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歷史上俄羅斯人畫澳門的最早記錄

柳若梅

 

[圖1] 俄國首次環球旅行路線圖1803-1806年間克魯森施坦因和利相斯基分別率“希望號”和“涅瓦號”環球旅行的路線 ─→(特別粗黑);克魯森斯坦恩(“希望號”)和利相斯基(“涅瓦號”)共同經過的路線─→ 克魯森斯坦恩率“希望號”所經過的路線□□ —→ 利相斯基率“涅瓦號 ”所經過的路線。此路線圖和文中所有涉及澳門的銅版畫圖片,均來自《克魯森斯坦恩大尉環球旅行圖冊》一書 (Крузенштерн И.Ф., Тилезиус В. Г., Атлас к Путешествию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Капитана Крузенштерна. СПб.: Мор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1813.)

1803年,俄國任命海軍大尉克魯森什坦恩(И.Ф.Крузенштерн)為俄國首次環球航海考察隊隊長,帶領“希望號”和“涅瓦號”開始了俄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海。兩船同時從俄國港口克琅施塔得啟程,穿過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南部的合恩角,進入太平洋,到達夏威夷後,分頭前行,克魯森什坦恩任船長的“希望號”(Надежда)前往堪察加、日本、薩哈林、堪察加、廣州(澳門),利相斯基 (Ю. Ф. Лисянский) 任船長的“涅瓦號”(Нева) 前往俄屬美洲—廣州 (澳門)。兩船在廣州 (澳門) 匯合,賣掉船上所載毛皮,滿載中國商品回國。(1)“希望號”於俄曆1805年11月20日(嘉慶十年九月三十日) 到達澳門。“涅瓦號”約於兩星期後到達黃埔港 [圖1]。與克魯森什坦恩相識的英商幫助他們找到西成行黎彥裕作“保商”(2),並經十三行總商潘啟官 (3) 從中協調,黎顏裕向粵海關監督延豐行賄7,000皮亞士(西班牙貨幣單位)使其批准起卸貨物並親自到港量船課稅。最後,黎顏裕買下俄船上的毛皮,俄船得貨金176,605皮亞士(4),繼而用此銀通過黎顏裕購置了茶葉、瓷器、絲綢、松江布 (5)。時逢兩任兩廣總督更迭,俄船險遭扣押,千鈞一髮之際,克氏巧妙周旋,終於1806年2月9日得允迅速啟航,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涅瓦號”於俄曆1806年7月23日回到克琅施塔得,“希望號”於俄曆1806年8月19日抵達。

兩船回國後,克魯森什坦因在1809-1812年間出版了三卷本旅行記《1803-1806年間克魯森什坦恩帶領“希望號”和“涅瓦號”環球航海記》(6),“涅瓦號”船長利相斯基於1812年出版了兩卷本旅行記《1803-1806年海軍中尉利相斯基奉亞歷山大一世皇命率“涅瓦號”環球航海記》(7),記錄了俄船最早到達澳門、在廣州貿易的史實。俄國首次環球航海中所記錄的資訊不祇有文字,同俄國派往各地的所有考察隊一樣,隨船航行除軍人、船員外,還有天文記錄者、自然科學學者、醫生等。其中自然科學學者季列吉烏斯全程隨行“希望號”,用畫筆記錄沿途風物,留下大量畫作。俄國首次環球航海在豐富俄國和歐洲的地理、人文知識的同時,留下了俄羅斯人畫澳門的最早記錄。

俄國最早畫澳門的畫家和畫作

克魯森什坦因在其環球航海記第三卷的前言中介紹,其遊記推出第三卷之後,還會推出第四卷即航海圖冊。圖冊將根據隨“希望號”航行的七等文官季列吉烏斯以畫筆作的詳細記錄,向讀者展現各地的地理、人種及社會知識。(8)

季列吉烏斯‧馮‧季列那烏·威爾根爾姆‧哥特里布 ( Тилезиус фон Тиленау Вильгельм Готтлиб, 1769-1857) 是自然科學家、醫生、畫家、銅版畫師。他於1769年6月17日生於德國的米爾豪森,1790年起季列吉烏斯在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和醫學,同時在普萊森堡的藝術學院選修了亞當‧弗里德里希‧艾澤 (Adam Friedrich Oeser,1717-1799) 的繪畫課程。1795-1796年季列吉烏斯以自然科學研究者的身份隨霍夫曼森格伯爵(Johann Centurius von Hoffmannsegg, 1766-1849)的船前往葡萄牙。季列吉烏斯1797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01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的幾年間,曾在德國不同的大學擔任皮膚病、性病、眼病治療方面的副教授。1803年克魯森什坦因進行環球航海之時,吉列季烏斯以自然科學學者、醫生和畫家的身份全程隨“希望號”航行。三年的考察時間裡,季列吉烏斯特別以堪察加、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為重點展開自然史研究,如動物學角度的自然史研究等,其研究成果為一系列關於動物王國各類物種的文章,主要是關於腔腸類、棘皮類動物和魚類,這些文章後來在科學院的刊物上發表。季列吉烏斯關於海參類生物的重要研究於1813年以單行本在彼得堡出版。另外,季列吉烏斯發現並研究的一種海狸和白令海堪察加水域的一種多腳蟹後來被學術界以他的名字命名。考察結束後,吉列季烏斯於1806年10月被聘為彼得堡科學院自然史副教授。1807年5月12日,季列吉烏斯與一位俄羅斯姑娘結為伉儷。1809年4月12日他被任命為編外院士,此後一直在彼得堡科學院工作,1817年9月被授予彼得堡科學院榮譽院士稱號。後來季列吉烏斯的生活發生變故——與俄國妻子的婚姻破裂,由是他離開彼得堡科學院回到德國,居住於萊比錫、哥廷根、德累斯頓和圖賓根,從事繪畫藝術創作和版畫製作,1857年5月17日在故鄉去世。

作為俄國首次環球航海的隨行畫家的季列吉烏斯同樣成果卓著。克魯森什坦恩所指的航海遊記第四卷即航海圖冊,便是由季列吉烏斯1803-1806年間隨“希望號”考察時所作的近百幅圖畫(有少量的是兩幅構成一張畫面)組成。克魯森什坦恩的遊記出版後在俄國和歐洲引起極大轟動,一年後出版的這部航海圖冊也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圖冊名為“克魯森什坦恩大尉環球航海圖冊”(9),克魯森什坦恩和季列吉烏斯共同署名為該圖冊的作者,由彼得堡科學院出鉅資一萬五千盧布,委託彼得堡的海洋印刷所在1813年以62х47釐米的巨大開本推出,印數達一千五百冊(在19世紀初的俄國這是很大的印數,在當今俄羅斯也是不小的印數) [圖2]。

自新航路開通博物學興起和發展以後,沿着航行和探索的足跡,歐洲人每到一處便收集資料、繪製圖像、瞭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繪製的地誌性風景畫、人物畫、動物、植物,不斷豐富着歐洲關於世界各地的博物知識。《俄國首次環球航海圖冊》也是這樣一部博物圖冊,內容包括亞洲、美洲地圖及海洋陸地上的山川景色、鳥類、魚類、動物、植物、各地不同人種及其服飾、其生活場景和生活物品等。圖冊中所有圖畫均為黑白兩色,以季列吉烏斯的畫作為主,還有隨船另一位自然科學學者朗斯多爾夫(Георг Генрих фон Лангсдорф,德文名 Georg Heinrich von Langsdorff, 1774-1852,後留在堪察加繼而前往

[圖2] 俄首次環球旅行船長克魯森什坦恩

俄屬美洲考察)的一幅畫作,以及隨船航行的天文學者戈涅爾和兩位軍官所畫地圖。(10) 圖冊推出後在歐洲再一次引起轟動。圖冊中涉及中國的九幅圖畫中有三幅涉及澳門:一、〈海上遠眺澳門城〉(第八十九幅,[圖3]);二、〈澳門多林文 (11) 花園中的賈梅士洞〉(第九十幅,[圖4]);三、〈澳門附近的虎門〉 (第九十二幅,[圖5]) 其餘幾幅涉

[圖3] 海上遠眺觀澳門城

 

[圖4] 澳門多林文花園中的賈梅士洞

 

[圖5] 澳門附近的虎門

及中國的畫為兩幅廣東景象和四幅人物,都是季列吉烏斯所作。

這幾幅描繪澳門景色的圖畫均屬於以“描繪藝術”的紀實手法創作的“地誌畫”,涉及地誌畫的幾個重要內容:全景畫、重要景觀、港口畫。〈海上遠眺澳門城〉是畫家以航海大船駛近澳門時的視角,全景式地描繪澳門景觀,很可能是“希望號”靠近澳門、進入氹仔灣之前視野所及,畫面上波濤起伏,當時風颳得很猛,中國買辦和引水員準備把 “希望號”導引進氹仔灣。(12) 這幅由聖方濟各修前的臺階看南灣的畫面,除簡化了建築細部外,基本合乎文字資料所記載的當年澳門港的情況,由右至左有大炮臺、大三巴教堂、南灣稅館前的旗幟、大廟頂、聖彼得小炮臺、三座教堂與修院、西望洋山教堂、連接燒灰炮臺的城牆等。圖中左側的煙霧有可能就是造炮石的位置。在俄國首次環球旅行之前,葡萄牙人盤踞澳門已二百餘年,其間歐洲人往來者眾,留下的圖畫中也可見類似畫面,如1797年法國畫家留下的澳門風景版畫〈中國澳門風景圖〉(13)[圖6]。19世紀,關於澳門圖景的這一題材得以延續。在《中國通商圖:17-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一書中的第17幅〈從北面看市鎮和大沙灘〉,是英國皇家海軍軍官義律於1824年10月所作。此外這一題材在外銷畫中也屢見不鮮。

〈澳門多林文花園中的賈梅士洞〉,則以畫家獨特的視角展示這個帶有葡萄牙文化記憶的著名景點。“ 多林文花園” 又名“白鴿巢公園”,也是歐洲人所畫澳門畫面的重要題材之一。在俄船來到澳門的19世紀初之時,這處花園別墅早已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租用,也是季列吉烏斯隨“希望號”船長在滯留澳門兩個星期的居所。(14) 在季列吉烏斯描繪賈梅士洞之前,1779年,瑞典籍繪圖員以全景式手法創作了〈賈梅士的居所〉。(15) 1785年,英國旅行畫家托瑪斯‧丹尼爾與托瑪斯‧威廉叔侄在東方旅行中曾在澳門逗留數月,賈梅士洞也曾是他們的寫生素材,回國後留下了銅版畫〈澳門賈梅士洞〉,作為他們1810年在倫敦出版的《經中國往印度的繽紛之旅》一書的插圖。(16) 1794年出使中國的馬戛爾尼使團隨行畫家亞歷山大‧威廉也描繪了賈梅士洞。(17) 在《中國通商圖》一書中的編號8的圖畫即為“賈梅士洞”(18),為英國人大約在1800年所作。在季列吉烏斯之後,這一題材也同樣得以延續,如 “瓦臣乘英船‘希望號’的行記《1811年和1812年赴馬德拉斯和中國旅行日記》”的插圖中有〈澳門的賈梅士山洞〉。(19) 1838年來到澳門的法國畫家博爾傑的“賈梅士洞”經阿羅姆摹倣繪製後於1843年在倫敦出版。(20) 以上最早描繪賈梅士洞的丹尼爾叔侄的圖畫出版於1810年,季列吉烏斯一行住在賈梅士洞花園別墅並做畫的時間是1806年,製成銅版畫並出版的時間是1813年。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賈梅士洞圖畫從不同的角度描繪這一景觀,形成關於當前澳門白鴿巢公園的珍貴歷史文獻。

來華歐洲商船抵達澳門後,經虎門前往中國一口通商重地廣州進行貿易。在19世紀40年代之前,澳門風光、虎門風光常常是歐洲人筆下中國港口畫的重要內容。對於首次來到澳門的俄羅斯人來說,處於商路要塞的虎門是 “希望號”船長克魯森什坦恩為協調俄船此行貿易一事而由澳門前往廣州的必經之地,與俄船此行完成貿易任務關係很大。

為這批畫作製作銅版畫的銅版畫師

1813年出版的這本大開本圖冊並不是季列吉烏斯原作的直接再現。作為實地取得的第一手博物收集資料,在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的18、19世紀之交的歐洲,常常把這類地誌畫製作成版面,以便於廣泛傳播和應用。如同當時歐洲對待博物知識一樣,俄國首次環球航海收集的這些圖畫,作為科學研究的基本資訊,也被製作成了銅版畫。版面的製作者還是當時蠻聲俄國藝術界的銅版畫製作名家。

克魯森什坦恩在其遊記第三卷的前言中曾表示,“有誰能比畫家更勝任圖冊的工作呢”(21)。俄國首次環球航海考察隊所留下的這組圖畫,被交由彼得堡藝術學院的版畫家製成銅版畫。季列吉烏斯在這部銅版畫冊出版前,一直在彼得堡為沙皇工作,同時關注這些銅版畫的製作。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正是這本銅版畫冊。2006年在俄國

[圖6] 中國澳門風景畫

環球航行二百週年之際,俄羅斯還有出版社將該圖冊預訂出版。

《克魯森什坦恩大尉環球航海圖冊》不僅在歐洲學術界引起轟動,也成為當時俄國銅版畫藝術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銅版畫作品集;是當時彼得堡藝術學院版畫風景畫專業的代表作品,堪稱俄國版畫藝術的巔峰之作。在此之前,俄國的版畫作品題材以人物肖像為主。1799年,在沙皇保羅一世的授意之下,彼得堡藝術學院成立了版畫風景畫系,由1796年起受聘於該校版畫系的德國版畫家克魯伯擔任該專業的教授。克魯伯將自己所指導的版畫系高材生悉數轉入該系,先後完成了俄國海軍中將薩雷切夫探險旅行圖冊(共五十幅)、克魯森什坦恩環球航海探險圖冊(一○九幅) 等。圖冊畫作的版畫製作也造就了俄國第一批銅版風景畫藝術家,俄國的版畫藝術由此開始由衰轉盛。在克魯伯的指導下,當時有十三名學生(22) 參加了克魯森什坦恩遊記圖冊的銅版畫製作,其中不少學生成長為俄國藝術史上青史留名的藝術家,如加拉克季奧諾夫、科爾帕科夫、烏赫托姆斯基、科‧切斯基和伊‧切斯基兄弟等。

圖冊中第八十九幅 〈海上遠眺澳門城〉的銅版畫製作者是科‧切斯基。該畫是左右兩張合併成一幅的大畫,合併後為尺寸為32.1х74.8釐米。畫面之上,左上角標着“tab LXXXIX”,即該畫為第八十九幅;畫面之下,該畫畫名“海上觀澳門”分別以俄語 (Вид Города Макао с морской стороны) 和德語 (Ansicht der Stadt Macao in China) 標註。

第九十二幅〈澳門附近的虎門〉也出自科‧切斯基的刻刀之下,該畫尺寸為23.3х34.5釐米。畫面之上,左上角標着“tab LXXXIX”,即該畫為第八十大幅;畫面之下,該畫畫名“澳門附近的虎門”分別以俄語 (Вид Бокка де Тигриса близ Макао) 和德語 (Ansicht von Bocca Tigris in China) 標註。

[圖7] 科·切斯基為瑪麗亞皇后製作的銅版畫〈帕夫羅夫花園的彼爾塔〉原畫作者為俄國繪畫史上的著名畫家、風景畫奠基人謝德林 (С.Ф. Щедрин) (圖片來自網路資源)

 

[圖8] 科‧切斯基為畫家阿列克謝耶夫(Ф. Я. Алексеев)的名畫〈波爾塔瓦的亞歷山大廣場〉製作的銅版畫

科‧ 切斯基 (1776-1812) 出生於農民家庭,1793年皇命選拔藝術學院學生時被選入藝術學院學習,1799年因其風景畫獲銀獎而被選入新開辦的版畫風景畫系,師從德國版畫師克魯伯。科·切斯基擅長銅版雕刻和腐蝕製版技術的古典技藝,於1811年開始製作俄國首次環球航海圖冊中的雕版畫,後因其中兩幅銅版畫技法高超而被授予科學院院士稱號。在俄國首次環球航海圖冊的一百零九幅銅版畫中,有科‧切斯基的八幅作品。遺憾的是,科‧切斯基英年早逝,祇留下近二十幅銅版畫作品。科‧切斯基以製作俄羅斯繪畫藝術的奠基人謝苗‧謝德林 (23) 作品的銅版畫而著稱。[圖7] [圖8]

《克魯森什坦恩大尉環球航海圖冊》中的第九十幅——展現澳門景色的版畫〈澳門多林文花園中的賈梅士洞〉,製作者是科‧切斯基的弟弟伊‧切斯基(1777-1848)。尺寸為27.1х44.8釐米。畫面之左上角標着“tab XC”,即該畫為第九十幅;畫面之下,該畫的畫名“澳門多林文花園中的賈梅士洞”分別以俄語 (第一行,Вид Грота Камоенса в Макао в саду Г.-на Друммонда) 和德語 (第二行,Die Camoens Grotte in Macao) 標註。國內學者在研究西洋人畫筆下的清代珠三角地區時也曾提及季列吉烏斯的這幅畫,如江瀅河在〈清代廣東西洋畫風〉一文中,援引英文資料 (24) 提到季列吉烏斯的這幅畫作,認為可以與錢納利的畫作相媲美,後來常被廣州的外銷畫家模倣(25)。文中將季列吉烏斯稱為“提勒勞”,取自其姓名中的“提列那烏”的部分。(26) [圖9]

伊‧切斯基是一位多產的天才銅版畫師,一生製作版畫一百五十餘幅,擅長銅版雕刻點線法技藝,成名作是1800年為沙皇保羅一世製作的〈從花園望加企那宮城裡的宮殿〉(該畫現藏於聖彼德堡的埃爾米塔什博物館)。伊‧切斯基為許多著名畫家作品製作了銅版畫,刻刀之下城市生活、農村生活、花園景象、人物肖像栩栩如生;一些圖書插圖瓷器圖畫也常見伊‧切斯基的作品。作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御用版畫師,伊‧切斯基留下的銅版畫作品題材還涉及皇室和王公貴族人物肖像。亞歷山大一世是拯救歐洲免遭拿破侖奴役的一代俄國沙皇,因此1812年俄法戰爭也是伊·科斯基的刻刀所要着力表現的題材。除此之外,19世紀上半葉很多文學名家的作品中的插圖,都出自伊‧切斯基之手,如克雷洛夫寓言、普希金的長篇詩體小說《葉甫根尼‧奧尼金》以及如捷爾查文、茹科夫斯基等文學大家作品中作者的肖像等等。伊‧切斯基是當時俄國最有名的銅版畫家,也是19世紀上半葉俄國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在1807年被推舉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圖10] [圖11] [圖12]

俄首次環球航海圖冊中除這三幅澳門景象的版畫外,還有兩幅與廣州相關的銅版畫,也都出自伊‧切斯基之手[圖13]:
廣州、河南水路是歐洲來華商人打交道最多的地方,畫中展現的這座橋是“一座無比壯麗的

[圖9] 藏於日本“東洋文庫”的丹尼爾叔侄畫筆下的〈澳門賈梅士洞〉轉引自陳繼春著《錢納利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1995年。該書中圖片附錄之後作者標明此圖取自 George Chinnery, Leal Senado, Macau, 1985.

拱橋,是廣州人引以為傲的建築。一直以來,番鬼在這裡獲允享有與天朝子民相處的特權,觀賞他們奇特的服裝、華麗的陽傘、毫無表情的面孔,而他們,番鬼自身,也成為輕蔑的對象。[⋯⋯]”(27) 這是阿隆1843年出版他在1841年的畫冊時介紹〈廣州附近的河南水路〉一圖時提到這座橋。此前錢納利也有過畫作〈廣州河南小橋〉,此後澳門土生葡人畫家馬西安諾‧巴普蒂斯塔也留下了幾乎與錢納利相同構圖描繪的“廣州河南小橋”[圖14]。(28)

船舶畫也是西方航海遊記畫冊中常見的內容,早期來到中國的歐洲人也留下了中國船的圖畫,如在俄羅斯東方文獻研究所圖書館手稿部的“斯特羅幹諾夫(29) 收藏”中就有一圖冊《中華帝國的船》,圖冊中有六十九幅描繪中國大船的圖畫,甚為壯觀。該圖冊原為馬德里費爾南多美術學院教授的收藏品,是西班牙皇家貿易公司大班馬努埃爾帕洛夫諾所作,1794-1795年間被亞歷山大‧斯特羅幹諾夫獲得。來華貿易的歐洲人把中國船的圖畫帶回歐洲,而執掌着歐洲人來華貿易命運的中國官員——海關監督及其官船也自然是歐洲人感興趣的對象。季列吉烏斯畫筆下的廣東海關監督的官船,船體高大,上掛官旗,船頭插着名色小旗,顯示所屬地方、官員名號、職銜等各類資訊,船長水手、僕從各司其職。船

[圖10] 伊·切斯基為俄國沙皇保羅一世製作的銅版畫〈從花園望加企那城裡的宮殿〉(圖片來自網路資源)

 

[圖11] 原圖為伊‧切斯基為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製作的銅版畫〈夏景〉,惜沒找到這幅圖的高精度圖片。此處係版畫家的另一幅代表作〈彼得堡郊外下園中帶噴泉和小瀑布的水池〉(圖片來自網路資源)

 

[圖12] 伊·切斯基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製作的銅版畫〈從涅瓦河望交易所〉(圖片來自網路資源)

 

[圖13] 〈廣州對面通往河南的運河〉(圖片來自《克魯森斯坦恩大尉環球旅行圖冊》)

 

[圖14] 〈乘船巡查的粵海關監督〉(圖片來自《克魯森斯坦恩大尉環球旅行圖冊》)

舶畫也是19世紀中後期一些繪製外銷畫的中國畫家筆下的常見題材,如庭呱在1850-1860年間就曾繪製“中國官船”(30) 的圖畫售賣。

畫自中國的圖像與俄國對中國的認識

此後在俄國認識中國的歷史上,隨着中俄交往的增多和俄國社會對中國興趣的提高,以畫筆描繪中國的山川地貌、人物服飾、日常生活等並將之傳往俄國的手段,一直有着廣泛的應用。俄國首次畫澳門的“畫家”季列吉烏斯,早年在德國求學的時代,師從曾任職德國薩克森州選帝侯宮廷畫家、萊比錫畫院校長的亞當‧弗里德里希‧艾澤習畫。在其科學考察的職業生涯中,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的時代,季列吉烏斯的畫筆將其航行考察過程中目之所及的重要內容,以科學家的追求準確的習慣,繪製成畫,畫作精美傳神,體現了作者高超的繪畫技藝。這些畫作是俄國首次環球航海考察的重要成就之一。為了向世界公佈俄國首次環球航海考察的成果,彼得堡科學院委託當時俄國最重要的版畫家精雕細刻,將這些畫作雕琢成俄國藝術史上的重要作品,使這些畫作具有學術的和人文的意義的同時,獲得了不朽的藝術價值。俄羅斯人所留下的澳門圖畫,與俄羅斯人所瞭解認識中國一樣,是俄羅斯版畫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成為俄羅斯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俄國之首次以畫筆“畫澳門”、以刻刀“刻澳門”,作為藝術作品,也豐富了俄國社會的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在對中國的瞭解尚且非常有限的俄國,這些圖畫具象地展現出遙遠東方中國的實景,使俄國對中國的認識逐漸豐滿,將俄羅斯人所見的澳門,廣泛地傳佈於俄國社會乃至歐洲,充實了歐洲關於中國的圖像記錄和對中國的認識。在今天看來,地質畫所具有的歷史文獻價值,有助於再現歷史上一些文化遺跡的實景。由此,19世紀初葉俄國藝術作品中的中國與知識資訊中的中國交相匯合,進入俄羅斯文化發展的民族化進程之中,成為中俄文化交流早期成就的重要體現。其中的畫作如〈澳門多林文花園中的賈梅士洞〉等,在素材和筆法上又在歐洲產生影響,對歐洲認識中國發揮了作用。

俄羅斯人首次畫澳門所留下的這些畫作,也是來到中國的俄國人所留下的早期圖畫。此後以畫作輔助瞭解中國一直是俄國來華外交使者、漢學家、商人等經常採用的手段。1807年抵達北京的俄羅斯漢學的奠基人比丘林,在其1828年出版的《蒙古劄記》中附有多幀插圖,再現了由俄國陸路往來中國之旅所見之自然景色、民族人物等內容,使俄國人能夠通過形象認識中國。19世紀中期以前,按照中俄雙方政府的約定,出使中國的俄羅斯教士、學生、官員等在中國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北京,作為一國之都的北京也當然是中俄事務交涉的最重要的地點。為了更加具象地滿足俄國社會不斷增長的瞭解中國的慾望,1858年作為第十四屆東正教使團隨團學生來到北京的波波夫 (А.Ф. Попов, 1828-1870),在北京生活的十餘年間,在畫坊訂購描繪北京的市井民俗生活的圖畫傳往俄國。現在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手稿部,藏有波波夫傳回俄國的這類圖畫五百多幅。(31) 北京人周培春曾南下廣州在旅居澳門的英國畫家錢納利身邊學徒,後來回到北京後開辦畫坊,向外國人售賣記錄北京民眾生活的畫作。在現今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檔案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東方部等機構收藏的以北京生活為主題的外銷畫中,“周培春”的名字作為畫坊名稱的印章時有所見。以畫筆傳達關於中國的資訊,以外銷畫這種更簡單易行的方式做畫,令人感到一個有趣的事實:在俄國認識中國的過程中,若仔細追蹤,則“澳門”隱約可見。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金國平先生的慷慨幫助,特此致謝!】

【註】

(1) Н. Ф. Крузенштерн,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в 1803,1804, 1805 и 1806 годах на кораблях «Надежде» и«Неве». М., 1950. сс.249-257.

(2) 1745年 (乾隆十年),清政府在原有的行商制度基石上建立保商制,用類似保甲制的方法,逐層擔保,把對外貿易的壟斷商人聯成一個層層相制、利害與共的整體,負責收繳稅捐,保證外商和船員循規守法,不得生事,最終達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詳見《清代邊疆政策》第234頁。關於廣州口岸的管理制度規定,外船前來貿易需要自尋保商承接貨物承保稅餉,代置貨物。

(3) 實為潘啟官二世潘有度(1755-1820),1788年接辦行商事務,在官、商夷三角關係中周旋二十餘載。1805年“俄羅斯夷船來廣貿易”,清廷一月之內三次下諭查究,但在潘有度斡旋協調之下終告平息,成為潘有度“洋務”生涯中善於解決洋船違章貿易糾紛的典型事例。

(4)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 XIX и начала XX века. Т.3.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ст р.209.

(5) 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貨物的主體已由絲綢變為松江布,詳見金國平〈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中關於松江布的記錄及其吳語詞源考〉,《史林》2015年第1期,頁52。丁則良在〈俄國人第一次環球航行與中國〉一文中 (《歷史研究》1954年第12期頁127) 稱之為“南京棉布 ”。

(6) И. Ф. Крузенштерн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в 1803-1806 гг. на кораблях Надежде и Неве под начальством Крузенштерна. В 3-х томах. СПб. , Мор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Т.1, 1809, 418 с.; т.2, 1810, 473 с.; т.3,1812, 459 с.

(7) Ю. Ф. Лисянский,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в 1803,4,5и 1806 годах по повелению Его Императорского Величества Александра I на корабле "Неве" под начальством Флота Капитан- Лейтенанта, ныне Капитана 1-го ранга и Кавалера Юрия Лисянкого.СПб. 1812.

(8) Крузенштерн И.Ф.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в 1803-1806 гг. на кораблях Надежде и Неве под начальством Крузенштерна. В 3-х томах. СПб. , Мор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1812, т.3, стр. I-III.

(9) Крузенштерн И.Ф., Тилезиус В. Г., Атлас к Путешествию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Капитана Крузенштерна. -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Мор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1813. - 64 отдельных листа: Гравюра резцом, офорт; 62 х 47 см.

(10) 這些地圖由隨船天文學者戈涅爾 (Горнер)、中尉列文什坦恩 (Ермолай Левенштерн)、準尉 (旅行期間被提陞為中尉) 別令斯豪森 (Фаддей Беллинсгаузен) 在船長克魯森什坦恩指導下畫草圖,別令斯豪森最後在此基礎上繪製。

(11) 即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班多林文 (James Drummond)。

(12) Иван Крузенштерн, Первое Российское плавание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М., 2011. Стр. 359-360. 中譯文見伍宇星編譯《19世紀俄國人筆下的廣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頁2。

(13) 金國平〈澳門歷史上兩個重要製造行業——燒灰與打纜〉,《澳門歷史研究》(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出版)第十二期,第20頁。文中稱:“〈中國澳門風景圖〉(Vue de Macao en Chine),最早發表於1797年的《拉彼魯茲航程地圖集》(Atlas du Voyage de la Perouse) 中,約1786年由加斯帕爾德‧杜什‧萬西 (Gaspard Duche de Vancy) 繪製,由法國版畫家麥斯魏利 (Masquelier)雕版版印,黑白圖是1797年原版,彩色圖是根據洛瑞(Lowry) 的英文版《拉彼魯茲環球航海記》插圖複製的,銅版畫,後着色,尺寸25x40釐米,是香港渣打爵士藏品的一部分。1924年,被收入(英)詹姆士 ·奧朗奇 (James Orange) 著《中國通商圖》(The Chater Collection: Pictures Relating to China, Hong Kong, Macao)中發表 [⋯⋯] 2008年何高濟翻譯出版了《中國通商圖:17-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該圖在何高濟譯作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見頁208。

(14) “希望號”船長幾年前(1798年)在英國海軍學習服役時到過廣州並與多林文相識,此行俄船抵澳之時,多林文便早早邀請克氏居留於此。見 Иван Крузенштерн,Первое Российское плавание вокруг Света. М., 2011.頁363,中譯文見伍宇星編譯《19世紀俄國人筆下的廣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頁5。龍思泰在其1831年出版《早期澳門史》中也提到克魯森什坦恩曾記述過賈梅士洞:“克魯津什騰 (即克魯森什坦恩,本文作者註) 在他的環球航行記中所說的‘在一大片場地上,有許多漂亮的建築物,周圍環繞着庭院和花園’。這裡是有一些堅固的房屋,還有一個因一塊被稱為‘賈梅士石洞’的巖石而著稱的花園”(見 [瑞典] 龍思泰著,吳義雄、郭德焱、沈正邦譯,章文欽校註《早期澳門史》,東方出版社,頁29。

(15) 莫小也:〈澳門早期西洋美術述論〉,《美術觀察》,2005年第1期,頁83-84。

(16)陳繼春:《濠江畫人掇錄》,澳門基金會出版,1999年。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有該畫,在莫小也的《澳門美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年,第59頁) 也展現了丹尼爾叔侄留下的〈澳門賈梅士洞〉。

(17) 見陳繼春《濠江畫人掇錄》:“威廉筆下的〈白鴿巢〉畫作,極富藝術和記實性,他至少有兩幅鉛筆淡彩作品存於英國印度部圖書館。其中編號為WD960的畫作採用如中國畫的長卷式構圖,左部有廣東南部典型的山墳,嫩黃的草地有一矇矓的、挑着糞畚的中國人,中景的大石前,站着一位英國軍官,大石的後面,帶着小亭的‘賈梅士洞穴’掩映在竹篁之中,而畫幅中部的巖石斜倚在沙灘上;內港的海面波平如鏡;遠處是點綴着民居的灣仔。”

(18) (19) 見《中國通商圖》頁211;頁212。

(20) 該畫在澳門藝術博物館有收藏,莫小也《澳門美術史》(第60頁) 中也展現了該畫。

(21) 同註釋(8),前言第3頁。

(22) 他們是:加拉克季奧諾夫(С.Ф.Галактионов)、科爾帕科夫(И.И. Колпаков) 、科爾曼( Кольман)、庫利賓(Кулибин)、馬斯洛夫斯基(Масловский)、梅德尼科夫(Медников)、梅利尼科夫(Мельнико)、奧西波夫(Осипов)、彼得羅夫(Петров)、斯柯特尼科夫(Скотников)、烏赫托姆斯基(А.Г.Ухтомский)、伊‧切斯基(И.В. Ческий)、庫·切斯基(К.В.Ческий)。

(23) С.Ф. 謝德林(С.Ф. Щедрин, 1745-1804),俄國風景畫藝術的創始人,彼得堡藝術學院風景畫系第一位教授,1759年考入彼得堡藝術學院,1765以金獎畢業後前往巴黎和羅馬遊學。1776年回到彼得堡,成為藝術學院風景畫系的領導者,同時為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繪畫郊外行宮和公園,1780年開始參加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畫作的修復工作,1799年起兼任彼得堡藝術學院新建的雕版風景畫系主任。

(24) G. H. R., Tillotson, Fan Rwae Ptctures, The Hong Kong Bank Art Collection. London, 1987, p.114. 本索引轉引自江瀅河發表在2011年第2期《廣東社會科學》上的文章〈清代廣東西洋畫風〉(該刊當期第129頁)。

(25)江瀅河:〈清代廣東西洋畫風〉,《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第124頁。文中寫道:“提勒勞(W.G.Tilesius von Tilenau) 是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首次派往日本的列贊諾夫 (Nikolai Rezanov) 使團的繪畫師 [⋯⋯] 1813年,聖彼德堡出版了該使團前往中國探險的旅行記,收入了很多由提勒勞繪畫製成的黑白版畫。他繪製的廣州和澳門風景圖,如〈廣州河南的水渠〉、〈澳門賈梅士洞〉等,可以與錢納利的畫作相媲美,也是後來廣州外銷畫家模倣的常見題材。”亞歷山大一世派特使列贊諾夫及其隨從的確搭乘“希望號”擬訪問日本,但終因日本當時的鎖國政策未能如願。季列吉烏斯是“希望號”探險考察隊的隨行科學家,並兼任醫生和畫家,不是赴日使團成員。俄國首次環球航海記於1812年完成出版,1813年出版的這部圖冊,雖然克魯森什坦恩在其旅行記第三卷前言中將之看成是旅行記的“第四卷”,但實際出版的圖冊是單行本。“廣州河南的水渠”的畫名不確,從畫面來看,顯然不是“水渠”,而是河面。

(26)轉引自陳繼春著《錢納利與澳門》,澳門基金會出版,1995年。該書中圖片附錄之後作者標明此圖取自George Chinnery, Leal Senado, Macau. 1985.

(27) Thomas Allom, China, In a Series of Views, Displaying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4 vols/ bound in 2, demy 4 to, half-calf, Fisher,son & Co., London and Paris. Preface dated July, 1843.轉引自 [英] 詹姆士·奧朗奇 編著、何高濟譯《中國通商圖》,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23。

(28) 見莫小也《澳門藝術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年。頁76-77,第77頁附有巴普蒂斯塔的畫作。

(29) 斯特羅幹諾夫家族是俄國歷史上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其中國收藏始於17世紀。18世紀,這個家族的成員亞歷山大‧斯特羅幹諾夫 (А.С. Строганов, 1733-1811)在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 (1762-1796) 曾任彼得堡公共圖書館館長,亞歷山大一世時期 (1801-1825) 任國會成員。亞歷山大‧斯特羅幹諾夫很有藝術天賦,1800年擔任彼得堡藝術學院院長,俄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捷爾查文、鮑爾特年斯基、克雷洛夫等都曾得到他的資助。他也是著名畫家列維茨基、伊萬諾夫、舍布耶夫等的庇護人。

(30) 該畫在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中華書局,2007年,第352頁) 中有展示。

(31) 詳見柳若梅、波波娃:〈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的中國外銷民俗畫收藏〉,《文獻》,2014年第2期,頁110-120。

* 柳若梅,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秘書長,國際比較文學協會會員。

本冊第 109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09-12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