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聯展評審大獎藝術家 - 林婉媚、葉傑豪作品集 (林婉媚篇,葉傑豪篇)
為鼓勵本地藝術家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進取,文化局特別為於2018年“澳門視覺藝術聯展”及2019年“澳門書畫聯展”獲得評審大獎的藝術家林婉媚女士和葉傑豪先生舉辦作品展,向大眾展示兩位藝術家更多的精心創作。是次展覽共展出38件(套)版畫及篆刻作品,包括兩位藝術家的獲獎作品和2016年至今的新近創作。
今生瀚墨昨生緣 - 凌稜訪談錄
李豔芳,生於澳門,長於澳門,曾任小學教師、報社記者、副刊編輯,積極從事文學創作,至今已逾半世紀。上世紀六十年代,她曾以“李心言”為筆名,在香港文藝雜誌發表作品,後與人合辦油印文藝雜誌《紅豆》,寫有小說、新詩和大量散文,反映澳門不同時代的人與事,著有散文集《有情天地》、《北窗內外》、《愛在紅塵》,以及散文合集《七星篇》等。作為 “澳門文藝拓荒者的中年一代”(李成俊語),凌稜致力於透過文學書寫澳門,留下了小城人文歷史的重要見證,也為推動中葡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貢獻。有見其在文學、媒體等領域的多年貢獻,以及個人成長跨越不同時代的獨特經歷,將有關口述訪談資料整合編輯並出版《今生瀚墨昨生緣 - 凌稜訪談錄》口述歷史叢書,與研究者、市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及文學愛好者,分享有關的口述歷史成果,亦有利於日後進一步研究利用。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一百一十期
本期特設文化遺產欄目,探討澳門文化遺產的保護、史料發掘與發展。“天地玄黃” 欄目討論玄天上帝信仰源流以及九品往生與九品官人兩個課題;"歷史考察" 續談新羅與中國、百濟官品冠服制之關係;"傳教佈道" 繼續探討明末清初進入江南地區的耶穌會士的事蹟。
澳門文學期刊述要與目錄匯編
澳門文學期刊整理對于保存澳門文化記憶至關重要,它是清理文學歷史、抵抗遺忘刻不容緩的任務,又是充實“澳門學"史料基礎、完善學科框架的基本環節。本期刊述要與目錄匯編涉及近百年來澳門編輯出版的十數種主要文學期刊,藉以辭條注解方式介紹各刊物運作情況,詳列期刊目錄,對從事澳門文學研究、瞭解澳門文學歷史概況的讀者具有莫大之參考價值。
一代昭度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
清代帝后服飾文化集中呈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禮儀制度、宗教信仰與民間習俗。《一代昭度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后服飾》為精裝展覽圖錄,收錄相關展覽全部展品圖像,並附每件展品研究資料,同時收錄故宮博物院專家針對清代帝后服飾所撰寫研究論文。本書共分五部份:禮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和便服,共包含文物87件套。
春風吹又生 - 何多苓藝術大展畫冊
何多苓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油畫藝術家之一。是次“春風吹又生 - 何多苓藝術大展”展出何多苓在各個時期創作的48件/套素描和油畫作品,包括2019年的新作。人們從中可管窺他藝術創作的發展軌跡,感受他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蓬勃藝術創造力。
豫遊之道 - 藝博館館藏
平裝畫冊,收錄“豫遊之道 - 藝博館館藏展”展品圖像及相關文章。以外地藝術家的視角作為切入點, 內容為十七至二十一世紀反映澳門風貌之館藏逾一百六十件。共分三個部分,分別為“地誌畫:十七至十九世紀版畫”,“錢納利:亦師亦友”,“現代軌跡:二十至二十一世紀作品”。從早期西方使團隨行畫師及旅行畫家所繪製的畫作到二十一世紀外地藝術傢俱有現當代特徵的油畫、水墨、版畫、雕塑、錄影裝置等,串聯不同地區的畫家在澳門留下的足跡。
氹仔情懷續篇
《氹仔情懷續篇》主要介紹氹仔施督憲政街及飛能便度街的街貌變遷,作者以翔實的史料及珍貴的歷史圖片,配合大量訪談記錄,講述與兩街店舖、廟宇、住宅相關的人與事,重現昔日氹仔的樸素生活及鄉土風韻,為上世紀十至七十年代空白的氹仔民間史添上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