國祥作為廣東水師視察西沙島嶼兵艦船隊總指揮的作為和表現也有很多記載。和林國祥事蹟相關資料摘錄如下:

     宣統元年(1909),經吳敬榮、林國祥、王仁棠等人先會同粵海關船員往探,李準調集伏波、琛航兩兵艦,伏波艦管帶吳敬榮,琛航艦管帶劉義寬,李準乘伏波艦,林國祥航海之主,皆由其指揮。該次考察是當年四月初四 (西曆5月15日) 放洋啟程,至同月二十三日回航返程,歷時接近一月。

     (西沙巡航) 隨行參贊王仁棠,同行有廣東候補道李哲濬 (寧波人,字子川)、廣東補用知府丁乃澄 (歸安人,字少蓀)、廣東補用知府裴祖澤 (霍邱人,字岱雲),王叔武、李田、邵述堯、劉鏞、郝繼業、陳晉慶、袁武安、趙華漢、鄭繼濂、張瑞圖、劉啟唐、潘鎮藩、梁朝彝、郭朝昇、陳仕平。港商韋雪齋、李惠林、蘇匯泉;海軍測繪學生四名:蕭廣業、邱世堃、孫承泗、梁寶琳;測繪委員四名:孫金漢、劉迺封、賴鵬、陸振;測繪學生八名:吳應昌、韓國英、王欽、洪禹懋 (均瓊府人)、賴國琛、彭道宗、譚景、楊基;化驗師二人:無線電局工程師布朗士、禮和洋行化驗師孫那;農工路礦公司探鑽工程師二名:鍾飾、鍾英;軍醫生兩名:陸錫藩、胡國鎮;庶務隨員譚開宗,照相人二名 (連器具華芳去);木工四名:朱生、伍嘉、朱勝、香基;泥水二名,修鹽漏工四名,種植工二名,洗衣工二名,小工一百名等,歷時一月,對群島進行深入調查。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昇旗,重申中國主權。(6)

     在這次巡視中,隨船的測繪委員和海軍測繪學堂學生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隨後,船上又備好米糧、食器、淡水、煙煤等,除船員外又僱小工百名和一名德國無線電工程師。廣東水師的任務,此前充其量祇是在廣東沿海緝私護航、打擊海盜,從未執行過航測。而這次遠航,李準在廣州和天津購得了海上定位儀、經緯儀、英製測距尺等專業設備,從而有了我國對南海諸島的第一次專業測量和考察,個中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李準巡海記〉讚揚林國祥對我國周邊的海洋軍事形勢很熟悉,正是林國祥向李準指出了西沙群島的所處位置和戰略地位,才有了以下發生的歷時一個多月的“西沙巡視”考察活動。〈李準巡海記〉中記載:

     林君國祥,老於航海者也,言語余曰:距瓊州榆林港迤西約二百海里,有群島焉。西人名之曰帕拉西爾艾倫 (Paracel Is),距香港約四百海里,凡從新加坡東行來港者,必經此線,但是該處暗礁幾多,外國來往船隻經過該處多數遠避之。

     〈李準巡海記〉讚揚林國祥作為航隊總指揮運籌帷幄、心思縝密、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組好艦隊後,林國祥提醒李準,清軍兵艦伏波、琛航二船太老,“行駛遲緩,倘天色好,可保無虞,如遇大風,殊多危險”。李準急欲出行,也不多顧及,接着便與林國祥下船,考驗船上之鍋爐機器,應修理者修理之。凡桅帆纜索,無不檢查。艙底的鐵鍊也全部拉出,林國祥用小錘敲擊每一節鐵鍊,聽聲有損壞處,即以白粉劃上記號,然後用極粗的鉛線捆紮起來,防止其斷裂。

     〈李準巡海記〉讚揚林國祥作為航隊總指揮身先士卒、堅守崗位、具有高度的責任感:考察船隊組成人員,李準自己帶領衛隊一排,以排長范連仲帶領之;吳敬榮被任命為伏波兵艦管帶,劉義寬為琛航兵艦管帶,李準乘坐的是伏波兵艦,而“林君 (林國祥) 為航海之主,悉聽其指揮”。從這裡的描述可以看到,林國祥是這次西沙考察之旅的航海總指揮,責任重大。海面上風平浪靜,船行平穩,但艦隊總指揮林國祥和伏波號管帶吳敬榮卻一直高度緊張,入夜後也一直未睡,盯在駕駛室的舵輪旁。桅杆頂上也派了一人,持望遠鏡監視前方。這兩個多年與船為伴、穿行波浪的“老航海”都很清楚,駕着這樣老舊的木殼船遠航要冒多大的風險,更何況南海中暗礁極多,“稍不慎,則全船齏粉矣”。

     〈李準巡海記〉讚揚林國祥作為航隊總指揮航海經驗豐富、準備充分、對突發事件有準確科學的預見:四月初五日,李準、林國祥和他們的船隊入崖州(海南)所屬之榆林港。“港內水波不興,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李準以為如此氣象可以開船直達西沙群島了。面對李準的詢問,林國祥詳細分析表示:“這樣的海洋天氣祇是一個暫時的表象,不是牢靠的參考標準。還要看天文,如果有三五天的西風吹拂,我們就可以放洋啟程了。我們現在應該趁這個停靠的機會做好船隊補給工作,最迫切的就是淡水的補充。”林國祥還面授機宜,要求隨行人員統統上岸準備隨身木棍一根,既可以作為登岸探索之用,又可以在關鍵時刻抵禦野獸保護自己。林國祥的佈置令李準大開眼界、衷心折服。後來,(船隊航行若干天之後,慢慢靠近某島嶼) 李準激動之下,當即下令乘舢板登岸。林國祥卻讓他別坐舢板,改乘大號平底扒艇 (一種木質平底船) 才能順利登岸。果然,待小船駛近島嶼,李準發現,近岸的淺灘中暗礁密佈,唯有吃水極淺的平底扒艇能夠駛過。由此也可見林國祥航海經驗之豐富。早在出海前,他就準備了七八艘這樣的扒艇,以備登島之用,防備不時之需。“飯後,余 [李準] 率領眾人乘舢板登陸,林國祥請余勿坐舢板,宜乘坐大號扒艇平底者,乃可登陸。余從之。果至最近之淺灘內,乘坐舢板者果然不得入。此項扒艇,乃林國祥於海口購買七、八隻之多。余初以為無用,今乃知為得用也。”此段記錄形象生動地表明了李準對林國祥航海技術和指揮才華的充份肯定。為了順利讓考察隊靠岸登灘,林國祥主張預先準備好大號扒艇,代替容易擱淺被困的舢板,李準對這個決定初始不以為然,當親眼目睹林國祥的安排後來的確派上用場時,才衷心欽佩和折服,讚揚林國祥的指揮得當和料事如神。

     〈李準巡海記〉讚揚林國祥作為航隊總指揮閱歷豐富、知識淵博、見識過人:(考察隊) 夜宿海島中,黃昏之後聽到海水中晰晰有聲,知識淵博的林國祥向大家介紹說,這是大海中的海龜將要上岸來下蛋,是大好事,我們這些天有了海龜蛋,就不愁食物斷絕了。於是,林國祥率領一眾水兵走到沙灘上等待海龜的到來。稍後,不可勝數的海龜蜿蜒登岸,林國祥叫士兵舉起燈光照射海龜。海龜見到燈光馬上龜縮在沙灘上不再動。於是,隨行的水手按照林國祥的指示,用粗壯的木棍插入海龜的腹部,一起發力,把海龜掀得四腳朝天,如此依法抓到了二十多隻大海龜。林國祥笑着說:“夠了,夠了,這二十多隻大海龜夠我們一百多人三天的口糧了。”居住海島期間,林國祥又帶領水手手持籮筐,在島嶼大樹下扒開沙子,有遺留之海龜蛋無數,其顏色淺紅,其行狀圓圈大,如拳頭,殼軟而不硬,士兵足足撿拾了兩大籮筐的海龜蛋。歸來後,士兵以開水燙熟,把海龜蛋撕開一個小口,用嘴吸食之,其味道鮮美無比。林國祥還說:“這樣的海島,海鳥的鳥蛋更多,但是鳥蛋吃起來沒有海龜蛋這麼美味可口。”

     史學家普遍表示,晚清時期維護中國海疆領土的愛國將領,在一個月之內先後兩次派水師巡視西沙群島,宣示主權,此舉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西沙群島為中國海洋國土,各國航海之書,都稱其為中國海洋國土,普遍認為“帕拉賽爾群島(即西沙群島)是分散在海南島南部中國海上的群島”。或者“1909年中國政府把該群島歸於中國所有”。

     李準、林國祥等愛國將領的此次“巡航西沙”的愛國行動可謂意義深遠、影響巨大,給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高度評價並不為過。

     李準、林國祥率軍察視西沙十五島歷時一個月,先後對西沙系列群島進行深入、全面、詳盡之調查。軍艦每到一處中國領土內之島嶼皆勒石命名,鳴炮昇旗,以示重申中國之主權。

     本次命名之島皆以軍艦、島嶼上特有之物產以及兩廣總督、李準及同行諸人之籍貫為號,例如伏波島 (以“伏波艦”名字命名),甘泉島 (因為船隊官兵在島嶼掘地得淡水故名),琛航島 (以“琛航艦”名字命名),鄰水島 (因為李準為四川鄰水人,以其籍貫地命名),霍邱島 (廣東補用知府裴祖澤,安徽霍邱人,以其籍貫地命名),歸安島 (廣東補用知府丁乃澄,浙江歸安人),烏程島 (沈孝文,浙江烏程人),寧波島 (李哲濬,浙江寧波人),新會島 (林國祥,廣東新會人),華陽島 (王文燾,四川華陽人),陽湖島 (劉子怡,江蘇陽湖人),休寧島 (吳敬榮,安徽休寧人),番禺島 (汪道元,廣東番禺人),豐潤島 (張人駿,直隸豐潤人) 等,其中以廣東地域命名者兩處:新會島與番禺島。廣東籍的兩名官員林國祥、汪道元參加了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航海之旅,為南中國海海域領土收歸祖國版圖、為重申中國主權領土領海發出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聲音,盡了自己一份力量。這是他們的光榮,也是嶺南廣東的光榮,更是值得寫進史冊千古流芳的歷史大事。

     林國祥在此次西沙巡視中以其嫺熟的航海經驗和淡定的海上軍事指揮才華,為一個多月的遠航探測最後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重大貢獻。

     晚清筆記文集《粵東從政錄》中之“西沙島”一則有關於“西沙巡視”始末之詳盡記載,其中對林國祥等考察西沙島嶼的航海貢獻也有多次由衷讚歎:

     查廣東之西尚有西沙十五島,距香港約四百海里,距瓊州 (即海南島) 之榆林港約一百二十海里。經吳敬榮、林國祥、王仁棠先會同粵海關船員往探,當會商安帥親往探明,繪成海圖,以便呈魚師、海港、軍部、內閣立案。免又如東沙之覆轍,待有外人佔據始為交涉為其計。

     安帥極然某說。當調集伏波、琛航兩舊兵艦分載前往。

     同行有寧波李子川觀察 (哲濬)、歸安丁少蓀太守 (乃澄)、霍邱裴岱雲太守 (祖澤)、華陽王叔武太守 (文燾)、武進劉子怡大令、番禺汪道元諸君,又有德人布斯域士,無線電工程師丹人那森同往。余帶衛兵一排,以學生范連仲率之。木、石、漆、縫補匠若干人,小工百人,測繪生若干人,牲畜食料、格夥、淡水、煤炭亦足敷一月之用。

     以林國祥任駕駛之責,吳敬榮、劉義寬分帶兩船,王仁棠贊助之。

     三月初起行。先至瓊州海口,買土式小扒艇十隻及可味魚菜之屬。

     四月初一(5月19日)抵榆林港,添淡水,以水色不佳未能放洋,往距榆林港十餘里之三丫港觀鹽。又往黎山內地觀黎人居處、風俗,均另有記載於《粵東從政錄》中。

     在此候天色約六日,始放洋察視各島,與東沙情形相同,並無高山,不過海中之沙洲而已,大小不一。極大者亦不過三四十里,小者數里而已。每島均命名刊字於珊瑚石上,建臨時椰子樹屋及桅杆,於島上豎黃龍旗以為標記。

     歷二十日,始趁好天氣徑向香港駛歸。沿海皆暗礁,危險萬分。且伏波、琛航二船與余齊年,朽腐堪慮,若非林國祥、吳敬榮二君之老於駕駛,精細謹慎,則恐無生還之望矣。

     回省後,將在各島採取奇異之物為世人所不經者若干,呈於安帥及分贈同僚以作紀念。

         置於林國祥祖屋後牆的牌匾 (百度圖片)

     這次遠航並非一帆風順。李準和林國祥率領的考察隊在航行過程中,遭遇過多次驚險,經過官軍上下全力補救,終於化險為夷有驚無險。關於這些歷險的經過,李準口述的〈李準巡海記〉有這樣的記載:

     在經過西沙群島的林島 (今永興島) 以南約四十海里處時,琛航艦不幸觸礁了。因為那片海域隱藏着多處暗礁,在海浪裡時隱時現。恰好那天下大雨,天色陰暗,能見度很低,所以才導致了這次觸礁事故。琛航艦的前部艙底海水洶湧。幸虧琛航艦上的軍士們訓練有素,反應及時,漏洞被早有準備的椰殼絲絮、軟木塊拌以桐油堵住。嚴重受傷的艦隊還是不得不在林島旁短暫停留,對琛航號進行修補。6月10日,天氣驟變,浪高達十餘尺。老舊的伏波、琛航兩艦祇怕是經不起這樣的風浪。李準不敢再做流連,率艦隊返航。

    “此次之探險,以極舊、行不過十海里之船,數百人之生命,全付於林瑞喜之手,實乃天幸,非盡人力可致也。”(6) 李準在後來回憶起西沙之行時也有幾分後怕,感慨自己與下屬多次在海上與死神搏鬥,能安全回航實在是上蒼的眷顧和庇祐。

     林國祥領航的“西沙視察”對當時和後世的意義與影響

     李準巡航南海西沙群島一個多月,迎風破浪勝利歸來。歸來後,總督張人駿“驚喜欲狂”。因為“從此我之海圖,又增入此西沙十四島也”。6月14日,張人駿又致電清廷,請求調派大型軍艦來廣州聽命,以便再往更南端的中國領海巡視考察。

     但奏報未久,張人駿即行卸任,此事也隨之擱淺。僅僅兩年之後,大清王朝就滅亡了。但無論如何,中國海軍率領一支破敗的艦隊,畢竟走出了劃時代的一步。儘管歷史留給他們的時間太短了,機遇也太少了,但隨同李準一同出海的這一百七十多人,最終在中國南海的萬里波濤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辛亥革命之後,近代中國依然連年戰亂,遠離大陸的南海諸島主權常年無力顧及。曾經勉力維護過南海主權的前清海軍將領們,命運隨着動盪的時局而跌宕起伏。

     李準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起初並不光彩,多次在廣東鎮壓革命黨起義, 深為革命黨所恨, 屢遭刺殺, 先後兩次受重傷。1911年,革命黨發動黃花崗起義,李準率部鎮壓,並親自審問了重傷被俘的林覺民。史料記載,李準深為林覺民的氣概所感,解開了鐐銬,並親手為其捧茶。

     也許是黃花崗起義帶來的震撼,李準最終也感到清王朝的氣數已盡。辛亥革命爆發後,李準終於順應歷史潮流,命令部下掛起白旗起義,迎接曾經勢不兩立、死戰不休的“革命亂党”胡漢民前往廣州就任都督。

     此後,李準曾短暫受邀赴京,任袁世凱政府高等軍事顧問。不久後,李準對政治徹底失望,辭去職務,寓居天津,從此不問世事,以研習書法、撰寫劇本度日。晚年成為書法名家,1936年病逝於天津,享年六十五歲。

     林國祥則更是英年早逝,在平安領航歸來之後不久,因病去世,令人惋惜。這個海外長大的歸國華僑,憂國憂民,愛國愛鄉,大半輩子學習海軍、從事海軍,希望報効國家保衛疆土,雖然有心殺賊,但是國力衰微大勢所趨無力回天,多次和入侵的倭寇作戰均飲恨敗北。值得慶幸的是,這名愛國海軍將領終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自己豐富的海事航行經驗,為保衛南中國海的國家固有領土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而南海諸島,自從清朝末年以降,因為中國時局動盪,無力護持,在幾十年中數次被不同國家侵佔。其中引起較大影響的,就是1933年法國製造的“九小島事件”。

     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此強烈抗議,與法國多番交涉,但事件久拖未決。此後,法國人又被日本人趕走,西沙、南沙群島落入日軍之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才把西沙和南沙群島交還給中國。中國政府派高級官員分乘四艘軍艦前往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進行接收,並在島上重豎石碑,恢復了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後,繼續堅持和維護對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但很多國家對南海仍然虎視眈眈。特別是上世紀60-70年代,隨着南海海域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開始受到亞洲有關各國的密切關注,南海周邊國家越南、菲律賓等國盯上了我南海諸島。它們大肆侵佔我南海島礁,並非法開採南海的油氣資源。

     在構成南海的西沙、東沙、中沙和南沙四部分中,西沙和中沙至今由中國大陸實際控制;東沙由中國臺灣實際控制。南沙總共二百三十多個島礁中,可以入住開發的島嶼不足六十個,常年可見島嶼則祇有十七個,然而大量邊緣性島嶼被周邊國家侵佔。

     目前,在中國傳統海疆線以內的南沙群島幾乎已被周邊國家瓜分完畢,其中越南佔據二十九個島礁,菲律賓佔據包括第二大島“中業島”在內的九個島礁,馬來西亞佔據九個島礁。

     後世史學家評論:積極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將領李準、林國祥等進行的巡閱南海的行動,是清朝海軍在主張海權上最積極主動的、也最為後人稱道的一次遠航。這批戰敗於甲午、一再被羞辱的海軍軍人,在清王朝的最後日子裡,以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意義深遠的遠航。這恐怕也是清末被屈辱和失敗塗抹得不堪回首的國家主權上,難得的一抹令人吐氣揚眉的亮色。

     結 語

     從以上各種資料記載中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的這次歷時一個多月的西沙巡視,真是一次艱險備嘗的探險之旅。南中國海域波浪滔天,暗礁滿佈,天氣變幻莫測,處處危機處處艱險,而一眾嶺南官員僅憑兩條超齡服役、破敗不堪的兵艦,居然可以乘風破浪,降服南海之驚濤,探訪海角天涯之一隅,把十四個海島收歸祖國版圖,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個天大的奇跡,是中國人為之額手稱慶、吐氣揚眉的一次“歷險之旅”。

     “沿海皆暗礁,危險萬分。且伏波、琛航二船與余齊年,朽腐堪慮,若非林國祥、吳敬榮二君之老於駕駛,精細謹慎,則恐無生還之望矣。”這是親歷航海之旅的李準帶領考察團安全回到陸地後發出的感歎,乘船者想起過去一個月的驚險,雖然已經脫離險境,可是驚險場面還是歷歷在目、心有餘悸。

     李準對於林國祥這位航隊總指揮的負責、縝密讚不絕口,充分肯定:“四月二十三日鼓浪而行,歷四十八小時而抵達香港。次日即回者,蓋出門已經將一月矣。此次之探險,以極舊、行不過十海里之船,數百人之生命,付於林瑞喜(林國祥)之手,實乃天幸,非盡人力可致也。”從李準發自肺腑的由衷讚歎中,我們不難掂量出林國祥在這次長達一個多月的海洋考察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堪稱航行隊伍中的“中流砥柱”。

    這次巡視航程的收穫是短暫的,也是豐富的;是驚險的,也是成功的。有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河山一寸金”,他們這一代中國人,適逢“天崩地裂”的時代,目睹國家山河破碎外敵入侵,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與儒家思想教育、影響的愛國將領自然生出保衛家國之豪情壯志,捨小家為大家,這可能就是李準、林國祥等人率軍察視西沙群島過程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敢於笑對風浪、置生命於不顧、在驚濤駭浪裡面勝似閒庭信步,最終奪取勝利凱旋歸來的動力源泉之所在吧!

     後世史學家讚曰:“林國祥在整個南巡過程中,表現出堅強的指揮能力、豐富的海域知識、嫺熟的航海經驗,同時也表現了他一生的最光彩的一頁。”(7) 這個評價,堪稱公允公道恰如其分。一百多年前,為了南中國海域的回歸版圖,林國祥等愛國將領率軍風波萬里察視西沙,他們是中華兒女愛國愛家保衛南海的先行者,值得我們後來者的永誌緬懷和衷心致敬!

【註】

(1) 《新會縣志續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例如陳旭麓主編:《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10月第一版),〈林國祥〉條目中有“林國祥,福建人”字樣的籍貫介紹。

(3) 例如李盛平主編《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中,對於林國祥籍貫的介紹如下:“林國祥,廣東廣州(一說福建)人。”

(4) 詳見〈李準巡海記〉,原載天津《國聞週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1933年8月21日出版。

(5) 陳占標:〈林國祥其人其事〉,載《江門文史》第四十三輯,廣東省江門市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2008年10月編印。

(6) 詳見〈李準巡海記〉,原載天津《國聞週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1933年8月21日出版。

(7) 詳見〈李準巡海記〉,原載天津《國聞週刊》第十卷第三十三期,1933年8月21日出版。

(8) 陳占標:〈林國祥其人其事〉,載《江門文史》第四十三輯,廣東省江門市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2008年10月編印。

* 黃柏軍,廣東新會人,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員、廣東省江門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員、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五邑僑史》副主編。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在各級報刊發表文史隨筆、人物傳記等作品數百篇。研究方向:江門五邑地方歷史、華僑史、梁啟超思想研究等。

本冊第 12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25-1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