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紀念館展覽圖錄
冼星海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他的遺物主要收藏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為慶祝澳門回歸二十周年,冼星海紀念館借出冼星海遺物來澳展出。本書以中、葡、英三種文字,圖文並茂介紹這批展品,包括冼星海的證件、日記、書信、手稿、小提琴和衣服等,藉此加深公眾對冼星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的認識。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一百零九期
第109期分為五個欄目: “先輩事業” 其中有李業飛的論文,頌揚了日本華僑陳秉心先生追隨孫中山革命二十年的經歷,“澳門研究”刊出郭曉明的論文,全面論述了明清時期澳門教育三軌並行的特點以及所設課程的內容。此外還有“傳說與歷史” “傳教佈道” “文學與藝術”欄目,刊出有關專題論文。
流光歲月 - 澳門博物館館藏明信片展
澳門博物館舉辦《流光歲月 - 澳門博物館館藏明信片展》,精心挑選一百八十多件館藏明信片及相關物品,展現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韶華,重現往昔澳門的景致,見證時代的變遷。表現形式從歷史繪畫到攝影作品,由繁忙的港口到恬靜的街巷,反映了澳門華洋雜處、多元共存的社會人文特色。
樂善好施 - 高可寧與德成按
《樂善好施 - 高可寧與德成按》一書為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趙利峰所著。全書以史實為據、以通俗為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晚清民國時期澳門典當業的發展歷程。 作者通過梳理該時期澳門當押業的相關文獻史料,又以當時澳門當押業龍頭“德成按”的創建及營運過程,及其創設人高可寧先生的事跡,向讀者生動了介紹澳門當按押業的發展史,並將澳門典當業置於中國當時歷史時空背景,澳門當押業的發展,可以說是中國典當業發展演變的歷史縮影 。
澳門水域的海盜 (1854 - 1935)
“澳門水域的海盜(1854-1935)”這一主題,經常廣受大眾關注,但這次並不僅僅是一次文獻展覽而已。“海盜”的固有形象反映了世人的慣常想象:冒險、浪漫、殘暴、嗜血……這些印象往往源自文學和影視作品。然而,若拋去紛繁的想象,轉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們很快會發現,“海盜”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 因此,“澳門水域的海盜(1854-1935)”一方面旨在引起公眾和學界對海盜主題的研究興趣,並將其作為涉及地緣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議題來探究;另一方面,亦向公眾展示澳門檔案館珍藏的豐富文獻資源。 本圖錄的第一部分,將按6個方面結合部分展覽檔案文獻作介紹,以期為該專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第二部分,開列了澳門檔案館館藏與澳門和鄰近地區水域海盜活動相關的案卷,這些資料均屬於檔案文獻展覽的一部分。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一百零八期
第108期分為“海外留聲”、“傳教佈道”、“傳說與歷史” “文學與藝術”欄目。其中〈秋瑾赴日留學引路人服部繁子的遺文研究〉為本期重點論文,對有關秋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當代葡萄牙藝術音樂 - 喬治.佩西尼奧、坎迪多.利馬、若昂.佩德羅.奧利維拉
該書收錄20至21世紀中,三位重要的葡萄牙藝術音樂作曲家 - 喬治.佩西尼奧(Jorge Peixinho)、坎迪多.利馬(Cândido Lima)和若昂.佩德羅.奧利維拉(João Pedro Oliveira)多樣的作品體裁,對作曲家的音樂創作思路及方式進行了一系列作曲技巧和原則的研究,為當代葡萄牙藝術音樂研究提供可貴的文獻資料。
小城大夢 - 寫給孩子的澳門故事
《小城大夢 - 寫給孩子的澳門故事》收錄澳門及內地八位作家所著的兒童文學作品,通過講述澳門少年兒童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故事,把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串聯成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故事主題包括澳門回歸、澳門世界遺產、港珠澳大橋、澳門國際龍舟賽、魚行醉龍節、粵劇及涼茶等。該書定位於孩子的成長,將視角對準澳門生活的少年兒童,書寫他們的所思所想,並以小見大,展現澳門人內在的文化自信,以及澳門自古至今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的努力與擔當,為澳門及內地青少年讀者展現真正的澳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