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晚清筆記

柏樺

     小序—重慶鄉間的狗及其它—小學—地痞—榜樣—母與子—回鄉偶書—問道—成都反洋暴亂—一位軍機處要員的日程表—知禮的車伕—舉止—節儉二事—燈下—驚蟄—恭維對方貶低自己的對話模式—神樹—面部毛髮問題—辮子—剪辮傳說及處方—怪事—苦力的收支—在山西—在四川—不相及—說膽—儒教說—與辜鴻銘對話—清廷財神赫德及其團隊—我愛你,中國—伯駕—丁韙良的痛苦—夜上海—海上四大金剛之林黛玉獨佔五貢—小趣—秋石:小便備忘錄—抄倉山舊主〈酒話〉十四條

     小 序

     早在寫作《史記:1950-1976》的中途 —— 注意:此“中途”並非比附但丁那家喻戶曉的名句“當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之中”。—— 我就萌生了要寫晚清和民國的《史記》。接下來,順理成章地寫完《史記:1950-1976》,便又埋頭於浩瀚的晚清民國的書報等材料,但我並非“迷失在一個黑暗的森林之中”,而是企望照亮(其實也照亮了,至少許多部分被照亮了)那 “黑暗的森林”(即:在昏暗中沉睡不醒的晚清民國書籍、報紙和材料)。

     《史記:晚清至民國》從構思、佈局、選材及書寫運作與前書《史記:1950-1976》並無二致,這正應了一句古訓“世間萬物皆出一理也”。但二書似亦有區別(不過這區別最好不由我來說),且聽昆明朱霄華(來信)的簡說:“這組詩我是很喜歡的,遠甚於《史記:1950-1976》。許是因為年代久遠,還有民國時,傳統文化的那一口氣還在瀰漫,你便是如魚得水了。”引這些,祇是一個提醒(對自己也對他人),而不是要順勢續說。當然,我更不會在此繼續追究和比較二書的品質及其離我而去的各自命運了。

     在此,我要專說幾句 (題外話):特別感謝澳門《文化雜誌》。他們獨具慧眼,挑選出本書——完全可以獨立成章的 —— 第一部分《晚清筆記》,這也是我最喜愛的一個部分。我相信有一天,這個部分會以一本精美的雙語小書出現在這個世界。

                                                                                                                         (2013年10月10日)

重慶鄉間的狗及其它

     1

夜裡,狗對着過路的板車發瘋地亂叫;

白天,又對着臭氣熏天的糞坑狂吠;

 

道士祇要在做法事,狗便吼個不停;

連傳教士的小狗保羅也“汪汪”得乾脆。

 

豬肉是宴席上非常高級的菜?

學究論書

菜農論蔬

漁人論魚

屠夫論豬 (1)

 

夫子不論魔法——子不語?

馬在草地上打滾——驢打滾?

我們禁不住笑了。

     2

冬天,為了避濕保暖

我們會把脫下的衣服蓋在被子上。

可“神沒有甚麼衣服需要晾乾,

祇需門前有一個小寺廟和一片老樹叢。”(2)

 

那河流呢?長江或嘉陵江?

“批判一條河流,

就是要改變它,讓它變得更好。”(3)

     3

“不屬於身體的不會留下記憶。”(4)

苦力們除了身體外都很害羞,

誰也不願意去討一口水喝。

木匠中午出去吃飯,酒喝多了,

自以為醉酒是一件光榮的事。

 

一個膚色雪白的裁縫說:
做外國衣服太煩了,以後再也不做了。

 

賭博是大快活!

無事可幹,我們春節開賭

——拜神?是的!草草結束之後,

我們在房間裡賭,

藍袍人、紅褲女、和尚⋯⋯

賭得流汗

同樣的刺激,同樣的幸福。

     4

另一個人在一株大皂角樹下

用石磨練習舉重

還用拳掌硬功,奮力捶打胸膛

使其變紅,變成豬肝色。

 

常常,他會砰地一拳將一塊磚頭擊碎。

常常,他又在雞巴上吊起三塊磚頭。

常常,他突然、猛烈、公開地罵人。

 

但他最想的是活到老。在吾國,

老年便是一種榮耀。

[註]

(1) 曾國藩歸納治家之道“八字訣”:“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淨,第三誠修祭祀,第四善待親族鄰里。凡親族鄰里來家,無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濟之,有喜必慶賀之,有疾必問,有喪必弔。此四事之外,於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曾於此十分自豪,在其家書中,屢屢以這八字訣為圭臬,告誡子弟謹守家規。“早、掃、考、寶、書、蔬、魚豬八字,是吾家歷代規模。吾自嘉慶末年至道光十九年,見王考星岡公日日有常,不改此度。不信醫藥、地仙、和尚、師巫、禱祝等事,亦弟所一一親見者。吾輩守得一分,則家道多保得幾年,望弟督率紀澤及諸侄切實實行之。”

(2) 語出明恩溥。明恩溥, 英文名亞瑟· 史密斯(Arthur H. Smith, 1845-1932),美國公理會傳教士。1872年來華,先後在天津、山東龐莊傳教。著有《中國人的性格》、《中國鄉村生活》等書。在華近五十年,對中國較有感情,是最早建議美國總統退還庚子賠款的人。他的研究被魯迅、潘光旦所稱道。

(3) 語出布萊希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1956),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導演、詩人。

(4) 此為阿米亥詩句。耶胡達·阿米亥 (Yehuda Amichai,1924-2000),以色列詩人,生於德國烏爾茲堡,十二歲隨家遷居以色列,曾在軍中服役,當過教師,出版詩集十餘部。

小 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1)

學習就是高聲朗讀,

就是不析義、不綜合、不教學。

而學堂亦是“在黑夜中穿上華貴的衣服”(2)。

 

那老師用戒尺打他十一歲的頭

他就哭着回家,讓妻(童養媳) (3)

一邊安慰他,一邊用黑色膏藥塗他的傷口。

 

後來,他患了水腫病

易於激動的他拒吃藥、大聲哭鬧,好吃西瓜

之、乎、者、也,奈如何

三年後,他命赴黃泉,留下一個寡婦。

[註]

(1) 語出《三字經》。

(2) 其語義如成語“錦衣夜行”。亦可見司馬遷《史記》卷七,中華書局,1982年,第315頁中項羽所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在沈德潛所著《古詩源》(中華書局,1977年,第216頁),我讀到:“夜衣錦繡,誰別真偽。”

(3) “童養媳”,又稱“待年媳”、“養媳”。 “童養媳”的名稱起源於宋代,元、明、清時,童養媳從帝王家普及到社會,一般人家往往花少許錢從貧民家買來女嬰或幼女,等到養大後,作為自己的兒媳,如此一來,也便節省了許多聘禮。童養媳在清代時候已經甚為流行和普遍。在中國社會,童養媳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女大男小,當然,這也並非是一個絕對現象。不過這裡“讓妻(童養媳) / 一邊安慰他,一邊用黑色膏藥塗他的傷口”,正是這種女大男小的現象。另外,由於童養媳多是孤女或貧寒人家的孩子,在婆家往往受到虐待,如果遇到惡婆,虐待尤甚。童養媳成了受苦的代名詞。有一首土家族民歌〈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反映的即是這種現實:


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

不要陪嫁祇要糖,

站起沒有桌子高,

睡起沒有板凳長。

板凳長喲!

 

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

天天要奴抱上床,

睡到三更要吃奶,

奴當妻子又當娘。

又當娘喲!

 

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

夜夜要奴抱上床,

睡在床上屙泡屎,

打濕奴家花衣裳。

花衣裳喲!

 

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

夜晚要奴哄上床,

不是奴家公婆在,

郎當孩子奴當娘。

奴當娘喲!

 

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

奴家夜夜守空房,

童養媳婦命最苦,

命苦像喝黃蓮湯。

黃蓮湯喲!

 

十八歲的姑娘三歲郎,

叫聲阿爹喊聲娘,

砸破封建舊世界,

同樣媳婦永不當。

永不當喲!

 

     順便說一下,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位童養媳的形象光芒四射、彪炳千秋,她就是關漢卿筆下著名的竇娥。《竇娥冤》第一折,關漢卿這樣寫道:“老身蔡婆婆,(⋯⋯) 不幸夫主亡逝已過,止有一個孩兒,年長八歲。(⋯⋯) 這裡一個竇秀才,從去年問我借了二十両銀子,如今本利該銀四十両,我數次索取,那竇秀才祇說貧難,沒有還我。他有一個女兒今年七歲,生得可喜,長得可愛,我有心看上她,與我家做個媳婦,就准了這四十両銀子,豈不兩得其便?”於是乎,年幼的竇娥,即因父債,入了蔡婆婆家做了童養媳。

     這裡,不得不提及的另一位童養媳形象 ——即詩人艾青筆下的“大堰河”(〈堰河,我的保姆〉),這是一位生活於晚清的真實人物。

     解放(關於“解放”一詞,另見《史記:1950-1976》註釋)以後,國家頒佈了婚姻法,抱養幼女當童養媳的問題終於解決。必須指出的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童養媳現象仍然存在,如福建有個叫坪洋村的,全村大大小小的童養媳,竟多達近千名。另,福建有個叫龍吟鎮的地方,一個二十六歲的羅姓村民,因家庭和個人原因一直沒有娶到老婆,同鎮有一個八歲的黃姓女孩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經人撮合,羅家便將這名女孩收為童養媳。五年後,羅家見這女孩生理期出現反應,於是大張旗鼓操辦了三十一歲的兒子和未滿十四歲的童養媳的婚禮;婚後不幾日,鎮派出所將蜜月中的新郎拘捕,理由是他犯了強姦未成年幼女罪。

     說來又是巧得很,2011年8月17日上午,詩人李商雨在我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家中讀張愛玲《異鄉記》,在第19頁第二段,他逢着了張愛玲那童養媳般的心情:


     蔡太太睡的是個不很大的雙人床。我帶着童養媳的心情,小心地把自己的一床棉被折出極窄的一個被筒,祇夠我側身睡在裡面,手與腿都要伸得筆直,而且不能翻身,因為就在床的邊緣上。

地 痞

他老是表現出渴望戰鬥的模樣:


故意敞開外套,

故意扯破帽子,

故意將亂蓬蓬的頭髮

梳成鬆鬆垮垮的辮子;

故意趿拉着鞋後跟,

賣弄那跟部絲繡的棉襪,

(他沒有胸毛,稍覺害羞)

硬要給村裡人來點顏色 (1) 瞧瞧。

[註]

(1)“顏色”一詞具雙關意,既指前面提到的襪子顏色,也指該地痞在村裡胡作非為的架勢。

榜 樣

常州有一戶陳姓人家,

加起來共有七百多口人,

他們每天都統一吃飯,

他們養的狗 (一百二十條)

也與他們同時吃飯。

如有一條狗沒及時趕到,

所有狗會耐心等待。

“你看,”皇帝笑曰,

“這陳家多和諧、多美滿,

整齊的生活使狗性也得以改變。”

母與子

《枕草子》(1) 說,夜裡的聲音都有意思,

唯有嬰兒的哭聲討嫌。

喏,那山西小兒子就正哭得厲害

要麼捂得熱了,要麼就敞得涼了。

 

奈何,那小媽媽也是一個孩子

(一切聽婆婆、嬸嬸的)

心煩,就塞一個乳頭給他。

 

那小兒子一天要吃幾百次奶呢

此外,還啃瓜果、蘿蔔、排骨

連爹爹的大煙袋也咬

從而染上鴉片煙癮。

 

一天,這小媽媽為給他治病

用鈍剪刀把那小兒子的食指鉸下

小兒子痛得哭不出聲來

當場便抽搐着死去。

[註]

(1)《枕草子》,日本平安朝時代的散文集,成書於11世紀初,其內容主要是對日常生活精細獨異的觀察和隨想。作者清少納言,平安朝著名才女,家學淵源,深通和歌,且熟諳漢學。據跋文稱,作品以“春是破曉時分為最好”起始,跋文終結,長短不一,有三百餘段。全文大體可分為三種形式的段落。一是類聚形式的段落,通過長期、細緻和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將彼此相關、相悖的事物加以分類,然後圍繞某一主題,加以引申;二是隨筆形式的段落,內容不僅涉及山川草木、人物活動,還有京都特定的自然環境在一年四季之中的變化,抒發胸臆,綴成感想;三是日記回憶形式的段落,片斷性地記錄了清少納言自己出仕於中宮定子時的宮中見聞,也可說成是宮仕日記,主要是作者的親身體驗,但也不乏當時流傳的故事和戲劇性場面,描寫手法詼諧幽默。中文譯本裡,以周作人的翻譯流傳最廣,評價最高。

     有關書名的由來,清少納言自己在後記有說明。據說,定子的哥哥伊周於某天送了上等紙給皇上與定子,皇上命人書寫《史記》,而定子則同作者商討這些紙的用途。清少納言俏皮地說:“既然皇上是‘史記’,我們就來個‘枕頭’吧。”為甚麼“史記”與“枕頭”有關?這有眾多說法,但普遍說法是“史記”發音是“siki”,與鞋底的“底”同音,所以清少納言才機靈地說出“枕頭”。皇后聽畢,極為讚賞作者的幽默感,便將所有紙都賞給了清少納言。

     此書深受漢文學的影響,其中引用的漢文典籍有《白氏文集》、《史記》等多種。但作者摒棄單純的景物描寫方法,巧妙地利用白詩,實現人物和景色的移位,表達自己期望達到的效果。如面對齊信的“闌省花時錦帳下”的發問,清少納言根據白居易“廬山雨夜草庵中”的詩句,隨機應變地回答道:“誰來拜訪草庵呢?”最突出的要數第二百八十二段,在一次大雪過後,定子問左右侍從:“‘箱爐峰的雪’想如何?”清少納言隨即將簾子高高捲起,請中宮憑欄遠眺。左右盛讚清少納言的博學敏睿,定子也深深地為之感動。原來這是白居易詩〈箱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之三〉中“遺愛寺鐘倚枕聽,箱爐峰雪撥簾看”的詩句。無疑清少納言熟讀白詩,並且融會貫通了。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1)

那白髮兒子進了家門也不多說

倒頭便暢快地抽煙。

眾人驚愕,問他是哪一個,

他反問:“我為何不能在家裡隨意呢?”

 

接着抽,接着抽 ⋯⋯

詳情容後再說。

[註]

(1) 此句出自賀知章〈回鄉偶書〉,全詩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問 道

1890年,中國“問道者”認為:祇要傳教士關心我們的口腹,我們就會讓他們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而傳教士也心知肚明:僱傭信教者工作是他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個中國人若想成為一個基督徒他必然想依靠基督教討生活。

 

1894年春,英國人莫理循 (1)在四川萬縣見到一個苦力基督徒,他入教僅是為了神能治好他三歲女兒的聾啞病。

在重慶,魏夫人脖子上的膿瘡被教會醫院治癒後立刻對真理或科學產生了極大興趣;隨即她成為一名基督忠實的女兒,每週末必長途趕來參加禮拜唱詩。

貴州府道臺唐先生目睹了治療內痔病人的手術便當場信仰了基督教。

 

依然是1894年,四川有六萬天主教徒

其中大多數是苦力、遊民、騙子和強盜;這是水富 (2) 的一個大主教莫托特說的,

他甚至還說了一句更瘋的話:“基督的十二使徒中,有一個曾來過四川水富。”

 

[註]

(1) 莫理循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英國人。1887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科,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 (1897-1912),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 (1912-1920)。他是一位與近代中國關係密切的旅行家與政治家。

(2) 水富縣過去屬四川,今屬雲南管轄,位於雲南省北部。

成都反洋暴亂

1895年5月30日,突然成都全城貼滿了告示,內容如下:“洋鬼子唆使壞人偷小孩榨油。

我家李姓女僕親眼目睹,大家不要讓小孩出門,希望大家配合。”

 

一時間,議論紛紜:
“天主教堂圍牆那麼高,

整天緊閉着門,不會無緣無故的。”

“外國人挖小孩眼睛榨油洗相片。”

“傳教士把小孩的腦漿榨出來,

混入牛奶裡。”

 

“打死他們!打死他們!”

用石頭砸、用斧子砍、用火燒

成都人傾巢出動 (除了大量閒人外甚至還有科學家)

追打着像逃犯一樣的傳教士並興奮地觀看他們滿街亂跑。

 

一位軍機處要員的日程表

他每日凌晨兩點動身出門.

破曉之前,有時也在漆黑的

三點或四點被皇帝召見。

六點至九點,在軍機處理政

九點至十一點必去兵部

(因他還身兼兵部尚書一職)

十一點至下午兩點,

在督察院辦公

(又因他是督察院的高官)

下午兩點至六點,

他的繁忙在總理衙門

達到沸點,常常

還要加班至夜裡七、八點。

 

不要娛樂、不要休閒,

甚至不要家庭生活;

雙目緊盯本本,

周而復始地見縫就插上一針,

如此這般,快到中年時,

他就累死了。

知禮的車伕

在中國,連車伕都知道,“您的妻子好嗎?”

是一句極不禮貌的問話,

甚至是對他人人格的侮辱。

車伕不僅懂得,還是“知與行”的楷模。

 

一天,北京街頭發生的爭執便是證明:
有一對外國夫婦想同乘一輛騾車去旅遊。

車伕當場就表示強烈抗議,

認為這嚴重違反中國禮俗。

 

倘若趕着這樣的騾車,必遭路人謾駡,他說:
“你不在乎名聲,我還得保護我家人的名譽呢。”

那外國男人不停地對他解釋

並答應再加多一些工錢。

 

車伕堅決不聽,拒絕上路,寧肯不掙這錢。

因為他知道,金錢事小,失禮事大。

最後,那對外國夫婦祇好放棄了

這“無禮的”要求,分別改乘兩輛騾車起程。

舉 止

快步不合禮儀

奔跑更是墮落

跳舞是神經病

漫遊蕩起邪惡

那就踱着方步

訓練你的穩重

節儉二事

     Arthur Smith 寫了許多有關中國人節儉的事,在此僅錄兩條以作備案:
     在中國,處處可聽到成群的獨輪車發出奇特的吱吱嘎嘎聲響,實際上,這完全是由於缺少那麼幾滴潤滑油導致的,加上幾滴,響聲就消失了。然而,這一情景從未出現過,因為對那些“麻木”的中國人來說,吱吱作響比那幾滴油更便宜。

     有這樣一位老婦人,她獨自一人在路上慢吞吞地、極其痛苦地向前挪動着。路人一打聽,才知道她正在忍着病痛前往至親的一個人家裡,以便死了以後就在附近的祖墳上安葬,從而就把用於僱請他人抬棺材的那筆費用給節省下來。

燈 下

每每看到豐子愷的圖畫

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 (1)

我就會想到晚清那更和平的暗夜

遙遠的襲人的寂寥呀

 

恍若隔世,一盞豆油燈放於桌前

兩屋間的牆洞裡蹲着一隻貓

冬夜飲酒圖正徐徐展開⋯⋯

是的,我也看到了別的,此時:


家人在燈下做活(不外針線、紡織)

老人爬到暖和的炕上吸煙,

孩子們累了,已經睡去

讀書人讀着古書,裹起厚厚的棉被

[註]

(1) 這兩句話出自王荊公(王安石)〈示長安君〉詩。全詩為:少年離別意非輕,老去相逢亦愴情。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自憐湖海三年隔,又作塵沙萬里行。欲問後期何日是,寄書應見雁南征。

驚 蟄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 [唐]劉方平

 

在山東龐莊的一個特殊日子的清晨

幾隻蒼蠅停留在早春的窗框上

Arthur Smith 在房間裡看着

覺得很奇怪,也很激動

幾個月都沒見蒼蠅了

(嚴冬已將其凍死,未足奇)

這小小昆蟲的來臨

讓他突然產生了一個靈感

——趕快翻開大清帝國的曆書

哦,原來這特殊的一天是“驚蟄”

恭維對方貶低自己的對話模式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

且看如下:


甲:請問您貴姓?

乙:兄弟免貴姓王。

甲:哥哥高壽幾何?

乙:馬齒徒長五十歲。

甲:府上何處?

乙:寒舍在東便門草市街25號。

甲:令郎在何處高就?

乙:犬子在電報局公幹。

神 樹

山西太原有一株古刺槐樹

樹齡已有幾百年

可當地人還嫌它不夠老

非要說它高壽四千多歲了

從堯舜時代活到今天

這株大清帝國的神樹

近觀可見其渾身疤瘤,本色愴然

整個樹身並不委曲

任人釘滿大小各異的牌匾

上書:“感謝賜福”

“感謝妙手回春”

“保佑吾兒安康”

“有求必應”等等。

 

遠觀卻像一個偉岸的乞丐

全身披掛着裙裾般的爛布條,

隨風之變,發出不同的聲音

一會兒沉悶如雷,

似一個老人臨死前的咆哮;

一會兒尖厲刺耳,

似一個女人在墳邊叫魂。

其中一塊大布條尤其醒目

上面畫了兩隻巨型眼睛

那意思是感謝神樹治好了某人的眼病

面部毛髮問題

他的左頰和下巴各長了一粒黑痣

四五根長長的黑毛從黑痣裡冒了出來

祇要有閑功夫,他就會用姆指和食指

或食指與中指細心地輕拉與爬梳這幾根黑毛

他感到愜意,這黑毛總算是鬍鬚呀

雖然稀拉,聊勝於無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而且他那潦草稀疏的眉毛邊上

還各自鑽出三根二寸長的壽眉呢,

祇是更細些、軟些,無力地垂下

風吹起來有點彆扭,而且毛是白色的。

辮 子

洋人不懂,叫它 pigtail

而我們懂得它的美與莊重,

因此對其備加呵護、精心修飾

 

有時,我們會添一些馬鬃或生絲

讓辮子變得愈加飽滿粗壯;

有時,我們又把它盤至頭頂

再戴一頂清潔的帽子,以避灰塵侵襲

 

每時每刻,我們都會將辮子紮得緊湊

末端繫一條雅致的黑絲帶;

須知:蓬鬆的辮子不僅不合禮儀

更可怕的是當場會被人指定為無賴

 

如果你哪怕走在塵土飛揚的路上

也要將盤至頭頂的辮子趕快筆直地垂下

因為你的朋友正迎面而來,

否則,他將視你是一個不正派的人。

 

如果你是一個僕人

那你就得任何時候不能盤起辮子

你若以這般形象出現在主人面前

就是大不敬,幾近半裸見人。

 

但也有特殊時刻,如父母去世

你當然應該披頭散髮,以致孝禮

一百天內都要停止梳頭,甚至不洗臉。

剪辮傳說及處方

孔飛力 (1) 寫過一本書《叫魂》

內容是1768年發生在中國的妖術大恐慌

慌甚麼,就是慌辮子被無中生有地剪掉。

此詩不談此書,因剪辮傳說幾乎年年都有。

(注意:它祇是一個傳說,近似癡人說夢)

 

1876年,剪辮傳說,說得依然如同真的一樣,

一時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如下是美國駐華

外交官何天爵 (2) 親耳聽說的事情:
     一、傳說某中國人正走在大街上時,自己的辮子突然掉在地上,接着不翼而飛,消失得無影無蹤,而當時他身邊並沒有任何人;二、傳說另一位中國人抬起手想綰起自己的辮子時,卻發現它早已不在其位;三、傳說又有一位中國人突然感到自己的後腦勺上一陣冰涼,接着發現原來是辮子與他的頭分了家;四、傳說在大街上某人與另外一名陌生人談得正起勁時,陌生人突然不見了,而自己的辮子也隨陌生人而去;五、傳說又有一位中國人看了某個外國人的小孩一眼,而當那孩子牢牢地瞪着這位中國人時,中國人立刻發現自己的辮子不見了,祇留下一股頭髮燒焦的氣味。

這些道聽途說的傳說搞得何天爵心驚又心煩他知道要去解釋這些謠傳絕對徒勞。

此時他選擇了沉默是金的策略,僅睜大他的眼睛、豎起他的驢耳(抱歉:中國人當時就是這樣形容西人的耳朵)四處察看並傾聽“傳說”的各種細節與進展。

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從未見一個中國人失去辮子,卻到處看見官府發佈的通告及保護辮子的特效處方。

何天爵照單一一抄下,以作日後笑談;如今我轉錄過來,僅博大家看一個新鮮:


     有一種通告提供的處方是,要求人們將紅色和黃色兩種顏色的絲線與頭髮編在一起;另一種佈告開的處方是,讓人們內服某種藥;還有一張佈告也開了一個處方,不過它規定把一付藥的一半吞進肚裡的同時,另一半要撒進廚房的爐火中。

     順天府尹在1877年1月發佈了一個處方,其內容至今我仍然記得清清楚楚。他提出可以將一個交織的漢字圖形,即把某三個漢字按一定的方式交纏連結地寫在一起,再用墨汁將其形狀寫在三張大小固定、特製的正方形黃裱紙上,然後將其中的一張燒掉,把紙灰小心地收集起來,浸在一杯茶水中喝掉;第二張紙一定要編在自己的辮子中;第三張要貼在大門朝外一面的正當中。採取以上的安全措施之後,府尹向其臣民信誓旦旦地保證說,大家現在可以高枕無憂了,再也不用懼怕那些日夜到處遊蕩的兇神惡煞。⋯⋯府尹的這一處方被稱為是“神通廣大,萬無一失的辮子保護神”。

[註]

(1) 孔飛力 (Philip A. Kuhn, 1933- ),美國著名中國學家、哈佛大學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政治史著稱。

(2) 何天爵 (Holcombe Chester, 1844-1912),美國傳教士、外交官。他1869年來華,在北京負責公理會所辦的教會學校,1871年辭去教會職務,先後任美國駐華使館翻譯、頭等參贊、署理公使等職。1895年出版《中國人本色》(The Real Chinaman)一書。

怪 事

     1

一雙雙靴子掛在城門上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它們早已腐爛不堪了。

 

這是甚麼意思?示眾?

 

那些離任清官穿過的靴子

——人民將其高懸

     2

演員、僕役、理髮匠、跑堂、主持喪葬者 ⋯⋯

這些人的兒子連續四代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有人不服,劈頭問:
為何廚師和修腳師的兒子可以參加?

 

又有人答曰:
僕役、跑堂,一天到晚跑前跑後

最不堪的是他必須站着伺候主人;

理髮匠倒楣也倒在他祇能是站着服務。

而廚師不跑,沒有你們下賤;

修腳師是坐着工作,不用站着。

 

     3

中國商人也很怪,他們會因為

一分錢的千分之一與一位同行爭吵一天。

為兩斤白菜、一個凍僵的煮紅薯、一根黃瓜

與賣家進行一場天昏地暗的決鬥,

最後砍價下來,不過是三分錢的利益。

     4

“大人見虎,往見神明。”(《易經》)

這句“怪話”是甚麼意思呢?

我想起了另一句怪話:
“中國人是哲學家,而不是數學家。”(1)

[註]

(1)1986年10月,我曾在〈在清朝〉一詩中說過類似的話:“哲學如雨,科學不能適應。”後讀明恩溥 (Arthur Smith)《中國鄉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時事出版社,1998年版),在第101頁第二段末尾,再次遇到類似的話:“確實,在中國,一個人的學問愈大,他在環境中謀求生存的數學能力就愈弱。”

苦力的收支

收入:苦力每天祇掙五至十分錢,

靠這點錢來養活一家 (至少五口人)。

開支:木炭,一文錢;

米或麪,兩文錢;

青菜,一文錢;

偶爾花一文錢,買點菜油或醬油;

遇過大節,再花一文錢,買一湯匙水酒

回家後急拌熱飯吞下。

在山西

在山西,我們會看到安祥的色彩:
白色的教堂、紅色的寺廟、小小的學校、

     寶塔和石窟

福音嫋嫋、煤油嫋嫋、香煙嫋嫋⋯⋯

 

西方三寶並無不妥。哦,鄉村,你聽:
農民一邊收割小麥,一邊在正午濃睡;

     鼾聲

伴着織布機的響聲,寂靜的藍布在戶外

正一匹匹晾乾。

 

黃昏時,起風了,農人們又開始在風景畫中揚麥;

不遠處,辯論也開始了;幾個秀才向傳教士提出一連串尖銳的問題⋯⋯

“派出強者!”傳教士嚴峻地抬起頭向天空,向他遙遠的祖國發出呼籲:
“回答他們的問題。

讓英國的高級教士來中國!”

在四川

在四川,我們坐轎子,從不走路鍛煉祇是在傍晚提着鳥籠漫遊或坐在廊橋邊飲酒或在蔭涼的室內用毛筆練習寫字的藝術。

河水便宜,冰冷的岷江穿過黑色的樹叢與竹林,在都江堰發出閃光到處是稻穀、油菜和蠶豆呀到處是蹲着 (1) 抽煙的人、蹲着吃飯的人

 

在泥土裡拱嘴的豬,不關心慢吞吞走着的脫毛的狗,不關心田邊冒泡的大糞坑,更不關心看,那邊有一個讀書人,頭伏在書上睡了。

[註]

(1) 中國古人(唐時)席地而坐,後改為坐椅子,日本人至今仍繼承了吾國唐人席地而坐的傳統(出自胡適在香港一次演說時的觀點)。至於中國人何時開始蹲着,並無從考。從此詩可見,至少晚清時,人們便習慣蹲着了。後來漢人好蹲着的形象被西洋人注意了,他們認為一個人蹲着的形象很怪,對此極不適應。在香港,人們一見蹲着者,便知是從大陸來的人。寫完這個註釋不久,又讀到另外不同的解說,三思之後,決定抄來如下,讀者可作一個對比:過去,中國人像今天的日本人那樣總是盤腿而坐。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喜歡坐扶手椅了。可滿族人來自大草原,他們習慣在帳篷裡席地而坐,所以又恢復了老習慣。([法]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 —— 兩個世界的撞擊》,三聯書店,1993,第173頁。)

不相及

當陳季同 (1) 說:“《詩經》,我們以為那就是中國報業的起源。”

當曾樸 (2) 發起文學狂,撼動了北方的白楊“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穿草鞋的員警面相和善、無精打采,但他不知道。

豆油燈映照下的科學家在用體溫孵小雞,他也不知道。

教會學校的女生以一種園林般的魅力歌唱,她們更不知道。

如是,秋天,我會送你一盞橘燈當你手執團扇,正忙着讓腳死掉。

[註]

(1) 陳季同 (1851-1907) 清末外交官。字敬如,一作鏡如,號三乘槎客,西文名 Tcheng ki-tong (Chean Ki Tong),福建侯官 (今屬福州)人。早年入福州船政局,後去法國學習法學、政治學,歷任中國駐法、德、意公使館參贊,劉銘傳赴臺灣幕僚、副將,曾建議組織“臺灣民主國”,任“外務大臣”,失敗後內渡大陸。

(2) 曾樸 (1872-1935),中國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家譜載名為樸華,初字太樸,改字孟樸,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學家、出版家,《孽海花》為其聞世之作。

說 膽

     1

病因不外兩種:受寒與受熱藥物和食物也不外兩類:涼性與熱性。

若一個人發燒,他就啃堅如鐵石的生梨但決不會喝牛奶,因牛奶屬熱性,會躁動病人的火氣。

 

一天, 英國傳教士麥高溫 (1)請來一位中國醫生為其傭人治病;在醫生進行了左右手腕診脈之後,麥高溫問:那麼,此刻,你檢查的結果如何?

醫生說:我發現他的肝膽受了寒,因此引起發燒。

 

接下來兩人談論起了膽醫生沉思着說:有些男人的膽很小,有些則很大。

“你認為哪一種膽對人更好呢?”“那些小的,絕對是小的好,這一點,千真萬確,我的膽就十分小。”

     2

眾人皆知,中國有一種“無畏”藥它就取自江洋大舟魚人盜的膽囊。

劊子手在處死大盜的後會掏出大盜的膽,賣給、"膽小"之人;此舉既可治他者之“病”,還可增加自我的收入。

[註]

(1) 麥高溫 (J. Macgowan, 1835-1922),英國倫敦會傳教士,1860年來華,先後在上海、廈門傳教。他精通漢學,著有《中華帝國史》、《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廈門方言英漢詞典》、《華南寫實》、《華南生活雜聞》等書。

儒教說

儒教說:“尊崇君王並効忠它”

基督說:“敬畏上帝並服從它”

這裡不談上帝,因中國沒有教堂,祇有學校

學校即教堂。在那裡

我們唸唸有詞,宛如莊嚴的歌唱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在中國,孔子早就教會我們何為忠誠之道

 

我們的精神是一種心境,它隨遇而安

在家庭教堂裡,我們以《孝經》開篇

沒有激情,因激情屬於宗教

從不傷感,因傷感屬於色情

我們這些世世代代膽小且不怕痛的良民呀

雖驚恐於風景中的戀愛

卻也歡喜楊柳樹下鬧哄哄的生活

與辜鴻銘 (1) 對話

“如車伕坐車,學者拉車,

這社會還成其為社會嗎?”

那就順水推舟吧,婚姻便是行周公之禮。

 

“你們喜歡機關槍,你們也將被機關槍判決。”

我們坐在狹窄的長條板凳上,

消磨着無窮的光景。

 

“中國人是長不大的兒童,祇過心靈的生活。”

推推擠擠敲鑼打鼓。在孤獨中死去

我們會盡失面子。

 

“漢語是一門孩童的語言。”

學習即朗誦,孩子們在嘶吼的衝突中長大成人。

 

“中國男人信奉忠誠教,中國女人遵守無我教。”

驢叫、狗叫、公雞叫,我們甚至可以玩站着睡覺。

 

“若不忠不孝,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了。”

清明,我們掃墓,任時光在美食與歡聲笑語中流逝。

 

“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

剃頭匠當街翻起顧客的眼皮刮一下、耳廓也刮一下。

 

“政治在歐洲是一種科學,在中國是一種宗教。”

寧波商人身穿藍色長袍,頗有古典文學家的風雅呢。

 

“良民宗教是中國應輸入西方的瑰寶。”

摩肩接踵吧

因為中國人的眼淚不僅熱鬧也最讓人感動悲傷。

[註]

(1) 辜鴻銘 (1857-1928),名辜湯生,鴻銘是他的字,號立誠。祖籍福建同安,生於南洋英屬馬來亞檳榔島。學貫中西,人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學的中國第一人。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 ——《論語》、《中庸》、《大學》,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

 

清廷財神赫德及其團隊

1898年,羅伯特‧赫德 (1),這位清朝海關總稅務司

已為帝國提供了全部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資金。

“可憐的中國官員,至今尚在昏睡。”

“我擔心我們在修補一口裂了縫的鍋。”

赫德邊工作,邊抱怨,邊望遠,邊聽音樂。

 

這位出身貧寒的小個子愛爾蘭人創造了一個奇跡。

在他統帥的海關,中國人祇能做謄寫員或僕役最多也就是擔任普通會計或低級職員。

他的核心團隊,甚至中下級管理層皆由外國人組成;且看如下國籍分佈,讀罷,莫不令人沉思、低徊:


英國人152名,德國人38名,日本人32名,法國人31名,美國人15名,俄國人14名,意大利人9名,葡萄牙人7名,挪威人6名,丹麥人6名,荷蘭人5名,比利時人5名,瑞典人4名,西班牙人3名,朝鮮人1名。

[註]

(1) 羅伯特‧赫德 (Robert Hart, 1835-1911),英國人,生於北愛爾蘭,1854年來華;1859年參加中國海關工作,任廣州粵海關副稅務司;1861年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863年擔任海關總稅務司;1864年赫德加按察使銜,成為清朝正三品大員;1869年晉陞布政使,官階從二品。1911年9月,赫德病死於英國白金漢郡,清廷追授他為太子太保。

我愛你,中國

我是一個很年輕的英國人。中國?是的,我的海關生活使我愛上了你。

我有一位漢語老師,他那根銀髮辮子梳理得仙氣襲人,我撥出一間房給他住,每月按時付給他五英鎊的工資。

我有一個二十三歲的男僕,他是全能的,集洗衣工、勤雜工、搬運工於一身;他還會補衣服、釘紐扣,月薪五美元。

我有兩個苦力。他們的任務是清掃庭院,替我把浴缸放滿水,幫我洗澡 (搓背),然後再把我揹到安樂椅上。哦,對了,

我還有馬伕和漂亮的馬匹,以及伙伕。

總之,我的傭人整日圍着我轉。

我每月花銷不過區區十八至二十英鎊;

 

這其中還包括,每天層出不窮的果酒、啤酒蔬菜、肉類、海鮮、水果⋯⋯這樣的生活,每當我優遊時,都會沉入

對東方的幻美,吟上兩句波德賴爾的詩歌:“那裡,全是秩序、美、奢華、平靜和享樂。”(1)

哦,請允許我再說一遍吧:我愛你,中國。

[註]

(1) 這句詩歌出自波德賴爾《邀遊》(見後,戴望舒譯),全詩具有濃鬱的東方主義色彩,——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文本佐證,東方主義之說,並非從薩義德開始:


孩子啊,妹妹,

想想多甜美

到那邊去一起生活!

逍遙地相戀,

相戀又長眠

在和你相似的家園!

濕太陽高懸

在雲翳的天

在我的心靈裡橫生

神秘的嬌媚,

卻如隔眼淚

耀着你精靈的眼睛。

 

那裡,一起祇是整齊和美,

豪侈,平靜和那歡樂迷醉。

 

陳設盡輝煌,

給年歲砑光,

裝飾着我們的臥房,

珍奇的花卉

把它們香味

和入依微的琥珀香,

華麗的藻井,

深湛的明鏡,

東方的那璀璨豪華,

一切向心靈

秘密地訴陳

它們溫和的家鄉話。

 

那裡,一切祇是整齊和美,

豪侈,平靜和那歡樂迷醉。

看,在運河內

船舶在沉睡 ——

它們的情性愛流浪;

為了要使你

百事都如意,

它們才從海角來航。

西下夕陽明,

把朱玉黃金

籠罩住運河和田隴

和整個城鎮;

世界睡沉沉

在一片暖熱的光中。

 

那裡,一切祇是整齊和美,

豪侈,平靜和那歡樂迷醉。

伯 駕 (1)

曾幾何時,基督穿上科學的外衣來到帝國天文就是那顆黑夜中的星辰呀,多年前吾皇在湯若望 (2) 及南懷仁 (3) 的望遠鏡中見過。

後來,美國牧師伯駕來了,他決定放棄星象學、幾何學,甚至康熙 (4) 歡喜過的地球測繪。

“傳播福音的第一步,是對帝國進行醫學啟蒙。”

治好一個病人就等於割除一條迷信,借醫術為入世之媒,醫學是最有力的傳教途徑。

 

突破從眼睛開始。僅僅三個月,伯駕的眼科醫院在廣州大捷。九百多人被治癒,從摘除白內障到切除腫瘤和膿包。伯駕忙得不亦樂乎。

如下一節是伯駕的現身說法:


當時我正打算下班,看見一個中國人牽着他的女兒,遲遲疑疑地走進醫院門。

乍一看去,他的女兒像長了兩個腦袋。

太陽穴上隆起一個巨大肉包,一直垂掛到下頜。一張臉悲慘地變了形。

 

伯駕立即手術。八分鐘後,這個巨型肉瘤

(直徑16吋,重1.25磅)便被切割,十八天後痊愈出院。

接下來,伯駕迎來了更大的一場勝利。

依然是在

廣州,他為一言九鼎又含着難言之隱的林則徐欽差

綁紮了“害羞的”疝氣帶,林欽差的疝氣終被治癒。

當此鴉片戰爭的前夜,疝氣帶遞上了和平的一筆。

 

日月如梭⋯⋯面對治病救人的成功,

伯駕反陷入

絕望:“我已不再奢望有本事拯救這些人的靈魂了。”

不久,伯駕便拋棄了傳教事業,出任美國駐華公使。

1856年,他甚至還敦促美國政府佔據臺灣以期抗衡佔據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國。

[註]

(1) 伯駕 (Peter Parker, 1804-1888),亦譯作巴駕或派克。美國傳教士、醫生兼外交官、博濟醫院的創辦人。

(2) 湯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原名亞當.沙爾,德國科隆的日爾曼人,在科隆有故居,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穌會檔案館有他大量資料。他在中國生活四十七年,歷經明、闖王、清等三個朝代。他安葬於北京利馬竇墓旁。康熙朝封他為“光祿大夫”,官至一品(一級正品)。

(3) 南懷仁 (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字敦伯,又字勳卿,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曆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臺 (欽天監) 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著有《康熙永年曆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

(4) 康熙 (1654-1722),即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仁皇帝,清第四位皇帝。康熙是他的年號,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丁韙良 (1) 的痛苦

我真想加速黎明破曉。

加速同文館(第一所洋務學堂,中國大學的雛形)“從熒火蟲變成一座發電站”。

如是,千百萬中國學子,才會廢掉古文,向科學進軍。

 

是的,我,丁韙良 —— 來自美國的傳教士 —— 同文館館長,決心由赫德供油(出錢),自己來點燈(辦學)算學、機械、光學、電學、化學、地理⋯⋯外語則是一切科目的龍頭。

但士大夫群起而攻之:
立國之道本禮義,而非強權,人心為重,絕非技藝。

 

黎明正步步逼進。這天丁韙良拿出兩套從美國買來的電報裝置公諸於眾。高官們那天上午真玩得歡樂呢。

摸摸這台摩爾斯電碼系統,敲敲那台字母標度盤。噫!發送鐘聲訊號。

再把電線纏在鐘上,斷開或閉合電路電火花跳躍,鐘擺不停地擺動,他們高興得大笑。

 

接着,眾人一哄而散,無任何人對其工作原理感興趣。

這電報裝置若一堆廢鐵或一截朽木被扔進學校保管室。

面對這逝去的電火花,士大夫後來皆嗤之以鼻,罵道“淫技巧器也,非禮勿視。子不語怪力亂神。”

我們命運的微積分呀,除了痛苦,還是痛苦。看吧!

 

有何進步可言,我們又蹲下去了。

讓它去?我二十二歲來華時帶去的希臘文物理學及加爾文派教義呀,都是幻覺,該得的得不到,該刪的刪不掉,黎明在黑夜中。

[註]

(1) 丁韙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 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字冠西,號惠三。1846年畢業於印第安那州大學,入新奧爾巴尼長老會神學院研究神學。1849年被按立為長老會牧師。1850-1860年在中國寧波傳教。由於他熟諳漢語,善操方言,1858年中美談判期間,曾任美國公使列衛廉譯員,參與起草《天津條約》。

夜上海

光緒季年,上海城夜色濃得化不開

風雅者懸燈謎於市,乘機遣興;

小孩結隊成群,走街串巷

狂呼“阿利阿利”;

江湖郎中以金葉合藥包病人屁股

美其名曰:療傷。

西婦豈甘寂寞,創設天足會。

而馬上侯酒店該當何意?

 

封侯之吉兆也。韻事踵興——

海上茶坊煙館紛至遝來

一壺春、錦繡萬花樓、綺園、風生一嘯樓;

硯池筆架小江山

看客不睹昆曲,戲稱為車前子,利小便;

康姆潑奈(company)更唱起肥喏

當此“試燈夜初晴”

惟那五湖倦客獨釣醒醒。(1)

[註]

(1)“五湖倦客獨釣醒醒”,語出吳文英詞 〈八聲甘州〉: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崖雲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靸雙鴛響,廊葉秋聲。

宮裡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問蒼波無語,華髮奈山青。水涵空、闌干高處,送亂鴉斜日落漁汀。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

 

海上四大金剛之林黛玉獨佔五貢

光緒中,李伯元創《遊戲報》(1)

首開花榜,總持風月。

一時間,

眾校書若春蘭秋菊各表一枝,

品花人分別媸妍,較量肥瘠。

 

旋即榜出,林黛玉獨佔五貢

力壓陸蘭芬、金小寶、張書玉三金剛

恩、拔、副、歲、優,盡入囊中

且細列如下:
恩貢榜出自林為江西肥人朱八所包;

拔貢榜揭林出身寒微,由大姐提拔;

林喜好屢嫁屢出,當為副貢榜;

經年歷月,如今林以多病之軀,

早就歇牌,歲貢得給衣頂焉;

林還姘伶人趙某,明目張膽,

打入優貢之選。

 

此榜桂冠已定,但議論蜂起,

其餘不說,連混跡申江並無行業之

美國人雅脫也致書《遊戲報》

以表不滿,云:“醜者多列前茅,

美者反置後列,甚不公允,何以顛倒如此?”

[註]

(1) 李伯元 (1867-1906),名寶嘉,別號南亭亭長,作家,報人,江蘇常州人。1897年,李伯元在上海創辦《指南報》,以此揭露時弊,勸善懲惡。不久改辦《遊戲報》,後又改為《繁華報》,並受商務印書館之聘,編輯出版《繡像小說》半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報的創始人,魯迅說他所辦報紙“為偕嘲罵之文”,“記註倡優起居”(《中國小說史略》)。

 

小 趣

     1

蘇州人將“尺工”說成“插空”

音相近卻意不變:
尺工或插空,皆為事之不成或已敗壞。

 

     2

某人問一老翁高壽幾何?

翁笑曰:螺螄三年。

其意為:歲數活到六十六,

卵頭子縮來像螺螄肉。

     3

陝西某大少前節在王寶釵處

擺酒碰和叫局,欠賬

三百八十四元之多,連下腳亦未付。

 

     4

南京某監生,面貌嬌好,一日

忽語人曰:昨夢鱔出胯下。

 

     5

天下之勢利,莫過於和尚

名剎金山寺概不例外。

富人進,僧足恭曰:請房裡坐。

請泡我的茶。

窮人進,僧良久讓曰:坐。

茶。

     6

南方婦女用團扇,妓家用摺扇。

後來,士農工商、貴賤貧富,皆手執一柄也。

 

     7

煙有洋煙、鼻煙、潮煙、水煙、蚊煙

最上乘之阿芙蓉煙為清膏

色融如酥,對火燒之,青煙嫋嫋

晚清人,個個吸煙

連酒保、菜傭都吸來了六朝煙水氣。

 

     8

男人嫖妓之名目:
茶圍、帶局、擺酒、放差、留香、住底

婦人入廟,亦作如是觀:
燒香即茶圍;施食即帶局;

拜懺、寫緣即擺酒、放差;

寄乾兒、血盆會、還受生經,

則為留香、住底也。

 

秋石:小便備忘錄

     恒見藥肆,於每年秋季遣夥四出,分往街頭巷尾,撿擇積年陳尿缸,刮取尿垢,攜歸店中,按照古法製煉,名曰“秋石”,鉅價出售。更有 “童便”、“人中白”兩項,均為藥中必需之品,亦可見小便之值錢矣。然人肯出鉅價買人小便,斷無因欲小便而先自出鉅款者,有之,自嘉興某甲始。緣甲初來上海,行至四馬路棋盤街轉角處,因欲解手,友人告以租界章程,須拉進捕房,罰洋二角。其人曰:“洋錢事小,顏面攸關,然尿脹腹中,急不能禁,奈何?”友代躊躇,良久忽生一計,謂甲曰:“君如不吝,此處棋盤街么二堂子極多,但進去喚一移茶,便可任君解手也。”甲韙其言,入某妓院喚移茶畢,起身作欲行狀。於是娘姨大姐急忙攔住,驚問欲行之故,甲曰:“立欲小解,急不能待。”娘姨曰:“大少何不早說?我家小姐盡有馬桶,足可解手。”於是領甲入房內,坐馬桶解手畢,緩緩以歸,互相笑述,謂今日一場小便,值洋兩元云。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第263-264頁)

抄倉山舊主〈酒話〉十四條

1)不可不飲,分其目十:花前、月下、聽雨、遊山、看新綠、惜殘紅、山樓對雪、水閣臨風、知己談心、詩人聯句。

2) 不得不飲,分其目八:新醅熟、故人來、名妓持杯、新郎勸飲、寒夜無聊、客中默坐、水亭避暑、湖舫尋春。

3) 少飲勝多飲,分其目六: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他鄉話舊、旅店消閒、名優演佳劇、俊童歌妙曲。

4) 雖飲如不飲,分其目六:公宴、素宴、春社散福、親朋和事、主人無醉客意、座中乏善飲人。

5) 飲之快意,分其目六:老親上壽、久客還家、功名稱心、暮年得子、閨中妻妾無妒容、歲終事務皆如意。

6) 飲之乏趣,分其目六:主人懼內、座有腐儒、生客滿座、俗人闖席、嚴父師拘束、正衣冠默坐。

7) 飲之助興,分其目六:聽清音、歌新曲、器皿古雅、烹調精良、美酒溫涼適宜、佳品及時陳設。

8) 飲之敗興,分其目四:聽鄰家啼哭聲、談座客失意事、座有好量被人邀去、雅興正豪杯中忽空。

9) 飲不可有,分其目六:假道學、瞎文章、談時政、裝鬼腔、勢利子誇揚大老、灰炭人舖張威勢。

10) 飲時不可無,分其目八:雅令、快談、趣語、新文、海量主人、解事童僕、平生知己、得意吟懷。

11) 飲中高品,分其目四:不說家務事、絕談嫖賭經、當飲即飲不留渣滓、觴政分明醉後弗亂。

12) 飲中下品,分其目六:打官話、說本行、好量作假、抗令不遵、大肆貪饞、飽餐逃席。

13) 飲中清品,分其目四:歡飲弗苛、出令不惡、祇飲交九分不肯輸量、但說到得意便不多言。

14) 飲中濁品,分其目四:嚼殘魚肉吐席上、故犯酒令不受罰、說酒話噴吐滿地、撒酒瘋沸反連天。

* 柏樺,1956年生於重慶,現為成都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當代重要詩人;已出版詩集:《表達》、《望氣的人》、《往事》、《水繪仙侶 —— 1642-1651:冒辟疆與董小宛》、《演春與種梨 —— 柏樺詩文選》、《山水手記》、長篇隨筆《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等;2009年8月,開始了漫長的“史記系列”工作,已完成並出版三部詩集:《史記:1950-1976》(在臺灣出版)、《史記:晚清至民國》(在臺灣出版)和新詩集《一點墨》(2013年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本冊第 97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97-1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