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添四项

刊登日期: 09/06/2012
类别: ---

文化局局长吴卫鸣在六月九日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根与魂──中国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开幕式上宣布,“妈祖信俗”、“哪吒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及“土生土语话剧”获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澳非遗项目增至十项,文化局将继续致力推动本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一贯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将其列入重要的施政议程。经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确认,植根澳门数百年的“妈祖信俗”、绵延三百年的“哪吒信俗”、具有国际影响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和体现澳门方言特色的“土生土语话剧”等,为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局局长吴卫鸣对参与申报的人士致以衷心祝贺与感谢。

 

四项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妈祖信俗
澳门位处珠江口西岸,数百年前是一个渔港,明朝时称“阿妈港”。葡萄牙人於十六世纪登陆澳门的地方就在妈阁庙旁,澳门葡文名称“Macau”也和妈祖信俗相关。澳门妈阁庙建於明朝,说明早在四百多年前,妈祖信仰经已紮根澳门社区。澳门的先民多以渔业为主,故敬奉妈祖为神。妈祖原名林默娘,为福建蒲田人氏,相传保佑渔民出海作业,平安大吉,是渔民之守护神,後随闽籍渔民南移至广东沿海,经民间神化及历代皇帝褒封赐号,影响力覆盖东南沿海及台湾。

澳门的妈祖信俗有着自己独特的“妈祖传说”,在本地居民的心目中,妈祖是他们最重要的“家长”,被尊称“阿妈”,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诞(天后诞),水上渔民和陆上居民自发组织祭祀,酬神募捐,在妈阁庙前张灯结彩、祭祀请神,竞投胜物,搭棚上演神功戏,故称水陆演戏会。锣鼓喧天,并请神入戏棚安坐,即谓请“阿妈看戏”,达至人神共娱,最後送神回庙,以示尊崇,祈求阿禡保佑水陆平安、生意兴隆、佑护子孙。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印光任、张派霖合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澳门的专着《澳门纪略》出版,对“妈祖传说”就有纪载。在瑞典历史学家龙思泰的《早期澳门史》及不少西方文献也有详细的描述,德国画家爱德华•希尔德布兰特在1863年的画作中真实地呈现了澳门妈祖诞及妈阁庙前搭戏棚演戏的情景。

妈祖文化植根澳门数百年,在澳门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妈阁信俗的香火从未间断,完整地保留了妈阁信仰的传统。每年农历除夕和妈祖诞,香火更盛,四方香客云集,一派祥和。澳门的妈祖信俗是中国境内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历史悠久、紮根社区、从未间断、影响中外的特色,是澳门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民俗节庆。

哪咤信俗
哪咤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小说《封神榜》和《西游记》中均有哪咤护法降妖的神奇故事。哪咤以儿童形象出现,其脚踏风火轮,法力无边,且有禳祓灾厄的能力。由於他本领高,故民间若遇瘟疫、儿童患病,或欲驱魔镇邪时,往往会求助於哪咤太子,成为民间信仰和儿童的守护神之一。

相传清代澳门柿山一带,常见一孩童,身穿肚兜犄髻打扮,与村童一同游戏,并且站立於石上领导村童,虽然山陂陡斜,但并无发生意外,其形象与神话的哪咤相似,众人认为是哪咤太子显圣,遂於其所立石上建庙祀奉。

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澳门哪咤信仰,崇尚“三十三天哪咤太子”,既有民间神话的部份,也结合了本地风俗文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色彩,无论其传说、诞历和仪式,都跟邻近地区有明显的分别,其祭祀的仪式相当传统,值得深入研究,虽然本澳受政治波及曾暂停举办相关的贺诞三十年,但是熟悉程序的人士并未散失,有幸得到保存。除建醮祈福外,还有巡游、飘色、印平安符、抢花炮、求哪咤印符、派平安米及举办神功戏等本地区民间信俗活动。

此外,两间一百多年来甚少往来的哪咤庙,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呼吁下,共襄议题、联合申报,体现出和谐与共融,为保育本地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值得赞颂。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
十六世纪初,欧洲“大航海年代”的葡萄牙人乘船东来,沿着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经过印度、马六甲到达澳门。在那个以风帆为动力的年代,於漫长的海上航行和沿岸停泊期间,葡萄牙人将非洲和亚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渐渐糅合在一起,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当他们在中国南海之滨的澳门定居时,将自身的欧洲文化连同沿途各地的不同习俗,与华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目前在澳门的主要留存之一,就是澳门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

葡萄牙人将在食物和饮品中添加的各种调味品统称为“香料”,而东方香料是欧洲―远东海上贸易的主要商品,为葡萄牙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葡萄牙人是最早了解东方香料并经营东方香料贸易的欧洲人,他们将东方香料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带往世界各地。

澳门土生葡人美食以葡萄牙式烹调为基础的一种饮食文化,融合非洲、印度、马来亚以及本地华人饮食所用的物料及烹调方式,结合各地烹调所长,展现一个独特的发展形式,是经历数百年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饮食文化,也是葡萄牙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产物。

而今,土生葡人美食技艺在澳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这一技艺也随着土生葡人移居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和特色的美食技艺之一。

土生土语话剧
语言,是文化的其中一个载体,是人类沟通的一种工具,语言必然背负着其独特的环境与历史背景。

澳门的土生土语,是定居澳门的土生葡人在澳门四百多年间形成的一个语言体系,葡萄人自欧洲出发探险,探索海上贸易之路,历经非洲、印度、马六甲到澳门,沿途与当地女子通婚,带来不同地方族群的血统,逐渐形成澳门的土生葡人社群,他们日常用作沟通的语言谓之土生土语,其基本词汇以葡萄牙语为基础,夹杂着马来语、粤语、英语及西班牙语,可说是语言的一个大荟萃。

话剧最重要的元素是语言,土生土语话剧是最能体现这种方言特色的独特艺术,通过舞台艺术的表达方式,将这种多语言混杂、多语言结构的特点,利用文化差异、语调、不同用词及腔调的变化,以喜剧的形式进行调侃和讽刺,针砭时弊,不正统而不失地道。深受众多土生葡人和本地华人的喜爱和追捧,并维系土生葡人的澳门情怀。

现今,澳门土生土语已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新生一代的土生葡籍人士,大多已不懂这种昔日土生葡人社群作为日常沟通的语言,土生土语成为濒危的语言之一,但毋可否认,它是研究人类学和澳门土生葡人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而澳门土生土语话剧正以艺术的形式,重新唤起社会对土生葡人文化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