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澳門功德林觀本法師(張壽波)史事鉤沉正補
——兼正《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 等文獻的有關錯誤

譚世寶

      緣 起

     澳門功德林觀本法師(張壽波)為虛雲大師的高足與助手之一。其一生富於傳奇色彩,集清朝舉人、維新派、留日學生、世俗學校校長、商人、高僧與佛學家於一身,在澳門乃至中國佛教內外均有巨大影響,既是研究中國近現代佛教史、澳門佛教史要涉及的人物,也是研究世俗的中國近現代史、澳門史尤其是辛亥革命史都會涉及的人物。然而其生平歷史僅有鄭子健所撰〈觀本法師事略〉,原附載於岑學呂所編《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1),現經增訂後載於淨慧法師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2)。筆者近年研究澳門歷史與佛教史、辛亥革命史,發現〈觀本法師事略〉不僅過於簡略,而且有些錯誤,再說經互聯網絡輾轉傳播後,訛誤就更多了。筆者不揣淺陋,鉤沉索隱,草撰小文,對有關史事略加正補,就教於方家。

     今本〈觀本法師事略〉補正

     記述一代高僧之史事可以簡略,但不能出錯。〈觀本法師事略〉是目前有關觀本法師傳記的唯一的而且為最早的記述,今人有關觀本法師的介紹均濫觴於此。為了便於大家共同研討,現轉錄《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冊之〈觀本法師事略〉原文,改正一些標點,並加案語 (主要加註準確的中西曆轉換,以及一些明顯的錯誤)如下:
     觀本法師事略

     法師俗姓張,名壽波,號玉濤,香山縣南屏鄉張性田公之長子也。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 閏四月初三日[譚案:附載於岑學呂所編《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的〈觀本法師事略〉原本祇有清朝及民國的中曆記年月日時,加注西曆為淨慧法師主編的新增訂本所作。然沿用流行的模糊中西曆轉換法,有欠準確甚至出錯。今全部改加精確的中西年月日時轉換法,務求準確。故此,註明此日為西元1868年4月25日]生於鄉。墮地時,為包衣所包。剖之乃出,家人以為異。

     己巳(1869)[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69年2月11日-1870年1月30日],兩歲,其伯父星槎公棄養,無子,承祖名 [譚案:此“名”字應作“命”解],以君為嗣。

     庚午(1870)[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70年1月31日-1871年2月18日],三歲。以大父益階公久商福州,經營茶葉,乃隨大母趙太夫人之閩。天性聰穎,舉動若成人。大父母甚鍾愛之。

     甲戌(1874)[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七歲。出就外傅。禮番禺胡箕疇先生為師。過目能誦。有神童之譽。

     光緒四年戊寅(1878)[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益階公歿於福州。師年僅十一,哀毀盡禮,親友稱之。旋隨本生父性田公、三叔父鑒田公,扶櫬歸里。

     越庚辰(1878)[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80年2月10日-1881年1月29日],而大母趙太夫人又逝世,師哀痛靡極,思有以慰先人之志,乃發奮用功。

     丙戌(1886)[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86年2月4日-1887年1月23日],補弟子員,時師年僅十九耳。

    丁亥(1887)[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87年1月24日-1888年2月11日],娶同邑南村鄉何梅生公長女為室,次年生女寶瑛,五歲而夭。

     庚寅(1890)[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90年1月21日-1891年2月8日],補增生,自是益求進取。

     辛卯(1891)四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891年5月8日-6月6日],元配何夫人病卒,師賦悼亡,惘惘終日。母太夫人以續弦勸,師以鼓盆之痛,猶未忘懷,於禮不可。是歲秋闈,中本省鄉試第七名舉人。時師年二十有四歲耳。嗣母吳太夫人孀居以後,衣不帛,食不旨,履不越庭園,自是告廟典禮,始一御榮蔭冠服,其喜可知。

     壬辰(1892)冬[譚案:此年冬應為西元1892年11月19日-1893年2月16日],奉慈命,娶順德縣江尾鄉李仁卿公次女為繼室。

     癸巳(1893)冬[譚案:此年冬應為西元1893年11月8日-1894年2月5日],本生父性田公棄養,師家居守禮。乃於次年,與其族叔仲球、同里陳蔚秋、陳筱江諸君,創設原生學舍於濠鏡,研習中西文字,並立戒煙會、戒纏足會、演講團、閱書報社等。翌年,又創原生學堂、原生書藏。諸君皆一時俊彥,轉移風氣,收效自宏。

    [譚案:據桑兵:《日本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1期第1-16頁)說:“(日本人)田野還參與聚合革新力量的組織活動。他與徐勤、張玉濤等在澳門發起鏡湖茶談社,‘此乃合康有為派、基督派及張玉濤派三者而成立也,其勢力在廣東省實為最著。’張玉濤,名壽波,出身香山縣沙尾鄉豪族,權理該族的張續光堂,家財巨萬。他與粵滬等地的維新人士交往甚多,參與舉辦不少新事業,1897年曾與梁啟超、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創立不纏足會,並任董事。(原註:〈試辦不纏足會簡明章程〉,《時務報》第25冊1897年5月2日)1898年回應橫濱戒鴉片煙會,率先在家鄉創設張氏大同戒鴉片煙會,計劃由一姓一鄉做起,將來不分鄉、姓,合成大團。(原註:〈香山沙尾鄉張氏戒鴉片煙會約章〉,《知新報》第59冊1898年7月19日。張氏為香山名族,凡千數百人。此舉為鄉族創設戒鴉片煙會之始。《汪康年師友書劄》(四) 山本憲來函七所謂:‘張先生家鴉片具之事,奉承來命,鄙著將再刊,再刊必除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7頁)疑指有關之事),又熱心於女子教育,在澳門創辦原生學堂,教育男女學生四十餘人。1897年初,張玉濤在《時務報》連載〈歐亞氣運轉機論〉。(原註:《時務報》第17、18冊1897年1月13日2月22日)1899年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長高橋謙在鏡湖茶談社發表演說,張玉濤擔任翻譯。他是日本赤十字社會員,欲在中國創辦赤十字社,還參加了宮崎民藏的土地復權同志會。”“鏡湖茶談社沒有一定的組織形式,會員每月但以巧錢為會費,每月朔、望,兩次集會於原生學堂,各述己說。(原註:田野桔次:〈最近支那革命運動〉,第104-105頁) 演說時有問辯答疑,可‘縱意宣發’,並設有客座,允許來賓人座聽講,原生學堂學生也參與其事。該社‘規條’特別規定:‘星球同界,方趾同類,識智精越,皆為道華,無論中外,皆得公舉為演說主’。(原註:〈澳門茶譚社規條〉,《知新報》第96冊,1899年8月16日)”又桑兵:〈保皇會港澳總局與勤王運動〉(《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說:“1897年5月,康廣仁與何廷光、張壽波、張壽浯、張灝、陳桐若、陳蔚秋等發起成立澳門不纏足會。”還說:“1898年四五月間,澳門人士與萬木草堂弟子如張壽波、何廷光、麥致祥、陳士廉、劉楨麟、梁福田、陳繼儼、李盛銘、鄭仲賢等,又回應徐勤等人在日本橫濱創辦的戒鴉片煙總會,發起成立澳門戒鴉片煙分會並擔任董事。”由此可見,鄭子健所述“創設原生學舍於濠鏡,研習中西文字,並立戒煙會、戒纏足會、演講團、閱書報社等。翌年,又創原生學堂、原生書藏”等之時間均記憶有誤。]

                  功德林所藏《法藏書目》封面

民國戊辰春(1928年1月23日-1928年5月18日)觀本法師親筆編寫功德林所藏《法藏書目》的封面及內文,顯示其中有不少是其從日本搜購的各種書籍,例如密宗的悉曇學書籍就是中國久已失傳的。

     丁酉 (1897) [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97年2月2日-1898年1月21日],師赴北京,聯名公車上書 [譚案:公車上書之時在西元1895年,鄭子健所述時間有誤]。戊戌政變 [譚案:戊戌政變之時在西元1898年9月,鄭子健所述時間亦有誤],同被謗。嗣母吳太夫人訓之曰:“大《易》:‘天地閉,賢人隱。’汝猶未解耶?汝務近名,不務蓄德,非先世之志也。宜再求學,以藥汝短。”師唯唯,不敢違,遂東渡遊學日本。

     [譚案:據前引桑兵之文說:1897年,東亞會的平山周到澳門訪《知新報》館,並拜訪了日本漢學家山本憲,經後者介紹,往見張玉濤。(原註:山本憲曾來華遊上海等地,與汪康年等號稱知遇,贊成中日同盟《汪康年師友書劄》(一),第1056、1064頁,其時張玉濤在滬,參與汪康年等人的維新活動)這時同會的宮崎寅藏在橫濱拜訪了興中會的陳少白,陳知宮崎有華南之行的計劃,介紹其到廣州訪問變法派的何樹齡。宮崎到港與平山周會合,即往澳門與張玉濤訂交,並想借此探聽何樹齡的住址。“張君情意懇摯,邀集同志,設宴款待我們。他的談論頗中時弊,足以鼓舞志士的鬥志。但是每逢涉及會中秘密,便噤口不言。強自詢問,他祇是提筆寫道:‘內有康有為先生,外有孫逸仙先生,中國之事,還不能說是毫無希望。’向他問何先生的住址,最先他自辯和那人並無來往,後來又說:‘聽說他現在住在廣東某人家裡。’可見他的用心是如何周密了。”宮崎寅藏和平山周按其所提供的地址到廣州找到何樹齡,何對宮崎等人改善中國現狀唯有革命的主張態度暖昧,指示其到香港耶穌教的道濟會堂找興中會的區鳳揮。而張玉濤與區也相識,宮崎等在香港,還是由張指點才找到區鳳墀。(原註:宮崎滔天: 《三十三年之夢》,第114-115頁) [譚案:桑兵所引為宮崎滔天著,佚名譯‧林啟彥改譯、註釋:《三十三年之夢》第114-115頁,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值得注意的是,該書第118頁註釋 (6) 說:“張玉濤,生平未詳。曾任教

功德林所藏《法藏書目》的總目錄編次。表明其所收書包括宗教、哲學、政治、歷史、天文、地理、醫學、工商、教育等門類

 

功德林所藏《法藏書目》的第壹號甲《密宗書目》的悉曇學典籍是中國失傳已久的。

橫濱大同學校。又為 (宮崎) 民藏的土地復權同志會的會員。”可見海內外學術界對張玉濤即後來的觀本法師多不瞭解,直到2011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書的修訂版,上述註釋仍舊沒有修訂。]桑兵之文還指出:“1900年6月孫中山到港,東亞同文會廣東支部成員和張玉濤均參與機密會議,便是兩派依然保持聯繫的明證。”由此可見,張玉濤在1897年-1900年間在澳門、香港積極參與了維新派與革命派以及日本來華志士宮崎寅藏(滔天)、孫中山等人的秘密聯絡與會議等活動,證明他並非在戊戌政變之後即遵母命“東渡遊學日本”,從此脫離了維新派的秘密組織活動。]

    己亥(1899)[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899年2月10日-1900年1月30日],生子樾浵。時師就橫濱,實習商業。[譚案:據互聯網之文轉引《廣東僑志》專節記述華僑教育:“1899年神戶華僑也在南海籍僑商麥小彭的發起下,創辦了神戶華僑同文學校。該校以‘採用新學制,根據教育部定章,授以基本知識,養成健全人格為宗旨’,全校分設初級中學、高級小學、初級小學、幼稚園四部,教師大都是來自廣東的舉人或秀才,如三水舉人李舉言,高要秀才陳簡權、吳功補,香山舉人張壽波等。”] (3)

      辛丑(1901)[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01年2月19日-1902年2月7日],回國,駐漢經商。

     癸卯(1903)[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03年1月29日-1904年2月15日],日俄戰事[譚案:日俄戰爭發生在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 (4),乃助容翰屏募集紅十字會捐款,得政府獎章。

     甲辰(1904)[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04年2月16日-1905年2月3日] 以還,先後生女樾群、樾姚。時師已率妻子复東渡留學,入東京帝國大學選科,專研政治經濟之學。

     丙午(1906)[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06年1月25日-1907年2月12日],兼任上海廣智書局編輯學報駐東主任,暨橫檳大同學校地理教席。

     [譚案:“1907年10月17日,政聞社在東京神田區錦輝館正式召開成立大會”,而張壽波曾列名於政聞社成立時職員名單中,既擔任該社“調查科”職員,又被選舉為該社的四名“評議員”之一。] (5)

     戊申(1908)[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移居神戶,任同文學校校長,華僑教育為之一振。

     宣統三年辛亥(1911)[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1年1月30日-1912年2月17日],漢口商會舉師為東渡考察商業兼報聘團員。師學識宏富,所至咸有聲譽。時國事鼎沸,師投紅十字軍。會長沈敦和觀察,將遣之各省募同志。嗣母吳太夫人复誡之曰:“一代廢興,劫運難測,絲棼難理,綱絕難舉。汝宜安分,毋戾祖宗之遺教也。”師自是稟慈訓,絕仕進,專心商業。

     民國元年壬子(1912)[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2年2月18日-1913年2月5日],東渡日本,入大阪工廠,研習化學工業乃制帽方法。旋回國,營草帽工廠於上海。嗣以時局變亂,工廠被毀,損失不貲,結束靡易。師自是感精神痛苦,覺世事無常,慕遺民之風,具禪隱之志。

     適甲寅(1914)[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4年1月26日-1915年2月13日],奉粵漢鐵路局委派駐滬辦事,得於玉佛寺見常州天寧寺冶開和尚,遂歸依門下,修淨土法門。法名觀本。

     乙卯(1915)[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5年2月14日-1916年2月2日],回粵就澳門奉母。率家族創念佛道場,仿遠祖張掄,以蓮社顏其居。

     丙辰(1916)[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6年2月3日-1917年1月22日],復之滬,與衛桐禪居士參謁冶公於天寧。請開特別戒壇,求授五戒。

     丁巳(1917)[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7年1月23日-1918年2月10日],被舉為香山恭都學校校長。整頓校務,不遺餘力。並改組為鳳山商業中學校,四方來學者,數百人。[譚案:據珠海前山中學校史資料記載:“1919年,原鳳山書院舉人、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時任香山縣第七區第一高等小學校長的張壽波,看到社會變化和商業人材缺乏的現實,於1919年8月,報經香山縣署的批覆,將普通小學改為鳳山甲種商業學校,專門培養商業財會人材。這是香山縣最早創建的商貿專業學校。”] (6)

     戊午(1918)[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8年2月11日-1919年1月31日],創設佛聲社於澳門。招集同志,星期講學,及提倡素食。

     己未(1919)[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19年2月1日-1920年2月19日],赴南京寶華山慧居律寺春期戒壇,禮浩淨老和尚,求授優婆塞菩薩戒。自是辭鳳山校席,修持益專。復至杭州禮常寂光寺微軍老和尚為師,法名妙導。

    庚申(1920)[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20年2月20日-1921年2月7日],公子樾浵發願出家,師許之。亦禮微老為師,法名妙持。一門信佛,難能可貴。

     辛酉(1921)三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21年4月8日-5月7日],微軍上人圓寂於常寂光,妙持師以蔭覆無人,生死事大,乃離杭返粵。九月[譚案:此月為西元1921年10月1日-10月30日],亦示寂於廣東清遠縣峽山寺[譚案:據下文張仲球詩註可知,妙持示寂的準確時間為西元1921年10月5日13-15時]。

     壬戌(1922)七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22年8月23日-9月20日]嗣母吳太夫人棄養。十一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22年12月18日-1923年1月16日],冶開老人复示寂於天寧。

     甲子(1924)正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24年2月5日-3月4日],繼室李夫人又病歿於澳門。師迭遭變故,心志迄無掛[譚案:原文作古體“罣”]礙。

     乙丑(1925)[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25年1月24日-1926年2月12日],就其故居唸佛道場,改組無量壽功德林。由澳門政府批准,永為慈善女修院,請上海靈山寺朝林老和尚掛臨濟鐘板。師遂遊歷南洋群島,參禮緬甸大金塔,留居曼德禮半載。並於香港堅道設講學念佛社。

     [譚案:從功德林保存了八十多年的一塊木刻的功德林創建記事牌碑(原無題名,此名

功德林現存民國十四年四月初八日(西元1925年4月30日),功德林落 成時信眾所送誌慶的長聯:“居士此闓山守蠻所喜跡刪能接觸,遺民多集社近皈淨土問惠遠可同遊”,反映了功德林結社信眾的遺民皈佛心態。

是筆者據其內容代命,下簡稱“木碑”)的碑文和兩口民國初年的廟鐘銘文,筆者發現了與上面兩者所述不同的內容。這塊木碑的刻立時間,為“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四月初八日(西元1926年5月19日)”。功德林現有三口鐘,其中第一口鐘為“光緒五年三月”(西元1879年3月23日-4月20日)造,顯然在功德林創建之前就存在了,應為後搬至功德林內的;後兩口鐘同年鋳立,其一的立鐘紀年為“民國戊辰年正月(1928年1月23日-2月20日)”,其二的紀年為“民國十七年”(即戊辰年),皆為浙江吳大房鋳造。可見,木碑和這兩口鐘的製造日期都在功德林創建不久之後,是目前所見較原始的第一手史料。但現存最早有“無量壽功德林”題款文字的,是大雄寶殿蓮花型香爐以及供桌前面板的紀年銘刻“民國己未(西元1919年2月1日-1920年2月19日)”。這些文物和碑鐘上的文字,相比前面提到的鄭子健及何建明的記述,要可靠得多。而且因為刻碑、鑄鐘的主持者和碑銘文字的撰寫或決定者,都應該是當時所銘刻的功德林住持比丘尼觀健法師,顯然是她發起和帶頭參與了功德林創建時的捐款置屋購物等一系列具體活動(對此將在下文其他部分詳細敍述)。因此筆者認為碑和鐘等文物上記載創建時期的功德林主要人物的名字、職稱、年代等,比鄭子健居士於二十年後的1946年清明節所撰之文的追記,更具有原始性和可信性。根據木碑上的記載,無量壽功德林的創建時間和捐獻房產者為:“自民國十二年,南海簡濟善堂弟昆出而為功德主,佈金買地,向葡國官廳立案,永為女眾清修之所,定名曰無量壽功德林。其地基房舍,計面積約一萬英尺有奇。”由此可知,無量壽功德林正式完成創立之時間在民國十二年(即1923年),不是1925年。另外,無量壽功德林的房產是由“南海簡濟善堂弟昆出而為功德主,佈金買地,向葡國官廳立案,永為女眾清修之所”,對此大功德主的最重要功德,不應隱沒不提。而鄭子健的記述祇說張壽波將其故居的唸佛道場,改建為無量壽功德林,使人誤會有關房產是張壽波捐出的。詳證見譚世寶、胡慧明、王曉冉:〈澳門功德林創立之史跡鉤沉〉,載澳門文化局《文化雜誌》中文版第七十三期,2010年3月]

     庚午(1930)十一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30年12月20日-1931年1月18日],本生母容太夫人棄養。師世緣擺脫,承願出家。乃於辛未(1931)四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31年5月17日-6月15日],禮天寧冶公遺像薙度,靈山朝公為披薙代刀師。是時,師春秋已六十有四矣。

     壬申(1932)八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32年9月1日-9月29日],師赴福州。時不佞侍父居閩,迎師供養。歡敘旬日,乃送師至鼓山,依湧泉寺虛雲大禪德。

     次年癸酉(1933)二月[譚案:此月應為西元1933年2月24日-3月25日],授三壇大戒,法名明一。虛老道高德峻,海內宗仰。知師道業精進,乃派為湧泉寺監院。[譚案:《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九十三歲”中記載:“是年春鼓山戒期。[⋯⋯]同期有廣東老居士,張孝廉玉濤來寺受具戒,年已六十六矣。予請其整理鼓山經藏等事。”可見鄭子健誤將觀本受戒推遲了一年。]師之堂叔張仲球居士,亦歸依冶開老和尚,法名觀圓。以師出家,賦詩送行。詩云:
     火宅拋離拜湧泉,六旬受戒入僧年

     (註:觀本在湧泉寺受三壇大戒,時年六十六歲)

     原生妙入無生國,功德翻成報德天。

   (註:前清甲午之役,國人知朝政日非,群起圖強。於時,陳君筱江、陳君蔚秋、餘與觀本四人,乃創立原生學舍,習英、日文字。兼創辦原生學堂、書藏、戒纏足會、戒煙會。未幾,戊戌政變,受疑解散。觀本遂東渡,經營商業。東渡後,更曆世情。特研究佛學,歸依於冶開老和尚。乃歸澳,勸兩老母及妻兒弟妹等念佛,功德林其始基於此。)

     兩代傳燈空似續,再來慧地屬機緣。

   (註:觀本子法名妙持,於民國九年參微軍老和尚,得悟。於是隨微老入杭州,在常寂光寺薙度。未幾,微老示寂。其徒眾無論在家出家,咸欲推妙持主持寺事。妙持以生死事大,乃密約同參妙慧師離杭返粵,在清遠峽山寺上院苦行。遽於民國十年舊曆九月初五未刻[譚案:此時為西元1921年10月5日13:00-14:59]。在峽山寺下院示寂。初六日荼毗時,煙作白色,無絲毫臭味。老宿云:此等現象,非有功德及業障已清者,無此境界。妙持乃在澳門荷蘭園十三號原生學舍對門出世,離胎時,坐蓮而出,想亦一宿根也。)

     清河譜軼[譚案:此似應為“帙”之誤]今光大,禪學儒林著手編。

   (註:余編本族《張氏清懷詞譜》[譚案:此似應為《張氏清河祠譜》之誤],頗嫌舊譜門類太略,故仿《朱氏家譜》例,增為《宗支譜》、《積慶譜》《詞宇譜》[譚案:此應為《祠宇譜》之誤]、《雜記譜》四門。《積慶譜》內,凡制誥、科舉、仕官、行狀、旌節、耆壽屬焉。觀本乃光緒辛卯科孝廉,固入科舉屬。而觀本出家,則擬入行狀屬。唐相裴休有送子出家之舉。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照譜法,縱不表揚,亦不能抹煞也。)

     此外澳門佛聲社、陶社諸君子,皆有詩章持贈,一時稱盛焉。

    癸酉(1933)冬[譚案:此年冬應為西元1933年11月18日-1934年2月13日],因朝公圓寂[譚案:據澳門功德林供奉朝林老和尚的靈位神牌記載其“終於民國壬申年十一月廿一日子時(西元1932年12月18日23:00-00:59)”],被舉回林,提持住眾。

     甲戌(1934)[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34年2月14日-1935年2月3日],在林組織佛學院,兼任香港佛學院主講,及五會念佛教授。適虛雲長老應李漢魂將軍暨港粵佛教同人禮聘,來粵主持韶關曹溪南華禪寺,邀師相助為理,並派充監院。

     自丁丑(1937)[譚案:此年應為西元1937年2月11日-1938年1月30日]抗戰事起,廣州陷敵[譚案:日寇佔領廣州之時在1938年10月21日](7),省會遷韶,南華寺徒眾日盛。師乃南來香江,與佛教人士籌募經費,並在沙田普靈洞講經,以普渡女眾為己任。

     迨辛巳(1941)[譚案:此年應為1941年1月27日-1942年2月14日],太平洋戰事發生,香江陷敵[譚案:日寇佔領香港之時自1941年12月25日起](8),烽火連天。師乃間關內進,遄返南華。复隨虛老駐錫雲門寺[譚案:據《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第212頁所載,虛雲“移錫雲門寺”之時在1943年冬],戒持益嚴,所至景仰,男女歸依者先後凡數萬人。師之宏法,誠足令人欽敬矣。

     乙酉(1945)秋[譚案:此秋應為西元1945年8月8-1945年11月4日],抗戰勝利,敵人投降[譚案:“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9)。廣東省佛教會復員,派專員赴韶,迎駕至廣州。中國佛教總會並派師為指導員,指導本省佛徒。惟以長途跋涉,抵步之後,微感不適。卓錫於十八甫富善西街三巷菩提精舍休養,延至十二月初六日午夜,即囑徒眾,預備後事。初七日下午三時一刻[譚案:據澳門功德林供奉觀本的靈位神牌記載其“終於民國乙酉年十二月初七日丑時(西元1946年1月9日1:00-2:59)”],於僧尼居士圍繞念佛聲中,圓寂生西,享壽七十有八歲。荼毗時,骨灰中現舍利子無數,色澤光潤,堅固無比,足征師之道行高超者也。

     師之長女樾群,適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總經理簡照南君之次公子程萬。次女樾姚,矢志修行,終身茹素,現居澳門無量壽功德林。

    綜師生平,蓄道德,能文章,其行事以度人為宗旨。知有群眾而不知有一己,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利祿。著作等身,尤多宏法撰述,殆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歟!

     不佞與師,三世通家,知之最詳。爰述事略,以紀行狀。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夏曆丁亥清明節鄭子健敬述

增訂本《虛雲和尚年譜》所載觀本史事正誤

     今《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所載觀本史事與岑學呂所編《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不同之點,就在於其“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一百有六歲”中首先增加了如下之【補記二】說:
     [⋯⋯] 是年八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廣東省佛教會由韶關遷回廣州六榕寺辦公。經虛老提議並徵得中華佛教總會同意,暫由觀本法師負責指導會務工作,並住持六榕寺。唯由韶關赴廣州途中,經長途跋涉,觀本法師微感不適,抵達後,卓錫於十八甫富善西街三巷菩提精舍休養,延至十二月初六日午夜,病重,即囑徒眾,預備後事。初七日下午三時一刻,於僧尼居士圍繞唸佛聲中,圓寂生西,享壽七十有八歲。(10)

筆者上文已經“據澳門功德林供奉觀本的靈位神牌記載其“終於民國乙酉年十二月初七日丑時(西元1946年1月9日1:00-2:59)”。這裡還要補充糾正一點,就是其接着加【附註】說:“[⋯⋯]至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雲公囑師回粵,擬接住持六榕。師病不起,至臘月初六日西歸,世壽七十八,僧臘十六。”(11) 這就顯得非常粗心而與前文

  功德林現存民國時期信眾皈依觀本法師的皈依證,是非常珍貴的澳門佛教文物。

所載之說有一日之差。因為前文與功德林神位之說皆指其西歸於 “初七日”而非初六日。

     由於當今一些網絡文章主要根據〈觀本法師事略〉或今《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所載觀本史事來介紹觀本,而且自身缺乏學術研究之嚴謹精神。故以訛傳訛、錯上加錯之說不少,有必要加以糾正。例如,鳳凰網所載〈佛教紀念日:農曆十二月初六觀本法師圓寂紀念日〉說:“2013年1月17日,農曆十二月初六,是近代高僧、無量壽功德林住持觀本法師圓寂紀念日。法師在俗之時舍宅為寺,名為無量壽功德林,禮請朝林老和尚任住持。出家之後,依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先後任南華寺監院、無量壽功德林住持,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初六示寂。”(12) 顯然,這是按照今《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所載觀本史事來介紹觀本的“示寂”日子。其下文接着說:“觀本法師(1868-1945)”,這是沿用簡單而模糊的中西曆年轉換法,把觀本法師的終年錯定在1945年。而目前所有著名的網站,諸如互動百科(13)、百度百科等對觀本法師的介紹(14),都持同類誤說。其實無論是按照十二月初六或初七之說,祇要用準確的轉換方法,都可以看出觀本法師的終年是在1946年。

     【附註】除了在末尾誤記觀本圓寂生西之日子,其前文有關觀本受戒之年等事之記載,也多有錯誤。誤導匪淺,必須刊正。例如,其說張壽波“東渡日本,為橫濱大同學校校長多年。壯歲知有出世事,深研佛典。即以其豐裕家產,改為功德林。”筆者在上文已經證明捐產建功德林的功德主為“南海簡濟善堂弟昆”。該【附註】又說:“至民國十九年庚午,太夫人棄養。師遂出家,赴鼓山依雲公受具,法名明一,號觀本。”筆者前文已經據《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民國二十一年壬申九十三歲”中的記載,證明張壽波於此年出家。既不應推遲一年,更不應提早兩年。而此類誤說既已載入《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的【附註】,因而誤導影響甚大,特別經互聯網站之文不斷轉載,以訛傳訛,錯上加錯之例不勝枚舉。

      結 語

     綜上所述,可知觀本法師本為清末民初維新派之風雲人物,其皈依虛雲大師之前,在政界、學界、商界以及佛教佛學界都已經頗多作為,在澳門、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都具有相當影響。鄭子健所撰〈觀本法師事略〉稱讚其在佛門之貢獻說:“綜師生平,蓄道德,能文章,其行事以度人為宗旨,知有群眾而不知有一己,知有佛法而不知有利祿,著作等身,尤多宏法撰述,殆觀世音菩薩現比丘身歟!”可知觀本法師完全可以在佛教佛學界自立門戶,獨當一面。其於六十六歲之齡皈依虛雲大師,甘為虛老驅使奔走,足見虛雲大師為當時佛門至尊,崇高無比。限於時間與能力,對於《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所附載的有關觀本法師的文獻資料,以及互聯網絡書籍、文章轉載的有關文獻資料,本文已經作了一些重要的補正。相信還有不少文獻資料有待鉤沉,還有不少錯漏需要補正,且待將來有便繼續。由於〈觀本法師事略〉及張壽波的有關史事之介紹,已經成為岑學呂所編《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淨慧法師主編的《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等的部分重要內容,其錯誤影響不僅限於觀本法師,而且涉及虛雲老和尚的歷史真實與準確。在此敬請有關人士在再版《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之前,能夠舉一反三,精益求精,對有關錯誤以及可能存在的其它同類錯誤作全面的檢查核對,加以修正。

                                                                                                                  [2014年9月9日稿於澳門]

【註】

(1) 岑學呂編《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民國三十五年”附錄鄭子健所撰〈觀本法師事略〉。

(2)淨慧法師主編《虛雲和尚全集》第十二分冊《雜錄》頁107-113,河北禪學研究所、三省堂佛教文化工作室,2008年版。

(3) 見 http://www.gd-info.gov.cn/books/212/785.html 所載“一、教育”。

(4) 參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06.htm?fr=aladdin所載“日俄戰爭”。

(5) 見 http://www.baike.com/wikdoc/sp/qr/history/version.do?ver=9&hisiden=c, QloEXlEDWFdRCQVA, UwxWUA所載“預備立憲運動”。

(6) 引自http://epaper.oeeee.com/B/html/2010-01/06/content_985004.htm 所載“前山中學:曾吸引了不少澳門學子入讀”。

(7) 參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197531.htm?fr=aladdin所載“廣州戰役”。

(8) 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6%97%A5%E4%BD%94%E6%99%82%E6%9C%9F 所載“香港日佔時期”。

(9)引自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67h2fh5oVAagC3JffwWo6a71tHEvmzW-RQwdOQwYEJLSM_7Ye6zZaGc6rpQpYO8zg98TuwgB23-ZM1p6-1Y3_所載“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時間是甚麼時候”。

(10) 見淨慧主編《虛雲和尚年譜》(增訂本),頁240-241,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11) 見同上書,頁242。

(12) 見h t t p : / / f o . i f e n g . c o m / f o j i a o j i n i a n r i /detail_2013_01/17/21290173_0.shtml?_from_ralated所載。

(13) 見 http://www.baike.com/wiki/%E8%A7%82%E6%9C%AC%E6%B3%95%E5%B8%88 所載“觀本法師”。

(14) 見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20506.htm?fr=aladdin所載“觀本法師”。

* 譚世寶,歷史學博士、語言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導,澳門理工學院成教中心教授。

本冊第 175 頁開始
全文於本冊的 175-184 頁