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年度澳門演藝評論選
《澳門演藝評論選》以精選為原則,包括本地作者卷及外地作者卷,選編範圍為2018-2020年期間發表的澳門演藝評論作品。本書由周凡夫、莫兆忠擔任主編,其中“本地作者卷”共收錄演藝評論六十二篇、“外地作者卷”共收錄演藝評論三十五篇。
盼望之地 - 澳門痳瘋病院舍歷史檔案展
綜觀是次展覽,澳門檔案館透過精選的一批館藏檔案及相關材料,以痲瘋醫療設施的發展過程為主線,勾劃澳門痲瘋病醫療的歷史脈絡,探索不同時期的澳門社會面貌,呈現全球痲瘋抗疫的在地縮影。
筆墨展懷 -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石魯藝術精品
石魯是中共延安時期培養的革命文藝家代表,也是長安畫派的主要設計者。本畫冊為精裝展覽圖錄,收錄相關展覽全部展品圖像,並附研究資料及論文。內容分革命史詩、時代禮贊、長安新畫、風神兼彩四部分,逾150件套作品。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一百一十二期
中文版第112期以李業飛的〈澳門內港填海歷史探索〉為重點內容,文章介紹了澳門不同歷史時期的填海造地情況,從多角度探討內港填海的歷史,是澳門今後發展多元經濟的重要參考素材。
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發掘報告 (2010-2012)
本書系統地整理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於2010至2012年期間在聖保祿學院遺址發掘的成果。遺址內發現學院夯土圍牆和大型基岩坑等重要遺跡,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陶瓷器碎片以及磚瓦類建築構件殘片,其中包括不少年代約為明末清初的外銷瓷殘片,為中國陶瓷器外銷、海上絲綢之路等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
2020澳門視覺藝術聯展作品集
在文化局主辦的眾多藝文活動中,“澳門視覺藝術聯展”佔有十分獨特的地位,既是本地藝術家及藝術愛好者的展藝平台,也是“以藝會友、交流觀摩”的橋樑,更是了解澳門當代藝術面貌的重要窗口,在推動本地視藝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澳門視覺藝術聯展”徵得逾300件(套)作品,題材包括油畫、水彩、雕塑、版畫、陶瓷、攝影、錄像、裝置、動畫互動裝置等跨媒介創作。參加者年齡從10歲至73歲,青年組作品佔參選總數約三分之一。評審團由本澳、內地、香港、新加坡、日本及台灣的藝術專家學者組成,綜合作品的質素、內涵、創新及技巧等多方面嚴謹評選,終甄選出79件(套)獲獎及入選作品。
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一百一十一期
本期以鄧駿捷的〈論“雪社”與澳門近現代文學〉為重點,介紹了“雪社”詩人群體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標誌性意義,他們的出現彰顯了澳門文學中的本土特點。
觀景房 - 巴普蒂斯特‧哈比雄攝影集
本畫冊收錄“觀景房 - 巴普蒂斯特.哈比雄攝影展” 41件/套作品。其攝影創作融合類比攝影、數碼圖像,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種現成物的投影等,結合傳統和創新的攝影創作技巧。哈比雄的創作啟迪市民大眾了解攝影藝術的當代性表現和探索藝術創作的可能性,為澳門攝影界、藝術愛好者和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的影像分子料理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