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新時期澳門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為《文化雜誌》中文版百期而作

張廷茂

     創刊於1987年的《文化雜誌》中文版迄今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並將迎來出版發行滿一百期的重要時刻,誠乃可喜可賀,值得加以總結。

     《文化雜誌》是在澳門迎接新時期的重要時刻誕生的。1979年,經過多年努力,中葡兩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為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基本的政治前提和框架,也預示了澳門歷史新時期即將到來。1987年3月,中葡兩國經過協商談判簽訂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雙方議定中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由此進入過渡期。值得注意的是,中葡雙方對澳門歷史文化的普世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強調了澳門文化中西合璧的獨特個性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突出貢獻,並在保護和發展這一特色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在此背景下,澳葡當局決定由澳門文化學會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出版一份以研究澳門歷史文化特色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獨特作用為主旨的刊物 ——《文化雜誌》。1988年,為加強對澳門現階段文化事業的領導工作,文化學會改組為澳門文化司署,《文化雜誌》繼續在該機構主管下以中葡英三語同時出版發行。澳門回歸祖國後,《文化雜誌》葡文版和英文版合併為外文版,而中文版則保持原有的規模繼續出版發行至今,迎來了出版發行滿百期的重要時刻。

     《文化雜誌》創刊伊始,就確立了其辦刊宗旨與標準:“文化雜誌是一份研究歷史文化的雜為《文化雜誌》中文版百期而作誌,亦為切磋學問的自由論壇。其宗旨是推動東西方文化交往,探討澳門獨特的個性及葡萄牙在東方的歷史,進而加強葡中兩國之間的密切往來。為此,本雜誌刊登任何有關上述主題的文章,祗求學術價值,不拘思想見解。”回歸之後,辦刊宗旨調整拓展為:“推動東西方文化交往,探討澳門獨特的個性及中外文化互補的歷史,藉以促進澳門與海內外的學術交流。”三十年來,《文化雜誌》始終貫徹其辦刊宗旨,刊載了大量符合其宗旨的文章。據統計,除了原作輯錄、會議致辭和各種文化消息外,《文化雜誌》中文版共刊登上述主題的各類署名論文一千五百餘篇,涉及澳門歷史文化、葡萄牙在東方的存在、中西文化交流、現當代澳門文學藝術、中葡歷史文化譯介等多個研究方向。綜覽《文化雜誌》各期論文,下列幾個方面體現了它的鮮明特色,因而確立了它在當代澳門文化史上的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鮮明的主題導向

     《文化雜誌》中文版創刊以來,始終貫徹最初期確立的辦刊主旨,以挖掘澳門歷史文化特色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獨特貢獻為主題導向,發表了大量有關該主題的論文。據初略統計,該刊先後發表澳門歷史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論文一千零七十餘篇,約佔總篇數的七成以上。這些論文圍繞澳門歷史進程、中葡兩個族群的相互關係、澳門文化的特色及其地位等展開討論,涉及了澳門歷史文化眾多領域的課題。

     早期中葡關係與葡人入居澳門:葡人入居前澳門半島的華人村落;中葡關係開始的起點考訂,早期來華葡人在粵活動史地考證,早期來華葡人在閩浙地區的通商衝突,澳門正式開埠的時間,澳門開埠時期的歷史觀察,澳門西文名稱來源考證,澳門葡人居留地的形成。

     澳門海上貿易與海上絲綢之路:明代澳門貿易的發展,17世紀初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耶穌會參與澳門-日本的貿易活動,明代澳門-日本貿易中的黃金,東南亞與明末澳門海上貿易,澳門與帝汶檀香木貿易,明清交替之際澳門的海上貿易,關於18世紀末澳門海上貿易的註釋,葡、中、荷商人在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茶葉貿易,鴉片戰爭前中國政府對澳門海關的管理,清代中葉澳門與馬尼拉的貿易關係,19世紀澳門的苦力販運,澳門歷史上的鴉片貿易,澳門在近代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

     澳門多元文化的共存與交流:葡萄牙詩人在澳門,中葡、葡中字典的歷史與書目,禪宗在澳門及南海的傳播;佛教在澳門的傳播與發展,澳門道教文化誌略,葡中關係背景下的中文翻譯學校,澳門與中國油畫的發祥,澳門婚俗中的文化交融,澳門與媽祖文化的發展;媽閣摩崖第一詩考釋,16-18世紀西方文化對澳門地區的影響,澳門詩詞見證的澳門歷史文化,澳門民間歌謠的淵源;16-18世紀澳門文化特色的形成,澳門與中國新國畫的發祥,20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澳門宗教文化的本土化特色。

     澳門與天主教東傳:耶穌會士范禮安與澳門,澳門高等教育的第一章,澳門聖保祿學院教育體制與財務問題,16-18世紀入華葡籍耶穌會士,康熙年間的西洋傳教士與澳門,清代基督教弛禁與澳門交涉,1719年教皇信函滯留澳門始末,16-19世紀的中學西傳,乾隆禁教案與澳門,馬禮遜在澳門的文化活動,18-19世紀葡萄牙神父在北京,清前期西醫入華與京澳關係,澳門與西江流域的宗教文化聯繫,澳門在基督教第三次入華中的地位和作用,19世紀澳葡江沙維的文化貢獻,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

     澳門土生葡人族群之歷史文化:明清之際中西血統之混合,一種土語的生存和死亡,《澳門記略》中所反映的土生葡語,澳門土生的家庭與族群性,明清時期中葡通婚現象,澳門土生葡人像冊,澳門土生文學及其文化價值,澳門土生葡語方言資料比較,土生葡人飛南第,土生葡人藝術家馬若龍,20世紀土生葡語遺存考察報告。

     澳門城市建設與建築藝術:除了下文將要論及的澳門建築遺產專輯外,另有多篇論文論述了澳門建築文化的發展歷史,例如:澳門聖保祿學院會院教堂建築平面佈局,澳門聖保祿教堂前壁立面建築,澳門天主之母教堂正立面藝術圖像,澳門多元化建築風格與城市格局,澳門三大古禪院的歷史淵源,澳門地誌畫中記憶的澳門風景,澳門近代都市格局的形成,近代澳門城市的綠化建設。

     澳門與中葡關係:早期中葡關係的特點,16-17世紀圍繞澳門的中葡關係,葡中外交關係的幾點補充,從東坡塔檔案中文稟的變化看清代中葡關係的變化,禁海遷界時期澳門葡人的政治走向,明清政府管轄澳門體制的沿革,17世紀下半葉澳門葡人與中國的關係,中葡兩國的相互影響,明清澳門涉外法律與司法比較。

     檔案史料的挖掘:除了下文將要論及的史料專輯外,還有多篇論文與澳門歷史文化資料的挖掘有關。它們或輯錄有關文獻史料的原文,或對有關史料進行研究性譯介。前者如:《明實錄》澳葡史料輯存,《清實錄》澳門史料編年,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漢譯本有關西洋傳教士和澳門史料輯錄,利瑪竇神父的一封信,賽吉奧的九封從未發表的信,三十年前的澳門(一份日記摘要),奥古斯丁.達.席爾瓦的兩封信,前澳督羅必信回憶錄;後者如:《澳門記略》及其校註,中國地方史誌中的澳門史料,19世紀北美旅澳婦女哈洛特的日記,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看到的澳門,奧地利考察家金爾策的報告,阿爾諾索伯爵筆下的澳門,葡萄牙埃武拉檔案館有關澳門和中國的文獻,旅行家記載的澳門婦女,清代媽祖檔案史料述評,檔案與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抗戰時期澳門史料探索與評析。

     專業化的特輯

     大量的特輯和專輯構成了《文化雜誌》中文版的一大顯著特色。先後刊出的特輯包括四類: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澳門重要歷史事件紀念論文,歷史文化名人和歷史文獻資源開發等。

     “首屆澳門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特輯”:此次研討會為澳門進入過渡期後召開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術會議。本刊於第十九期闢特輯收錄參會的中外學者論文二十四篇,涉及澳門歷史分期、澳門歷史著作、澳門開埠後的中葡關係、澳門的對外聯繫、澳門的海外貿易,中葡澳門問題交涉、澳門歷史研究動態等多個方面,尤其是,史料發掘和文獻研究佔據了突出的位置,有八篇論文分別對葡萄牙、中國等地檔案館和圖書館所藏澳門歷史文獻進行了介紹和分析,直接推動了此後開始的史料整理活動,頗具開拓和引領作用。

     “‘澳門土生人’論文特輯” :澳門土生葡人乃四百餘年澳門歷史進程的獨特產物,是極具人類學和歷史學研究價值的歷史課題。本刊於第二十期刊出了由“文獻轉載”“專題論文”兩部分組成的土生特輯。“文獻轉載”部分轉載了五位葡萄牙學者關於土生葡人之起源和文化的重要論述,包括“亞婆井:尋找澳門的同一性” “大地之子 —— 澳門土生葡人研究” “關於澳門土生葡人起源的傳說” “澳門語”“澳門人口:一個混合社會的起源與發展”;“專題論文”部分收錄六位葡萄牙學者研究土生問題的論文,涵蓋當代土生社會調查、土生葡人的烹調術、土生葡人種族同一性的若干側面、在澳門的一支王室父系家族、澳門的族群構成以及土生葡人的由來等。這些文選和論文,連同前文所述的有關論文,構成了澳門土生葡人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對後來中國學者開展相關研究發揮了顯著的引領和啟發作用。

     “澳門聖保祿學院四百週年論文特輯” :創辦於1594年的澳門聖保祿學院,為西方教會大學教育傳入中國之始,在天主教東傳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向受到學術界重視。1994年適逢該院創辦四百週年,本刊第二十一期設專輯,刊載了二十一篇中外學者的研究論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論文並非僅僅局限於聖保祿學院的決策籌建、教學活動、建築藝術等方面,而是將其置於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場景之中,全面研討了天主教傳華過程中中西思想文化的衝突與交流,並論證了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澳門城市建築遺產及保護特輯” :為配合澳門建築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進行,該刊先後組織了六期專輯,形成了一個建築文化遺產的專輯系列。首先在第三十五期和卅六、卅七期合刊連續刊出了兩集“澳門城市建築遺產特輯”,內容包括澳葡政府頒布的建築遺產保護法令,澳門城市建築史,藝術家畫作中反映的建築藝術,澳門城市的綠化景觀,澳門城市文化形象隨想與評論等。繼之,於第四十六期開闢“澳門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特輯”進一步為申報工作做準備。該輯由兩部分組成,首先是“‘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澳門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除賀辭和會議報導外,收錄與會專家論文八篇,就澳門城市建築遺產的特性、管理途徑、保護與利用、文化意義等方面展開了論述,對遺產申報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接着是關於申遺的文件和論述,包括擬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內容概述和項目介紹,申遺論證會問卷與專文,以及澳門建築文化所體現的中西文化交流等。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獲選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三十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為慶賀此一盛事,該刊第六十期闢 “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特輯”,刊載了世界遺產頒證儀式上的致辭和第二十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關於“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決議,並再次對“澳門歷史城區”做了更加詳細的介紹。2015年,在澳門成功申遺十週年之際,該刊第九十五期開設“慶祝‘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遺十週年專輯” ,特邀參與申遺工作的國家有關部門的專家撰文,回顧申遺成功之路,並探討保護和利用途徑;本局有關部門和人士亦以專文回顧了澳門的遺產保護工作,闡述保護工作的新計劃。該特輯的刊發,對於增強澳門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澳門文學:理論、歷史與史料’研討會特輯”:作為一份研究文化的雜誌,澳門文學也受到了應有的關注,除了在多個文學藝術欄目中刊載澳門文學的作品和論文外,還於第八十六期以特輯刊載了“澳門文學:理論、歷史與史料”研討會的論文。此次研討會係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就澳門文學館之建設而召開的首次會議,邀請本澳、內地、香港及臺灣地區對澳門文學已有深入研究和關心澳門文學發展的專家學者,就澳門文學史書寫的理論、策略與框架,澳門文學在華文文學中的定位與價值,以及澳門中葡文學史料的整理等問題展開了研討。本期專輯對澳門文學史的研究,現代澳門文化工程建設和發展,發揮了促進作用。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文化雜誌》中文版開設了兩期史料文獻特輯。第三十一期刊出的“16-17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裡的中國景觀文獻選集”,輯錄了西葡兩國歷史文獻中關於中國的二十八篇文獻 ,內容涉及葡人東來、在華早期活動以及入居澳門後的活動。選編者撰寫了編輯說明和前言,介紹各篇文獻的作者及流傳情況,並做了相應的註解,以幫助理解文獻,文後附有生僻詞語解釋和引用文獻書目。該文獻集以其對早期中葡關係和早期澳門史研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而受到中國學者的普遍重視,故河南鄭州的大象出版社於2003年將其出版單行本,進一步促進了在內地學者中間的傳播和運用。

     第七十五期刊出的“歐洲人在中國南海的交鋒與分歧文獻集” ,以兩位葡萄牙學者的研究論文開篇,刊載了十六份記載西方人在中國南海及澳門海域活動的原始記錄,再現了西方各國在中國海域的衝突,提供了研究近代早期中西關係的重要史料。

     這兩期文獻專輯和前文所述的史料研討論文,體現了《文化雜誌》中文版刊載內容上的一大特色:重視原始文獻的挖掘和整理,也大大增強了該刊的學術性。

     中西合璧的交流平臺

     四百多年的中西交流的歷史,孕育了澳門中西文化薈萃、合璧的文化氛圍。這樣的歷史文化環境,也使得《文化雜誌》中文版這個學術交流平臺形成了中西合壁的文化特色。據初步統計,《文化雜誌》中文版共刊載外國學者的譯文近四百篇,約佔總篇數的27%。作為一份中文期刊,外國學者的論文佔如此之高的比重,在同時期的同類期刊中可謂絕無僅有,從而形成了《文化雜誌》中文版的一個顯著特色。

     外國學者的這些論文,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類。一是對西方特別是葡萄牙歷史文化的介紹。他們通過這些文章,向中國學者介紹了西方文化的重要資訊,內容涉及歐洲的歷史人物、詩歌創作、繪畫藝術、音樂創作、攝影藝術,其中特別突出了葡萄牙文學藝術 (例如賈梅士及其《葡國魂》、佩索阿的民歌四句詩、葡國繪畫作品等)、建築傳統和地圖繪製技術成就的介紹。

     二是對西方勢力東擴和基督教東傳歷史的研究,特別是葡萄牙在東方的活動。這方面的篇目較多,涉及了葡萄牙東方擴張的戰略,葡萄牙與西方國家在東方的競爭,葡萄牙地圖繪製技術在東方歷史地理學的價值,在東方活動的重要人物,葡萄牙建築藝術對東方建築的影響,在南海活動的貴族商人和船主,歐洲傳教士在中國內地及遠東其它地區的的傳教與文化活動,傳教士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葡萄牙航海活動對於東方國家的影響,葡萄牙人在日本、暹羅、萬丹的貿易,葡萄牙活字印刷術在華南地區的傳播等。西方學者的這些譯文,為中國學者提供了研究近代早期中西方關係史和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資料和獨特視角,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其中披露的西文資料,更是廣為中國學者所徵引,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 。

     三是對澳門歷史與文化問題的探討。這類論文所佔篇幅最多,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史料基礎也較為深厚。澳門的對外貿易(日本、馬尼拉、帝汶、暹羅、越南、巴西),澳門城市風格的形成,澳門的葡國文化(宗教、文學、繪畫、建築、飲食、遊戲),澳門的圖書館檔案館建設,澳門的出版事業,澳門報業發展,澳門歷史語言發展,澳門苦力貿易,澳葡土生族群文化,澳門的電影歷史,圍繞澳門的中葡關係,澳門歷史問題的考證,澳門的外籍文化名人(庇山耶、奧登、君士坦丁、高美士),葡國的澳門史研究動態,聖保祿學院的宗教文化活動,聖保祿教堂建築藝術,澳門的城市綠化史,明清政府管治葡人的政令,中葡文化在澳門的交流影響,澳門的對外關係(果阿、日本、菲律賓、帝汶、暹羅、麻六甲、萬丹、亞美尼亞、巴西等),西方主要國家與澳門的關係,研究澳門史的史學家;澳門歷史文獻與資料(旅居澳門西人的日記、見聞、信劄、報告、回憶等),國際會議上的澳門問題。

     四是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介紹和探討。這類文章雖然所佔篇幅不大,但也值得注意。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中國古代對外政策、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詩歌,繪畫,戲曲)、華南沿海的漁民社會、中國出版印刷業、中國的新聞出版、古代中國的生死禮儀、皇朝時代中國婦女的法律地位、澳門華人民間信仰習俗文化、華南民間醫學、華人的民間宗教等。這些內容雖不一定有令人滿意的深度,但是,它們提供了以他者的角度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某些思考,對中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也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切磋學問的自由論壇

     作為切磋學問的自由論壇,《文化雜誌》中文版秉持“祇求學術價值,不拘思想見解”的宗旨,採取公開公正的取稿原則,努力為中外學者提供公平公開的學術平臺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彼此辯難爭鳴,切磋學術。綜覽各期可見,該刊不僅在不同欄目中發表了大量各抒己見的考辯性論文,還經常開闢“討論”欄目,集中刊發針對某些問題的爭鳴文章。葡萄牙學者先後討論了賈梅士是否到過澳門、土生葡人的種族構成、華人血統所佔的比重、土生葡語的語音元素等等。中國學者則圍繞早期中葡關係的起點,早期來華葡人在華活動史地、澳門西文名稱“Macau”的語音來源、澳門媽閣廟的創建年代、閩粵海商與澳門開埠的關係、澳門媽祖信仰形成、澳門的民間宗教、葡人驅逐澳門海盜問題、澳門開埠葡人入居時間、孫中山早年在澳活動、若干相關史地名稱考訂,等等。

     這些討論和爭鳴涉及了澳門歷史文化領域的諸多重要的存有爭議的問題,通過爭鳴,發掘了新的資料,拓展了研究思路,從而顯著地推進了相關問題研究的學術深化和昇級。
     結 語

     《文化雜誌》中文版創刊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現今它已成為研究澳門歷史文化和跨文化研究的權威雜誌之一,並以印刷裝幀精美、追求學術質量與文化品味而享譽於學術界,已成為澳門及海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的重要的平臺。
     《文化雜誌》中文版以其顯著的辦刊特色和獨特優勢,成為了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陣地和專業平臺。本刊鮮明而一以貫之的主題導向,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引導相關研究人員關心並投入澳門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斷開拓新的學術選題,通過刊發相關論文,使得澳門作為中西合璧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進一步得到彰顯。
      依照《文化雜誌》的辦刊主旨,本刊不僅是專門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歷史的刊物,其三十年成長發展的歷程本身就構成了現代東西文化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澳門歷史文化名城獨特歷史角色在新時期延續的重要標誌之一。通過大量的中外語互譯,一方面向中國學界引介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借助於外文版,也將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推介給西方,使本刊成為中外學者切磋學術、交流思想的平臺,為新時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更加凸顯了該刊的辦刊特色。
       總之,《文化雜誌》中文版以其鮮明的辦刊特色,厚重的學術涵量和多重的歷史貢獻而載入澳門當代史冊;它是新時期澳門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 張廷茂,歷史學博士,現為廣州暨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明清時期澳門海上貿易史》《晚清澳門番攤賭博專營研究》《晚清澳門海上貿易研究》《澳門歷史文獻輯譯》(第一輯) 等。

本冊第 10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0-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