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鏡湖荷影
——細讀林近的合作畫

劉浩敏

     濠江藝人

     林近 (1923-2004),澳門重要的藝術家,原名崇拭,以字行,廣東新會人,生於澳門。他學識淵博,精通金石,能詩文、擅繪畫,尤精書法、篆刻。家學淵源甚為深厚,伯父林奎為康有為弟子,曾任教於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因他為人謙厚,平易近人,故晚年亦有“近翁”之稱號,不但在港澳地區廣受尊崇,也深受海內外藝壇同人的推許。

     抗戰後,林近曾師事馮康侯、秦咢生兩大嶺南書法、篆刻大師,後又與篆刻名家羅叔重結識,時相切磋,印藝得以大進,被羅叔重譽為“天南一鐵筆”。他曾任教職、 辦工廠、營貿易等,也致力於社會慈善事業,多年來對中國藝術不斷追求,努力推動澳門文化藝術的發展,極受敬重。

     他曾多次在內地、港澳、新加坡、泰國及加拿大等地舉行個展及聯展,作品獲香港、澳門、加拿大等地博物館收藏。2004年,其作品展“澳門情懷 —— 賀澳門回歸五週年”先後在澳門、廣州、天津、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巡廻展出。然在籌備過程中,因勞累過度染病而逝,享年82歲。有《林近作品集》(1995年)《林近書畫印刻鏡湖荷影劉浩敏*細讀林近的合作畫集》(2002年)、《懷遠樓印稿》(2002年)等行世。傳略輯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林近的藝術造詣極深,以書、印見長。書法早年自錢南園入手,遠溯顏真卿、王羲之,下及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師法唐宋元明諸家,晚年於《張黑女》誌尤有會心。他尤擅行書,筆勢雄渾,蒼勁而不失秀雅,揮灑自如,反映了紮實書功。少年時便已篤愛篆刻,在廣州就讀中學時常瀏覽文德路一帶的書畫店,以刻苦研習孔雲白《篆刻入門》、《匋齋藏印》及《吳趙印存》,藉此領略篆刻藝術的精要。治印以秦漢為宗,取甲骨、鐘鼎、秦權、碑碣、匋瓦的菁華,旁及浙派以及黃牧甫、趙之謙風貌之長,獨樹一格。

     林近亦善繪畫,功力深厚,然其畫作還沒受到適當重視,論述不多。他的繪畫,無論工筆、水墨,或淋漓、或穩妥,都以傳統技法為依,尤喜用徐渭之筆法,時有嶺南畫的風貌,也敢於突破創新;寫生技巧高超,寥寥數筆,即能表現物象的內在精髓。因繪畫多與友人合作,屢見不同面貌,風格多樣,也可見他交遊廣濶,以畫聯宜的生活取態。

     他尤喜以荷花為題,從多幅與澳門友人的合作畫中,顯見林近高潔、淡雅之追求,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之風,細究內容及風格,更明白他多樣而豐富的創作特質,及寓濠江的藝術生涯與交遊。

[圖1]〈荷花(七)〉

     傳統水墨

     以荷花為題, 林近與書畫家楊大名合作繪製〈荷花 (七)〉。楊大名為嶺南畫派美術研究會(澳門)會長,澳門著名書畫家,堅持發揚嶺南畫派宗旨,希望在傳統中國水墨畫中尋求突破。雖然如此,〈荷花 (七)〉傾向於傳統寫意花鳥畫的風格特徵,而不見嶺南畫派的特點。[圖1]

     此圖筆墨縱橫塗抹,大膽豪放而胸有成竹,與明代徐渭的風格類同。運以大寫意的手法,用暈染、潑墨去繪畫荷葉,墨色濃淡具備不同層次,中間留白,虛實相間,富於韻味,有水墨淋漓酣暢的效果。

    直幅式構圖,層層而上,荷花則藏在大幅的荷葉中,是傳統中國畫的透視方法。有款識曰:“甲申二月楊大名著花,林近賦色並記。”以淡墨勾勒並賦色,賦色由林近所作。此畫承襲傳統畫法,予人豪邁奔放、不拘小節、率意揮灑之感。

     另一畫作〈荷花〉為設色水墨畫,由林近與劉富業合作而成。劉富業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賞心堂(澳門) 書畫會會長,曾師從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黎雄才。黎雄才與趙少昂、關山月、楊善深齊名,被稱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嶺南畫派銳意將中國畫現代化,將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洋畫技巧和材料相結合。黎雄才的作品也繼承了這種意向,一生致力於中國畫的改革和創新,除了西洋繪畫外,作品更糅合了日本畫的技法,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圖2]

     雖然如此,〈荷花〉卻未見嶺南畫派的風格,反而更傾向於傳統畫法,有明末清初石濤、八大山人的遺風。前景用了大片墨渲染成荷葉,墨色濃淡相宜,營造荷葉豐碩的立體感;在淡墨色塊上再以濃墨破之,表現水墨滲化的效果。荷花莖一筆由上而下繪畫,用墨非常大膽奔放,可見傳統的功底非常深厚。荷花則用紅色勾勒,樸拙有奇趣;寫鱖魚則取徐渭之法。明代大書畫家徐渭打破了傳統花鳥畫的局限,筆勢狂逸,筆墨淋漓,盡情創作大寫意的水墨花鳥,影響了其後的石濤、八大山人。近師石濤、八大山人,遠宗徐渭,〈荷花〉體現了作者在中國傳統水墨的承襲。

[圖2]〈荷花〉

     林近補繪翠鳥一隻於畫中,以石綠繪畫鳥身,再加數筆成翅膀及尾巴, 對物象的掌控非常熟練,寥寥幾筆已見形態。林近題款曰︰“荷葉田田柳弄陰,菰蒲短短徑苔深。鳥飛魚躍皆天趣,靜裏游觀一賞心。甲申夏六月頤園畫會之次劉富業兄寫紅蓮鱖魚,余補翠鳥並題。”將元代著名書畫家倪瓚《題扇畫二首詩》中的一首題跋於此畫上,與畫面互相呼應,詩、書、畫合一,可堪佳品。

 

[圖3]〈荷花(二)〉

      探求創新

     同以荷花為題材,水墨設色〈荷花(二)〉一圖反映了截然不同的風格。與上述之荷花圖不同的地方是,此圖用更豪邁、更奔放的筆觸去表現荷花及荷葉。此圖為橫幅,荷花、荷葉由右至左佈滿畫面,在荷葉中間勾畫荷花,有盛放中的荷花,亦有半開的,一片荷塘盛景。

     畫家先用大掃沾大量水墨繪畫荷葉,又在濕潤之際以濃墨破之,造成水墨淋漓的效果,呈現不同層次的墨色。中國畫裡有墨分五色的說法。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曾提出:“運墨而五色具。”“五色”指焦、濃、重、淡、清;亦有說是指濃、淡、乾、濕、黑,意指用水加於墨中調控墨的濃淡程度。巧用五色,〈荷花(二)〉濕筆乾筆並用,有筆墨滲化之效果,變化多端;行筆婉若游龍,繪畫荷葉的筆觸清晰可見,甚有氣勢,展現了畫家的力量以及對筆墨的掌控得心應手。

     此幅由林近與丘丙良合作而成。丘丙良為旅居海外的著名書畫家,早年曾受教於羅淑重、王商一,並與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等著名書畫家相交,活躍於中國、歐美畫壇。他的潑墨花鳥顯示了其駕馭水墨的能力,作品風格豪邁不羈,構圖奇特,筆墨任意縱橫。〈荷花(二)〉的筆墨已達致抽象的效果,作品似乎是描繪荷花,但實則是表現筆墨的手段。

     自元代以降,筆墨趣味成為文人畫家所重視的特質,筆墨非但不是依附物象本身,甚至擁有獨立的生命力,至明代徐渭將筆墨進一步表現,將筆墨所蘊含的力量爆發出來,至使筆墨成為藝術家表現個人情感的途徑。〈荷花(二)〉繼承了徐渭大寫意的筆法,又有齊白石藝術的拙趣,筆簡然意濃,樸拙中帶奇趣,是寫意水墨花鳥在當代的延續。[圖3]

    另一水墨設色〈荷花圖〉,由林近與袁之欽合作而成,所表現荷塘的手法與其他的非常不同,風格上是一種突破。女畫家袁之欽1938年生於上海,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碩士,後定居澳門,多次舉辦個人展及聯展,亦多次於全澳書畫展及藝術雙年展獲得獎項,也是為澳門美術協會、頤園書畫會會員,藝術成就獲得認可。林近與袁之欽均是活躍於澳門藝術界的畫家,他們的合作足證畫家之間的藝術交流及友好關係。

[圖4]〈荷花圖〉

     此畫色調偏向冷色,用了大量的花青、籐黃、天藍等顏色,然而粉紅色的荷花,又將畫面的色調中和,再加上印章的硃砂色,平衡了畫面的視覺效果。畫家在繪畫時用上了大量的水,一層一層濕染,荷花和荷葉並非用線條勾勒,而是用水墨和顏色烘托出來,之後再補充適當的顏色,故畫面層次非常豐富。

     整幅荷花圖有若抽象畫一樣,雖可略為分辨荷花與荷葉,但實際上如作近距離觀賞,只見不同的色塊分佈在畫面各處。此畫水墨顏色暈染的效果極強,在墨還未乾透時再加上一筆,便見不同墨色融合並自然滲化的效果;待墨半乾濕時,用乾筆皴擦,再繪畫花莖和葉脈等線條。此作水墨淋漓盡致,墨氣縱橫,風格富有新意,將物象描繪變成水墨及顏色的探索,使得中國畫的抽象概念更達極致。[圖4]

      嶺南遺風

    〈荷花(五)〉為林近與澳門著名書畫家伍沃江合作而成。主圖由伍沃江製作,林近繪畫紅蜻蜓並題前人詩句。由畫面所見,此作為二屏,畫幅較大,風格於寫意與工筆花鳥之間。荷葉用濃墨先作勾勒,再用不同層次的墨及石青層層擦染。荷花用淡墨勾勒,罩以白粉,花蕊染藤黃,再用大量的水墨暈染背景,有水墨滲化、如水似霧的效果。荷花皎潔淨白,姿態優美,出之淤泥而不染。此作的構圖層層堆疊,由前景往後推進,並以不同的層次的墨色來營造空間及透視。

[圖5]〈荷花(五)〉

     此畫最具特色之處,乃用較多的焦墨,墨色顯得濃重,與一般表現荷花清幽淡雅的畫面風格截然不同,可能是作者在藝術風格上的大膽嘗試。另外,畫面上亦出現枯萎的荷花、荷葉。由林近題詩“洗淨鉛華占綠蕪,碧筒初放水中舖。紅衣不肯鍾狼藉,莫遣秋風到畫圖”推測,此畫正表現秋天的荷花,故有枯萎的荷花荷葉不足為奇。但這種畫法,明顯與中國傳統繪畫中從不見衰敗殘壞之景或與死亡有關的物件相違。

     如此看來,此畫與嶺南畫派的風格及追求頗有相通之處。嶺南畫派創立人高劍父在國畫中繪畫大片殘荷以承載革命思想,而且希望除去中國繪畫中不合時宜的東西,務求中西合璧,連古於今,借西洋畫的科學技法去改革中國畫。時移世易,〈荷花 (五)〉顯然並非承載革命思想,但當中求變的藝術心態可說是一脈相承;而且作者亦希望如實反映現實生活的景物,不作過多的矯飾。

    林近在畫面的左下方繪畫了一隻蜻蜓停留在荷花的花莖上,其造型生動,墨色富於變化,蜻蜓翅膀呈半透明狀態,並用紅色去繪畫,為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很能捕捉觀眾的視線;大膽的用色顯示了藝術上的創造力,蜻蜓的自然姿態亦表現了作者寫生的高超技巧。它所在的位置,有平衡畫面的功能,與花莖及葉脈等線條互相呼應融合,增添了內容的趣味性。配以他的詩句,描述了荷花優美姿態,以荷花比喻高潔情操,以詩喻畫,以畫喻人,意境深遠。[圖5]

     澳門情懷

    〈荷花圖〉為工筆設色,是林近與何道根合作而成。何道根為民初著名畫家沈仲強徒弟,擅工筆花鳥,花卉色澤艷麗,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另何氏亦擅長書法、篆刻。這幅工筆花卉畫表現了不同品種的荷花,造型顏色各異,有淡黃,粉紅、桃紅、粉黃中帶紅等等,濟濟一堂,嬌柔粉嫩,姿態優美。以大量荷葉在背景作為襯托,色澤層次豐富,雖然用色多變,但沒有矯飾之氣,仍然保留清麗脫俗的風尚。

     此圖雖承襲宋代工筆花鳥畫的傳統,但摻入了現代繪畫元素,既非屬文人工筆畫,亦非宮廷畫苑畫匠一派。從花的數量、造型、畫幅大小,及背景處理等來看,畫家所花的功夫頗多,完成度非常高,而且用色、造型描繪等能力很強,可見畫家深厚的功底。

     林近題詩於畫面右上方空白處,作為畫面的部分,畫面左下方,則畫了五隻水蚊,三隻在前,一隻在後,另有一隻祇露了半身,顯露了自然界的生趣。據林近所言,這五隻水蚊象徵了澳門回歸五週年,非常別緻,讓人不禁會心微笑。水蚊在傳統中國畫裡不是常見的描繪對象,荷花與水蚊這配搭亦非常新穎,林近摒除了傳統題材的框框,大膽利用日常的生活裡所見到的主題入畫,可見他藝術上的取向。在林近遺傳下來的畫作中,多數是水墨設色,類屬寫意畫,而他的工筆畫則較為少見,〈荷花圖〉則可窺見林近的工筆創作。[圖6]

[圖6]〈荷花圖〉

 

[圖7]〈荷花水墨圖〉

     〈荷花水墨圖〉為寫意直幅畫,為林近與其他畫家合作繪畫荷花系列中的一幅。畫中心位置是一大片荷葉,用淡墨掃染出來;以較深的墨色去繪畫其他荷葉,全置於畫幅的中心位置。荷葉的向背各有不同,或前向,或背向,亦有祇露出一半的,也有捲起未開的。在大塊荷葉上,以較深的墨色去畫葉脈,葉脈起首稍作按壓,造成釘頭的效果,尾部尖收,可見作者運筆靈活,力度得宜。荷花則用淡墨勾勒,荷花花瓣的尖端加淡黃,中心處亦有淡黃色的花蕊。除了荷花和荷葉外,此畫下半部分繪有蘆葦草,荷塘亦淺染淡藍。

     林近題跋於畫面的右下部分,寫道︰“盧園夜半聆蛙語,是盧廉若花園有聲之景。”此幅作品描繪了盧廉若花園的荷塘美景。盧廉若花園是蘇州式的園林,1870年由富商盧華紹購入,其子命人設計,將其按蘇州式園林去改造。盧園甚具歷史意義,後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

     林近於荷葉上繪畫了青蛙一隻,並巧妙地將青蛙變成畫中主角;人們在夜半時分在盧園能聽到青蛙叫聲,這是林近所說的盧園的“有聲之景”,叫人聯想到盧園幽美寧靜的夜深景致。觀乎林近繪畫,極少見誇張之景,常以小見大,繪畫一些小蟲小鳥,帶出自然天趣,有別樣的趣味,與林近為人不喜自誇,愛好和諧的性格有密切關連。[圖7]

     藝林傳誦

     荷花是中國傳統文人喜愛繪畫的題材,代表了高潔的人格及情操,文人畫家繪畫荷花,是對高尚人格的一種追求及渴慕。林近喜以荷花入畫,也用書法、詩詞去表現荷花之美,詩、書、畫合一,表現了傳統的一種文人精神。

     林近繪畫,技巧嫻熟,筆墨淋漓,風格豐富而多樣。他在習畫的過程中,遍臨前朝 畫作,吸取前人的藝術精髓,創作時更會摻入自己的獨特風格,用色大膽、自然、率真,體現了他注重藝術的表達,不拘泥於物象本身,亦不拘泥於傳統。

    透過中國畫這個媒介,畫面與詩句的結合,林近將自己的人生態度、生活感受表現出來,為中國畫注入現代氣息,並時會寫出澳門印象,透現了他對澳門的關注及感情。他常與人合作作畫,交遊甚廣,與不同的畫家合作,呈現出不同面貌,與楊大名、劉富業、丘丙良、袁之欽、伍沃江、何道根等常有切磋,以畫聯宜,為藝林平添佳話。

* 劉浩敏,香港大學文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修中國藝術史,專研明清流派篆刻。專題研究包括:黃牧甫篆刻、中國描摹印譜、香港雕塑等。曾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作公開演講。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講師,教授中國印章藝術、中西藝術欣賞,同時於香港私人藏館松蔭軒從事研究、考查工作,範圍涉秦漢古璽、古今印譜等。

 

 

 

本冊第 154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54-16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