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

香港地區漢字認知及使用狀況調查問卷分析

田小琳、黃翊、馬毛朋、李斐、秦嘉麗

     調查背景

     香港作為一個中西交流的國際大都會,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這使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文字充滿了地方特色。衆所周知,香港實行“兩文三語”的語文教育政策。“兩文三語”政策的推行,自1997年公佈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已經深入人心。特區政府關於 “兩文三語”的說法,始見於董建華特首的施政報告。作為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的說法具有權威性。在1997年、1998年、1999年連續三年的施政報告和政府公佈的《工作進度報告》中,特區政府都極其明確地提出 “兩文三語”的語文教育政策及貫徹這一政策的具體措施。1997年10月,董建華特首在回歸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我們的理想,是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能書寫流暢的中文、英文,並有信心用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與人溝通。”(見《施政報告》第84節) 1999年10月的第三份《施政報告》的第69至72節,均為“改進兩文三語能力”的內容,在第69節中,強調 “特區政府的一貫宗旨,是培養兩文三語都能運用自如的人材。”

     從此,兩文三語就演變擴大為在香港大家耳熟能詳的語言政策,而且在許多文件中反覆加以引用。例如,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以下簡稱語常會) 在2003年6月所做的語文教育檢討總結報告〈提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的前言中,開宗明義先說兩文三語﹕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是培育香港人(特別是學生及就業人士)兩文(中、英文)三語(粵語、普通話及英語)的能力。”第一章的標題也是 “為何我們要具備兩文三語的能力?” 報告整體是圍繞兩文三語來說的,可見語文教育涉及的外延已擴大到香港人,而不僅是學生。因而,兩文三語是香港社會整體的語言政策。香港語常會是就一般語文教育事宜向政府提出建議的權威機構,職責範圍很廣,包括就語文教育 (含教學語言) 的整體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見。

     香港關於語言教育政策的討論,我們習慣上祇集中在三語方面,也就是普通話、粵語和英語的教學。至於兩文方面,近年開始引起不少學者和巿民的關注,在中文書寫上,香港市民習慣用繁體字。政府發佈的公文、在街上看到的文字、報刊雜誌,甚至學生在學校使用的教材,絕大部分都是繁體字。簡體字在香港一直處在一個灰色的地帶。隨着陸港兩地交流的日趨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人能辨認簡體字,部分學生在考試時也會使用簡體字。香港考試評核局對於漢字的書寫字體,也持開放的態度,容許考生以正確的簡體字作答。然而,縱然聯合國自2008年已承認簡體字為漢字的統一書寫方法,香港人對於繁體字還是有一種難以釋懷的情意結,大部分香港人雖然能看得懂簡體字,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喜歡和習慣使用繁體字書寫。是次研究主要集中於研究香港青少年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態度及認識情況。

     調查資料

     是次研究共350人接受訪問,對象主要集中於香港青少年,包括大學生和中學生,當中男生有179人,佔調查人數51.14% ,女生有171人,佔調查人數48.86%,研究對象中男女生比例平均。

     一、受訪者年齡分佈

     在年齡分佈方面,18歲以下的有11人,佔調查人數3.14%;18-30歲的有327人,佔調查人數93.43%;31-60歲的有12人,佔調查人數3.43%。

詳細分析見下 [圖1]。

[圖1]                                                              受訪者年齡分佈

 

[圖2]                                                            受訪者學歷分佈

 

 

     二、受訪者學歷分佈

     在受訪者的學歷分佈方面,祇接受中學教育的有206人,佔調查人數58.86%;接受大學教育的有133人,佔調查人數38%; 接受大學以上教育的有11人,佔調查人數3.14%。詳細分析見 (圖2)。

     三、受訪者職業分佈

     在職業分佈方面,職業屬學生的有332人,佔調查人數94.86%;職業屬教師的有11人,佔調查人數3.14%;職業屬文職的有5人,佔調查人數1.43%,職業屬其他的有2人,佔調查人數0.57%。

詳細分析見 [圖3]。

     四、受訪者出生地分佈

     在出生地方面,20人來自大陸,佔調查人數5.71%;328人來自香港,佔調查人數93.70%;2人來自海外,佔調查人數0.57%。詳細分析見[圖4]。

     調查結果

     一、受訪者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漢字形式

     以下從問卷的問題來看受訪者日常生活中使用漢字形式的情況:


[圖3]                                                                 受訪者職業分佈

 

[圖4]                                                             受訪者出生地分佈

 

[圖5]                                                           您認識簡體字嗎?

 

[圖6]                                                         您會寫簡體字嗎?

 

[圖7]                                           您一般通過甚麽途徑接觸簡體字?

 

     1) 您認識簡體字嗎?

     問卷的第一部分主要調查受訪者日常生活中使用哪種漢字形式。調查指出350名受訪者中有346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繁體字,佔98.86%。以繁體字為日常中使用語言的346位受訪者中, 認為自己認識簡體字的有130人, 佔總人數37.57%;認為自己大致認識簡體字的有106人,佔總人數30.64%;認為自己略懂一點簡體字的有109人,佔總人數31.5%;認為自己完全不會簡體字的有1人,佔總人數0.29%。詳細分析見 [圖5]。

     2) 您會寫簡體字嗎?

     以繁體字為日常中使用語言的346名受訪者中,認為自己會寫簡體字的有81人,佔總人數23.41%;認為自己大致掌握怎樣寫簡體字的有68人,佔總人數19.65%;認為自己略懂一點怎樣寫簡體字的有172人,佔總人數49.71%;認為自己完全不會寫簡體字的有22人,佔總人數6.36%;沒有作答的則有3人。詳細分析見 [圖6]。

     3) 您一般通過甚麽途徑接觸簡體字?

     在選擇使用甚麼途徑接觸簡體字方面, 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祇選擇1項的受訪者有115人,佔33.24%; 選擇2項的有116人,佔33.24%; 選擇3項的有54人, 佔15.61%。調查發現受訪者最常接觸簡體字的途徑為網絡,其次為書籍及學校。詳細分析見 [圖7]。

     4) 您認識和會寫繁體字嗎?

     調查發現350名受訪者中祇有4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簡體字,佔1.14%。當中4位受訪者全認識繁體字;認為自

[圖8-1]                                   您認識繁體字嗎?

 

[圖8-2]:                                  您會寫繁體字嗎?

 

己會寫繁體字的有3人,認為自己大致掌握怎樣寫繁體字的有1人。詳細分析見 [圖8]。

     5) 您一般通過甚麽途徑接觸繁體字?

     在選擇使用甚麼途徑接觸繁體字方面,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選擇1項、4項、6項及7項的各佔1人。調查發現受訪者最常接觸繁體字的途徑為學校,其次為網絡。詳細分析見 (圖9)。

[圖9]

 

     6) 您曾就讀的學校使用簡體字教材的情況普遍嗎?

     此部份主要分析學校使用簡體字的情況。調查發現208位受訪者就讀的學校甚少使用簡體字教材,佔59.43%,也就是說接近六成的受訪者就讀的學校曾使用簡體字的教材;沒有使用簡體字教材的有107人,佔30.57%;祇有35人指出就讀學生普遍使用簡體字教材,佔10%。詳細分析見 [圖10]。

[圖10]

 

     7) 您曾就讀的學校允許使用簡體字嗎?

     在使用簡體字方面,由於此項受訪者可選多項,206位受訪者指出其就讀學校完全允許他們使用簡體字,佔58.85%;完全不允許他們使用簡體字的有18人,佔5.14%;認為學校祇允許他們在考試時使用簡體字的有11人,佔3.14%;認為學校允許他們在作業中使用簡體字的有6人,佔1.71%;認為學校祇允許他們在考試及作業中使用簡體字的有11人,佔3.14%。

     值得注意的是,認為學校某程度上不允許他們使用簡體字的有99人,佔28.29%;當中祇勾選了“某程度上不允許”的有42人,同時勾選了“某程度上不允許”及“考試” 這兩個選項的受訪者有15人,也就是說有15位受訪者認為學校不允許他們在考試中使用簡體字;同時勾選了“某程度上不允許”及“作業”這兩個選項的受訪者認有14人,也就是說這14位受訪者認為學校不允許他們在作業中使用簡體字;同時勾選了 “某程度上不允許”、 “考試”及 “作業” 這三個選項的受訪者有26人,也就是說有26位受訪者認為學校不允許他們在考試及作業中使用簡體字。詳細分析見 [圖11]。

[圖11]

 

     8) 您認為香港教育界有必要改變以簡體字教學嗎?

     在是不是需要改變以簡體字教學方面,319位受訪者認為不需要改變,佔91.14%;認為需要改變的有19人,佔5.43%,其他的則有12人,佔3.43%,當中有3位受訪者認為可由學生自行選擇,2位受訪者認為可由學院自行決定,1位認為可視國家背景需要而定。我們可以看到,受訪者的態度偏向認為教育界沒有必要改以簡體字教學。具體分析詳見 [圖12]。

     9) 您在香港哪些公衆地方曾經看見過簡體字?

     在哪些公衆地方曾看過簡體字方面,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祇選擇1項的受訪者有92人,佔26.29%;選擇2項的有85人,佔24.29%;選擇3項的有54人,佔15.43%。調查發現有260位受訪者認為曾在旅遊景點看過簡體字,其次為酒店及公共場所,分別有168人及150人。詳細分析見 [圖13]。

[圖12]

 

[圖13]

 

[圖14]

 

     二、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認識和態度此部分主要調查受訪者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認識和態度。

     1) 繁體字和簡體字寫法相同的字多還是寫法不同的字多?受訪者對繁體字和簡體字的認識方面,262人認為繁體字和簡體字寫法不同的字多, 佔74.86%, 認為二者寫法相同的字多, 則有88人,佔25.14%。

     2) 您為甚麽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優越?在問及繁體字和簡體字誰更優越方面,271人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優越,佔77.43%,認為簡體字較優越的祇有16人,佔4.86%,沒有意見的有62人,佔17.71%。

     認為繁體字較優越的271位受訪者中,有214位認為繁體字能展現書法藝術之美;198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符合漢字造字規則,表意功能更為明確,便於理解意思;195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有利於傳承悠久的中華文化;167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可以免除同音假借、一字多義所引起的混淆問題;149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的系統、字理有助於學習。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選擇5項的受訪者有79人,所佔比例最高,有29.15%;其次為選擇3項及2項,分別佔26.20%和17.71%。調查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繁體字有不少的優點,詳細分析見下表及 [圖14]。

     3) 您為甚麽認為簡體字比繁體字優越?

     認為簡體字較優越的祇有17位受訪者,當中12位認為簡體字筆劃較少,結構簡單, 書寫簡便;8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能減輕學習負擔;6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能減少文盲,增加識字率;5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符合快速化的社會發展,有利於促進國際交流;4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有利於推廣、促進漢字學習。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選擇3項的受訪者有7人;選擇1項的受訪者有6人。調查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簡體字的優點較少,17位受訪者中沒有選擇多於4項優點,詳細分析見 [圖15]。

[圖15]

 

[圖16]

 

[圖17]

 

     4) 您認為繁體字有何缺點?

     至於繁體字的缺點方面,223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書寫繁瑣,不方便快捷書寫;153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筆劃太多,容易寫錯字;77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祇有港、澳、臺使用,難與其它地區溝通;55位受訪者認為繁體字字形複雜,不易辨別。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其他的有28人,當中17人認為繁體字沒有缺點。

     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選擇1項的受訪者最多,有172人,佔49.14%;其次為選擇2項及3項,分別佔32%和11.43%。認為繁體字的缺點超過4項的祇有17人,詳細分析見 [圖16]。

     5) 您認為簡體字有何缺點?

     至於簡體字的缺點方面,231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破壞了傳統漢字的美感;209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使有些字失去了原來造字的意思;200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產生的同音假借、一字多義,容易造成混淆;193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筆劃太相近,容易混淆;183位受訪者認為簡體字的字型太粗糙,有違漢字造字原則、藝術性和科學性。

     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受訪者的選項數目較平均,選擇2項和6項的受訪者最多,各有68人,佔19.43%;其次為選擇1項及3項,分別佔18.29%和16.86%。值得注意的是,認為簡體字的缺點超過4項的有156人,詳細分析見 [圖17]。

     三、受訪者有關繁體字或簡體字的學習計劃對於繁體字或簡體字的學習計劃,184位受訪者指出自己沒有學習繁體字或簡體字的打算,佔52.57%;149位受訪者指出有學習繁體字或簡體字的打算,佔42.27%;選擇其它項的有17人,佔4.86%,當中有13人指出自己已掌握繁體字或簡體字。

     至於繁體字或簡體字學習是否困難方面,248位受訪者認為學習繁體字或簡體字不困難,佔70.86%;92位受訪者認為學習繁體字或簡體字困難,佔26.29%;選擇其它項的有10人,佔2.86%,他們對學習繁體字或簡體字的困難程度,持中立的態度,認為祇有部分漢字比較困難。

     在問及受訪者打算通過甚麼途徑學習簡體字或繁體字方面,由於此題受訪者可選多項,祇選擇1項的受訪者最多有175人,佔50.58%;其次為選擇2項和3項的,分別有75人和48人,佔21.68%和13.87%。而調查發現受訪者最常接觸簡體字的途徑為書籍,其次為網絡及學校。詳細分析見[圖18]。

[圖18]

 

     四、對兩岸四地文字統一的意見

     對於兩岸四地文字的統一方面,209位受訪者認為沒有統一的必要,佔59.71%;78位受訪者認為有統一的必要,佔22.29%,63位受訪者表示沒有意見,佔18%。

     關於文字的統一會否有助於兩岸四地的文化融合方面,169位受訪者認為文字的統一不會有助於兩岸四地的文化融合,佔48.29%;103位受訪者認為文字的統一會有助於兩岸四地的文化融合,佔29.46%;78位受訪者表示沒有意見,佔22.29%。

     在統一文字方面,227位受訪者選擇把漢字統一為繁體字,佔64.86%;22位受訪者選擇把漢字統一為簡體字,佔6.29%;44位受訪者選擇綜合繁體字和簡體字的精華,佔12.57%;57位受訪者表示沒有意見,佔16.29%。詳細分析見 [圖19]。

[圖19]

 

     五、100個簡體字認識及使用頻率分析

     是次調查中最後一部分,要求受訪者勾選出自己認識或常用的簡體字。調查發現,祇有12位受訪者對100個簡體字沒有一個認識,佔3.43%。可見大部分受訪者對簡體字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1) 100個簡體字按認識率的分析

     調查發現在這100個簡體字中,認識率最高的簡體字是“学”字,有96%;其次為 “机”“个”,分別有94%和93%。認識率最低的簡體字是 “厂”,有61%;其次為 “蜡”“塵”,有65%。值得注意的是此部分的統計包括了受訪者祇勾選 “認識”及 “常用”2類選項,現把認識率最高及最低的10個簡體字表列如下,詳細分析見 [附錄1]﹕

     2) 100個簡體字按祇勾選“認識”項的數據分析

     調查發現在這100個簡體字中,不少簡體字受訪者祇認識但不常用,祇勾選 “認識” 項的認識率最高的簡體字是 “罰”,有79%;其次為“慣”“簽”,有74%。祇認識但不常用率最低的簡體字是“学”字,有36%;其次為 “会”“体”,有39%。現把祇認識不常用率最高及最低的10個簡體字表列如下,詳細分析見 [附錄2]。

     3) 100個簡體字按“認識及常用率”的分析

     調查發現在這100個簡體字中,不少簡體字為受訪者認識,並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常用率最高的簡體字是“学”字,有60%;其次為“体”“對”,分別有50%和49%。認識及常用率最低的簡體字是“粮”“蜡”,祇有6%;其次為 “齿”“蕭”“晋”,有7%。現把認識及常用率最高及最低的10個簡體字表列如下,詳細分析見 [附錄3]。

     對100個簡體字識寫比例的分析說明

     上文說過,這次調查中最後一部分是要求受訪者勾選出自己認識或常用的簡體字,本文的第四部分將對這次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

     一、“100個簡體字認識人次及百分比數據表”實例分析

     在調查表中的100個簡體字,其“認識”一欄勾選率從61%-96%。其中“認識率”達到90%及以上的漢字有11個,分別是:學、機、個、過、門、說、長、還、對、習、體。而“認識率”低於70%及以下的有12個,分別是:廠、蠟、塵、幣、糧、誇、關、態、恥、潔、普、縣。

     不難看出,認識率較高的11個漢字,大部分在繁簡形體上較為接近,容易識讀。例如,“ 學﹣ 学” 、“ 門﹣ 门” 、“ 說﹣ 說” 、“長﹣长”在結構上一致,在漢字形體上也比較接近。“機﹣机”同為左右結構,其形旁不變,而聲旁“幾”筆劃複雜,在生活中人們常寫作簡化的“几”,故而認識簡體字“机”的比率較大。繁體的“還”“對”“體”“習”“過”“個”都是常用字,其對應的簡體字在香港也可以常常見到,例如網絡媒體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們對這些字的認識。

     而認識率低的12個漢字,其主要原因是簡體字和繁體字形體的差別較大。繁體的“廠”形旁廣字頭,聲旁為“敞”,而簡體的“厂”失去了繁體字的形旁和聲旁特徵,並且和繁體字中原有表示“庵”的“厂”重迭了,所以造成了人們的識別困難。“幣﹣幣”、“關﹣關”這兩組也適用於上文的分析。“蠟”字雖筆劃繁多,但從蟲聲,符合形聲字的原則,尤其是其聲旁“(laap6)”在粵方言中讀音和“蠟(laap6)”一致,而簡體字“蜡”的聲旁“昔”在粵方言中的讀音為sik1,和“蠟”相去甚遠。同樣,還有“潔”在粵方言中讀音為 git3,其簡體的聲旁“吉”讀音為gat1,二者韻母不同,故人們無法將二字對應起來。另外,還有一些字字體結構上的改變比較大,例如“ 態﹣ 態” 是由會意字改成了形聲字, 《說文解字》釋“態”為“從心從能”,而簡體字的“態”則為上聲下形的形聲字;“恥﹣耻”這組改變了構件的位置。《說文解字》釋“恥”為“從心耳聲”,是左聲右形,而簡體字的“耻”已看不出形旁,右邊的“止”比“耳”更符合聲旁的特徵;“縣”祇保留了形聲字聲旁的一部分,變為“縣”。有的是將原有不同的兩個繁體字合併,造成了人們認讀的難度,如“誇”本為“誇大、誇口”義,“夸”在繁體字中多見於古漢語或古人名,如“以夸諸侯”或“夸父追日”這樣特定的語境中,在現代粵語中使用率極低。“誇”和“夸”二者本為不同的漢字,故而香港的受訪者會有一定的迷惑。“ 塵”和“塵”雖都為會意字,但簡體字的“塵”出現年代較晚,而且和繁體字的差別也非常大,故而認讀率低。另外兩組中,“糧﹣粮”是因為改變了聲旁,所以可能會造成認讀的障礙,而“ 晉﹣ 晋” 認讀率低的原因則較難解釋。

     二、“100個簡體字祇認識不常用人次及百分比數據表”實例分析

     [附錄2] 是對350個受訪者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的結論,其結論是所調查的100個簡體字中,祇認識但不常用的比例。依照比例排序,比例最高的前10個簡化漢字是:“罰、慣、簽、條、勢、獎、診、長、來、榮”,這10個簡體字在受訪者都可以認識,但他們在寫字時不會使用簡體形式。而比例最低的10個簡體字是:“學、會、體、開、點、對、電、聲、個、機”,這10個簡體字對於受訪者來說,不僅認識,而且他們自己還常常使用簡體形式。

     下文再舉例說明這些字不常用或常用的原因。先說“認識但不常用的”,這10個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簡化幅度相對來說不算大,多是簡化偏旁或減少筆劃。舉例來說,“罰”“診”的繁體形式“罰”“診”在結構上沒有變化,祇是偏旁有所簡化。而“長”“來”相對於繁體形式的“長”“來”而言,筆劃減少不算多。所以在這種區別不是太大的情況下,香港的受訪者一般寫繁體而不寫簡體字。

     而“認識但不常用的”與附錄三有所重合,在下節文字中一併分析。

     三、“100個簡體字常用人次及百分比數據表”實例分析

     [附錄3] 對350個受訪者常用簡體字進行統計,其中最常用的10個簡體字是:“學、體、對、點、開、機、會、個、電、過”,其比例從61%-44%,而最不常用的十個簡體字是:“糧、蠟、普、齒、蕭、獎、塵、恥、縣、隨”,比例從6%-9%。

     最常用的前10個簡體字,均與 [附錄1]及 [附錄2] 重合,代表這些字比較多人認識,而且使用者也多。最不常用的10個簡體字中,有6個和表一重合,有1個和表二重合,詳見下文圖表分析。[附錄3] 中祇有3個不與其他重合,這3個字是“齒”“蕭”“随”。這三個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簡體字型多在繁體字型的基礎上減少部分筆劃,這種簡化方式在港澳地區一般讀者不太能夠注意並掌握,可以說是較難掌握並模倣的簡體字,所以受訪者對這幾個字的使用率較低。

     四、對比分析

     從這三個附錄的最高比例及最低比例,可以看出漢字繁體和簡體字在香港讀者視域中識讀及使用比例。本節對這三個表格進行橫向比較。

     1) 在三個表中,認識及使用最高的簡體字如下:

 

 

 

 

這三個表中共有重合的字如下 (圖1):

 

 

 

 

 

 

     從 (圖1) 中可以看出,表一、表二、表三這三個表中重合的字有:“學、機、個、對、體”五個字;表一、表二無重合字;表一和表三重合的字有一個“過”字;表二和表三重合的字有四個: “會、點、電、開”。這反映出三個表中重合的五個字“學、機、個、對、體”,受訪者不僅可以認識而且還常用。如果從“繁簡由之”的角度去理解,這五個字恰好反映出了在港澳地區,人們選擇繁簡的態度。

     2) 在三個表中,認識及使用率最低的10個漢字,分別如左表一、二、三。

     從 (圖2) 可以看出,三個表並無完全重合的字,也就是說沒有人們完全不認識及不常用的簡體字。表一和表二沒有重合的字,表一和表三重合的字有六個“蠟、塵、糧、恥、普、縣”,表二和表三重合的字祇有“獎”和“勢”2個字。這8個字對香港受訪者來說存在一定的認讀困難,使用率不高。

     五、香港社會識寫適量簡體字的理據

     由上文分析得出,香港受訪者對100個常用簡體字的認識比率從61%-96%,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能認識這100個常用漢字。雖然使用率數據參差較大,但有十多個簡體字已為過半香港受訪者經常使用。綜合這些數據,可以觀察出香港受訪者識寫適量簡體字的理據。

     第一、能識寫與繁體字筆劃數差別較多的簡體字。

     某些繁體字筆劃繁多,人們在某些特定場合,使用這些繁體字時阻滯了書寫的速度,尤其是某些人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用簡體字取代了其對應的繁體字。例如“體”的繁體字有23劃,而簡體的“体”祇有7劃,不到繁體字的三分之一,所以簡體的“体”成為了香港受訪者最常用的簡體字之一。反之,簡體和繁體差別不大的,人們一般不會使用簡體形式。例如“糧”和“粮”都是左右結構,並且同為左型右聲,其形旁表示米糧類屬,聲旁沒有差別,所以這類字人們一般不會特意改用簡體形式。

     第二、常用字多可簡化,非常用字一般不用簡化形式。

     常用字,意味着人們使用頻率高,在此次的調查中發現越是高頻字,其簡體形式越為更多人所認識並使用,而越是非常用字,受訪者對其簡化形式則認識及使用的頻率就越低。《現代漢語頻率詞典》中的〈漢字頻率表〉將4574漢字按照使用頻率依次列成表格,我們分別選取了上文調查中認識率和使用率最高的及最低的5個漢字,看其使用頻率。

 

     可以看出,認識率及使用率最高的5個漢字,在4,574個漢字中的使用頻率從14-191不等;而認識及使用率最低的5個漢字,使用頻率在883-3,319之間。所以說,越是常用字,其簡體形式越有被識寫的可能;而低頻字則不易被港澳人士所使用。

     學生作文中手寫的簡體字分析

     為了瞭解香港大學生使用簡體字的情況,我們抽查了某大學學生的作文,學生筆下出現的簡體字很能說明他們使用簡體字的習慣。我們共抽查了99份作文,約共71,170個漢字。其中32份試卷沒有使用簡體字,佔總試卷的32.3%;67份試卷使用了簡體字,佔總試卷的67.7%。67份試卷共使用的簡體字種167個,簡體字數(重複計算在內)共2,289個。

     一、167個簡體字種出現的頻率

    調查發現在這167個簡體字種中,認識率最高的簡體字是“學”字,出現頻率次數為352次,佔總簡體字數15.38%,其次為“会”字及“為”字,頻率次數分別為313次及175次,佔總簡體字數13.67%及7.65%。簡體字種使用頻率及百分比詳見下表﹕

     按學生的使用頻率,我們可以把這167個簡體字種分為七個等次:第一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在31次以上,第二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在11次至30次以內,第三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在5次至10次以內,第四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為4次,第五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為3次,第六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為2次,第七個等次為簡體字使用頻率為1次。

     使用頻率為31次以上的簡體字種一共有14個,分別為:“學、會、為、國、們、業、機、動、與、發、對、個、實、過”, 出現頻率見下表﹕

     使用頻率為11次至30次以上的簡體字種一共有27個,分別為:“時、這、關、體、麼、當、構、務、獨、園、種、識、環、點、讓、難、習、覺、興、數、舉、後、間、樣、斷、樂、資”,出現頻率見下表﹕

 

     使用頻率為5次至10次以上的簡體字種一共有34個,分別為“開、經、觀、歷、處、濟、現、義、術、歡、醫、適、傳、場、權、問、藝、該、廣、眾、聽、達、參、總、視、話、價、壓、聲、還、選、結、計、說”,出現頻率見下表﹕

 

     使用頻率為4次的簡體字種一共有13個,分別為 :“幾、雙、無、儀、師、報、變、極、遠、統、導、層、擴”,詳見下表﹕

 

     使用頻率為3次的簡體字種一共有18個,分別為:“風、長、優、劃、團、盡、禮、邊、來、織、戰、雖、聯、嚴、則、組、維、驗” ,詳見下表﹕

 

     使用頻率為2次的簡體字種一共有23個,分別為:“萬、氣、華、懷、溝、裡、寶、遲、際、響、書、養、標、熱、繪、給、絕、節、認、訓、論、財、聞”,詳見下表﹕

 

     使用頻率祇有1次的簡體字種一共有38個,分別為,分別為:“車、東、號、龍、噓、蟲、樹、慮、樓、聰、傷、劑、衛、圖、憶、揮、紂、純、紙、紹、絡、績、訂、訊、諸、調、談、謂、質、貪、貧、轉、輕、連、錢、須、顧、館”,詳見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在167個簡體字當中,出現頻率在10次或以上的簡體字共44個,出現頻率分佈如下﹕

 

     二、167個簡體字種與問卷常用字使用情況對比

     我們嘗試把學生於作文中使用的167個簡體字種與在問卷中列出的100個簡體字作對比,我們按學生作文中簡體字種出現的頻率為排序,發現兩者交集的簡體字共計有48個。現將交集出現的簡體字表列如下﹕

     另外,調查發現作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簡體字 “學”字,在問卷調查中的排名也是最高,現把兩者交集的詳細數據表列如下﹕

 

     研究發現,在問卷調查排名前50的簡體字,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了39個,按問卷調查常用人次的排序 [附錄3],分別是:“學、體、對、點、開、機、會、個、過、聲、還、動、權、與、幾、萬、風、時、樣、後、氣、聽、廣、種、習、蟲、難、覺、圖、發、說、無、遠、裡、處、數、歷、讓、壓”。當中於問卷中排序在前10位的簡體字,除了“电”一字沒有出現外,其餘9個簡體字均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

     小結:幾點想法

     一、研究方法

     香港此次研究採用兩個方法做調查。一是問卷調查,用同一問卷在香港、澳門、臺灣三地同時調查,容易比較三地使用簡體字的異同。結論會有廣泛性。

     二是從近年學生自己手寫的作文中,統計學生會使用哪些簡體字種。學生作文在早,我們要做這一統計在後,因而這些作文是可靠的真實的自然語料。

     作文中學生所寫簡體字種為167個,和問卷100個簡體字交集的字有48個。問卷調查排名前50個的簡體字,學生作文中出現39個。由這兩個數字看出,問卷所選的100個簡體字有一定的代表性。問卷所做的調查結果,則是有意義的。

     二、認識誤區

     對於繁簡字的認識,看來受訪者存在一個誤區,在350位受訪者中,多達262人認為繁體字和簡體字不同的字佔多數,即認為大部分漢字都簡化了。差不多佔七成五的人是這樣看的。這是認識問題。

     其實,我們看1986年重新公佈的《簡化字總表》,共列有三個表:第一表,不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共收簡化字350個,這些簡化字都不得作簡化偏旁使用。第二表,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共收簡化字132個和簡化偏旁14個。第三表,應用第二表所列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共收簡化字1,753個。三個表共收簡化字2,253個。

     同時期,1988年國家語委漢字處制定公佈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共收字7,000個。簡化字總字數佔全部通用字的31%,即佔三成不到。所以,並非大部分漢字都簡化了。認為大部分漢字都簡化了,這是一個誤區。

     這個誤區可能導致對學習簡化字形成心理障礙,覺得好像要學很多字,才能會簡化字。其實,學習簡化字是很容易的事。祇要先學習第一表和第二表,統共482個字和14個簡化偏旁,就打好了基礎,因為第三表的字雖然多,它們都是由第二表類推出來的。譬如,言字旁的言簡化了,涉及150多個言字旁的字都跟着簡化;貝字旁的貝簡化了,涉及140多個含貝字旁的字都跟着簡化。

     本文的一位作者在嶺南大學工作期間所使用的教材《實用中文》下冊便列有簡化字表的第一表和第二表,專門教簡化字。課上前十分鐘做些繁簡字互相轉換的練習,學生學習起來很快就掌握了。因為我們認為,學生會簡化字是一種本領,和學會普通話一樣,有益於他們將來和海內外交流。

     三、繁簡由之

     繁簡由之的說法,最早由程祥徽教授提出。這個說法科學地總結反映了使用繁體字的香港、澳門、臺灣的客觀現實。受訪者在回答有無將繁簡字統一起來的必要時,有209人認為沒有必要,佔六成左右。那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承認簡體字存在的現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已於2000年10月31日公佈,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總則第二條說:本法所稱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2013年6月15日,國務院正式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這是繼1986年國務院批准重新發佈《簡化字總表》後的又一重大漢字規範,是最新、最權威的規範漢字依據。簡化字總表的內容均含在《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沒有改動。

     通過這次問卷調查,從受訪者對簡體字的掌握情況看,多數能夠識簡寫繁。對於繁體字的優點肯定很多的受訪者,同樣也指出繁體字的問題,態度客觀。當然,由於歷史地域的原因,受訪者表現出對繁體字的喜愛,也反映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尊重,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無可厚非的。

     繁簡由之,可以逐漸演變為繁簡均可用之,那是運用漢字比較高的境界。對於两岸四地學習文史哲的人,以文史哲為職業的人,這是應該可以做到的。

     四、香港的政策

     文章開始介紹了香港的两文三語的政策。香港政府重視普通話的推廣,回歸十六年來,從學生基礎教育階段,就將普通話列為核心課程;商貿界人士率先積極學習普通話;再加上自由行帶來普通話的語境等等多方面原因,香港在2011年的人口調查中,已顯示有47.8%的市民會說普通話。這真是很大的飛躍,表現出香港人與時共進的精神。

     至於規範漢字的學習和推廣,則沒有列入議事日程。政府的各類正式文件文本、香港出版的書籍報紙刊物、大中小學的中文教材,均使用繁體字。不過,上世紀80、90年代教育行政部門就請大學的專家製作了繁簡字學習的軟件,發放到中學,這可以看作是鼓勵學校教師使用這些軟件來教中學生簡體字,這當然是自願的,沒有強行的規定。香港考試評核局的考試中,如果考生書寫規範的簡體字,是作為正確答案來看待的。這些都表現了對簡體字的包容。

     隨着信息時代快速發展,電腦上繁簡字轉換的功能越來越先進,香港人看簡體字的機會越來越多。據報載,現時無綫電視臺的新聞節目都提供繁簡字幕讓觀衆選擇,預設繁體字幕為首選,次選為簡體字幕。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好方法。至於看見電視臺新聞出現簡體字幕就“嚇一跳”,“以為自己身在大陸”,甚至會去投訴的(見《蘋果日報》2013年6月16日A9版〈無綫新聞驚現簡體字幕〉),我相信是少數人。語言文字是大衆用來交流的工具,我們可以討論如何做更好,但是不必用來作政治秀。

     隨着國家的語言文字法規越來越完善,普通話和規範漢字成為國家統一的重要標誌。香港政府在有關政策上已經邁出新步伐。例如,香港政府機構的網站,已經全有了英文、繁體中文、規範體中文 (簡體中文) 三種版本 (見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 http://www.gov.hk/)。一些政府文件的中文印刷本,也開始出了繁體和簡體兩個版本。比如董建華先生的幾份施政報告祇有繁體中文版本 (見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pa97/chinese/cpaindex.htm) ,曾蔭權先生和梁振英先生的施政報告就已經有了繁體和簡體兩個版本(曾蔭權報告見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09-10/chi/index.html,梁振英報告見 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3/index.html)。這種做法,可以看成是政府既保留繁體字,同時又提倡規範漢字。因為不但中國內地,就是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是用普通話教學中文,用規範漢字教學中文。這是無法逆轉的。世界上保守估計有4000萬人在學習漢語漢字,現代漢語已經成為有實用價值的語言。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長遠看來,在語言文字的應用上應考慮與國家接軌,與世界接軌,而不是因循守舊。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有書同文的壯舉,我們也要隨着歷史的車輪前進吧!

【附表一】

     100個簡體字認識人次及百分比數據表統計人數﹕350人

 

【附表二】

     100個簡體字祇認識不常用人次及百分比數據表統計人數﹕350

 

【附表三】

     100 個簡體字常用人次及百分比數據表統計人數﹕350人

 

* 田小琳: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專業(1958-1963)、山東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專業研究生(1963-1966),現任山東大學合作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陜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西北大學客座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客座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為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漢語語彙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香港城市大學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顧問,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香港中文教育學會副會長、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理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學術顧問、香港小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學會顧問。著有《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社區詞詞典》、《田小琳語言學論文集》等,合著多種。黄翊 (見前篇)。马毛朋:文學博士,嶺南大學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導師,主要從事音韻學、港式中文的研究工作。李斐: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嶺南大學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語言導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曾在《語言學論叢》、《漢語學報》等雜誌發表論文多篇,與人合著學術著作四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項。秦嘉麗 :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碩士(2009),現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博士;現任職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二級講師,著有論文〈香港毅進學生普通話發音問題研究〉、〈香港漫畫書籍語言淺析〉等。

本冊第 12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29-15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