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明季肇慶知府王泮手跡考

劉曉生、王超傑

古代經科舉考試取得仕途的文人士大夫,雖大多具有一定的傳統書法功底,但載入書法史冊的卻不多見。作為廣東名宦,明代山陰王泮不僅留名書史,而且因與羅明堅、利瑪竇等入華天主教耶穌會士交往而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頗為重要的一席之地。王泮傳世書法甚少,書名為其政績民望所掩,學界也鮮有提及其書藝,故本文擬作專題探討王泮的書法藝術。

[圖1] 廣東肇慶七星巖東門王泮題刻(王超傑拍攝)

文獻辨析

明清時期的肇慶府誌、書法著錄和其他人物小傳,對王泮善書留有片言隻語的記載。這些文獻著錄並非完全一致,內容因著錄年代先後而有所增改。下文試作分析和探討。

通過對比〈明清文獻對王泮手跡之記載〉可知:
一、明萬曆《肇慶府誌》是目前所見最早著錄王泮善書的文獻資料;“右軍”,指書聖王羲之;“其家”,透露了山陰王泮 (王氏) 與王羲之可能存在的世系關係。

二、崇禎《肇慶府誌》、《續書史會要》、《明分省人物考》和道光《肇慶府誌》對王泮善書的記載皆本於明萬曆《肇慶府誌》。其中:
1)《續書史會要》作者朱謀垔,生卒年不詳,特擅臨池,另著有《書史》,對書法史研究不可謂不深。他即使引用前人誌書對山陰王泮的書法評論,仍將王泮載入書法史冊,本身即意味着對王泮個人書法藝術水準的認可。

2)《明分省人物考》之“攻”,用於形容書家風格並不貼切,且“攻”與“致”兩者字形相近,此處應是傳抄或刻版之誤。

3 ) 道光《肇慶府誌》略“ 其家” , 並改“致”為“風”,“風”與“致”在形容書法藝術風格上大致相通。

三、在萬曆《肇慶府誌》的基礎上,嘉慶《山陰縣誌》對王泮善書的著錄有所增補。王泮為山陰人,當地縣誌對其書法風格的記載,既肯定了他取法“二王”(即傳承其本家王羲之、王獻之一脈書風),又指出了其擅長的書體 (小楷、草書)、藝術特徵和影響力。

傳世手跡

傳世手跡是研究某一書家書法藝術風格不可或缺的原始實物資料,包括墨蹟 (真跡、摹本)、石刻(碑刻、摩崖石刻)和木刻 (匾額、楹聯) 等。在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書家雖書名顯赫卻無手跡流傳或著錄。慶倖的是,明代廣東名宦王泮不僅留名書史,而且有手跡流傳至今。

一、在粵存世手跡

萬曆十六年(1588)《肇慶府誌》評論王泮“書法遒麗”,有王羲之書法之風致,可見王泮在肇期間已有書名。王泮於明萬曆八年 (1580) 出任肇慶知府,十二年 (1584) 陞任廣東副使仍駐肇慶,十六年 (1588) 初離肇,後曾任廣東左布政使。王泮在廣東任職近十載,然其在粵的存世手跡極少。筆者所見,僅七星巖景區內“含珠洞”、“蛟龍窟”兩處摩崖題刻 (筆者祇見拓片)。

1)“含珠洞”題刻

王泮曾積極開發七星巖景勝,點題星巖二十景並賦詩,但明清《肇慶府誌》和清代彭泰來《高要金石略》均未見王泮書法題刻的記載。民國二十五年《星巖今誌》云:

萬曆間郡守王泮題“含珠洞”鐫於石門。昔為新石垂壓,字不可睹。洞無遊人蹤跡,蓋有年矣。歲乙亥(民國二十四年)九月,夜暴風雨,石隕而刻露,赫然“含珠洞”三字也。“洞”字略有剝泐,署款惟“山陰”二字可見。其上巨石下垂,斷痕宛然。是迨別有一石從上下生 [壓],故刻為所掩,石去而刻露。(1)

“含珠洞”題刻位於七星巖閬風巖 (2) 棲雲亭東側,原石刻因湖堤路道抬昇而被淹沒,故重刻於外側石壁之上以便遊客觀賞。據拓本可知,石刻高1.3米,寬0.66米,正文為大字楷書,署款“山陰王泮”,無年款。書法線條圓潤,結體嚴謹,有儒家溫潤和雅的氣象。 [圖1] 為廣東肇慶七星巖東門王泮題刻書丹複刻照片。

王泮《石室誌序》言:“余自萬曆庚辰(八年,1580)來守茲郡,政務叢劇,奔謁趨陪,勞勞一俗吏,詎暇他及?”初來肇郡,王泮因政務繁忙而無暇流連星巖,那麼,其用心開闢星巖景勝應在“官懶簿書稀”(王泮詩句) 之後。除了適應新職務所需的時間,裝點星湖也要花費不少時日,故王泮題刻“含珠洞”時間未必在其來肇當年。《肇慶市文物誌》云“含珠洞”題刻“刻於明萬曆八年 (1580)”,這一說法值得商榷。

2)“蛟龍窟”題刻

宣統《高要縣誌‧金石》(民國二十七年版)載:“含珠洞。山陰王泮題。舊誌案,右‘含珠洞’大字正書在閬鳳巖,別洞洞內有‘蛟龍窟’三字,亦泮書,已剝泐欲盡。”(3)

可知,“蛟龍窟”題刻原位於七星巖閬風巖下含珠洞內,今已不得見。據《肇慶星湖石刻》(4) 書中所附拓片 (5) ,石刻高1.7米,寬0.8米。正文字體完好無缺,大字楷書,筆力矯健,結體樸茂。署款應為“山陰王泮”(僅“陰”、“王”二字可識),無年款。

王泮於萬曆八年 (1580) 出任肇慶知府,但沒有可靠資料顯示他在當年即有遊覽星巖並題刻之舉,故《肇慶市文物誌》所云“蛟龍窟”題刻“刻於明萬曆八年 (1580)”(6) 之說法仍值得商榷。

即便如此,因黎民表 (1515-1581) 曾有和王泮詩 ——〈和端州太守王君宗魯七星巖二十景詩〉,則王泮〈星巖二十景〉詩作當不晚於黎民表卒年時間 (萬曆九年,1581);又王泮題刻“含珠洞”和“蛟龍窟”,應與其〈星巖二十景〉詩作時間相近。因此,可初步判斷王泮這兩則題刻的年份大致在萬曆八至九年 (1580-1581)之間。

二、其它存世手跡

王泮性喜山水,宦轍所經大江南北諸多勝跡,且多有題詠。筆者所見,僅河南許昌乾明寺、湖南永州柳子廟和淡巖及河南新鄉湧金亭四處題刻留存至今。

1) 乾明寺題刻

乾明寺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首山,創建於初唐,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萬曆二十二年 (1594) 六月,王泮遊覽古寺並賦詩題刻:

中條遞邐此窮頭,汝水悠悠曲抱流。

千歲松巢千歲鶴,一層雲鎖一層樓。

綠蕉窗下聽僧偈,玉乳泉邊憩茗甌。

咫尺城闉人境絕,不妨被暑恣探遊。

—— 署款:“萬曆甲午六月,越山陰王泮書。”後附立碑人信息:“知縣范維賢刻石。”此碑刻現保存於乾明寺三佛殿殿門西側,具體尺寸不詳,行書。王泮籍貫為明代山陰 (今浙江省紹興市),山陰古屬越國 (大越、越州),故王泮在籍貫“山陰”前加“越”。范維賢,生平無考。

2) 柳子廟題刻

柳子廟位於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柳子街,始建於北宋,為紀念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而建。萬曆二十二年 (1594)十月初一日,王泮至柳子廟拜謁柳宗元,感而賦詩〈捕蛇歌〉:

捕蛇之說情何楚,柳州先生目所睹。

余來問俗異昔聞,憩遍甘棠皆樂土。

四郊那復捕蛇人,賦役無繁盡安堵。

豈因老蟒化靈狐,兒孫不敢為毒痡?

抑亦天南風氣開,山川惡產今非古。

永陽有卒戍桂東,三歲更班一赴伍。

蠻煙瘴霧毒於蛇,驅之戚若魚游釜。

官家點名促去程,出門入門步無武。

妻兒牽衣泣道旁,見者不忍頭咸俯。

誰知今日從軍愁,不減當年捕蛇苦。

我今作歌亦復云,苛政從來猛於虎。

使者觀風一采之,莫謂俚詞浪無補!

—— 署款: “ 萬曆甲午冬十月朔, 山陰王泮書。” “靈狐”後有小字註腳:“相傳淡巖有巨蟒聞說經化狐飛去。”此碑 ([圖2] 拓片) 現存於柳子廟後碑廊,寬0.89米,高1.93米,行書。

3) 淡巖題刻

淡巖位於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淡山腳下,“淡巖秋月”是永州八景之一。王泮於萬曆二十二年 (1594) 十月初一日拜謁永州柳子廟之後,同月四日遊覽當地名勝淡巖,並賦詩題刻〈高山章子邀遊淡巖,門人龔孝廉適至〉:

意外遘同心,王孫喜共臨。

嵌空天闕正,卓午日光深。

署淡元因姓,逃名反到今。

不知元共柳,何事失相尋?

—— 署款:“萬曆甲午冬十月四日,山陰王泮書。”此摩崖石刻 ([圖3] 拓片) 現存淡巖洞口石壁上,寬0.62米,高0.85米,行書,至今保存完好。《零陵縣誌》(清光緒嵇有慶修、劉沛纂,民國廿年補刊本,頁五十) 卷十四“藝文􀁯金石”著錄王泮該題詩。其中“遘”錄作“遭”,乃形近訛誤。王泮友人章子及其門生龔孝廉,生平均無考。

4) 湧金亭題刻

河南新鄉市百泉景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中心西北兩公里的蘇門山南麓,總面積3.4平方公里,因湖底泉眼無數而得名,又因泉水自湖底噴湧而出,累累如貫珠,故又名珍珠泉。泉水甘冽,清澈見底,誌書上有甘泉之父的稱謂。百泉

[圖2] 湖南永州柳子廟王泮〈捕蛇歌〉碑刻

 

[圖3] 湖南永州淡 [澹] 巖題刻 (王超傑拍攝)

 

[圖4] 河南新鄉百泉公園湧金亭王泮詩歌碑刻

是河南省最大的、保護最好的古園林建築群,素有中州頤和園、北國小西湖的美譽,景區內主要有湧金亭、蘇門山、碑廊、嘯臺、清輝閣、邵夫子祠等五十多個景點。百泉湖開鑿於商代,成熟於唐宋,完備於明清,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歷代名人在此遊覽、隱居,留下了無數讚美百泉的詩詞歌賦。眾所周知的魏晉時期的孫登,北宋時期的邵雍,大文學家蘇軾,元朝王磐,明末王泮,清初孫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留下嘯臺、安樂窩、餓夫墓、三碑亭、清暉閣、衛源廟、孔廟、邵夫子祠等名人遺址。湧金亭位於百泉湖畔,四周翠柏環繞,雄偉壯觀,設計古樸,造型玲瓏剔透。王泮碑刻書體楷行柔中藏鋒,確有右軍之風 [圖4]。

三、著錄手跡 (手跡已毀或未見的)

1) 木匾:“僊花寺”與“西來淨土”

萬曆十三年 (1585) 四月,由王泮所主持興建的崇禧塔竣工。差不多同時,耶穌會士在肇慶的寓所兼教堂亦完工,王泮欣然題贈“僊花寺”和“西來淨土”兩方匾額,前者掛在寓所大門前,後者掛在屋內的小堂裡。“僊花寺”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天主教堂的名稱。

王泮所題的這兩方匾額早佚,其書法面貌不復得見。羅馬耶穌會檔案館藏羅明堅書信中的墨蹟書法 (7),並非王泮所書。宋黎明先生認為信中的書法可能出自一福建秀才之手。

2 ) 題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白君可〈輿地圖〉

萬曆十二年 (1584),王泮要求利瑪竇繪製第一張中文版世界地圖 ——〈山海輿地全圖〉,並作題跋,還將它當作珍貴禮物送給當地要人和好友。萬曆十四年 (1586) 因萬曆皇帝禁建新寺院,王泮遂下令刪除所贈僊花寺匾額上的題名,包括在利瑪竇〈山海輿地全圖〉木版上的署名。該地圖早失傳,其中王泮題跋書法也早已無存。

萬曆二十二年 (1594) 五月,友人白君可得〈輿地圖〉於嶺南並鋟梓 (刻板印刷) 以傳,王泮觀摩之後並作題跋。此圖原作散佚,摹本〈王泮識輿地圖摹繪增補本〉今存法國國家圖書館。王泮原題跋書法已不可得見。

3) 摩崖題刻

王泮性喜山水,登臨之際常有題詠。譬如在德慶三洲巖、陽江翠巖亭、清遠飛來寺等景勝都留下不少題刻。據筆者瞭解,德慶和陽江之題刻今已不可見,而清遠崖刻則未知倖存否。題詩存錄如下:

題三洲巖 (8)

天開崿[石]峰,誰云鮮客蹤。

飛仙今到此,恍惚駕虯龍。

三洲巖 (9)

華陽仙子愛尋幽,約客同登最上頭。

老鶴唳殘松頂月,野猿啼徹洞中秋。

天開靈境千年跡,人在浮生幾個遊。

清興未闌行役急,卻嫌簪組未曾投。

同王宗伯 (弘誨) 遊翠巖亭(10)

松竹陰森入翠微,一層雲鎖一重扉。

熙熙亭下堪留醉,擾擾塵中暫息機。

拂拭蘚苔摩古刻,徘徊欄檻送斜暉。

卻憐歲晚勞行役,何事衰遲未拂衣。

題流觴石 (11)

記得當年秉燭遊,幾多佳景未全收。

因過巖畔重開宴,獨上峰頭一縱眸。

落日蕩搖江影亂,朔風開豁海潮秋。

石泉且作流觴醉,莫為勞勞歎白頭。

【註】

(1) 黎傑編《星巖今誌》,卷一,頁5。

(2) 王泮:《星巖二十景‧閬風夕照》:“閬風吹散暮雲收,古桂蒼蒼積翠流。返照入江翻赤浪,巖扉欲共水光浮。”

(3) (宣統)《高要縣誌》,卷二三,〈金石篇〉二,頁十九。

(4) 《肇慶星湖石刻》,2005年,頁267。

(5) 該題刻在民國年間已“剝泐欲盡”,此件拓片則筆劃相對完好,不知是否為原石刻所拓?

(6) 《肇慶市文物誌》,1987年,頁76。

(7) 宋黎明:《神父的新裝 —— 利瑪竇在中國 (1582-1610)》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27。

(8) (光緒)《德慶州誌》卷十四〈金石〉,頁五十四。《三洲巖詩文全錄》,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頁113同載。

(9) (萬曆)《肇慶府誌》卷九,頁十二。

(10)《蘇恩同遊》,亦賦詩〈同王宗伯遊翠巖亭〉(七絕二首)。(康熙二十年《肇慶府誌》卷三二,藝文八,頁44) ——張以誠修《民國陽江金石誌》,頁372,標題為“題熙熙亭”。

(11) 《陽江金石誌》著錄該摩崖石刻,“又王泮詩,草書”,下款“山陰王泮”,並有按語“石刻在北山流觴石之西南”。原刻今已不存。

[圖5] 2007年底王公生祠前殿維修竣工照片 (王超傑攝)

* 劉曉生,歷史學碩士,廣東肇慶學院政法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歷史學研究。

* *王超傑,廣東肇慶學院政法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學、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

本冊第 98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98-10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