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研究

澳門攝影史——早期澳門攝影舖

張恒

摘 要      19世紀初隨著攝影術的發明,攝影開始在世界範圍廣泛流傳。澳門是中國接觸攝影比較早的地區,現存最早關於中國的照片是由法國人于勒•埃及爾於1844年在澳門所拍攝的。其後有許多外國攝影師來澳旅遊及開設一些攝影舖,而這些外國攝影師來華開設攝影舖,也幫助了攝影術傳入中國。萬福和介石是澳門最早由本地華人所開辦的兩間攝影舖,它們在1867年前已經在澳門開業。而生和、摩登和嘉德禮攝影藝術也是澳門早期比較聞名的照相舖。

關鍵詞      澳門攝影史;萬福;介石;澳門攝影舖

     一、早期攝影與澳門

     19世紀30年代隨著法國人路易• 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 1787-1851)和約瑟夫•涅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1765-1833)一同發明了達蓋爾銀版法(Daguerreotype)攝影術,人類正式步入了攝影的時代。在同時期也有英國人威廉•塔爾波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1800-1877)所發明的卡羅法(Calotype)。相較於之前的達蓋爾銀版法,卡羅法的成像是負片,更為接近於我們所熟悉的菲林相機的原理,但是由於達蓋爾銀版法的專利更早公佈於世,且當時的卡羅法的成像並未完善等種種原因,在攝影術開發的早期,銀版法比卡羅法的應用更為廣泛。

     法國人于勒•埃及爾(Jules Alphonse Eugene Itier, 1802-1877)在1844年8月15日帶著達蓋爾銀版照相機,並跟隨法國使團船隊來到澳門,準備和清政府在同年的10月24日簽訂中法黃埔條約。他在澳門逗留並拍攝了最早的一些相片,相片的原件至今存放在法國攝影博物館。在澳門檔案館也存有埃及爾在1844年在澳門使用達蓋爾銀版攝影法所拍攝相片的複製件 1。(圖1-2)

     在這個時期,除了埃及爾之外,還有跟隨美國

圖1• 南灣風景 2

使團前來澳門簽訂〈中美望廈條約〉的美國畫家及攝影師喬治•韋斯特(George R. West, 1825-1859)。他很有可能攜帶著達爾蓋照相機前往澳門。另一個美國人小伊利法特•布朗(Eliphalet M. Brown, Jr, 1816-1886)也攜帶著達蓋爾或卡羅式的照相機在澳門停留數周。

     二、早期澳門的攝影舖

     1. 1860年前後的澳門攝影舖

     達蓋爾相機專利的公開,也使該技術廣泛應用到各國攝影師的手中。由於鴉片戰爭後澳門獨口貿易優勢的喪失,許多外國來華的攝影師,都很少選擇在澳門建立攝影舖。相比於香港攝影的蓬勃發展,此時的澳門攝影業要顯得暗淡許多。

     在1853年的《中國之友與香港公報》(The Friend of China and Hong Kong Gazette)刊登了瑞典攝影師瑟薩爾•凡•杜本(Cesar Von Düben 1819-1888)來澳開辦了一間攝影舖的廣告:
DAGUERREOTYPE GALLERY

     The undersigned respectfully informs residents of, and visitors to, Macao, that having recently arrived from Shanghai via Manila, he has opened the above establishment in the Macao Hotel, North east Corner, Praya Grande,and is prepared, with an elegant stock of materials, purchased in London and New York, to take portraits and views generally in a style and finish hitherto unapproached by Artists in China. Parties desiring portraits for copying by Chinese painters will find this a most eligible opportunity, the instruments of the undersigned being of that superior class which give the finest and sharpest impressions to human features, and therefore afford the greatest aid in effecting a strict resemblance. Ladies

圖2• 媽閣廟正門 3

and Gentlemen are solicited to kindly call between the hours of ten and four, and examine specimens; – the stay of the undersigned being, by his present intentions, limited to two weeks.

C. Düben.

Macao, 26th April, 1853. 4

     文中講述杜本自上海經馬尼拉來到澳門,在南灣東北角的澳門酒店(Macao Hotel)開設了一間達蓋爾銀版照相館,並且他聲稱,他的拍攝材料都是在倫敦和紐約購買的。而在廣告的最後,提及照相館的開業時間為上午10點至下午4點,而他本人在澳門停留的時間為兩個星期。之後杜本輾轉香港、上海和東南亞等地旅行,並以攝影的收入幫補旅費的開支。由於杜本所開設的攝影舖大多是臨時性質,所以他大多會選擇在當地的酒店或者借用別人的地方開設攝影舖。

     另外一個在1860年前來澳的攝影師是紐曼(J.Newman, 活躍於1850s-1860s),在1858年紐曼在澳門開設了一間攝影舖。1933年7月31日《香港孖剌西報》(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刊登了一則該報紙在1858年曾經刊登的廣告:
     PHOTOGRAPHIC PORTRAIT ROOMS

     Mr. NEWMAN begin to inform the public of Hong Kong that he has just arrived at Macao from Madras, Singapore and Manila, and is now prepared to take Portraits by the new Electro Ethero and Galvanic process which for style and tone of execution cannot be surpassed by any taken in England, France or America.

     Likenesses daily taken in all weathers,from 9 a.m. to 4 p.m., Sundays excepted.

     N.B. – Daguerreotypes, Paintings,Drawings, etc, copied. A cloudy day is quite as favourable as clear weather. In dress avoid White, Light Blue and Light Pink, – Mr. Newman would recommend a dark dress.

     Mr. Newman in soliciting the inspection of the public to his Portraits begs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his scale of charge places them within the reach of all.

     Calcado do Monte, No. 20 Macao.5

     廣告中提到紐曼從東南亞抵達澳門,他在澳門大炮臺斜巷20號開設了一間人像照相館,廣告中也有明確的要求來訪客人著裝應避免白色、淺藍和淺粉紅。紐曼的攝影館主要經營油畫、素描、達蓋爾銀版照片的翻拍和人像。而開業的時間為上午9點至下午4點。紐曼在澳門逗留和開設攝影舖的時間不詳。此後在《航務商業日報》(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顯示1862年紐曼到達了上海,並於當地開設了一間攝影舖6。

     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 1834-約1900)於1834年出生於英國,在1864年的《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地紀事報及行業名錄》中顯示他當時的職業為上海香濃照相館(Shanghai Studio of R. Shannon & Co.)的攝影助理 7。在1866年8月25日的《香港孖剌西報》中刊登出弗洛伊德在澳門開設的一間攝影舖的廣告:
     PHOTOGRAPHY.

     THE Undersigned begin to call the attention of Excursionists visiting Macao,to his well-known establishment for Unsurprised Card Portraiture.

     A Visit will confirm this aspersion.Orders can be forwarded to Hongkong through an Agent, to any address, to be paid for on delivery, viz, $4 for the first dozen, or $9 for 3 dozen, including the negative, which will be forwarded with the Orders.

     W. P. FLOYD,

     Photographic Artist.

     Praya Grande, South,

     Macao, 6th August 1866 8

     資料中提及到弗洛伊德在澳門南灣的南邊開設了一間拍攝人像的照相館,在第二段更表明香港的顧客有代理把照片寄往香港各處,並且貨到付款。文中更顯示了當時相片的價格分別是1打(12張)4美金和3打(36張)9美金。其後弗洛伊德在1867年年初前往香港,並在當地開設了照相館。

     這三位外國人都是19世紀五、六十年代來澳開設攝影舖的攝影師,但他們的廣告中都不約而同地刊登在香港的報紙中,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香港的攝影市場比澳門大。那時候香港來往澳門的船隻也很多,許多香港人會像杜本一樣,把澳門作為短期的度假勝地,而這些攝影舖的建立,有一部分的原因是面向香港的華人和外國人,讓他們來澳門度假時能拍攝存念,如弗洛伊德的廣告中就明確說明了對香港顧客的配送、貨到付款等服務,從紐曼所發佈的廣告中第一句就用了“啟稟香港公眾”而並沒有提及澳門公眾。可見他們對香港顧客的重視程度。反觀澳門本地的報紙,無論是19世紀中段,還是後半段,幾乎沒有關於澳門本地攝影舖的廣告和信息。

     2. 攝影術的傳入

     19世紀的中後期也是攝影術傳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外國人在中國開設攝影舖的同時,攝影學校也應運而生。加上1851年英國人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 1813-1857)發明的濕版攝影法(Wet Plate Processing),使得攝影比以前更加平易近人,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這些都有利於攝影的普及化。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形勢,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攝影術在中國的傳入。在澳門關於這個時期攝影術傳入的資料很少。在1866年1月25日的《香港孖剌西報》中提到關於弗洛伊德在澳門的攝影舖發生火災:
     FIRE AT MACAO – We received accounts from Macao of destruction by the fire of Mr Floyd’s photographic establishment at that place. He says“on Friday last about 8,30 A.M. two Chinese came to my place and were conversing near the window of the waiting room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building shortly after one came and addressed me, the other remaining near the window as above mentioned,the former willing to learn the business and to purchase apparently. I invited him inside and had verbally agreed to prices. About 2.30 P.M. while taking a cup of coffee in the Hotel, fire broke out on the west side and near to the window of the waiting room; in less than fifteen minutes the entire building was in flames from end to end. I ran into the burning building and saved a camera which had just caught fire a chair and a pedestal;these are all that I saved from the fire,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chemicals that were in the Hotel. I cannot over-estimate my loss as the goods cannot be replaced is this country.”9

     上文提到在星期五的上午8點30分,有兩位中國人前往弗洛伊德的攝影舖詢問關於學習攝影和購買器材的事宜。在午後兩點鐘左右雙方談妥了價格,弗洛伊德前往隔壁的旅館中喝咖啡,然後就發現他的攝影舖突然起火。經過弗洛依德的搶救,最後只有少數化學物品和一臺相機倖存下來。從此資料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攝影技術是透過攝影舖和私人教授等途徑傳入澳門。而使用這種方式的其他例子還有上海著名的攝影師羅元佑、香港的周森峰、廣東的張老秋和溫棣南、福州的謝芬、香港的黎芳等10,他們皆是通過請在華開設攝影舖的外國人或者擔任外國人攝影舖的攝影助理等途徑,學習攝影技術和購買攝影材料。

     而在仝冰雪的《中國照相館史》一書中更提及了在1873年上海《申報》刊登了一則關於教授攝影術的廣告:
     教授攝影術:“華客欲學此術者,本行主或獨教一人,或合教數人均可”,並且完成學習後,各種“藥料器具皆已備齊,亦可代買也”。 11

     從上述的廣告得知,對於學習攝影術已經開始轉變成為一種有系統的形式,其後在1883年10月17日《申報》的廣告中更提及了關於攝影學校的成立:
開設照相學堂

     啟者:
     僕現擬開設教照相各法之學堂,教人照各種人物,及如何運用器具,如何配用藥料,一切盡心指授,束修格外公道。照相之法,最為有用,其有欲開照相之館,以圖獲利及富貴之家,欲照取景物以自娛悅者,皆可令其子弟至僕處學習。有願學者請至僕處面議可也。

     四馬路西廣西路第一號門牌會地理啟12

     從這段廣告中可見在1883年之前,中國已經開始有專門的攝影學校來教授學生攝影。

     3. 19世紀澳門本地華人攝影舖

     隨著外國攝影技術的傳入,在19世紀60年代,澳門開始出現本地華人開辦的攝影舖,萬福(Man Foc)和介石(Kai Sack)是澳門最早由本地華人開辦的攝影舖。關於這兩間攝影舖準確的開業時間並沒有記載。又據澳門檔案館藏1867年澳門的守軍中尉曼努埃爾•德•卡斯特羅•桑帕約(Manuel

圖3•萬福影相樓

 

圖4•(上下)萬福影相樓及剪裁

de Castro Sampaio, 1827-1875)所著的《澳門的華人》(Os Chins de Macau)的第13章,有關近代華人工商業發展中顯示,當時的華人職業攝影師的數量僅為2人(Os photographos são só dois) 13。

     萬福影相樓

     萬福影相樓在澳門開業的時間長達60年,並可能開設有分店。根據1921、1924、1925及1927年的《澳門年鑑》,萬福影相樓在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Avenida de Almeida Ribeiro)開業,而經理則顯示為 Kong Fok Tong 。14 而在1936年的《澳門年鑑》並沒有再次出現萬福影相樓的名字 15。故萬福影相樓的結業時間應在1927到1936年期間。

     從圖3 16、圖417 可知,該地點位於白眼塘前地(Largo da Caldeira),現在該前地已消失,並改建為岐關大廈和濠江酒店等建築。白眼塘前地原位於澳門內港火船頭街(Rua das Lorchas)、十月初五日街(Rua Cinco de Outubro)、道德巷(Travessa das Virtudes)及蓬萊新巷(Travessada Caldeira)的交界。圖3與圖4的拍照角度稍微有不同,圖3的拍攝者更偏向相片的左邊而圖4則更偏向右邊。在圖3右邊的建築物可看到“影相樓”三個字,其無論從大小、字形、間距等都與圖4“影相樓”三個字吻合。進一步觀看圖3最右邊招牌上面的兩黑點位置,與剪裁後的圖4吻合,是“福”字部首最左的兩點黑點。故可以確定,圖3和圖4所顯示的是同一間影相舖。但圖3與圖4都不能確定其攝影的年份,兩者之間最大分別為“萬福影相樓”所對海岸線的變化。而已故的澳門歷史學者及攝影師王文達先生所著的《澳門掌故》中提及:
     一八六八年,澳葡將北灣填塞,築成一道直線隄岸,做為內港之舟車上落通道。但昔日商務運輸有限,且尚未有汽車行走,故沿海隄岸,只築成一道狹窄之石仔路耳。

     當時延隄之店舖,多作拱形式舖樓建築,自今視之,亦屬一種古式建築法,足

圖5•白眼塘前地

供歷史研究者。蓋當時有外人之裕堂行,投資興建該處舖戶不少,故下環火船頭一帶此類建築物,當年多屬其物業,惟好月難長,今皆易主耳。 18

     從這段資料的第一段可知,在1868年的時候,澳葡政府把內港的海岸線拉直,並以石頭築成一條狹窄的道路。第二段更描述火船頭街的店舖多為“拱形式建築”與圖3、圖4所顯示的建築吻合。所以由上述資料可以得知,萬福影相樓在1868年之前已經開業。從圖5 19 明信片的日期可知在20世紀之前,萬福影相樓曾經搬走,但具體時間仍未明確。結合《昔日澳門:明信片集》中對圖6 20 的描圖5•白眼塘前地述得知,該明信片的時間約為1890年,而圖7 21的明信片則為1900年。《凝光擷影:攝影術的發明暨中國澳門老照片》對圖8 22(20世紀初)的時間的描述,加上 Album Macau 3: Sitios, Gentese Vivencias 中對該相片拍攝時間的描述23 ,可推測圖5的拍攝的日期很有可能在19世紀70年代左右,因此萬福影相樓很有可能在此期間結業。

     介石照相館

     介石照相館(Kai Sack)原位於香港皇后大道109號。介石在香港開業的時間應在1864年6月之前。在1864年4月6日的《香港孖剌西報》中發佈一則廣告稱:


圖6•內港碼頭 約1980

圖7 (上)• 內港沿岸火船頭街 約1900年

 

圖8•澳門碼頭 20世紀初

 

圖9 • 介石照相館

 

圖10• 生和影相寫畫

 NOTICE.

     The undersigned having been many years in California of America having much experience in Photography and having also Drugs for Sales; lives at present in the House No. 109,upstairs, Queen’s Road opposite“Stag Hotel.”

     KAI-SACK

     Hong Kong, 4th April 1864 24

 

圖11• 生和映相

     從上述廣告中可知介石照相館的創辦人曾經在美國加州生活,擁有豐富的攝影經驗。圖9 25 顯示,1868年前介石照相館有在澳門開設分店,地址位於巴掌園斜巷(Rua de St. Agostinho)34號 26,接近當時南灣大碼頭的位置。

     而根據桑帕約對澳門華人商業的統計,在1867年前有兩位從事攝影業的華人,這極有可能是萬福影相樓及介石照相館的創辦人27。

     生和影相寫畫

     在19世紀中後期,除了萬福影相樓和介石照相館外,還有一些在澳門本地開辦的攝影舖,但礙於資料不多,無法確定其具體日期和其他資料。但從僅存的資料中可知,這期間在澳門開辦的攝影舖還有開設在龍嵩正街(Rua Central)的生和影相寫畫(圖10)28。結業日期方面,生和影相寫畫並沒有出現在1921年及之後的《澳門年鑑》之中,所以生和影相寫畫的開業時間應為1921年之前。從圖11 29 中可以得知,生和把原來“生和影相寫畫”改為“生和映相”,其外文譯音保持一致,該圖顯示年份為90X年,故生和應該在1900至1909年間仍在經營。

     三、20世紀上半葉澳門著名的攝影舖

     1888年美國的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發明了一種既柔軟又便攜的膠捲(Film),從此世界攝影進入了菲林的時代。

     20世紀的攝影舖眾多,其中比較出名的要屬王文達(1901-1981)所創辦的“摩登攝影室”(Modern Studio)和葡人若瑟•利維士•嘉德禮(José Neves Catela, 1902-1951) 所創辦的“嘉德禮攝影藝術”(Photo Art Catela)。據1936年的《澳門年鑑》顯示,全澳共有6間攝影舖,嘉德禮攝影藝術和摩登攝影室均榜上有名。

     1. 摩登攝影室

     摩登攝影室是由王文達先生所創辦,其經營時間超過40年。在1936年的《澳門年鑑》首次出現摩登攝影室的名字,並註明其地址位於新馬路,其後各年的《澳門年鑑》均載錄其名字。而摩登攝影室的結業時間,一直到1970至1971年的〈澳門工商年鑑第十一回〉30 中摩登攝影室的名字才沒有再次出現。摩登攝影室樓高三層,由王文達和太太共同打理,分工合作。王文達主管操作相機,而他的太太則主要負責黑房內的沖曬。但到1954年,王文達的太太因為慢性心臟病而離世,對他打擊很大,此後他便把摩登攝影室轉讓給徒弟李玉田(1918-2017)接手經營31。

     2. 嘉德禮攝影藝術

     嘉德禮於1902年出生於葡萄牙,1925年作為商船隊官員隨葡萄牙商船前往澳門。其後數年嘉德禮任職澳門工務局等工作。在1936年《澳門年

圖12• 嘉德禮攝影藝術

鑑》顯示嘉德禮攝影藝術在荷蘭園大馬路89號A開業。澳門大律師飛歷奇(1923-2010)曾經高度讚揚嘉德禮的攝影技術,並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大約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能得到嘉德禮為他們家庭拍照是一種榮幸。32 嘉德禮於1951年在白馬行醫院離世,並下葬基督教墳場。圖12 33 為嘉德禮攝影藝術的店舖標誌。

     結語

     19世紀的大部分在澳門由外國人所開設攝影舖的廣告,都在香港的報紙上刊登。而外國人開設的這些攝影舖大多在碼頭或酒店內設立,顯示了這些攝影舖的主要客源除了澳門本地人外,還有香港來澳度假的旅客。19世紀中的萬福影相樓和介石照相館是澳門最早期由華人所開辦的攝影舖。其後踏入20世紀中後期,在澳門的攝影舖成倍增長,澳門攝影業迎來了一個黃金的時期。

註釋:
1. Jules Itier, Macau: Arquivo de Macau MO/AM/FOTO/1/210-224, 1844.

2. Jules Itier, “Vista Da Praia Grande”, Macau: Arquivo de Macau MO/AM/FOTO/1/218, 1844.

3. Jules Itier, “Vista Da Porta Principal Do Templo De a-Ma, Deusa Do Mar”, Macau: Arquivo de Macau MO/AM/FOTO/1/216, 1844.

4. “Daguerreotype Gallery”, The Friend of China and Hongkong Gazette, 26 April 1853.

5. “Photographic Portrait Rooms”, 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 31 July 1933, p. 6.

6. 泰瑞•本內特:《中國攝影史:1842-1860》,徐婷婷譯,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1年,頁28。

7. 泰瑞•本內特:《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1844-1879》,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3年,頁8。

8. "Photography," 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 25 August1866, p. 3.

9. “Fire at Macao”, 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 25 January1866, p. 2.

10. Jeffrey W. Cody and Frances Terpak, eds., Brush and Shutter: 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27; 馬運增、胡志川編《中國攝影史》,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87年,頁26。

11. 仝冰雪:《中國照相館史:1859-1956》,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年,頁40。

12. 仝冰雪:《中國照相館史:1859-1956》,頁40-41。

13. Manuel de Castro Sampaio, Os Chins De Macau, Hong Kong: Typographia de Noronha e Filhos, 1867, p. 134.

14. Anuário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21;Anuário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24;Anuário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25;Anuário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27.

15. Anuário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36.

16. João Botas, “Man Foc Fotógrafo”, Macau Antigo,http://macauantigo.blogspot.com.

17. 泰瑞•本內特:《中國攝影史:西方攝影師1861-1879》,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年,頁39。

18.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312。

19. Filipe Emilio de Paiva, Um Marinheiro Em Macau 1903:Álbum De Viagem, Macau: Maritime Museum of Macau,1997, p. 17.

20. 何永康:《昔日澳門:明信片集》,澳門:澳門基金會,1994年。

21. 何永康:《昔日澳門:明信片集》。

22. 《凝光擷影:攝影術的發明暨中國澳門老照片》,澳門:
澳門博物館,2009年,頁134。

23. Album Macau 3: Sitios, Gentes E Vivencias, Macau:Livros do Oriente, 1993, pp. 32-33.

24. “Notice”, 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 6 April 1864, p. 1.

25. Jeffrey W. Cody and Frances Terpak, Brush and Shutter: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 p. 38.

26. Euclides Honor Rodrigues Vianna, Cadastro Das Vias Publicas de Macau, Macau: Typographia Noronha & Ca., 1906, p. 68.

27. Manuel Castro de Sampaio, Os Chins de Macau, p. 134.

28. 泰瑞•本內特:《中國攝影史:西方攝影師1861-1879》,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2014年,頁305.

29. Filipe Emilio de Paiva, Um Marinheiro Em Macau 1903:Álbum de Viagem, p. 79.

30. 〈澳門工商年鑑第十一回〉,澳門:《大眾報》,1970-1971年。

31. 王文達:《澳門掌故》,頁V。

32. José Neves Catela, Macau: Memórias Reveladas, Macau:Museu de Arte de Macau, 2001, p. 255.

33. Cecilia Jorge and Rogerio Beltrao Coelho, Album Macau:Memória da Cidade, Macau: Livros do Oriente, 2005, p. 26.

*張恒,澳門大學澳門研究碩士生。

     稿 約

     《文化雜誌》是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出版、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編輯的文化、學術期刊,於1987年創刊,分為中文版、外文版(英文和葡文)兩個版本。其宗旨為探討、研究澳門歷史文化,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致力於構建中西方歷史、宗教、文化的學術交流平台。常設欄目有: 澳門學研究、澳門歷史文化、澳門文化遺產研究、澳門與內地在歷史上的宗教及文化交流、澳門與葡萄牙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在歷史上的宗教及文化交流、文學及藝術研究等。

     本刊誠邀澳門及國內外專家學者賜稿,有關來稿的格式及要求如下:


1. 來稿可以中文、英文或葡文書寫,中文請用繁體字;字數以5,000至15,000為宜,投稿文檔請採用MSWord電子版以“附件”方式發送至本刊編輯部電子郵箱,文檔請以作者加題目命名(如“陳某某_文章題目”)。

2. 來稿須提供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和五個關鍵詞,並需提供作者的中外文姓名、學術簡歷、服務機構、通訊地址、聯繫電話、傳真及電子郵箱。

3. 本刊文稿註釋採用文末註,註號採用阿拉伯數字 1. 2. 3. …,註文順序應為:作者、文獻題名、出版機構、出版時間、引文頁碼。

4. 文稿所附插圖應為高清晰度的JPG格式圖片(圖片寬度8cm至21cm,300DPI),圖片與正文分開 , 另存為獨立的文檔放置於獨立的文件夾,圖片序號以圖1、圖2(如圖1、圖2)等標註在正文中,圖片的文字說明(圖題)和圖片序號需另放於一個獨立的Word文檔,並註明圖片來源,且須確保圖片版權允許雜誌使用。文稿中的表格應有表題、序號,並標明在正文中的位置(如表一、表二等),如表格作為圖片刊登請根據上文的圖片要求提供。

5. 本刊編輯對所採用的稿件有權作文字和圖片上的修改或刪節;所有來稿恕不退還;來稿一經刊登,即支付稿酬並寄贈樣刊兩本。如投稿後六個月內未接獲採用通知,稿件可作自行處理。

6.凡在本刊發表的文稿,澳門文化局有權對該文進行翻印、轉載、翻譯、收入論文集以及製作電子版本在網上發表,本刊所付稿酬已包含上述的使用權。

7. 本刊不接受一稿兩投或多投。所投稿件必須為投稿人所撰寫,倘出現侵犯他人著作版權行為,作者應承擔全部責任並賠償一切損失。

8. 本刊編輯部聯絡地址: 澳門氹仔大學大馬路澳門大學人文社科樓E21-G052室澳門研究中心

聯絡電話:(853) 8822 8131

傳真號碼:(853) 2886 0009

電子郵箱:cms.rc@um.edu.mo

                                                                                                                         《文化雜誌》編輯部

本冊第 177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77-19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