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研究

五邑民俗瑰寶:臺山汶村廟會

黃柏軍、鍾光明

摘 要     著名僑鄉廣東臺山的汶村廟會遠近馳名,百年傳承,十年一會,廟會如今已經成為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父老說汶村廟會起源於清朝,也有父老表示廟會起源於明末,眾說紛紜。考證歷史,臺山汶村陳姓氏族在明末清初發生過滅門滅族之慘事,動亂平息後當地村民舉辦祈福活動,藉此祭祀神靈、祈求保祐、祝福風調雨順,經過歷代演變遂變成當地著名民俗紀念活動。今天的汶村廟會已經提升到“海內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和宗親世誼的盛會,汶村人民的節日”的文化層次,汶村廟會所展示的龐大的舞龍、舞獅、飄色、八音班等原生態文化樣式,吸引著各級宣傳媒體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是臺山民間習俗文化的一個品牌。

關鍵詞      汶村廟會;陳姓族史;王興;民俗文化;非遺項目

     今年3月13日,暮春暖和喜氣洋洋,海內海外歡聚汶村。上午10點,十年一屆的臺山市汶村第21屆廟會活動在臺山汶村鎮開幕。據主辦方介紹,汶村是臺山市最大的村落之一。汶村地處臺山西南沿海,背山臨海,面積7.5平方公里,在家人口8200多人,旅居海外10000多人。汶村廟會是汶村乃至臺山影響較大的大型民間民俗盛會,汶村第21屆廟會活動將舉辦燈展、巡遊、粵劇、舞龍、舞獅、飄色、八音班等各種文化活動,活動將持續5天到3月17日結束。五天的狂歡,五天的祝福,意義深遠令人回味。

     一 巡遊:萬人空巷金龍降福

     汶村廟會開幕式精彩紛呈亮點多多。3月13日上午10點,在禮花轟鳴中,全新裝飾的吉祥金龍在點睛之後,搖頭擺尾地從汶村鎮中心作為主會場的三聖堂前開始了持續半天的大巡遊。至此,活動組委會宣佈:萬眾矚目的“汶村廟會”正式拉開帷幕,在接下來的5天時間內,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將陸續上演,整個汶村也進入了“廟會”模式。據悉,該廟會因為歷史底蘊深厚、民俗文化鮮明,目前已經入選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汶村廟會在臺山遠近馳名,廟會舉辦之日,在汶村當地萬人空巷,街談巷議,盛況空前,可見汶村廟會在當地人心裡分量很重。汶村當地百姓傳

圖1•金龍巡遊,福降萬家。金龍祈福是臺山汶村廟會最大的民俗亮點。

說:汶村廟會起源於當地人拜菩薩求平安的“做福”儀式。相傳在明朝時,該村發生瘟疫,族人就將祖輩流傳下來的“指天指地菩薩”擡出來,在村裡巡遊,以驅邪救災。

     村民們口口相傳:自從誠心擡著三聖堂菩薩巡遊之後,果然效果明顯,菩薩顯靈帶來多年穩定一方平安,六畜興旺,從此當地百姓更加信奉這一祭祀儀式,定期舉辦,隨後此舉漸成風俗。在每年農曆正月,村中長輩都要去三聖堂求籤,確定巡遊的日子,從西元1787年起,汶村人就規定廟會活動每年一小巡遊,每十年一大巡遊,至今已經是第21屆。

     二、眾多海外僑胞飛回家鄉捧場

     汶村廟會巡遊趣事多多。由於臺山市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眾多,汶村籍乃至臺山籍的海外僑胞也特別鍾情家鄉的汶村廟會,十年相約,風雨不改準時赴會,由此產生了很多樂事與趣事。

     很多海外華僑不論走得多遠,在汶村廟會舉行之日都會千里迢迢飛回家鄉,與親友團圓,與鄉親們相聚,期望親眼看一下、親手摸一下吉祥金龍,能夠親身參加廟會大型巡遊就於願足矣。

     由於臺山市汶村鎮也是著名僑鄉,華僑眾多。廟會舉行前夕,為募集廟會籌辦經費,接受海內外鄉親的捐款,很多華僑專程從世界各地趕來,及時為廟會捐贈錢物,這一份心意和力量也蘊含著他們對家鄉的敬愛和祝福。同時,回鄉的華僑也特地給汶村三聖堂的菩薩上香禱告,虔誠為海內外的家人朋友祈福。

     據說,為了上香祈福,上一屆汶村廟會曾有位老華僑坐飛機從美國趕來,向廟會組委會捐贈了6萬元,在廟會上舞了一下龍頭後,再向菩薩上香,然後又坐飛機趕回美國上班。從3月13日到3

圖2•金龍巡遊,臺山汶村萬人空巷爭相圍觀的熱鬧場面。

月17日,五天時間裡,汶村街頭到處是海外華僑的身影,美國的、英國的、歐洲的、澳洲的,為的是一睹十年一遇的汶村廟會,為的是一睹十年演變的家鄉新貌,赤子情懷令人讚歎。

     距離臺山比較近的香港、澳門同胞,更是全家出動扶老攜幼,在汶村廟會開幕式當天一大早就趕過來,跟家鄉的親人會合後馬不停蹄趕往會場。那些回到家鄉參加廟會的港澳鄉親興奮地說:“汶村廟會期間,也是走親訪友的好時機,相約一起去廟會看燈。”。可見十年一屆的汶村廟會已經成為溝通海內外、聯繫鄉情友情中華情的橋樑和紐帶。

     三、臺山民間藝術大舞臺

     3月13日,汶村廟會開幕式上高潮迭起,驚喜不斷節目豐富,讓我帶你細數其中精彩環節:
     開幕式上午巡遊時,前來觀看的當地村民和海外僑胞把汶村村內的大街小巷圍得水泄不通,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一會兒,象徵著菩薩顯靈、潤澤人間的吉祥金龍蜿蜒而來,村民們喜笑顏開,爭相撫摸這條吉祥金龍的龍身、龍頭,祈求闔家平安、事事順利、沾上福氣,而小孩子也在家長引導下追逐著金龍,跟隨金龍巡遊,爭著拔龍鬚、龍鱗。他們回家後會把龍鬚、龍鱗做成“符”戴在身上,祈求平安。舞龍頭的小夥子小陳告訴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開幕式上午巡遊過後,吉祥金龍的鱗、鬚往往會被熱情的觀眾拔個精光”。

     臺山汶村廟會歷史悠久,廟會數百年的演變歷程,也是不斷改良、不斷完善、不斷充實的過程。以今年廟會為例,汶村廟會舉辦期間,臺山音樂成了表演的臺柱。由臺山飄色、臺山八音班等組成的巡遊隊伍將巡遊至每一條自然村。

     汶村廟會舉辦期間,這個嶺南古村落整個村子的大小巷子、地上樹上、房屋牌坊、河渠池塘,或擺放大型花燈,或掛滿彩燈。每晚在汶村的三個標誌性建築前,也會有粵劇上演,到處喜氣洋洋、張燈結綵。

     據瞭解,僑鄉臺山也被譽為廣東音樂發祥地之一,有著獨特的地方色彩,臺山音樂享譽海內外。其中臺山廣東音樂已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臺山浮石飄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臺山民歌入選江門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十年一屆的汶村廟會把金龍巡遊、臺山飄色、粵劇等多種多樣的地方民間文藝以及非遺項目,一一羅列進來,讓這些民間民俗文化在這大型廟會可以大展身手,讓海內外鄉親一睹風采,令萬千觀眾大呼過癮,拍爛手掌。所以有人說:汶村廟會是臺山民間藝人的大舞臺,的確名副其實。

     四、追溯起源神秘歷史

     關於汶村廟會的最初起源、歷史沿革,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流傳著多種說法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

     有人說,汶村廟會起源於明代,大約有500年歷史。廟會起源於明代的傳說有這樣的說法:村內的三聖堂(三聖據稱為釋迦牟尼、榕樹大聖和北帝),村人稱其為“大廟”。據三聖堂碑文考證,汶村始祖陳愷於南宋乾道九年(1173)在此定居,汶村至今已有835年歷史。汶村人歷來宣導文明、重視教育,孕育出一批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材,蘊藏著深厚的文化遺產。汶村歷史經歷天災人禍,波及民生。於是,寄託神靈庇護,村民擡起廟中“三聖”神像在村中巡遊,以驅邪祈福。後來覺得這樣巡遊太過單調,於明朝正德年間(1507),加上象徵吉祥的舞龍隊伍跟隨。開始只有一條龍,鑒於“始祖陳愷葬於雙龍山”,又增加一條龍出遊。隨著人口增長,村內立了東、南、西、北四個閘門,從此每個閘門出一條20米長的金龍,使“三聖”出巡更具氣勢。汶村舞龍活動,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也有人說廟會起源於清朝,時間大約200年。廟會起源於清朝的傳說有這樣的說法:汶村人多財厚,於清朝嘉慶二十二年(丁丑年,1817)起,為組織更大規模的廟會(做福)活動,規定每年一小巡遊,每十年(逢丁年)一大巡遊。除歷史原因停頓三次大巡遊外,由1867(丁卯)年起,在村中海內外鄉親的支持下,重新恢復廟會活動,對外則稱為汶村村文化藝術節。擇日於春節期間舉行的汶村廟會,全村海內外鄉親雲集,到處張燈結綵,舉行村民書畫作品展覽,請來專業劇團一連數晚公演大戲,而最引人入勝的是文藝大巡遊。這一天,遊行隊伍集中三聖堂前廣場,六枚地炮轟鳴為號,以

圖3•金龍追珠,珠寶在哪裡,金龍就到哪裡,配合默契,微妙微翹。

 

圖4•當年在滅族屠殺中掩護、保護過臺山汶村陳姓的世交好友蒞臨廟會助興。

 

圖5•從朝陽初升到夕陽西下,臺山汶村弦歌不斷,祝福歡騰。

七星旗、帥旗、羅傘、水晶牌、彩鳳、花籃隊為前導,隨後是四個閘門的四支隊伍,各有金龍一條、飄色四臺、醒獅數頭,“八音隊”押後;海宴鎮西新村世交兄弟的舞龍隊也來參與助興,遊遍村內的大街小巷以及鎮府所在地——魚地圩,歷時大半天。此刻,鼓樂爭鳴,炮竹喧天,隊伍所到之處,萬人空巷,夾道觀摩,呈現一派太平盛世景象。汶村廟會所展示龐大的舞龍、舞獅、飄色、八音班等原生態文化樣式,吸引著各級宣傳媒體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是臺山民間習俗文化的一個品牌。

     那麼,到底汶村廟會起源於何時?為甚麼會有汶村廟會?汶村廟會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煙雲?汶村廟會寄託著當地百姓甚麼樣的良好祝願?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回顧汶村明末清初那一段血與火的歷史。

     五、專家解密:汶村廟會求神賜福遠離戰亂和劫難

     臺山汶村陳姓,其實源出珠璣,其祖宗也是廣東南雄珠璣巷的南遷移民。根據地方史料記載,南宋時期,汶村陳姓祖先陳愷舉家南遷,由南雄沙水村珠璣巷來此立村。從此,陳氏一族在汶村繁衍生息。陳氏兄弟相約“逢涌則止,近水而居”,便於以後的相聚。為了紀念陳氏入粵始祖陳文和南雄沙水村之源,故定村名為“汶村”。

     明末清初,汶村在廣東沿海反清復明的政治格局中獨樹一幟、備受矚目,首先是因為汶村當時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已經變成人口密集、良田富庶、交通便利的邊陲小城。清順治二年(1645)至順治四年(1647),汶村舉人陳王道在汶村修建了城牆、護城河、城門等,汶村改名為“汶村城”,成

圖6•臺山汶村族外鄉親萬里迢迢從海外趕來參加廟會並虔誠上香祈福。

為了當時周圍鄉村商貿活動的主要聚集地。

     汶村明末清初發生的那場慘絕人寰的戰亂與滅族大屠殺,與反清義士、恩平人王興有密切關係。清光緒十九年的《新寧縣誌》記載:“王興,少為農,短小精捍,智計過人,群呼為‘繡花針’;明亡,遂散家財,收納亡命,以計恢復,四方歸之。”明朝滅亡後,王興豎起義旗,佔據臺山、陽江、陽春、新會一帶,抵抗清軍,屢敗清軍平南王尚可喜,被唐王朱聿鐥封為左軍大都督。據史料記載,1655年6月16日夜間,王興部隊攻克汶村城,並將汶村城定為明朝南唐王朱聿鐥的首都,改名為“文安城”,並在汶村城內設立南唐王行宮和將軍府,並以此為根據地,抗擊清兵。1660年春天,清軍平南王尚可喜率領水陸十萬兵力圍攻“文安城”。那一年,汶村發生饑荒,“文安城”被困後,糧盡援絕,最終失守。見大勢已去,朱聿鐥自縊而死。而王興的妻妾16人也先後自縊而死,最後王興也引火自焚,至死不降。

     上面這些抗清光榮史是一般歷史書上所見到的記載,但是在汶村陳姓家譜、族譜中的記載,卻是另一種回憶和記述:伴隨著這一時期抗清史的卻是一段血雨腥風、滅門滅族的慘痛記憶。

     汶村現存的族譜等歷史資料,多稱王興為“賊寇”。原來,當年王興攻打汶村時遭到舉人陳王道組織的村民抵抗,雙方對峙了較長一段時間。1655年6月16日夜間,王興部隊乘村民守城困倦的時候,從南城門下水渠偷偷進入,打開城門,才攻陷了汶村。次日,一名叫趙陸的謀臣對王興獻計:“陳姓為本地第一大姓,經營汶村多年,威望極高,為免養虎為患,將軍你欲取汶村為老營,務須要把陳姓盡誅。”王興接受了這個惡毒意見,貼出告示,假意勸導逃出去的汶村人:如果逃亡在外的汶村陳姓男丁肯回來生產,則保證家人團聚,安居樂業;如有附近族姓包藏隱匿汶村陳姓者一概殺無赦。當時有不少人返回汶村,但仍有100多人不相信,冒險逃離,到附近的村落避難。

     1655年6月21日,王興派遣100多人搜至黃寨坑,挨家逐戶找出汶村人押回去。第二天將抓獲的汶村男丁,盡押至蓮衝口侖斬頭。斬頭的地方血流成河,地都染紅了,後人把此地稱為“紅地”。汶村人都將農曆六月二十二稱為“斬頭忌”。所以直到今天,當我們來到汶村採訪,當我們問及當地人對反清義士王興的歷史評價和看法時,汶村父老鄉親異口同聲說:“王興反清復明的民族氣節值得尊敬,但是同時他聽信讒言殘暴成性,殺害汶村無辜村民,應該受到抨擊和譴責,功過是非,千秋有定論”。可見,是非曲直自在人心。

     而不相信王興召喚,始終躲藏外地的少數汶村陳姓男丁,在南明政權覆滅、王興自焚之後,才重新回到汶村生活。又經過數百年的休養生息,汶村陳姓才慢慢恢復了枝繁葉茂、人丁興旺的局面。所以有人說:汶村廟會和汶村明末清初的這段慘痛經歷有關,所以汶村村民為求神賜福,遠離戰亂和劫難,於是確立了拜祭菩薩做福求平安的民俗活動。

     六、古城和廟會:古村落歷史的見證和縮影

     有民俗專家表示:汶村廟會起源於汶村村民民間做福祭祀活動,是出於敬仰天神祈求賜福的心願。無論這個祭祀活動起源明朝,或者起源清朝,其實都是汶村村民對歷史上眾多戰亂、動盪、瘟疫等劫難的控訴和聲討,所以寄希望於萬能的菩薩顯靈,借助神力保祐村莊安寧、消弭戰亂、五穀豐登、永享太平。

     專家經過考證,重新回顧和審視汶村建村以來歷史發現,汶村人“做福”歷史悠久。最早祭祀神靈的活動可能在立村之後就開始流行,但是明末清初遭遇王興屠城滅族的厄運之後,那些劫後重生、肩負重建村莊、振興族務的汶村人前所未有地信仰菩薩、敬拜上天,所以開始訂立了汶村廟會的很多規矩,規範了各種祭拜天神的禮儀。例如:十年舉行一次祭拜、以村中三聖堂敬奉菩薩為祭祀對象、家家戶戶參與等等。

     如此又經過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歷朝歷代的不斷完善補充,終於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每逢十年一大遊、每年一小遊、充滿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臺山汶村廟會。

     走筆至此,我還告訴讀者一個秘密,如果你來到臺山市汶村參加汶村廟會,除了可以看到汶村廟會這個保留了樣式完整、規模龐大的原生態文化盛會之外,我還建議你可以趁機走一走當年威震一方的嶺南古村落——汶村古城。

     這汶村古城是臺山市第一大自然村落,現汶村有村民約8000人,轄西康、南薰、北東、北西、東上、東下、花廳、上坑、沙坦、文華里、太平等10條自然村。全村7.5平方公里,呈長方形。村設四門,稱“東陽”、“西康”、“南薰”、“北拱”。這四個城門的建築物是新修的,但這四個城門的名字卻在明末清初已經記載於《新寧縣誌》,有400多年的歷史。

     汶村古城又被稱為“迷宮城”——當你從南薰門走進汶村古城,仿佛走進了一個迷宮。村內巷道縱橫交錯、窄小蜿蜒。居民樓房在這“羊腸小徑”的兩旁似乎顯得密集、擁擠。當地百姓說,曲折的小巷原來是當地村民依照地形“有意而為之”專門設計成這樣,用來防備軍事入侵和防盜的。古代的汶村由於是臺山交通要道、重要的商貿之地,因此經常被盜賊列為侵犯重點目標,打家劫舍時有發生。當時的汶村村民為了有利於防守,於是就將小巷設計為曲徑,既能使盜賊產生迷惑之感,也能使雙方衝突時方便村民隱身。

     我們信步汶村古城,看到汶村古城的村道設計與防盜措施構想,再想到汶村廟會祈求上天保祐永離戰亂、消除劫難、永享太平,我們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汶村古城和汶村廟會都是汶村人先祖心血的結晶,也是汶村人建村800多年艱苦開拓、與命運抗戰、不屈不撓的生動反映和寫照。

     汶村古城、汶村廟會,反映汶村800歷史的教科書,僑鄉臺山的民俗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好好閱讀和品味。

*黃柏軍,廣東省江門市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五邑僑史》副主編。

**鍾光明,廣東省江門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本冊第 170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70-17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