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辛亥香山釋奴運動與剪辮運動紀實

黃鴻釗

     香山釋奴問題的提出

     辛亥革命時期,香山曾發生過一次釋奴運動的高潮。1910年2月14日,香山縣令沈瑞忠頒佈告示,宣佈濠涌鄉釋放奴僕五十餘名。與此同時,《香山旬報》刊登了獲得人身自由的世僕的公開感謝信,名為“銘謝德光”,“長歌德政”。這一事件頓時在香山全縣引起轟動,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

     蓄養奴隸是封建社會中保留奴隸社會的殘餘物。中國奴隸制的發展不很成熟,它是以家內奴隸為主的。因此,貫串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中,奴隸作為封建貴族和富人家庭的裝飾品而存在,即把奴婢使用於侍奉、歌舞、扈從以及家庭雜務。當然封建社會裡也有使用奴僕從事生產的,例如香山沙田地區便常使用世僕耕作。

     嶺南自古有蓄奴的風氣,在南宋已出現人身隸屬關係的世僕。他們 “俗謂之僕丁,亦曰下戶”,或 “名之為二男”, 又有稱為義僕、佃僕的,身份不自由,對家主有比較強的人身依附關係。元代,廣東蓄奴的風氣較之宋代更甚。明代雖法律上規定庶民不能擁有奴婢,但珠江三角洲地區卻盛行“役僮僕出入壟畝”,家內服役更不用說了。清代法律明確規定庶民可以蓄養奴婢,取得奴婢也極為容易。役使奴婢從事土地開墾,對地主階級甚為有利,宗族勢力的強大又是世僕制得以存在的有力保證。香山地區買賣奴婢之風極盛,蓄奴現象較為普遍。光緒年間,香山“縣城富家婦女,出必肩輿、親串遣婢媼隨行,多者二三十人”(1) 。

    世僕是由奴僕轉變而來,而奴僕主要是地主通過各種手段,迫使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賣兒賣女以抵償租債的產物。此外,還有通過手中掌握的政治特權,勒迫農民為奴僕。如清初,“香山陋俗,里長待甲如主視僕,任由磨滅丁銀,加收私吞肥己,抗糧壓累,涇渭難分,每遇現役,藉公科斂,以一派十,任意苛求”,“貧者逼寫男女子孫奴隸”。(2)

     世僕的社會地位低下,處在封建等級制下的低層,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均有明確規定,不得稍越雷池半步。世僕的子孫從十六歲開始須要服役,年已六十才能在主人允准下免役,“但每年仍要到祠聽候吩咐”,年七十方許留下頷鬚。世僕在鄉,衣服祇許穿布素,不得穿白緞;祇許穿布鞋,不得穿緞面氈底鞋,更不得穿白襪;祇許戴毛氈棉紗帽,不許戴緞帽紗帽。世僕婦女不准穿綢緞及鑲鞋,即使女兒已出嫁,返家之日,亦不得有違這一衣着規定。世僕穿長衫、戴紅帽者,祇能在叩賀主人以及自己娶婦之時,平時一概不准;世僕所戴雨帽,祇許用黑色或藍色帶,不得用白帶。甚至連所披蓑衣,亦祇許用別種布帶為記,以識別世僕的身份。 世僕不僅受到家主及其宗族的欺壓,而且出於世俗的偏見,也備受社會的歧視與凌辱。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世僕,處境十分悲慘。長期以來,他們為爭取人身自由而進行過不懈的鬥爭。明代世僕一般採取逃亡的辦法以求自由,有時甚至殺主而逃。但更多的是消極怠工,抗拒主人的役使。明末清初,全國農民起義四方蜂起,如火如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世僕在形勢推動下,紛紛起來為爭取自由而鬥爭,這就是有名的社變。香山古鎮以馮春隆、馮大倫為首,海洲以劉綦廉為首,於順治三年 (1646) 攻海洲,四年正月,蕉園外海四姓世僕駕船千艘攻香山縣。九年清兵將馮春隆、馮大倫鎮壓下去。十二年海洲劉綦廉復申社盟,未幾亦被鎮壓。但世僕的反抗並未停息,直至康熙二年,馮大倫的餘黨仍“乘機由陸路焚劫三日”而去。(3)世僕起義之處,奪租霸村佔屋,而且毀山挖骨,破棺碎屍,反映了世僕對家主的深仇大恨。

     因此辛亥革命時期,香山革命者把釋放奴婢、廢除蓄奴陋俗作為肅清地方封建殘餘、推動社會改革的重大問題。《香山旬報》創刊之始,就接連發表評論,深入宣傳釋奴的必要性,為發動群眾,開展釋奴運動而大造輿論。

     貴剛首先在旬報發表〈釋奴議〉一文,公開提出釋奴問題。他高舉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自由人權旗幟,猛烈批判蓄奴陋俗,指出:

     何謂之人?就法律上言之,則有權利義務之謂人也。廬騷倡天賦人權之說,風靡一世。蓋一人有一人之權。雖暴君汙吏,豪家巨族,終不宜挾種種之權力而妨害之。羅蘭夫人有云:妨害他人之自由者為大罪惡,放棄自由者亦如之。痛哉言乎!吾為此懼。吾為此羞。懼則懼吾種之盡淪於奴隸之域,而不復有自由之日也;羞則羞同胞之有淪於奴隸之域,已不得有自由之日也。嗟夫!吾同胞果有身為奴隸者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非得宏達有志之士,大聲疾呼,力破其藩。彼奴隸人者方以固利權,不復知人權之可貴;而今奴隸者又必安於習慣,不復知自由之宜爭。將使世世子孫,皆有為奴隸之歎。違反人道,莫此為甚。此釋奴之說,所為刻不容緩者矣。(4)

作者認為,香山西南鄉盛行蓄奴,奴隸處境悲

                               質直〈釋婢私議〉書影

慘,有義務而無權利,過着非人生活。因此解放奴隸,實為當務之急。釋奴之方法不外兩條:其一,發動奴婢控訴其悲慘生活,以喚起社會的同情和法律的保護,使奴婢得到解放;其二,從法律上制定對買賣和蓄養奴婢的懲戒條款,如有奴婢控訴或有人舉報,查實之後,小則處以罰金,大則判處若干年監禁,則蓄奴者人人自危,勢必不敢以身試法。

     接着,旬報又刊發質直的〈釋婢私議〉一文,認為蓄奴對社會至少造成三大危害:一是部分人賣身為奴,喪失人身自由,沒有獨立人格尊嚴;二是做牛做馬,任人驅役鞭打,過着非人生活;三是賭徒煙鬼賣兒女為奴婢,以供賭博嗜煙之用,造成社會道德的淪喪,因此必須制止人口買賣,釋放奴婢。他指出:

     當婢者,既立契券,則履行契券之時期內,皆失自由運用之權。蓄婢之家,其為慈善者,猶可言也。然澆漓刻薄者必居大多數。庭臺樓閣,盡是牢籠;夏楚宣威,有如地獄。而富眾之主人,因虐婢至斃命者,則司空見慣矣。據本報所載,如前山寨之韋某,山場鄉之某尼,其最近之殺婢者也。(5)

     《香山旬報》經常揭露奴婢備受虐待,過着非人生活。如隆都下澤鄉林謙幹妻劉氏性素兇悍,家畜一婢,稍逆其意,即以剪刀戳其頭部,以鐵錘擊其手指,以致傷痕滿面,手指腫爛,四鄰嘖有煩言;而悍婦將婢禁錮家中,不許出街。(6) 又揭露何雲衝強姦其婢。婢之母投訴總局。而所謂局紳繆某者,竟對婢母說,既索取了補銀,則須將女交還其主人作妾。(7)

     香山革命青年的先鋒人物劉思復和鄭彼岸也大力宣傳釋放奴婢。劉思復著文指出:

     考吾國本無奴制。周官司厲鄭司農註曰:今之奴婢,古之罪人也。風俗通言,古制本無奴婢;奴婢皆是犯事者。故奴婢實為刑法上之一種罪名,而非人人皆得蓄奴者也。不料至於後世,買奴之風,竟為法律所承認。且明明規定於律書之條文,而禁其種種之自由。斯不亦異乎!今吳越諸省,富貴之家,有蓄奴至三千者;吾粵巨室,亦多買奴僕。世世子孫,不能自由。其遠悖人道,實與美洲昔日之黑奴,俄國今日之農奴無異。(8)

     鄭彼岸則宣導釋奴,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據其親人回憶:

    岸父在《香山旬報》宣導釋奴放婢,自己以身作則,把他的妻楊幼莊之隨嫁婢寶珍解放了。並請寶珍的父母前來,交還賣身契,寶珍父母愕然,不敢接受。他們說沒有贖身錢。岸父笑說,我不要你贖身錢,你父女可自由往來,如自願仍在我家工作,按月給予工資。這個解放奴婢創舉,邑人視為奇事。(9)

     釋奴運動的開展

     旬報釋奴宣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釋奴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重要話題。不久香山士紳鄭陶齋也挺身而出,上書中央政府戴尚書,呼籲政府倣傚美國釋放黑奴之法,施行仁政,革除買賣奴婢陋俗。信中說:

     竊見吾粵有所謂二分二者,鬻身於人,永遠世為奴隸。聞有主人,待之甚酷;其子孫亦不能讀書進學,成材出身,為各國之所無;亦傷好生之大德。昔美前總統林肯,釋放黑奴,全球推為仁政。人類進化,史冊騰光。不忖奄陋,儗請我公奏陳於朝,將世代為奴一例刪去;並禁各省鬻身為奴。庶清絕奴隸之風,各遂成材之志。倘蒙採及管見,以為可行。則誠法外施仁,行見頌功德者,萬世靡窮。而地球各國,亦將播公之英斷矣。(10)

     20世紀初清朝政府宣佈實行立憲,也比較關注釋奴問題,認為蓄奴“盡失天賦人權,實為地方陋習;亟應一律開放”。並通飭地方政府“逐一確切查明,從前賣身為奴其子孫為奴僕者,應即切實查開,妥籌辦理”。(11)

     1909年至1911年間,香山各個鄉村,釋放奴婢逐漸開展起來,一批批奴婢陸續獲得解放。而首先釋奴的事件發生於申明亭。據《香山旬報》報導,1909年5月間,申明亭鄉紳楊士瀛的祖先於乾隆年間收買梁用安為世僕,已有二百多年,如今為了回應禁革陋俗,特邀集族人公議,宣佈釋放世僕,將當年賣身契紙交出銷毀,並稟請政府存案。楊士瀛帶頭釋奴行動受到公眾輿論的普遍讚揚。旬報指出:

     今該士紳能首倡放奴之議,為各鄉開其先,誠足嘉許。更願一般之主持鄉政者,群起而踵其後焉。則數千年之舊俗,誠不難革除於一旦也。世有林肯,企予望之。(12)

劉思復也盛讚香山申明亭鄉首倡釋放奴僕,認為這是“民族平等觀念發達”的表現。(13)

     其後不久,泮沙鄉許贊輝發起釋奴之舉。經託其族人許澄漢稟准邑令,齊集各家奴十五人,交回契紙,宣佈免除奴婢身份,令其子弟入學,與學生一體看待。(14) 其它各鄉也紛紛宣佈釋奴。而其中最大的一批釋奴事件發生於濠涌鄉。

     香山濠涌鄉之釋奴,是由歸國華僑實業家嚴迪光熱心牽頭倡議實現的。嚴迪光 (1875-1923),南朗濠涌村人,美國歸僑。自幼家境貧寒,十八歲被賣身到三藩市巴嗶埠做勞工。1911年,辛亥革命後回鄉興辦實業,嚴迪光先與溪角劉姓朋友合夥開辦香山磚廠。其後鑒於縣城石岐尚無電力照明,嚴迪光於是又決定在石岐營造發電廠。嚴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美國購了兩臺一千千瓦的威士頂透平汽輪發電機,並從美國請來電力工程師朋友指導廠房建設和設備安裝,廠址設在石岐悅來路南端的九曲河畔。1912年,石岐迪光燈廠正式建成投入運行,發電總容量雖然僅為二千五百千瓦,但這是香山縣最早開辦的火力發電廠,也是當時被民國政府列入全國四十家先進發電廠之一。嚴迪光由於長期生活在美國,深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十分熱心推動家鄉的釋奴運動。在嚴迪光等開明士紳的宣導下,嚴氏族人通過釋奴決定。

     1910年2月14日,縣令沈瑞忠頒佈濠涌鄉放僕告示,宣佈:

     族內共有世僕五十餘名,各自遵照憲示放為平等,聽其自由,日後不得作為世僕。至世僕曾經前人給有住屋者,任其照舊居住,不忍追回,[⋯⋯] 為此示諭該鄉諸色人等,知悉現當立憲時代,理無積世奴僕,凡有世僕自應放為平等,毋得抗阻欺凌各宜懍遵毋違。特示。宣統二年二月十四日示。(15)

     重獲人身自由的世僕在《香山旬報》聯合發表名為“銘謝德光”的公開感謝信,公開鄭重表示:“異時飲水思源,將稼穡曾玄,長歌德政。千秋翼載,酬報無由。謹佈旬章,先鳴謝臆。”感謝信最後由香山四都濠涌鄉恢復人身自由的世僕七十八人簽名。

     奴婢解放中存在的問題

     不料嚴迪光宣導放奴的正義行動遭到某些土豪劣紳的嫉恨,遂使該鄉的奴婢解放出現挫折和反復。濠涌人放奴之後不久,即風雲突變,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

     事件起於濠涌族人聯名向知縣稟報釋奴之日,該村武生嚴廷揚向各僕勒索重賄不遂,不允在釋奴書上簽字。後來見稟報釋奴報告書沒有把他的大名列上,又惱羞成忿。於是嚴廷揚在族內拉攏一批人,組成“敢死會”,大放厥詞,掀起事端,向釋奴運動瘋狂反撲。他們誣稱嚴迪光發起釋奴為干犯族例,又污蔑嚴迪光受賄五百元,嗾使兇惡黨徒將嚴迪光“硬斥出族革嘗”。然後另立苛刻條例,將釋奴抓回嚴刑毆打,非常慘烈。甚至勒逼男女老少釋奴繳交殮葬費共八百元。其手段之兇殘狠毒,令人髮指。(16)

     嚴迪光面對嚴廷揚破壞釋奴運動的兇殘暴行,堅決予以回擊。他向旬報投稿,公佈嚴廷揚等人“武斷鄉曲,慢欺同種,素不為鄉族所齒”的事實真相:

     廷揚種種失着挾怨成仇,誓欲架捏謀吞,冀償貪壑。乃先集匪無賴等辣立苛約,凌虐各僕,教逼各僕認迪光受賄以善其謀。各僕以報恩未能,豈忍報怨。廷揚虎慾不遂。乃嗾婪老惡黨驅打眾僕,苦不可言。且誣迪光干犯族規,革嘗出族,實欲噬迪光產業,詭辭狡險,陰險蠻橫。現各放僕皆存,可一一調查據校。寶燊函信俱在,尤能作出證憑。(17)

     濠涌鄉釋奴事件鄉劣武生嚴廷揚等人阻撓放僕的惡行,經由《香山旬報》披露之後,迅速引起社會各方人士的強烈反應。人們十分關注事件的進展,尤其是對放僕的處境十分揪心。而嚴迪光以被該武生等惡人誣陷,情有不甘。於是據情赴縣稟控。由邑令批劄飭淇澳司查處,務必查個水落石出。與此同時,鄉中各僕戶於釋奴後,處境毫無改善,且受虐更甚於前,勢難隱忍,也據情赴縣提交稟控。(18) 於是圍繞釋奴問題,正義與邪惡勢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1910年9月21日《香山旬報》刊登廣告公佈釋奴事實真相,予以充份肯定:

     嚴迪光提倡義舉,恪守宗規。洵稱闔鄉公益,不應革嘗出族,妄啟猜嫌。經本族紳耆呈請縣臺立案。嗣後祖宗嘗業一體同沾。族眾人等,毋得再肆澆漓,至干稟究。(19)

     濠涌鄉釋奴與反釋奴雙方較量的結果, 正義終於戰勝了邪惡,阻撓放僕一方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但這次釋奴事件餘波猶存。此前反對釋奴的人還在,心不死。他們雖一時怵於縣府明諭,屈於釋奴公理,大勢所趨,而無可奈何。及後則仍在暗中煸動鄉愚,肆意虐待已經解放的奴僕。而之前的奴僕,則勢力微弱;加以積威所漸,惟有以對不平等待遇忍氣吞聲而已。釋奴以後,有幾名已放奴僕之婦女上山割草。詎料挑草回鄉中的時候,竟被鄉人搶去,並將所帶器具一併焚燬。很明顯,這些人如此下手,窺其用意,無非必欲使已放世僕的衣食斷絕無以為生而後快!然而這麼一來,這些奴僕於未放之先,雖任其主人鞭策若馬牛,猶不至於顛連凍餒。如今卻徒擁釋放之美名,而身受凌虐,則有增無已。釋奴本意是施行仁政,反而變成暴政了。

     針對這種情況,《香山旬報》發表了同盟會員鄭道實的文章〈論放奴宜先籌安置之法〉。他列舉釋奴中存在的問題,要求縣府當局絕不能“熟視而不思所以救之”。而補救之法,就是查究鼓動虐待放僕之人和開導無知之輩。尤其要對放僕酌量情形妥籌安置之法。他認為一般情況下應做好以下三點:(1) 既放之後,平等待遇。凡鄉中公共所享之權利,准一體享受。鄉人不得藉詞阻撓。(2) 前日給與僕人之住屋,既放之後,即為僕人之物,不得取回。給與僕人耕種之田園,應以尋常佃戶相待,不得即時取回。(3) 已放僕人,僱之工作,應給相當價值。(20)

     鄭道實的文章指明了釋奴運動的正確方向,為釋奴運動的善始善終提供了可靠保證。經過辛亥革命時期的強力蕩滌,香山各個鄉村封建時代的世僕殘餘被掃蕩淨盡,社會文明從此又向前跨越了一步。

     漢人剃髮蓄辮的悲慘經歷

     辛亥革命時期,在同盟會員的大力宣導下,香山曾經發生轟轟烈烈的剪辮運動。這是一次蕩滌陋習、改革社會風氣的重大事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運動。

     清朝統治時代,中國男子除了出家人以外,每個人腦後都拖着一條辮子。這是清朝統治者規定的男子髮式。滿族人的髮式本與漢族男子的總發綰髻有很大區別。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祖先,終年以漁獵、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粗獷生活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梳妝方式。滿族成年男子額前結短辮齊眉,腦後長髮圍顱盤環,這種髮式也是便於山林中騎射。金代金太宗天會七年 (1129) 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辮髮。女真人的髮式風俗,經歷了數百年,被其後人滿族所延續下來。滿族的男子直接因襲了女真人編髮為辮的獨特習俗,將頭髮半剃半留,剃去周圍頭髮,祇留顱後髮,編成一條大辮子,稱為“辮連子”,俗稱“練子”,垂於腦後。

     清代首腦努爾哈赤非常重視這一習俗,凡被他攻佔之地,男子髮式必須劃一,不分老少,一律剃髮投降,並以此作為一種勝利的象徵。1621年,努爾哈赤攻下遼沈後,即大規模地強迫漢人剃髮留辮。清朝定都北京之後,仍然強令剃髮。

     此前漢人原有本身的服裝和髮式,蓄留辮髮之事,原本非漢人習俗。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滿洲人文化自愧不如。滿洲人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其貴族拼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迫使漢人同化滿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

     1644年,清兵入關,在攻佔北京,尤其是在攻佔南京之後,厲行剃髮令,“叫官民盡皆剃頭”,違令者“殺無赦”。當時不僅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之令,而且還有“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之令。古代漢人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祖訓,剃髮留辮違背了漢族的歷史傳統和思想感情。面對滿人用恐怖手段強迫漢人改易髮式,當時不甘於向異族屈服的小民,不肯依照清朝用嚴厲法令所規定的剃髮式樣“將額前和腦後四周的餘髮剃去,將長髮編成辮髮垂在腦後”,許多人寧願掉了腦袋也不願剃髮,於是便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揚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劇。清朝建立後全國因服飾、髮式而被殺的漢人數達幾百萬。

     民國時期,有些城市街上的流動剃頭擔前的小櫃上,總是豎着一根長杆,上面掛着磨刀布,據說這根長杆在當年就是用來掛人頭的。因為清朝初年嚴厲執行剃髮令,由滿洲旗兵督押着剃頭擔在街上巡視,見到還未剃髮的男子,就捉住當場剃髮。他若是拒絕,就立時砍了頭掛在剃頭擔前的長杆上示眾,因此杆上經常掛着累累人頭。直到後來雖然大家都習慣了剃髮留辮,但是街上的剃頭擔還保存着清初的式樣,在擔子前面豎着一根木杆。

     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親眼目睹這種淒慘情景的西方傳教士寫道:“全世界像漢族這樣因服飾、髮式而遭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於是, 清朝統一中國之後, 憑藉政權的力量使滿人習俗剃髮留辮變成了滿漢民族共同的習俗。

     漢人對蓄辮問題反抗失敗, 被迫服從屈辱了二百多年。從此,中國男人在腦後就多了一條長長的髮辮。由於這條辮子有這樣一段慘痛的歷史,一般小民對於腦後的辮子就非常看重,人人都有一條,若是沒有辮子,不僅是失禮的事,而且會惹來麻煩。除了和尚以外,當時每一個男子都是有辮子的,就算是“瘌痢頭”,也要設法裝上一條假辮,再戴上一頂帽子,否則無端端的沒有了辮子那就要被人目為“亂黨”了。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東侵,清朝日益淪落。那條長辮子日漸成了西人眼裡“東亞病夫”的象徵。頭蓄長辮、身穿長袍馬褂、手執煙槍、枯瘦如柴,便是外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

 

                      辮子圖

     香山剪辮運動的發端

     剪辮的最初動機是改善國人形象和實行現代化的需要。滿清的腐朽,西人的凌辱,激起了愛國志士的救國情懷。人們從擯除陋俗,革新國人面貌,振興中華的角度,要求剪辮易服。香山人是開展剪辮運動的先鋒。早在1872年,香山人容閎帶領幼童到美國留學,這些幼童全部腦後拖着辮子,美國小孩常常跟在他們後面喊“中國女孩子”,甚至把辮子侮辱為“豬尾巴”。於是後來便有學童毅然剪長辮,着西服。此舉可謂開了風氣之先。

     1895年,孫中山廣州首義失敗之後,在日本斷髮易服。到了20世紀初,伴隨着反清革命的高漲,出現了批判辮子的高潮。鄒容在《革命軍》中把辮子列為反清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斥責清廷強迫男人留辮子是迫使漢人“為牛為馬,為奴為隸”。革命黨人則以去辮為革命反滿之標幟,革命的前奏,於是剪辮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1900年,章太炎在上海當眾剪掉辮子,在全國引起轟動。1902年以後,中國大規模地往日本派留學生,其中不少人到了日本就剪掉了辮子。不僅留學生,國內新式學堂的學生也出現剪辮的風氣。1903年拒俄運動中,許多留日學生憤於清廷之腐敗賣國紛紛剪辮,走上革命道路。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學生基本都剪去了辮子。

                   《香山旬報》第九十八期宣傳剪辮漫畫

     到了辛亥革命前夕,香山革命者創辦《香山旬報》,先後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積極宣傳剪辮運動。鄭彼岸憤怒聲討滿清採取大屠殺手段強迫漢人留辮,在邑城演說社講到清軍殘暴時,聲淚俱下,自舉他的辮子道:“這條豚尾,殺了許多人。”復庵在《香山旬報》發表〈剪髮之冷觀〉一文,述及往事,滿懷悲憤地寫道:“其時先朝遺老,碎首瀝血,以死殉髮者,所在多有。即深山古剎中,黃冠髡首,抱道自貞者,亦可莫非吾先民之韜光遁跡者哉!悲涼慘血之歷史,既已傳之簡編而斑斑可考矣。”(21)

     鄭道實在《香山旬報》發表文章鼓吹剪辮,指出:“夫辮髮為物,即不必計其本非漢族制度,及被外人所誚辱。即以利害問題論,試執十人而質之曰:吾人具此辮髮,於起居動作便乎否乎?吾可決其以為不便者十而八九也。”(22) 於是香山人就開始實行剪辮。許多留學生和華僑都把辮子剪去。

     然而剪辮運動既然是蕩滌陋習、改革社會風氣的革命事件,必然遭到反動勢力的打擊。清廷內部死硬反動分子視剪辮為大逆不道之事,大加韃伐。香山的官員尤其頑固不化,公然禁止剪辮。於是屢有民眾因剪辮而遭受當局的懲辦。

     1908年底,有五名剪辮人被縣令判處各打一百大板。又有張溪人黎生在澳門剪去長辮,回到石岐後,在南門內請理髮匠廖阿角為其接假辮, 企圖蒙混過關。但不幸被巡勇察覺捉拿,縣官審理此案時,以“不守國制”罪名,將兩人枷號半月。此外又有縣城中學堂八名學生剪去辮子,後該學堂的監督林某發現這一情況,竟貼出公告,明示禁令,不准學生剪辮,可謂頑固之極。(23)

     縣城西區有一名姓勞的巡士,因見剪辮風氣日開,便將辮發剪去,不料被該局姓何的巡尉看見之後,誠恐紳士不悅,即將勞巡士開除。(24)

     本縣一名鄉人剪髮後行經山場鄉,有鄉勇兩名,在村外守衛,見其已剪髮,不許入村。而附近的前山地方,也在嚴密搜查剪辮人。 (25)

     斗門大赤坎鄉人趙岳,寄寓省城,在某館學習醫科,因為剪髮而被官軍拘拏,扣留多天,後被堂兄聯名保釋回家。附近鄰里鄉親引為前車之鑒,竟有剪辮人重新留發蓄辮,以復回原形,也有人甚至裝假辮以為掩飾。(26)

     總之,香山縣反動官員倒行逆施,濫用刑法打壓剪辮民眾,使得剛剛興起的香山剪辮運動遭受了暫時的挫折。

     香山剪辮運動高潮的形成

     儘管香山的剪辮運動遭到許多干擾破壞,但在同盟會員的推動下,香山人民無視當局的威脅和打壓,形成一股剪辮新風。1910年10月間,同盟會員鄭彼岸之弟弟鄭自強、鄭佩剛等聯合同志,創設剪辮同志會。為了不給反動當局抓住把柄干涉破壞,剪辮會的創辦人採取了非常巧妙的策略。他們明確規定該會祇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移風易俗而剪辮,而且祇以催促剪辮為宗旨。凡關於政治及別項事情,概不涉及,是否改易服裝均聽從本人自便。 凡有同志願入本會為會員者,概免納捐。所有用費,均由發起人負擔。但是會員除本人實行剪辮外,尚有勸導別人剪辮的義務。剪辮同志會公開發表如下公告,詳細說明成立香山剪辮同志會的緣由和章程:

     居今日而實行剪辮,或便於不易服,以是可以杜洋布塞漏也。而吾儕所主張,又不區區於是,抑有說焉。今之喜用洋貨者,雖裝色如故,而衣服飲食之所需,靡不取於歐美,採自東瀛。否者雖喬裝改服,而中土布帛寧無可取以制服者。故但曰剪辮而已,易服與否,亦聽人之自為乎?總之編髮索頭非我漢俗,留此豚尾,貽笑外人。況挽近機器大明,物力蒸進,凡諸工作,恒以辮髮貽害。故夫海內明哲善持論如湯壽潛,通外情如伍廷芳,莫不以剪辮為中國急務。近月以來,剪辮同志會之設,而天津、而上海、而香港,罔不聞風興起,殫

                          《香山旬報》第一百零七期宣傳剪辮漫畫

力鼓吹。而個人剪辮者更踵相接。吾邑地瀕海交通早,豈可無出而提倡鼓舞之者乎?古人有言請自隗始。

簡章列後

一宗旨 本會以催促剪辮為宗旨。凡關於政治及別項事情,概不干預 (易服與否均聽其便)。

一經濟 凡有同志願入本會為會員者,概免納捐。所有用費,均由發起人擔任。

一會員 凡與本會同人抱同一之宗旨,願為本會會員者,請開明姓名、籍貫、年齡、職業、住址,寄投本會通信處,即為本會會員。

一義務 本會會員除實行剪辮外,並有勸人剪辮之義務。

一贊成員 凡贊成本會宗旨現尚未剪辮者,亦可入會為贊成員。惟屆剪辮時不得推委(本會定於十二月初一日實行剪辮)。

       《香山旬報》第七十六期刊載〈香山剪辮同志會緣起〉

一演說 本會成立後擬即聘員,演說剪辮之利益。

一通信處 暫設東門佐壽堂鄭建初、石岐國光李毅父、洪安豬欄阮勉男為通信機關。

發起人 鄭佩雄 陳競存 李毅父 阮亞剛 鄭佩剛 王子標 吳叔寰 鄭佩強 程大元李稅南 鄭自強(鄭自強亦為鄭彼岸之弟) 鄭貴斌 同啟 (27)

     1910年底,剪辮同志會散發傳單,宣佈將在崇義祠開會演講,剛上任的知縣包允榮卻以“誠恐人心浮動,別滋事端,出示嚴禁”(28)。但革命黨人對此不予理會。1910年11月17日,剪辮同志會在城內崇義祠舉行成立大會。由於宣導剪辮深得人心,受到民眾熱烈擁護,參加大會的各界人士達一千多人,場面異常熱烈。孔教會小學堂學生亦全體赴會,女界到者也有百餘人。同盟會員鄭諷一宣講成立剪辮同志會的理由,指出現在舉國同胞均知辮髮無益,亟思剪除。但碰到許多阻力。如子弟間為父兄所禁止;學生間為監督校長所禁止;工人亦有為東主所限制者。為了去除這些阻力,特發起剪辮會,以推動剪辮運動的發展。隨後許多人接連登臺演講,訴說辮髮的種種弊端。有人演講完畢後,立即在演壇上將辮髮剪去。是日當場請剪辮會員代其剪辮民眾約有百餘人之多。(29) 這次會議掀起了剪辮運動的高潮,並使剪辮運動正式走上有序發展的軌道。

     會議以後,縣城外的許多鄉村紛紛行動起來,相繼建立剪辮同志會,形成群眾性的剪辮熱潮:

     隆都沙溪下澤墟,由楊霖賀、林謙幹、余熾垣、林廷沛、林亞佩等發起,聯合同志二十人,倡立剪辮同志商界人等入會。入會之後,限於一月內,隨時自便剪辮,不得逾限。現已定於十月初十日起,至十一月初十日止,一律實行剪辮。並聘請剪辮工匠蕭某,自備剪辮機器,與各人剪辮,分文不受云。(30)

     谷都鳥石鄉鄭照良、銳德二君,發起剪辮不易服會,訂於十一月初一舉行。該鄉人欣然贊成。兩君即於十月廿二日先行剪去髮辮;繼後又有七人剪去。現在鄉中工商各界報名入會者,極為踴躍云。(31)

     近日剪辮之風盛行,無論何人皆以剪辮為快事,而我邑尤以恒美鄉為最多。計一月來,剪去辮髮者,先後共三百餘人。前有某宅之十齡童子,見人剪辮,即浼人代他剪去。歸家為母所見,大加申飭。後為其伯某曉以利益,其怒始解。(32)

     隆鎮各鄉人,近因潮流所播,剪辮日多。又聞人演說這條辮子,外國人每誚為豚尾,並半邊和尚之名詞,未免自形羞愧,其稍為開通者輒欲去此八千根煩惱,以故此一星期內,剪卻辮子者,不下千餘人云。(33)

     以上一系列事實充份表明,在剪辮同志會的大力推動下,香山民眾剪辮運動迅速掀起高潮。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民眾髮式的改變與政治變革緊密關聯。香山剪辮是革命運動發生的前奏。剪辮運動勝利開展之日,便是革命蓬勃發展和清王朝衰敗滅亡之時。香山如此,全國皆然。清王

                 《香山旬報》第五十六期關於香山縣釋奴的告示

朝鼎革之後,所有香山人,乃至全國漢人頭上的辮子便從此消失了。

【附錄】香山知縣沈瑞忠頒佈的放僕告示(上)放僕的鳴謝德光(下)

     縣令頒佈濠涌鄉放僕告示

     欽加知府銜賞戴花翎補用直隸州署香山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沈 [瑞忠] 為出示曉諭事。現據濠涌鄉生員嚴寶燊等呈稱,生等族內共有世僕數十名,遇有吉凶等事,飭充工役,歷代相沿,成為陋習。查家奴世僕,為立憲政體所無,現奉通行,凡有各鄉各族,從前鬻身為奴者,准即開放,任其騙戶立籍,報明立案等因,生等族內共有世僕五十餘名,各自遵照憲示放為平等,聽其自由,日後不得作為世僕。至世僕曾經前人給有住屋者,任其照舊居住,不忍追回,惟恐鄉內無知之輩,橫生阻力,滋生事端,勢得聯叩憲階,伏乞賞給示諭,俾眾週知等情,到縣。據此除批揭示並諭飭該族紳耆遵照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諭該鄉諸色人等知悉,現當立憲時代,理無積世奴僕,凡有世僕自應放為平等,毋得抗阻欺凌,各宜懍遵毋違。特示。

     宣統二年二月十四日示 《香山旬報》第56期,庚戌 (1910) 三月月十一日,第75頁。

     銘謝德光

     竊維免役蠲傜固盛朝之異典,循善佈惠,實賢遠之,高風邦贊等先世,寒蟬曳葉哀無枝,顧服仳離鬻身作僕,守卑賤輿臺之義,受主君廝豢之庥。出入歲時,既蒙撫䘏農工生聚;且沐裁成。宜乎百世承流,共溯淵源之舊。同儕報効,敢萌違背之思。邇值治啟新猷,乾符握泰天高。帝德澤溥丁男瑞雪卿雲遍海隅而布化;和風甘露,環草木以噓春然雖拜絲綸上錫之洪慈,尤藉矜恤下情之偉度。今邦贊等蒙耆紳嚴任臣 祥光丙熙 鴻書 金光 紫榮 迪光 子琛 寶燊 焯 垣 席珍諸公,欽承明詔,俯賜優容。徑開勸掖之門,聿彰祖武倡羾聯銜之牘,代叩廉明大君子樂普逾施賢父母克垂仁愛。

     此後窮簷曝日,知羣釵婦孺,咸祝耆英,異時飲水思源,將稼穡曾玄,長歌德政。千秋翼載,酬報無由。謹佈旬章,先鳴謝臆。

     香山四都濠涌鄉放僕

     陳桂開 阮永益 黎啟慶 孫賢任 阮永謙 方邦贊 余建猷 陳全慶 孫開任 余喜元 陳本慶 孫兆和 陳康保 余喜朝 阮敬祥 孫獻任 余喜全 孫彩任 方錦輝 阮蔭祥 余建澤 陳澤慶 姚灶華 陳三行 陳阿快 余潤良 余建瓊 阮章煥 阮丙辰 陳彩慶 高順開 阮兆康 余潤宜 余潤寬 陳亞立 陳亞平 陳亞至 陳灶保 余觀銀 陳傑慶 方康熙 余順松 陳賀森 方晃輝 姚順和 陳祥慶 黎桂祥 余觀熀 方小良 陳亞楊 余亞南 陳有祥 余慶長 陳兆開 陳順邦 陳賀德 余順棠 余建榮 方永治 余順利 方鳳輝 黎滿慶 余紹經 陳滿開 余亞贊 黎長發 黎喜慶 方小祥 余建輝 余喜培 陳帝彰 陳仲生 陳順興 陳觀成 黎閏昆 黎亞財 陳亞斗 陳亞建 老少男婦等仝叩 《香山旬報》第五十六期,庚戌 (1910) 三月月十一日,第76頁。

【註】

(1) 光緒《香山縣誌》,卷五〈輿地五.風俗〉。

(2) 香港《新界葵涌陳氏族譜》民國十九年抄本。

(3) 道光《香山縣誌》,卷八〈事略〉,頁52-53。

(4) 貴剛:〈釋奴議〉,《香山旬報》第2期。

(5) 質直:〈釋婢私議〉,《香山旬報》第40期,己酉(1909) 九月十一日,頁1-4。

(6) 〈悍婦虐婢〉,《香山旬報》 第77期,庚戌(1910) 十月十一日,頁64。

(7) 《香山旬報》第62期,庚戌 (1910) 五月十一日,頁7-9。

(8) 丹水:〈民族平等觀念之發達〉,《香山旬報》第32期,己酉 (1909) 六月二十一日,頁1-4。

(9) 鄭佩剛:〈香山旬報及其創辦人鄭岸父〉,《廣州文史》第25輯。

(10) 〈放奴偉論〉,《香山旬報》第18期,己酉 (1909) 閏二月初一日,頁20。

(11) 〈放奴之舉將有實行消息〉,《香山旬報》第33期,己酉 (1909) 七月初一日,頁32。

(12) 〈鄉紳放奴之偉識〉,《香山旬報》第28期,己酉(1909) 五月十一日,頁18-19。

(13) 《香山旬報》第32期。劉思復在〈民族平等觀念之發達〉一文中寫道:“吾於最近時事中得兩事焉。恒人所不甚注意,而實於民族前途關係至巨,且足覘吾國人平等觀念之日漸發達者。斯何事?其一則為吾邑申明亭鄉之倡放世僕,其二則為南海某君之倡建疍民學堂也。”

(14) 〈實行釋奴〉,《香山旬報》第45期,己酉 (1909) 十一月初一日,頁57。

(15) 〈縣令頒佈濠涌鄉放僕告示〉,《香山旬報》第56期,庚戌(1910) 三月月十一日,頁75。

(16) 〈濠涌武生嚴廷揚詐索不遂撓敗憲政凌虐放僕誣衊宗親狀〉,《香山旬報》第68期,庚戌(1910) 七月十一日,頁70-71。

(17) 〈看看看濠涌嚴任臣嚴寶燊嚴廷揚等蛇蠍同窩藉端誣噬尤復嘵嘵逞辨耶〉,《香山旬報》第68期,庚戌(1910)七月十一日,頁81-82。

(18) 《香山旬報》第71期,庚戌(1910) 八月十一日,頁49。

(19) 《香山旬報》第75期,庚戌(1910) 九月廿一日,頁87。

(20) 道實:〈論放奴宜先籌安置之法〉,《香山旬報》第76期,庚戌(1910) 十月初一日,頁3-8。

(21) 復庵:〈剪髮之冷觀〉,《香山旬報》第74期,庚戌(1910) 九月十一日,頁9-11。

(22) 道實:〈即剪髮以覘國民之心理〉,《香山旬報》第82期,庚戌 (1910) 十二月初一日,頁3-6。

(23) 〈監督禁止學生剪辮之頑陋〉,《香山旬報》,第78期,庚戌(1910) 十月廿一日,頁69。

(24) 〈巡士竟因剪辮被革〉,《香山旬報》第77期,庚戌(1910)十月十一日,頁62。

(25) 〈鄉勇何惡於剪辮人〉,《香山循報》第99期,辛亥(1911)四月廿五日,頁67。

(26) 〈剪髮復留之可哂〉,《香山循報》第99期,辛亥(1911)四月廿五日,頁69-70。

(27) 〈香山剪辮同志會緣起〉,《香山旬報》第76期,庚戌(1910) 十月初一日,頁77-78。

(28) 〈政界取締剪髮會之無謂〉,《香山旬報》第83期。庚戌(1910) 十二月十一日,頁50-51。

(29) 〈剪辨同志會開幕紀事〉,《香山旬報》第81期,庚戌(1910) 十一月二十一日,頁47-48。

(30) 〈隆都又有剪辮同志會〉,《香山旬報》第78期,庚戌(1910) 十月廿一日,頁65。

(31) 〈谷都又有剪辮會出現〉,《香山旬報》第79期,庚戌(1910) 十一月一日,頁53。

(32) 〈剪辮者觸目皆是〉,《香山旬報》第79期,庚戌(1910) 十一月一日,頁54。

(33) 〈隆鎮剪辮之盛〉,《香山循報》第123期,辛亥 (1911)九月十七日,頁65-66。

* 黃鴻釗,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澳門史專家。

 

本冊第 114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14-12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